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徐渭《墨葡萄图

合集下载

墨葡萄图

墨葡萄图

• 画面上方以行次敧斜的草书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前两句也说明此画作于其晚年,后两 句则流露了作者不得志的心情,关键 从美术的角度来看,笔下的行次歪歪 斜斜,字迹怪怪奇奇,其线条表现为 一往停顿,曲势多,滞意多,用吕凤 子的话说,“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一种“焦灼和抑 郁感”,这也是作者画风从另一方面 的体现。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 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泊怅然的文人 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 值的象征。而画上题诗,题得好,不 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 成为不平凡,故云"妙款一字抵千金"。 《墨葡萄图》之所以能广为传诵,很 大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 院,纸本,墨笔。纵165.7厘 米,横64.5厘米。 • 从《墨葡萄图》上可看到老藤 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 晶莹欲滴,并以饱含水分的泼 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 墨酣畅。就总体审美来讲本图 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 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 其神似。但笔墨极为桀骜不羁, 有一气呵成之感,仔细观察局 部更是能强烈的感受到画家的 癫狂之气,完全没有条理,又 是典型的热抽象之极,体现了 情绪与动作美。作者通过整体 的构图形成了整体的意境,将 热抽象与写实风格较好的融合 到了一起,完成了这幅佳作。
• 通过对《墨葡萄图》的鉴赏,我大致了解了 他一生的经历以及其基本画风,并对大写意 花鸟画派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被大写意花鸟 画,以及桀骜不羁的笔法所震撼,而且还感 同身受般感受着徐渭由于奸妄当道、小人专 权,君王昏庸、堵塞贤路,虽满腹经纶、一 身肝胆,却一生报国无门、穷困潦倒的悲哀, 无奈与辛酸。 • 第一次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所以个人感触 不够深刻,也只能尽力结合作者个人经历、 画面的画风和时代背景来鉴赏。有什么不足, 请大家提出!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浅谈徐渭徐渭(1521—1593年‎),字文清,后更字文长‎,号天池,晚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明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

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等。

徐渭的作品‎主要是水墨‎写意花卉,在继承沈周‎、陈淳写意技‎巧上,笔墨更为自‎由活泼,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加上题句,以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对世态的讽‎刺,并真正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法,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写意‎花鸟花派的‎创派始祖。

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内容上的文‎人画物质和‎形式上的水‎墨大写意技‎法。

文人画物质‎突出体现在‎作品的主体‎化和个性化‎方面,徐渭擅长绘‎文人所熟悉‎和喜爱的四‎君子、荷花、芭蕉等,尤喜以花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来象征他人‎生的苦痛。

牡丹属宝贵‎花,色彩绚烂,但他却常以‎水墨绘之,不着意刻画‎花卉的自然‎生趣,而是从主观‎出发,有意改其本‎性,从而借题发‎挥,直抒胸襟,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横溢雄阔的‎才情、变幻莫测的‎意境、高旷脱俗的‎情趣。

诗书画的三‎结合也是其‎文人画的特‎质。

徐渭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化了文‎人画特色。

他笔下的形‎象,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将写意法演‎变为大写意‎法,真正达到了‎“逸品”和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此诗出自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的题画诗,作为徐渭的‎代表杰作,《墨葡萄图》成为研究徐‎渭不得不提‎的一幅重要‎作品。

徐渭把水墨‎花卉大写意‎推向颠峰并‎开宗立派。

从《墨葡萄图》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大师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纯以水墨写‎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

《题葡萄图》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题葡萄图》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题葡萄图》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题葡萄图》是由徐渭所创作的,题画诗不太容易写,弄得不好便成为对画面可有可无的说明,充其量多几分文雅意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题葡萄图》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题葡萄图》明朝: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题画诗古诗三百首七言绝句葡萄古诗简介《题葡萄图》是明代徐渭七言绝句。

作者借葡萄画无处卖,抒发了自己无人赏识,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

《题葡萄图》翻译/译文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独立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

