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思维方法有哪些

思维方法有哪些

思维方法有哪些
思维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追溯法:追溯某个问题或现象的根源和演变过程,从中找出规律和解决办法。

2. 分类法:将复杂的问题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以便分析和解决。

3. 对比法: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之处,从中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4. 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总结出一般规律或结论。

5. 演绎法:从一般原理或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具体的结论。

6. 创新法:通过开放思维和跳跃性思考,产生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7. 逆向思维:反向思考问题,从结果出发逆推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和方法。

8. 侧重思维: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9. 逻辑思维:运用逻辑和分析能力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10. 非线性思维:突破传统思维方式,以非直线的形式处理问题,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辩证思维,因此了解和掌握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全面性。

全面性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比如在解决一个矛盾时,我们要全面地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全面地认识问题,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其次,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还包括发展性。

发展性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发展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推动问题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只有具备发展性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应对问题的发展变化。

此外,还有具体性。

具体性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具体分析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比如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我们要具体分析工作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

只有具备具体性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还有统一性。

统一性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统一看待问题,不能割裂地看待问题。

比如在处理工作中的矛盾时,我们要善于统一看待矛盾的各个方面,不能偏废一方。

只有统一地看待问题,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总之,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全面性、发展性、具体性和统一性。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

思维方法包括哪些

思维方法包括哪些

思维方法包括哪些在进行写作时,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问题、组织思维,从而更好地表达观点和想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思维方法:1.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作者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内涵,辨别信息的真伪,提出有力的论据。

2.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产生新颖想法和观点的能力。

在写作中,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作者提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见解,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

3.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根据事实和论据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在写作中,逻辑思维可以帮助作者清晰地组织文章结构,使得文章论证过程严谨有序,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4.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例到普遍规律的推理过程,而演绎是从普遍规律到具体事例的推理过程。

在写作中,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作者从具体案例中总结规律、推理出新的结论,使文章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比较与对照比较与对照是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

在写作中,比较与对照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作者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使得文章更加丰富多样和立论更加有力。

6. 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指把复杂问题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其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

在写作中,系统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作者分析问题的全貌,把握问题的本质,使得文章更为深刻和系统化。

综上所述,正确运用以上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写作更加有条理、精彩和深入。

通过不断训练和实践这些思维方法,写作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愿每位写作者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力,撰写出富有思想深度和感染力的优秀文章。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思维训练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技术。

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1)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在原先并不相关的事物之间,搭配(起)一座认识的桥梁,将表面看来互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创新思维的境地。

这种联想思维,可以使我们扩展思路,升华认识,把握规律。

①接近联想。

即由一事物容易联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相接近的另一事物。

如:我们由阳春三月容易想到桃花,由天安门容易想到人民大会堂。

看到大雁南飞,容易想到我是不是能像大雁那样,也回到我南方的故乡?由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容易想到四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不是也都是360?一些重大发明,可以说就是联想思维的结果。

如:鲁班从山上可以割破人皮肤的野草中受到启发,创造了锯子;人们从鸟和蜻蜓的飞行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从鱼儿可以在水中有升有浮中受到启发,发明了DZˮ艇,等等。

②对比联想。

即由一事物联想到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另一事物。

如:由朋友想到敌人,由水想到火,由战争想到和平等。

③相似联想。

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个在与它性质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

如:由大海想到海浪,想到鱼群,想到轮船,想到海底电缆,想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④关系联想。

即由事物所具有的各种关系而形成的联想思维。

如《钱的来历与联想》。

古时候,最早做生意用的钱是贝壳。

其价值按贝壳大小、优劣、多少而定。

《说文》中讲,至秦废贝行钱(秦朝,秦帝国公元前221年)。

贝壳虽已废止,但汉字中的贝字,做偏旁时仍然与钱有关。

货物的货。

由化与贝组成。

化者,变也;货就是变钱的。

商谚云:货不停留钱自来,薄利多销照样能发财。

赚钱的赚。

由贝与兼组成。

辞典讲兼可作加位、合并解,赚就是使钱加位、成倍、翻番。

贪由今和贝组成。

今指现在、眼前。

急功近利者只求眼前,不顾将来;只管捞钱,不问后果,这是由于自私所致。

有哪些思维方法

有哪些思维方法

有哪些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指个体在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时采用的一种思考方式或者思维模式。

