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减排

中国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减排
中国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减排

中国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减排

2016-02-23颜晓元夏龙龙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本期专家:颜晓元

颜晓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土壤碳氮循环的研究。成果被IPCC的多次评估报告和排放清单指南采用,200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日本农林水产省国际青年农业科学家奖,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球总种植面积的30%。水稻生产在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稻田却是温室气体甲烷(CH

4

)和氧化亚氮

(N

2O)的重要排放源。本文综述了稻田CH

4

和N

2

O的产生过程、影响因素及时空变

异规律,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稻田CH

4和N

2

O排放总量的估算结果,并提出了针对

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关键词:稻田,温室气体,CH

4,N

2

O,减排措施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2009年,我国稻田面积大约为26.78百万公顷,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约占世界稻田面积的30%。毫无疑问,水稻生产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水稻的种植

也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稻田生态系统是大气温室

气体甲烷(CH

4)和氧化亚氮(N

2

O)的重要来源, 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于稻田

生态系统CH

4和N

2

O 排放的研究。CH

4

和N

2

O的温室效应要远远高于二氧化碳

(CO

2), 在一百年的尺度下,单位质量CH

4

和N

2

O的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分别是CO

2

的25和298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信息

简报》显示,稻田CH

4

排放对我国整个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为24%,如果

再考虑稻田N

2

O的排放,这个数值为26%。因此,研究影响我国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探究温室气体的时空排放规律以及准确估算温室气体的排放总

量,特别是CH

4

的排放,对于制定切实有效的减排措施,发展低碳农业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稻田CH4的排放及影响因素

稻田CH

4排放是CH

4

产生、氧化和传输的净效应。其中,稻田CH

4

的产生是在

淹水形成的极端厌氧条件下土壤中产甲烷菌作用于有机肥料、根系分泌物和动植物残体等产甲烷基质的结果。淹水土壤CH

4

的产生主要有2条途径(图1)

(1)产甲烷菌利用H

2或者有机分子作为H的供体还原CO

2

形成CH

4

(4H

2

+

CO

2→2H

2

O + CH

4

),

(2)产甲烷菌对于乙酸的脱甲基作用进而产生CH

4 (CH

3

COOH→CO

2

+ CH

4

),

其中CH

3

COOH途径往往占主导。

图1稻田生态系统CH

4

的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示意图

CH

4氧化指在氧化层区域(水稻根系分泌O

2

形成的氧化层区域或者水土界面

的氧化层区域),在甲烷氧化菌的作用下将CH

4转化为CO

2

和H

2

O的过程。研究表

明超过一半的CH

4在排放到大气之前会被氧化。CH

4

传输是指稻田土壤中产生的

CH

4

通过植物通气组织、气泡以及液相扩散等形式向大气排放的过程,其中以水稻通气组织输送为主。

影响CH

4产生、氧化以及传输的因素均会对稻田CH

4

排放产生影响。研究表

明有机肥的施用是影响稻田CH

4

排放的关键因素。有机肥施用可以直接为产甲烷

菌提供丰富的底物。除此之外,有机物在淹水条件下快速分解会加速土壤氧化还

原电位的下降,为产甲烷菌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进而促进CH

4

的产生和

排放。有机肥对于稻田CH

4

的影响大小还取决于有机肥的种类和用量、施用方式

和时间。一般而言,施用新鲜作物秸秆会显著促进CH

4

的排放,相比之下经过堆制发酵以后的有机物料,例如沼渣、厩肥,由于有机肥中易分解有机质含量降低,

对稻田CH

4

排放的促进程度会大大降低。将作物秸秆在稻田土壤表面覆盖会促进

秸秆的好氧分解,从而使其CH

4

排放量低于秸秆与土壤混合施用方式。作物秸秆

在非水稻生长季施用可以显著降低CH

4

的排放,其原因在于:经过非淹水季节的

好氧分解,稻草中易分解有机质已经基本被分解,残余的难分解有机质促进CH

4排放的效应不大。

水分管理会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从而影响稻田CH

4

的排放。水稻持续淹

水期会导致土壤极端厌氧,进而促进CH

4

的大量排放;相反,中期烤田会增加土

壤通气性,破坏土壤的还原条件从而在促进CH

4氧化的同时抑制CH

4

产生。此外,

非水稻生长季土壤的水分状况也是影响稻季CH

4

排放量的关键因素。在相同的气

候条件下,冬季淹水稻田要远远高于冬季排水的稻田的CH

4

排放量。冬季土壤水

分含量越高,后续稻季CH

4

排放量就越高。在我国湖南省等双季稻种植区,早稻

的上一季通常是旱地作物或者休耕,稻田CH

4

排放量较小。晚稻一般在早稻收获后土壤仍然处于湿润时立即灌水插秧,此时晚稻的排放量会迅速增加。据估算,

晚稻生长季CH

4

的平均排放量分别是早稻和单季稻的1.5和2.3倍。此外,氮肥

的种类及用量、土壤质地和土壤pH值以及水稻品种都会对稻田CH

4

排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 稻田N2O的排放及影响因素

与CH

4的排放类似,稻田N

2

O的排放也是N

2

O产生、转化以及传输三个过程

共同作用的结果(图2)。稻田N

2

O产生是土壤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利用无机态

氮(NH

4+、NO

3

-和NO

2

-)进行硝化作用和反硝化的共同结果。在水稻生长季持续淹水

期,土壤中产生的N

2O会被反硝化细菌进一步还原为N

2

,少量的N

2

O会通过水稻

的通气组织向大气排放。

在稻田土壤处于干湿交替期(比如烤田),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剧烈进行导致N

2

O大量产生,并主要通过扩散途径进入大气中。

稻田土壤N

2

O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对氮素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氮肥可

