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比较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比较

每个 农 场 平均 产 糖 约 10 吨 。泰 国有 甘 蔗 种植 户 约 00
8 个 ,户 均 规 模 达 到 1. 公 顷 ,正 常 年 份 户 均 产 万 25
成本 高于 澳 大利 亚 、泰 国。 以 20 /8 季为例 ,我 0 70 榨
糖约 8 吨。二是我国甘蔗单产总体偏低 ,虽然含糖 0 分相 对 较 高 ,但 单 位 面积 产 糖 量 水 平仍 然居 中 ,优
中国食糖 产蛾 竞争 力分析
基于与澳大利亚 、泰 国糖业的 比较
文 /徐 欣 郑传 芳 陈如凯
近 年 来 ,随着 我 国食糖 消费 的快 速增 长 ,糖 料
国 公 顷 产 糖 量 仅 为 93吨 ,远 低 于 澳 大 利 亚 1.吨 . 26 的水 平 。三 是我 国甘 蔗 生产 成 本 远 高于 澳 大 利亚 和 泰 国 。 由于 澳 大利 亚 早在 上 世 纪 8 年 代就 实 现 了甘 0 蔗 收割 机 械 化 ,避 免 了 高 昂 的劳 动 力成 本 ,再 加 之


中国食糖产 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差距
差 距 。一 是 我 国 制糖 企 业 规 模相 对 较 小 ,生 产 效率 不 高 。 我 国 现 有 甘 蔗 糖 厂 20 家 ,平 均 日榨 能力 4余 60 左 右 ,厂 均 用 工 量 需 10 人 左 右 。 澳 大 利 00吨 00 亚 生产 原 糖 的工 厂 仅有 2 家 ,平 均 日榨 能力 一 般高 7
达 1 吨 ,厂 均 用 工 量 仅 10~ 2 0 。 泰 国 甘 蔗 万 5是 我 6 . 3 国制糖 工 业 技 术水 平 相 对 不 高 ,产 糖率 低 于 澳 大利 亚 ,略 高 于 泰 国 ;吨 糖 耗 蔗量 多 于 澳 大 利亚 ,略少 于泰 国。2 0 /8 季 ,澳 大利 亚 、 中国 、泰 国的产 0 70 榨 糖 率 分 别 为 1 . %、 1 . %和 1 . %,吨 糖 耗 蔗 36 7 22 3 14 9 量 分 别 为 73 吨、82 吨 和 83 吨 。三 是 我 国制 糖 .1 . 3 .8

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分析


0 0 0

西 的食 糖 生产 成本 为人 民币 12 元 / 10 元/) 3 8 t(6 美 t,
且 基 本 没 有税 费 负 担 。 而 同期 我 国广 西 食 糖 税 前 成 本 最低 为 1 7 /,税 后 为 2 3 8 9元 t 2 6元/。可 以说 ,同 t
只相 当于生产成本 的 5 %,是食 糖市 场高 度扭 曲 的结 0

— - . 1 一 ,
-. .



果 。 图 1显示 ,19 我 国国 内糖 价 基 本 与 国际糖 91年 价 相 同 , 此 后 大 多 数 年 份 每 吨 都 与 国 际 糖 价 相 差 10 元 人 民币 ,最 高 年份 是 20 年 ,我 国国 内糖 价 50 01 相 当于 国际糖价 的 23 ,每吨相 差 21 。 .倍 39元
即 使是 在 我 国加 入 W TO 后 的 4年 中 .虽 然 面 临低
关税 国际食 糖 和 国 内食 糖市 场 供 大 于求 的双重 挤 压 . 我 国 国 内食 糖 价 格下 降 幅度 较 大 ,但 除 20 02年外 ,
20 0 3年 和 2 0 0 4年 我 国 国 内糖 价 都 明 显 低 于 国 际糖
力 。但在 国际食糖 市场 上缺乏竞争 力。分析 了影响 中国食糖竞争力的主要 因素,即食糖 生产成本 、糖料种植成本 、税
赋 、 品质 规 格 和政 府 农 业 补 贴 。指 出 。 由 于 以 上 因 素 的 影 响 . 中 国加 入 O后 ,世 界 食 糖 将 参 与 中 国 国 内食 糖 市 场
维普资讯
中国食糖国际竞争力分析
徐 雪
( 业部农 村 经济研 究 中心 北京 10 1 ) 农 0 80

