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习机制探析

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习机制探析
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习机制探析

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习机制探析

研学旅行是使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1],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意愿确定主题并以集体旅行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与旅行结合的体验学习方式,如不能平衡体验与学习两者的关系,可能会陷入目标偏离的风险。目前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确实存在或重学轻游,或重游轻学[2],甚至出现只游不学的情况。因此,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进行探析,探索促进旅行学习的方式方法便成为使研学旅行活动有效持续开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与定位

1.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游学的传统,从孔子的周游列国至现今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这种以旅游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也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中外学者对“修学旅行”与“教育旅游”内涵的探析,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内涵要义提供了支撑。

“修学旅行”源于日本,后在国内受到较多的关注。日本学者主张修学旅行是以旅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社会,提高文化修养,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国内学者则强调修学旅游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依托一定的修学资源,以旅游的方式达到个人知识研修的目标。

国内的研学旅行强调该活动的教育意义,其内涵也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别。其中广义的研学旅行更多以“修学旅行”和“教育旅游”的内涵为主体;狭义的研学旅行则是特指由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以

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察活动[3]。两者除了旅行主体的区别之外,还有组织单位、目的等方面的区别。而中小学研学旅行则是进一步将旅行主体规定为中小学生群体,基于中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学现状的局限性以及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等,由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以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为目标专题的重要参考,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真实情境中进行体验,获取直接经验,最终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体验性”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特征之一,强调了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体验来达到教育目标的育人方式,没有旅行与体验就不能称之为研学旅行[4]。

2.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定位

我国学者自2013年开始对研学旅行进行相关研究,最初是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随着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者们开始对研学旅行进行课程化建构,研学旅行也逐渐确立了其课程地位。基于此,我们必须明白以下两点:第一,中小学研学旅行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意见》指出研学旅行作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落实立德树人基本要求的一项重要途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5]。它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改进学校目前“唯知识”轻“育人”倾向的一项举措。第二,中小学研学旅行属于课程范畴,具有课程属性。

研学旅行归属于综合实践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6],它不是学科课程的延续,而是立足于学生开展的新的综合实践方式。为使研学旅行长期有效开展,将其课程化是一种必然,后续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也要依据课程的方式对研学旅行进行课程设计。

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问题与反思

研学旅行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充分的体验,不追求任务的完成与满满的活动安排,重要的是怎样将教育的意图巧妙地潜藏起来[7],使学生受教育于无形。基于这样的初衷,社会各界相继对中小学研学旅行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研究,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终极目标、实践操作以及服务规范正在明晰。但从研学旅行具体实施的现状来看,中小学研学旅行中“学”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设计缺乏学生参与,难以使学生深入体验

活动设计是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吸引学生深入体验的先决条件。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自上而下缺乏学生参与的活动设计且存在较大问题。首先,由校外机构与学校设计的研学活动违背研学旅行的基本原则。《意见》指出研学旅行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5],校外机构与学校在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中忽视学生的话语权,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方式方法以及学习意愿,与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原则不符。其次,学生对研学主题确定的贡献力不足,不利于学生对主题的深入了解。缺乏学生参与的主题,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学生也不能自

发地对主题相关的信息进行多方面深入的学习,会使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受限。最后,学生对整个活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自律意识淡薄。他们没有预设研学旅行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没有认识到每个活动环节的重要性,依赖于教师的管理与指导,自律与自我管控不够,成为活动的隐忧。学校与教师基于安全、管理等考虑,学生在具体体验时会受到限制。

2.研学导师指导不够影响研学实效

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挖掘、拓展学习的深度,提高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然而目前的研学旅行活动中,一方面学校教师主要以带队教师的身份出现,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以及代表学生与导游进行工作协商,并配合导游完成研学活动的组织[8],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缺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导致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之后,教师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对其体验进行解读,无法促使学生对具体经验的事物进行反思,学生没能及时将体验提升到知识的高度。另一方面教师未给予学生充足的概括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补充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以“走进云南”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为例,在整个活动及总结中,学生学习仅是以小组为单位,以报告与感悟的形式来总结研学收获,缺少师生相互交流的提升,使研学旅行流于形式、成效不佳。

3.研学旅行评价机械影响持续发展

完整的学习不会止步于抽象概括,学习者会在概括抽象得到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应用于相似的情境或者完全新的情境,以检验经验的合理性与适宜性[9]。为了使中小学研学旅行更加规范化、常态

