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ppt课件

变态心理学ppt课件
变态心理学 与
健康心理学
完整最新版课件
1
怎样理解心理变态?
完整最新版课件
2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完整最新版课件
3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概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功能性、标准化、三原则) 常见异常心理症状(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常见精神障碍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三标准、十标准) 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 健康心理学 压力与健康
完整最新版课件
31
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
强迫观念
超价观念
完整最新版课件
32
适应障碍的病程特点是()。
A.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B.遭遇生活事件后数小时起病 C.一般不超过六个月 D.遭遇生活事件后一周内起病 【答案】C 【解析】适应障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
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扩展】要注意和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做鉴别。 一般心理问题的情绪一般间断不超过2个月,不间断的话,
交基本维持正常,但效率有 仅 局 限 于 最
所下降
初事件
直接引发求助者的痛苦情绪、情 绪 反 应 对 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 象被泛化 一定程度影响
精神痛苦较难解决,社会功 心 理 冲 突 内 能受损,工作生活有一定程 容泛化 度影响,但严重程度未达到 神经症诊断标准
完整最新版课件
23
压力与健康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心理咨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作用是( )。
A.消除症状
B.系统治疗
C.预防复发
D.精神分析
【答案】C
【解析】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 预防复发。
【扩展】心理咨询师了解心理异常症状的知识,是为了鉴别精 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 行辅助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且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 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才能进行。二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 康复和预防复发。三是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变态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习题

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变态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习题

注:在计算机上做题之前请先将答案隐去,隐藏答案方法附在本章习题最后。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习题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B. 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属于精神异常 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完全异常的 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无法转换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异常心理可以部分改善B.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C.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完全异常的D.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3.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以异常情绪过程为对象B.以变态心理的发生过程为对象C.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D.以错误认知结构为对象4.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

A.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B.个体的心理差异C.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D.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5.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B.是东方科学发展的产物C.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无关D.始于公元前800年* 6.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B.是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C.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无关D.始于公元前400年7.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

A.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B.变态心理学比精神病学更为活跃C.变态心理学更为独立了D.更倾向于用唯心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8.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正确的是()。

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 B.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C.“超我”与神经症绝对没有关系 D.心理过程主要是意识的9.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复习题部分

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复习题部分

同学们好!附件是教材《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书后第四章的复习题及其解答.有几点说明如下:•在每道复习题之后标出了涉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页数,即复习题解答的出处。

•对复习题的解答只在教材范围内查找,用教材中的表述解答,不涉及教材之外的内容。

•解答力求准确、简洁、完整,但是否达到了要求,有待检验和讨论。

•复习题的解答未经授课教师审阅,亦未经讨论,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同学们指正!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P249)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P257)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反两个方面。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①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②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③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心理活动,就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P251)⑴该理论从两个基本命题出发解释异常心理现象: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②性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⑵按上述基本命题,佛洛伊德推演出5个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名为“力比多";②力比多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肛门欲、生殖器欲阶段);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以此对应的人格结构则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④“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该能力称为防御机制。

⑶该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①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②“自我”必须不断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③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P255)该理论首先提出“潜能”概念,认为不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潜能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病患:是个体生病的体验,指个体的自我 感觉认为自己有病——对个体社会心理失 调的自我判断。
患病:是一种社会状况,个体处于异常的 状态被他人所认知——对个体处于疾病或 病患状态的社会判断。
最新课件
16
心身疾病
从广义来讲,个体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 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物因素和心理社 会因素对个体发生某种疾病中起重要的作 用。广义的心身疾病包含了所有的疾病。
最新课件
34
变态(异常)心理学
最新课件
35
异常心理的体现
1. 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应与环境保持一致 性和协调性,如果一致性和协调性遭到破坏,构成对客观世界 的歪曲或虚构,则提示异常心理活动可能发生。
2. 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
个体心理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是协调一致 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也应协调一致,如果心理活动出现内部相 互不协调,甚至出现失衡,就能提示异常心理的发生。
最新课件
18
关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急性脑病综合征——谵妄 慢性脑病综合征——痴呆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最新课件
19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心理问题
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 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 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 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警觉阶段 搏斗阶段 衰竭阶段
最新课件
25
压力的临床后果——“压力后的反应 性疾病”
体质、压力论 器官敏感论
最新课件
26
丛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单项选择: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C)主观幻觉 (D)脑内幻觉33、人在经历压力事件时并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 (B)心理调剂能力强(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D)压力适应能力强53、正常和专门的心理活动是( )。

