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真,追求诗意人生
营造诗意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营造诗意课堂回归语文本真河南省林州市五龙镇第三初级中学程晓峰邮编:456576语文是什么?是秀奇的大地山川,是迤逦的四季风光;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诗意是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也是语文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生命之花,需要诗意之水的滋润才能结出心灵之果。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多营造一些诗意,也就是多一些对美的欣赏和领悟,这样才能够真正像春风化雨一样,起到润泽学生心灵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课堂这片心灵的土地上,如何才能开垦我们生命的绿意,耕耘我们心灵的诗意呢?而这种诗意的美感意境的营造,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采撷文本的“诗意”人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诗意的世界,一缕光、一片云、一座山、一道水……无不蕴含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寄托着有心人的万缕情丝。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珍珠”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学生每天都在与文章交流,有时候有些优美生动的文章只有通过美读才能感觉到它的美与内涵。
语文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岳阳楼记》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安塞腰鼓》的壮美与豪放,《背影》的绵长回忆与感激,《散步》中透露的温馨与和睦……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它们所呈现的诗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活智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顿悟;也有平常人等在生活中的那一点点欣喜和感动;还有曹操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豪迈;更有辛弃疾报国无门、把栏杆拍遍的悲叹与愤慨……语文教学的诗意就应如百花园中绽放的花朵,芳香各异。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中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功利化倾向、考试导向、过分注重知识点、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等,导致了中学语文教学偏离了本真的方向。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重拾语文教学的初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精神。
语文是人类语言文字的载体,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工具,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强调语文的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格。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作品感受人文情怀,体会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的审美意义。
语文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感情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语文作品的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领悟文学艺术的魅力。
只有真正领悟语文作品的审美意义,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动力。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思想内涵。
语文作品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思想交流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语文作品的深层意义,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和社会哲学。
只有真正理解语文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的实践应用。
语文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具有丰富的实践应用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只有真正掌握语文的实践应用,学生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语文的作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促进语文教学从功利导向回归到人文精神的培育;学校应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教师应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素养,引领学生走向精神的殿堂。
让语文课回归常态与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常态与本真
近年来,语文教育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语文课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实用能力,让学
生学以致用,而不应该只强调文学知识的学习。
还有一些人则倡导回归传统的语文教育,
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经典作品。
无论支持哪种立场,我们都应该让语文课回归常态与本真。
首先,让语文课回归常态就意味着回归到它最基本的目标:规范语言运用和有效沟通。
作为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语文课应该注重学生的语法与词汇运用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
本的书写、朗读和听说能力。
有时候,过于强调“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反而会让学生
忽略基本的语言规范。
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会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再去学习和欣赏
文学作品。
其次,语文课的回归本真意味着让学生学会体验文字背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
教育不应该简单的停留在文字的解释和陈述,而应该教育学生应该如何阅读、理解、挖掘、把握和表达文字。
通过学习经典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类哲学和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让语文课回归常态与本真,不是单纯的看待课程内容或教学方式的变化,而是
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协力。
“教育均质化”的思想已经盛行了很久,学生们在各种考试中,也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单纯的分数。
在这种教育形态下,学生们和家长们很难有时间和
精力去关注其他类型的学科,比如说以人文学科为代表的语文课。
但只有拥有文化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更具价值的人才。
让诗意回归语文课堂

让诗意回归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我们学生与语言相遇的地方。
