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合集下载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现代社会中一门重要的专科学科,它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这门专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们将学习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方面的知识,以及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需要掌握各类食品的特性和特征,了解不同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学会使用各种检测方法来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其次,这门专业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关注度日益增加。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将成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他们将负责监督食品行业的各个环节,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符合标准。

他们将通过检测和管理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护公众健康。

此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食品行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专业学院通过不断改进食品加工工艺、推广先进的食品生产技术,使从业者能够生产出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产品。

同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还推动了食品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食品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最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要求的提高,食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国家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食品检测机构等从事相关工作。

此外,他们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开设食品安全咨询公司,提供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技术和服务。

总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门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专科专业。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也为社会的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通过学习这门专业,学生们将掌握食品质量和安全控制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保护公众的饮食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一、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状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重于泰山,企业靠市场,市场靠商品,商品靠质量,以质量站稳市场,以质量开拓市场,并将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食品企业中来。

当前我国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出现了两极分化。

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已初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而效益滑坡的食品企业,疲于应付生存危机,质量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控现象。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意识淡薄在不少食品企业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对食品质量和食品质量管理的认识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比如对产品质量的内涵、质量控制内容认识不足。

一些食品企业的管理层认为产品质量是质量保证部门的事,过多地依赖质量检验。

在许多食品企业,质量的重要性未能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当质量与其他指标如产量、销售额发生冲突时,质量往往成为牺牲品。

加强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解决制约质量管理的根本性问题。

食品企业首先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手段,完善各项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监督,以法治代替人治,积极提高员工积极性并全面参与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2.未能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粗放的原料生产方式制约质量管理。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料大量来源于千家万户粗放型操作,而非集约化生产的原料基地,生产产业化程度较低,即便现在时髦的公司+农户形式,也难以避免粗放型原料生产带来的各种安全弊病。

粗放的生产管理、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以及多种原料来源,造成原料安全质量的不一致性,农药、兽药残留、寄生虫以及物理性异物等食品安全危害,都可能随着原料进入食品加工过程。

对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追溯性差。

在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方式下,如果不对员工的个人卫生状况进行严格管理,细菌很容易通过这些员工的呼吸、唾液和创口污染正在加工中的食品。

食品安全的历史与演变

食品安全的历史与演变

食品安全的历史与演变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不含有危害人身健康的有害物质,保证食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以及保证食品生产、销售、储存、加工过程中不存在污染等问题。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人口流动、工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污染事件频发,国家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的历史和演变,本文将介绍食品安全的起源、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一、食品安全的起源食品安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黄帝内经”就提示了“饮食有度”的概念,而在公元前550年左右,中国《礼记》中已明确规定了“饮食谨慎”的重要性。

此外,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医学家也开始研究食品营养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希波克拉底也提出了“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的观点。

在现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更是被广泛认识。

随着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发展,以及食品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控制。

二、食品安全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也日益复杂,难以把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关注,并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如新加坡之爪蟹事件、美国毒马铃薯事件等,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权益,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

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国际食品标准,各国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如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也不断提升。

现代科技已经可以检测食品成分、添加剂和污染物等。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多肽二维电泳等高科技手段。

三、食品安全的现状虽然各国都通过特定的法规、标准来管理食品安全,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

食品污染、滥用添加剂、虚假宣传等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担忧。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鸡蛋污染、地沟油的使用、非洲猪瘟等问题,都牵动着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神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运而生,为社会的这一需求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

该专业的现状如下:- 行业现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包括食品科学、化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多个领域。

当前社会,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和企业都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相对较为狭窄。

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岗位需求量较少,很多企业没有专门为该专业毕业生设立独立的招聘岗位,而是将其纳入其他相关岗位的招聘范畴中。

- 发展前景: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将继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政府和企业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这将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总体来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选择该专业时,建议充分了解专业定位、市场需求和就业情况,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食品科学的现状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

