写意花鸟画构图的艺术性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1521-1593),明代画家,生于苏州。
徐渭是明朝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大胆、豁达、意境古奇的气息。
特别是在花鸟画方面,他的表现手法更是采用了写意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风格。
一、富于极大写意性
徐渭的花鸟画,最为人所称赞的便是他的大写意。
徐渭所画的花鸟,不仅在形态上不受约束,而且在色彩、构图上也十分具有创新性。
他凭借不拘一格的思想,甚至把角度、经验和道德规范化诸多因素完全丢到脑后,这种放手一搏的大胆举措使得花鸟画得到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二、用笔境界高超
徐渭在笔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以笔力雄浑、韵秀多姿见名知意。
他的笔境不仅在构图上讲究方寸有度,而且在色彩中颜料丰富多样、墨色黑白明显等方面也举手投足自如。
三、直观感受与本真境界
在徐渭的花鸟画中,直观感受和本真境界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在每幅作品中都独具一格的表现了这些元素。
他所营造出的花鸟画境界,从根本上体现了大写意在境界上所表现的独到风格。
四、景祯《天启上刻版识》中评论
《天启上刻版识》中这样评价徐渭:“意致兼工,自成一家。
纤微之笔,显曜歧于他人。
精简之辞,别具一格究其奥妙,无不直指其万千。
”这充分说明了徐渭的画艺在当时的画坛中所取得的地位。
总之,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充满了自由、豁达、大胆创新和深邃。
他的艺术风格简短明了,清新悦目,独树一帜。
徐渭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明代文人画的艺术风范和历史价值都有着极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于写意花鸟画的特点

写意花鸟画造型及构图的艺术,就是画面气氛的渲染或画面氛围的营造。
写意花鸟画的特点有哪些?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写意花鸟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写意花鸟画的特点 写意花鸟画是相对工笔花鸟画而言的一种画派。
在我国传统绘画的长廊中,以其墨彩神韵之独特而熠熠生辉。
写意花鸟画能成其为大画派,自有它生发演变的历史。
当然不是一代人或某一个人的特殊天赋所能完成的,它独特表现技法的形成,离不开各时代杰出画家的继承和发展。
人复一人。
代复一代,再继承,再创造,如此循环向前,不断积累,方得逐步完善。
写意花鸟画是相对工笔花鸟画而言的一种画派。
在我国传统绘画的长廊中,以其墨彩神韵之独特而熠熠生辉。
写意花鸟画能成其为大画派,自有它生发演变的历史。
当然不是一代人或某一个人的特殊天赋所能完成的,它独特表现技法的形成,离不开各时代杰出画家的继承和发展。
人复一人。
代复一代,再继承,再创造,如此循环向前,不断积累,方得逐步完善。
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南移,使花鸟画的发展得以长驱直进。
五代两宋时期更是花鸟画发展的灿烂时代,其画家众多、创作繁荣。
成熟于西蜀的黄荃、发扬光大于宋初的黄居窠等,他们是在晚唐边鸾、刁光胤、滕昌佑等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勾勒彩晕的画法,笔致工整细腻、浓丽堂皇,成为工笔花鸟画的先驱。
而南唐的徐熙则在工笔花鸟画的基础上发展了水墨晕染的画法,以墨为主、轻色淡彩。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所记:“徐熙以墨为主、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
”其画生意盎然而不雕琢,以其自然与野逸。
这种着重笔墨的画法,对后世影响甚大。
特别是到了明代,在继承发展了水墨画的同时,形成了写意花鸟画派。
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在世界艺术动荡变革的大氛围中,吴昌硕独领时代思潮之风骚,以画坛主将的气概,终于完成雄健烂漫、气夺天池的“吴派”大写意花鸟画派,融诗、书、画、印“四色”为一体的画面构成,艺兼众美,流风余韵。
广衍中外,冠绝当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近百年来的画坛。
中国传统花鸟画创作中构图

浅谈中国传统花鸟画创作中的构图摘要:本文在阐述了构图在中国传统花鸟画创作中的作用,及中国传统花鸟画构图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花鸟画创作中构图的要点进行了整理,以期能够与同行切磋。
关键词:花鸟画;创作;构图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88-01构图样式既具有稳定性,同时,又具有无限的内在活力,各种规则型构图与不同文化因素可以相互交融。
现代人审美眼光的变化,让画家们开始重新考虑构图表征新的所指,这促使中国画构图样式呈现出更整体、更单纯、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特点。
对这些特点加以分析和整理,并且找出其中的规律,对于我国花鸟画构图的创新和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花鸟画构图的特点经过历代画家的实践和创新,在中国传统花鸟画构图上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增益。