化,学术界也积极呼吁对研学旅行进行课程化建构,并提出了较多的措施方法。然而理论先于实践,在实际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对活动的设计缺乏规划,多数是与各学科联合起来开展活动,不能有效保证各项活动的内在关联性与层次性,研学旅行只是走马观花,旅行完毕即学习完成。评价以报告等终结性评价形式为主,方式机械,没有给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的机会,不能使研学旅行有效地、可持续地开展。

三、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习机制分析

中小学研学旅行旨在体验,让学生在不同于以往的环境中拓展视野,走进社会与自然,参与体验,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心智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既包括学生认知、社会交往等具象要素,也包括学生兴趣、情感等抽象要素,其评价需要突出整体性、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性的价值取向[10]。然而目前研学旅行中的问题存在于研学旅行的整个活动之中,导致研学旅行学习机制不完善,形式大于内容,不仅会影响研学旅行体验的实际效果,还会影响研学旅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结合体验学习相关理论对研学旅行学习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切实做到“旅”与“行”的结合。

1.研学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需求是安排学习内容的依据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编排多以国家意识形态、学科专家以及社会发展等为依据,对学生这一要素关注较少,基础教育改革中虽然有了些许改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喊着学生中心的口号,走着“说教”老路的现象。学生中心是基于对知识性质的认识,知识性质从客观向主观的转型决定了知

识学习的方式也由“灌输式”向“建构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所得。研学旅行这种体验式学习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拥有话语权,才能提高学生在研学活动目标确定与活动整体方案制定过程中的贡献力,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方式方法以及预想的场景并结合专家指导选择要体验的内容、体验的方式与体验的目的地。其中,研学旅行体验的目的地与以往局限在教室里的课堂教学环境不同,它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现实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对真实的事物进行体验,这种情境并非创设所得,而是包括课外、校外的空间与资源[11],是存在于大自然与社会中的。学生参与了活动设计的整个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研学旅行的主题深入了解,明确研学的内容,聚焦关注点,激发学生在体验情境中学习探究的欲望,调动多感官参与;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明白活动圆满举行的不易,利于学生自控自律行为的发生。而且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发展自身的组织能力,有效规避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系统性思维。

2.反思观察,基于亲身体验引发疑问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揭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只有认真思考,才能产生疑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才是获得知识的完整过程。目前在研学旅行的具体实践中,由于教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不明确,更多体现着组织者的特征,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因而使研学旅行常流于形式,止于旅行,学生虽然在研学情境中进行了亲身体验,但是没能对感知到的经验进行分析、

反思与解释。研学旅行以研学为目的、旅行为方式,倡导亲身体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内化知识于自己的认识结构,实现实践育人。例如让学生亲历自然环境,可以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发展自己的地理素养[8],“亲历”蕴含于研学旅行的要求之中。亲历之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反思观察,生发疑问。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对话,以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方式对学生一步一步提出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去除干扰,明晰问题价值及相关信息,使学生能基于问题意识观察反思体验情境,从而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这种体验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类似于“剥洋葱”,通过问题剥去一层层的皮之后,抓住现象的关键点,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活体验,指导学生完善经验

学者林崇德指出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在于思维,而概括是思维的首要特性。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12]。概括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形成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但是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与反思观察之后,教师往往着眼于学习材料的收集、成果的具象展示,对学生之间的研讨辩论、师生之间的答疑解惑以及最后进行抽象概括知识结构的关注不够,学生体验到的经验无法升华为知识并有效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应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在研学旅行体验的整个过程中不能缺少学生经验抽象概括环节,这就需要在学生亲身体验结束或返校后给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

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分享、辩论的过程中激活各自的经验,更加熟悉在研学旅行情境中的所知所获,形成群体间的经验共享,达到修正与完善经验的目的;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概括经验,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这样有助于学生内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学生在与同伴、教师交流、概括经验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出概括化的一般结论,丰富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有助于课堂中学习型共同体的产生。