食品科学的现状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

食品科学的现状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引言食品科学作为一门研究食物的组成、生产、加工、保存和安全性的学科,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科学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食品科学的现状以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食品科学的现状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各国政府和食品行业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控,制定和实施了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

食品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检验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等手段,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营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人们对食品的营养价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食品科学家通过研究食物的组成、营养成分和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为食品营养的改善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各类营养饮食指南的制定和宣传也使得公众对食品营养更加关注。

食品加工与创新食品加工是将物质变为可供人们食用的食品的过程。

食品科学家通过研究食品加工技术和原理,提高了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食品创新是指通过改良食品的配方、工艺和包装等方面,生产出新型的食品产品。

食品科学家通过创新加工技术和原料,开发出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和特色的食品产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口味和需求。

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它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食品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提高食品品质的控制和监测能力。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为食品研发提供模型和预测,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加速新产品的推出。

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改良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食品加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植物的产量和抗病性,增加作物的品种和种类。

简述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简述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简述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因此食品质量管理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简要介绍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的状况,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一、国内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在国内,食品质量管理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监管机构的职责与权力划分、监督检查与执法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2. 食品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主要研究食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和食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技术。

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4. 食品质量溯源与追溯研究:通过建立食品质量溯源体系,追溯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从而提高食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

5. 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研究:通过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促进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国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在国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同样受到广泛重视。

各国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研究:各国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以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与加工技术,提高食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食品的安全风险。

3. 食品供应链管理研究:从食品的生产到消费,研究如何有效管理食品供应链,确保食品质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通过对食品生产和消费环节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5. 食品质量认证与检测技术研究:研究食品质量认证和检测技术,提高食品质量的可信度和可追溯性。

三、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增加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跨领域合作与创新:食品质量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提高食品质量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形势解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形势解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形势解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情况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前景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般选择继续深造,因为国家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向尖端人才发展。

毕业后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

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1.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2.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3.具有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4.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方向有很多,就业前景也比较广阔,但大家还是要在专业上努力学习,争取学习地更深入。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形势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般选择继续深造,因为国家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渐向尖端人才发展。

毕业后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

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前景:食品行业对于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人口的增长和新食品的开发都为增加就业提供了机会,所以食品营养专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与前景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与前景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与前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一学科应运而生,正在逐步的蓬勃发展。

它探究食品的制作、生产、修改和加工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工程和营养学原理,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还通过改良食品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降低制造成本。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历史及现状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广泛的科学技术,与食品的制作、加工和营养密切相关。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探索不同食材的储存和加工技术。

最早的食品加工是通过晾晒、腌制和熏制等方法使食材的寿命得以延长。

这些技术虽然简单,但是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使我们的先人得以渡过困难时期。

在中国古代,人们掌握了食材的加工技术,比如制作豆腐、制作面食、发酵制酒等。

而在近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生产的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人类发明了一系列的设备和加工工具,包括真空包装机、压力锅、蒸馏器等等,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人们加强了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监管与检测,通过改良食品原料、加工工艺和研制新技术,提高了人们的营养水平,增强对健康的保护和促进。

生产符合营养标准和卫生标准的优质食品,成为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中心任务。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1. 食品加工机械的发展食品加工机械的发展是食品工程领域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在食品加工中,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自动化设备不断涌现。

近年来的食品、饮料自动化生产线已经逐步覆盖了食品行业的所有生产数据,使得食品工业由人工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 食品成分的研究食品中的成分是食品营养的基础。

通过对食品成分的研究,可以改善食品味道、提高营养价值和减少制造成本。

同时,研究食品成分也有利于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食品成分成为了食品科学研究重要内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学科的现状与发展一、引言食品安全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

食品安全学科的发展直接关系食品安全科技水平的提升。

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是以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保障技术及装备开发和相关科研、工程队伍的组织与培养为其基本涵的学科。

