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翻译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解读

合集下载

试论和谐翻译

试论和谐翻译

2010年7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7卷第4期Ju.l 2010Jou rnal of T i an ji n Fore i gn Stud i es Un i versit y V o.l 17No .4收稿日期:2010-03-15基金项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MT IJ Z W200903)作者简介:冯全功(1984-),男,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试论和谐翻译冯全功(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和谐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和谐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面对矛盾时强调和谐与统一。

对话理论和间性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和谐思维的内涵。

翻译涉及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包括不同的文本、主体和文化等。

和谐翻译主要指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达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

译者是最活跃的翻译主体,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起核心作用,所以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和谐思维,发扬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在具体行动中实践和谐翻译的理念。

关键词:和谐翻译;和谐思维;对话;间性;Abstr act :H ar m ony ,i n essence a relational categor y ,is t h e opti m al state f or things to exist and t h e essen 2tial character of traditi o na l Chinese cult u re .H ar monious t h i n ki n g which is dia l e ctic e mphasiz es har m ony and un ification when f acing contrad i c ti o n ,and is f urt h er enriched by dialogi c al theory and inter ness t h eo 2ry .Translation i n vol v es a co mplex web of re lationsh i p ,inc l u d i n g d iff erent texts ,subjects and cu ltures .H ar 2mony-oriented translati o n ma i n ly a i m s at achieving har m ony be t w een texts ,subjects and c u ltures t h rough t h e har monious th i n k i n g of translation sub j e cts .A s the most acti v e translation sub jec,t t h e translato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 o n .There f or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u lti v ate har m on i o us t h i n k 2i n g to carry f or w ard the har mony traditi o n ofCh i n ese people and pu t t h e har m ony-oriented translation in 2to practi c e .K ey w ord s :har m ony-oriented transl a ti o n ;har m on ious thinking ;dia l o gue ;i n ter ness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10)04-0038-06一、引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它几乎涵盖一切,贯穿一切。

语义外部论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语义外部论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的顺畅进行 。
[ 关键词 】语 义外部论 ; 主体间性 ; 翻译 [ 中图分 类号 ]H 3 1 9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7 ) 0 8 - 0 1 4 7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1 7— 0 3— 2 4
钟 慧
( 广 东科 学 技术 职业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广 东 珠海 5 1 9 0 9 0 )

[ 摘
要]通过解读哲 学家 T y l e r B u r g e的语 义外在论 , 本文研究审视翻译 中的主体 间性关 系, 阐释 了由于语 义个体化 的
社会性翻译过程 中译 者与原文作者、 译者与翻译批评者 、 译者与译文读者主体之 间应 当互动 沟通和 交流 , 从 而确保翻译
个体心理学 以及对个人话语语 义的研究并不可以完 全 独立 于个 体 间互动 的种 种假定 。 4
T y l e r B u r g e 的语 言 ( 心智 ) 哲 学观 , 即语义外 部 都将主体间性研究理解成作者 、 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一 论 , 是 对 意 义 和 指称 的哲 学 观 点 , 认 为人 类 的信 念 和 种话 语 交往 关 系。然 而 , 应 当 怎样 来 理解 和 看 待这 种 话 语 的 内容 主要 依赖 于外 界 的事 物 和事件 , 并 一 定程 话语 交 往活 动 ? 这 种交 往 活 动在 译 者 进 行 译 作 创 作 度上依 赖 于社会 。并 且认 为社会 惯 用法 ( 而 不仅 仅 是 过程 中担 当了怎 样 的 角 色 ?本 文 将 通 过 哲 学 家 T y l e r 外 界 的事物 ) 也应 当被 看作 是确定 指 称 和概 念 意义 的

主体间性视阈下之译者契约模式分析

主体间性视阈下之译者契约模式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2014年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孙瑜,女,山东济南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德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体间性视阈下之译者契约模式分析○孙瑜(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上海200093)[摘要]本文阐释“译者契约”的概念,结合跨文本性理论,分析出译者契约的副文本、元文本和译本认定三种契约形式以及阐释、论证和表达三种主要功能,阐述译者契约所体现的译者、读者交际的主体间性意义,得出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的启示。

