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大家族,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南30公里的南部山区。

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爆发的一个文化现象,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简单介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在演变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 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马家窑彩陶纹饰逐渐脱离崇拜神灵的束缚,开始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此时,作品的造型更具自由性和个性化特征,同时,色彩也更加丰富,纹饰更加精细。

3. 盛期阶段:在盛期阶段,彩陶纹饰出现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与天相连意识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取得了很高的文化及艺术成就。

4. 衰退和消亡阶段:在衰退和消亡阶段,马家窑彩陶纹饰逐渐失去其创新性和魅力,其形式逐渐单一化、呆板化。

1. 地域特征: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出浓郁的山东特色,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特征。

2. 自然主义: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特征,包括动植物、自然景观以及自然现象等等。

它们是用自然做为原型,通过艺术手法加以优化和变形后,呈现出自鸟、虫、兽等丰富多彩的形象。

3. 抽象表现: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抽象手法,这种形式只适于用图案符号来表现某些思想和情感。

4. 象征手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采用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例如,动物图案所代表的是吉祥、福气等等美好的愿望,飞禽走兽所象征的是百业兴旺、丰收年成等等。

5. 鲜明色彩: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颜色鲜艳抢眼,有红、黄、黑、白、绿等色彩,通过色彩的组合和运用,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力度。

综上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绚烂的色彩、精美的工艺、鲜明的地域特色,代表着新石器时代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情感和理解,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彩陶器,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马家窑彩陶纹饰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其审美特征也有所变化。

一、初期彩陶纹饰阶段(主要发现于第一至三层遗存)马家窑文化初期彩陶纹饰主要表现为奇形异状的动植物纹样,如蛤蟆纹、龟纹、蛟龙纹、鸟纹、鱼纹等,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此时的纹饰主要是以线条勾勒,加以填充彩料形成,较为简单,色彩清新明亮。

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纹饰在继承初期纹饰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的纹饰形态更加自然流畅,艺术性更加抽象,颜色更为深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几何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主要包括直线、弧线和曲线等。

这些几何图案在画面构图中更加严谨明确,协调有序。

这类纹饰的形式抽象、几何,有一定的装饰感,富有现代感,并能激发人们对纹饰构图的感性认识。

2.动植物纹饰中期彩陶器上的动植物纹饰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表现出东方的神话色彩,还有一定的现实痕迹。

其中,动物纹饰中以水生物为主,如鳢鱼、螃蟹、乌龟等。

而植物纹饰则以曲线条神曲,形态多样,如柿子纹、蚌壳纹等。

晚期彩陶纹饰更趋向于抽象化,如几何形状、符号符号的运用较多,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和世俗的物质文化。

同时,纹饰变得更为简洁,却多的是灵动,充满了抽象的意识与梦幻感。

这种审美上的转向,显示了当时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及生产技术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形态、内容、意义均经过一定的演变,但彩陶器的装饰色彩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始终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种彩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展现出北方古代农业人类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44Vol.175马家窑文化兴起于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甘肃清水至宁夏西南部地区有广泛分布。

在马家窑文化中,彩陶是其经典文化内容。

马家窑文化彩陶在造型艺术、使用价值和历史价值方面都很突出,其纹饰特点在于彩绘技艺发达、纹饰图案繁复且富于变化,且在繁复的变化中又能找到一定的规律之美。

研究马家窑文化彩陶,其纹饰的演变和审美特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其艺术内涵。

1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与分类1.1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马家窑文化属于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发现而得名的,距今已5200~4300年。

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在漫长历史中也经历了多个发展过程。

在马家窑文化早期,首先是石岭下文化彩陶纹饰,这类彩陶以泥淘盘筑为主,纹饰类型有动物纹、几何纹、鸟纹等类型,这阶段的彩陶纹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蕴含了一些古人关于宗教、自然、农耕文明的崇拜之情[1]。

马家窑文化发展到中期,则出现了精彩而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这阶段的纹饰主要是鸟纹和鲵鱼纹,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太阳、月亮及上天的崇拜。

