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中国古老的胎教历史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我国古代胎教思想与实践解析胎教,是指在孕期对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和照料,以培养优秀的孩子。

在我国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早已开始,并且延续至今。

古代胎教实践的早期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后代的身体健康,做到“稳妊怀恭”,即孕妇对自己的身体和胎儿予以关注和照顾。

古人认为,胎儿的身体特点在母体内就已经显现,孕妇应该在饮食、起居、情绪方面多加节制,以便胎儿的身体得到健康发育。

例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三过”:“母胎日过三过,君臣顺,体和安”,即指孕妇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三过”:精神过分、体质过强、食物过宜,否则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同时,古人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胎教方法,例如摆设画像、听戏曲、吃某种食品等等。

《太平惠民和药局方》中甚至还收录了一些针灸和按摩手法,以调节孕妇的气血流通,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

而到了明清两代,古代胎教思想和实践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重注重孕妇的学习教育和道德修养。

例如,清代文人徐渭就在《墨池记》中写到:“古人所讲稼穑三分可,父母之教一分半”。

可见,古代的胎教实践已经开始从注重健康转向注重教育,从关注外部物质条件转向关注内在品质修养。

此外,古代的胎教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孕妇的情感。

科学研究证明,孕期情绪会直接影响胎儿。

而在古代,人们也强调“情必悦以勇之”,认为孕妇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胎儿的性格和气质,所以要尽量保持心情轻松愉悦。

古代文学中也常有对孕妇的解压方式的描述,例如唐代白居易《白氏长孙骑马赋》中写到:“怀中间弹,枕上叩”,表现了一种缓解情绪的方法。

总之,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和实践是相当深入和全面的,其中包括关注孕妇的身体、教育和情感。

如今,在现代社会,胎教已经成为了一种科学而又流行的活动,古代的胎教理念与实践对于现代的胎教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胎教的概念

古代胎教的概念

古代胎教的概念古代胎教是指古代人们对待胎儿的教育和照顾的一种观念和方法。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胎儿在母体内也可以受到教育和影响,因此对于孕妇的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和建议,以保障胎儿的健康和成长。

古代胎教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尤为重要,早在《尚书》中就有着“胎教”的相关记载,可见古代人们对胎儿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古代,人们对于胎教的概念十分重视,普遍认为孕妇的饮食、生活习惯和情绪等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和性格。

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对于孕妇的生活起居都有着一定的规定,比如不能看恐怖的故事、不能听许多噪音、不能看血淋淋的画等等,都是为了避免孕妇受到刺激对胎儿的影响。

同时,在饮食方面,也有着一系列的规定,比如孕妇应该多吃禽肉鱼肉等高蛋白的食物,以保障胎儿的发育。

古代人们对于胎教的概念还体现在对于孕妇心情的呵护上。

据《史记》记载,古代有一位名叫保婴的妇女,怀孕期间听到汉高祖刘邦争风吃醋,因此生下来的孩子性格褒贬,这个故事就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于孕妇情绪的重视和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孕妇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胎儿,因此对于孕妇的情绪调节十分重视,常常会叮嘱孕妇要保持心情愉快,要尽量避免生气和压力等负面情绪,以保障胎儿的性格和健康。

古代胎教的概念还体现在孕妇的锻炼和活动上。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孕妇应该适当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散步、做一些简单的瑜伽等活动,以保障胎儿的健康和灵敏。

同时,孕妇还应该适当进行一些呼吸锻炼,保持良好的呼吸及心肺功能,有利于胎儿的发育和健康。

总的来说,古代胎教的概念体现在了古人对于孕妇饮食、情绪、运动等多个方面的重视。

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胎儿的健康和灵敏受孕妇的影响,因此对于孕妇的教育和照顾费尽心思,以保障胎儿的健康和发育。

这种古代胎教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虽然现代胎教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古代胎教的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发展现代胎教依然有着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根据历史学家的记录,“太怀孕的本质是真诚而高贵的,但是美德可以做到。