笔底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慌乱的野藤中。

《题葡萄图》创作背景明朝嘉靖年间,官居别驾的雷鸣阳在净众寺后的南山上,由下至顶建造了三座十分精致的山亭。

史称鸣阳三亭。

亭子建好后,还没有为亭子题名立匾。

想请一位博学多才的名士,依山景转换之状,题写三座亭名,雷鸣阳想到了会稽山阴才子徐渭。

徐渭不负厚望,上山观景拟名,劳累一天,为鸣阳三亭题写了“滴翠亭”、“怡心亭”、“观潮亭”三块匾额,见晚霞吐彩,日色已晚,就借宿在净众寺中。

闲来无事,徐渭想与方丈对奕一局。

刚踏进方丈室,迎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墨葡萄图》吸引他。

他仔细观赏,精心揣摸,觉得此图神形皆备,物似现今、栩栩如生,非高手难以绘就,只是如此精美之图,为何没有题字落款!徐渭感到十分纳闷就向方丈请教。

方丈解释道:这是先朝敝寺祖师智渊大师遗作。

因他一生喜爱自己栽种的野藤葡萄,又擅长绘画,留下此图,成为本寺历代传世之宝。

至于没有题字落款,先祖师曾有遗言,凡能看得中此画的人,必是饱学之士,务请题字落款,平庸之辇,不可与之涂鸦,免得污了此图。

因此多少年来,无人敢为此图题字落款。

“噢,原来如此!”徐渭释然道。

方丈又道:施主乃大明才子,贫僧早有耳闻。

今日有缘光临敝寺,实在是三生有幸,恳请施主为先祖师遗图增色,题诗既为敝寺增光,亦为先祖师遗图,请施主幸勿推却。

从《墨葡萄图》探徐渭花鸟大写意画风

从《墨葡萄图》探徐渭花鸟大写意画风

Exploration into Xu Wei' s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 Technique in Impressionistic Style from
Chinese Ink Grape
作者: 常德强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0-112页
主题词: 《墨葡萄图》;徐渭;花鸟;写意;画风
摘要:徐渭以桀骜不驯的性格入画,以惨痛的人生经历入画,以恣意的狂草入画,以氤氲淋漓的水墨入画,并能集古人之所长,开创了独特的中国大写意花鸟画风。

其中《墨葡萄图》是徐渭水墨大写意花卉中的得意之作,画中的题跋也被徐渭一题再题,草书题跋与大写意《墨葡萄图》珠联壁合,谱写出徐渭半生的经历和沧桑。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鉴赏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刘丽200907283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青藤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

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等。

徐渭的作品主要是水墨写意花卉,在继承沈周、陈淳写意技巧上,笔墨更为自由活泼,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加上题句,以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对世态的讽刺,并真正发挥了中国画笔墨纸张特殊效果而创立了水墨大写意画法,因此被誉为中国大写意花鸟花派的创派始祖。

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内容上的文人画物质和形式上的水墨大写意技法。

文人画物质突出体现在作品的主体化和个性化方面,徐渭擅长绘文人所熟悉和喜爱的四君子、荷花、芭蕉等,尤喜以花木在凄风苦雨中的姿态,来象征他人生的苦痛。

牡丹属宝贵花,色彩绚烂,但他却常以水墨绘之,不着意刻画花卉的自然生趣,而是从主观出发,有意改其本性,从而借题发挥,直抒胸襟,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横溢雄阔的才情、变幻莫测的意境、高旷脱俗的情趣。

诗书画的三结合也是其文人画的特质。

徐渭的水墨写意法,不仅将技巧升华到新的高度,还强化了文人画特色。

他笔下的形象,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将写意法演变为大写意法,真正达到了“逸品”和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徐渭的《墨葡萄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

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诗句给这幅传世名画笼罩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画家徐渭身世坎坷,为人狂放不羁,其画喜用泼墨勾染,水墨淋漓,以其特有的风格,开创了一代画风。

《墨葡萄图》,纸本,水墨,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

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从这个角度来看,徐渭的《墨葡萄图》可以看做是中国文人画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

徐渭《墨葡萄图》轴古画高清大图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轴古画高清大图赏析

徐渭《墨葡萄图》轴古画⾼清⼤图赏析徐渭《墨葡萄图》轴所属分类:绘画作品 > 国内绘画作品 > 正⽂徐渭《墨葡萄图》轴古画⾼清⼤图简介:徐渭《墨葡萄图》轴赏析徐渭《墨葡萄图》,纸本,墨笔,116.4x64.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的境界除了恬淡、静谧的平和之景外,还有⼀个感情激愤的变态世界。

⼀些浪迹在⼭野⾥的画家仍沉浸在宦海的创伤⾥,执着地对⼈⽣、对社会进⾏再认识。

他们往往寓意于画,对这类⽂⼈画,决不可以清玩视之,它记录了在虐杀⽆情的封建社会重压下落难⽂⼈深重的喘息声。

徐渭的《墨葡萄图》轴就是这样充满抗争和⽆奈相⽭盾的代表作。

该图的画意远远超出了葡萄本⾝,以拟⼈化的⼿法表现了作者彼时的性情,成为物化的⾃我写照。

题画诗⽈:“半⽣落魄已成翁,独⽴书斋啸晚风。

笔侦明珠⽆处卖,闲拋闲掷野藤中。

”这是作者抒发了⼀⽣怀才不遇、屡陷困顿的惆怅和烦闷,宣泄了绝望中的愤懑和感伤。

画中独创的艺术风格不仅是在独特的⼈⽣道路中形成的,也是在独特的艺术道路中长期酿造出来的。

徐渭初师“越中⼗⼴”中的陈鹤,⼜精研了南宋梁楷、牧溪,元代王冕等,致⼒于⽔墨写意,其笔墨得益于北宋苏轼、⽶芾的书风,笔态恣意汪洋,意⽓风发雄阔,把晚明的写意画引进前⼈未达到的⽔墨世界。

