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与佛教
梵语的发展现状

梵语的发展现状梵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起源于印度,被广泛用于古代印度的宗教文献和哲学著作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梵语逐渐瓦解和流失,它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受到限制。
梵语最初作为古代印度宗教和文化的标志,在印度本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然而,在9世纪左右,梵语的使用就开始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三种现象的影响。
首先,随着印度佛教的衰落,梵语作为佛教传统的语言也逐渐衰退。
佛教的发展对于梵语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佛教的衰落,使用梵语的宗教场所和学府也逐渐减少,这导致梵语的实际使用范围变得有限。
其次,印度西北部的伊斯兰教入侵对于梵语的传播也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扩张导致了大量的穆斯林移民进入印度,他们使用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作为主要的通用语,逐渐取代了梵语的使用。
最后,英语的引入和传播也对梵语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英语成为了印度的官方语言,并代替梵语成为教育、政府和商业等领域的主要语言。
在英语的冲击下,梵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目前,梵语在印度和尼泊尔仍然有一定的使用人群,尤其是在宗教场所和学术研究中。
梵语在印度教和佛教的经典文献、祈祷文本和宗教仪式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此外,在印度和尼泊尔的一些传统学院和大学中,梵语也作为宗教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学科进行教学和研究。
然而,梵语的使用人群逐渐减少,主要是年轻一代对于英语和其他现代语言的熟练度更高,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英语和本地语言进行交流。
梵语作为一种难学的古老语言,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的实用性变得越来越小。
因此,梵语的发展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它正逐渐沦为一种被人遗忘和边缘化的语言。
总的来说,梵语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它在现代社会的使用范围逐渐限制,并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
不过,梵语作为印度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一些特定领域得到保留和传承。
我们应该重视对梵语的学习和研究,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语言。
梵语学习文档

梵语学习梵语(Sanskrit)是古印度的一种传统语言,被视为印度教的宗教语言,也是佛教经典的重要语言之一。
梵语在古代曾经是印度的书面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宗教、哲学和科学领域。
即便如今,梵语仍然在瑜伽、冥想和印度哲学等领域中被使用。
梵语的历史梵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早期梵语时期。
在这一时期,梵语被用作吠陀经文的语言。
吠陀经文是印度教的神圣经典,被视为印度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
早期的梵语后来发展出“古典梵语”,这一形式的梵语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000年之间广泛使用,并成为印度的学术和宗教语言。
基于古典梵语的文学作品包括著名的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和《罗摩衍那》(Ramayana),以及许多佛教经典和印度教哲学著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梵语逐渐演变为“中古梵语”,由于外来语言和地方方言的影响,语法结构和词汇也发生了变化。
学习梵语的方法要学习梵语,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了解梵语的音韵系统梵语的音韵系统相对复杂,包括元音、辅音和重音等要素。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这些基本音韵是学习梵语的重要第一步。
2. 学习梵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学习梵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
梵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熟悉这些基本构词法和语法规则将使您能够理解和构建正确的句子。
3. 阅读梵语的经典文献学习梵语最好的方式之一是阅读梵语的经典文献。
