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件《《魔王》赏析——艺术歌曲音乐与人物刻画》23页PPT
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教学设计

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在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六百多首艺术歌曲的作品量,更使他无愧“歌曲之王”的称号。
本节共给出舒伯特三首艺术歌曲《魔王》、《鳟鱼》、《菩提树》让学生聆听。
由于时间限制,本节课只把《魔王》当作聆听和分析的对象,重点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初步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教学目标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感知能力,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掌握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运用已学知识(节奏、力度、速度、音色、旋律)分析《魔王》的创作手法,总结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3.情感目标:聆听不同版本的《魔王》,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深入理解舒伯特的音乐内涵。
教学重点总结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魔王》。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角色扮演的服装。
教学方法1.视听法:通过聆听《魔王》,让学生感知音乐情绪。
2.提问法: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积极主动的思考。
3.参与法:通过角色扮演朗诵诗词,在活跃了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了几个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4.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用已知的方式来分析、总结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脉络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都听过许多的故事。
今天老师也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比较特殊的是,我的这个故事将会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在你们耳畔。
聆听《魔王》(李斯特改编的钢琴版本,演奏:王羽佳)。
问题:在听的过程中,你的脑海里都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回答:……(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构思情节,把自己带入到音乐的情境当中,去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
)老师讲述故事的大致情境: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里,一位父亲怀抱着生病的孩子,策马奔驰在黑暗的森林。
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音乐鉴赏《上篇: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第九节独唱曲》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 音乐鉴赏《上篇: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第九节独唱曲》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和赏析不同风格的独唱曲,培养学生对独唱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感受其独特的音乐美感和情感表达。
2.艺术表现:了解独唱曲的基本特点、演唱技巧及音乐风格,能够识别并描述独唱曲中的音乐元素与表现手法。
3.文化理解:探究独唱曲背后的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增进学生对歌曲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尊重。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分析独唱曲中的创新元素,思考如何在演唱中融入个人情感与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独唱曲的基本特点与演唱技巧。
•不同风格独唱曲的音乐元素与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独唱曲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独唱曲的艺术特色,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独唱曲作品及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PPT:包含独唱曲介绍、作品赏析、演唱技巧等内容。
•独唱曲音频或视频资料,涵盖不同风格与时期。
•相关书籍或文章资料,介绍独唱艺术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作品。
五、教学方法•聆听体验法:通过聆听独唱曲作品,感受其音乐美感和情感表达。
•讲解示范法:结合PPT和视频资料,讲解独唱曲的基本知识、演唱技巧及音乐风格。
•对比分析法:选取不同风格的独唱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点。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独唱曲的艺术特色、情感表达及文化价值,促进思维碰撞。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引人入胜的独唱曲片段,如《青藏高原》的高亢嘹亮,引导学生进入歌曲艺术的氛围。
•问题引导:提问“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它是由什么形式呈现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进而引出本课主题——《独唱曲》。
新课教学1.独唱曲概述:简要介绍独唱曲的定义、分类及在歌曲艺术中的地位。
2.作品赏析:•选取作品: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独唱曲作品,如古典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民族歌曲《茉莉花》、流行歌曲《告白气球》等。
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音乐鉴赏《上篇: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第十节合唱曲》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 音乐鉴赏《上篇: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第十节合唱曲》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和赏析不同风格的合唱曲,培养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感受其和声美、节奏美及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2.艺术表现:了解合唱曲的基本构成、声部配合及音乐表现手段,能够识别并描述合唱曲中的音乐元素与演唱技巧。
3.文化理解:探究合唱曲背后的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及社会功能,增进学生对合唱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尊重。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分析合唱曲中的创新元素,思考如何在合唱表演中融入个性与创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合唱曲的基本构成与声部配合。
•不同风格合唱曲的音乐表现手段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合唱曲中和声的运用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分析合唱曲的艺术特色,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合唱曲作品及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PPT:包含合唱曲介绍、作品赏析、声部配合等内容。
•合唱曲音频或视频资料,涵盖不同风格与时期。
•合唱团演出视频或现场表演片段,展示合唱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方法•聆听体验法:通过聆听合唱曲作品,感受其和声美、节奏美及情感表达。
•讲解示范法:结合PPT和视频资料,讲解合唱曲的基本知识、声部配合及音乐表现手段。
•对比分析法:选取不同风格的合唱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和声运用、声部处理及情感表达的异同。
•实践参与法:鼓励学生尝试合唱练习,体验声部间的协调与配合。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听导入:播放一段震撼人心的合唱曲片段,如《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感受合唱艺术的磅礴气势与和声魅力。
•问题引导:提问“这段音乐是由多少人共同完成的?你听到了哪些不同的声音?它们是如何和谐共存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进而引出本课主题——《合唱曲》。
新课教学1.合唱曲概述:简要介绍合唱艺术的历史发展、基本构成及声部划分。
《音乐之声》ppt课件