以直接为硝化反硝化作用提供底物,从而促进N

2O的排放。稻田N

2

O的排放通常

会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现线性或指数增加。此外氮肥的种类,施用方式和

时间以及有机肥的添加也会对N

2

O的排放产生影响。

除了氮肥以外,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稻田N

2

O排放的关键因素。土壤水分可

以通过调控硝化、反硝化细菌的酶活性而对N

2

O排放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当土壤水分含量处在45%-75%WFPS (water-filled pore space, 土壤孔隙含水量),

硝化反硝化作用同时进行,土壤N

2

O排放达到最大值。稻田土壤的干湿交替会极

大地促进N

2

O的排放,因为干湿交替使得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交替进行,而且干湿

交替还能抑制反硝化过程N

2O的进一步还原。稻季排放的N

2

O大部分是在中期烤

田和覆水前期发生的。

稻田N

2

O排放也会随着土壤质地等物理性质变化而变化,但却没有明确的关

系。土壤pH值也会影响N

2

O的排放,反硝化速率通常会伴随着pH增加而增加,最佳值大约为7.0-8.0,同样自养硝化细菌在中性或略碱性的pH范围内生长和

代谢活动最为旺盛。对于温度而言,在20-40℃范围之内,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产生N

2

O的量随着温度升高而快速增加。

3--稻田CH

4和N

2

O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

稻田生态系统CH

4和N

2

O的排放存在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由于温度的变

异会导致稻田CH

4产生和传输速率发生变化,一天之中CH

4

排放通量通常会随着

土壤表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并在下午14:00-18:00内达到排放峰值,而夜间

