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瓷产品的设计美学特征
陶瓷艺术在产品造型中的创意设计方法分析

论104陶瓷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被视为不同时期人类现实生活写照的载体之一,更是一种手工技艺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原始社会的制陶文化拉开了陶瓷手工艺术的历史序幕,“南青北白”的白瓷和原始青瓷、宋代五大名窑、明代青花瓷等,汇聚成绚烂无比的陶瓷造物文化。
其手工技艺源远流长,陶瓷艺术经Analyse Creative Design Method of Ceramic Art in Product Style刘雅丽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陶瓷艺术在产品造型中的创意设计方法分析久不衰。
陶瓷创意设计的产生与其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
无论陶瓷设计如何发展,都绕不开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文化交流空前活跃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国现代陶瓷设计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增添丰富而新颖的创意元素,成为十分必要的问题之一。
广州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徐志伟的青瓷作品《荷叶洗》。
材料与技术是实现陶瓷设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
在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中,对自然材料和工具的选择是从无目的到有目的,从改造材料和工具再到创造材料和工具。
创意的美好必须依赖于对材料的了解和对技术的掌握,即设计者驾驭材料与技术的能力。
在创意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然会面临材料和工艺的诸多制约与影响,同时也是对设计能力的挑战。
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陶瓷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工艺技术。
在设计陶瓷作品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技术的难度和完成的可能性,会使设计如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1](一)材料属性设计以材料为先,脱离材料的设计谈不上功能与审美。
陶瓷是用泥类和石料作原料,经粉碎后和水混合形成可塑性强的泥团。
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瓷可以分为硬质瓷和软质瓷:硬质瓷烧成温度较高(1 300℃以上),机械强度好,坯体呈白色,半透明,不吸水,不透气;软质瓷分为长石瓷、骨质瓷、滑石瓷3类,其主要特点是抗腐蚀性、透光性、亲人性、绝缘性和耐磨性。
论陶瓷工艺美学在茶具造型设计中的体现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论陶瓷工艺美学在茶具造型设计中的体现李丽(郑州市职业教育行业协会,河南郑州450006)摘要:陶瓷茶具随着社会不断变迁,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出现不同的陶瓷艺术品。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久远,随着人们对茶文化的深入认知,也提升了对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格调。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陶瓷工艺美学在茶具造型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展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让人们根据茶具造型设计上,就能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本文简要探讨现阶段茶具造型设计中的问题及不足,分析陶瓷工艺美学的具体内涵与茶具造型设计活动的具体诉求,并提出茶具造型设计活动中陶瓷工艺美学的具体展现机制,以供参考。
关键词:陶瓷工艺美学;茶具;造型设计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6-015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6.079一、引言陶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不同的时代文化。
随着多元文化与创新理念的融入,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茶具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居产品,所以,越来越关注茶具造型设计,不仅要求提高茶具的实用性,还要提高茶具造型欣赏性。
因此,陶瓷工艺美学在茶具造型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将陶瓷工艺美学应用在茶具造型设计中,有利于在茶具造型设计技术上进行改良与创新,让人们不仅感受陶瓷工艺美学的科学内涵,还可以鉴赏其中的艺术形式,促使茶具具有更大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让陶瓷工艺美学在茶具造型设计上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与展现。
