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的主体间性:中国翻译家许渊冲为例

合集下载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从《琵琶⾏》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2019-10-19摘要: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忠实观的差异。

这⼀差异的产⽣在于两⼈⽂学翻译标准的不同。

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切限制,⽽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的在于维护原⽂的⽂化特质。

关键词:《琵琶⾏》许渊冲杨宪益翻译思想差异许渊冲与杨宪益并为我国翻译界德⾼望重的翻译⼤家。

特别是两位前辈都致⼒于把中国优美的古典诗词译成英⽂,且成绩斐然。

然⽽在翻译理念上两位⼤师⼜⼤相径庭,形成了各⾃独特的译风。

现结合对⼆⼈都曾翻译过的七⾔古诗《琵琶⾏》的⽂本,对他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的差异作⼀述评。

⾸先,两位译者对于译⽂的形式美有各⾃不同的追求。

许渊冲曾这样评价⾃⼰:“世界上唯⼀把中⽂诗翻译成英法韵⽂的。

”中⽂古诗词平仄、韵律及句数的要求⾮常严格,就像“戴着⼿铐脚镣跳舞⼀样”。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觉地戴上了这副“⼿铐脚镣”,他主张译诗除了要传达原诗内容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韵,使译⽂拥有和谐统⼀与美感。

在论及译诗“意美”、“⾳美”与“形美”这三者的关系时,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三分的。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美’,再次是‘形美’。

押韵的‘⾳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意美’既是必需条件,⼜是充分条件。

”[1](P131)这⾸《琵琶⾏》的英译也正体现了他的上述艺术追求。

许译是以古法⽂诗的“亚历⼭⼤体”,即每⾏含⼗⼆个⾳节的抑扬格来译七⾔诗的。

通篇成对押韵,⽽且对⼀些汉语特有的语⾔⼿法也应尽量照顾到。

如把“弦弦掩抑声声思”译为“the note on note she struck with pathos deep and strong.”,连续两个“note”的叠⽤不仅保持了原⽂的形式美,⽽且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琵琶⼥在⾳乐中感情的起伏。

再如“⽔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许译作“but the stream seemed so cold as to congeal the string, and from congealed strings no more sound was heard to ring.”把原作的顶真格很⾃然地表现了出来。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以许渊冲《水调歌头》英译本为例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以许渊冲《水调歌头》英译本为例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以许
渊冲《水调歌头》英译本为例
严文静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3()2
【摘要】阐释学的词根是“hermes”,其意为“神之消息”。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他提到概念的划分和概念间的从属关系,语言含义的共同性和客观性,并分析了语言的一些基本性质。

从圣经注释学角度来看,它最早来源于人类远古文明时期,主要是用来理解卜卦、寓言意义的问题。

【总页数】3页(P00079-00081)
【作者】严文静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以许渊冲唐诗英译为例
2.论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选》中的译者主体性——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为视角
3.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红高粱》英译本为例
4.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葛浩文《红
高粱》英译本为例5.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视角下王维诗两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许渊冲、宇文所安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诗“意美”可译性分析——以许渊冲英译《江边柳》和《游子吟》为例

唐诗“意美”可译性分析——以许渊冲英译《江边柳》和《游子吟》为例

面 的意思 , 而其本身所带来 的深层 意味 , 却未能被展现 出来 , 即意似与意美 未能达 到一致 。碰 到这种原 文 的表层 意思与
深层 意思有出入时 , 渊冲提出了采用深化或浅化 的方式来 许 译 。在翻译 的过程 中 , 者需要深 入研究作 者写作背景 , 译 吃 透 诗 文 , 好 地理 解 作 品 , 能更 好 地掌 握诗 歌 的深 层 意 更 才 思 。换 言之 , 唐诗 原文所传达的意美 , 可能是历史的原 因, 可 能是联想 的缘故 , 译语 中没有 相同 的历史 原因 , 不能 引起相
诗歌 英译 的“ 意美 ” 指什么 呢?许渊 冲在对 “ 是 三美论 ”
描述 , 借助 比喻 、 征等修辞抒情达意 , 象 勾勒出生动 的现实 画 面 。不难看 出 , 从社 会背景 角度来看 , 诗与英语诗 歌所传 唐
达 的“ 意美” 是有差异的 。
的阐述 中提 出三美 中“ 美” 意 是第 一 是针对 内容层面而 言 , 就是要在译 诗 中尽量 避 免错 译 、 漏译 、 误译 , 以最好地展现原文 的内容 。意似 与意
第 2 卷第 7 5 期 21 年 7 02 月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n l f h cu ie W f cec n ora C  ̄g h nUnv  ̄i o S inea d ̄ cn lg ( oil cec s dt n o h oo y S ca ine io ) S E i
风格 绮丽奢靡 。英语诗歌 的发展受 到文艺复兴时期 、 浪漫主 义时期等 欧美思潮 的影响 , 有不 同特色 , 有别 于唐诗 的借 景 抒情 、 借物 言志等着力 于意境 刻画的含 蓄表达手法 , 英诗 表 达最 大的特点是 通过对客 观现实激 发 出的人 们 内心情 感 的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终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是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诗篇之一,许渊冲英译版本的《声声慢》在保留其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方文学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许渊冲的英译本,再现了《声声慢》译本中所体现的“三美论”原则。