在这阶段,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中增加了很多纹饰类型,刻画纹、圆圈纹、旋涡纹、水波纹等都是这时期出现的,这些丰富的纹饰为中国后世雕刻艺术的发展也提供了蓝本。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作为马家窑文化中纹饰的经典代表,其纹饰不但继承早期纹饰对宗教、自然、动物等方面的崇拜,也一定程度展示了当时人们对音乐、舞蹈以及祭祀活动的重视。

后来,在马家窑文化晚期又出现了半山文化陶器和马厂文化陶器,这两类陶器纹饰的色彩运用方面常用红、黑两色,并且出现了菱形纹、葫芦纹、网纹、锯齿纹、连弧纹等多种类型的纹饰。

1.2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分类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一般以黑彩为主,部分陶器内外都有彩绘,且彩绘面积大,多数彩陶的口沿、外壁甚至内面都有彩绘图案。

根据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纹饰和几何纹饰两大类。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代表性文化,产生于今天的河北省平山县马家窑遗址。

该文化的核心特征是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因此被称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其彩色陶器尤为出名。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如简单的直线、波纹、折线等。

中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如走兽、人脸、猪形等动物和人物形象。

晚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进一步发展,图案更加丰富多样,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1. 色彩鲜艳:马家窑彩陶纹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彩色颜料,如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等。

这些颜色经过烧制后能保持鲜艳持久,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色彩的运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2. 图案生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图案生动多样,包括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

动物形象常见的有狗、猪、羊等,人物形象则有人脸、人身等。

这些图案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富有动感,给人以活力和生命力。

3. 线条简练: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线条通常简练而有力,以直线、弧线、波浪线为主。

线条的运用既能够突出图案的形状,又能够增强整体的美感,使作品更加凝练和精致。

4. 刻划精细: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刻划非常细腻,刻划出的纹饰线条清晰明确,刻划的深浅也有层次感。

这些细腻的刻划使整个彩陶纹饰更加细致入微,给人以高雅和精巧的印象。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在技术上非常高超,审美特征突出。

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案、简练的线条和精细的刻划都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能。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不仅是中国古代陶器制作技术演变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

陶铸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装饰美与造型1. 引言1.1 马家窑文化的概述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河南一带。

马家坟遗址是该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陶器之乡”。

该文化的彩陶制作技术非常发达,以其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马家坟文化的彩陶在装饰上大量采用了纹饰、刻划和绘画等工艺,经过精心的雕琢和上釉处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其装饰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展现出了古代陶铸文明的魅力和辉煌。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造型特点则体现在其器形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

器皿形态有圆形、方形、长颈瓶、罐、盆等多种类型,每一种器形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展现出了雕塑艺术的魅力和个性。

马家坟文化彩陶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在陶铸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2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陶铸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陶器是人类最早的使用的器物之一,而陶铸文明的兴起,则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陶铸文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铸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陶器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也为劳动力的节约提供了可能。

陶器的使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储存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物质基础。

陶铸文明的兴起,推动了人类的文化发展。

陶器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陶器的装饰和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陶铸文明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

2. 正文2.1 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美马家坟文化彩陶在装饰美上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其装饰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案丰富多彩马家坟文化彩陶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主题内容涵盖了动植物、神话传说、人物故事等各种元素。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一些地区。

马家窑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陶器文化的鼻祖之一。

马家窑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陶器制作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尤其是彩陶纹饰的出现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及其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马家窑彩陶的纹饰主要以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为主,形式单一,呈现出较为原始的风格。

线条的画法主要是通过刻划或划线的方式,几何图案则是通过简单的几何形状的组合而成。

这些纹饰通常是以单线或多线交叉、环绕等形式呈现,线条较为粗糙而不规则。

纹饰的色彩主要以黑色为基础,形成明暗对比的效果。

中期马家窑彩陶的纹饰开始有所发展和丰富。

此时的彩陶纹饰逐渐从简单的几何图案演变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图案。

除了线条和几何图案,动植物形象也逐渐出现在彩陶的纹饰中,如鸟类、兽类、花鸟等。

这些动植物形象的描绘开始呈现出一定的生动性和立体感,但仍然相对简单。

此时的彩陶纹饰的色彩也逐渐丰富,除了黑色外,还出现了红色、棕色等。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彩陶更加鲜艳多彩,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成熟的过程。