这些文献包括印度教的吠陀经文、瑜伽哲学著作、冥想经典,以及佛教的经文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献,您可以更好地了解梵语的用法和文化背景。
4. 寻找梵语的师傅或课程如果您想更系统地学习梵语,那么寻找一个梵语的师傅或参加相关的课程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他们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指导,并回答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5. 练习口语和书写练习口语和书写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步骤。
尽量多与梵语母语人士交流,积极参与对话。
大梵天

大梵天大梵天,佛教中的定义:梵文Brahmā的意译,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色界初禅天之一。
按初禅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梵天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香港、澳门尤其是在泰国极受崇拜。
②印度教中的定义:梵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负责创造宇宙。
“万物从梵天(BRAHMA)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又还梵天”,《森林书》(ARANYAKA)如是说。
印度神话认为,他从金蛋中破壳而出,蛋壳分为两半,变成天和地。
另一说是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母亲。
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
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从肚脐生出来的”)。
他又从自己的心、手、脚中生出十个儿子(也有说七个或二十一个),连妻子文艺女神也是从大拇指上生出来的。
由于他是在水中诞生的,因此他又被称为Kanja(意味“在水中诞生的”)。
梵天是至高存在“梵”(Brahman)和阴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儿子,大梵天因此被称为“生主”。
他的子孙又分别生出天神、凡人、妖魔、禽兽以及宇宙间的万物。
诞生印度神话认为,他从金蛋中破壳而出,蛋壳分为两半,变成天和地。
另一说是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母亲。
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
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从肚脐生出来的”)。
他又从自己的心、手、脚中生出十个儿子(也有说七个或二十一个),连妻子文艺女神也是从大拇指上生出来的。
由于他是在水中诞生的,因此他又被称为Kanja(意味“在水中诞生的”)。
梵天是至高存在“梵”(Brahman)和阴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儿子,大梵天因此被称为“生主”。
他的子孙又分别生出天神、凡人、妖魔、禽兽以及宇宙间的万物。
外貌手绘的梵天像梵天的传统形象乃四颗头、四张脸以及四只手臂,口中不断地诵读《吠陀经》。
特别在北印度,他常常有着一绺白胡须,代表他几近永恒的存在。
梵文的历史发展情况 梵文是什么语言

在世界上有非常多的语言,每一种语言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民族的文化,而且还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大家也知道梵文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语言,你知道梵文在历史的发展中是怎样的呢?留学网小编在本期的佛教文化为你揭秘。
【梵文的历史发展情况梵文是什么语言?】最具代表性的梵文字母有三种,悉昙体、兰札体、及最为流行最为世人所知的天城体,天城体字母因为有悠久拼写梵文的历史且在当今印度其使用范围有持续扩张之势,所以被当代世界人民称为梵文字母。
天城体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
根据文献记载,梵文字母是由创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创。
梵天,即中国人俗称的“四面佛”,或称“大梵天王”一说辩才天创造天城文字母。
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在印度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也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中国梵文专家“钱文忠”更用梵文抄写“心经”。
念佛教“真言”的时候要求发音正确,因为梵文单词拼写和读音绝对规则,用梵文字母拼写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说即所写,又能保持真言的纯正的梵文语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写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选择,印度文字历史,梵天制定的书写格式是,自左向右,横向书写,词与词之间不留空格,一句话从头到尾连续不断的拼写。
