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报告汇编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报告汇编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报告汇编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报告

一、中国养老保险市场概况

1、人口老龄化

按照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的划分标准,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989亿人,占总人口的12%。预计2020年将占17.2%。如此巨大的数字,在中国还不是十分富裕的情况下,给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养老问题成为越来越倍受关注的问题。据了解,中国现有的养老方式大致有: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金融投资、以房养老、艺术品投资等。而其中社会保障的三大支柱即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目前是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2、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76%,养老保险金总支出48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而2007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71万人,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77%,养老保险金支出为5965亿元,同比再增21.8%;截至2008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91万人,覆盖率进一步上升,全年共发放养老金7390亿元。(如图)

虽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在逐年增长,但是养老金在我国仍存在巨大缺口,早在2006年4月,时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的郑斯林就透露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当年我

国养老金缺口累计达2.5万亿元。而另据权威机构统计预测,2001年到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势必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3、企业年金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底,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为910亿元;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3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企业年金市场规模达到1300亿元;截至2008年8月底,年金规模超过1500亿。但是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依然很低,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仅为0.8%。目前,我国大约只有10%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

4、商业养老保险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养老保障水平,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其他支柱作用刻不容缓。作为三大社会保障支柱之一的商业养老保险,近八年取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从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而到最近几年增长速度进一步提升,据专家估计今后将占到个人养老保障体系的40%以上的份额。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截至2007年底,中国保险业已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保障积累准备金1.5万亿元。到2008年末,已为人民群众未来养老和医疗积累准备金达2.2万亿元。

二、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情况

(一)概念简介

1.概念

商业养老保险是寿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从年轻时开始定期缴纳保险费,从合同约定年龄开始持续、定期地领取养老金的人寿保险,能有效地满足客户的养老需要。

2、分类

按受益人多少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按照受益人的多少可分为团体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两种。

按产品的性质

如果按照保险产品的性质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传统型养老险

预定利率是确定的,一般在2.0%至2.4%之间,日后从什么时间开始领,领多少钱,都是投保时就可以明确选择和预知的,这一类型产品适合于没有良好储蓄观念、理财风格保守,不愿承担风险的人群。

创新型养老险

在具有传统型的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保障功能之外,又具有了分红型、投资连接型保险产品的功能。分红型的养老保险产品常有保底的预定利率,但这个利率比传统养老险稍低,一般只有1.5%至2.0%,但在预定利率之外,还有不确定的分红利益可以获得;投资连接型的养老保险也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手段,但不设保底收益,保险公司只是收取账户管理费,盈亏由客户全部自负,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养老险品种。

万能型寿险

是一种长期的理财手段,偏重账户累积,也可以用做个人养老金的积累。这一类型的产品在扣除部分初始费用和保障成本后,保费进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部分也有保证收益,目前一般在2%至2.5%左右,有的也与银行一年期定期利息挂钩。此外当然还有不确定的额外收益。万能险具有保额可变、缴费灵活的特点。这种产品适合收入缺乏稳定性的中高收入者。

(二)发展历程

1、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初步探索阶段1986—2000

中国保险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复业以来,就开始提供养老保险产品,在所有的保险业务种类中,养老保险业务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第一次提及实行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职工养老保障的补充。

1994年颁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若干项目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规定,保险公司开办1年期以上到期返还本利的养老年金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这对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养老保险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1995年6月,颁布实施的《保险法》中第46条规定:人身保险公司可以经营的业务范围中包括了个人和团体年金保险。

1995年国务院又颁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中进一步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建设。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中更进一步明确: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地区发展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再一次被强调。

2、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加速发展阶段2001-2007

前已提及,从2001年以来,商业养老保险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5%,超过同期GDP 的增长速度。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

2004年平安、太平首批养老保险公司的成立,随后的几年国寿、泰康、长江养老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到目前为止有五家养老保险公司。

2004年11月,根据“入世”承诺,保险业对外资全面开放,不仅包括放开所有区域和业务范围,还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其进驻的省份内全面展开。中国保监会宣布允许外资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业务