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和食品领域的其他学科相比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是近10年中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的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在学科方向特色、学术团队结构、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各个方面均快速发展,是食品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食品质量安全学科在“十二五”及今后较长时间仍然将是食品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学科生长点,我国应该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应用技术创新与集成示等方面,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切实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使我国食品安全的科技支撑实现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转变,努力保障公众健康与安全。

1.2012—2013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对食品学科发展的启示2012—2013年以来,白酒“塑化剂”、水饺“金葡菌”污染、奶粉“二聚氰胺”、“顺丁烯二酸”、“镉大米”、“速生鸡”、“假牛肉饼”等国外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再次昭示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持久性问题。

国外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对食品安全学科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上述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加工过程是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关键环节,真正安全保障来自于对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控制。

速冻水饺的“金葡菌”污染事件虽然没有引发更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随着我国食品消费习惯的变化和食品产业的发展,微生物安全风险将会逐步成为我同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致病微生物的控制和检测技术研究必须得到重视。

环境污染导致食品中持久性环境污染物超标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国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我国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代价沉重,农田、水源及空气污染本底非常高,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环境持久污染物的迁移污染基本上无法避免。

人口压力造成的食物短缺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基本的食物保障问题,同时在利益驱动作用下,我国的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一直处于持续增加状态,农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一直困扰我国初级农产品,进而在源头上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未来30~50年间我国食品安全、农业和环境领域必须直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用持续不断的科技进步和严之以恒的管理措施来把食品安全这只猛虎锁在笼中。

因此未来食品质量安全学科的发展食品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检测检验技术、食品安全预警与溯源等将是学科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这些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将会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破题解困。

2.我国食品安全学科发展概况食品质量安全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年轻学科,2004年我国设立第一个“食品质量安全”本科专业,至今也仅是10年的时间,与食品科学相比,还处在出生的婴幼儿期,但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食品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在食品科学领域甚至整个学科门类中占据越来越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一支重要的学术分支食品安全学科交叉于农学、工学、理学、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

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创新、科技转化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012—2013年期间,食品安全学科继续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学术交流等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提升了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动了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科学研究一直是食品安全学科发展的重点,目前,已经具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特别是2012年,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国家对食品安全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投入和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先后推出的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食品安全及其相关学科研究项目增加,经费强度提高(见图1)。

2012年食品生物危害物精准检测与控制技术等一批国家“十二五”、“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启动,直接与安全相关的项目资助额度超过1.5亿元。

同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快速检测技术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各类省部级一等奖39项,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量快速递增。

在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继续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之间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在交流规模和层次方面均取得了突破,一年一度的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有效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2012年举办国学术会议30多次、主办和协办国际会议10余次,先后与美、加、英、法、日、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30多所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研究或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研究生、访问学者、相互进行科学研究等合作项目。

二、食品安全学科近年的最新研究进展1.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1)食品安全检测与鉴伪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在2012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技大学牵头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成果是在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支持下,科技大学联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九鼎医学生物工程等科研单位和企业,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食源性致病菌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危害因子,重点对食品安全小分子化学危害物免疫分析理论进行了创新研究,通过对小分子化合物抗体的研究分析,发现抗体功能结构域氨基酸残基与半抗原分子间的静电耦合度是影响抗体特异性的关键因素,提出半抗原对抗体特异性的决定机理,奠定了小分子化学危害因子高特异性抗体制备的理论基础;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危害物可视化快速检测核心技术4项:高质量半抗原定向合成和小分子抗体规模化制备技术、多抗体共包被多残留检测技术、试纸条定区域循迹扫描涂布技术、化学危害物稳定色差梯度显色技术,研制了60余种化学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产品,检测效率平均提高200%,检测成本仅为常规仪器方法的20%,其中多抗体共包被免疫多残留等10余种检测试剂盒属于原始创新产品;突破了食源性致病菌可视化快速检测瓶颈技术3项:可视芯片表面修饰改性技术、种属靶标特异性基因扩增技术、核酸标准样品分子荧光定量定值技术,首次开发了食源性致病菌可视化基因检测芯片、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技术和试剂盒16种及核酸国家标准物质20种,实现了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高通量检测,并使检测时间从数天缩短到数小时。