它承载着我们对语言的探索、对文学的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模式的日益多元化,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失去了它曾经的诗意,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我们或是被训练去应对考试,或是被灌输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我们或是因为背诵乏味的古诗而感到无趣,或是因为语文老师的语言简单而缺乏思考。
如此一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渐渐地丧失了它应有的意义。
然而,回归诗意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语文老师将引领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的殿堂,体味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美妙情感;他们将注重培养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我们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以身作则,引导我们在课堂上自由表达、交流思想、发掘内心。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诗意重新回归,我们不再只是学习语文这门科目,而是体验到语言的美妙和人生的丰富。
我们将懂得从情感出发去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塑造出深邃的思想和感情;我们将也从语言的艺术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学生,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诗意来丰富我们的语文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参与校园文学社团,与同学一起去阅读和欣赏名家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去阅读或背诵一些精美的诗歌或古文,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从而激发我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让诗意回归语文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和人生经历,更能够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够更加注重文学价值和人文情怀,让我们能够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去探索更多的文化和人生的真谛。
回归本质语文,创建诗意课堂

回归本质语文,创建诗意课堂海珠实验中学张竹林相信很多老师和我一样,走进语文课堂的第一天就在思考,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给学生什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课特别是高中语文课越来越不受学生待见。
可能很多学生认为花很多时间去学语文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来的实惠,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来的有效。
因为提高语文成绩似乎见效比较慢,还因为语文知识浩如烟海不如理科知识脉络清晰、体系完整。
大多数学生觉得学语文有如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嘴。
于是面对语文成绩,学生急,老师更急。
于是乎,一堂堂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练习课,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被肢解得鸡零狗碎。
语文课堂也就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共同的受难场,我们都焦虑、纠结、郁闷了。
于是语文教师对别的科目的老师只剩下羡慕嫉妒恨了,哀叹自己命不好,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我认为,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识记几个汉字,记住几条语法,掌握几种修辞,更应该是一种审美能力,一种人文情怀。
离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想要提高语文成绩只能是缘木求鱼、镜花水月。
语文课应该是轻松的、优美的、多情的。
语文课堂应该是老师与学生心灵交汇,思想碰撞的殿堂。
语文学科说到底是一门语言学科,既然是语言学科那就应该回到语言的本质上去。
汉语使用的是表意文字,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文字。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更多的注重的是文字的形和义,往往忽略了文字的音。
我这里说的音并不是指单个文字的读音,而是指文学语言中基于平仄押韵对仗等手段营造出来的汉语独有的内涵丰富、意境悠远的音韵之美。
这种音韵之美不仅体现在古典诗词中,现代文学作品中也随处可见。
郁达夫《故都的秋》开篇第一句话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们总说“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可是为什么不是“来的静,来的清,来的悲凉”?我们两相比较,用心吟咏不难发现这里边其实蕴含着平仄平的音韵节奏,犹如京剧舞台上锵咚锵的行板,节奏明快而舒缓。
追求诗意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

追求诗意课堂回归语文本色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见真淳的精神享受。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肩负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传承。
语文教学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
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诗意语文,不是为语文课堂堆砌华丽的词藻,不是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氛围与意境中,呼唤起学生的诗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
那么,如何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诗意的教学情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她的课堂是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
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
诗意的教学首先必须是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辅以现代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先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
如:教学《识字5》,播放有关大海的课件,让孩子们边看美丽的大海晚景图,边配以《渔舟唱晚》的音乐,此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那美丽、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大海:夕阳西下,孩子们光着小脚丫,欢笑着涌向软绵绵的沙滩,时而尽情地奔跑,时而捡起一颗颗美丽的贝壳。
海风轻轻地吹拂着,海鸥快乐地鸣叫着,大海高兴极了,捧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把它送给黄昏。