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第23号)。文件中提出了要充分认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文件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保险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保险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从2007年开始,各保险巨头明显增加了在养老保险市场中扩张的速度。3月,平安养老保险先后获准在辽宁、湖北、山东和青岛等10个省市设立分公司。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在全国布点,旨在使自身成为养老保险市场的领跑者,并将为我国保险业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样是在3月,太平保险向其养老保险业务增资3亿,同年5月,太平养老的注册资本提高到5亿元。

在此期间,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数量不断提升,创新产品层出不穷。2005年之前的商业养老保险基本上是纯养老型的,是固定利率的养老保险产品,2005年之后寿险公司对养老保险产品作了修改,加入了分红或万能险的投资功能,将固定利率转变为浮动利率,实际分红和结算利率将视寿险公司的经营水平而定。

3、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明确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1月1日,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实施《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完整、专业的养老保险方面的管理规定,《办法》的出台在推动保险行业在养老保险事业上进一步向专业化纵深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办法》从经营主体、养老年金保险的产品管理和经营管理、企业年金管理业务等方面,对养老保险业务的经营行为做出规范,对保险公司的违规经营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是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2008年6月14日,第一款商业养老保险地方性试点法规《天津滨海新区补充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细则》颁发。细则规定在天津市经营补充养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开发补充养老保险产品,其预定利率不受《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规定的约束,但应根据公司投资收益率审慎确定;保险公司开发万能险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其最低保证利率亦不受《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规定的约束,亦应根据公司投资收益率审慎确定。同时,投保人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可享受天津市人民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这一细则加速商业养老保险的创新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个人、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计划,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对加速商业养老保险的建设和税收优惠的改革进行了强调。

2009年,在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就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及税收优惠给出建议。4月,上海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已提上日程,在上海试点约2-3年后有望在全国推广。养老保险税收递延对于投保人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税收优惠,开展养老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将因此获益。

(三)差距比较

数据来源:OECD,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部分国家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及税收优惠

美国

从1986年开始,年金保险保费收入就超过了寿险保费收入,此后年金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幅度一直快于寿险。1975-2005年间,个人年金的保费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4.79%,团体年金为9.37% 。

到2004年,寿险保费收入在人身保险总保费中占比约为1/4(26%),而年金保险保费收入超过了人身保险总保费收入的一半(51%)。

2004年美国年金保费收入为2770亿美元,其中个人年金保费收入1721.40亿美元,团体年金保费收入1045.37亿元。

2005年,寿险公司中个人年金的准备金占比达到42.12%。

最近几年,美国个人购买的(养老型)年金保险市场规模达到1800亿美元。美国的寿险公司占养老金市场份额14%。

在税收方面,美国采取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的“401K计划”。它是根据美国1978年《国内税

收法》第401条K项的规定而形成的,它是美国一种特殊的养老金制度。按该计划,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401K账户,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而企业一般也为员工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员工自主选择证券组合进行投资,收益计入个人账户。当员工退休后从该账户领取养老金时,需要缴纳相关的税费。

英国

2005年,英国寿险业总净保费收入992.7亿英镑,养老金占比高达61.47%。其中,净期缴保费收入244.77亿英镑,养老金占比51.79%;净趸缴保费收入747.92亿英镑,养老金占比64.63%。

2005年,英国寿险业共给付保险金1087.98亿英镑,其中全部养老金占比达60.99%;寿险业有效保单742.91亿份,其中养老金保单占比为28.29%。2001—2005年,全部养老金保单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最大。

在税收方面,英国采用的是比例扣除,对个人购买年金保险产品的保费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最高额为收入的17.5%-40% 。

加拿大

2004年,加拿大人支付的个人年金保费为109亿加元,团体年金保费为138亿加元,总年金保费支出为247亿加元。其中,个人注册退休储蓄计划(Indi Vidual 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 Plans,RRSPs)占总年金保费收入的47%,占年金总资产的36%。