纹饰的形式由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逐渐丰富到包括动植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在内的多种元素。

纹饰的色彩也从黑色逐渐丰富到包括红色、黄色、白色、蓝色等多种颜色的组合。

这些演变过程体现了马家窑文化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鲜艳多彩。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色彩丰富多样,色彩饱满鲜艳,给人以明快愉悦的感觉。

这种鲜艳多彩的色彩运用是当时人们审美追求的一种表现,也是彩陶纹饰的独特之处。

几何形状和线条的组合。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几何形状和线条构成了纹饰的基本元素,几何形状之间的组合和线条的延伸和交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纹饰图案。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作者:袁志翔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马家窑文化作为我国最早期的文化存在着,其中所发掘出来的彩陶拥有独特的纹饰特点,拥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为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价值。

今天,笔者就从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化发展,以及与之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形态以及其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审美特征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基本特征和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因此,便带动了鉴宝藏宝以及相关拍卖行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马家窑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继承和分支,充分体现了其向西的延伸。

继仰韶文的彩陶在中原地区衰落之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之后的数百年之间呈现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并且达到了彩陶发展的最高峰。

在以彩陶器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中,它的图案丰富多变、纹饰生动形象而且颜色抽象炫丽,同时种类齐全多样,彩陶风格自成一体。

这些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它不仅仅为我国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体现了当时人类审美的独特水平,这也是我国艺术文化形成发展的滥觞。

因此具有马家窑文化特点的彩陶不仅是一件收藏品,它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已经大过了收藏价值。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演变(一)石岭下、马家窑类型时期的网纹在马家窑文化的初期,以石岭下类型文化位置为主。

这个时期的纹饰多以鱼类纹饰存在于日常用具罐和瓶之上。

艺术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那时候马家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鱼类,而此地区的人以鱼类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食。

彩陶纹饰上的鱼纹饰,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劳作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开始对于美产生追求。

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方式,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愫寄托在日常必需品之中。

从而使之有一个良好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遗存,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西部地区。

马家窑文化以其独特的彩陶纹饰而闻名,这些纹饰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追求简练而有力的线条,中期追求更加夸张和复杂的纹饰,晚期回归简约和抽象的表达方式。

在初期阶段,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主要以线条为主,用简练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动物、人物和几何图案等形象,整体呈现出一种明快而生动的气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逐渐进入中期,纹饰的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夸张和复杂。

纹饰中的动物形象逐渐变得夸张和奇特,人物形象则呈现出夸张的肢体比例和艳丽的服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

首先是形象生动和夸张。

马家窑文化的纹饰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常常被夸张和放大,以突出形象的生动和独特。

其次是色彩鲜艳和丰富。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采用了多种鲜艳且对比强烈的颜色,在烧制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色彩效果,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再次是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的运用。

马家窑文化的纹饰中常常出现各种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这些形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纹理,还对观者产生了一种神秘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感觉。

最后是整体呈现出一种简约而精细的特征。

尽管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在形象和色彩上充满了夸张和鲜艳,但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简约、精细和谐调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经历了演变过程,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这些纹饰在形象、色彩、几何图案和抽象符号的运用上具有生动夸张、色彩鲜艳丰富、简约精细等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摘要:
马家窑文化作为我国最早期的文化存在着,其中所发掘出来的彩陶拥有独特的纹饰特点,拥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为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价值。

今天,笔者就从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化发展,以及与之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形态以及其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审美特征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因此,便带动了鉴宝藏宝以及相关拍卖行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马家窑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继承和分支,充分体现了其向西的延伸。

继仰韶文的彩陶在中原地区衰落之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之后的数百年之间呈现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并且达到了彩陶发展的最高峰。

