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火把节在凉山彝族的古彝语中称为“朵者”或“朵楚”,后演变为“都者”。“朵”和“都”都是“火”的意思,“者”的本意是“赔偿”,但千百年来彝族火把节使“者”引申为“节日”之意,“都者”特指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火把节。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世代相传的盛大节日,历时三天三夜。是曲型的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节日庆典活动。

起源:火崇拜下的动人神话

火把节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和对自然的战胜,至今仍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骁勇尚武的民族精神。从历史传说和火与农耕文明的文字记载表明,它产生在彝族社会迈过了原始时期,进入农耕社会的远古时代。

1、火把节起源的传说

那天,赫铁拉巴设计,让阿妈拿“铁饼铜饼”招待斯惹阿比,把他吓跑躲进空心大树里,被赫铁拉巴追上拔起大树摔死,天神为了报复人间,放“天虫”吃光地上的庄稼,就在这天,赫铁拉巴,带领人们燃火把烧光“天虫”,取得了抗天胜利。从此人们为庆祝这一胜利,便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久而久之,世代相传,便形成了今天的火把节。

2、以火色占农,祈求丰收

以火色占农,祈求丰收是火把节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方面古籍记载较多,明李中溪《云南通志》载:“六月二十五日,采松明为火

炬,照田亩,以火色占农。”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六月

二十五日,乡民聚火把节于田间,和以草杆焚之,以祈丰年”。凉

山彝族举火把在屋子内和庄稼地里绕行时,口中念道:烧掉一切不

吉之源,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分布区域:布拖、普格传承最为完整

千百年来,凉山彝族聚居地区都有火把节,主要分布在“所地”、“阿都”地区的布拖、普格、金阳、昭觉、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等县市的彝族村寨。其中,布拖县的拖觉区、衣某区、西

溪河区和普格县的小兴场区、西洛区、洛乌沟区、螺髻山镇等的彝

族村寨的彝族火把节传承最为完整。

布拖县彝语称“基那布特”。相传很久前,阿基部落翻山越岭来到松林成海的坝子居住,后人称阿基部落居住的那片松林叫“基那

布特”。清宣统元年(1909)采用“布特二字,音译为“布拖”,

沿用至今。普格县彝语称“日诗普基”,是远古时代彝族先民“日

诗部落”迁徙居住的驿站。布拖县、普格县的彝族土语属彝族北部

方言区的“所地”次方言,又称“阿都”方言。布拖、普格自古相

邻相连,从北宋到南宋布拖、普格为大理国建昌府“阿都”部住牧

地域,后人称布拖、普格方言区的彝人为“阿都人”。“阿都”地

区是彝族传统文化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区域。

节日内容:祭祖祈福、集会狂欢

凉山彝族火把节可分节前准备和节日两个过程。节前准备是为迎接火把节到来所进行的各种民间筹备活动,而节日又可分为连续的

三天。

节前准备主要有:一是准备火把,火把彝语叫“都则”,多用干蒿枝捆扎而成;二是准备祭祀品,视其家境可宰杀牛、羊、猪、鸡;三是准备节日的盛装。

火把节第一天主要是杀牲祭祖,各家团聚进餐,傍晚后打火把游照田间。

火把节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一大早,村村寨寨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火把节集会地,参与或观看摔跤、寨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民间体育竞技活动,

同时,弹口弦、弹月琴、吹马布、吹葫芦笙、吹竖笛、唱山歌情歌。浩大的“朵乐荷”歌舞场面吸引着千万人的目光,姑娘们一手撑黄伞、一手与前人相牵围场走圈,歌声荡漾:

今晚来过火把节朵洛荷

林中的林王来打火把哟

草中的草王来打火把哟

大家都来打火把

年轻都来打火把

来跳三圈朵乐荷

犍牛斗牛场上吼三声

骏马赛马场上跑三圈

小伙摔跤场上逛三转

英俊的小伙年轻时不耍

明年要成家

漂亮的姑娘年轻时不耍

明年要出嫁

第三天彝语称“都沙”意为“送火种”或“送节”,主要活动是各家要到一处焚烧邪恶的地方,把火把拆开将鸡翅毛、股骨一起焚烧,象征烧灭邪恶妖魔,祝家人平安吉祥。

火把节的特征和价值

【基本特征】

一、全民参与的最盛大的庆典

布拖和普格地区的彝族火把节,是历史悠久,形态古朴,民族特色最为浓郁鲜明的、以火为核心、以火把为主题举办的民俗节日盛典。统观世界各国和我国各民族地区,无论从历史沿革、文化积淀、民族特色、风俗传统、族群记忆、心理认同以及办节的时空规模、

影响面、影响度、参与面、参与度来看,完整意义上的火把节当首

推凉山彝族的“阿都”地区。

二、宏大的民族文化荟萃与展示

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展示的精华,火文化的典型模式,作为民族风情习俗传承的代表形态,是民族情感、民族意志、

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团结度、民族亲和度、民

族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标志和象征。

三、火把为标识的火文化精神

【基本价值】

一、重要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

世界文明史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人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发

展而来的结晶,对于研究彝族文明史乃至中华文明史,对于研究民

族学、民俗学,对于弘扬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见证中华民族文

化的不朽生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

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辐射对现实社会的价值

火把节植根于彝族的火文化,彝族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彝族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丰富多彩

的彝族火文化的火把节。反之,没有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文化就不

完整,就会减少魅力,而相应失色。显而易见,凉山彝族火把节在

彝族火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独具的社会和谐进步的促进功能

和它所保有日益显现的巨大发展潜力,使它承担着彝族优秀文化遗

存的传承与教化,民族认同感和生命的精神独立性的坚守,民族文

化风情风俗的培养与延展,民族历史文化完整性的探求,民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