2004年,加拿大年金保费收入市场份额提高到42%。

加拿大规定,个人向注册退休储蓄计划的缴费全年最多可扣除11500加元或上年工资的18%。

澳大利亚

2004年底,澳大利亚寿险业务共实现保费350亿澳元(折合2030亿人民币)。养老金业务占寿险公司资产的87%,占寿险总保费的86%,达到了1766亿元。

澳大利亚,对退休金计划业务按15%纳税,但对非执行退休金计划业务按最高税率47%纳税。

瑞典

瑞典对养老保险适用特别优惠的税率,对养老金保险适用10%的所得税率,但对个人人寿保险适用25%的税率。

瑞士

商业养老保险在瑞士是强制性保险,除独立就业者、工作合同期不满3个月的临时工和享受残疾保险的残疾人外,所有工薪人员都必须参加。政府负责的生命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加,一般情况下,退休人员拿到的养老金能够达到退休前工资总额的60%左右。

在税收方面,瑞士规定,一对夫妇购买人身保险用于养老,每年可得到大约5000瑞士法郎的税收补贴,对公民购买保险公司提供的专项储蓄保险的缴费可扣除的最大数额为5789瑞士法郎。

德国

德国商业保险较发达,第三支柱多为商业养老保险计划,年金和养老金其替代率可达50%以上,2004在寿险公司中年金和养老金的占比为25.4%。

2008年,德国企业年金和养老保险方面新签订合同数量接近730万份,企业年金和养老金保险的保费收入大约34亿欧元。同时,德国继续大力推行职工私人养老保险,德国每个雇员只需要每个月将他税前的4%收入存入任何一家养老保险公司,便会得到政府154欧元的补助,而且存入的这一部分存款可以享受免税待遇,单身员工的免税额高达2100欧元。

三、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分析

(一)规模分析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份额几乎逐年增长,养老保险的保费收入从2001年开始,八年来增长一倍多。

2001年养老年金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为316亿元;

2002年,养老金保险业务收入近380亿元人民币;

2003年寿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收入为430亿元,业务占比为14.3%。个人年金险的保费收入约为170亿元人民币,占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4.4% ;

2004年,中国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575亿元,较2003年增长20%;

2005年,保险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为777.83亿元,团体养老保险保费收入达595.18亿元。达到最近几年保费收入的最高点;

2006年商业养老保险实现保费收入626亿元,其中团体养老保险保费389亿、个人养老保险保费237亿元,已积累养老保险基金2000多亿元;

截至2007年底,全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收入达730亿元,团体年金保费收入为391亿元,个人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为339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一倍多;

2008年前三季度养老保险年金保费收入就已超过2007年的全年水平,为766.6亿元。

如图所示:

中国养老体系分析

我国养老金占工资比重连降9年跌破国际警戒线 2013年11月01日00:12 人民网 编者按:假如一个人退休前工资为5000元,退休后养老金为2000元,那么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工资的百分比)就是40%。 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后一直下降,2011年为50.3%。世界银行组织建议,要维 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替代率需不低于70%,国际劳工 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我国企业养老金的替代率 在国际警戒线以下,养老金替代率过低是何种原因?怎么消除这种 差距?今后改革路径如何设计? 人民网11月1日电(记者常红)近四年的人民网“全国两会 调查”显示,“养老保障”连续居网友关注度之首。养老问题为何 关注如此之高?这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养老金制度不 完善有极大关系。当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 采用不同的养老制度,造成了社会不公。 尽管国家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但与机关事 业单位差距仍大。问题在于,随着我国养老金占工资比重逐年下降,养老金替代率降低,社保制度亟需整体改革。