二、现阶段茶具造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定位不精确,针对性不足茶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绿色生态有紧密联系,茶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品味有着巨大影响,人们在品茶过程中也可以品读人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是从茶具的应用过程中看,存在定位不准确,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导致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茶具中所表达的精神世界,创新力度不够,在造型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专业饮茶人士的需求,而忽视大众的需要,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文化输出,不能有效的吸引对茶文化没有兴趣的人群,从而限制茶具文化的发展,导致茶具造型设计水平无法有效提升。
浅谈日用陶瓷中设计美学的运用

浅谈日用陶瓷中设计美学的运用日用陶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如碗、盘、杯子等。
设计美学在日用陶瓷中的运用对于提升产品的美感和使用体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色彩、形状和纹理三个方面来谈谈设计美学在日用陶瓷中的运用。
色彩是设计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日用陶瓷的色彩设计应当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要与产品的使用场景相协调。
对于早餐碗,可以选择明亮活泼的色彩,如橙色、黄色等,来提升早晨的活力和愉悦感;而对于晚餐碗,则可以选择冷静典雅的色彩,如蓝色、绿色等,来营造宁静和放松的用餐氛围。
色彩的搭配和过渡也需要注意,可以利用冷暖色彩的对比来增加视觉层次感,或者采用渐变色彩的设计来营造柔和的过渡效果。
形状也是日用陶瓷中设计美学的重要方面。
产品的形状设计应该符合使用功能和人体工程学原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感。
对于杯子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手握的舒适度,杯口的大小是否合适等因素;对于碗的设计,则需要考虑到容量的大小、盖子的尺寸和开能力等因素。
形状的设计不仅可以带来使用的便利性,还可以通过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来营造美感。
现代设计还注重简约和个性化,可以通过简洁、流线型的形状来表达现代感和时尚感。
纹理是日用陶瓷中设计美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纹理可以增加产品的触感和质感,同时也可以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常见的纹理设计包括斑驳的仿古纹理、细腻的花纹和图案、凹凸有致的雕刻等。
纹理的选择应该与产品的风格和用途相匹配,如仿古纹理适合经典风格的产品,花纹和图案则适合用于装饰作用,雕刻则适合用于高档产品的制作。
纹理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提升观赏的价值。
设计美学在日用陶瓷中的运用对于提升产品的美感和使用体验非常重要。
通过色彩、形状和纹理等方面的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观赏性和舒适度,使得日常使用的陶瓷成为一种艺术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美感。
设计师应该注重人们的需求和审美,结合产品的功能和场景来进行设计,使得日用陶瓷的设计美学真正体现在产品中。
浅析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美学风格与特征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国人喜爱。
而雅致清新的青花瓷更被视为陶瓷品系中的翘楚。
它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青花工艺的两大要素(使用钴料和釉下彩绘)在唐代就已具备。
元代奠定了青花瓷的主流地位,彩绘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此形成。
明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的黄金时期,以色泽浓艳、器形丰富、纹饰优美而著称。
正如清人朱琰的《陶说》里所云:“故论青花,以宣窑为最。
”宣德青花瓷的辉煌为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做好了铺垫。
宣德青花瓷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色,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宣德青花瓷的造型之美宣德青花瓷造型丰富,大小皆备,从精巧的鸟食罐到落地的大缸,均有烧制。
其造型特点是简约实用、规整雅致,充满自然韵味。
几何式形体极为少见,当与明成祖的喜好、社会风气关系密切——重简朴而不重奢华。
1.仿生意蕴美仿生设计是人类以自然界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产品形态的突破与创新。
从远古时期的人面纹到种类繁多的动物纹,从新石器时代的鱼形纹到唐宋时期的植物纹,都说明仿生设计已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创作者往往采用仿生的造型手法,从自然界中选取最生动、优美的形体,使之与陶瓷器型融合,突破仿生手法整体写实的局限,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将形象性与抽象性结合,从而达到神似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人们总喜欢模仿身边的动植物,即“象形取意”。
如,宣德时期以鲑鱼形态作为青花瓷造型的青花瓷凤纹鲑鱼,并进行了抽象化处理,传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造型典雅美宣德时期青花烧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造型品类丰富,有盘、碗、罐、碟、瓶、盆等。
该时期的青花瓷器普遍具有匀称秀美、轻盈俏丽、端庄规整的特点。
产品设计中的陶瓷美学要素

产品设计中的陶瓷美学要素第一、色彩美学色彩是陶瓷美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在产品设计中,陶瓷材料所展现出的色彩美学往往能够让产品更具吸引力。