[关键词]译者契约;跨文本性;契约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38-03契约一般意义上是以自由同意为基础的,是两人或多人相互间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通常是“双方订立并互相遵守的文书。

”[1]1489,具体可以说是“双方或多方共同订立的条款、文书,也特指由双方依法订立,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委托、承揽等事项的文书。

”[2]1070这些定义大都视契约为具有约束作用的具体文书形式。

除去这层理解,“契约”一词也随着国内对国外人文领域研究中“contract ”、“pact ”等概念的引入,超越了文书的形式,获取了抽象的引申含义,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协议形式。

在文学领域,法国自传研究专家菲利普·勒热讷(Philippe Lejeune )在研究自传体裁的界定时,认为自传作者的叙述手法可能会千差万别,然而却一致努力在文本里与预期读者达成一种契约关系,写作与阅读最后达成默契,即“自传契约”(Le Pacte auto-biographique )。

作者通过某种暗示或公开表白表明写作的意图或介绍写作背景,在作者和读者间达成一致默契,作者把书当成自传来写,读者把作品当作自传来读。

“自传作者在文本伊始便努力用辩白、解释、先决条件、意图声明来建立一种‘自传契约’,这一套惯例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种直接的交流。

整合动态翻译观视阈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

整合动态翻译观视阈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

整合动态翻译观视阈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储常胜;高璐夷【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背景下,文学翻译的主体性研究也逐步转向主体间性.整合动态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主体的心智运作和主体间的整合互动,构建整合、动态、交互的主体间性关系.【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1)002【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整合动态翻译观;文学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作者】储常胜;高璐夷【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界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翻译主体意识等方面的理论探索逐渐活跃并取得一些成果。

但是“目前翻译主体性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更加薄弱,多数人倾向于把翻译主体间性简单地理解为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为深入探究主体间性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

特别是概念整合理论,它揭示了翻译中意义的产生机制,剖析了翻译过程中主体的心智运作,从而阐述了翻译中主体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概念整合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日益凸显,因为翻译过程既有表层的语义理解和传递,更有深层的思维文化交流。

从心智角度来分析表层和深层行为在主体间的动态运作过程,无疑为翻译主体间性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间性的研究一直是译界关注的热点。

其实,文学翻译中,无论是表层语际间符号转换,还是深层文化移植都必定涉及到复杂的心智运作,并动态体现于主体间。

笔者力求从概念整合和心智运作角度来分析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提出整合动态翻译观。

在此翻译观的关照下,尝试构建整合、动态、交互的主体间性关系,从而为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一、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向主体间性研究的转向20世纪50年代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而80年代进行了文化转向。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摘要: 近年的翻译研究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 取得了明显成果, 凸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本文在此基础上, 对如何看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与把握并协调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间的关系,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保证涉及翻译的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

而积极、互动的主体间性使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可能, 也为从视界融合导向人类灵魂的沟通开辟了一条必由之路。

关键词: 翻译、主体间性、视界、融合近年来, 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主体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通过研究与探讨,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凸现。

但同时, 翻译界也更清醒地意识到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以排斥作者为前提, 也不以否认读者的作用为目的; 译者的主体作用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联。

现代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阐释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这种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 翻译活动不再被看作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 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

本文在这一理论背景下, 提出要正确认识翻译的主体性,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

一研究翻译的主体性, 不能忽视翻译主体间的关系。

于是需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看待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和把握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的关系杨恒达( 2002) 从翻译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出发,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指导, 从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出发, 探讨了上述问题。

杨恒达把处理好多重的主体间关系, 当作成功、出色的翻译的基本前提。

他( 2002) 着重分析了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双主体间关系, 以及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多主体关系, 并提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首先要否定自己, 然后才能确定自身。

为说明此问题, 他把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定为翻译的前提。

他援引哈贝马斯的话说: 我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语言研究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陈艳蓉【摘 要】翻译主体性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语言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焦点,翻译主体的确定及充分发挥翻译的主体性,对于翻译效果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 主体 主体性“翻译”一词有两重含义: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翻译工作的人。

本论文探讨的是动态的翻译过程。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一、翻译主体性研究现状20 世纪 70 年代,以霍尔姆斯、勒费弗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发现翻译不单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转换,更是译者的创造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女权主义学派、阐释学派等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