今年以来,关于养老金改革更是呼声日高,人社部牵头的养老金改革方案正在修改完善。10月中旬,10部委将就养老金委托投资增值及制度的顶层设计展开座谈。10月25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透露,将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养老保险顶层设计。 单位养老与社会养老之别 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较为复杂,一类分法是分成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五种养老保障制度,另一种观点是把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并一起,分为四种,无论五种还是四种,几种制度差异大,且互不相通和流转。 “我服从上级安排,从机关调入企业工作,现在每月退休金是2000多元,但原先我在的机关单位同级别的同事退后每月却能拿到6000多元,是我的三倍。”广州一位有着42年工龄的企业退休老职工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制度养老金的差距越来越大,公务员事业单位能比企业高2到3倍,不过最少的是农民养老金,有的地方新农保,60岁以上老年人一个月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9月 176 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魏 颖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现实意义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建议等几方面,对目前居家养老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9—0176—0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而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和严峻挑战。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困境,社会养老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实施起来又困难重重,因此,居家养老这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方式便应运而生,对于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鞠秋锦、邓卫华,2004) 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一,从我国社会养老面临的困境角度出发。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即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特别高, 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却很高。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养老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事实上的需求十分有限,社会养老存在现实困难。 第二、从老年人的各方面现实需求角度出发。 居家养老符合世界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苏珊?特斯特,2002)。居家养老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的同时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矫扬,2000)。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许爱花,2005)。 第三、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居家养老过程中,社区作为除家庭之外老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能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够减轻政府负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祁峰,2005) 三、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制约居家养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财力不足。目前,居家养老主要借助社会力量,很多慈善捐助无任何强制性约束。 2、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形式较单一,服务队伍不稳定。(杨福彬,2003) 3、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任炽越,2005)。 四、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社会服务,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多数学者强调必须扩大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应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此,实施“居家养老”的建议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应逐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培训,实现持证上岗;逐步开展和规范志愿助老活动,加强社区服务,形成一种规范化制度(王宗廷,2000)。 2、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服务水平、服务内容应逐步调整,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 3、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建立社区老年医疗援助系统。(陈军,2001) 4、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加大社区娱乐设施的建设,开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之家、老年康复中心等。 五、研究评述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居家养老这一模式进行了剖析,给出了一些发展和推行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建议。这些都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但是也存在以下几方面欠缺: 第一, 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现状、问题、各种措施的叙述, 很少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律性的论述。第二,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和卫生服务等方面, 对其他方面, 如精神慰藉、情感照料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而后者已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对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社区服务的深入研究极少。不同特征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 提供符合老年人切身需要的社区服务、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热点透视,2004.12 [2] 苏珊?特斯特(著) ,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3] 矫 扬,发展社区服务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3 [4] 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5.3 [5] 祁 峰,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2005.2 [6] 杨福彬, “居家养老”模式升华“六化”战略清除发展障碍,银发世界,2003.6 [7] 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社会福利,2005.1 [8] 王宗廷,家庭转型与居家养老,理论月刊,2000.3 [9] 陈 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社会阅览,2001.9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商贸服务业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导产业,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随着义乌经济逐渐融入国际化浪潮,义乌商贸服务业正进入一个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的重要发展机遇期,进一步提升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势在必行。 一、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我市商贸服务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XX年,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同比增长 %,创近几年来新高,在全省经济强县中增速和总额分别位居前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市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的商贸业持续繁荣的背景下,除市场外的其他商贸服务业发展则相对落后,与其它相关行业相比,明显不协调,与进入小康社会追求高质量、时尚生活的居民需求明显不适应。主要体现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商贸设施明显滞后;结构层次尚欠合理,特色商贸明显短腿;现有企业规模不大,商贸品牌明显短缺。 二、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义乌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决定了我市必须具有较为发达的商贸服务业。“国际性商贸城市”战略的实施,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城市经济、城市自身的特点蕴含了有利于商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市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服务业对我市经济社会贡献日益加大,政府越来越重视商贸产业的发展,把商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加以大力扶持。我市今年出台了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批准了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程度与其城市规模是紧密相关的。我市已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城市化进程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6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一大批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成。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形成了对服务行业强大的规模需求。 3、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为商贸服务业发展奠定了一个更为坚实的需求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增加服务性支出将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新的热点。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账户制度设计欠合理,既不够公平,也缺乏效率 目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设计欠合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效率与公平未能有效结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指统筹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与个人所缴的基金的结合)的个人账户制度在结构上欠合理,即个人账户“统账”不分,不能体现个人账户的法律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在制定养老保险政策时,必须制定责权明确,产权明晰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政府、企业和个人本是三个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个人账户中的“统账”不分既不能理顺职工个人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也不能理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还不能理顺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严格来讲,企业按比例上缴的养老保险费应属于社会统筹基金,是一种公共财产;而个人账户应属于个人基金,是一种私人财产,这两种基金应严格区别开来,不能混淆。可是,目前,个人缴费比例是 5%,而个人账户的建账(或提取)比例为11%(即按本人缴费工资的11%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这样,个人账户增加了6个百分点,而社会统筹账户少收6个百分点。可见这样的个人账户不是一个正规的个人账户,而是一个公私混合账户,这里的“个人”就有一点名不符实。 2.按照现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执行的结果是一定比例的统筹基金(单位按比例划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结合形成的个人账户不但不能体现参保个人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而且,一旦因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而在社会保障部门未按规定记足个人账户时,个人有权提出申诉,企业和政府就成了被告,形成被动的局面。不仅如此,由于企业全额缴费与企业欠缴(即由于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没有分开核算,所欠缴部分是统筹基金还是个人基金并不清楚)在记账上是一个样(即都按11%比例记账),从而形成了企业多缴或欠缴养老保险费在计算职工待遇上不受影响。因为,现行政策没有因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而扣职工个人账户的严格规定。这造成了吃社会统筹的“大锅饭”的现象。 3.从目前制度实际运行情况看,无论企业多缴费还是职工个人多缴费,按政策规定账户规模都为1l%,不能扩大,所以,企业和职工个人都不愿意多缴费,尤其是个人。实际上,个人账户只是计算待遇的一种方法,且目前为“空账”,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资本账户,这就会导致企业与职工产生信任危机,不利于基金征缴。 (二)养老保险制度总体设计不够合理,既损害了公平,也损害了效率 首先是制度分割,覆盖面窄。由于国家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在城镇三大社会系统组织中的三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各不一样。机关公务员及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仍实行由国家财政统包。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虽然实行了社会统筹,个人缴费,但在具体政策和业务操作上,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1)基本政策不统一,包括实施范围、缴费工资基数(双基数)、缴费比例。(2)与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只处在社会统筹阶段,个人缴费未与计发待遇挂钩,还没有建立职工个人账户,人员流动频繁,而基金无法转移。(3)养老金计发办法与企业不一致,养老金调整也不一样。(4)退休审批权与业务经办相分离。即退休审批权在人事部门,而业务经办和养老金发放在社会保障部门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着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高,待遇不统一等现象。部分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在全社会分担风险的功能,存在着制度起点上的不公平,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 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张飞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1级1班 学号: 541109040144 院(系):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杨岚(讲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25日