所以古代书写梵文及抄写印度神圣的《吠陀》等文献的时候,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直到近代,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词与词之间也是没有空格隔开的,自从现代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才用空格隔开,这破坏了梵天所制定的书写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
唐朝初期称梵文字母为悉昙,称梵语的文法及语义等为梵文或梵语,后来泛称梵字,甚至于与其相关的学问皆为悉昙。
这种习称在宋朝以后逐渐不用了。
在宋朝几乎都只用梵字一词,也因后来从印度传入的天城体与悉昙有相当差异,因此称新来自印度的文字为“梵字”或“天竺字”,而在原来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称为悉昙。
在此所引述“悉昙”部分,是指【大正藏】中所汇集的古文体。
佛教简介及重点词汇翻译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宗教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合,得以中国化,并与儒教和道教并立,号称“三教”。
因此,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
1.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源于梵语,欧洲学者为了研究佛教史和印度史,已将梵文变为拉丁化的梵文,很多梵文已进入英语词汇,为英语国家的佛教徒和佛学研究人员所熟知。
在翻译佛教神祗的名字时,不可按中文读音来翻译,而要还原成拉丁化的梵文音译。
“文殊”来自于梵语的名称“Manjusri”,是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了易于中国人接受而采用意译来解释菩萨名称的含义。
如果在英译中仍使用汉语拼音“Wen-shu”,就会因译名不统一而引起理解的偏差。
翻译此类佛教术语时,应采用梵语发音转化而来的英语词汇,如普贤—Samantabadra、毗卢—Vairocana、观音—Avalokitesvara。
佛教名词解释

佛:梵文音译“佛陀”的简称,过去有译做“浮屠”或“浮图”的。
佛,本是“觉者”、“觉悟者”之意,但佛教给它加上了特定的涵义,说佛不但能够自己觉悟,还能启发他人觉悟,并且这种“自觉”和“觉他“的能力都是至高无上的,十分圆满的。
因此,佛成了释迦牟尼独占的称号。
虽然后来也泛指佛经中提到的一切佛,但实有其人者仅释迦牟尼一人。
法:“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
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菩萨:菩萨是菩提萨(Bodhisattva)的简称。
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沙门:佛教出家人的另一种称号,也有译做“桑门”的。
现不常用。
施主:僧人称送财物给寺院和僧人者为施主。
居士:本指正式受过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现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
男性叫优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优婆夷即女居士。
同参:僧人之间的相互称呼。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
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
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精通经、律、论的称为三藏法师。
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
“佛”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佛教出家人。
通常三宝即指整个佛教。
刹:佛教寺院的另一种叫法。
如宝刹、大刹、古刹等,刹是梵文的音译,地方的意思。
居士林:佛教在家信徒仿照僧团建立的宗教组织,成员并不限于正式受戒的居士。
居士林一般不单独组织公众性宗教活动,主要从事经籍和宗教用品的流通,协助寺院办道场等活动。
皈依:也称“三皈依”、“三皈”或“皈依”,即信仰佛教。
意思是对三宝的归顺依附、归命依靠。
超度:僧人说通过诵经拜忏,可以使死者脱离地狱之苦,故称超度。
梵语巴利语在东亚佛教社会变革中的影响如何

梵语巴利语在东亚佛教社会变革中的影响如何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而梵语和巴利语作为佛教经典的重要语言载体,在东亚佛教社会的变革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梵语是古印度的一种典雅语言,巴利语则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俗语。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佛教经典以梵语和巴利语书写而成。
当佛教传入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地时,这些语言也随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梵语巴利语对于佛教教义的传播和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
佛教经典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修行方法,而准确理解这些经典的含义对于佛教的传承至关重要。