而散点透视法是中国传统花鸟画技法上最显著的特点,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冲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视野变得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
也就是传统绘画理论中的三远法,既“高远、平远、深远”。
主要表现在: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全景式空间是一种由高转低、由远转近的回旋往复式流动空间。
分段式空间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
分层式空间,通过虚实、争让、对比等关系,把不同的空间联系起来。
这些构图方式上的特点,根植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段。
二、中国传统花鸟画构图的要点首先,在动笔之前,要在胸中酝酿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
画的意境、意蕴,这来自于作者的人生的体验、阅历和修养。
我们无论是经过一个月,或是一年,或是十年的学习,下笔前,对画面要有一番完整的创作构思。
可考虑使用散点透视法,在取材上不受时空限制,对虚和实、远和近、高和低以及笔墨轻重、浓淡、点线穿插都恰到好处的进行构思和处理,比如像如何表现古雅静怡?如何使竹节展现出宁折不弯的君子气节?兰花的幽香怎样通过在构图中寥寥数笔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等等方面都需要巧妙构思,从而使作品表达出作者的意图。
写意花鸟画设计理念

写意花鸟画设计理念古人常说:“画意在心,不在手。
”此语表达了古代绘画追求的是内心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
在花鸟画设计中,我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
在我的设计中,我试图将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独具新意的花鸟画作品。
首先,我倡导在花鸟画中追求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无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示,而是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元素来传达。
在我设计的作品中,我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和流动感,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线条的运用来重新组织花鸟的形象,以达到表达意境的目的。
其次,我注重花鸟的细节表现。
花鸟作为画面的主体,要求在细节的描绘上准确而生动。
我对花鸟的羽毛、花瓣、枝叶等细节进行精心描绘,力求表现出它们的真实感和生命力。
同时,我注重利用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感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花鸟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除了细节的刻画,我也注重花鸟与背景的关系。
背景并不是画面的陪衬,而是与花鸟相互呼应、相互映衬的存在。
我会根据花鸟的姿态和姿势来构思背景的形状和颜色,以达到画面的整体和谐感和统一感。
最后,我注重花鸟画的氛围营造。
在画画之前,我会思考和分析花鸟的特点和情感,然后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
我通过对不同季节和时节的描绘,让花鸟画透露出一种诗意和哲思,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总之,我在花鸟画设计中坚持以意境为核心,追求细节的表现,注重花鸟与背景的和谐,营造氛围与情感的共鸣。
通过创新的构思和技巧的运用,我希望能够创作出一系列独具个性和美感的花鸟画作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让人们欣赏到美与艺术的真谛。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徐渭(1521年-1593年),字元仲,明代大画家,人称徐元仲。
他擅长绘制花鸟画,并创造了独特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被誉为“大写意花鸟之祖”。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徐渭的艺术风格。
一、笔墨酣畅,意境深远徐渭的花鸟画即使是写实的作品,眼前的事物也不是他描写的主题。
他已将笔淋湿了,意念±氤氲起来,蓦地画出一只百灵、一朵梅花,笔墨简略、酣畅淋漓,达到神韵之妙。
在画中,梅花即是梅花,瘦鹅即为瘦鹅,同时又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以感召人心的姿态出现在作品中。
二、构图富有变化,布置雅致和谐徐渭的花鸟画构图始终以画面感为先,尤其是对比和借鉴日本绘画的大胆布局,更是为徐渭的花鸟画构思和创作带来了不少启示。
他往往将画中花鸟放入山石流水之中,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画面中的花鸟和背景相互呼应,既有对比之美,也有和谐之美。