在中国知网篇名限制搜索关键词“翻译主体性”,查找结果为1093篇。

如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2003;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200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2003;张连兄,车琳,译者主体性在俄文电影翻译中的体现,2006;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2003;陈大亮,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困境,2007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2003;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2006;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2003;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2003。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田雨两位学者认为,“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一、本文概述《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这两个重要概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则直接关系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文章首先界定了主体间性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涉及源语言作者、译者、目标语言读者等多个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互动和协商,共同构建了翻译的意义空间。

接着,文章分析了视界融合的概念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视界融合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视界与源语言作者的视界进行融合,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文章也关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以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多个主体间互动、交流和协商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翻译的主体不仅仅是译者,还包括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以及其他可能参与翻译活动的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共同构建和塑造译文的意义。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不仅是原文的解读者,也是译文的创造者。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原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在构建译文时,译者也需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同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框架下,翻译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

所谓视界融合,是指不同主体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互相理解、协商和妥协,逐步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主体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译文意义。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丁岚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绥化学院学报
页码: 125-12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翻译教学;二元论;主体性;主体间性
摘要:受西方近代哲学“主客二元论”思维的影响,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因过于强调单方的主体性而陷入困境。

现代哲学主张的主体间性通过对主体性的扬弃,充分认识到自我与他者、社会间的相互作用,恰恰与翻译教学的本质特征相符合。

高扬主体间性的翻译教学新模式认为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三大主体应于平等共在中彼此影响、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翻译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解读摘要: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翻译涉及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不同的文本、主体和文化等。

而和谐翻译的理念就在于让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达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

其中,主体之间的和谐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想达到主体之间的和谐,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本文从和谐翻译的理论角度出发去解读翻译主体间性,旨在强调翻译主体间性对于译者更好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和谐翻译理念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主体间性;和谐翻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
引言
翻译是一个解构原文本,创造新文本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包括语言之间转换也涵盖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

诺德曾明确指出: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和谐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和谐思维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面对矛盾时强调和谐与统一。

将这种思维应用于翻译实践中对于克服翻译过程中的众多障碍有着重要意义。

和谐思维与翻译实践的结合就形成了和谐翻译说,其理念就在于让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达致
文本之间、主体之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

而只有主体之间处于和谐状态,由主体操控的文本之间的和谐才会有保障。

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通往主体和谐的必经之路。

主体间性翻译一直被人为地设置了两极:“形式”与“内容”、“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同化”、“形式对应”与“功能对应”等,这两种途径常常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

翻译中的各种要素——原作与译作之间、作者与译者之间、文本与意义之间也彼此对立、互争高下,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阻挠了翻译学的健康发展。

本文试图从和谐翻译的角度出发重新阐释翻译主体间性,旨在强调翻译主体间性对于译者更好发挥其主体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翻译实践
的指导意义。

正文
和谐翻译说是一种将和谐思维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学说。

和谐思维是相对于矛盾思维而言的一种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强调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对立统一学说强调矛盾的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这就要求人们平衡、和解的方式解决事物之间的矛盾。

对立强调斗争,统一强调和谐。

在实践中,往往存在错误的思维方式,或者片面强调斗争,忽视统一;或者片面强调统一,忽视斗争,这两种思维方式必然会给实践带来危害。

和谐思维立足于更高的层次,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统一。

我国古代珍贵的思想遗产“和而不同”正是这种和谐思维的精确表达。

因此,正确理解和谐思维,就不能把和谐思维等同于无矛盾思维。

和谐思维在承认差异的同时
亦肯定它们之间的相通性、相融性,强调通过平等对话、协调沟通、互补互动、团结合作来逐步缩小、化解矛盾。

此外,和谐思维以和谐共存为价值取向,通过化解矛盾从初步的和谐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实现矛盾各方的互助互利和共生共荣。

总之,在和谐思维中,矛盾对立是从属的,始于和谐终于和谐。

和谐思维以和谐为思维的运演工具,强调矛盾双方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相通相融的关系。

和谐思维也可以从对话理论和间性理论中汲取营养,以充实和丰富和谐思维的内涵。

“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际”(巴赫金,1998:340),真正的存在离不开平等的对话。