排放量低。通常情况下,午后的高温会促进有机物质降解以及蒸腾和呼吸作用,前者为产甲烷菌提供了丰富的底物,后者则推动了CH

4

从土壤进入大气的进程。

稻田CH

4

的昼夜变化也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往往在阴雨天内表现出无规律性和随机性。

不同类型稻田CH

4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差异较大。早稻季前15天CH

4

平均排

放通量大约是季节平均排放通量的0.6倍,随后季节波动较小,接近季节通量的

平均值。晚稻在水稻移栽后10天左右排放通量即达到峰值,前15天内的平均排放通量约是季节平均通量值的2倍。随后,CH

4

排放通量迅速降低,在水稻生长

后半期的排放量基本为0。对于单季稻,水稻移栽后CH

4

排放通量逐渐增高,大约在50天后达到排放峰值,随后逐渐减少。这种季节排放特征主要与稻季及上

一季土壤水分状况和稻季的温度状况有关。稻田CH

4

排放在田块、区域以及国家

尺度上同样具有较大的变异。我国稻田CH

4

的排放大约在0.3-205 g/m2/yr之间。

其中,11月至3月稻田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是导致我国CH

4

排放量空间变异最关键的因素。

由于N

2O的产生和土壤氮素有效性以及土壤湿度密切相关,稻田N

2

O的排放

往往是零散和脉冲式的。只有在土壤水分状况比较稳定,天气持续晴朗以及田间较长时间未施肥的条件下,N

2

O排放的才会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理想状

况下稻田N

2

O排放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大约在下午13:00-17:00之间达到

排放峰值,并且往往在夜间排放速率较低。稻田N

2

O排放的空间和季节变化取决

于土壤水分管理以及施肥与否。水稻持续淹水期N

2

O的排放通量很低,即使是在

施用过基肥以后。伴随着中期烤田的开始,N

2

O的排放通量迅速增加并在烤田三

天后达到峰值。随后排放量逐渐降低,后期追肥以及间歇灌溉又会刺激N

2

O排放。

我国稻田N

2

O季节排放量在空间上存在着巨大差异(0-6.2 kg N ha-1)。

CH

4和N

2

O的产生过程对土壤水分的不同响应机制导致其排放存在此消彼长

(trade-off)的关系。在水稻持续淹水期,有大量CH

4

排放,却基本检测不到明

显的N

2O排放。伴随着中期烤田,CH

4

的产生受到抑制,而N

2

O却有大量排放。明

确稻田CH

4和N

2

O排放相互消长的规律对于合理评价减排措施的效果具有重要意

义。

4--我国稻田CH4和N2O排放总量的估算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其稻田CH

4

排放总量的估算至关重要。最早

的估算是在1991年,Khalil等利用成都市一块稻田两年的CH

4

观测数据外推到

整个中国得出我国稻田CH

4排放量约为 30Tg CH

4

yr-1 (1Tg = 1×1012 g)。随后,

Wassmann等利用杭州市稻田CH

4的测定结果推算出总排放量在18-28 Tg CH

4

y-1

之间。姚亨等利用10个农业气候区中6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数据推算出稻田CH

4

排放总量大约在15.3 Tg CH

4

yr-1。蔡祖聪同时考虑有机肥以及水分管理的影响,

估算这个数值大约为8.5 Tg CH

4

yr-1。颜晓元等通过收集23个实验点204个处

理的观测数据并考虑有机肥和水分管理的综合作用,估算结果为7.67Tg CH

4

yr-1。

为了估算稻田CH

4

排放,国内外相继开发了多种过程模型。曹明奎等利用MEM模

型估算出我国稻田CH

4

总排放量为16.2 Tg yr-1. 黄耀等人综合考虑光合作用、

有机质降解以及环境因素得出CH

4总排量约为9.66 Tg CH

4

yr-1。Matthews基于

水稻生长模拟模型并考虑农作物管理以及气候土壤因素,估算我国稻田CH

4

排放

量在7.22-8.64 Tg CH

4

yr–1之间。近期,颜晓元等人利用IPCC (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算区域稻田CH

4

排放

的方法估算出全球稻田CH

4总排放量为25.6 Tg CH

4

yr-1,其中中国稻田排放量

为7.68 Tg CH

4

yr-1, 约占世界总排放的30%(图3)。综合考虑不同估算方法结

果,中国稻田CH

4实际排放量应该在8 Tg CH

4

yr-1左右。

我国稻田N

2

O排放量的估算同样备受关注。邢光熹将我国稻田分为五个

区域

并利用已有的田间观测结果估算出我国每年稻田N

2

O的总排放量为35.6 Gg N

(1Gg = 1×109 g)。陈冠雄等通过建立稻田N

2

O排放通量与施肥量、累计气温、土壤C/N值之间的关系,推算排放量约为37.5 Gg N yr-1。郑循华等通过采用蒙

特卡洛随机数方法校正N

2

O排放系数并进一步结合作物种植制度等信息估算出我

国稻田N

2

O总排量为50 Gg N yr-1。邹建文等将全国水稻按照水分管理划分并结

合N

2O排放系数计算结果为29 Gg N yr-1。目前,稻田N

2

O的估算还具有较大的

不确定性,原因之一是不同省份稻田有机肥施用信息不明确。

5--我国稻田温室气体的减排对策

就稻田CH

4

减排而言,合理的水分管理措施以及有机肥施用方式尤为重要。

相比于稻田持续淹灌,中期烤田能够显著抑制稻田CH

4

排放。减排的效果取决于

烤田时间、程度以及次数。中期烤田会促进稻田N

2

O大量排放,但大量田间测定

结果表明N

2O排放的增加量仅能抵消15-20% CH

4

的减排量。中期烤田还能够抑制

无效分蘖,提高水稻根系活力,避免土壤极端还原条件的形成。中期烤田在我国是作为提高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已经在水稻生产中广泛引用,因此进一步通过推广中期烤田以减少我国稻田CH

4

排放的潜力非常有限。

据估算,我国大约有27-40万公顷的稻田常年处于淹水状态,每年因此排放

的CH

4约为 2.44 Tg CH

4

, 约占我国稻田总排放量的32%。这部分稻田主要分

布在我国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山区,是我国稻田CH

4

减排的关键。覆膜栽培在保产

甚至增产的前提下能够显著降低CH

4

的排放。覆膜栽培技术指的是在稻田中开沟起厢,塑料膜覆盖在厢面上,然后在塑料膜上打孔方便水稻移栽。灌溉的时候确保厢面无水,沟内有水,保持土壤湿润(图4)。覆膜栽培技术对于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这项技术在我国推广的面积还有限,因此进一步推广覆膜栽培的种植方式是保障我国西南丘陵山区全年淹水稻田

水稻产量以及减少CH

4

排放的关键。

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但是秸秆如果在水

稻季直接还田,将大幅促进CH

4

排放,由此增加的温室效应将高于其固碳效应。因此,秸秆合理还田是稻田固碳减排的关键。将秸秆发酵以后还田或者是在稻田

的非淹水季还田不会影响固碳效果,同时能够显著减少CH

4

排放。在施用方式上,

相对于均匀混施秸秆,条带状覆盖能够促进秸秆好氧分解,减少稻田CH

4

排放。此外选择节水抗旱的水稻品种、合理密植、因地制宜的推广稻鸭共作模式对于

CH

4

减排也具有良好效果。

对于稻田N

2

O减排而言,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是关键。据估算,如果把我国稻田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从1990年代的31%提高到50%,氮肥用量将减少1.12Tg N

yr-1, 由此减少的直接N

2O排放以及间接N

2

O排放(减少生产和运输这些氮肥所

排放的温室气体)可折合10.2Tg CO

2

yr-1。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关键是优化氮肥管理措施,比如说结合测土配方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如控释肥)、施用量、施用方式(如深施)和施用时间(如前氮后移)等。由于农民传统的施肥习惯难以改变、新技术在实际操作上具有难度等原因,这些氮肥优化管理措施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

