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界融合”视角窥视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引言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翻译技术、文化背景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翻译教学中是否注重译者主体性也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从翻译技术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影响,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并构建适合培养译者主体性的翻译教学模式,旨在弥补当前研究中的空白,为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深入理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揭示翻译技术视角下的主体性理论,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性特征,从而完善翻译理论体系。
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译者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表现,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从教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提高翻译能力。
构建译者主体性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翻译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旨在提高翻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3 研究意义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研究意义: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桥梁,而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实践中的重要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结果都具有重要影响。
从翻译技术的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有助于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地传授翻译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翻译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有助于揭示译者在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独特特点和思维模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谁是翻译的主体?

谁是翻译的主体? 5.1 谁是翻译的主体?
• • • •
翻译工作透过另一个人的了解感应 然后再演绎创造出另一种呈现 于是原文得到了 又一次新生命 ——周兆祥 周兆祥
5.1.2
翻译多主体论
• 杨武能先生认为,全面而如实地反映文学 杨武能先生认为, 翻译的特性图形是: 翻译的特性图形是: • 作家 原著—翻译家 译本 读者 作家—原著 翻译家 译本—读者 原著 翻译家—译本
• 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 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 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 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时他们 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 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 都是他们创造的客观。 都是他们创造的客观。而在这整个的创造 性的活动中, 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在中心的枢纽 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 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 ——杨武能 杨武能
在此意义上, 在此意义上, 译者被视为狭义的翻 译主体,而作者, 译主体,而作者,译 者与读者则被当作广 义的翻译主体。 义的翻译主体。 当我们在定义翻译主 体性的时候, 体性的时候,我们显 然要考虑到作者、 然要考虑到作者、读 者的主体作用, 者的主体作用,但居 于中心位置的, 于中心位置的,则是 译者这个主体。 译者这个主体。
• 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翻译的实质提供了 新的视角。 新的视角。 • 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原作者、原作、译者、读者和 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原作者、原作、译者、 赞助人相互理解、对话、交往与协商。、 赞助人相互理解、对话、交往与协商。、 • 翻译本质上就是“四位一体”的“视界融合”, 翻译本质上就是“四位一体” 视界融合” 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 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 现出来的一致性。任何一个主体因子发生变化, 出来的一致性。任何一个主体因子发生变化, 都会引起翻译结果的不同。翻译没有最好, 都会引起翻译结果的不同。翻译没有最好,只有 更好。 更好。
英语主体间性研究

三 联 素 材 P P T
• 定义:翻译的主体间性就是指各翻译主体
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 译者与同样作为翻译主体的原作者和读者 之间建立的相互关系。
三 联 素 材 P P T
1.原作者与译者的间性关系
1
在作者和译者的关系中,曾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翻 译 是译者对原文本或作者的一种被动的接受,第二种认为翻译是译者的 重新创造,实际上在翻译中我们不能以忠诚为由谋杀创造,也不能以 创造之名实施的却是背叛。 2 我们应把原作者的主体性同译者的主体性融合在一起,各自发出 自己的声音,形成“复调结构”。为此译者也必须通过通读原文,查阅作者自序,跋, 注释,研 究作者生平,听取其他读者对原文的评论和阐释,来全面体察作者的 生活态度、政治倾向、艺术观点、审美情趣和语言风格,深人理解原 文所属时代背景、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
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
三 联 素 材 P P T
• 翻译为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翻译是 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 出来的活动。 • 翻译是一项包括原作者、译者以及读 者的多主体活动。 • 这一活动起始于原作者的创作,终结 于译作读者的阅读。整个翻译过程如 下图所示 原作者→原作→ 译者 →译作 →读者
三 联 素 材 P P T
四、主体间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建构意义
1 主体间性理论有助于建立翻译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 2 主体间可以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 即从个 体主体转向共同主体 3 主体间性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人文科学的方法论, 即从认识论转向理解论 4 主体间性理论超越了翻译研究中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 维模式
三 联 素 材 P P T
我们认为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都是翻译主体。 原作者是原作的创作主体;译者既是原作的阅 读、阐释主体,同时也是译者的创作主体;读 者则是译者的接受主体和阅读主体。 译者在整个过程中居于中心位置,是翻译链条 中最关键的一环。但是,离开了原作者的创作, 翻译就是无木之本、无源之水。因此我们把 译者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把原作者、译 者和读者看做广义的翻译主体。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摘要】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过程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哲学基础和阐释学视角。
本文将从哲学基础解读译者主体性的意义,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同时结合阐释学视角,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最终将通过结论对这一概念进行总结和展望,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对译者主体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哲学基础,阐释学视角,翻译实践,意识形态,翻译研究1. 引言1.1 引言译者主体性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心理特征,更是一个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翻译活动中涉及的文化、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和阐释学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译者主体性还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翻译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正文2.1 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是指译者个体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和审美观念,是译者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的个人化表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到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判断和表达,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