渔船满载着珍珠、鱼虾和海带,停泊在宁静的港湾,只留下远处天边,一抹绚丽的晚霞……教师用有美的语言,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像交响曲一样震撼人心。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追寻朴素的思想段蕾论文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追寻朴素的思想——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四川省乐山市外国语小学段蕾从3月6号拿到这本书到现在,我用了个把月的时间看完了。
封面上的王崧舟手握缰绳,豁达、从容地笑着。
以前看过他上的几节课,印象中《长相思》是最精彩。
记得那是个艳阳高照的夏天,我独自坐在书房,外面太阳很大,但我心里却一次次地涌起悲凉。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仿佛附身在王崧舟身上。
他读懂了纳兰的心,他知道纳兰的“高处不胜寒”,也知晓纳兰心向往之的地方。
听王崧舟读“山一程,水一程”,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啊!时间的绵亘,空间的延拓,意境便在王崧舟一咏三叹的朗读中形成。
刚好,王崧舟在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他上《长相思》的备课心得,我如获至宝,就这个部分,我仔仔细细地读了好几遍,甚至连标点也不放过。
他说,上《长相思》是他遭遇过的最奇妙的事,就是没备课居然把课给讲完了,而且效果还出奇得好!简直是妙不可言!不过我不这样认为,王崧舟的课可以不备,但功夫却一直在做!我不是王崧舟,我们都不是王崧舟,但我可以学习!他为了上课,潜心读《诗论》,曾在朱自清和朱光潜两位大师的诗学中纠结。
诗到底能不能解呢?前者倾向于解!因为“诗是可以解的,而且必须解”,后者说“诗是不可解的”!我之所以对这部分感兴趣,是源于我对古诗词的情结。
迄今为止,我仍记得我学会的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我上的第一节公开课《刺勒歌》,我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的第一篇文章《追求古诗意蕴<赠刘景文>教学案例》。
这么多的第一次,竟都与诗词有关,我又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这么多的“宝贝”,怎么能不让我开心呢!说实话,以我的理解,我觉得诗是诗人的灵魂,是诗人的寄托,既然是这样想着,我也赞同朱光潜的说法——诗是不能解的。
对这部分,王崧舟讲得极细极深,也极玄。
他说,诗是讲究意境的,也讲究读法,正所谓“读法决定教法”,考的便是老师的功力了。
让语文课回归育人本真

让语文课回归育人本真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现实中,随着竞争激烈和应试教育的压力,语文课似乎渐渐偏离了本该有的育人本真。
我们有必要让语文课回归育人本真,重拾其教育使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综合素养。
让语文课回归育人本真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字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材内容,引入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和经典文化,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了解人生道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体验到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语文课回归育人本真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语文课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让语文课回归育人本真需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
我们应该通过语文课教育学生成为有道德、理性和爱心的公民,提倡学生将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围绕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奠定基础。
让语文课回归育人本真需要重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育人本真的重要实践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的教育使命和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能力培养,给予他们更多的专业支持和教育资源,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效果,为语文课回归育人本真提供坚实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语文本真,追求诗意人生”
诗性教育背景下的语文审美课堂研讨会
主题:回归语文本真,追求诗意人生
宗旨:
本次研讨会,旨在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践行诗性教育,展示语文教学改革、构建语文审美课堂的成果。
邀请高校专家和学者给我们教学实践提供先进而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学术引领,邀请全国各地学校语文教师一起探讨语文审美课堂的构建,交流经验,传经送宝。
推动语文课堂回归教育的本真,让语文课在美的原则指导下呈现美的形态,在美的浸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主动积极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语文审美课堂开启学生的精彩人生,指引学生走向诗意的生活,成为有诗意追求的人。
主办方: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苏州市中语会、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会议安排:
1.会议时间:2012年11月29—30日
2.活动地点: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3.会议议程:
(一)11月29日上午
1.开幕式
主持人:葛宇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
2.学术报告:
(1)杨九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2)盛唐的政治文化与诗歌美感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王意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二)11月29日下午
1.专题发言:诗性教育与语文审美课堂
柳袁照(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
徐思源(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高级教师)
主持人:周永沛(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中语会理事长)
2.教学论坛:语文审美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主持人:徐思源(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高级教师)(三)11月30日上午
1.语文审美课堂观摩课6节
①古典诗歌鉴赏
②现代诗歌欣赏与创作
③文学作品阅读
④文言文阅读
⑤作文指导
⑥校园碑文选读
2.课堂点评:
王意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芒芒(江苏省中语会秘书长、江苏省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3.闭幕式
主持人:傅嘉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高级教师、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
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
,填写后发至信箱。
2.电话报名:
05 滕柏 05 戚迎庆
3.为了确保您顺利参加活动并安排食宿,确定参加本次活动的代表,请您在收到邀请函后,务必于11月20日之前将回执发送至,凡需会务安排住宿的老师,请务必在回执表上说明。
4.未尽事宜,可电话联系咨询。
热诚欢迎全国各省市专家、教师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