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_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_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_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

收稿日期:2003-06-12;修订日期:2004-02-16

第一作者简介:刘陶勇(1973-),男,广西博白人,地质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地球科学系,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 X 马克西莫娃 M φ,夏同庆译.层间渗入成矿作用.核工业203研究所科技情报室,1996 Y 别列里曼.夏同庆译.水成铀矿床.核工业203研究所科技情报室,1996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

——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

刘陶勇

(核工业216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通过分析铀迁移、沉淀、富集的成矿特点,结合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中铀矿石成分研究,分析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指出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在富含有机质、硫化物、硫化氢等有效还原剂的条件下,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还原地球化学障环境,铀还原沉淀,最后富集成矿.为指导普查找矿、开展铀矿床矿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铀迁移;铀沉淀富集;铀成矿机理

近年来,我国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方面,已成功地在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等发现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该类型矿床埋藏浅,采用地浸开采工艺,开采成本仅有传统方法的40%左右,而且环境污染小,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铀的活化迁移

自然界中,层间氧化带发育最好的地区是具有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的沙漠、半沙漠、干旱草地等自然地貌景观地区.此种条件下,土壤及潜水中有机质含量极低,腐植层很薄或缺乏,保证了大气中氧气与露头区富含U 的岩石、成岩期形成的富U 地层中的固态U 发生作用.该环境下形成的水溶液具正的氧化还原电位值,U 强烈不饱和,U 元素不断地从固态转变成易于迁移的离子态U,形成U 的络合物,反应方程式为:

2UO 2(固)+O 2+4CO 2+2H 2O →2UO 2(CO 3)22-+2H 2O 液

据统计,在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前部,水溶液中U 含量变化很大,从0.7×10-6~3.90×10-4 g/L,在干旱地区含氧地下水中,U 含量多为n ×10-5 g/L,比潮湿地区高1~2个数量级X .层间氧化作用的发育是由于含水层中氧化剂对地层逐渐氧化的结果,氧化作用使固态U 转变成易于迁移的6价U,形成U 的络合物;在地下水中U 可以形成6价离子(U 6+)、铀酰离子(UO 22+),或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形式,如UO 2(CO 3)22-和UO 2(CO 3)34-等.

通过对伊犁盆地南缘库捷尔太矿床、扎吉斯坦矿床、乌库尔其矿床地下水样分析,结果表明(表1):

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层间水pH 值为6.45~8.23,水质

类型为HCO 3 SO 4、SO 4 HCO 3时,6价U 以UO 2(CO 3)2

2-络合物为主的形式随层间水迁移,其次为UO 2(CO 3)34-形式.而水中U 含量变化较大,相差2个数量级,与层间水氧化作用的强弱有关.

2 层间含水层中铀的还原沉积

根据对不同成分水的计算结果,确定了U 氧化物还原时,当pH 为 6.5~8.5时,从层间中沉积的界限:Eh max =(0.40~0.059)pH 和Eh min =(0.045~0.03)pH.要使U 6+在一定地质环境中沉淀富集,须有充足的还原剂,在地下水中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条件,形成相反的Eh 值,使U 产生沉淀再富集Y .即U 从层间水中沉淀的充要条件是层间水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到同UO 2-UO 2.25系列氧化物平衡的Eh 值.并且发现U 的络合离子越牢固、层间水中U 含量越低,U 从溶液中沉淀所需的Eh 值越低.

但是,含U 层间水同围岩互相作用并不都能导致

表1 水质类型与铀存在形式关系

Tabel 1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type and

mode of uranium

项目 库捷尔太矿床

扎基斯坦矿床

乌库尔其矿床

pH 值 7.31~8.23 7.10~7.50 6.45~7.83

矿化度(g/L)

0.21~0.63 0.56~0.98 0.47~1.02

水质类型 HCO 3、SO 4 HCO 3 SO 4 HCO 3

HCO 3 SO 4、

SO 4 HCO 3

水铀含量

9.0~390.0 0.70~100.0 1.42~29.40 水中U 存在形式以UO 2(CO 3)22-为主,次为UO 2(CO 3)34-

刘陶勇: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

383

铀矿化的形成,它仅发生在含有效铀还原剂的岩石中.