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欧洲风情和民族特色。其中,《哆来咪》、《雪绒花》等经典歌曲更是广为传唱,深受观众喜爱。
特点
电影音乐在《音乐之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更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烘托,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音乐的分类
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指音乐中的音高和节奏变化,是音乐的基础。
指多个音符同时发出的声音,能够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指音乐中强弱拍的有规律交替,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不同乐器或人声发出的声音特点,能够影响音乐的情感和氛围。
旋律
和声
节奏
音色
古典音乐
流行音乐
民族音乐
现代音乐
01
05
CHAP音乐与场景在电影中相互依存,共同构建影片的视听效果。场景为音乐提供视觉元素,音乐则为场景增添听觉层次。
相互补充
音乐与场景在表现上相互补充,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影片内涵。
情感共鸣
音乐与场景在情感表达上产生共鸣,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作品介绍
《雪绒花》是《音乐之声》中的一首经典插曲,也是冯·特拉普上校一家在晚会上演唱的曲目之一。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洁,表达了上校一家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音乐风格
《雪绒花》采用了舒缓的音乐风格,旋律悠扬,节奏平稳,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传唱性。
赏析要点
在赏析《雪绒花》时,可以关注其优美的旋律和简洁的歌词,感受歌曲所传递的爱国之情和祝福之意。同时,也可以分析歌曲在音乐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湘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光盘配套课件(一)

02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本概念
01
02
03
音高与音名
介绍音高的概念,以及与 之相关的音名,如C、D、 E等。
音阶与音程
解释音阶的构成和音程的 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音乐中的高低起伏。
节奏与节拍
阐述节奏和节拍的含义, 以及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 形式。
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段
旋律
分析旋律的构成和特点, 探讨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表 现作用。
培养音乐审美价值观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 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鉴赏
古典主义音乐特点
古典主义音乐追求简洁、清晰和 平衡,注重形式和结构的完美。
代表人物及作品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古典主 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 如《创世纪》、《魔笛》和《命 运交响曲》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
欣赏技巧
在欣赏古典主义音乐时,可以关 注其清晰的旋律线、严谨的结构 和完美的和声,以及作品所传达
民间器乐作品鉴赏
民间器乐的种类与演奏技巧
介绍中国民间器乐的主要种类,如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 以及它们各自的演奏技巧和艺术特色。
民间器乐作品的地域特色
探讨不同地域民间器乐作品的风格差异和地域特色,如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等。
代表性作品分析
选取《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经典民间器乐作品,进行深入 的分析和鉴赏,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05
现代流行音乐鉴赏
流行音乐概述及特点
流行音乐定义
流行音乐,也称为流行歌曲或流 行曲,是指在大众中广泛流传、 易于接受和传唱的音乐形式。
魔王 教学设计