项目成果共发表SCI收录论文44篇,被SCI他引394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制定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8项,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编写专著6部,培养研究生220人。

产品在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等环节得到广泛的日常应用,也用于保障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和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澳大利亚和越南等同家,改写了我国食品安全免疫检测产品没有出口的历史。

产品的便捷性、时效性和精准度广受好评,近二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822.35万元,间接经济效益68.85亿元,保障了年均货值175亿美元的食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通过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目视判别颜色变化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实现了精准、多残留、高通量的快捷检测,突破了制约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技术瓶颈,降低了检测成本,使监管从事后处理变为现场反应,防患未然和快速反应不仪成为可能而且渐为常态,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捉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食品真伪鉴别是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新兴研究热点和重要研究容,迫切需要高技术的引领和支撑。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造假可能是最受关注的一项了。

随着打假意识和技术的进步,造假者不断推出各种新“招数”。

目前,不法分子在食品中的掺假方式越来越多、围越来越广、容越来越复杂,主要包括掺兑、混入、抽取、假冒、粉饰等手段。

掺假围涉及粮油、肉类和加工制品、乳制品、果蔬、糖及糖制品、饮料类等各领域如大米中常见的掺假行为:新米中掺入米,廉价米中混入高价米;面粉中混入滑石粉:食用油中掺对地沟油及其他非食用油(如桐油、蓖麻油等),等等。

相比于普通食品,高附加值食品掺假造假尤其严重。

同绕鉴伪问题,2012年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年份白酒、天然果汁、产地葡萄酒等配套检测方法标准,采用溶剂压制核磁共振技术和高分辨质谱Marker标记物筛选方法,建立年份白酒基酒识别方法,突破中国年份白酒难以检测标识年份真实性的技术瓶颈,为制定中国年份白酒技术规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同位素质谱技术,构建了复原果汁识别技术和起泡葡萄酒真实性识别的同位素分析技术平台。

课题在食品真实性前沿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突破食品质量标准领域如产地葡萄酒、年份白酒和天然果汁等识别技术难题.为下一步制定相关食品真实性技术标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鉴伪技术研究方面论文成果也有了新的突破。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12位机构中,只有中围农业大学一家中国机构,位列第十二,但在近5年发展迅速,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等国机构发文量均已经进入该研究领域的第三研究梯队。

(2)加工过程安全与控制近年来,我国对加工过程中的危害因子如热加工中的苯并[α]芘、杂环胺、丙烯酰胺,发酵过程中的亚硝酸盐、生物胺,以及其他途径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反式脂肪酸、氯丙醇形成机理、检测方法、风险评估以及有效的抑制措施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并获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食品加工过程中,熏烤、烘烤过程是形成苯并芘的主要途径。

熏烤制品有熏鱼片、熏红肠、熏鸡及火腿等动物性食品。

烘烤制品有月饼、而包、糕点、烤肉、烤鸡、烤鸭及烤羊肉串等食品。

熏烤、烘烤常用的燃料有煤、小炭、焦炭、煤气和电热等,由于燃烧产物与食品直接接触,烟尘中的苯并芘直接接触食品而污染。

有人对木材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裂解产物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所有的燃烧温度下均可产生苯并芘。

另外由于烘烤温度高,食品中的脂肪、胆固醇等成分,可在烹调加工时经高温热解或热聚,形成苯并芘。

据研究报道,在烤制过程中动物食品所滴下的油滴中苯并芘含量是动物食品本身的10~70倍。

当食品在烟熏和烘烤过程发生焦烤或炭化时,苯并芘生成量将显著增加,特别是烟熏温度在400~1000℃时,苯并芘的生成量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急剧增加,如当淀粉在加热至390℃时可产生0.7μg/kg的苯并芘,加热至650℃时可产生7mg/kg的苯并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