怀孕时,眼睛看不到邪恶的颜色,耳朵听不到淫秽,嘴巴听不到淫秽的话。

它出生于文王和明生。

它是由太怀孕所教导的,一个知道一百。

死亡是中弘的皇帝欧点。

这位先生说,怀孕太久可以教育胎儿。

“古人所说的产前教育,是指在孕期为促进胎儿在母亲体内的生长发育,使母子身心健康发展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和日常生活采取的有利措施包括六个方面:(1)调情志.怀孕是女性的一个特殊生理过程。

孕妇不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还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情绪变化。

古人说:每个孕妇都应该快乐乐观,以防遇到麻烦。

快乐、愤怒、悲伤和思考会导致气血流失,影响胎儿。

胎儿借用母亲的气来生存。

它有着相同的呼吸和相应的欢乐与愤怒。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导致疾病。

《加大胜要旨》说:“受孕后除愤怒外,不可骂人。

盖气调胎是安全的,气逆则是胎儿疾病。

”也就是说:孕妇要心情好,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虚,影响妊娠和胎儿。

“福清主导女性题材”也有“大怒流产”的讨论。

由此可见,孕妇的情绪对胎儿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对孕妇来说,快乐和乐观是非常重要的。

(2)忌房事性交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性交为怀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怀孕后性交必须得到控制,“出生和怀孕收藏”说:“怀孕后,首先要做的是避免性交,遮住阴部,将其释放出来。

它分为提高怀孕的力量和扰乱固定怀孕的机制。

此外,火在里面移动。

血液不安,精神不秘密,身体疲惫,肌肉和静脉受到冲击,运动d漏产、半产、难产和许多分娩疾病。

怀孕后,应首先禁止性交,尤其是在怀孕前三个月和七个月后。

在妊娠早期,妊娠反应经常发生,给孕妇带来很多不适,如恶心、厌食、嗜睡和疲劳。

他们自己和胎儿的营养经常短缺。

哪里有闲暇,哪里有闲暇做爱?7个月后,孕妇腹部大,身体重,移动不便,胎儿即将进入人类盆地,阴道变短,性交会刺激宫颈,导致子宫收缩。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方法古代胎教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关于胎儿教育的方法和理论。

人们相信,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期间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通过科学和良好的胎教方法,可以对胎儿未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胎教方法。

首先,音乐胎教是我国古代胎教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人们相信,音乐能够产生一种良好的氛围,对胎儿的精神和智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古代,有些家庭会在胎儿母亲附近放置一些乐器,每天演奏一些柔和悦耳的乐曲,如古琴、箫等。

这样的音乐能够给胎儿提供一种和谐安静的环境,有助于胎儿的大脑发育,同时也能够传递给胎儿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其次,语言胎教也是我国古代胎教的一种常见方法。

古代人们相信,胎儿在子宫中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觉能力,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

因此,通过给胎儿讲话、唱歌、诵读等方式,可以刺激胎儿的听觉发展,培养胎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另外,古代人们也相信通过给胎儿讲一些正能量的话语、咒语,可以培养胎儿的良好品质和道德伦理观念。

除了音乐和语言胎教,古代人们还注重饮食胎教。

根据古代医学理论,母亲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成长发育。

因此,古代人们在胎儿期间会特别注重进补和营养平衡的饮食。

例如,他们会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鸡、鸽子、虫草花等,以增强胎儿的体质。

另外,他们还会注意饮食的清淡和卫生,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古代人们还注重情绪胎教。

他们相信,母亲的情绪和心态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发展。

因此,古代人们尽量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避免生气、沮丧等消极情绪的影响。

他们也会鼓励母亲多参与一些积极的社交活动,与亲友交流,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的来说,古代胎教方法主要包括音乐胎教、语言胎教、饮食胎教和情绪胎教。