不同的思维方法会对个体的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应对不同的情境和挑战。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思维方法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

首先,逻辑思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我们需要根据已知的事实和逻辑规律,推导出结论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逻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找出问题的根源,有助于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和解决问题。

其次,系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是指把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关注问题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在系统思维中,我们需要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综合各种因素来进行分析和决策。

系统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地理解问题,找出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创新思维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想法,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方案或者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创新思维中,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创新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最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思维方法。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质疑、辩证和评价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批判性思维中,我们需要具备辨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善于提出质疑和挑战,从而找出问题的矛盾和不足之处。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避免盲目从众和被动接受信息,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的思维方法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以便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以上介绍的思维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

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

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思维方法包括:
1. 归纳法:从具体的事实和例子中推导出一般原则或规律。

2. 演绎法:通过分析已知信息,推导出结论。

3. 分类法:将某一事物或现象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

4. 对比法: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不同之处,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

5. 逆向思维法:从想要达到的目标反向推导出实现该目标的方法。

6. 创新思维法:通过开放性思考,找到新的或创造性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7. 形象思维法:通过联想和形象化思维,帮助理解和记忆复杂的概念和事物。

8. 坚持质疑法:不断质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和假设,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9. 整体思维法:将问题或事物看作一个整体,注重整体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0. 异曲同工法: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或经验应用到新的类似问题上,找到相似之处,然后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基本方法三篇

思维的基本方法三篇

思维的基本方法三篇一、系统思维(分而剖之,总而概之)1、内涵:系统是由若干元素有机结合的整体。

系统思维要求全视角把握对象。

系统思维具有立体性和系统性。

2、方法:①综合法:从整体、全局考虑。

②结构法:组成系统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

③要素法: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组成属性称之为要素。

④功能法:为使系统呈现最佳态势,调整甚至改变某些部分的功能作用。

(如丢车保帅)二、逻辑思维(非此即彼,判断推理。

)1、内涵:把感性认识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人为制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逻辑思维具有规范性、严密性和确定性。

2、方法:①定义法:用简洁语句揭示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②归类法:按照一个标准,按照属种关系分层逐级进行。

三、辩证思维(亦此亦彼,对立统一)1、内涵:辩证思维要求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握对象。

联系、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2、方法:①联系法:用普遍联系的眼光,从空间上考察对象的横向联系。

②发展法:用变化发展的眼光,从时间上考察对象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

③全面法:用全面的眼光,从时空整体上考察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

换言之,多角度、多方位。

四、发散思维(扩散求异,触类旁通)1、内涵:在短时间内,生发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并较快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

发散思维具有多样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2、方法:①一般方法:由点及面,由因及果,由果及因。

②假设推测:无限可能。

荒谬的未必不可转换为合理可行的。

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思维的基本方法2思维力是学习力的核心。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

当你遇到困难,常规思维方法解决不了,这时候你不妨换个思维方法试试,下面是五十个经典思维方法,你的思维被局限了吗?1.上帝思维"关爱别人,受益自己。

"上帝说天堂里的居民,凡事都是这么想的。

世人要是拥有爱的思维,那他无论身处何方,都是活在天堂里。

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辩证思维是指在认识和思考问题时,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并从中找出矛盾的双方,然后通过辩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辩证推理、辩证辨证、辩证发展和辩证统一。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五种基本方法。

首先是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去分析问题。

即要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去分析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进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解决矛盾问题时,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然后通过辩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其次是辩证推理。

辩证推理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去推理问题。

即要善于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去推理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进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解决矛盾问题时,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去推理问题,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然后通过辩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第三是辩证辨证。

辩证辨证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去辨证问题。

即要善于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去辨证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进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解决矛盾问题时,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去辨证问题,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然后通过辩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接下来是辩证发展。

辩证发展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去发展问题。

即要善于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去发展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进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解决矛盾问题时,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去发展问题,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然后通过辩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最后是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去统一问题。

即要善于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去统一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进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解决矛盾问题时,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去统一问题,找出问题的矛盾双方,然后通过辩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总之,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要善于在思考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五种方法,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事物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的基本方法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智力活动的关键要素。