2023年食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食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食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行业概况食糖是人类最传统的食品之一,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糖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19年食糖生产量为1223.38万吨,同比增长7.9%,其中白砂糖产量占到了85.7%,是我国食糖的主要品种。

二、市场分析1. 食糖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糖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需要量逐渐增加。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食糖消费量超过2000万吨,其中白砂糖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红糖、黄糖、黑糖、冰糖等其它糖品所占比例则较小。

2. 食糖市场供应我国的食糖供应主要以国内自给为主,少量进口。

2019年我国进口食糖84.8万吨,同比下降23.2%,其主要进口国家为泰国、巴西和印度。

3. 食糖价格受到原材料甘蔗和糖厂供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食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食糖市场价格略有上涨,其中白砂糖价格为每吨4695元,同比上涨了1.8%。

4. 未来市场预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糖果食品和饮料的消费需求会不断扩大,因此糖市场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长。

同时,能源领域对于甘蔗秸秆、蔗渣等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将对糖市场需求带来提升。

未来几年,食糖行业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三、竞争格局我国食糖市场竞争格局已逐渐形成,并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相对稳定。

白糖市场行业领导者为威海广泰、糖业股份、甘肃华坪、兴森科技等企业,而红糖、黄糖等糖品市场则相对分散,没有明显的龙头企业。

此外,加工产业链较长,生产环节涉及到甘蔗种植、采摘等较为复杂的过程,因此切入该市场的门槛较高。

四、发展机遇1. 市场需求的增加:人类对甜食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因此食糖的消费需求空间非常大。

2. 政策资金支持:政府对于甘蔗种植、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投入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2023年制糖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制糖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制糖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制糖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制糖行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加工行业之一,其市场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供需情况、行业竞争格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制糖行业的市场现状。

一、市场规模制糖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加工行业之一,其市场规模与稳定性都较为显著。

2019年,全国白糖产量为845万吨,同比下降3.92%;供给量相对稳定,行业总量却面临少量波动。

而消费市场方面,随着人们对食品健康的越来越关注,低糖、低脂的糖类产品需求逐渐增加,进一步带动制糖行业的发展。

因此,制糖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态势。

二、供需情况在制糖供需方面,制糖产品的价格往往受到国内外供应总量、黄糖和化糖之间的相对供需关系、外部市场价格导向、紧急需求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疫情造成冲击,但国内消费市场的保持和恢复表现较好,同时生产需求也逐渐恢复确认,进口量略微下降,但总的需求没有受到明显波动的影响。

三、行业竞争格局制糖行业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在品牌知名度、生产技术、供应能力等方面。

目前,我国制糖行业的竞争度非常高,虽然固定市场主体较少,但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企业以及一些地方性品牌,产业链结构基本清晰完整。

另外,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制糖行业正在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和高端市场化方向发展。

综上,制糖行业的发展前景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因此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及研发新产品,以抢占市场份额。

同时,在国家及行业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加强适度整合,合理规划布局、合理开发产能,扩大产品升级、附加值增值,进一步提高制糖行业整体竞争力,并进一步深入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形态。

制糖行业风险分析报告精选

制糖行业风险分析报告精选

摘要一、行业产业链分析食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食糖作为一种甜味食料,是人体所必须的三大养分(糖、蛋白质、脂肪)之一,食用后能供给人体较高的热量(一公斤食糖可产生3900大卡的热量)。

传统制糖行业的上游产业为甘蔗及甜菜种植业,下游产业为食品饮料行业,如糖果、饮料、酵母、味精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糖行业产业链延伸呈加快趋势。

在糖业完成产权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后,制糖产业积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已逐步由传统的污染严重的产业转变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甘蔗制糖企业纷纷发展了甘蔗-制糖、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甘蔗-制糖-蔗渣制造酵母、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制浆等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了“甘蔗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利用”的物质循环生产模式。