这些有效还原剂有:碳化程度低的碳质物(泥煤、褐煤等)、碳屑、2价金属的硫化物等固体还原剂,水中游离态的气体(H 2S 、烃类气体)等.这些物质有些是沉积成岩期同生形成的(如碳质物、硫化物),有些是成岩期后生成的(如烃类气体).在层间水中形成U 氧化物按下列反应方程式进行:

UO 2(CO 3)n(p-p)2-2n +(2-0.5x)e+xH 2O →

UO 2+X(固)+ nCO 32-(p-p)+ 0.5xH +

p-p

在形成铀石的情况下(沉积环境具碱性),可按下列反应方程式进行:

UO 2(CO 3)2(p-p)2-+H 4SiO 4(p-p)+2e →

USiO 4(固)+ 2CO 32-(p-p)+2H 2O 液 UO 2(CO 3)3(p-p)4-+H 4SiO 4(p-p)+2e →

USiO 4(固)+ 3CO 32-(p-p)+2H 2O 液

3 铀成矿机理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最大特征是,具有独

特的地球化学分带性(图1),且各带具有不同的地化特征.在氧化带,固态U 在含氧水的作用下形成易于迁移的铀酰离子,过渡带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条件,使水中的6价铀沉淀、富集.形成这种独特的地球化学分带的基本条件是:存在能够允许含O 含U 水溶液循环的可渗透性容矿岩石;有能够使含O 含U 水溶液中活动态铀固定下来的地球化学圈闭或地球化学障的存在.

首先,当含O 含U 水溶液经过透水性砂岩时,成岩期形成的富U 砂体被渐进的“冲浪”式淋滤与溶蚀,导致U 及其伴生元素有序地呈卷状沉淀富集.

其次,在氧化-还原界面,S 随细菌提供的某种特定“驱动力”,对含O 含U 水中的金属元素起“宏观调控”作用.室内实验表明:细菌细胞壁中的配位体对金属元素有较强的吸附富集能力.

再次,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还发现,在缺S 条件下,如果透水性砂岩中含过量的腐殖酸盐,也会使U 沉淀富集.因为腐殖酸盐一方面对氧化-还原作用起缓慢催化作用,另一方面使含O 含U 水中的金属元素有序沉淀、富集. 3.1 气液还原剂成矿机制

岩石中存在易挥发的U 气体还原剂,如呈游离态或离子态存在于层间水或围岩孔隙中的H 2、H 2S 、HS -、CH 4、CO 等.这些还原剂是地下水中U 的首要还原剂,它们是由还原硫酸盐微生物活动形成或沿断裂破碎带从深部进入反应圈的,可从下列方程式得知:

SO 42-+2C 有机+2H 2O →H 2S +2CO 2+2OH -

在含H 2S 水中,氧化-还原电位决定于S 2-=S 0+2e,并可依据下列近似方程式确定:

Eh=0.145-0.03lg(α2H++αH+×10-6.8)

层间含水层中H 是一种比H 2S 还强的还原剂,在化学平衡条件下,甚至分析上还测定不出来的痕量H(10-8~10-4 mg),就能达到U 从层间水中沉淀的Eh 值区间(图2).在层间水中,如果有H 存在,则氧化-还原电位可以用下面方程式表述:

Eh=-0.03 lg pH 2-0.06pH

在Eh-pH 图中可以看到,由层间水沉淀U 的Eh 值位于H 2S 水区上部,并略有超出,含H 2S 水和U 从层间水沉淀的Eh 值范围,部分重叠又可看作在某些情况下U 在H 2S 中明显聚集;与此同时,溶液中U 含量随H 2S 水Eh 值降低而减少,表明H 2S 对U 有强还原能力,使U 6+在氧化还原过渡带还原成U 4+,并富集成矿.在扎吉斯坦矿床发现有棉絮状沥青铀矿析出体,U 从H 2S 溶液中沉淀,H 2S 气泡是铀矿物沉积在黄铁矿

图1 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分带性特征图

Fig.1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yer oxidization zones

1.含砾粗砂岩;

2.中粗砂岩;

3.细砂岩;

4.泥质岩;

5.层间氧化尖灭线;

6.地质界线;

7.铀矿化;

8.铀晕

384 新疆地质

图2 铀氧化物沉积与硫化氢、氢的Eh-pH关系图解Fig.2 Eh-pH relationship between oxy uranium

precipitation and sulfide-hydride

表面活性地段的初始结晶中心.

3.2 固体还原剂成矿机制

岩石中除了具强还原能力的气体还原剂外,还存在固体还原剂.含O含U层间水在运移过程中,与岩石中有效固体还原剂如有机质、原生黄铁矿等有效固体还原剂发生以下化学反应:

FeS2+3.5O2+H2O→Fe2++2SO42-+2H+

4Fe2++SO42-+7H2O→FeS2+4H2O+6H+

由于这些反应,使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下降,水中迁移的U6+被还原成U4+沉淀下来.铀矿物集中分布在早期析出的黄铁矿表面,还常与后生球粒状和细分散状黄铁矿同时析出,或者穿插分布于碎屑颗粒的裂隙中,并且发现有纺锤晶体状硅酸盐铀石与沥青铀矿紧密共生.

通过对库捷尔太矿床、乌库尔其铀矿床和扎吉斯坦矿床的矿石物质成分研究,得知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少量的铀黑和铀石形式存在X.沥青铀矿和铀石呈显微浸染状散布于岩石填隙物内.

X王成,殷建华.库捷尔太矿床第V旋回3-70号线地质勘探报告,核工业216大队,1998

在扎吉斯坦矿床,还发现木质细胞基本未变形且保存完好、成煤程度低的碳屑,与铀矿物赋存关系密切Y.该类碳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紫外光辐射下,不同程度地发浅褐色荧光.这些成煤程度极低的碳质,具较强的生烃能力.低变质碳质物中木质细胞结构保存完好,它是铀矿物沉积的良好空间,木质细胞腔中的成岩期黄铁矿,更是铀的良好还原剂.在碳屑木质细胞腔内,沥青铀矿呈细分散状胶粒或胶粒集合体形式,可以交代黄铁矿,分布于植物细胞腔内壁(图3).

应当指出,不是每个矿床中的碳质物都对U的沉淀富集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碳质物存在的矿床,也能形成较富的铀矿石.如中亚的苏格拉雷矿床(该矿床是原生红色氧化地层(无还原剂)经次生还原作用再经层间氧化作用成矿)含矿围岩中不含碳质植物残骸,发现后生的硫化物、地沥青在地球化学障的活动带中起着还原剂作用.

3.3细菌(或微生物)参与成矿

乌库尔其矿床中还发现细菌(或微生物)参与成矿作用.细菌(或微生物)成矿作用包括直接成矿作用和间接成矿作用,前者指生物有机体、藻菌微生物、显微莓群等吸附、还原、沉淀元素使之富集成矿;后者指生物的衍生物——有机质吸附、还原、沉淀元素使之富集成矿,两者常共存Z.生物参与铀成矿作用的初步证据有:①沥青铀矿富集在侏罗系砂岩中植物碳屑的细胞腔内.侏罗纪陆地生长的树木等高等植物的碎屑,在成岩期被带入沉积物(成矿主岩)中,虽经碳化,但树干、树枝碳屑中的细胞腔仍不同程度地保留,沥青铀矿常富集于细胞壁及胞腔内;②发现部分沥青