这些方法虽然纯熟于古代,但是它们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些胎教方法对胎儿的发育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古代是如何进行胎教的?大家看看吧

古代是如何进行胎教的?大家看看吧

古代是如何进行胎教的?大家看看吧孕育新生儿是每个家庭的重要大事,孩子健康聪慧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现代人都讲究孕期胎教,认为胎儿时期母亲的营养、心理、阅读等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其实胎教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古代,人们也持有类似的主张,中医有不少胎养、胎教的理论和方法,时至今日仍有借鉴价值。

情志平和除了母亲孕期的言行、居处以外,情志调养也是古代中医所重视的。

明代万密斋在《万密斋医学全书·万氏妇人科》强调:“古有胎教,凡视听言动,莫敢不正,喜怒哀乐,莫敢不慎......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完,病斯多矣。

盲聋喑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

中医向来认为情志不调是重要的病理因素,五志过极会伤五脏,孕妇若有情志内伤也会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健康。

因此孕妇要学会调和自己的情志,保持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心境,节制喜、怒、哀、乐等情感及各种欲念。

另外,《叶氏女科证治》中认为心气平和、内心安定即能气调血充、身心健康:“不校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无妒忌,则血自充矣;情无淫荡,则精自足矣。

安闲宁静,即是胎教。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怀孕期间,孕妇若有长时间的焦虑、烦闷、恐惧,将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此外有中国学者对多动症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儿童在胎儿生长发育期,其母亲大多都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

由此可见,孕妇的心理卫生重要性不容小觑,“喜怒哀乐,莫敢不慎”。

要把一事说的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

言行规范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孕妇言行的调养。

早在西汉的《列女传》中就记载了周文王母亲的“胎教”内容:“太任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

”意即周文王的母亲怀周文王的时候,不看丑陋的东西,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傲慢的话语,这便是自觉实行的胎教。

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

⽬前国外亦在⼤⼒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西汉刘向的《烈⼥卷》中讲到:“古者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跛,不⾷邪味,割不正不⾷,席不正不坐,⽬不视于邪⾊,⽿不听于*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

如此则⽣⼦形容端正,才德⼈矣。

故妊⼦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肖⽗母者…”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不跛,坐⽽不差,笑⽽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 《医⼼⽅??求⼦》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怀孕之后,须⾏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冷醋滑热⾷,勿乘车马,勿登⾼,勿临深,勿下坂,勿急⾏,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 隋代巢元⽅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欲端正庄严,常⼝谈正⾔,⾝⾏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相传孟⼦之母曾说过:“吾怀孕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胎教之也。

” 《源经训诂》有“⽬不视恶⾊,⽿不听*声,⼝不出乱⾔,不⾷邪味,常⾏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聪明,才智德贤过⼈也。

”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怀孕后,⼗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静,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郊野,观赏植物,细听⾍鸣,迩云遐思,背风⽽倚。

”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要⽅??养胎》⼀书中记有“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养胎法。

宋代陈⾃明在《妇⼈⼤全良⽅??总论》中记有“⽴胎教,能令⼈⽣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疾,盍须⼗⽉好景象”,“欲⼦美好,玩⽩璧,观孔雀。

”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物康有为在他的《⼤同书》中提出创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民国初年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法》中也提出设⽴“胎教院”的建议。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与胎养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与胎养

⾸先要提出的是,在我国古籍中,时常见到胎养与胎教这两个名词,它们是有所区别的。

简单的说,在怀孕期间,偏重于⽣理⽅⾯的保养是胎养,偏重于⼼理的健康是胎教。

但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则往往将这两⽅⾯杂记在⼀起,以见其间的紧密关系。

如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全》中所说:“古⼈胎教、胎养之⽅,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多寿多贤良。

”上古⾄汉代的发展在中国的上古时代⾄西汉时代,有关胎养的问题已开始萌芽⽽形成雏形,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在甲⾻⽂上发现已有孕妇临产得病,母⼦是否平安的⼘辞,以及“育疾”的名⽬,也就是妇⼥⽣育的疾病。