(A)能够互相转化的 (B)无法进行分析的(C) 能够直截了当测量的 (D)无法间接测量的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

(A)思维奔逸 (B) 思维散漫(C) 被洞悉感 (D) 妄图心境74、心理健康咨询的要紧工作对象是各类( )。

(A)心理不健康状态 (B)专门心理状态(C)功能性机能失调 (D)神通过程紊乱多项选择: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锐(C) 一贯猜疑偏执(D)适应性夸大潜在危险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

(A)顺利适应环境 (B)坚持生理机能(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

(A)能否提供与咨询紧密联系的资料(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专门(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专门如何样说明(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如何样说明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

(A)精神活动不和谐 (B)自知力不完整(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一样资料:刘某,女性,l 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小孩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阻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刘某的一段鉴别谈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是些什么人追求你吗? 。

刘某:太多了,我都受不了,不管上课依旧走在路上男同学都盯着我看,都喜爱我,说我漂亮,连老师也喜爱我,我们班的辅导员对我专门好,都结婚了,还说要和我谈恋爱。

(完整word版)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推荐文档

变态心理学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正确的说法是:①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②精神异常群体的比例较小; ③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是可以转换的。

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

关于心理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的描述中不正确白 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ICD-10 :《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 10版;CCMDHI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3版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正确的描述是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

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不正确的描述是 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无关 。

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 “体液学说”有关; ②始于公元前400年。

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①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②促使用唯物的 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 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 •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 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基本命题中正确的是 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看法有:①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个体要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 每个阶段;②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著” :③性心理的“退化”或“固著”,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 ④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 接受的刺激太多或者太少, 都会使其发展受到挫折。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 与其内涵不符的表述是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无论接受怎样 的刺激,都不会导致其遭受挫折 。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总结概念 研究 对象学科 历史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的是 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 符合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表述的是3.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

变态章节知识点汇总(1)

变态章节知识点汇总(1)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共有8节22个单元的内容。

第一节共有两单元,分别是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学科简史。

1.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2.下列关于心理异常经过系统治疗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异常心理无法被矫正)。

3.关于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C.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

4.精神病研究的侧重点是(D.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5.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推论的雏形)。

7.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A.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9.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重要)。

10.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是(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11.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看法是(C.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表述的是(D.“力比多”决定了人的心理结构)。

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表述的是(D.人格结构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1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的表述的是(B.是一种压抑或克制的能力)。

15.按照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解释,下列表述中与其内涵不符的是(D.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无论接受怎样的刺激,都不会导致其遭受挫折)。

17.弗洛伊德主义诞生后,遭到严重的抨击和打压,这种力量主要来自(C.宗教界)。

19.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以研究自我概念为主要内容)。

20.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不包括(D.彻底抛开关于潜意识的研究)。

21.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遭到严格科学质疑的主要事实是(A.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多选1-70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多选1-70