三、色彩凝重素雅,气韵生动徐渭的花鸟画的色彩相对浓重,多以墨色为底,少用蓝、绿等高级色彩,而是以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红、黄、白等为主要色调,这样画出来的花鸟画色彩虽然不太华丽,但却有凝重素雅的美感。
通过笔墨的表现手法,不仅能够表现花卉的婉转柔美、鸟儿的灵动可爱,还能够把画面中天地之间的气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四、传统文化意境浓郁徐渭的花鸟画风格虽然大写意,但其中不乏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境。
他非常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往往能够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寓意相结合,使作品既有追求自然美的品质,又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传统文化的珍品。
总之,徐渭以其独特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赢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也为后世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他的作品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是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的艺术珍品。
宋代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宋代花鸟画的艺术特征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特别是花鸟画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宋代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被广泛赞誉和喜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宋代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宋代花鸟画注重写意。
宋代花鸟画家注重通过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追求画面的意境和内涵。
他们注重描绘花鸟的精神气质,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画面中,花鸟常常被描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画家通过丰富的笔墨技法,使花鸟的形态、姿态和神态都表现得非常传神。
宋代花鸟画追求写实。
宋代花鸟画家注重对花鸟的真实描绘,力求形神兼备。
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花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将其准确地呈现在画面中。
宋代花鸟画作品中的花朵、树叶、羽毛等细节描绘得非常细致入微,使人感觉仿佛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质感。
画家还注重运用透视和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宋代花鸟画注重构图和布局。
宋代花鸟画家注重画面的整体结构和平衡美。
他们善于运用构图技巧,使画面的各个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在布局上,他们追求简洁、饱满、稳定的效果,力求画面的主题和意境得到最好的表达。
同时,他们注重画面的空间感和节奏感,通过运用大小、深浅和透视等手法,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和动态感。
宋代花鸟画注重墨色运用。
宋代花鸟画家擅长运用墨色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气质。
他们通过变换墨的浓淡、干湿、浓疏等来表现花鸟的轮廓、质感和神态。
宋代花鸟画家还注重墨色与纸张的相互作用,善于运用水墨淋漓、点染、洒墨等技法,使画面更有意境和韵味。
宋代花鸟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它注重写意,追求写实,注重构图和布局,以及运用墨色等方面的技巧,使得画作充满生机和艺术魅力。
宋代花鸟画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作,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学习,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吴昌硕写意花鸟的艺术特色

吴昌硕写意花鸟的艺术特色吴昌硕(1844-1927),字敬之,号东篱,又号佛慧庵主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
他擅长写意花鸟,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吴昌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当时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
