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尔雅

“南京 ”。
【判断题】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
我的答案: √
()
【判断题】地理环境确定了物质和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我的答案: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地理环境没有规定人类从生产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或时间。()
我的答案: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 秦朝时期,尽管疆域已经扩展到了南方地区, 集权制统治。 ()
我的答案: ×
虽那里地广人稀, 大多仍采用中央
【单选题】汉朝建立之初中国疆域的边界并没有奠定,直到()中国疆域才基本稳定下来。 A、 公元前 20 年 B、 公元前 2 年 C、 公元 2 年 D、 公元 20 年 我的答案: C 得分: 25.0 分
【单选题】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
。
A、 初郡 B、 侨郡
C、 都护府
D、 羁縻府 我的答案: D 得分: 25.0 分
3
【单选题】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清朝 我的答案: C 得分: 25.0 分
D、 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我的答案: C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
()
我的答案: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
()
我的答案: √
单选题】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 A、 开封 B、 扬州 C、 商丘 D、 西安 我的答案: C 得分: 50.0 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尔雅网课通识答案

1【单选题】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B、历史区域地理C、历史地图(集)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2【单选题】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B、3700年C、4700年D、5700年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3【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4【单选题】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
A、2000年B、3000年C、4000年D、5000年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5【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发展而来B、从西方传入近代地理学初步形成体系C、边疆危机、经济建设等现实需要推动了其发展和转化D、以上都对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3【单选题】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4【判断题】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2【判断题】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复旦大学葛剑雄2018年最新版答案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
•A、回鹘•B、高丽•C、契丹•D、昭武九姓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B、东南亚•C、欧洲•D、美洲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4【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B、4千多万•C、6千多万•D、8千多万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2【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
•A、高出生率•B、低死亡率•C、低增长率•D、高死亡率我的答案:ACD得分:33.3分3【判断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之一是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出现。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4“两高一低”的原因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秦国战胜赵国,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而告终。
(最全)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1.0分)1.0 分•A、六十年代•B、文化大革命•C、改革开放•D、九十年代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
(1.0分)1.0 分•A、黄巾起义•B、靖康之乱•C、安史之乱•D、五胡乱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1.0分)1.0 分•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1.0分)1.0 分•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1.0分)1.0 分•A、军事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1.0分)1.0 分•A、徽州•B、山西•C、湘西•D、绍兴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
(1.0分)1.0 分•A、英国人•B、中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历史地理选修课答案

1-1历史地理学科简介[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
标准答案:✓1.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标准答案:D2. 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B.3700年C.4700年D.5700年标准答案:B3. [单选题] 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
A.2000年B.3000年C.4000年D.5000年标准答案:D1-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标准答案:C1. [单选题]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发展而来B.从西方传入近代地理学初步形成体系C.边疆危机、经济建设等现实需要推动了其发展和转化D.以上都对标准答案:D2. [单选题] 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标准答案:B3. [判断题] 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
()标准答案:√4. [判断题] 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
()标准答案:✕4. [单选题]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B.历史区域地理C.历史地图(集)D.以上都对标准答案:D5. [判断题] 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
()标准答案:√1-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1. [单选题] 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我的答案:C2. [判断题] 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
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
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
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
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历史地理学试题

考生注意:
1、学号、姓名、专业班级等应填写准确。
2、考试作弊者,责令停考,成绩作废。
学号
姓名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注意:
1、试题务必用碳素墨水笔书写,字迹要工整。
2、考试前一星期交试题到教务处印刷。
命题教师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签字
卷别
1
以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和。
⒍我国古代早期的“市”包括、和三种含义。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和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和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广西民族学院试题
(200 ——200学年度第学期)
得分
评卷人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
考核时长:120分钟
考核方式:闭卷
3、县和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哪个时期?
A、春秋时期B、战国C、秦朝D、汉代
4、羁縻府州是代设置的一种特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
A、隋代B、唐朝C、宋朝D、明朝
5、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
试述我国传统政区沿革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并结合学所知识,谈谈你对行政区域改革的设想。
一.填空题(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分,共计24分)
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和之间的边缘学科。
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其所写的一书中对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
⒊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Word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 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 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 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 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 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 Word资料 第一章 1、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 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有证据表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 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 (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 . Word资料 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 :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 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第四章 1、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于黄河:1.水灾频繁淤塞河流,填平湖泊,毁灭城市,阻塞交通,使良田变沙漠。2.进入近代以来,水患得以控制,新问题出现---断流。 关于长江: 综合来看,长江流域洪水灾害从历史上来看是频率越来越大,灾害的强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问题一是因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水涝灾害;问题二是因沿流域开发带来水源减少和水质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航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五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危害表现在:(1) 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2) 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3) 加剧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4) 使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