施用硝化抑制剂对于N

2

O的减排也具有显著的效果。然而硝化抑制剂的成本较高,在评价其减排效果时应该用生命周期的方法综合考虑各个环节的经济环境效益。对于有机碳的固定而言,进一步推广秸秆在稻田生态系统旱季还田和免耕

技术是重点。有研究表明将作物秸秆在厌氧环境下烧制成生物黑炭后还田可以在增加土壤碳库的同时减少CH

4

的排放。然而由于生物黑炭的制作成本较高,加上烧制过程会产生二噁英和焦油等有毒物质,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尚需进一步评价。

总之,稻田是温室气体CH

4和N

2

O的重要排放源,具有强烈的时空变异性和

互为消长的关系。水和肥影响CH

4和N

2

O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因此是影响CH

4

和N

2O排放的两大主控因素。烤田能有效减缓CH

4

和N

2

O排放引起的综合温室效

应,覆膜栽培在保产甚至增产的前提能够显著降低CH

4

的排放。提高氮肥利用率

和施用硝化抑制剂能有效减少N

2

O排放。减排效果的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其对于

CH

4,N

2

O、有机碳变化以及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曲线

麦肯锡季刊 2007年3月 作者:Per-Anders Enkvist, Tomas Nauclér and Jerker Rosander 有关温室气体的争论正日益升温。在众说纷纭中,一些言论坚持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没有关联,而另一些言论则敦促全球尽快采取一致行动,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即使行动的倡议者之间也对行动的时间、目标和手段意见不一。尽管存在种种争议,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任何形式的法规强化都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对这一主题的贡献,并非是对气候变化科学进行评估,或者来回答全球各国是否应该以及怎样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问题。相反,我们旨在通过本文,为决策者(如果他们选择采取行动的话)提供各种可能的减排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并提供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数据库和相关成本曲线,以此显示全球及各地区和各行业各种可用方法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另一个目的是,帮助企业领导人认识潜在法规变化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实际上,许多高层管理者已经在考虑法规问题。近期的一项调查1显示,欧洲能源密集型行业企业中有一半将《欧盟排放交易方案》视为影响它们长期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为本次研究的一个基准,我们采用了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排放量增长常规预测2 。然后,我们分析了减少,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各种可用方法相对于这些常规预测的重要意义和成本。我们的研究3覆盖六个地区(北美、西欧、东欧(包括俄罗斯)、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电、制造业(侧重钢铁和水泥)、交通运输、住宅和商业建筑、林业,以及农业和垃圾处理行业。这项研究横跨三个时间段,即2010、2020和2030年,重点研究到2030年我们估计可能花费每吨40欧元或以下的减排措施。其他人对具体行业和具体地域开展了更为详细的研究。但据我们了解,我们的研究是所有关于温室气体、行业和地区同类研究中首个涉及微观经济的调查。 解读成本曲线 我们建立的成本曲线显示了对预期年减排成本的估计4,以每吨避免排放的温室气体多少欧元为单位5,以及采取这些方法的潜在减排效果,单位为千兆吨(十亿吨)。例如,风力发电技术的减排成本应被理解为,采用这一零排放技术的额外成本,而非它所替代的用更廉价的化石燃料发电的额外成本。风力发电减排潜力即我们所估计的以每吨40欧元或更少的成本可以减少的可行排放量。从另一角度看,这些成本可以被理解为通过决策采取具成本优势的或其他可行办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终对于全球经济的)代价。有关可用减排措施的未来成本和可行部署率的假设多如牛毛,它们构成了其成本和重要意义的估计。例如,风力发电技术的重要意义假设到2008年全球各地区已着手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而我们模型(以及本文) 中的数量应被视为潜在减排量,而非减排量预测。 我们的减排“供应”模型可以与政府确定的2010年、2020年和2030年温室气体任何减排目标(即“需求”) 作比较。但气候变化科学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围,我们专家的研究领域也不在这里。因此,出于示意目的,我们将调查发现与辩论中所讨论的三大排放量目标,即相应决定大气中550ppm、450ppm或400ppm温室气体长期集中度(ppm是一种对大气中温室气体分子比例的度量单位)进行了比较。根据指标的提出者,各项指标的目的是预防全球平均气温提高2个摄氏度以上。到2030年,这些排放指标中每一项都难以达到,因为,它都要求全球经济中温室气体与常规趋势之比的效率(相对GDP规模的排放量)至少提高50%。