吴昌硕写意花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擅长取法古人,造化自然吴昌硕尤其崇尚古人,善于取法古人作品,并加以吸收运用,使自己的画作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景物,取得灵感,并融入自己的笔墨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吴昌硕的花鸟画作常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给人以清新淡雅的美感。
二、笔墨精湛,构图雅致吴昌硕的花鸟画作在构图上非常讲究,他擅长运用线条勾勒出花鸟的形态,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将花鸟的神韵尽情地展现出来。
他善于运用水墨笔法,以线条勾勒出花鸟的轮廓,再用淡墨色渲染出花鸟的色彩,形成深深浅浅的层次感,使画作更加生动和具有立体感。
三、以意存形,意境深远吴昌硕的花鸟画作注重意境的表达,他擅长以意存形,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花鸟的形态,而更注重的是通过画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内涵。
他常常在画作中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通过花鸟的姿态和神情,传达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形式丰富,舞动生气吴昌硕的花鸟画作形式丰富多样,他善于将不同的花鸟形态和姿态融入画作中,通过他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使花鸟在画面上呈现出舞动生气的状态。
他善于运用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增强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使画作更具有韵律感和艺术感染力。
吴昌硕的花鸟画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在中国画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花鸟画作以其意境深远、笔墨精湛、构图雅致、形式丰富而蜚声中外,成为中国画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当今社会,吴昌硕的花鸟画作仍然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感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探讨大写意花鸟绘画中的意境与表达手法

天工|2023年第31期[摘 要]大写意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针对大写意花鸟绘画中的意境及其表达手法展开探讨与分析,分别从简洁大方、单纯质朴、潇洒随意、无极之境、以形写神等创作意境和水点法、虚实相生、点垛法、落墨法以及泼墨法等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有效凸显出大写意花鸟绘画的创作特点与内在魅力,让更多人充分感受到独属于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关键词]大写意花鸟绘画;意境;表达手法[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1-008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姚美伊.探讨大写意花鸟绘画中的意境与表达手法[J].天工,2023(31):82-84.姚美伊 海城市文化旅游体育事务服务中心(海城市文化馆)探讨大写意花鸟绘画中的意境与表达手法作者简介:姚美伊(1992—),女,汉族,辽宁海城人,本科,中级馆员,研究方向:中国画。
大写意绘画通常以草书入画,有效体现出独属于中国人的境界和造型观念,不仅充分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出极度忘我的创作风格,以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呈现方式,有效表达出创作者的不羁风格。
通过对大写意花鸟绘画中的意境和具体表达手法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帮助更多人深刻了解大写意绘画作品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挥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写意花鸟绘画的概述众所周知,大写意的境界是无数画家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其最早出现在唐代,以泼墨扬名的王洽,掀开大写意绘画风格的全新画卷,再到南宋大写意画家梁楷,为元明清人物写意画作开启创作先河。
之后更是有无数绘画大家加入大写意绘画创作中,为绘画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写意绘画作品普遍以草书入画,强调创作人员本身在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底的基础上,大胆用墨,追求画面造型的细致逼真,转变成关注画面造型神似,其本身作为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凭借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结合独特的创作工具、材料,有效体现出东方文化独有的神韵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意花鸟画构图的艺术性构图,习惯上又称为“章法”、“布局”,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是也”,张彦远解释为“画之总要”。