魔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艺术歌曲《魔王》是舒伯特在十八岁的时候,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谱曲的。
舒伯特把歌德诗中的精神完全融入音乐中,他把叙事诗中的叙事者和三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儿子、父亲、魔王,用四种声调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用音乐很好的诠释了情感的变化和人物内心的刻画,是一首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歌曲。
因此,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首先学会“听辨”演唱者嗓音、情绪的变化,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次学会“听赏”音乐的旋律音调,来抒发人物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并通过听—演—再听的步骤来理解如何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来表现音乐作品中充满戏剧性的情节。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了大量并且优秀的艺术歌曲。
集中反映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体现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艺术歌曲《魔王》的欣赏活动,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及其审美价值,对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精选音视频材料,结合教师的范奏,在充分的聆听中尝试角色模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辨析演唱者音色变化及旋律音调变化中体验艺术歌曲《魔王》的艺术魅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对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有较清晰的认识,懂得从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等变化中进行音乐形象的把握。
三、教学重点
赏析艺术歌曲《魔王》,辨析音色及旋律音调变化,准确把握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
四、教学难点:
了解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五、课时:一课时(45分钟)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第九单元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课件-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四段:虽然外出流浪多年,流浪汉常常听见菩提树的召唤,
并且期盼菩提树能带给他平安。
15
《菩提树》
•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 • ②作品反映了什么内容? • ③用什么乐器伴奏?
16
课后拓展:
1、舒伯特是何种乐派? 浪漫主义乐派
2、舒伯特最早的和最晚的歌曲是? 《鳟鱼》、《小夜曲》
3、舒伯特来自于哪个国家? 奥地利
14
《菩提树》
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歌词全部选自诗人缪勒所写的诗歌 《菩提树》是其中的一段。这首诗歌有四段。
第一段:一个流浪汉来到一口古井旁,望着一棵生长在井边 的菩提树,回忆起童年在树下度过的欢乐时光。
第二段:望着菩提树,流浪汉对今日贫困潦倒的流浪生活发 出感叹。
第三段:凛冽的北风刮落了流浪汉的帽子,也打断了流浪汉 的回忆。
5
《魔王》故事情节:
原诗讲的是一位父亲怀抱发着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 夜的森林,孩子因看见森林中的魔王在反复引诱他,而不断 发出惊呼,最后终于被魔王夺取生命的故事。因为歌德的原 诗是按照第三人称写作,按体裁分属于叙事性诗歌。所以在 歌词中我们能够看到四个不同的人叙事者、魔王、孩子和父 亲。舒伯特为了表现这四种人,也运用了四种不同的动机, 其中表现“魔王”是最为丰满的。
这首《鳟鱼》篇幅将近40分钟。整个作品看作对溪水、鱼、渔夫 以及三者关系的表现。
第一、第二乐章设想渔夫还没出现,所以是鱼与水在那样一种幽 静而美丽的自然里的美妙交融。第一乐章钢琴表现的鱼的戏水,简直 能感觉到尾鳍在水中舒展和它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 而当弦乐表现水流的交叉融合之后,钢琴反过来再表现溪水的清澈与 晶莹,弦乐变成鱼儿在水中像箭一般穿梭。这种戏水的神妙只有在舒 伯特音乐中才可以听到。
高中音乐课件3篇

高中音乐课件(1)教学目标:一、聆听《魔王》、《鳟鱼》、《菩提树》,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二、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
三、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
初步了解浪漫乐派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初步了解浪漫乐派的风格特点,基本掌握基础知识“艺术歌曲”和“声乐套曲”。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播放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音乐片段说出所属音乐历史时期和作者。
小节:古典主义者崇尚理性,音乐结构严谨。
贝多芬是集大成者,并在哪个作品中创造性的加进了人声?(《第九交响乐》),正因为此,贝多芬不但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高锋,同时也成为浪漫主义的'先行者。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与贝多芬的中、晚期相同,比贝多芬晚去世一年,他们也都生活在维也纳。
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
二、进入新课(一)学生阅读第114页,了解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年代划分,简介舒伯特及其所处的时代:见教参第121页(了解浪漫乐派形成的原因)。
(二)欣赏1、《魔王》(1)、阅读教材第116页后提问:①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②反应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③什么乐器伴奏?(钢琴)(2)、聆听《魔王》听前提问:舒伯特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讨论小节:(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精辟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
)2、《菩提树》(1)简介《菩提树》,简单讲解“声乐套曲”。
(2)聆听中文版《菩提树》①歌词是谁的诗作?(缪勒)②反应什么内容?(流浪汉的心情)③什么乐器伴奏?(钢琴)教师小节:舒伯特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
3、《鳟鱼》(1)聆听中文版《鳟鱼》①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②歌词是谁的诗作?(舒巴尔特)(2)聆听原文《鳟鱼》(3)请学生试唱第一句乐谱;集体唱第一句乐谱;给拓展部分“3”填词随音响跟唱或教师教唱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