温室气体计算公式及方法介绍

依試行計畫結果持續更新 溫室氣體計算公式及方法介紹 排放源及排放實體完成排放源鑑別後應進行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方法之選擇,排放源及排放實體進行溫室氣體之排放量計算得採用下列方法之一: 一、排放係數法:利用原料、物料、燃料之使用量或產量等數值乘上特定之排 放係數所得排放量之方法。 1.固定燃燒源: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固定燃燒源年活動強度×排放係數× GWP值 2.移動燃燒源: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移動燃燒源年活動強度×排放係數× GWP值 已知移動燃燒源之行駛里程數者,應將行駛里程數換算成燃料使用量, 再以前述移動燃燒源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公式計算。 3.廢水厭氣處理、廢污泥厭氣處理或化糞池厭氣處理: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系統處理之BOD或COD量×排放係數) × ( 1 -甲烷捕 集率×燃燒效率) × GWP值 4.溶劑、噴霧劑、冷媒之氟氯碳化物逸散: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設備數量×設備之原始充填量×設備之年平均逸散率× GWP值 5.外購電力: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電力使用度數×電力排放係數× GWP值 二、直接監測法:以連續排放監測或間歇採樣之方式來進行廢氣內容直接監 測,測定出溫室氣體之排氣濃度,並根據排氣濃度與流量來計算溫室氣體 排放量之方法。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排氣濃度×流量×排放係數× GWP值 三、質量平衡法:利用製程或化學反應式中物種質量與能量之進出、產生、消 耗及轉換所進行之平衡計算,來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方法。 1.含碳化合物: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物質質量×含碳比例%× 44/12 每克碳分子可轉換成44/12克之二氧化碳。 2.溶劑/噴霧劑/冷媒等氟氯碳化物之逸散: 溫室氣體排放CO2當量=(氟氯化合物逸散量×排放因子) × ( 1-消除率×使用率) × GWP值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了有效地对本公司温室气体进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及管理。 三、职责 行政人事部负责本公司温室气体管理。 四、定义 温室气体(GHG Greenhouse Gas): 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京都议定书中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 、六氟化硫(SF6)。 五、实施流程 流程: 组织和运营边界设定----选择基准年----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1、组织和运营边界 为了有效地对温室气体进行管理,设定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的运营边界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部风险,利用好价值链上的机会。针对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设定了三个“范围”。它们共同提供管理和减少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全面温室气体核算框架。 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出现在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钎焊、车辆等产生的燃烧排放。 范围2:电力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核算公司消耗的采购电力产生

的温室气体排放。采购电力的定义是通过采购或者其他方式进入公司组织边界的电力。这部分的排放实际上出现在电力生产设施。 范围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是选择性的报告类别,允许对所有其他间接排放进行处理。范围3的排放是公司活动的结果,但出现在非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提炼和生产采购的原材料、运输采购的燃料,以及使用出售的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排放。 通常情况下,建议公司至少对直接排放(范围1)和使用电力造成的间接排放(范围2)进行核算,这也是大多数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倡议的要求。 2、选择基准年 公司可以选择一个基准年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进行比较。选择基准年的原则是公司有可靠数据的最早相关时间点。 公司制定一个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的政策也同样重要,如果数据、报告边界、计算方法或有关因素发生重大变化,那么需要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 3、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公司在确定组织和运营边界以及基准年后,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确认温室气体排放源 ·选择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搜集活动数据和选择排放系数 ·采用相应的计算工具

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汇总

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汇总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从历史累积排放来看,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的碳排放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正如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9》所指出的,“要想成功阻止气候变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各国政府履行其承诺的速度”。其中,特别是发达国家要尽快承诺并履行其应该承担的减排目标。在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之际,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如何呢? 发达经济体 美国 中国的减排目标一出台,国际舆论可以说是一片赞誉。就在中国公布减排目标的当天,美国白宫也宣布,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据专家测算,这约为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另外,美国的减排目标还包括到2025年减排30%,2030年减排42%,2050年减排83%。 欧盟 通过包括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和各种能效措施,无条件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20%以上。同时承诺抬高减排幅度至30%,前提是各发达经济体同意相当水平的减排力度,同时发展中经济体做出重大贡献,共同促成国际条约的签署。 日本 若哥本哈根会议能达成协议,日本将把减排目标定为在1990年的基础上对温室气体减排25%。 挪威 挪威是首个承诺到2020年较1990年温室气体减排达40%的国家,这与发展中国家要求富裕发达国家做出的减排承诺幅度一致。 澳大利亚 承诺到2020年在2000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5%至25%(后一个数字均是有条件承诺),但这个目标已被议会两次否决。 新西兰 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0%至20%。 加拿大

碳排放计算方式

碳排放计算方式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有5种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一氧化二氮); 臭氧; 氯氟烃(CFC). 烃:烃是化学家发明的字,就是用“碳”的声母加上“氢”的韵母合成一个字,用“碳”和“氢”两个字的内部结构组成字型,烃类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可以说所有有机化合物都不过是用其他原子取代烃中某些原子的结果。碳氢化合物,只含有碳和氢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之一,它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的成员、脂环烃(如环状萜烯烃及甾族化合物)和芳香烃(如苯、萘、联苯),在许多情况中它们存在于石油、天然气、煤和沥青(石油、天然气、煤、沥青等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中。 沥青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天然沥青类似原油,可以制成汽油、柴油或作为燃料油。 氯氟烃的英文缩写为CFCs,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明并且开始使用的一种人造的含有氯、氟元素的碳氢化学物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不少的用途。在一般条件下,氯氟烃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很低的温度下会蒸发,因此是冰箱冷冻机的理想制冷剂。它还可以用来做罐装发胶、杀虫剂的气雾剂。另外电视机、计算机等电器产品的印刷线路板的清洗也离不开它们。氯氟烃的另一大用途是作塑料泡沫材料的发泡剂,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泡沫塑料,如冰箱的隔热层、家用电器减震包装材料等。 然而,氯氟烃有个特点:它在地球表面很稳定,可是,一蹿到距地球表面15~50千米的高空,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就会生成新的物质和氯离子,氯离子可产生一系列破坏多达上千到十万个臭氧分子的反应,而本身不受损害。这样,臭氧层中的臭氧被消耗得越来越多,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区域例如南极上空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 甲烷(CH4):甲烷是在缺氧环境中由产甲烷细菌或生物体腐败产生的,沼泽地每年会产生150Tg (1T=1012)消耗50Tg,稻田产生100Tg消耗50Tg,牛羊等牲畜消化系统的发酵过程产生100-150Tg,生物体腐败产生10-100Tg,合计每年大气层中的甲烷含量会净增350Tg左右。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寿命在8年左右,可以通过下面的化学反应:CH4 + OH --> CH3 + H2O 消耗掉,而用于此反应的氢氧根(OH)的重量每年就达到500Tg。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中国发电企业