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英译本中意美主要通过意象美和意境美所体现,音美主要通过韵律美和叠词美所体现,形美主要通过单词美和句式美所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版本;《声声慢》;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主要研究“三美论”对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中的体现。

从意美、音美和形式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三美论”在宋词的英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声慢》的英文翻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以及进一步的交流。

一、意美的再现意象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译者需尽可能地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即意义和景象的统一性。

完全保留的意象是双向保留的场景和感觉,意象是意境形成的桥梁。

考虑到文化背景、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来处理意象。

首先,译者要对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它的异同。

其次,译者应该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语言来实现转化。

在《声声慢》英译本中,许渊冲就通过使用别具一格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映射出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1.1.意象美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许渊冲采用解释性翻译和直译的方法,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间接描绘出《声声慢》中所要表达的景象,扩展想象空间,避免语言转换的错误。

意象的翻译是“三美论”中意义美与原文的结合。

准确选择的词语不仅能表达意象的表面意义,还能表达词语的外部意义。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美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升华。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翻译艺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许渊冲,作为当代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其翻译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揭示其背后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美学平衡。

他认为,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在语言、文化、情感等方面实现美的传递。

许渊冲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许渊冲的实践探索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文的美学风格,同时充分考虑译语的接受度。

他善于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音译、化译等,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义,又能在语言上实现美的再现。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

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的传递。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通过精妙的翻译技巧,将原文的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文的美学魅力。

这种美学传递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

五、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价值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他的实践成果也充分证明了其理论的可行性。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实现了美的再现,而且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也实现了美的传递。

六、结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从《买花》英译看译者主体性

从《买花》英译看译者主体性
造性。” 『 文 化 翻 译 观认 为 , 译 不 仅 仅 是语 言之 间的 转 换 , 是 文 翻 更
2 世 纪7 年代 以前 ,传 统 的 语 言 学 翻译 观 一 直 占据 着 翻 O 0 译 理 论 和 实践 研 究 的 主 导 地 位 。 语 言学 视 角 下 的 翻 译理 论 强 调 翻译 是 一 种从 源 语 言 到 目的语 之 间 的单 项 符 码 转 换 ,译 者 的任 务 是最 大 程 度 地 忠实 于 原 文 , 译者 主体 地 位 被 蒙蔽 劳伦 斯 ・ 努 蒂 在 他 的 《 者 的 隐身 》 J “ 身 ” 次 来 形 容 译 者 韦 译 叶用 隐 一 的这 种 边缘 地 位 。 O 2 世纪 7 年 代 , 译 研究 工 作 者 逐 渐将 视 角 0 翻
பைடு நூலகம்
《 花 》 阿 瑟 ・ 利 ( r u Wa y 译 本 和 许 渊 冲译 本 为 例 来 买 的 韦 At r l ) h e 探 讨 翻译 过 程 中译 者主 体 性 是如 何 彰 显 的 、
2译 者 主体 性 . 早 在 1 2 年 ,解 构 主 义 的 先 驱 沃 尔 特 ・ 稚 明 ( l r 93 本 Wat e
策 略 的选 择 都 离 不 开译 者 自身 的主 观 能 动 性 的 发挥 。下 面 以 阿瑟 书利 和 徐 渊 冲对 自 居易 的一 首 《 花 》 不 同译 本 来 看 译 买 的 苦 的主 体 性 是 翻译 过 程 巾 是 如何 体 现 的 3从《 花》 英 文译 本 看 译 者 主体 性 的 发 挥 . 买 两
d lc a l o t , u h n e v s a i e w t n e f l s o g e e tbe r os p s ig la e s i my wo d ru t n d h r n s e r hn n nf n ln e g o n s l n s l n , o e s ac i g a d s i g a o g t r u d, mel g,me l g i f h i i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

总结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化学者,他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翻译的目的、方法、理论、伦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传递信息和理解意义。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的转换来传递作品的信息和意义。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在他的看法中,翻译是沟通跨文化之间的桥梁,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方式。

其次,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注重翻译的方法。

他强调了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

在翻译中,翻译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和改变,以确保作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他主张采用一种“文化接近”而非“语言对等”的翻译方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味,同时尽可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

第三,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强调翻译的理论建构。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需要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翻译的实践。

他提出了“平行原则”、“目标论”、“概念转换”等多种翻译理论,为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主张研究翻译理论应该注重通译性和对等性,强调翻译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此外,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还关注了翻译的伦理问题。

他认为翻译必须在尊重原作和目标文化之间保持平衡,要遵循伦理的原则和义务。

翻译家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原作,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和观念。

他主张翻译家应该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的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内涵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

他不仅关注翻译的技术层面,还深入挖掘翻译的哲学、文化和伦理问题。

他的思想不仅对翻译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对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翻译的本质和意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指导-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指导-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指导: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许渊冲先生豪情满怀,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