4.对接生活,应用经验于新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意义是通过知识的运用来理解的,运用即迁移,迁移包含于学习过程中,而且知识的运用受限于活动本身、情境等,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知识的实践性内容。然而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中,一个阶段的研学旅行活动结束之后,便不再有后续的活动安排,不能实现研学旅行的可持续性开展。研学旅行是真实的人去体验,在学校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会受制于学校制度、课堂纪律等,会有意克制自己的言行,同时由于远离现实生活,教师常持为人师表、学生多表现努力学习的状态,与在平时生活中略有不同,研学旅行可以使教师与学生有机会呈现自己较为完整的生活状态。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研学旅行要想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进一步的学习,教师就需要在活动结束之后给学生继续布置关于该主题的任务,可以在学校场所内部或者校园外进行,让学生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与此主题相关的现象,尝试在不同的或相似的各类情境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检验知识经验的合理

性与适宜性,实现经验重构,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可以作为研学旅行效果的一种评估手段,避免评价方式的单一机械、不注重过程性的弊端。这种基于生活的体验为学生架起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实践性知识,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创造知识、适应世界,实现终身学习。

中小学研学旅行

郧西县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两天一夜游路线设计 传承农耕文化体验现代农业 ----神雾岭石斛基地、腾达观光园、青科示范基地 郧西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王德成张吉福王子丽武海燕 一、线路主题:传承农耕文化体验现代农业 二、线路名称:神雾岭石斛基地、腾达观光园、青科示范基地 三、线路类型:科技类、自然类、体验类 四、学生对象:3——6年级 五、课时安排:2天1夜 六、具体时间:待定 七、线路特色: 【课程导入】通过走出校园,更直观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七夕文化,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迁工程。在山水观光的同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的炎帝“神农氏”,传承农耕文化,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利用自然资源,?走进现代农业技术展示基地、休闲基地、时新果蔬自助采摘品尝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农庄,进而更好的体验生活。 【对应学科】涵盖科技、自然与历史类 【课程目标】 1、低碳生活,环保出行,不“抛弃”、不“放弃” 2、科普农业知识,体验采摘乐趣;领悟现代农业魅力,传承农耕文化; 1)参观智能控温设施、智能控光设施、智能控湿设施、无土栽培设施、电动 杀虫设施、X光杀菌设施、电动水循环设施、自动喷灌设施、保鲜冻库设 施等现代生产设施,感知现代农业内涵,在体验中亲近自然、乐享农耕。 2)、学习无土栽培技术、立体种植技术、营养液营养土配置技术、自动喷灌 技术、观赏果蔬种植技术、果树西移、北移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 3)、在油坊、酒坊、磨坊、豆腐坊中体验原始劳作;领悟神农尝百草、伏羲 八卦占卜、燧人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精髓、传播贾思勰着农书 《齐民要术》知识。 3、了解筑坝背景、参观南水北调安置房示范点;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

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问答.docx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问答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那么,下面是《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问答详细内容。 问1:请介绍一下出台《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xx-20xx年)》,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xx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并明确我部负责“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开展研学旅行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20xx年4月,刘延东副总理在驻日使馆“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及其对我的启示和相关建议”上作出批示,指出“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研学旅行遵循了教育规律,把学习与旅行实践相结合,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统一,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研学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四是提升研学旅行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工作力度持续加大,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经费保障不健全、安全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普遍深入开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制定《意见》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研学旅行工作,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问2:请介绍一下《意见》的研制过程? 《意见》的制定经过了专题调研、试点实验、广泛征求意见等多个阶段,尽可能凝聚各方共识,使《意见》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我市研学旅行活 动的进一步开展,开发一批具有登封特色、育人效果突出的研 学旅行活动课程,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计划开展主题为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的研学旅行活动。 二、课程设计思路 登封市白坪乡中心小学位于革命老区,多数孩子为留守儿 童,很少有机会走出农村,孩子们喜欢的登封的美食大部分都 是快餐食品。根据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对美食有自己的想法和偏 爱,结合登封旅游的现状,计划让孩子们通过“特产”来认识 登封,了解登封,爱上登封,合理膳食,希望孩子们能把登封 特产带出登封,走向全国各地。 1、充分利用登封市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开展寻找特产的 研学旅行活动。 2、以登封特产以及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 能力和本地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主,组织学生走进登封特产地,了解特产。 三、课程主题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 四、课程目标 第一阶段: 1、通过实地观察、品尝,了解红薯的生长环境、品种、食用价值、深加工产品,核算出粉率,依此类推使学生掌握百分率的问题。 2、通过参观、访问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窑陶瓷,熟悉登封窑陶瓷是如何被传承、发展的,让孩子看到登封特产的美。 第二阶段: 1、通过品尝少林寺的素饼和少林禅茶,了解寺庙和素食的渊源,进一步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 2、通过品尝登封芥菜和香椿了解食品养生。 3、通过登封芝麻盖烧饼从历史故事、价格变化等了解烧饼的历史。 4、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整理、研讨、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此次活动让大家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五、课程重难点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资料讲解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有重要意义。 学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2.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