附件1 中国发电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专家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编制完成了《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

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的七个部分以及附录,分别明确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关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用术语、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要求以及报告内容和格式。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不核算其它温室气体排放),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脱硫过程排放以及净购入使用电力排放。适用范围为从事电力生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和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燃煤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是本指南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煤种掺烧的问题,针对燃煤的排放因子很难给出缺省值。因此,为准确评估企业由于煤炭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指南要求企业实际测量入炉煤的元素碳含量,为避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本指南提出企业每天采集缩分样品,每月的最后一天将该月每天获得的缩分样品混合,测量月入炉煤的元素碳含量。对于燃煤机组的碳氧化率给出两种选择,使用实测值或者缺省值。此外,脱硫过程产生的排放只占燃煤发电企业排放总

京都议定书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机制

《京都议定书》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为我国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机遇 张学勤杨芳曲建升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兰州730000) 2005年2月16日,举世瞩目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京都议定书》实际上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细则”。它是联合国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防止全球变暖而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具有实际措施和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被公认为国际环境外交的里程碑。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国际社会在保护人类地球家园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其政策内容特别是《京都议定书》三机制(联合履行、清洁发展、排放额贸易)的实施,不仅将对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各国政府和一些企业已纷纷采取对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采取新的发展策略。那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此环境政策的影响下,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需要采取那些对策和措施,尤其是怎样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展好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工作,这是当前各级政府、企业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并需要认真研究和迫切实践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认识《京都议定书》,了解其三机制。 一、《京都议定书》的由来 《京都议定书》的主旨在于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它的产生和正式生效反映了工业化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和世界多数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和意志。应当说它是从科学家的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发现到国际社会取得共识并采取实际行动(控制工业排放)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明智抉择。 在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近代科学研究一再表明,全球气候在变暖,我们生存的地球“发烧了”,病因在于人类工业化生产活动过多地排放了温室气体。 1、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碳循环的不平衡导致了气候变暖。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1标准编制的目的及意义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议题,国际社会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也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发布,这标志着国内碳交易市场即将启动。 目前,国际通行的碳排放计算标准主要包括:CDM(清洁发展机制)、GS(黄金标准)、VCS、VER+、VOS、CCX、CCBS、Plan Vivo System等,其中自愿碳减排市场较常用到的是VCS、VER+等少数几个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基于项目层面,不适用于全面核算组织层次的排放量。2006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4064标准,其中ISO14064—l:2006《温室气体——第1部分: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用于指导政府和组织量化、报告和核查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ISO14064—l标准并未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无法完全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国内关于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尚未制定,与标准相配套的计算方法仍处于开发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机编制《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在于: (1)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从并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单位GDP碳排放量考查的要求; (2)针对湖南省行政区划内不同行业组织的特点,全面计算和审核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操作性强; (3)为组织特别是企业建立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记账提供依据,使企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采取适当的减排措施; (4)随着国内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制定与实施,碳交易将成为促进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标准将作为碳交易过程中的基础工具发挥重要的意义; (5)本标准的制定将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碳交易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 2标准编制过程 2.1 任务来源 温室气体计算是温室气体考核和交易的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服务于我国政府提出的碳排放量考查要求,审核湖南省不同行业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湖南省科技厅批准了《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方法学开发》的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FJ3070),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度湖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的通知》(湘质监函[2010]238号)。本标准由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实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由湖南省湘科清洁发展有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SHMRV-001-2012)

SH/MRV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文件 SH/MRV-001-2012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 核算与报告指南 (试行) 2012年12月11日发布2013年1月1日实施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目录 前言 (1) 1 范围 (2) 2 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原则 (3) 5 边界确定 (4) 6 核算方法 (4) 6.1 基于计算的方法 (4) 6.1.1 排放因子法 (4) 6.1.2 物料平衡法 (7) 6.2 基于测量的方法 (7) 6.3 不确定性 (7) 7 监测 (7) 7.1 监测计划 (8) 7.2 监测实施要求 (8) 8 报告 (8) 8.1 报告编制 (8) 8.2 数据质量控制 (9) 8.3 信息管理 (9) 附录 A (10) 附录 B (11) 附录 C (16) 附录 D (26)