公元前⼗⼀世纪成书的《周易》,也有“妇孕不育”的记载,可见当时对于妊娠病变,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春秋、战国早期的《左传》中,对畸形胎⼉、妊娠时间长短、⼀胎或双胎等情形已有记载,尤其是鲁僖公⼆⼗三年(公元前*四年)载有“男⼥同姓,其⽣不蕃”,已明确地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的繁殖,这⽐达尔⽂在⼀⼋五⼋年才论述到这⼀规律要早了⼆千五百多年。

当然,在我国现存第⼀部重要医典《黄帝内经》中,对妊娠的诊断、⽣理变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间的⽤药准则、分娩的诊断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根据《汉书·艺⽂志》的记载,有我国最早的养胎专著《妇⼈胎藏经》,可惜已经散失。

但张仲景(公元⼀五零——⼆⼀九年)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妊娠病》中,有关养胎保胎的内容很丰富,有胎孕⽤药、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鉴别珍断、藏腑经络的逐⽉养胎、胎前疾病的诊治、祛病养胎等等;⽽在他的另⼀本著作《⾦匮要略·妇⼈妊娠病脉症并治》中,更对妊娠呕吐、腹病、出⾎、⽔肿、⼩便不利等等病症,提出诊治的⽅法。

讲到汉代,我们还不得不提刘向所著的《古列⼥传·母仪传》,因为在此以前虽早有胎教之说,但正式⽂字记载则见于该书所说:太任,⽂王之母,挚任⽒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

太任之性,端⼀诚庄,惟德之⾏。

及其娠⽂王,⽬不视恶⾊,⽿不听*声,⼝不出敖⾔。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胎教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通过听音乐、读书、讲故事等方式刺激胎儿的感官神经系统,促使其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胎教观念深入人心,妇女们视胎教为重要之事。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女性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对后代教育的影响。

古代中国女性在怀孕期间非常重视对胎儿的培养,她们认为母亲的情感、思想和健康在孕期会直接影响胎儿的身体和智力发展。

因此,许多妇女都会选择听音乐、吟诗拍打等方式来刺激胎儿。

胎教活动中,音乐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相信音乐可以给胎儿带来愉悦和舒缓,同时也能激发胎儿的智力。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会为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创作音乐,这被认为是对孩子一种深深的爱的表达。

另外,古代中国女性在怀孕期间也会通过阅读、讲故事等方式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给胎儿。

许多母亲会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来引导胎儿的教育。

她们相信这些经书中包含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可以通过胎儿接收到,对其人格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胎教观念在古代中国女子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胎教观念促使女性在怀孕期间注重自身的情感和健康,这促使她们更加注重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这对女性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她们成为有知识和教育意识的母亲,可以更好地教育后代。

其次,胎教观念也对后代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古代中国的女性在怀孕期间注重胎儿的智力培养,通过音乐、文学等方式,为胎儿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和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代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胎教观念也启发了人们对母爱和教育的重视。

女性通过胎教活动,传达给自己的孩子爱、智慧和道德准则,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中一种重要的传统,并对后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古代中国女性在教育中胎教观念的体现有其局限性,如缺乏科学依据等,但不能否认的是,古代女性教育中的胎教观念对于母亲和后代的成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胎教观念促使女性注重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提高了母亲的教育水平,更好地教育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胎教:中国古老的胎教历史
最早提出胎教之说的是中国。无论在哲学、政治、文学、史学、教育、
医学等多种学科的古籍中均有论述胎教的学说(图1-8)。查阅古
籍中最早相关胎教的记载,能够确认中国提出胎教要比希腊学者——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早1 000多年。例如,早在2
000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 ,就相关于“胎病”的论述。到了
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相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
了胎教学说。这个点,国外也承认胎教的发源地是中国。例如198
7年5月19日至29日,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的邀请,日
本幼儿开发理事会的井深大先生和千叶大学多湖辉教授等人组成的访
问团,来我国作了为期10天的访问。5月21日在北京的报告会上,
井深大先生做了胎教方面的专题演讲,谈到胎教在中国汉代已流传起
来,并讲到在朱子的文章中就有胎教方面的东西。而且,井深大先生
的一本论述胎教的专著《零岁——教育的时期》熉嫖龙、陈耐轩译—
—北京日报社出版 中,也是这样肯定的。