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 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 6.普及国防知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可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参与军事训练,接受组织纪律教育等。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1.主题明确。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它可以与国家课程相衔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套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更深刻的认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前,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充分研究活动方案,公布活动详细计划及收费标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且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费用收取和支出公开、透明。 3.食、宿、学统一。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研学旅行期间安排集体住宿、集体就餐、集体学习等活动,杜绝铺张浪费。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 济源市太行路学校 2017年4月

太行路学校 “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一、课程背景 为贯彻党得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研学旅行工作得扎实、有效开展,结合济源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得有关要求与学科教学需求,我校决定开展主题为“探究河洛文化,寻访华夏文明”得研学旅行活动。 二、课程设计思路 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与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紧紧围绕我校“为师生得终身发展奠基”得办学理念,践行“德艺同厚,知行合一”得办学目标,本课程坚持以培养学生得爱家乡、爱祖国得家国情怀与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得课程设计思路: 1、充分利用“洛阳”河洛文化资源得多元性,内容得广泛性,开展多种选题得研究。 2、以“洛阳”河洛文化有关资源及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与本地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得实效性、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调查、研究、角色体验等形式为主,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课程主题 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 四、课程目标 1、通过对洛阳博物馆得参观,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得历史文化,体会河洛文化得博大精深。

2、通过参观洛阳市龙门石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得发展变化。增强学生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得信心与决心。 3、参观白园,在山石中追寻白公得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得诗魂,体会中国历史得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唐代诗词文化得繁荣。 4、让学生学会通过收集整理、研讨交流,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安全自护、团队合作、健康环保、探究合作、文明公德、自我超越”等意识。 五、实施学段:八年级 六、研学路线 太行路学校--二广高速--开元大道一洛阳市博物馆—宾馆用餐--龙门石窟—白园—观景台主题活动--返回学校 七、研学内容 1、参观洛阳市博物馆,了解夏商周得青铜文化及其代表--鼎在历史长河中得作用,河洛文明、古代石刻、书画、汉唐陶俑、唐三彩、宋代瓷器、宫廷文物、石刻艺术与书画艺术成就,玉器得发展历史及其文化内涵等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得知识。 2、参观洛阳市龙门石窟探究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得石刻、碑文、书法,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得发展变化。 3、参观白园,了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后半生留恋并安息得地方,山石中追寻白公得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得诗魂。同时体会白居易得诗歌特点,感受白居易得忧民情怀。 4、在龙门石窟观景台开展主题活动。背白居易得诗词,讲白居易得故事,唱《中国志气歌》,向游人宣讲“历史无法复制,经典无法还原,爱我文物资源,传承中华文明”并邀请游人签字。 5、了解济源得地理位置,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有关知识。 6、了解洛阳得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地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地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地实际问题.为此,年月,教育部等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地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地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地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地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地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地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地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地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地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地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地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地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地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地理解,丰富教育地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地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地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地广泛认可. .形成了良好地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地,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地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地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地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地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

研学旅行活动心得及收获汇编

研学旅行活动心得及收获汇编 导读:本文研学旅行活动心得及收获汇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在局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7月23日,我们五峰研学旅行学习团队一行5人,踏上了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培训班。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拥有2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持单位的井冈山,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其中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牢牢把握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主线,充分挖掘井冈山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青年干部成长需求,引入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理念,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打造基地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了一条红色基因教学的创新之路。 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将基地的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都一一进行了体验。 一、红色育人的研学课程