前言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我国现阶段发展来看,能源结构仍旧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推动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要求在上海等七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201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2]64号),要求制定出台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和分行业的核算方法等。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是开展碳排放交易的一项基础工作。为指导和规范本市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核算、监测和报告行为,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本指南和相关行业方法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和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指南和文献资料,听取了相关行业协会和国内外专家意见,通过对各行业企业的大量调研,结合上海实际,制定本指南。本指南旨在加强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指导排放主体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并编制“方法科学、数据透明、格式一致、结果可比”的排放报告。同时,本指南也是本市制定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方法的重要依据。 鉴于此类指南在国内是首次发布,本指南可能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及时得到相关反馈意见。今后将根据使用情况和实际需要,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本指南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负责解释和修订。 本指南起草单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本指南参与单位: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交通和港口管理局、上海市质量和技术监督局。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顾庆平、王延松、臧奥乾、宾晖、陆冰清、唐玮、李瑾、李青青。 本指南主要参与人:凌云、刘佳、朱君奕、齐康、鞠学泉、余星、蒋文闻、张东海、臧玲、罗鸿斌、彭鹓、潘洲、金韬、蒲军军。 本指南咨询专家:孙翠华、郑爽、林翎、康艳兵、王庶、唐人虎、朱松丽、胡晓强、朱静蕾、孙富敬、马蔚纯、沈猛。

4-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 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丁仲礼①,段晓男②,葛全胜③,张志强④
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②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北京,100864 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④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兰州,730000

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与启示
1、确定了控制2oC增温之共识 2、美国回来同大家一起“玩”了 3、没有真正的联盟,只有国家利益 4、“气候债”讨债难,还债易 5、占据道德制高点为首要 6、长期排放问题成我国“软肋” 7、用“数据说话”需技巧
真正的游戏还没有开始

“后哥本哈根”中国面临三大问题
?
如何应对“三可”问题中的透明度? (碳收支)
?
如何获得更多的排放空间? (8000亿吨或更多CO2分配问题)
?
如何借减排压力,推动国内绿色发展? (相关政策与措施)

长期排放权之争是今后谈判的焦点
话语权

减排与排放权分配为同一事物之两面
国际上七个影响较大的减排方案
中期目标 (2020年) 附件1国家减排25 %~40%;非附件1 国家中拉美、中东、 东亚地区及亚洲中 央计划国家在基线 水平上大幅度减排 ─ 到达峰值
长期目标 (2050年)
基准年
控排主体分类
IPCC方案
附件1国家减排80 %~95%; 非附件1 国家在基线水平上 大幅减排
1990年
附件1国家 非附件1国家
G8国家方案 UNDP 方案
减排50% 减排50%
─ 1990年
发达国家 其他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OECD国家 金砖四国 其它国家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欧盟25国 发展中国家 美国 美国以外的经合组织国 家 中国 中国以外的非经合组织 国家 美国、中国、西欧等13 类
OECD方案
减排3%(2030)
减排41%
2000年
澳大利亚 Garnaut方案
增加29%
减排50%
2001年
CCCPST方案
到达峰值 (9.03 GtC)
减排到8.18GtC (2030年)
2003年
丹麦 S?rensen方案

486.27 GtC (2000-2100年累 计排放)
2000年

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

附件5 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清华大学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认真征询了中国有色金属协

会的意见,编制完成了《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内容 《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及两个附录,其中正文部分的七个小节阐述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关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用术语、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要求、以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基本框架。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和全氟化碳。排放源包括燃料燃烧排放、能源作为原材料用途的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消费引起的排放。适用范围是以电解铝生产为主营业务的独立法人企业和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指南参考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试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等,提供了主要燃料热值、含碳量、氧化率等参数的推荐值,供相关企业核算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时使用。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本指南正文中所提供的标准方法,实测吨铝炭阳极净耗、炭阳极平均含硫量、炭阳极平均灰分含量、平均每天每槽阳极效应持续时间等数据。 鉴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本指南在实

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程序 EICC 版

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程序 1、目的 做好本公司节能减排温室气工作,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2、范围 本程序所规定的范围为本公司的日常运作范围。 3、职责 3.1各部门:负责按照本文件要求,在本公司运作过程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3.2财务部门负责对各部门排放源的识别及数据收集方面的工作给予支持。 4、定义 无 5、内容 管理方针和理念 成立环保管理系统(EMS),促进和管理一切环保减排的目标和政策; 生产运作时,对环境的伤害和风险减至最低; 在主要的环节中减少对能源、原料、水、电能等的消耗; 确定要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律要求; 提供给客户和第三方的环保和减碳排放的信心; 提高所有员工对环保和减排的学习和重视; 最大化有效地使用所有资源; 建立一个良好的、有责任的环保形象企业。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确定工厂和供应商的最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头; 重点处理在生产时工厂能控制的排放气体; 收集有关数据,作分析、处理和定立目标等依据。 减少能源消耗 尽可能少用空调,多开关窗户,控制工厂的温度; 检查和监控室内的温度、湿度,用以确定如何控制空调的温度; 照明灯要正确使用,尽可能使用窗外的自然光源; 经常和定期检查和保养所有影响能源效用的设备; 所有生产的机器,下班后要立刻关机,没有工人使用的机器要把电源关上,避免机器空转而浪费能源;