思维又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同时思维活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有着不同种类、不同水平。

思维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而且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联系。

我们必须分析了解并掌握思维活动的过程、活动形式、运作规律及有关原理,并学会运用思维的方法,才能提高智力水平。

思维的基本过程和运行规律是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

其实人的思维过程,也被称之为思维操作或智力操作。

因此也可作为人的思维方法,我们就称之为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思维是人脑的产物,大脑是思维的器官。

思维活动的特点离不开大脑的功能特点。

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功能优势不同,大脑左半球负责语言、文字、分析、计算、写作、数理逻辑,即数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右半球则负责情感、态度、空间感觉、音乐、节奏、动作协调、想象创造,即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占优势。

依照大脑功能特点来看,思维的活动类型主要分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根据不同种类思维的运行规律,我们将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也当作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二加以探讨。

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包括以下十种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归类法、抽象法、概括法、系统化法和具体化法以及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一、分析法与综合法(一)分析法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离出来。

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等组成部分;把花分为色、香、味等不同特征或属性。

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段来领会,阅读时常把书的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若干方面、若干知识点,从不同的层次结构上去掌握。

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必然阶段,如植物学家只有确认了某种植物的花与果实,才能将其归类。

又如老师教小学生认字,就是将字分解成笔划教给孩子的。

(二)综合法是在头脑中把一个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属性(个别特征)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如把根、茎、叶、花、果实综合成一株植物,进行考察。

把文艺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等,都是思维的综合过程。

在阅读中把知识的不同方面、层次和知识点综合为系统性的知识,或建构为整体知识结构,都是综合法的运用。

综合法的应用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有助于知识的贮存和提取。

如果把已有的知识进行分解,进行新的组合,使之形成新的知识,则是知识创新的表现。

(三)分析法与综合法协调运用分析和综合虽然是彼此相反的过程,但是,它们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统一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

1.对整体的分析;同时也是对它的综合。

在思维活动中,分析和综合往往是交互进行的。

因为分析不仅要分出整体的部分、方面和特征,同时还要揭示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存在性。

例如,在阅读一本书时,总是要分章节、分段落地学习领会,之后,还要把各章节段的意思和要点,以及知识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以综合,联成一体,融会贯通,构成整体知识结构。

经验证明,有分析地阅读,能够了解知识的细节,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分析之后,又进行综合,能够融会贯通,获得系统而完整的知识结构,不至于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任何智力活动都是这样进行的。

2.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性在于有机地建构整体认识。

分析是从整体开始的(最初的综合),分析(对整体的部分、方面和特征的分解)又是达到认识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再通过分析就对整体认识得更深入和更充分(再次的综合)。

例如,在讲解一篇文章时,先把文章的主题意思和内容层次结构及总体概貌告诉学生(最初综合);然后,教师讲述各段、各句的意思,即内容的构成层次,部分和方面及知识要点(分析);再指出各段落的联系,文章的主要思想和精神实质,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以及文章内容的逻辑系统性和整体知识结构(再次的综合)。

3.在任何思维过程中,都包括这三个环节:最初的综合一分析一再次的综合。

如果保持这三个环节相互协调一致地进行,就能使思维过程进行得顺利,就能使揭示事物和事物间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的任务得到解决。

使人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建构整体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认知架构。

如果这三个环节之间脱节或分裂,思维过程就难以进行,提出的任务难以解决,就不能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知识结构。

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在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的过程中,它要求人们应具有高度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人类的思维活动总是循着“综合一分析一再综合”的道路而不断前进的。

要记住: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

分析与综合贯彻思维的整个过程,分析法与综合法也是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

二、比较法与归类法(一)比较法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以及事物整体之间加以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关系。

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比较又是抽象概括的前提。

要进行比较,首先就是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及特征,明确它们在整体之中的关系和作用;尔后再把不同事物的部分、方面和特征分别或联系起来加以对比,确定事物彼此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也是综合。

所以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又是比较的组成部分。

在认识事物和学习活动中,比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认识事物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精确地掌握知识。

在学习中常出现的比较情况有:(1)新旧知识的比较;(2)新知识与新知识的比较;(3)旧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4)知识理论与事实的比较。