由于最初的经典大多以梵语和巴利语写成,对于这些语言的研究和掌握,使得东亚地区的佛教徒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原始的教义。
例如,在中国,许多高僧大德致力于对梵语经典的翻译和解读,通过他们的努力,佛教的核心教义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被理解。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注入了新的元素。
其次,梵语巴利语促进了东亚地区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在东亚各国的传播并非孤立进行,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通过对梵语巴利语的学习,各国的佛教徒能够跨越语言障碍,交流彼此的修行经验和对佛法的领悟。
这种交流不仅推动了佛教思想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
比如,佛教的建筑风格、雕塑艺术、绘画等在东亚各国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又都能追溯到共同的源头——梵语巴利语经典中的描述和象征。
再者,梵语巴利语对于东亚佛教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们通过对这些语言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探究佛教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教派之间的差异。
这种学术研究不仅有助于还原佛教的真实面貌,还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借鉴。
同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为佛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佛教人才。
然而,梵语巴利语在东亚佛教社会变革中的影响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演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其传播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梵文对汉语的影响心得体会

梵文对汉语的影响心得体会梵文是印度古典语言之一,对汉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宗教和学术领域。
在交流和交流中,了解梵文对汉语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梵文对汉语文化的影响深远。
梵文对汉语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方面。
佛教是由梵文传入中国的,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不仅传播了佛教经典,还带入了许多梵文词汇,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
例如,“施舍”这一概念就是从梵文的dāna词汇中引入的,用来表示慈善行为。
此外,佛教在汉传佛教中与道家、儒家、本教等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进一步丰富了汉语文化。
其次,梵文对汉语宗教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梵文是佛教的神圣语言,正宗的佛经、佛音、佛号都使用梵文进行诵读。
梵文的音韵特点和发音方法,对于学习和保持佛教传统的正音非常重要。
此外,梵文还影响了汉语宗教文化的词汇和术语。
例如,“佛教”一词就是梵文中的"buddha dharma"翻译而来的,意为“佛法”。
同样地,汉语中关于禅宗和密宗的词汇也是通过梵文进行翻译的。
第三,梵文对汉语学术交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梵文是印度古典学问的重要载体,汉语学者在研究佛教经典、哲学、文学等领域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梵文原著。
同时,汉语学者也通过对梵文的研究,将印度哲学、逻辑学和医学等学科引入到中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学问。
例如,唐代的玄奘法师通过七年时间学习梵文,回国后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体而言,梵文对汉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丰富了汉语文化,传播了佛教文化,对于佛教及其宗教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梵文对于汉语学术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深入了解梵文对汉语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还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梵文的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中印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約紀元前三○○○年以前,經過語言單一的 時代,伊朗及印度人祖先往東遷移,其中移居 伊朗高原而成立了祅教的宗教聖典是伊朗人。 大約是西元前一五○○年左右(有種種的假 說),他們再過興都庫什山脈到西北印的印度河 流域的上流居住的是印度阿利安人的祖先。進 入印度的阿利安人成立了最初的梵文宗教文獻 吠陀,記載伊朗祅教聖典的語言,和記載吠陀 聖典的梵語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甚而言之,可 以說當將聖典翻譯成梵文時,可以根據一定的 規則,只要將一個一個音置換即可。