陶瓷材料具有丰富的色彩种类,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配。
比如釉色的选择,能够为产品增添独特的韵味。
在陶瓷器的设计中,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功能和文化背景选择不同的釉色,比如红釉、绿釉、青花等。
这些釉色的选择能够使产品在色彩上更具丰富性和表现力,从而增加了产品的观赏性。
在产品设计中也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进行艺术创作。
比如在陶瓷饰品中,设计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过渡,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陶瓷产品的色彩还可以与其它材料进行搭配,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美感。
在产品设计中,色彩美学的运用对于塑造产品的整体形象和艺术氛围至关重要。
第二、纹饰美学陶瓷产品的纹饰是其独特之处之一,也是陶瓷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陶瓷的纹饰既包括表面的装饰纹样,也包括器物的整体结构,甚至包括器形的造型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纹饰美学往往可以增加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陶瓷产品的纹饰设计中,常常能够看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案和纹样,如中国的龙凤、莲花、牡丹等,这些传统的纹样能够赋予产品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权威性和观赏性。
与此纹饰的设计也能够根据当代审美趋势进行创新,比如利用现代工艺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创造出更加独特的纹饰效果。
纹饰的设计还可以根据产品的用途和场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
在餐具的设计中,纹饰的简约和实用美是重要的考量。
而在陶瓷艺术品的设计中,则更注重纹饰的繁复和艺术性。
纹饰美学的运用可以使陶瓷产品在视觉和文化上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形态美学陶瓷产品的形态美学也是其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形态美学在陶瓷产品中的体现不仅仅是产品的造型设计,更体现在产品的整体线条和比例上。
在产品设计中,形态美学的运用可以赋予产品更加美观的外观形象。
陶瓷产品的形态设计往往可以根据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进行创新。
陶瓷工艺美术美学分析

陶瓷工艺美术美学分析摘要:唐宋时期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顶峰,在唐宋时期出品的陶瓷不仅展现了唐宋陶瓷的文化,还能体现出当时朝代的艺术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唐宋时期的陶瓷,深入了解唐宋陶瓷工艺美术的美学情况,希望能够给以后的美术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唐宋陶瓷;工艺美术;美学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运用洒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织工艺有蜡缬、拓印等印染法;从造型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从色彩看,多运用色彩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
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
不论陶瓷、纺织、服装、漆器、家具都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雅致的美,从美学角度看,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
一、工艺美术的概念工艺美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以中国的民间工艺和实用美术为主,工艺美术在制作的时候需要把产品的功能、造型和工业化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属于一种实用和审美结合的艺术创作行为,现在也成了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一种美学概念。
工艺美术在创作的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美化,通过美化来提高自己的艺术行为。
工艺美术的出现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意识到生活美和民族美[1]。
二、工艺美学的概念三、唐宋陶瓷的工艺美术思想宋代是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的一个朝代,宋代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思想潮流以“理”为主,宋代的程颐在当时就开始追求重理轻文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所有的陶瓷的工艺美学思想都是比较平淡和自然的[2]。
通过分析唐宋时期的工艺美术品类能够发现:在当时的背景下很多陶瓷在设计的时候都主要以丰满和理性为主。
唐代是陶瓷的主要发展时期,陶瓷种类非常多,在造型上也比较质朴。
四、唐宋陶瓷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一)形质形质主要指的是造物中的材质或者是最终呈现的工艺品的品质,包括物体的材料美和质感美。
陶瓷的形质主要体现在陶瓷材料的配比上,在唐代陶瓷主要以青瓷、白瓷等材料为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代的唐三彩。