写意花鸟画在构图上有其特殊性,同一个画面可以有多个视点,不同视点的物象可以根据需要安放于画面上,这种透视法给画家进行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与灵活性。
诸多物象呈于一图,或者四季花卉集于一画,这种方式虽与通常物理相悖,但却顺应了艺术创作情景交融、诗画交融是花鸟画构图立意的主旨,与人物画、山水画创作相类似,花鸟画在创作时,要求画家本人在绘画过程中渗透其自身的气质、情感,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只是花鸟画对借物寓情的要求更为强烈。
构图在写意画中总是与具体的形象、笔墨、情意联系着。
具体到画面上,分析其中的疏密、虚实、纵横、交叉、占角等等处理是否适当。
因人而异,又赋予其个性的特征。
顾恺之《论画》中曾说“寻其置阵布势,是达画之变也。
”即置阵、布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打破原有平衡,而又求得新的平衡。
构图的过程就是一个求变的过程,就写意画而言,画家运用构图的过程是起自一己最初对所要描绘物象之冲动以及面对宣纸的瞬间之感觉。
而运笔施墨之间的大疏大密,小疏小密以及疏中有密, 密中有疏的诸多形式之把握,会使画面之情境更为虚灵。
将物象概括在画面上,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视觉感受到客观物象的刺激, 便会自觉地以抽象的表现方式简化复杂的物之外在表象, 通过写意画笔墨塑造画家对物象特性的再认识,从而形成简洁而完整的写意画语言,这和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及技术熟练程度密不可分,构图本身就有视觉机能与心理构成因素在内,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促使视觉心理作出有分析的选择,在视觉心理的作用下,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由感觉到理性分析,逐渐在绘画上产生了某种形式观念,这种观念作用于绘画构成的全过程。
翻开外国的构图学的任何一本书,总会互有异同地列举若干条一般规律,如适宜、变化、一致、单纯等等,这一切相辅相成而产生美。
主次的安排;有组织的运动与节奏,均衡的处理等等,而提出种种图式,如垂直形、横向线形、斜线形、正反金字塔形、波折线形、曲线形,放射线形等,并给予一定的表现特征的定性,何者静,何者动,何者崇高,何者安定之类,构图规范的依据是人们在生活中得来的视觉经验以及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经验,虽然东西绘画从审美观念到工具材料各不相同,不能强作比附,但中西方构图,在视觉心理规律上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西方构图的诸多合理因素我们亦然可以借鉴,比如对西方构图中由于视觉心理与形式观念的作用等。
写意花鸟画构图,总是将形式与情意作为统一体来加以考虑,历来写意花鸟画大家,都有个性鲜明的构图形式。
写意画构图上“先求气韵,次采体要”,讲开合,即要紧凑而不填塞,舒展而不散漫;讲疏密繁简,所谓“繁不可重,密不可窒”,“疏可跑马”;讲虚实,即让人们在欣赏中发挥想象的余地;讲欹正,就是变化中求均衡。
都是把构图问题纳入了高度概括的总的关系之中,而又自然而然。
写意花鸟画构图有着对立统一的规律。
均衡和多样统一都是对立统一的范畴,假如把画面上的视觉形象用物体的重量来比拟,把整个画面作为天平,以画面的中心为支点,用重量的平衡比拟画面的均衡,视觉形象的重量一般根据它的面积大小、色彩深浅来削减或增加,大致上我们可以得出画面视觉形象的重量比较关系如下: 1、人比动物重。
2、动物比植物重。
3、动的比静的重。
4、深色比淡色重(在淡色的地纹上)。
淡色比深色重(在深色的地纹上)。
5、粗线比细线重,体积大比体积小重。
6、颜色鲜艳的比灰暗的重。
7、近的东西比远的东西重。
8、离支点(画面中心)距离远比距离支点近的重(近似杠杆原理)。
一切最美的形式必然蕴藏于自然和生活中,画家就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有自己的艺术创造的自由,而遵循多样统一的规律是完成一幅完美构图的基本条件。
完整性是构图的又一重要法则,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
”提出作文章一定要“贯一”,“贯一”也就是完整。
“贯一”是艺术作品内在生命意象的的完整统一。
石涛在《画语录》中:“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既是画家主体认识的高度抽象,也是绘画结构的内在统一。
他强调写意画始终都在于最基本的“一画”,“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
就艺术作品的构图而论“完整性”是艺术作品结构的生命所在。
构图的完整性不在于画面视觉形象的表面完整,而在于画面视觉形象所带来的视觉心理上的完整体验,这种体验有时在写意画中表现出意境的充分深入,所以有时不完整的形象也可以是完整的画面,反之,完整的形象亦可能是不完整的画面,这类构图可以称为不完整的完整,黄宾虹在画语录中说:“取难,舍更难。
”“取”“舍”皆为了寻求画面的完整性。
而“舍”可以理解为尽量的精简画面。
构图目的是使画面比生活更突出,从而更好地突出表现主题。
具体在画面上一般归纳为三类:1.点、线所形成的对比。
2.墨白和色彩所形成的对比。
3.人们的视觉心理所造成的对比:如静与动、虚与实、强与弱……在绘画形式上可能还会有各种对比如笔与墨的对比等等,龚贤的山水常以墨白对比见长,在他所著的《柴丈画说》中这样论述:“几树皆黑,此树独白者,故其醒耳。
”他的山水画中很会利用墨白调子来造成独特的对比效果。