第一類佛教梵文:阿派布蘭遐(魔鬼語~最卑 劣的方言);或伽陀語(gatha language),用 於大乘聖典的偈頌(悲華、十地、無量壽 等),無法快讀。蓋佛教文學的傳誦者,包 括首陀、毗舍、旃陀羅賤族等。 第二類佛教梵文:法華、無量壽、華嚴、 悲華等散文部分,時代稍後。
純雅的正體梵語所書(時代較後): 最古:金剛經、彌陀經、心經 中古:大乘莊嚴寶王經、瑜伽論 哲學註疏:稱友《俱舍釋》 月稱《中論釋》 文學藝術作品:馬鳴《佛所行讚》、寂 天(七~八世紀)《菩提行經》
現今保存的大小乘教的梵語寫本中,不少 尤其是早期的經典在當初傳播時間的是中 期印度語,后來隨著時代的推移,這些中 期印度語的佛教經典逐漸梵語化。對於梵 語化的開端說法各異,但一般認為是從西 元1-2世紀在印度北部、西北部逐步開始 的。但梵語化的擴大則是很久以后的事 情。
後世佛典的梵語化進程
一、佛教混合梵文(?):帶一種方言色彩(中期印 度語方言),或將方言直書為梵語者(韻文和散文 方言化程度甚高:Mahāvastu) 二、過渡時期(佛教混合梵文?):不精鍊的散文 經典(韻文仍較方言化:法華經,十地經,華嚴 經) 三、佛教梵文:韻文和散文梵語化程度甚高:楞 伽經,般若經,有部的波羅提木叉經) 四、純雅的文學(正規/古典梵文:馬鳴、 Mātŗceţa)
廣義的梵文是指古代的印度.阿利安語全部,在古 代的印度.阿利安語當中,屬於最古層的是指記 載婆羅門教的聖典--吠陀的語言,一般稱為吠 陀語。相對於此,西元前五~四世紀左右,印度 文法學家巴膩尼,以當時知識份子的語言為基 礎,著作了一本文法書--八卷書,而使古代印 度文章語標準化。所以,一般都將古代的印度阿 利安語中由巴膩尼所完成的屬於較新層的語言稱 為古典梵語,或略稱為梵語,有別於記載吠陀聖 典的梵文。巴膩尼所整理的文法體系,經由後世 的增訂及(西元前二世紀)之註解而更加確立。 直到二千年後的今天,古典梵語一直一成不變的 傳承下來。
梵文與佛學研究
一、歷史上的梵文 二、佛教與梵語 三、中國古代的梵文研究 四、梵文和中國文化 五、近世歐美的梵文研究 六、梵文研究對佛教學的貢獻
歷史上的梵文
Part I: 特色 Part II: 歷史 Part III: 梵文在世界及社會上的地位
Part I 梵文的特色
Longevity(延續性), Stability(穩定性), Sacredness(神聖性)
The Four Vedas(四吠陀)
Rig-veda: the oldest,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religious hymns Sama-veda: the veda of chants Yajur-veda: the veda of prayers Atharva-veda: contains the lore (knowledge, customs, incantations) of the Atharvans
吉爾吉特河
梵文佛典並沒有像巴利文、漢文或藏文佛典那樣形成完整 的三藏,但從近百年來出土的梵文和混合梵文的佛教文獻 中可以知道,在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曾擁有自己的 "阿含"(經藏)和七部論著,這和巴利文所存相對應,另 外,根本有部還擁有過自己的律藏,它們的某些戒本還被 保存了下來,有部律的內容大體上是和上座部相似的。 梵文佛典屬於大乘教派的所見尤多,這些佛典大部分 是在尼泊爾、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Gilgit),中亞地區,我 國新疆的庫車、吐魯番、西藏等地發現的,有的是完整的 版本,有的則已殘缺不全。在大乘經中比較重要約有《十 萬頌般若》、《妙法蓮花經》、《楞伽經》、《十地經》 等等。另外,還有一批佛傳和佛本生故事集,這些佛典對 於了解大乘佛教的起源、發展,用於鑒定漢藏譯本等都有 著重要的意義。 現存的初期大乘佛典的梵語寫本大多數是十一世紀以后寫 成的。
新疆發現的梵文佛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來,新疆塔里木盆地周緣地區出土 了為數豐富的梵文佛典。由于歷史的原因,它們大多都流 落海外,以柏林、倫敦、巴黎和聖彼得堡的收藏最為集 中。 出自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道的寫本所包含的內容,較之塔里 木盆地南道的喀什、和田寫本,完全是另一種內容的佛教 文獻,再比較俄羅斯藏吐魯番收集品,可得出結論︰大約 在公元1000年左右,曾有小乘佛教傳入吐魯番及庫車一 帶,主要流派有一切說有部和根本說有部,主要是一些梵 語和吐火羅語寫本,而在和田出土的大乘佛教寫本主要是 用梵語和于闐塞語寫成的。與北道出土文獻相校,其差別 主要體現於︰南道發現的這批文獻大約產生于公元1000年 後期,僅保存並傳播了大乘佛教的文獻,而且在當地還有 所創新,一些佛教的疑偽經典,在該地有著極強的生命 力。藏文和漢文文獻曾記載,當時編就的經書不少,編纂 地點顯然是在古代的于闐地區。
Part III
The place given to Sanskrit in the world and in society
Indian Mythical Geographies
Celestial (天上) Terrestrial (地上) Subterranean (地下)
Sanskrit is given as the language of the gods dwelling in the various heavens. It appears thus always in the position of language of the higher species and classes.