通过延伸制糖产业链,不仅提高了制糖行业的产品附加值,还大大提升了制糖企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节约了大量资源,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了该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制糖所产生的副产品还可用来生产食用色素、蔗蜡、柠檬酸、味精等,此类产品可经过深加工成为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医药等行业的原料。

二、食糖供需分析(一)供给分析近四年来,我国糖料播种面积和食糖产量都保持了增长态势,特别是食糖,较为快速增长。

截止2008年4月末,07—08年制糖期已累计产糖1435.52万吨(上年同期累计产糖1169.76万吨),同比多产糖265.76万吨;其中产甘蔗糖1319.41万吨(上年同期累计产甘蔗糖1044.87万吨);产甜菜糖116.11万吨(上年同期产甜菜糖124.89万吨)。

在最大的产糖省区广西,有30多家糖厂在5月份继续生产。

因此,广西本榨季的产糖量,超过900万吨已无悬念。

07/08年度我国食糖产量大幅度增长,原因是糖料播种面积的增加。

中国糖料作物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分析——基于1995~2009年糖料作物生产数据

中国糖料作物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分析——基于1995~2009年糖料作物生产数据

以上 3个指标 ,若大于 l ,表明与全 国平 均水平相 比 ,i
作物 生产 有着不同的优势区域 ,因此 ,中国糖料作物生产 优 地 区糖料作 物生产具有规模 、效率 、综合 比较优 势 ,其值越 ,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比 ,】 区作 势是非 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运用综合 比较优 势指 数对 大 ,优 势越强 ;若小于 l 中国糖料 作物生产的地区优势进行分析 ,反映 出糖料作 物生 物生产 具有 规模 、效率 、综合 比较劣势 ,其 值越 小 ,劣势越 ,则处于临界状态 。 产 的变化特 点 ,从 而为进一步掌握 中国糖料作物未 来变化趋 明显 ;若等于 l 势及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
效益等 因素的影响 ,糖料作物生产呈现 出以下特征 :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省区不断减 少;糖料作物优势产 区表现 出具有综合
比较优势 ,这主要是 由规模 优势决定的;甘蔗逐渐 占据糖料作物生产的主导地位 ;糖料作物 生产 向优势地 区集聚。基于上述
分析 ,本研究认为加强糖料 作物优 势产区建设 、提 高糖料作物单产和含 糖率、采取甘蔗和甜 菜并重发展 的措 施将 有效提 高糖
【 农业发展 1
农业经济
2 1 ̄ 021
中 国 糖 料 作 物 生 产 的 地 区 比 较 19 ~20 95 09年糖 料作 物 生产 数据
◎崔奇峰 蒋和平 周 宁

要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对 19 ~20 9 5 09年 中国糖料作物 生产的地 区比较优 势进行 了分析 ,结果表 明受经济
料作物的生产能力。 关键 词 :糖 料 作 物

地 区比较 优 势
综合 比较 优 势 指数

引 言
S为 i 区 j 地 , 种糖料作物 }播种面积 ,S为 i 向 。 地区所有农作物

制糖行业分析介绍

制糖行业分析介绍

制糖行业分析介绍制糖行业是食品加工行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从甘蔗、甜菜根、玉米、水果等原料中提取糖分进行加工生产。

本文将对制糖行业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行业概况制糖行业是一个大宗商品生产行业,主要分为白糖和红糖两大类别。

白糖是通过在加热和过滤过程中从原料中提取出糖分而得到的,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红糖则是通过加热和浓缩等过程从原料中提取糖分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杂质,因此红糖的颜色较深且口感较为浓郁。

二、市场需求制糖行业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需求。

制糖行业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对糖类食品的需求,如饮料、甜品、糕点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味道甜美的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制糖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行业竞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糖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糖料资源和先进的制糖技术。

目前,国内制糖企业众多,竞争激烈。

大型企业通常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能够在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而中小型企业则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和地区市场的占有率。

四、行业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增加,制糖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的健康性和营养价值,对低糖、低脂、低盐的产品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健康食品市场不断崛起,如代糖、天然甜味剂等替代品逐渐流行。