1、开班式上放异彩,烈士墓前祭英魂 参训的154名学员盛装出席,以最饱满的姿态向基地指导老师及同行展示教育人的风采。三千翠柏卫忠魂,紧逼戎装后来人。开营仪式后,全体学员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祭奠革命英灵。 150余名学员慕名前往坐落于茅坪村的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九十年前照亮了伟大的革命道路。烈日炎炎,培训学员重走挑粮小道七里山路,虽然汗水湿透的衣裳,但那一幅幅咬牙坚持的革命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聆听讲座获新知,革命家风代代传 培训学员有幸聆听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钟教授对井冈山精神的解读,更有感于革命后代王放讲述父辈投身革命,将革命精神作为家风祖训进行传承。通过讲座,让我们了解到,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当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峥嵘革命史,那段辉煌悲壮而光荣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找寻,共同铭记。 二、课程开发的有益启示 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课程开发的成功,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着力解决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研学旅行如何与学校课程实现有机融合?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如何设计?此次的培训学习,带给了我们如下思考: 1、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立足教育性 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

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活动方案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汤家汇红色小镇 “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南溪中心小学 2017年9月30日 依据县教育局关于“研学旅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利用国庆节假期,组织我校学生到金寨县汤汇镇红色小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旅行研学活动。 一、活动目的: 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去认知社会,体验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旅游。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感受美丽乡村及家乡的魅力,从而激发爱自然、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孙用奇 副组长:张传富夏远成王刚汪欣陈光阳 组员:江淮张传亮张俊杰符永霞 三、活动过程: 本次旅行研学活动分为三个步骤: 1、组织我校舞美社成员及部分四五年级学生参加汤汇红色小镇文艺汇演。 汤家汇镇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留下了许多光荣历史和革命遗迹,无数儿郎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

向前、徐海东、洪学智、张劲夫、吴焕先、周维炯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和生活的足迹。这里是吴国璋、廖辉、周发田、周伯荣等革命先驱的故乡。也是一个美丽乡村。 列宁小学是全国仅存的两所以"列宁小学"命名的学校之一,位于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基村境内,其前身是1929年由红32师创办的"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迄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光辉的的历史已录入《中国教育大辞典》。现为六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学们聆听了工作人员对列宁小学的介绍和优秀的传统革命精神。 我校将于10月6日参加汤汇红色小镇文艺汇演。在汇演过程中,务必展现我校学生的良好形象,为学校增光添彩。 2、演出完成后,由学校校长张传亮及政教处人员带领,到汤汇红色小镇进行参观学习。要求参加旅行研学的学生要认真观察,仔细记忆,深入思考。让本次旅行真正起到增进知识、锻炼能力的学习效果。 3、旅行研学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参加的学生写好观后感,做好总结,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及今后在生活学习中该怎样做。上交学校政教处,进行评比。 四、活动注意事项: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2017-05-18 16:51:02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4期 张剑光 摘要: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普遍存在设计粗糙、内容空泛、考虑学生特点不够等现象。参照学科课程严谨地规范,基于多年从业经验和实际调研,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讨论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并据此设计了一些实例课程。 关键词: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素质教育中小学生 笔者在重庆市十多年国际、国内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的经历中,深感目前国内研学旅行活动普遍存在内容开发设计不足等问题。在考察了重庆市内外一些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旅行(社会实践)以及各种可供研学旅行使用的内容资源基础上,着重讨论研学旅行主题课程设计的工作内容及实际设计示例。 一、研学旅行的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的含义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再次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希望强化研学旅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形式。研学旅行活动多在户外进行,在“没有墙的教室”中进行教学,涉及的教学资源、过程比比学校教室课堂复杂很多,客观上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而要实现研学活动的素质教学目标,就必须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进行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从而规范教学过程。 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就是参照学校学科课程的正规教学管理与实施,在符合教育思想、理论和规律的前提下,对旨在提升学生素养的研学内容与活动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系统化的细化设计,从而形成各主题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教案)。