正确答案:BCD
• 问题 5 • 下列描述中符合“感知综合障碍”涵义的是( ) •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 远近时产生变形 • 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 C、感觉周围事物像“水中月”、“镜中 花” • D、感觉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
正确答案:ACD
• • • • • •
正确答案:ABCD
• 问题 12 • 适应障碍是指( )出现的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 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 • A、在易感个性基础上 • B、由于精神障碍 • C、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 • D、受到过多关怀
正确答案:AC
• • • • •
问题 13 知觉压力测评( )
A、可以测评个体认为超出能力的事件 B、可以评估个人习惯性或慢性压力 C、由坎纳编制 • D、可以预测早期健康问题
正确答案:ABD
• 问题 27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是( ) • • A、沮丧 • B、罪恶感 • C、易激惹 • D、注意力涣散
正确答案:ABCD
• 问题 28 • 我们把焦虑情绪稍加归并和简化后,焦虑症状 主要包括( ) • • A、明显的人格障碍 • B、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 • C、精神运动性不安 • D、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正确答案:ABD
• 问题 14 • 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物调节系统,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 统 • B、中介系统的总体功能,是由各个子系统的 功能凌定的 • C、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是由中介系统对 压力增益或消解后的相对强度决定的 • D、压力影响免疫功能系统,但不影响其他组 织系统
正确答案:AB
• 问题 23 • 关于“强迫动作”,下列表述中正确的 是( ) • A、患者感到痛苦但又无法摆脱 • B、强迫洗手、强迫检查 • C、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 动作 • D、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性发展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必多 投射到不同的区域(性感带或敏感区), 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在每个 发展阶段出现危机,而父母又不能正确处 理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变态。 • 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 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 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
治疗的目标就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而 是由于内化而成的自我那部分去掉以找回 他自己。给予儿童“无条件尊重”,即儿 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尊重。罗杰斯称 为“变回他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 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 机能。