这些因素都对传统制糖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保持竞争力,制糖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

一方面,制糖企业需要在原料采购和糖化工艺上进行创新,以提高糖分的提取率和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制糖企业还可以拓展产品种类,如研发低糖、低热量、有机等特殊糖类产品,以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

另外,制糖行业还需要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从种植环节开始优化农业生产工艺,提高翻耕技术和肥料管理水平,以提高糖料产量和质量。

同样,制糖企业也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白糖行业产量、消费量、进出口情况及库存分析:出口国集中程度大,进口国相对分散

中国白糖行业产量、消费量、进出口情况及库存分析:出口国集中程度大,进口国相对分散

中国白糖行业产量、消费量、进出口情况及库存分析:出口国集中程度大,进口国相对分散白糖是天然甜味剂,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生产白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其次还有甜菜,两者的比例大致为甘蔗:甜菜=8:2。

甘蔗是适宜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作物,主要分布在南美、加勒比海、大洋洲、非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地区。

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少量在亚洲地区和欧洲,如日本、俄罗斯和我国北部等。

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

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2019年全球白糖总产量达到1.80亿吨,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白糖主产区主要有印度(占世界产量份额19.1%,下同)、巴西(16.4%)、欧盟(9.9%)、泰国(8.1%)、中国(6.0%)、美国(4.5%)。

2019年印度、巴西、欧盟、泰国和中国产量超过1000万吨,其次是美国、墨西哥、俄罗斯、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产量在400万吨以上,再次是印尼、阿根廷和古巴,总产量在100万吨以上。

2019年世界白糖产量达到1.80亿吨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9年印度、巴西、欧盟等为白糖主产地区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世界白糖消费量增长较为稳健,2019年全球白糖消费量达到1.74亿吨。

印度、欧盟、中国、美国、巴西为主要消费地区,年消费白糖分别在2750万吨、1860万吨、1580万吨、1115万吨和1060万吨。

印度、欧盟、中国、美国、巴西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16.2%、10.5%、9.0%、6.3%和6.0%。