宋代瓷器的发展是在唐代基础上进行的,宋代瓷器包括青白瓷、黑瓷、钧瓷,其中钧瓷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陶瓷,除了陶瓷之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龙泉瓷。
陶瓷美学特征分析报告

陶瓷美学特征分析报告陶瓷美学是指以陶瓷作品为载体,通过艺术手法和审美原则创造出的艺术品的美感特征。
陶瓷美学具有以下特征:首先,陶瓷美学具有形式美。
陶瓷作品在造型上追求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无论是器形还是雕塑形象,都力求在形态上达到美的境界。
例如,在中国传统陶瓷中,瓷器的器形多以曲线为主线,突显整体的韵律美。
其次,陶瓷美学强调色彩美。
陶瓷作品的色彩运用是陶瓷美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色彩的选择和搭配,能够使陶瓷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或者庄重典雅。
例如,中国古代青花瓷器采用了蓝色与白色的搭配,形成了独特的色彩美感。
再次,陶瓷美学注重质感美。
陶瓷材质的特点决定了陶瓷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感美。
陶瓷作品表面的光泽、质地和纹理等都能够给人以触觉上的愉悦。
例如,中国象牙白瓷以其光洁细腻的触感,给人以凉爽舒适的感觉。
此外,陶瓷美学追求功能美。
陶瓷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品,所以其实用性是陶瓷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容器或器具,陶瓷作品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操作的便捷性。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茶具和餐具,在造型上通常会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则,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更加舒适和方便。
最后,陶瓷美学注重情感美。
陶瓷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意境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中国著名陶瓷艺术家范曾的作品《蓝调》传达了作者对夏日阳光下的湖泊的浓浓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陶瓷美学具有形式美、色彩美、质感美、功能美和情感美等特征。
这些特征的融合和统一,使陶瓷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
陶瓷美学的特征也是我们欣赏和评价陶瓷作品时的重要参考。
产品设计中的陶瓷美学要素

产品设计中的陶瓷美学要素一、形态美学陶瓷制品形态的美学属性,一方面与其材质以及手工艺的制造过程相关,另一方面又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因素紧密相连。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1.手感美学:手感体现了人们对陶瓷物件的直观接触感受。
我们可以用手触摸陶瓷表面的光滑、粗糙、冷热等属性,来感受和描述其质感和手感特点。
例如,瓷器制作时喜欢采用砖磨刀磨光陶瓷,增加光泽,处理表面光滑与温润的触感。
2.视觉美学:视觉感知是使用产品时最基本的感受之一,形态、颜色、图案等因素是视觉上最具有识别性的特征。
从形态美学的角度来看,陶瓷制品的形状变化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因此设计师可以非常灵活地创作出各种形状的产品。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白瓷碗的造型一直保持的相对宽大的口径和较宽的碗沿以及面部的线条柔和流畅。
而花瓶设计表现出的倾斜感和瓶口塑造,常常以唤醒观者“绝唱”的意境,也更加符合观者高尚审美的要求。
3.文化美学:陶瓷长期与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不同地域民族的审美气息。
比如,中国古代陶瓷制品所体现的“靖静致远”的人文精神,如元朝风格的“宫廷三彩”造型优美、雕饰丰富,清朝景德镇青花瓷绘制的图案清新淡雅,表达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陶瓷产品的文化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打造独具个性的产品。
二、色彩美学1.色彩应用的角度:陶瓷制品的色彩设计应抓住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特征和个性化审美需求,符合大众审美品味,同时注重色彩的自然度和真实感。
中国传统陶瓷色彩应用最为典型,其采用的色彩大多数偏暗,以粉红、淡蓝、较深的红色和黄色相伴,形成了具有村落气息和农为根的自然美感。
2.色彩搭配的角度:陶瓷产品的色彩搭配关乎产品的整体协调性和美感。
白色的瓷器,可以配上低调暗色的金属、木质造型工艺品,增加整体质感。
而陶瓷器色彩鲜艳的,可以注重线条的简洁明快,辅以色彩采用类似色系搭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瓷产品的设计美学特征余建荣(景德镇陶瓷学院)摘要:陶瓷设计美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
整齐、对称、均衡等形式感的应用,奠定了陶瓷设计美的发展基础。
手工业时代,陶瓷设计美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更增加了丰富的精神内容。
工业时代,陶瓷产品的标准化和商品化发展,促进了功能主义美学观的诞生。
陶瓷设计美学具有应用性很强的特点。
陶瓷设计美学内容包括作为构成陶瓷产品存在状态的功能美、形式美;作为陶瓷产品形成的生产过程美;作为陶瓷产品综合实现的艺术美和社会美。