使用节约类型的生产机器,增加能源效益。 废料处理 把生产所产生的废料减至最少; 把所有废料和垃圾分类存放; 把所有收集的废料尽量循环利用; 一定要按当地的法律法规搬运、丢弃和处理。 水的使用 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用水,节约用水; 检查所有水管是否有破损; 最大化使用水的功能; 洗手间使用完后要及时关闭水龙头。 控制环境污染 遵守当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污染空气、水源,不发出噪音和难闻有害的气味,合法地排放所有废弃物; 努力减少使用化学品; 通过采购和合理安排生产方法,降低工业的废料数量和气体排放。 6、相关文件 无 7、相关记录 无

20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

20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xx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17%。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通过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xx 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和8%左右。 (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加快节能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到20xx 年,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年下降16%。 (五)积极发展低碳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和天然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到20xx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1.4%。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温室气体管理规定

温室气体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了有效地对本公司温室气体进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及管理。 三、职责 行政人事部负责本公司温室气体管理。 四、定义 温室气体(GHG Greenhouse Gas): 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京都议定书中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合物(HFCs) 、全氟碳化合物(PFCs) 、六氟化硫(SF6)。 五、实施流程 流程: 组织和运营边界设定----选择基准年----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1、组织和运营边界 为了有效地对温室气体进行管理,设定包括直接和间接排放的运营边界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部风险,利用好价值链上的机会。针对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设定了三个“范围”。它们共同提供管理和减少直接和间接排放的全面温室气体核算框架。 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出现在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锅炉、车辆等产生的燃烧排放。 范围2:电力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核算公司消耗的采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采购电力的定义是通过采购或者其他方式进入公司组织边界的电力。这部分的排放实际上出现在电力生产设施。 范围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是选择性的报告类别,允许对所有其他间接排放进行处理。范围3的排放是公司活动的结果,但出现在非公司持有或者控制的排放源。例如提炼和生产采购的原材料、运输采购的燃料,以及使用出售的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排放。 通常情况下,建议公司至少对直接排放(范围1)和使用电力造成的间接排放(范围2)进行核算,这也是大多数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倡议的要求。 2 、选择基准年 公司可以选择一个基准年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进行比较。选择基准年的原则是公司有可靠数据的最早相关时间点。 公司制定一个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的政策也同样重要,如果数据、报告边界、计算方法或有关因素发生重大变化,那么需要重新计算基准年排放量。 3、确认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公司在确定组织和运营边界以及基准年后,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

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

中国独立焦化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任务,以及《“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制度”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63号),并组织了对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本次编制的《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旨在帮助独立焦化企业准确核算和规范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科学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及对策,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行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相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编制完成了《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中国冶金工

业规划研究院、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及两个附录,其中正文分七个部分阐述了指南的适用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以及报告内容。本指南适用范围为在中国境内从事焦炭生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焦化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核算与报告的排放源类别和气体种类主要包括燃料燃烧二氧化碳(CO2)排放、工业生产过程CO2排放、CO2回收利用量以及净购入电力和热力隐含的CO2排放。 四、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使用本指南的焦化企业应以最低一级的独立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为边界,核算和报告在运营上受其控制的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主体如果除焦炭(含半焦)以及副产的煤焦油、粗(轻)苯、焦炉煤气等焦化产品外还存在其它产品生产活动且伴有温室气体排放的,还须参考其生产活动所属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核算和报告这些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企业应为排放量的计算提供相应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作为核查校验依据。企业应尽可能实测自己的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为方便用户使用,本指南参考《2006年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作法指南和

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和计算的方法

中国盐业总公司 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试行稿) 科技安全环保部 二0一三年一月

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和计算方法 (试行稿) 1.目的: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规中国盐业总公司下属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和计算方法,统一计算口径,提高上报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特制定本办法。 2.适用围 本办法暂且适用于中国盐业总公司各下属企业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的依据,直到国家出台正式统计计算方法为至。 3.本办法引用的文件 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国家气候应对变化司《关于公布2010 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的公告》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 《能源基础数据汇编》 能源统计年鉴2008 4.术语和定义 4.1温室气体定义: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波长在红外光谱的辐射波的气态成份。ISO14064-1 定义并管控的温室气体有六种,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

4.2温室效应定义: 温室气体能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4.3 二氧化碳当量 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将人类活动产生最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规定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即二氧化碳当量。 4.4全球变暖潜势(GWP): GWP是一种物质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指数,以二氧化碳的GWP值为一,其余气体与二氧化碳的比值作为该气体GWP值。全球变暖潜势表示这些气体在不同时间在大气中保持综合影响及其吸收外逸热红外辐射的相对作用。 5.计算方法 5.1计算原则: 各种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主要采用“质量平衡法”和“排放系数法”。 “质量平衡法”主要用于计算固定燃烧排放源的排放量,即依据燃料用量与含碳量,用“化学平衡方程式”计算CO2排放量,一般假定燃料中的碳100%燃烧变成CO2。 “排放系数法”:根据各种不同的排放源,依据IPCC2006温室气体盘查清单指南所提供的排放系数或发改委公布的排放因子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温室气体排放量=活动数据(报告期使用燃料量)×排放

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