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展现出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较为盛行,并且发展已成规模,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像在郑州等这类二线城市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近些年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总结,结合国内实际经验,大胆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机制对策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老年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国外的学术界定中也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现代各国老年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由政府、社会组织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助,如提供现金支持、组织服务人员、提供咨询等;(2)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3)向老年人提供环境和住房支持,如为老年人家庭或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在社区建设养老院等;(4)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制订老年教育方案,建立老年人课堂等;(5)建设老年人文体娱乐设施;(6)提供老年人培训再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调查,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服务还是以机构照顾为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城市老人,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趋势,[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

某商业市场调研报告

重庆市XX市场调研报告 一、区域环境研究 1、区域综述 江北区观音桥位于重庆渝中半岛和北部地区的几何中心,是传统的商贸繁华区域,是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五大商圈之一,是江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观音桥商圈以观音桥转盘为中心,建新东、南、西、北路为辐射方向,半径1000米内区域。 商圈作为北部城区商业发源地,凭借邻解放碑及新区优势,曾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第二大商圈,但随着交通改善,商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而出现“商业空心”现象,限制了一些大型、综合性商业物业在此发展。 随着观音桥商圈的重新规划并开始实施 ?2003年龙湖·北城天街、协信·黄金海岸投入使用,使该商圈的整体形象得到了很大改观,商业布局初具雏形

?2004年,对观音桥商圈进行了从新定位,政府意在把观音桥商圈建为极具特色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集中体现“重庆的名片、城市的客厅、市民的乐园、消费的天堂” 四个方面的文化消费内涵 ?2005年2月,2万方的嘉陵广场的正式开放,进一步定位了观音桥生态商圈的形象,在规划中,观音桥商圈面积将达到42公顷,目标直指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态商圈 2、商圈环境分析 ◆商业环境 大型商业项目:(分类) 购物型商业: 龙湖·北城天街(名店坊、华联商厦、远东百货)、天街2号、AEPC香港城、茂业百货、新世纪百货、重百、协信铜锣湾