在以彩陶器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中,它的图案丰富多变、纹饰生动形象而且颜色抽象炫丽,同时种类齐全多样,彩陶风格自成一体。

这些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它不仅仅为我国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体现了当时人类审美的独特水平,这也是我国艺术文化形成发展的滥觞。

因此具有马家窑文化特点的彩陶不仅是一件收藏品,它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已经大过了收藏价值。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演变
(一)石岭下、马家窑类型时期的网纹
在马家窑文化的初期,以石岭下类型文化位置为主。

这个时期的纹饰多以鱼类纹饰存在于日常用具罐和瓶之上。

艺术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那时候马家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鱼类,而此地区的人以鱼类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食。

彩陶纹饰上的鱼纹饰,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劳作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开始对于美产生追求。

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方式,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愫寄托在日常必需品之中。

从而使之有一个良好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马家窑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这些图案纹饰之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马家窑当地生活之中经济的主导。

对于临水(洮河、湟河、黄河等)而居的马家窑人,从地理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马家窑人对于水产食物的由来。

同时,作为捕鱼的重要工具渔网来说,马家窑人民对此也拥有着深刻的认识。

对他们来说,渔网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工具,更是其保证生活继续的必需品。

因此,从实际的感官刺激到抽象的艺术表达,这是马家窑地区人民根据其自身的主观认识而达成的对自然界的膜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网纹也是马家窑文化陶器纹饰的主要纹饰。

(二)半山类型时期的网纹
在生产力有所发展的半山类型时期,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生存问题。

但是这个时期的马家窑人已经对部落的强大有了深刻的认
识,因此,他们便开始重视生育和繁殖。

因此,从这个时期的图案上,我们可以看出和鱼有关的纹饰的具体化和繁殖化的表现,鱼鳞渔网的密集象征着子子孙孙的繁衍不息。

在将希望寄托与艺术手法表达的时候,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从逐步完善的图形到抽象化的色彩,都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内涵。

三、马厂类型时期的网纹
在4350多年前的青海省和县马厂土塬形成了马家窑文化发展的另一个时期—马厂类型时期。

马厂时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于彩陶制作的专业性很强,内部有清晰明显的分工。

但是,这个从这个时期陪葬的彩陶工艺来看,它的制作相对粗糙简单,同时,对于陶器的精加工不再重视。

彩绘之后便直接烧制,不经打磨的彩陶烧制之后会有明显的突兀感。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分析到,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逐渐的走向衰败。

但是,这个时期的纹饰更加多样,以漩涡纹、环形纹、三角纹、人纹以及一些动物纹饰和特殊符号为主。

网纹作为最常使用的纹饰,逐渐发展拥有更强的装饰性,同时与其他纹饰一同和谐的在马家窑彩陶文化中不断发展。

四、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构图审美特点
马家窑文化是原始社会彩陶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纹饰上,总的情况是马家窑呈现了浓厚的水乡气息。

在表现手法上,马家窑比较偏向自由的放射单独模样,半山则是两方连续的严谨组织纹饰,马厂则是将半山纹饰的开放、粗犷之作。

马家窑类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精细光滑,以黑色彩绘纹饰为主。

装饰纹样丰富多彩,表现技法也十分熟练。

许多纹饰几乎布满器身全部,给人十分饱满和华丽的感受。

多样综合的装饰方法在马家窑型彩陶中十分突出,即是在同一个陶器身上装饰着多种纹饰,同时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节奏安排上显得变化多样,却又兼有对比和协调的美妙关系,这在其他类型的彩陶纹饰中是不多见的。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
【参考文献】
[1]汪洪洋,刘建峰,杜子峰,刘秀英.文艺人类学新探索: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评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
[2]张杰和,刘亚辉,王荣涛.论岩画、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中的游猎民族生命美学意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
[3]王华阳,刘思颖,张莎莉.心灵的真实与自由的创造——论原始彩陶纹饰的符号性特征.陶瓷科学与艺术,2006,40(4)
[4]李远东,王琦善,张曼莉,冯永康.点“击”彩陶——“点”在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中的妙用,美与时代(下半月),20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