认知主体性指译者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等方面。
文化主体性指译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其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作用,包括宗教、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主体性指译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和意义重现的基础,是翻译结果与原文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
译者主体性可以促进翻译活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使翻译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_孙宁宁

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N an ji ng Fo restry U n i ve rsity (H u m an iti es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Ed i tion)V o.l 6N o .4D ec.2006收稿日期:2005-06-14作者简介:孙宁宁(1967 ),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学、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孙宁宁(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摘 要:在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强调翻译研究中个体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向,并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翻译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主体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4-0048-0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茨勒在 文化建构 一书的序言中评价,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翻译领域的一项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
它使得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从文化层面使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实践活动的跨文化研究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更加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的、宏观的因素,并且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也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哲学层面界定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主体性首先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认识史来看,其含义较宽泛,但从哲学理论意义和根本意义上探究,其主要有本原意义、能动意义和交互关系意义这三种规定。
第一种规定把主体性看做是世界和事物的本原性,主体性就是具有本原、始基、基础和根据的性质;第二种规定把主体看做是活动的发动者、推动者和承担者,就是人及其自由自觉的能动活动,这种主体性是在能动意义上和具体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表现、确证和规定的;第三种规定着眼的是主体交互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主体性,亦称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i ntersubjecti v ity )。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路径,以及当前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结论部分提出了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呼吁在翻译教学中重视培养译者的主体性。
最后展望未来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翻译技术视角,译者主体性,翻译教学,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特点,应用,方法,路径,现状,趋势,启示,培养,展望,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传统翻译理论注重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本的分析,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译者个体的主体性。
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和翻译教学的变革,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活动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工具,更多地需要译者在特定语境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
而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活动中译者主观意识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传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体现为译者在转译过程中的选择、解释和创新。
而当翻译技术介入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将与技术相互作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可能性。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翻译素养和自主意识,推动翻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探讨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翻译概论-译者的主体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 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 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 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 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 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 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 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 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 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 命。
译者主体性及其翻译策略
不管采用何种翻译策略, 译者都积极地参与到了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 的角色都得到了彰显, 都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们就从主 客观两个方面讨论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 翻译目的 由于翻译目的不同, 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会有所不同。中国古典 名著 《红楼梦》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夫妇合 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 霍克斯 (David Hawkes)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是以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化为 目的。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采用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翻译策略。而英国学者 Hawkes的文本 ( 1973)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取悦本国读者,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降低阅读难度, 所以, 采 用了以本国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方法。
4、能动地表达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同一原作的几个译 本, 在很多地方基本意思相同的情况下,表达却 各具特色。这就是译者有没有发挥在表达方面 的主体性, 以及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主体性的问 题。
译者主体性的其他表现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 首先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 同时也体现在审美再创作过程中。上文已提 到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下面再从其他 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和特征。
《2024年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范文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篇一从“释意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一、引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其中,“释意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首先,我们将概述“释意理论”的内涵及翻译中主体性的基本概念,接着探讨该理论下译者的角色及其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揭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主观认知活动的作用。