广场(黄金海岸)、金源地下城等, 家电买场: 国美、苏宁、商社以及即将开业的大中电器等 建材卖场: 青田家私广场、营业面积4万方的建玛特、南亚家具广场、金观音家具广场等 大型超市: 家乐福、福建永辉超市、新世纪超市等 餐饮、娱乐项目: 分布区域较为散乱,欧式一条街、北城天街、金源地下城、协信铜锣湾广场等,金源地下城内餐饮定位中高档,借助金源大 酒店超五星级的配套,在高端群体中有一定的认知度,金源·时 代俱乐部整合娱乐的消费模式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他的餐 饮、娱乐项目主要为商圈配套的点缀,未能形成商圈的核心消费 点,且在消费者心中认知度也都不高。 交通环境 观音桥位于江北区交通枢纽,多路公交车可达城市各主要区域,到解放碑20分种车程,到沙坪坝约30分钟,到南平约30分钟,从观音桥商圈的辐射区域来看,区域内可通过公交、小巴、环城车等交通工具,在20分钟以内均可到达。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养老保险已经实行多年,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发展,仅供参考!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养老金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的模式。就是用养老基金收上 来的钱付给现在的退休人员。1997年,政府开始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 容是实行双轨制,在继续推行“现收现付”的同时,建立起个人退休账户。 自养老制度改革伊始,虽起步就明确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由统筹资金主要是财政补贴、企业年金及个人缴费资金三块构成。但由于综合配套改革迟迟未能启动和到位,同期财政分灶吃饭后客观上加剧了地方与中央之间、地方各级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受制于片面追求政绩为取向的发展观,导致统筹资金———三大资金板块中最主要的一块资金长期“缺斤少两”,经日积月累,加上“上梁不正下梁歪”———直接和间接造成企 业少缴、赖缴、欠缴风行,致使养老金缺口创下2.5万亿元的天文数字。 对于个人账户这个概念,仅仅是作为一个计发方法,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名义账户,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在金融体系上,个人账户并不存在。由于个人账户仅仅是一个虚拟账户,所以在对养老基金财务的管理上,实行的是混账管理的办法,即允许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这种调剂完全是单行道:个人退休账户里的钱被挪用,填补“现 收现付”制度的窟窿。 养老金巨额缺口原本首先缘于政府没有“身体力行”,而已纳入保障体系内的养老金又 必须月月发放,这又迫使地方政府“刮肉补疮”,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以消解养老金拖欠问题———日积月累,个人账户从此成为“空账”,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增加,到2005年末将达到8000多亿元。 照这样下去,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可能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上亿人缴纳了养老保险费,退休以后却领不到养老金。为此,政府于2000年开始在东北进行社保改革的试点,明年开始将向全国推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做实个人账户。

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区别

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区别 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保障制度,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因退休、失业、伤残而丧失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商业养老保险则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通过合同形式确立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 按国际惯例,劳动者的养老保险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政府强制参加的基本年金;二是企业、行业举办的职业年金;三是个人储蓄性年金即商业养老保险。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已经向个人倾斜,企事业单位还要负担日趋繁重的养老费用,其弊病越来越明显。因此,可以预见随着退休制度改革的深入,由国家和企业单位负担个人全部养老费用的方式将不复存在,人们有必要为自己的将来多做打算。 我国目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其特点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 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其费基、费率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商业养老保险最主要的特点是其较高的保障水平。并且用户可以灵活的选择保障程度。“保险是为中产阶级服务的。”此种说法虽有其偏颇之处,但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想在退休后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只靠社会保险并不够,还需要商业养老保险的支持。 在国外,商业养老保单是和房产、汽车并列的高档消费品。一个人在其一生之中从二十岁到六十岁只有大约四十年的时间有收入,因此他必须考虑如何将这些收入连续的分配到没有收入的时间中去。保险是最适合于这种需要的一种投资方式。 一.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思路 据统计1996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已达1.1亿,占全国总人口总数9.5%。按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华社会,而且人口还会迅速老化。据世界银行调查,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会从9.5%上升到22%。到2020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将进入退休年龄。老年人口比重急剧上升,年轻人口迅速下降,中国将出现人口结构严重的老龄化。据世行专家估计若中国到2033年仍未能改变目前“现收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农民工是既具有农村户籍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①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1991年,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五大方面介绍了国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一、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它将农民工参保资格限定在受雇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和1997年的相关规定又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职工。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一些具体办法,标志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模糊走向明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明确化绝非偶然。一方面,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在一系列与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密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均占总从业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根据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城市化;中国是农业大国,若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主要