《墨葡萄图》轴的构图⼤胆奇特,⼀杆⽼藤斜穿⽽过,⽣出欹斜藤蔓,倾泻出团团墨叶和墨点——葡萄,随风摇曳,左边的题字和垂落下的藤蔓起了平衡画⾯的作⽤,险中求稳的构图,给欣赏者带来新颖的⼼理感受。

徐渭的墨法不落陈套,浓墨落纸,再点上清⽔,将浓墨冲散开,任其⾃由渗化,在变幻⽆穷的墨⾊层次中产⽣墨韵,在《墨葡萄图》甩奔腾着悲怆、激奋的⽓息,在墨团团⾥展现了⼀个淋漓的世界,⼀个晶莹的世界,⼀个泪⽔的世界。

画中的物象并⾮逼真,这正是作者的创意所在,他不屑于复制客观世界,也不拘于陈法,提出“不求形似求⽣韵”的艺术主张,将⼈的主观精神与⾃然世界合⼀,于淋漓⽔墨中渗透着⾃⼰真挚的情感。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442)明徐渭《墨葡萄图》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442)明徐渭《墨葡萄图》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442)明徐渭《墨葡萄图》明徐渭墨葡萄图纸本水墨 116.4x6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品鉴赏写意花鸟画由“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征明、唐寅、陈淳继承元代没骨写意画法,用文人画笔墨法式重新梳理写意花鸟画,将具有独立语言和自身发展的用笔、用墨引入自然界的花花草草之中,使文人画家不再依靠描写梅兰竹菊来抒发内心的情志逸趣,仅靠几种单调的物象和单纯的墨色已满足不了士大夫文人丰富的情怀。

写意花鸟画笔墨语言的相对独立,使文人画家既可以在笔墨天地中陶冶自我,又能将心灵寄托于所画物象。

写意花鸟笔墨的独立,使笔墨表现形式空前自由,不久便出现了大写意的艺术高峰,而徐渭则是大写意的代表人物。

徐渭在陈淳的基础上,将小写意发展为笔墨恣肆的大写意。

徐渭的写意花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在用笔上强调一个“气”字,用墨上强调一个“韵”字。

他的用笔看似草,若断若续,实际笔与笔之间有“笔断意不断”的气势在贯通着;他的用墨看似狂涂乱抹,满纸淋漓,实际上是墨团之中有墨韵,墨法之中显精神。

他的恣肆纵横、解衣盘薄,在其泼墨大写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自己认为作画“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上”,“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

由此可见,徐渭的画是在用情感来调动笔墨,在他的画中笔墨和物象都退居第二位。

笔墨在他那里已不是问题,物象只不过是个载体,他将自己的人生升腾于笔墨、物象之上。

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

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

风格疏放,不求形似,《墨葡萄图》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画中有作者自己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

下钤“湘管齐”朱文方印,尚有清陈希濂、李佐贤等鉴藏印多方。

《墨葡萄图》构图奇特,信笔挥洒,似不经意,却造成了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艺术效果。

徐渭《墨葡萄图》笔墨结构的审美范式研究

徐渭《墨葡萄图》笔墨结构的审美范式研究

2023/12 No.262一、关于徐渭《墨葡萄图》研究的学术史综述徐渭(1521—1593),浙江绍兴人。

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他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是非常难得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家代表。

关于徐渭的学术研究,国内学术界在20世纪50年代对其相关史料进行了挖掘。

何乐之撰写并出版的《徐渭》[1]被定为“中国十大画家丛书”之一。

学术界一般把何乐之视为徐渭研究的重要发端学者,然而该书存在故事性强于学术性的弊端。

而真正将国内徐渭研究拉入学术视野的则是1961年李松在《文物》杂志第6期发表的论文《徐渭生平与其绘画成就》[2]。

尔后,国内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徐渭展开相关研究。

何平的《徐渭艺术风格研究》[3]一书对徐渭诗歌、戏曲、书法及绘画的艺术特色进行总体分析,总结出徐渭艺术的统一性特点。

苏东天在《徐渭书画艺术》[4]中指出徐渭的绘画艺术成就与其书法创作水平、绘画理论的支撑密不可分。

张启元《徐渭信札书法研究》[5]则勾勒出一个不同于寻常文献记载的徐渭生活状态,并指出其书写的日常性和艺术交际圈。

刘燕的《徐渭书法与绘画风格的相关性》[6]有创见性地提出:自从53岁出狱之后,徐渭所创作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才算得上是真正有意而为的艺术创作,此时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心态有利于他的艺术创作。