比较必须有共同的标准和基础,否则,既无意义,更难有结论。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比较才能识好坏,辨真伪。

比较法对于学习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事物的不同特点,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

比较法是优秀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一些学生成绩差的原因之一,说在于他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对比较的方法缺乏完善的培养。

因此,为了搞好学习,必须很好掌握和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

请记住一位教育家的话: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把比较看做是“人的最珍贵的智力宝藏”。

(二)归类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依据事物的特性,把事物组合成不同类别的过程。

如对一个班的学生依年龄、性别、身高、成绩和品德等,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

一般来说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和共同的本质属性之后,通过比较,才能对事物进行归类。

在学习中采用归类法进行类化,能使知识更加趋于系统化、、条理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归类能完成五件大事,即:1.归类能简化环境的复杂性,使我们对一类事物不必一个一个地分别对待;2.归类能简化我们的学习,使我们对同一类事物不必一个一个从头学起;3.归类是我们认知周围物体的一种工具;4.归类能指导我们的工具性活动;5.归类为我们料理事物、理出事物的层次与关系创造机会。

归类法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对那些纷繁复杂的知识,对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如果不加以比较和分类,使之组织有序,有条理、有系统,那就难以掌握,大脑无法接受,仍然是无意义的内容。

只有比较归类后,才能使庞杂的知识或事物变得类化、序化、有条理、有层次、有系统,才便于掌握,有益于储存和提取,使之成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变得有意义。

可以说,比较和归类是认识事物和辨别事物的必由之路。

三、抽象法与概括法(一)抽象法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特征,并抽取出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们必须先分析同类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进行比较,找出什么是本质属性,什么是非本质属性,然后才能对本质特性进行抽象。

抽象是比分析更高级的思维过程。

因为,分析对事物的各种属性(本质的和非本质的)都加以考察,抽象则只考察某种共同的属性或本质特征,可以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例如,人这个概念,已不是白人、黑人或黄种人,也不是张三、李四或王五,而是指一切能制造工具、有生产能力、有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了。

能制造工具、有生产能力、有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是通过对人的各种属性加以分析、比较,从而抽象出来的所有人的共同本质属性,进而由这一共同属性形成人这一概念,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这一概念的内涵。

在学习活动中,无论是认识客观事物,还是阅读科学书籍都要重视分析比较事物的各种属性,掌握知识概念的共同本质特征,把握概念的内涵,从而获得概念性的知识。

而不要只抓住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丢掉事物的本质。

所以运用抽象法就是抓本质,掌握内在规律的学习法,是深层次的学习法。

许多学生不会运用这一学习法,因此他们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总是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掌握不住科学的概念。

(二)概括法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加以考察的思维过程。

概括又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

例如,我们对各种笔进行分析比较以后,就抽出“能书写”和“是工具”的共同属性,并舍弃其他的不同属性,如笔的形状、色泽、内容等,这就是抽象。

然后,再把这些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中去,于是就认识到不论是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等,凡是能写字的工具都是笔,这种把同一类事物概括为一类的思维过程就是概括法。

通过抽象概括形成事物的概念,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是概念的内涵,概念包含的同类事物,就是概念的外延,如,各种各样的笔就是笔这一概念的外延。

由此可见,抽象是概括的基础。

没有抽象就无法概括。

概括又是抽象的必要补充和发展。

没有概括就使抽象失去意义。

抽象和概括相互依存、关系密切。

概括可分为两种形式:1.初级形式的、经验的概括。

就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的事物加以分析和比较,抽取出共同的特征,舍弃不同特征,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它是知觉和表象阶段的概括。

2.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

这是对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系列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这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正是对于本质特征的概括,导致概念的形成,导致规律的揭露,导致对规律之间联系和关系的认识。

概括的作用在于使人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使人的认识更趋于深化、全面、正确和本质。

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基础上进行的更高级的分析和综合。

因为,抽象实际上是把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过程,而概括则是把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

请注意:科学的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最主要的特征。

只有通过抽象概括才能体现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

冯忠良教授说:“概括是一切科学知识的领会所不可缺少的。

这不仅对于领会数、理、化的教材是必需的,而且对于领会史、地、语文等知识同样是必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