流动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则必将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指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2009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民工在的流动劳动力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二、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前,农民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确立起来的包括养老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了国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将就农民工养老保险各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具体介绍与描述。 1. 建立与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对于必要性的考察应该分为两个维度:必要性是否存在,与其他项目相比其必要性程度大小。对于第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认为农民工不需要养老保险。然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具体地说就是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不同保障项目的何者优先建立与完善的问题则有所分歧。事实上,完善某一个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优先程度既取决于问题的重要性,又取决于问题的迫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早已进入多老少子的格局,社区社会养老模式逐步转变为社会焦点本文将从概念界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几大方面将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 引言 我国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的趋势,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前提下,社区居家养老呗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被受到重视。目前各地的居家养老的实践层出不穷,并且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理清目前的研究成果,同时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和建设的不断发展。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的界定 有关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界定,学术界的观点不尽相同。王锦成社区居家养老定义为:由社区提供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一系列或户内或户外的养老服务。从而构建一个符合老年人自身意愿又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体系[1]。而陈赛权给出的定义则是: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的基础之上,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陈赛权认为居家养老应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服务形式[2]。学者祁峰则认为,居家养老是与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新型养老方式,指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服务员到家中提供各种有偿服务的养老方式[3]。

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2010秋本科公共事业管理卢筱昀 【内容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建国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很好地为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早出现,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诸如资金缺口、空帐运行、养老金替代率高且不一、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低等。政府可从重新确立政府职能、解决空帐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多渠道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等方面入手,研究解决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总之,一个运行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年龄偏低 一、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率进行控制,有效的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在发展之余,计划生育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由于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青年人数相对与老年人的比率越来越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一书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现在中国老龄化呈现五个基本特征:老龄人口绝对数为世界之冠;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衰,经济压力很大;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从现在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随着20世纪60~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2021~2050年是人口加速老龄化阶段。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051~2100年是稳定的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的两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就意味着作为非劳动力的老龄人

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九大误区

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九大误区 误区一:商业保险不如社会保险保障 社会保险保障是广覆盖、低保障、保基本的政府行为,它是一个生存工程,而非生活工程。 社会养老保障不具备人身保障功能(人身遇到风险后只能领取个人账户部分),受政策 因素影响很大,各种新闻报道曾经报道出各种消息,例如社保中的个人账户由原来11% 下降到现在的8%,个人账户作空、退休年龄可能会延迟到65岁等;而商业保险则是一个 经济合同,不受政策影响,拿多拿少只和你当初的投保金额以及你所选险种的收益相关。 商业保险最大的特点:一是它具有其它任何投资手段都不具备的人身保障功能,被保险人身故家人可以获陪当初的投保金额,用于家人在还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经济延续。二是它相对稳定,期满时的保额储备是一笔相对稳定的养老储蓄来源。 所以商业保险在风险时是保障,平安时是储蓄,这是社保所不能具备的特征。 误区二:我现在还年轻,以后再说! 如果按照城市人口人均寿命为80岁计算,我们自六十岁退休以后有20年的时间。 假如每年的基本生活开支是三万,二十年的生活费总额最少就是六十万。 我们计算一下,假如我们 25岁就开始储备,则有35年的准备期,年均1.7万的储备力度; 30岁再开始储备,则有30年的准备期,年均2万元的储备力度; 35岁想起来储备,还有25年的准备期,年均2.4万的储备力度; 40岁才开始储备,只有20年的准备期,年均3万元的储备力度; 50岁不得不储备,只剩10年的准备期,年均6万元的储备力度; 早储备好,还是晚储备好?结果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误区三:我会多挣钱用于将来的养老! 三十岁到六十岁期间有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中间的变数何其之大,可谓河东河西,谁能确保不发生变故?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社会保障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险工作中最庞大的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等新问题对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包括了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独立思考等诸多环节,其中某些资料或学术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最终观点的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锻炼老自己分析概括和汇总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题 国外对于本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已比较深入,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Dalmer D.Hoskins的《In Defense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中提到了国家养老金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分析了公共养老系统丧失信心的原因,并介绍了公众养老金系统。还有如Xavierx.Sala-imartin的《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中也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民族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的养老保险体制(探讨)