Y闵茂中,王正其.新疆伊犁盆地扎基斯坦地段铀矿石物质组分研究,核工业216大队,1998

Z闵茂中,李细根.新疆察布查尔县乌库尔其地区铀矿石物质组分研究,核工业216大队,2002

(a) (b)

图3沥青铀矿与铀石析出体分布于木质细胞腔内壁

Fig.3 Occupied endotheca in cytoplast of pitchblende and coffinite a——铀石沿植物细胞(纵切面)内壁分布形成暗白色环带,胞腔内充填石英颗粒;

b——木质细胞腔(横切面)中的沥青铀矿+铀石(白色),光片,电子探针X1800

刘陶勇: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

385

铀矿具有微生物结构.沥青铀矿交代细胞腔内的草莓状黄铁矿或真菌的菌丝、孢子.因为草莓状黄铁矿一般认为是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产物,因此可以推测草莓状沥青铀矿也是该类细菌作用的产物;③富矿石中存在大量已铀矿化的芽孢及藻类等微生物化石.芽孢是细菌(或真菌)在铀矿床放射性恶劣条件下,为保持其生命状态的休眠体.

4 结论

(1) 层间氧化砂岩型铀矿床中常见的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还有少量的铀石和铀黑.

(2) 不管是气体、固体还原剂,还是细菌(或微生物)参与成矿作用,它们对U 均有较强的还原作用,所形成的铀矿物又具有各自的特征:由固体还原剂作用形成的铀矿物,多数分布于固体还原剂的表面,且与后生黄铁矿或碳化植物紧密共生;由气体还原剂作用形成的铀矿物,多数具棉絮状特征;而有细菌(或微生物)参与成矿作用形成的铀矿物,它们多数交代真菌

的菌丝、孢子,分布于它们细胞腔的内壁.

(3) 沿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方向,层间水中U 含量逐渐降低,直到10-5 g/L 以下,而且在无矿的层间氧化尖灭地段,含量常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如果在层间氧化带尖灭处,孔隙溶液中存在宽阔的U 晕,反映岩石具较弱反差的还原地球化学障,水中迁移的U 离子不能沉淀富集.

但是铀矿化的形成不取决于岩石含哪一种能起还原作用的物质,每一种还原物质都有它的特殊作用,而要在岩石中产生铀矿的高度富集,并不主要决定于成矿物质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层间水中具备强烈的地化反差条件,在层间含O 含U 水径流方向上形成高反差的氧化还原过渡带(反映在Eh 值由+200 mv 降至0~-200 mv 左右),促使U 产生沉淀、富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铀矿体,多数位于层间氧化带尖灭处外侧,严格受层间氧化尖灭线的控制;而由于还原剂的种类不同,还原剂不均匀分布于成岩期岩石中,使铀矿化表现出典型的后生富集特征.

THE ORIGIN OF INTERLAYER OXIDIZATION ZONES AT A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An Example From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Ili Basin

LIU Tao-yong

(Team 216 ,Bureau of Geology ,CNNC, Urumqi,Xinjiang,830011,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ore characteristics of uranium migration, precipitation and concentration. Uranium migration mainly occurs as uranyl carbonate in the groundwater. The precipit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uranium under these conditions occur with concentrated organic matter and in ageochemically reducted environment.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and of uranium deposit research is a good basi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for uranium deposits.

Key words :migration of uranium; sedimentary accumulation of uranium; metallogenesis of uranium.