如《山水册》一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左上和右下分成淡灰调子的岩壁与江面的白色形成对比,在墨色的山体下以线勾勒出的帆船,构成点与线的对比,给人一种动与静,实与虚的对比。
明代唐寅的《雨竹》,前景竹用深墨,感觉上很实。
远处的竹用淡墨表现,感觉上较虚,从而表现了雨竹在空气中弥漫着水气,有一些虚茫的感觉,画上没有雨却有雨意,虚实的表现增强了观赏者的雨中印象。
在写意画中,不同线条组合而成的画面会给予人不同的感受,比如:A.水平线:在画面上水平线条总是给人以平稳、平静、安宁、静止的感觉,元倪瓒《渔庄秋霁图》(上海博物馆藏,纸本,水墨),是其常见的三段式平远景色,近处秋林荒渚,坡上五六棵枯木疏枝,坡外一片水面,不做水纹,隔水远山,表现了太湖景色,以西方构图法则而言,可云其为平行线垂直线相向的构图。
在平行线与垂直线相间的构图中,若垂直线多于平行线,则有肃穆庄严甚至死寂之感;若平行线多与垂直线则以平静、恬淡与抒情之境胜。
此图以平行线为主,垂直线为辅,表现出平静中含空寂之境,是画家借物移情之具体体现。
B.波折线:和水平线相似而带有波动的横线,给人们的感觉是微微的跳动,缓缓的流动。
清·朱耷《河上花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纸本、水墨写意),近处坚实的用笔,写出浓重而又富于变化之荷叶形成对比,衬托出幽深玄远的境界。
数笔荷茎组合而成的波折线形成了静中寓动的感觉。
宋米友仁《潇湘烟雨图》也为波折线构图之典型。
C.斜线:斜线给予人们以动感,朱耷《杂画册之八》(广州美术馆藏,纸本,水墨),画面左上方,以率意之笔勾花点叶,而自左上至右下一条斜线,数点墨花刻画出新叶初成,元气流贯的空灵之境。
这种斜线构图,给人以明显的动感。
明代徐渭的《榴实图轴》亦为斜线构图之典型。
明之陈白阳的画面上(通常为折枝)常呈现出此种构图样式。
如《春花图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册页,纸本,墨笔)。
D.弧线和曲线:古希腊把人体的弧线和曲线看作是美的化身,简练的外形曲线,给人们以丰满、优美、柔和的感觉。
在弧线和曲线中特别是S形线最具优美,中外绘画作品中S形的构图很多。
明·沈周《枯木鸜鹆图》(扬州博物馆藏,纸本,水墨),用“S”形构图,枯木枝干由左下方向上伸展,苍老挺拔;以墨笔画一八哥立在枝梢上,回首远望。
对象的神态与画家的情趣融为一起,寄寓着所谓超凡绝俗的清高思想。
弧线构图又称C形构图,《墨竹图》是上海博物馆藏《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的部分,此图写倒垂竹一枝,出枝微曲,顺势而下,掩映横空。
著叶不多而疏密有致。
呈“C”型构图。
挺劲而又含蓄,几近于析枝。
再如近代,任颐《春桃乳燕图》在“C”形构图的中心处画乳燕双飞,位于视点的最中心,从墨色的对比上,也是画面墨色最重,最抢眼的地方,这与西方构图中,甚至通常中国写意画构图中“C”形中心的空间又有不同。
在用线上用墨上,中侧锋并用,直线圆线并用,长线与短线互用。
以勾勒皴染和没骨法画出树干折枝,虽分上下两部分,却能连贯一气。
E.破折线(即锯齿状线):锯齿状线所组成的画面通常给人的感觉是不安、痛苦、压抑和紧张。
在中国写意花鸟画中,这种构图方式较为少见,明之徐渭,清之八大间或用之,如八大山人《花卉鱼虫果品册之八》(无锡市博物馆藏,纸本,墨笔)画面上方石块墨笔苍润,连勾带扫,形成强烈的破折线。
中下方写数条鱼丁,皆以短线,或疏或密,与石块之刻画相为呼应。
明之徐渭《四时花卉图轴》用笔用墨纵横恣肆,墨渖淋漓,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或冲融或直露,点线或断续或连绵如锯齿状,成在气质非学而能得之,是破折线构图的典型。
F.三角形:三角形和S形一样也已包括了多样与统一,画面上的三角形大致可分二种情况:一种是正三角形,一种是斜三角形(包括倒三角),其中又可分等边、不等边三角形。
顶角向上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如埃及的金字塔,因之论者往往又把三角形构图称为金字塔构图。
从人们喜欢稳定,反感动荡的心理来看,近似正三角形构图无疑为人们所青睐。
范曾先生《有所思》一图即是正三角形构图,安定而抒情;而另一幅作品《八大山人造像》,在八大山人看似平静的表情下,通过具有不稳定动感的斜三角构图反衬出其内心的动荡与矛盾的生存状态。
三角形构图在明朝徐渭与清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也常见,八大山人《花卉鱼虫果品册之十一》(无锡市博物馆藏,纸本,墨笔)画面枯枝构成近乎正三角,在最高枝桠上画一展翅欲飞成斜三角形的八哥,通观整幅,鸟与枯枝又构成大的正三角形,画面寓动于静,体现了文人画幽寂清冷之境。
线条是中国写意画构成的基本因素和主要的表现形式。
因此,对用线的研究历来为古今写意画家所关注。
同时,线条在中国画中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画家笔下,会体现出不同的用线特征,线条的体积感、力量感、质感、动感等等都可以通过用笔的变化体现出来。
这就需要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需要长期的努力与锤炼,而最终悟得。
线之关系一般包括长短、曲直、刚柔、粗细、方圆、疾缓等等。
曲直对比主要指线条运行过程中的方向变化,从而增强了线条灵动性。
一般短线、直线、方折线呈刚,长线、曲线、圆线显柔。
因而在画面上直线与曲线、圆线的合理配合会使画面呈现刚柔兼得的艺术效果。
粗细变化是线条组合中的对应关系,一般要求粗细相间以增强线条的表现力, 同时, 也表现在用笔的转折上,转则圆,折则方。
只方不圆则妄生圭角;只圆不方又会造成线条的无力。
疾缓变化是指线条运行过程中的快慢变化,速度快线条易率意,慢则线条易显厚重与力度之内蕴。
而用笔快慢又因书画家秉性及修养之不同而有异, 不可勉强而为之,用笔之疾与缓的合理搭配与协凋亦会增强整体画面的节奏与和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