目录 摘要---------------------------------------------------------2 1 中国人口状况-------------------------------------------------3 2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3 2.1 居家养老-----------------------------------------------3 2.2 居家养老的基本内容--------------------------------------------------------4 3 机构养老-------------------------------------------------------------------------------6 3.1 不同领域的老年人-------------------------------------------------------------7 3.2 失独者如何养老以及面对的政策的空白---------------------8 4 我国的养老模式---------------------------------------------------------------------9 5 外国如何解决养老问题------------------------------------------------------------9 6可供借鉴的外国养老保险模式----------------------------------------------------9 参考文献---------------------------------------------------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的养老保险体制 摘要: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曾经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晚年生活应当得到切实有效地保障。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老年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对促进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能够有效提高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快速有效增长,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 常言道“养儿防老”,可是,现如今,养儿未必能使老人们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养老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未来。随着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实行几十年来, 1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关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随着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居家养老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研究居家养老的不同方面的角度出发,从相关概念界定,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基本内容以及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等几个方面对有关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成果做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在这一论题上学术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盲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问题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 1.69亿,且以每年近千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 [1]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 , 已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当务之急。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提出并进一步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近几年来 ,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对城镇老年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 其形式主

要有两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 ; 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2]社区居家养老从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 , 但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三、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必然性 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 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 , 家庭养老是中国居民的模式。但是 , 随着中国家庭户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 , 家庭养老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 2. 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近年来 , 在全国各地实践中逐步为人们所认可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 ,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模式 , 这种养老模式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 实现了互补结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困境 1. 服务设施不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它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作支撑。而目前部分社区办公用房还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社区老年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更是难上 加难。由于缺乏强制性规划,新小区不愿配套,老城区难以配套, 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 2. 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调查中发现,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由于缺乏必要的服务条件和能力,导致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都比较单一,服务对象也仅局限于困难孤寡老人和经济实力较好的一小部分老人。 [3]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停留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层面。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基金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过程。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总人口的70%多是农村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人,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矛盾。而农村和城镇又采取不同的养老制度,这又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城镇和乡村不同的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 在城镇,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实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 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实现养 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摆在我国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入手,梳理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预计2020年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有个系统了解,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养老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国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养老服务业的研究主要从养老服务的内容、供给和需求、相关政策、养老服务业和实践等方面进行,并取得重大进展。 (一)对养老服务内容的研究。Ronald J和Jacqueline L

(2005)从养老服务的内容入手,认为养老服务应当包括上门服务和社区服务。上门服务主要有送饭、做饭、家政服务、医疗护理以及情感服务等,社区服务主要是老年人日间照护、托管等服务。 (二)对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研究。Davey和Patsios (1999)对比分析英国和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及老年人满意度,认为社区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社区应加强协作。Meinow,K?reholt等(2005)认为在资源 许可范围内,城镇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主要受老年人需求的影响,宏观上受政策、经济及人力资源的限制。Mutchier和Burr(1991)发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收入、资源等影响 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安排。 (三)养老服务政策研究。Komisar和Niefeld(2000) 从美国的相关政策入手,认为政府对于长期护理的关注不够,需建立平衡机构来平衡长期护理和卫生保健,集成服务,从而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并强调需要完善融资机制,从而促进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发展。Trydeg?rd G.-B.和Thorslund M (2001)分析了瑞典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变化,指出政府政策对于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作用,对于提供一份公平的养老服务,政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和产业研究。Peil(1991)提 出通过养老服务产业化解决养老服务的问题。Barnhart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