以后蒙先生多次惠赐大作,拜读之下,更知先生自诩"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乃一代大师的坦然心声,实属当之无愧,少年才俊,崭露头角1921 年 4 月 18 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

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

表叔熊适逸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

他在当地的省立南昌二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并在 1938 年以第 7 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西南联大虽然在 1937 年 9 月刚刚成立,在八年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于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学之一,杨振宁甚至认为它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

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1939 年,他在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音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两年后,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

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

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民有,民治、民享) "陈纳德将军听懂了。

许渊冲在中学时喜欢集邮,他有一张美国邮票,左边印着林肯,右边印着孙中山,上面写的就是林肯的这句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Copyright © Canadian Academy of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e

ISSN 1712-8358[Print]ISSN 1923-6700[Online] www.cscanada.netwww.cscanada.or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Vol. 11, No. 12, 2015, pp. 1-4DOI:10.3968/8037

On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The Chinese Poetry Translator Xu Yuanchong as a Case

LIN Zhiyuan[a],*[a]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Supported by Research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3BWW008).

Received 25 September 2015; accepted 18 November 2015Published online 26 December 2015

Abstract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studie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 author as the creating subject of the source text, the translator as the translating subject, and the reader as the reception subject, is all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ctivity. The three subjects shoul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give their inter-subjectivity a full play.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scholar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classic Chinese poetry shows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a good learner who has to obtai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 and the source culture, and also play the role of a qualified teacher who imparts both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to target readers in an easier and more effective way. In a word,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requires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among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arget reader beyond time and space.Key words: Inter-subjectivity; Translation studies;

Classic Chinese poetry; Xu Yuanchong

Lin, Z. Y. (2015). On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The Chinese Poetry Translator Xu Yuanchong as a Cas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1(12), 1-4. Available from: http//www.cscanada.net/index.php/ccc/article/view/8037 DOI: http://dx.doi.org/10.3968/8037

INTRODUCTION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issue of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has aroused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s a result of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dvocated by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vere (1990). Since then, the study focus of translators’ status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a servant, whose master has been the source text, to a target text producer with a creative and treachery mind (Xu, 2003).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uch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drawn onto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as the translating subject,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uch as social, cultural, literary, ide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nd so on. However, it is also quite essential that translation studies should not go to another extreme. In other words, there should be awareness that translator-centeredness that overstates the role of translator should be avoided As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the issue of inter-subjectivity also begins to be a hot topic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we know, there are 3 main types of subjects involv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namely,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Can all of them be viewed as the subjects of translation? How do the thre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producing a translated text of high quality? The present article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with the well-know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or Xu Yuanchong as a case study. Poetry translation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hardest form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surely have much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1. THEORETICAL FRAME1.1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To explore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the definition of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 should be made clear in the first place. In philosophy, a subject is a being who has a unique consciousness and/or unique personal experiences, or an entity that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another entity that exists outside of itself, called an “objec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during recent years, the translating subject has 2Copyright © Canadian Academy of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e

On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The Chinese Poetry Translator Xu Yuanchong as a Case

been clearly the translator while the text, either the source text or the target text, is the obje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has been far more stressed. The productive Chinese translator Lin Shu is a case in point. As we know, he knew almost nothing about foreign language, but had produced nearly 200 translated books for Chinese readers in cooperation with his interpreters. He had fully exerted his subjectivity in the light of selection of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purpose, textual form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Yang, 2013). Therefore, studies of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are quite essential in obtaining a full and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actice.However, some scholars insist that the author, the reader as well as the translator of all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the translating subjects, and advocate that the roles of the three parties as translating subjects should be fully discussed. There still exists another view that the translator is the only translating subject, while the author is the creation subject and the reader the reception subject, which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t seems that the latter sounds more convincing, but the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which is the well-known “Davidson’s triangulation model” (Zhao & Zhu, 2013), will be worth discussing all the time.1.2 Inter-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may not be the direct translating subjects, but like the author both of them are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ducing translated works. The author is the creator of the source text, which has provided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meaning that the translator is to transfer or convey. In this sense, the author is the creation subject of the source text. In cre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the author must have fully exerted his subjectivity, such as his unique language style, individual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society, specially designed plots and constructions and so on. Therefore, it is a must for the translator to ge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almost anything related to the author and the source text. If the author is still alive, the translator would have to make a close contact with the author to get every detail of the source text that is helpful to the translation. If the author has already passed away, the translator would have to investigate every piece of work of his and also obtain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ety at the author’s time. In one word,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y every means to find out the real meaning, function and style of each word and sentence so that he can correctly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ource tex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 is a prerequisite to a good translation task. Consequently, there should be a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translator.According to the Recep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reader is viewed as the reception su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whole transl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preparing,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procedure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As a consuming or reception subject, the reader’s literary tastes, education background will have to be given serious consideration (Cronin, 2012). Therefore, to produce a good translated work requires a careful evaluation on the expected group of readers. Without any doubt, one can never produce a good translated work without good preparation of the target readers. That is why it is so important to fully stress the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