显而易见,作为有组织的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活动,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旅游、不同于学校教室课堂学科课程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春游/秋游或者夏令营/冬令营。在设计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时,应当特别考虑其教育价值、体验与实践过程、趣味性、真实场景、学生认知能力、安全性等。 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的工作内容 1.候选资源的评估与梳理。即参照“六大核心素养”的总体培养目标,对一定区域内一切可能用于研学旅行的各种资源、场景/条件进行广泛地考察,包括大自然、工业、农业、商业、各种服务业、文化历史、科学研究、艺术、社会活动、政府行为,等等。首先是本地及周边的资源,其次是其他省市以及国际视野的资源。考察的重点是评估这些资源对于素质教育的适用性、可用性以及接待条件。一般一个班的学生50人左右整体出行,对课程实施点的场地条件有一定要求。 2.确定主题。户外教育的内容往往很难简单地归类于某一个类型或者只有单一的培养目标,而是具有综合性、多目标性。但每个主题课程应当所有侧重,不能为了很多教学目标而装太多的内容与过程,必须做适当的取舍和提炼,形成相对完整的主题内容和过程。一个主题课程时间长度以至少1个小时到一整天的6个小时左右为宜。 3.明确教学条件要求。明确研学课程实施时需要的教具/设备、耗材/道具、场地条件、场景创设、辅助工作人员、资源方配合等,以及包括对课程教师的要求等。 4.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这是研学旅行主题课程开发设计的关键任务,主要课程内容与过程的细化安排设计,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做多久。 5.提示安全及特别注意事项。学生户外活动的安全级别要求要高于一般成人活动,必须仔细地分析教学实施过程的所有细节,标注其中需要特别留意、提醒、监控的环节,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对一些特别问题如儿童不宜、付费消费等要给予标注、处理办法等。

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培训会议心得

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培训会议心得 登封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培训会议,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着力解决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研学旅行如何与学校课程实现有机融合?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如何设计?此次的培训学习,带给了我们如下思考: 一、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立足教育性 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必须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每一门课程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寻找适合的研学主题和课程教育目标,深度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既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又要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二、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突出实践性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通过旅行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为此,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充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就是要让他们在与学校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践思考。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要避免学生在学校中的以单一学科知识被动接受为基本方式的学习活动。研学旅行的课程应当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因地制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在实践学习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加强融合性 ;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研学旅行基地功能的拓展、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都要创造性地整合。 从课程资源的整合看,既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也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例如,要统筹安排好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线路的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各种场馆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实现与学校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衔接融合,推动学校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 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2 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 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

中小学研学旅行或纳入教学计划.doc

中小学研学旅行或纳入教学计划中小学研学旅行或纳入教学计划 更新:2018-10-31 08:38:36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教育厅等12厅局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其中提到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通常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每学段不少于2次,原则上每次小学1~2天,初中2~3天,高中3~4天。其评价结果将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意见中提出,将中小学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根据实际,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通常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每学段不少于2次,原则上每次小学1~2天,初中2~3天,高中3~4天,研学旅行时间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各地根据地域特色和学段特点,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依托广东丰富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遗产、创新创意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粤古驿道,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知名院校、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结合域情、校情、生情,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基地”。 此外,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

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面临的问题及其策略 作者:刚祥云陈雅歆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17年第10期 摘要:近期有关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话题被“提上日程”,但是究竟何谓研学旅行以及如何合理地推进研学旅行并使之落地生根。道理似乎明朗,实践仍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尚未被普遍理解;第二、实践过程中易出现“难接地气”、“逐利而无学”、“安全不好保障”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以研学目的地对接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资源的整合为必要,以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有效拟定为方略,致力实现“高校+中小学+旅游地”研学旅行一体化。 关键词:研学旅行;中小学教育;课程化;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0-0026-0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特别是2016年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研学旅行得到快速发展。但研学旅行在实践层面上存在一定难度。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研学旅行”的内涵及其必要性尚未被普遍理解;第二、实践过程中易出现难“接地气”、“逐利而无学”、“安全不好保障”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以研学目的地对接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资源的整合为内核,在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有效拟定下健康运转,实现“高校+中小学+旅游地”的研学旅行一体化。 一、“研学旅行”的义涵及其必要性 “研学旅行”是一种践行校外教育的重要方式。回顾国内“研学旅行”的足迹,可以从2013年全国个别省市地区进行试点探索说起,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再次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直到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同年12月,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合力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并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义涵及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其中明确:“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简而言之,“研学旅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在旅游过程中,践行校外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德育评价教案

文风小学 一年级研学旅行德育课程评价教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璧教勤【2015】3号《重庆市璧山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璧山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决定在我校1-6年级学生中开展研学旅行工作。 二、活动目的 研学旅行是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课程,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关爱学生的心灵健康,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为目的,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饮食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三、评价内容 (一)全程参与(15分)(没有参加研学旅行的同学此活动为0分)全程参与着重评价孩子们注意力、纪律性、文明意识和团队意识。 1.研学旅行去程中的表现。(5分) ⑴研学从学校整队出发时,队伍整齐、安静。(2分) ⑵上车时,安静有序地上车。(1分) ⑶在车上,听从老师和导游的指挥,系好安全带,不将头手伸出窗外,