还有其他著作指出徐渭的艺术成就与其受文学、戏曲和美学影响有关。

如梁一成著《徐渭的文学与艺术》一书主要是论述徐渭的文艺观;王长安的《徐渭三辨》[7]以徐渭的戏曲艺术勾连出他的绘画艺术特色;李祥林与李馨主编的《徐渭》用较多篇幅讨论徐渭的书画理论及其分类归纳;中华书局点校本《徐渭集》[8]是讨论徐渭的人生与艺术历程的重要文本;澳门艺术博物馆主编的《乾坤清气—徐渭、陈淳书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主要考察了徐渭的绘画艺术形态、审美意义及书法美学思想。

海外关于徐渭的学术研究:1921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发表《徐青藤之艺术》一文,该文载于民国十年(1921)的《文学年报》上,除了简述徐渭的生平和作品,还对徐渭的诗、书、画进行了深入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徐渭《墨葡萄图水墨自是有深笔信手拈来自有神
——徐渭《墨葡萄图》赏析
一根独枝,孤寂寥寥,细枝纷繁,却遒劲挺拔,硕果累累。

如此丰富的墨色,如此自在的用笔,如此大胆的构思,只有在徐渭的大写意水墨画《墨葡萄图》中才看得到这一片生机盎然。

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写出葡萄珠的晶莹剔透之感,显得淋漓酣畅。

画中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

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

是文人画中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表现出文人画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的特点。

就总体审美来讲,本图以水墨画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鲜嫩欲滴,晶莹透彻,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葡萄枝则用干墨勾勒,对比鲜明,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但无处不神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就技法来讲,构图奇特,信笔挥洒,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以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是典型的大写意花鸟画。

整体构图较为工整,是写实风格,但笔墨极为桀骜不羁,有一气呵成之感,仔细观察局部更是能强烈的感受到画家的癫狂之气,完全没有条理,又是
典型的热抽象之极,体现了情绪与动作美。

作者通过整体的构图形成了整体的意境,将热抽象与写实风格较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完成了这幅佳作。

画家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

后又因恐受胡宗宪的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时年四十四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

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

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

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下狱,监禁了六年。

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七十三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

《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画面构图大胆突破,整体采用三角形布局。

画面右侧的墨葡萄及葡萄枝自然而然的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画面上方的文字与下方的细葡萄枝连成一线,与右侧的葡萄主干形成了较好的平衡感。

画面当中有大量的留白,符合中国画的传统风格,留白与画面整体外形协调的也很好,中部大量留白,呈倒斜三角。

右下角还有一小块留白,也呈小三角形,平衡性好,并使画面不至于太过死板生硬。

就本图的画面节奏而言,仍旧是整体写实与局部热抽象的统一,整体节奏较为平缓,但具体到局部和文字就突出显示出画家的癫狂与极度的情绪化。

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本画区域感很强,留白与画面主体区分明显,又相互照应,相互关联,相
得益彰,使画面有了很好的整体平衡感。

墨色单一却丰富,黑白灰的世界也可以如此美妙,徐渭用他最酣畅、最信手拈来的技法表现出了另一个单调而充实的世界。

干墨湿墨并用,枝桠的遒劲感跃然纸上;重墨淡墨并用,墨葡萄粒粒饱满跳脱出来。

画家以寥寥几笔,倾倒墨汁的淋漓水墨,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

文人画中对笔触的追求也在画中得到了深刻
的体现,他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墨葡萄形象中,着眼于生韵的体现,同时发抒“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愤与历劫不磨的旺盛生命力,随为墨葡萄枝藤,却具有磅礴奇崛的气势和雄肆豪放的格调。

再加之用笔灵活,笔触鲜明,配合丰富的墨色,画面的质感瞬间提升。

细藤处的精勾细描配合以大笔触掠过纸上,葡萄粒似乎要滚滚而出。

笔墨的配合自然而顺畅,将写意法演变为大写意法,真正达到了“逸品”和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墨葡萄图》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徐渭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曲折苦难的人生经历,也让每一个观者内心颤动,这更像是我们生命的枝桠:时而深刻,时而轻快,总是想要追求硕果累累的结果,却忽略了这枝繁叶茂的途中更加丰盛。

画家信笔寥寥,却可以让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思考自己,思考人生,只有徐渭深刻而矛盾的人生历练才能让我们有如此深切的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