二、释意理论的概述“释意理论”是指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本的内容解释、释义、再表达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含义,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主观因素,将原文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因此,释意理论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释意理论的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在理解原文时,不仅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表面意义,还需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原文的内在含义。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2. 译者的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使其在目标语言中呈现出相似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这种创造性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3. 译者的选择与决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读者的需求和目的等要素进行选择和决策。
这些选择和决策往往体现了译者的个人偏好和价值观念。
四、实例分析以一部文学作品的中英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色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再创造。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时,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进行恰当的转换,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对一些复杂的句式结构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重组,使其在目标语言中呈现出更加流畅的阅读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视界融合”视角窥视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
作者:陈李馨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如今翻译事业对各行各业产生的贡献及对社会教育、科技、经济、乃至强国战略的
促进作用是不可比拟的。译者从过往的“舌人”、“仆人”和“戴着镣铐的舞者”等卑微形象逆袭到
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是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做到“绝对忠实”和“隐
身”。翻译活动不再被看做是一种孤立地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主体间(作者、译者和读者)的
对话。本文将在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这一基础理论背景下,进一步探讨翻译活动主体间性问
题。
关键词:主体间性;视界融合;译者;翻译
一、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又译作交互主体性,最早由现象学家胡塞尔为摆脱“唯我论”的困境而提出,后
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发展,由哈贝马斯真正引入到社会生活中。主体间性现象是一种主体
间的和谐共在。[1]在主体间性观照下,主体之间不再是“我”与“它”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成了
“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共生、理解、对话、交流的关系。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中,翻译活动是
一个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主体活动,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是主体与主
体的平等对话与交往。“翻译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一种伦理关系。
比起客观性或主观性来说,交往性实际上是翻译更为基本的属性。”[2] 翻译的主体间性正是翻
译作为交往活动所派生出来的属性。由于翻译同时兼有认识活动、生产活动、交往活动的性
质,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仅要去面对原文,更要处理好作者、读者等诸多个主体之间的关
系,[3]用积极、互动的主体间性为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提供可能。
二、“视界融合”
“视界融合”作为一个阐释学术语,是由阐释学家伽达默尔三大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之一。伽
达默尔反对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原意只有“唯一正确”的理解。他认为,传统解释学中的客观主义
努力追求杜文本作者本意的迷信,而没有看到人类理解的历史性。[4] 他表示,接受时会带着
所处时代的精神,这样,接受者对某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会不同于之前历史中的接受者,他将
用新的眼光,带着新的问题去接受它、评价它、创造它。正是在历史中永不消失、不会重复的
“现代视野”使艺术接受中的创造和评价能在无限的历史过程中展开。所以,理解是以历史性的
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
两者都具有自己的视界(视界指的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
作的视界,而理解者具有现今的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的视界。两种视界之间存在着各种差距,
这种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都无法消除的。伽达默尔主张,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
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
三、“视界融合”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活动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因为意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物,是读者通过文
本的中介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生成的,是在主体间的互相作用过程中生成的。哲学阐释学所
说的理解,也就是“对意识的意识,集认知、评价和审美于同一过程。这与德国著名哲学家伽
达默尔提出的“理解活动是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的融合”的“视界融合”概念吻合。[5] 因此,出
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前理解基础差异,理解的视界的深度和广度不一致、理解的偏好和侧重点
以及对文本的期望不尽相同。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
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而毛泽东却从中看
见了阶级斗争。[6] 然而要实现翻译视界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地事,不言而喻,视界融合的过
程也是世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包括两者的
差异和交互作用,即“传承的运动和解释者的运动的内在的互动”。[7]以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为
例,译者主体性意识加强、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和肯定的趋势,以及以分工明确、适应需求
存在的翻译方式和特色(如唐代玄奘主持的译场),无一不体现出,“视界融合”下,翻译活动
主体间性的存在和意义。
结语:
综观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解释学思想,不难看出,理解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
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释者试图理解作者的园艺;同时,这种理解受当前历史条件的制
约,作者的初视界与解释者的现视界相互交融看,达到一个新的视界。[8] 现今作为译者的我
们,应该跳出机械翻译的束缚,在主体意识前提下,深入把握译者、作者和读者三者的关系,
做好翻译时的“客观”与“主观”,“异化”与“归化”,“忠实”与“创新”权衡。在具体翻译时可以反
复阅读原作,对作者、作品所属时代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作者的生活观念和语言风格透彻
了解,以此来达到“作者”与“译者”的视界融合;而译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可以通过译者进入
读者视域来决定翻译策略,选择语言风格并且填补被原文作者和读者所知而对于译者读者扑朔
迷离的异域文化的缺省。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许均. 2001,《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 译林出版社
[2] 吴志杰,王育平. 2008,《以诚立译——论翻译的伦理学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 8
(140)
[3] 何其莘,仲伟合,许均. 《翻译概论》[M]. P121
[4]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 思果. 2001.《翻译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6] 张德让. 2001.《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M]. 22(4)
[7] 丸山高司. 2002. 伽达默尔事业融合[Z]. 刘文柱等,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8] 李培平. 2012.伽达默尔“视界融合”视角下的翻译活动主体间性[J].校园英语
作者简介:
陈李馨,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