中國人以古印度雅語為梵天(Brahman)所 製,稱為梵文。 在印度本土,如Mahābharata裡,稱為 Brāhmi Vāc,即神聖的語言(holy language)。又叫Samskŗta (well-formed, put together, highly-elaborated)。
Part II 歷史
印度.阿利安(Indo-Aryan)語可分為古代、 中期和近代三個發展階段: 古代印度‧阿利安語(1500 ~400 BC) : 吠陀梵語(Vedic Sanskrit) 古典梵語(Classical Sanskrit) 中期印度‧阿利安語 (MIA / Prākrits, 600 BC ~1000 AD) 近代印度‧阿利安語 (1000 AD ~ Now): 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馬爾代夫語 等
佛教與梵語
原始佛教使用的語言: 巴利文《小品》v.33.1:“我允許你們,比 丘呀,用自己的語言學習佛所說的話。” 佛陀面對的教眾大部分是鄉村的 季羨林:半摩揭陀語;巴利文:西部方言 (與Girnār 石刻方言近似) 渡邊海旭:世尊確曾用梵語說明教理
佛滅後各部用種種語言傳誦佛典
說一切有部:梵語(于闐;《法華》斷片) 南方上座部:巴利語 化地部:吠陀語(好語) (據真諦《部執異論》原書 後的《記》,謂化地部所以分派,在於部主是婆 羅門,曾為國師,出家後成了阿羅漢,正好用吠 陀語去莊嚴佛經) 大眾部:俗語 (方言土語) (據布敦《佛教史》) 正量:西方訛略語(文法散亂的梵文) (出處同上)
近世梵文佛典的發現
歐洲於西紀一八三三年,英國駐尼泊爾公使B.H.Hodgson 於尼泊爾發見梵文佛典381部,運回英國分送西歐各國, 此為佛典傳入歐洲之始,因此引起歐洲學者研究梵文的興 趣。自此有關梵語學研究書籍,原文校訂及翻譯,文法書 以及辭典等出版頗多。就中Bãlasastrī, kãsikã, a, C Gmmentary on pãnini's grammatic aphorism, 1878, G Bübler; Leitfaden für den Elementarcursus des sanskrit, 1883., O, Böhtlingk; Pãnini's Grammatik, 1889, W,D, Whitney; Sanskrit grammar, 1879, M, Williams; practical grammar of the sanskrit age, 1887, W, Geiger; Elementarbuch des Sanskrit, 1888, F, Kielhorn; Agrammar of the Sanskrit, Language 1896, The Vyãkarana Mahãbhãshya of Patañjali, 1897., A,F, Stenzler; Elementarbuch der Sanskritsprache, 1923; L, Renou; Grammaire Sanscrite, 1930, H, Courbin; Grammaire élement aire du sanskrit,等,皆為研究梵語必 要的資料。
解題:The Sanskrit Buddhist Literature of Nepal , by Rajendralala Mitra(1882). 1873-1876:Hodgson第二次在 尼泊爾蒐集聖典,得佛教婆羅門 教之古寫經本850部。 1931:吉爾吉特(根本說一切有部 的中心)梵文寫本200部。
大乘佛教論師的著作都是用標準的梵語,這基本上違反早 期佛教不制定統一的標準語,即所謂鼓勵語言的在地化, 或者鼓勵佛法的在地化的方向不太一樣。 公元一、二世紀左右開始,當梵文化銳不可擋的時候,所 謂梵語化運動、梵語化復興,很多早期是以方言所寫的佛 經開始梵語化,把它從俗語轉成雅語。在轉換過程就出現 了一般所稱的混合梵語,因為這些轉化的人並不見得每個 人都精通梵語。一般精通梵語的人,一個婆羅門,在他十 五年受的教育裡面,有六年到九年的時間都花在學習梵文 上,也就是說它是一個非常難學的語言,必須達到極為流 利的程度。很多大乘論典都是以詩頌的方式來寫,要寫梵 文詩不是那麼簡單。 語言的變遷意味著也意味著思想的變遷。這些婆羅門出身 的論師不僅將標準梵語帶進佛教的書寫裡面,同時也將從 小所學的某些婆羅門思想帶進來。就是說整個佛教學術思 想的發展---特別是大乘,有婆羅門化的傾向。不只在語言 方面(從方言到雅語),也包括很多大乘論師是婆羅門出 身,乃至佛教中五明這種知識體系在很多方面是婆羅門教 知識體系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