到了宋代,名医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就立有“胎教论”,
对胎教实行了专篇论述。到明代,胎教学说更进一步完善起来,成为
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说,并且对清代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清代
的陈梦雷等人在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时,就把历代关于胎
教学说的内容汇集在一起,立为“小儿未生胎养门”,列入儿科分卷
之首来给以强调。就连清代末期思想家康有为的著作——《大同书》
中,也有建立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升人口质量的主张。

关于胎教在养育杰出人材方面的特殊事例的记载更是发人深醒的。
例如《史记》记载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其子实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
亲太任,《史记》其中记载了“太任者,文王之母,……太任之性,
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
傲言,能以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一而识百。君子谓,
太任为能胎教。”这就是说: 太任是周文王之母,她诚实庄重,讲究
德行。到了怀孕的时候, 她眼睛不看不正经的颜色,耳朵不听淫秽的
乐声, 口不出狂傲的话语,用此方法对胎儿实行教育。文王生下来就
显得很聪明,太任教他时,他能“举一反三”,同时学到很多东西,
人们说太任是善于胎教的。

在《大戴礼记》中记载:“周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
亻差,笑而不渲,独处而不倨,虽怒不詈,胎教之谓也。”这段记载
是说,周武王的儿子熚耐醯乃镒印≈艹赏跻彩鞘芴ソ潭生的。意思是
周成王的母亲熚渫趸屎蟆≡诨匙潘的时候,对坐立姿势都很讲究,虽
然愤怒也不骂人,结果成王长大后也很聪明。正是因为周朝用胎教的
方法,培养出了理想的后代,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为让这个方法流传
下来,供后世子孙效仿,才特地把胎教的具体做法“书之玉版,藏之
金匮,置之宗庙,为后世戒。”熞自《颜氏家训》

我国古代,除了一些统治者重视胎教之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
医学家都很重视胎教。例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
的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胎教之也。”即:我在怀孩子时,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的不方正也
不吃,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又如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也对胎教
的重要作用有其独到之论述。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时的
政业功绩、个人寿命的长短、作为的大小几个方面实行了比较,强调
“胎教”对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家重视胎教的记载更多,例如南北朝时的教育家颜之推,
在《颜氏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南宋时
期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教育专著《小学》中,就以“胎孕之教”
为首论,认为人受教育应从胎内开始,“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
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
矣。”意思是:对孕妇在饮食、睡眠、坐立、所看所听的内容,都有
一定的要求,就连晚上都要请那些诵《诗经》讲历史的人来对孕妇实
行教育,这样生下的孩子形貌端正,才能过人。这些实质上是对孕妇
实行孕期保健、增强营养和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使孕妇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从而对胎儿的发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具体要求,是属于现在
优生学中的临床优生学和环境优生学的内容。

另外,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对胎教有过度析
论述。他通过对母亲心理状态好坏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道德修
养、性格爱好对胎儿有哪些遗传作用等,提出了对胎儿实行教育的具
体方法。

至于古代医学家重视胎教的就更多了。例如隋代医生巢元方,唐
代“药王”孙思邈,明代的虞博、郭子章、万全等人都在自己的著作
中说明了胎教的内容与方法。宋代名医陈自明在他著作的《妇人大全
良方》一书中,就强调指出:“胎教产图之书,不可谓之迂而不加
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