相比生产,白糖的消费较为分散。

2019年世界白糖消费量为1.74亿吨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9年印度、欧盟、中国为世界白糖消费较多的地区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全球白糖生产较为集中,消费分散,出口国集中程度大,进口国相对分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提高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和中澳自由
贸易区的建立,中国糖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泰国和 澳大利亚糖业的竞争,我国政府需要尽快从破解上 述三大制约因素着手,多方面采取强力措施,提高 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糖料生产基础设 施水平和糖业综合技术水平 一是中央、地方财政要合力加大全国糖料基地 县建设力度,扩大基地县覆盖范围,增加专项资金 数量,将建设重点放在改造中、低产田,增强灌溉 能力和提高旱灾、风灾防范能力等方面。 二是要加快糖料优良新品种研发速度和水平。 加大现有育种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力度, 为育种单位的传统杂交育种提供更优良的条件;加 强国外新品种的引进,支持育种科研人员的国际交 流;规范新品种区试与评估办法,形成对新品种的 科学合理评价机制,营造优良新品种脱颖而出的外 在环境。 三是要加大甘蔗健康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 度。建议在中央财政或省(区)财政中设立专项资
(二)产业技术改进投入力度不足,综合技术水
平较低
我国食糖产业技术改进力度不足,产业技术综 合水平较低,这也制约了产业技术与经济效益的进 一步提高。甘蔗种植技术水平方面,一是甘蔗品种 改良缓慢,品种严重单一化,“ROC”系列品种占 全国面积的80%,其中最大产区广西占92%,增加
了甘蔗生长的系统性自然风险。二是病虫害严重。
金,在设备购置、人员引进、技术获得、宣传推广 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是要加大对甘蔗收获机械化的投入,重点攻 关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糖料收获机械及其配套技术, 通过在主产区推广机械化降低农民种植糖料的成本, 加快甘蔗收获机械化进程。 五是要加大制糖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通过专项 资金投入带动企业配套资金投入,改进制糖工艺与 机器设备,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我国制糖工业 的竞争力。 (二)改革政府糖业管理体制,提高对食糖价格 和产业链的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要改革多头管理效率低的现状,加强涉糖 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构建促进我国糖业发展、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长效政策框架,同时加强对食糖 市场和产业动态的监测,建立灵活的短期政策反应 机制,并形成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有效配合。在 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整合分散在各部委的糖业管理职 能,形成统一的糖业管理机构。 二是要明确设置食糖调控目标价,增强市场宏
(三)政府管理体制不顺,对糖业的宏观调控力 度不够 糖业在各国均属于敏感性产业,政府在产业发
54I中国农星l
2010.10
万方数据
中国农垦
产业透视
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自食糖流通体制改革 以来,政府对糖业的管理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制 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一是政府对糖业进行“多 头管理”,管理体制不顺畅。政府人为地将产业链 各环节割裂开来,影响了其对糖业发展方向的把握 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及时出台。二是政府对食糖市场 的宏观调控有待提高。政府储备糖制度是食糖市场
价格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但从近年国家收储政策
来看,存在着政策出台时机滞后、部分政策收储价 格与数量不合理等问题,未能给予市场主体稳定的 价格预期。三是政府对糖业利益分配机制缺乏调控 和监管手段。尽管广西已率先建立了“蔗糖联动, 二次结算”的利益分配机制,但由于我国蔗农生产 规模较小、甘蔗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蔗农与糖 厂的谈判地位相对较低,对收购价格的影响力明显 弱于糖厂,大多数地区政府在校正利益分配格局中 “缺位”,因此,目前的甘蔗收购与定价机制仍然不 利于蔗农增收。
中国农垦
产业透视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与澳大利哑.泰闲精业的比较
文/徐欣郑传芳陈如凯
近年来,随着我同食糖消费的快速增长,糖料 生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我国食糖产业规模不断扩 大。2008/09年度,我国糖料面积达2665.42万亩, 食糖产量达1243.12万吨,食糖消费量达1390万吨, 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食糖生产国和第三大食糖消费 国。尽管我国食糖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在国际 糖业竞争中我国糖业仍处于较低水平,多年来仅有
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为巴西的10倍, 提高了甘蔗生产的成本。四是适应本国国情的甘蔗 收获机械尚处在研发阶段,农机与农艺配套的栽培 模式还不成熟,全国甘蔗机械化水平非常低,提高 了甘蔗生产的人工成本。 制糖工业技术水平方面,我国制糖企业在上世 纪90年代初大多为国有企业,经改革重组建立了现 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近年来食糖价格和糖 厂效益波动较大,大多数糖厂投资行为短期化,缺 乏技术升级改造的意识和远见。据调查,我国绝大 多数糖厂仍采用亚硫酸法制糖技术,只生产原料白 糖,产品单一,还有相当多糖厂的设施设备仍停留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 政府对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仍然不足。虽然近 年来政府通过“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制糖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 对甘蔗糖业技术升级改造给予了较大支持,但与国 外政府对糖业的投入水平差距还较大,与国内粮食、 油料等产业的投入水平也差距较大。