平等对话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也是和谐思维的具体表现。

主体间性理论反对把他人对象化,即视他人为任意宰割的对象,强调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平等交往与和谐共存。

主体间性反映到翻译学说中来中便是翻译主体间性,强调翻译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冯全功,2010:39)。

和谐思维要求主体具有强烈的和谐意识,通过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来化解矛盾,促进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存。

在翻译实践中,这种更加注重“求和”、“求美”,追求圆满调和的和谐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和谐翻译学说是由郑海凌教授率先提出来的,涉及直译和意泽、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统一以及作者、文本、译者和读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直以来,传统译论中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形式”与“内容”之争,“异化”与“同化”之争都处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当中。

和谐翻译说认为:首先,我们不能偏信直
译,因为逐字对应的直译不会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情况。

被称为是采用直译法而“成绩最佳”的周作人也强调: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的意义,换一句话就是信与达。

再者,我们也不能一味高估意译,因为意译不是脱离原文任意发挥,更不是毫无根据地创造性叛逆。

正确的意译是在忠于原作思想内容的前提下,使用符合本族言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德国学者费米尔认为:“翻译的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不仅如此,翻译策略的选择在某些情况下还受制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

翻译实践不能把“直译”与“意译”,“形式”与“功能”,“忠实”与“再创造”截然对立,而应当采取一种融合它们各自长处的优化翻译观。

和谐翻译学说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活动时要妥善处理好翻译中的各种要素。

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另一方面要协调好作者、译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译者、读者其实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可以分别成为翻译的主体而不是中心。

翻译研究中有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和译者中心论等。

作者中心论强调信和忠实,忠实于作者的原意,把作者视为诠释文本的无上权威,强调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心理。

随着读者反应批评的兴起,读者日益被视为建构意义的主体,翻译研究也随之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读者反应成了衡量译作成败的标准,读者的期待成了译者生成译文首要考虑的因素。

在后现代语境下,随着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


者作为改写者和征服者摆脱了忠实、对等的桎梏,把创造性叛逆发挥到了极致。

相对而言,作者中心论压抑了译者的积极创造性,读者中心论忽视了作者的相对权威性,译者中心论把作者和读者都推向了边缘(冯全功,2010:40)。

不管是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或是译者中心论,都容易将作者,译者,读者这三个翻译主体对立起来,造成各翻译主体之间的不和谐。

要打破这种不和谐的局面,译者的和谐思维至关重要,因为翻译活动主要是译者完成的,作者和读者一般不直接参与实际的翻译活动。

各翻译主体之间的不和谐局面从本质上来讲是由于忽略了翻译的主体间性。

从和谐翻译学说注重的和谐思维这一角度来讲,只有作者,译者,读者这些翻译主体都切实平等地参与到了翻译活动中来,他们之间的和谐才有可能。

反之,和谐翻译只能沦为一场空谈。

实质上,“翻译是一种复调的对话”(陈历明,2006:100),即翻译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各翻译主体之间隔着时空平等对话的活动。

这种平等交流对话就是翻译主体间性的体现。

无论是作者,译者还是读者在遇到翻译问题时都要采取对话立场,要有强烈的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避免出现以某方为中心的论调。

一旦矛盾、冲突出现,各翻译主体都要通过对话协商,互补合作的方式来共同解决,重新建立和谐的局面。

总之,翻译主体间性以翻译主体性为前提将不同的翻译主体紧密联系起来,给它们搭建了对话协商的平台。

译者只有兼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才能在一个和谐的翻译环境中进行自己的
翻译活动,才能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处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都不能脱离其他事物而自给自足地存在,在互相联系中谋求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处事哲学。

翻译活动作为人自主参与的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翻译活动中涉及
的译者、读者、作者、发起者、出版者、批评者等翻译主体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相互联系的状态中。

翻译的和谐局面只有通过他们彼此之间平等协商,互相尊重才能得以形成。

翻译主体间性是在各翻译主体的交流与对话中通向和谐翻译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自春仁,顾亚铃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 冯全功.试论和谐翻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39
[4] 广译—语言文学与文化翻译.南京:《广译》编辑委员会,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