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 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依赖、 依靠有机体的过程来处理经验,以消除外 在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修 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让人可以自由 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自己的意志 力决定自己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 思维云集:指思潮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 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 • 病理性赘述:主要特征是在思维过程中主 题转换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 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表现为患者回答问 题时罗嗦。 •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指病人以一些普通的 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 病人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 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主义理论 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学习。 •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 心理异常的原因:
行为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学习、 错误强化等习得的。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对心理异常的解 释:
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概念,随 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他慢慢开始将自己与非 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 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 动力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尝试各种活动,并 产生大量的经验。通过有机体的自动评价过程, 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却相反。 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保持、再现,不满足 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作为生物体:适应环境,健康生存与发 展 2、作为社会实体:担当社会责任,使社会 组织正常运行 3、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异常心理: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常识性的区分: •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 自身的社会功能不完整 •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精神分析认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 曾一度被阻断,产生了固着,并出现了 相应的心理异常症状;而治疗则是让病 人在更舒适更安全的情境下重新体验过 去的情感,领悟到其心理异常的症结。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则认为, 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最有效的 手段,罗杰斯坚持认为,治疗者与来访 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必 要条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 朝着具有社会建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 方向发展。
• 二、非标准化的区分: • 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 • 偏离某文化常模: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但 “某一”文化并不意味着“正常”。 • 有威胁的行为:指行为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 法预测。有些准则是很清楚的,如法律、伦理; 有些准则的界线不很清楚,是社会成员有着比较 公允的看法(潜在准则)。 • 古怪或无效的行为:幻觉、错觉、无原因的暴力, 强迫行为等。 • 个人主观的不适体验:
• 三、标准化的区分: • 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躯体疾病一样对 待 • 统计学标准: • 内省经验标准:病人的内省经验与观察者 的内省经验 • 社会适应标准:
• • • •
四、区分原则: 主观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心理异常的症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一、认知过程障碍 (一)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 性增高。多见于神经症、感染中毒后脑衰 弱状态以及慢性疼痛障碍等。
所以儿童必须学会防备某些条件,于是 防御成了儿童行为的一部分。这种防御行 为一旦产生,儿童的自由便受到了限制, 他的真正的天性和自我就不能得到充分表 现。在罗杰斯看来,具有价值条件意识和 具有防御行为的人,必定要限制自己的行 为,曲解现实,从而在自我观念和周围现 实之间产生不协调。
为了防止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发生,唯一 的办法就是给儿童“无条件尊重”,即儿 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尊重。罗杰斯说: “如果个体体验的是无条件尊重,那么就 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自尊也将是无条件的。 尊重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不会同机体做 人过程相矛盾,因而个体就会不断获得心 理上的调节,成为完善功能的人”。
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 人本主义理论家对人性和人类潜力的看 法是积极的、乐观的。他们认为在适宜 的条件下,人类都倾向于友好、合作、 以及建设性的行为。而自私、攻击性以 及残忍则是由于对我们的本性的否认、 挫折、或歪曲。 弗与罗二者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 强调儿童的早期不良经历及不良的家庭 教养环境对日后心理健康的影响。
• 人格结构:处于无意识最深层有一个“本 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 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意识中有“自 我”,它是从无意识中产生的,指导行为 采取社会允许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遵循 现实原则)。 还有一个“超我”,代表良 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察作用,不让 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遵循至 善原则)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和逻辑障碍 •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的 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生动丰富。主 要见于躁狂症。 • 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缺乏。 • 思维松弛和散漫:指联想内容松散,缺乏 主题,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 系。
• 破裂性思维:思维联系过程破裂,谈话内 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 性。 • 思维不连贯:联想的断裂较思维破裂更为 严重,词与词之间失去联系。 • 思维中断:病人在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 的外界干扰等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在短 暂时间内突然间断,或言语突然停顿。 • 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考过程中突然出 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是其他人 强加的。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湖南师范大学 周萍博士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病理心理学 psychopathology
• 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 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 • 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 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 • 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 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 • 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 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 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 通过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 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加 以应用。
• •
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的分支 变态心理学:心理学的分支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的早期关注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希氏把心理异常解释
• 感觉减退:指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多 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 感觉倒错: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 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 • 内感性不适:指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和难 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等。
(二)知觉障碍: 错觉:有客观刺激作用于器官,却被 错误地感知。包括感受性错觉、情感性 错觉、心因性错觉。 幻觉:是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 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根据感受器不同,分为: 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味幻觉 、 触幻觉、内脏性幻觉
• 夸大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能、至高无 上的权利、大量的财富。 • 自罪妄想(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 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甚至罪大恶极、死有 余辜。 • 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患有某种严 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 • 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患者坚信配偶对自己不 忠实。患者可采取种种手段搜集所谓证据。在妄 想的支配下,患者有可能采取伤害配偶的行为。 • 钟情妄想:多见于女性,患者坚信某一社会地位 比自己高的男性爱上了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 内心被揭露感:患者认为自己内心的想法或隐私, 未经患者言语表达别人就知道了。
• 心理动力学的贡献: • 首次承认心理异常并不都是大脑的生理 和解剖结构的损伤引起,心理冲突也可 造成心理异常。 • 治疗方法上: 自由联想 梦的释义 阻抗的分析 解释 移情的解决
• 2、行为模型
行为主义观点的核心就是强调学习 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华生的观点中极端重视社会环境对正常和异 常的人格发展以及行为的作用,并对精神分析和 医学模型提出了挑战,认为心理异常是过去不良 的条件反射经验的结果,而且可以采图形或符 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有时把几个无关 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 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 • 逻辑倒错性思维:逻辑推理过程的错误, 其特点是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提, 又缺乏逻辑根据,甚至没有结论。但患者 坚持己见,不可被说服。
•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 病态的推理和判断。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 最重要的一种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 • 关系妄想:患者坚信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与他不相 关的现象均与他有关。 • 被害妄想:患者毫无根据的坚信别人在迫害他及 其家人。 • 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举 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具有特殊的含义。 • 物理影响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 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 纵而不能自主。
• 根据幻觉体验不同: 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 按照特殊条件: 功能性幻觉 思维鸣响 心因性幻觉
(三)感知觉综合障碍:指患者可感知客观 事物本身,但却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 了障碍。 • 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 物体在大小、方位、距离等方面发生了变 化。包括视物形象改变、视物显大/显小症、 视物错位症、不真实感、自体变形症。 •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 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