处亚热带,气候条件总体与世界主要产蔗国相近, 但极端天气状况频发。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 现象普遍,时有冻灾、风灾的影响,自然灾害对我 国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广西90%的甘蔗 是种植在旱坡地上,是制约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因 素,据统计2008年全区有灌溉的甘蔗面积只有228 万亩,仅占14.25%。
2010.10
中国农銎57
万方数据
得税率也高达33%,此外糖厂还必须交纳其他多种 费用。五是我国食糖质量标准与国际脱节,难以参 与国际贸易竞争。一直以来,按照国内的消费习惯, 制糖企业基本上只生产色值180IU以下的一级白砂 糖,到2002年略作修改,把一级白砂糖色值标准调 低为170IU以下。但国际成品糖的消费一般是色值 小于45IU的精制糖或色值小于100IU的优级糖。国 际食糖贸易以原糖为主,国外制糖企业也多以生产 原糖为主,但我国制糖企业的制糖工艺却是一步到 位,直接产出成品糖,较难参与以原糖为主的国际 食糖贸易活动。 总之,通过与泰国、澳大利亚等主要食糖出口 国的一些重要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国际食糖 市场竞争中,我国糖业尚处在明显的劣势地位。反 映在甘蔗生产环节,主要表现为生产规模小、生产 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在制糖环节,主要表现为制 糖企业规模小、制糖成本高、税费负担重、产品质 量较差、经济效益较低。
微量食糖出口。一旦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 国一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将食糖进口关
税放开,我国食糖产业将可能面临泰目糖、澳大利 亚糖的剧烈冲击,从而对国内糖业持续健康发展和 糖农生计带来严重影响。
一.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差距
从甘蔗生产环节的技术经济指标来看,我国与 澳大利亚、泰国糖业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部分指 标差距还相当大。一是我国蔗农生产规模明湿小于 澳大利亚和泰国,户均土地规模约为泰国的3%,为 澳大利亚的0.5%。我国现有植蔗农户约500万户, 蔗农数量1500万人左右,户均规模不到5亩,户均 产糖不到3吨。澳大利亚全国仅有6000多个植蔗农 场,蔗农7120人,农场平均规模77公顷,正常年份 每个农场平均产糖约1000吨。泰国有甘蔗种植户约 8万个,户均规模达到12.5公顷,正常年份户均产 糖约80吨。二是我国甘蔗单产总体偏低,虽然含糖 分相对较高,但单位面积产糖量水平仍然居中,优 势不大。以2007/08榨季为例,甘蔗单产上看,最高 是澳大利亚82.5吨/公顷,其次是泰国70.13吨/公 顷,中国为66.75吨/公顷。虽然我国甘蔗含糖分高 达13.96%,略高于澳大利亚,大幅高于泰国,但我
数,严格按照二次结算方案进行兑付。目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福建农林 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责任编辑:叶亚芝
2010.10
l中国农垦I 55
万方数据
中国食糖产业竞争力分析——基于与澳大利亚、泰国糖业的 比较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徐欣, 郑传芳, 陈如凯 徐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郑传芳(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如凯(福建农 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 中国农垦 CHINA STATE FARMS 2010(10)
观调控效果。建议有关部门借鉴生猪调控经验,设 置并颁布《(防止食糖价格过度波动的调控预案》,明 确政府调控目标价,给予市场主体明确合理的预期。 引导制糖企业合理运用食糖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规避风险,锁定利润,构建我国甘蔗与食糖产业市 场风险防范体系。 三是加大对糖业利益分配的干预力度,建立合 理的工农利益分配格局。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改 进广西“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确保工农利益比例控制在4:6左右。一要在现有基 础上降低甘蔗收购价所挂钩的糖价水平;二要建立 科学的糖厂、蔗农成本与收益核算方法,构建政府 监管下的多方协商机制,三要稳定二次结算联动系
国公顷产糖量仅为9.3吨,远低于澳大利亚12.6吨 的水平。三是我国甘蔗生产成本远高于澳大利亚和 泰国。由于澳大利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甘 蔗收割机械化,避免了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再加之 95%的甘蔗收割运输由连接田间至糖厂的专用铁路 网承担,大大节省了运输费用,因此,2007/08榨季, 澳大利亚的甘蔗生产成本仅为143元/吨,我国甘蔗 生产成本则达到240元/吨,高出澳大利亚68%。尽 管泰国的甘蔗收获机械化也发展缓慢,主要依靠人 工收获,但由于其劳动力成本较低,甘蔗生产成本 也要低于我国,约为180~200元/吨。 从制糖环节的技术经济指标比较来看,我国制 糖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和澳大利亚、泰国存在一定的 差距。一是我国制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效率 不高。我国现有甘蔗糖厂240余家,平均日榨能力
(一)土地.气候等基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我国甘蔗生产的基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这是 制约我国食糖产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首先,从立 地条件来看,我国甘蔗种植立地条件差,蔗区地处 桂、滇、粤丘陵红壤旱地,土壤贫瘠、雨量不均、 大片蔗田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甘蔗生产成本中近 一半为人工成本,导致了种蔗成本的提高。而澳大 利亚的昆士兰州雨量均匀,无需灌溉,100%实现了 机械化生产。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蔗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