关键词:陶瓷产品;设计;美学On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Ceramic Products DesigningYu jianrong(Jing dezhen Ceramics Institute)Abstract: The aesthetics of Ceramic Products Designing has is uniqu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application of fomalization like uniformness, symmetry and balance lays foundation for the aesthetic. in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era, the significance of ceramic designing aesthetics not only exhibited the unification of utility and aesthetics, but also expanded its abundant connotation. While in the Industry era,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tandardization and commercial utilization has given birth to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aesthetics. The aesthetics of Ceramic Products is much applicable. The aesthetics of Ceramic Products includes functional and formal aesthetic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istence of ceramic products,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esthetics of the making of ceramic products and the artistic and social aesthetics presented synthetically by the products.Key words: Ceramic products Design Aesthetics人类作为自然界中高智能生物,在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和改造着自然,完成了人类外在的“人化”过程,创造了人为世界的美;同时实现了内在的“人化”,造就了人类自身的心理构造、审美感官和能力。
所以人类对美的创造和追求首先存在于造物的起始,而“设计美”正是来源于造物的过程之中。
在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中,对自然材料和工具的选择是从无目到有目的,从改造材料和工具再到创造材料和工具。
在历经数十万年漫长的累积后,人类社会发展出源于实用又超越实用的美,并为以后的各历史阶段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类早期的石器工具的进步历经了由打制到磨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则到规则、由粗陋到精细等演变过程,体现了人类根据生存需要的实用性和由此产生的美从事设计活动的发展历程。
是以整齐一律、对称平衡、和谐统一等美的形式规律和符合实用性需要形成的审美观念融入造物活动中。
陶器是人类首次使自然材料产生根本变化的创造物,与石制工具相比,它的创造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人类自觉的设计意识和对形式美的追求。
陶器作为人类早期主要的生活器具,先民们首先追求的是陶器的实用性,其形态的改变取决于不同的用途——三足陶器受热面积大,利于煮熟食物,稳定的形体便于放置;尖底陶瓶上重下轻,接触水面时利于倾斜进水,插入泥沙地易于立置;陶器口沿、提耳、流等结构的出现,也主要是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器物的使用功能,而是出于不同的观念在这些陶器上追求结构、造型与美观的统一。
如马家窑文化中的敞口大耳杯收束的颈部与鼓起的腹部,构成了两条反向"S"形曲线,显得流畅自然、均衡和谐;在耳杯的表面饰以直线和折线的单复曲线,整个器形在流动中显得稳定,有一种井然的秩序感;腹部突出一鋬,又打破了整体流动的线性秩序,行顿自如,滞畅相谐。
其实用的功能已经明显弱化,审美因素得到了不断的强调。
原始陶器造型的变迁在材料特性和实用功能的制约范围内体现了无限的艺术创造,对后世陶瓷造型艺术的审美法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力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方面对陶瓷产品设计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奠定了陶瓷设计美的发展基础。
陶瓷产品设计美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方面,而且被融入了统治者和贵族阶层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意识。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为了满足统治者与贵族阶层体现社会地位和权力象征的需要,陶瓷手工艺者们创造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陶瓷器具,其造型和装饰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对于陶瓷器具在那个时代特殊的象征含义和规范等级秩序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这种观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手工业时代的陶瓷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影响陶瓷手工艺产品设计美形成和存在的重要因素。
手工业时代陶瓷设计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其组成因素和基本内容。
合目的性所体现的功能美,装饰艺术风格传达的形式美,以及多种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使陶瓷设计美具有有别于艺术美、现实美、自然美的相对独立的内容,并以追求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的审美功能高度统一的状态存在于陶瓷产品设计对象的创造过程中。
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手工业时代业已完善的统一格局。