不随意下位走动。(2分) 2.研学过程中。(5分) ⑴到达目的地后等待参加项目时,听从老师和导游指挥,安静有序排队。(2分) ⑵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不乱扔垃圾,做到文明游玩。(2分) ⑶中午就餐时听从老师安排,文明用餐。(1分) 3.研学旅行回程中的表现。(5分) ⑴研学旅行结束后,排队迅速安静有序。(2分) ⑵上车时,听从老师的安排,安静有序,不拥挤。(1分) ⑶在车上,听从老师和导游的指挥,系好安全带,不将头手伸出窗外,不随意下位走动。(2分) (二).主动积极(5分) 主动积极这项评价的内容由帮助同学,主动参加研学旅行中涉及到的需要配合的活动,帮助老师管理同学三部分组成,帮助同学(1分) 在研学旅行途中,学生主动帮助晕车的同学,或者帮助其他同学照看包、衣服或者其他帮助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同学可以得1分。 主动参加活动中需要配合的项目(2分) 在研学活动中,会有一些项目是需要孩子们配合或者参与,能够主动表现自我,大方展现自我的孩子可以得2分。有意向参与但是没能参与的孩子得1分,不参与的孩子不得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等 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xx省教育厅等 10 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xx历史厚重、山川壮美、人杰辈出、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源远流长;xx被誉为“黄帝之都·女娲故里”,这些都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光荣革命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感受地域特色文化;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动手动脑、生存

生活、做人做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目标 注重因地制宜,突出xx特色,打造具有溱洧风格、国家标准的研学旅行精品工程:建设一批层次分明、各有特色、示范引领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打造一批xx特色、主题鲜明、影响深远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培养一批志在研学、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研发一套基层可推、一线可学、外地可鉴的精品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立一套责任清晰、科学规范、保障到位的研学旅行管理机制。努力形成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措施到位、运行操作规范有序、活动品质持续提升、文化氛围健康向上、学校和学生积极参与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自然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二)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三)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四)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

小学生研学旅行心得体会3篇【精品】

引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生研学旅行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生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篇1 古城西安,十三朝古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矗立着大明宫、小雁塔、华清宫,它们见证了千年前的繁华。 我们首先走进了交通大学,交通大学以精勤、敦笃、果毅和忠恕的宗旨闻名四海,吸引成百上千的优秀学子竞折腰。 下午游览了大唐芙蓉园,晚饭后在城墙上散步。大唐芙蓉园将唐代建筑几乎完美的还原,还有许多精彩表演,是个放松的好地方。在城墙上,我们欣赏到了西安的夜景,历史与现代交融,令人心灵震撼。总之,西安是个美妙的地方。 第二天上午我们走进了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栩栩如生,坚挺的脊背,坚定的眼神令人心灵震撼,在破碎的兵马俑碎片中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下午我们体验了汉文化,学习汉代历史文化,了解汉代文明。聆听汉学专家讲授汉代故事;穿汉服,做汉礼活动;制作汉代瓦当拓印。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古代中国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纹饰图案井然有序。 第三天上午我们走进了西安博物院,它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的博物馆。以展示的珍贵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扬的雁塔晨钟、秀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下午在回民街闲逛,回民街有许多特色小吃,都很美味,吃的很尽兴。回民街上集中了西安各式各样的清真小吃,有在卖烤羊肉串的,有在卖桂花糕的,有在卖肉夹馍的,有在卖裤带面的,有在卖牛羊肉泡馍的。各种食物的香味弥漫在整条街上,香极了!店家的叫卖声、游人的说笑声夹杂在一起,热闹得不得了。 晚上聆听古老秦腔戏剧,“生、旦、净、末、丑”让我们眼前一亮。《面见圣上》及《王小三传闻》的经典戏剧演出,为我们了解秦腔打开了一扇大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到了临别的那天,我们坐在动车上,望着渐渐远去的西安城,我有点念念不舍,但此时的我只能说:“西安,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