当时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于陶瓷工业生产的设计美学观念,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出现了背离的脱节现象。
而改变这种现象的途径是立足于肯定机器,追求符合工业设计规律的审美创造;艺术与技术在服从于机械生产的前提下实现新的统一;通过废弃传统样式和不必要的外加装饰,以强调几何造型的简洁明快,尊重结构自身的逻辑,从而促进了陶瓷产品的标准化和商品化发展,也促成了功能主义美学观的诞生,它的基本点在于从工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中找到了产品审美形态的决定性基础。
现代主义运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
钢筋混凝土的简洁的现代主义建筑纷纷落成,钢架玻璃结构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几何形的产品更是充斥了日常生活,陶瓷设计美也从中找到了新的存在形式。
当功能主义发展到极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形成背离功能目的的单纯形式化倾向,这种新的不平衡很快便引发了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诞生,针对过于追求“简单”、“纯粹”、“干净”、“明快”的审美观念,提出了“复杂”、“折衷”、“丰富”、“含蓄”的风格主张,并影响了陶瓷设计领域的实践活动。
作为对现代主义的修正和有机补充,后现代主义以注重装饰、文脉、传统、文化的面貌,再一次取得了设计美学中各组成因素的平衡,成为影响当代陶瓷产品设计美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陶瓷设计美一方面按照自身的成长历程,由被动的不自觉的创造,到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直到完善成为美学中的重要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内容;另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和时代审美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经历着动态循环的发展过程。
陶瓷设计美学具有应用性很强的特点。
由于人类的设计活动是以物化状态实现的。
所以陶瓷设计美学的研究范畴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文化领域中的美学问题为中心,包括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两个方面。
同时,陶瓷设计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内容,又使得陶瓷设计美学拥有了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某些特征,体现在陶瓷文化价值和时代特征方面,构成新的美学研究主题。
陶瓷设计美学的组成内容决定了它特殊的研究范畴:即作为构成陶瓷产品存在状态的功能美、形式美;作为陶瓷产品形成的生产过程美;作为陶瓷产品综合实现的艺术美和社会美,以及相对应的设计审美内容。
1.陶瓷产品的功能美功能美是物的结构、材料、技术所表现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功能的统一。
陶瓷产品的美既来自外在形式的艺术创造,亦来自构成并影响这种形式存在的内在因素,那就是陶瓷产品的功能因素。
“一切产品都是人们为一定目的,按照自己掌握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当产品实现它的预定功能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达到统一,人就取得一种自由;而能够充分体现这种统一的产品的典型形式,或者说是它的自由的形式,就表现出一种美,这就是功能美。
”在陶瓷产品功能美形成过程中,“合目的性”体现了陶瓷产品的实用功能所传达的内在尺度要求,即构成陶瓷产品的结构、材料和技术等因素所发挥的恰到好处的功利效用,从这一点说,功能美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特征。
“合规律性”则表现了功能美形成的典型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积淀、选择、抽象、概括、同化、调节和建构,是体现一般规律的个别。
以往的陶瓷产品如果具有良好的功能,这些功能所表现的特殊造型就会逐步演化成一种类的形式,由个别的状态积淀抽象为一般的规律,构成典型化特征以影响其他陶瓷产品功能美的形成。
然而,人们对于功能美的审美体验却具有直接性和超功利性特征。
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标准的不同,使典型性的概念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对功能美的各不相同的审美感受。
人们在判断具体的陶瓷产品功能美时,往往受到典型性概念的影响,以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去评价这个陶瓷产品功能美的特征,这时,陶瓷产品的实际功能并没有参与判断的过程。
如果经过使用,这个陶瓷产品所表现的合目的性功利效用达到了与其功能美特征相统一的效果,并为人们带来了某种需要的满足而使人感到愉悦,便形成了这个陶瓷产品功能美的创造。
因此,陶瓷产品功能美的形成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也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审美体验的辩证统一。
功能美作为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物质实体的美,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审美形态,也是一种比较初级的审美形态。
借助于功能美,陶瓷产品的形式可以典型地再现这一类物的材料和结构,突出其实用功能及技术上的合理性,给人以感情上的愉悦。
另外,现代生产方式把经济、效用与美联系在一起,因此经济原则也成为形成陶瓷产品功能美的必要条件之一,体现在设计观念上,便是“好的设计是手段的节约”。
2.陶瓷产品的形式美形式美是功能美的抽象形态,是指构成陶瓷产品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