第九章 砂岩型铀矿床

第九章砂岩型铀矿床 概念:砂岩型铀矿床是指工业铀矿化主要产于砂岩(包括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中的铀矿床。 二、成矿地质条件 1、大地构造背景条件 ■所有砂岩铀矿的产出都与沉积盆地有关。 ■铀矿化多产于邻近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之中。 ■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多数以稳定克拉通盆地和介于相对活动褶皱造山带之间的克拉通边缘活动带。 砂岩型铀矿床的有利地质环境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即: ■主岩沉积时的相对稳定和成矿时的活化。 2、产铀盆地条件 卷状亚型砂岩铀矿成矿必须具备两个阶段: 早期赋矿砂体的形成→晚期活化构造产生→层间氧化带形成。 盆地动力学条件往往有个转化过程,常表现为: 早期弱伸展(主岩沉积时期)→晚期转为弱挤压(成矿时期),从而形成盆地双层结构 3、岩相古地理条件 砂岩型铀矿化的岩相古地理主要是河流相,滨湖三角洲相和滨海三角洲相,重要矿化多数产于河流相中 矿化多分布于辫状河所形成的岩层中。 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对铀成矿较为有利。 4、赋矿砂岩的沉积相和沉积体系条件 ■砂体的规模; ■砂体的渗透性; ■砂体间的连通性; ■砂体的成层性 从铀的成矿条件分析,有利于后生砂岩型铀矿化形成的砂体类型必须是渗透性好的层状砂体、或席状砂体、或似层状砂体、或带状砂体。 5、古气候条件 ■炎热干旱、半干旱的交替气候有利于后生铀矿床的形成。 ■蒸发作用使水中铀含量不断提高,这样高铀含量的水溶液,进入上述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或其他富含还原剂和吸附剂的岩层,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作用,就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后生铀矿床。 6、水文地质条件 ■地浸砂岩铀矿只存在于渗入方式的成矿类型中。 2)渗入水的成矿其地质条件必须具备: (1)透水岩层或构造破碎带处于开启状态 (2)成矿盆地处于相对缓慢上升过程。 (3)存在蓄水构造和滞水构造。 7、层间氧化与潜水氧化作用条件 层间氧化属成岩后的氧化,对于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潜水氧化一般发生在成岩期或紧随其后,但在盖层沉积覆盖之前。目前很多底河道型砂岩铀矿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油气等有机烃类在储层中的聚集改变了成岩作用环境,从而控制着矿物的交代、转化及自生矿物的形成等成岩作用过程。所以充分认识有机油气注入与储层中矿物形成、转化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成岩作用机理,不仅可以为储层有利次生孔隙带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确定油气充注方式、期次和时间,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总结油气藏的形成模式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油气勘探发展,储层成岩作用在理论研究、具体实践中均获得了长远进展。在成岩作用的现代概念(Walther,1983)提出至今约一百年的历史中,成岩作用的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20 世纪40-50 年代以前,沉积学主要研究沉积作用的过程,大多数沉积地质学家的观点是沉积矿床为沉积作用或至多在同生期沉积就形成了(孙永传等,1996)。但是从20 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对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成矿作用的阶段性的认识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沉积岩石学的许多传统观念,并孕育了成岩作用研究的新时代。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至90 年代,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与石油地质学家的参与有着重要的关系。后期,由于诸多因素,促使石油地质学家们及沉积学家对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愈加重视,其显著特征是对成岩反应中无机和有机过程相互作用及其系统演化的探索,并重新评价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和有利储层形成及其演化历史(Hower等,1976),,成岩作用的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学者称之为现代成岩作用研究阶段。在该阶段盆地油气活动的研究为成岩作用或者成烃-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契机(Bredehoeft等,1990;),我国学者对诸多含油气盆地储层成岩作用也开展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为深入揭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成岩作用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成岩作用的研究亦被列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重要研究方向。盆地油气活动在成岩作用或成烃-成岩作用中的深入研究对于认识小尺度内成岩特征与大尺度盆地演化,揭示成岩作用的时空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忠等,2006)。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已认识到,储层的成岩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受到构造演化、沉积作用、矿物、盆地热流性质、油气运移及成岩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最关键的是在油气充注过程中,矿物与孔隙油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条件、方式及随之发生的迁移方向、途经与沉淀位置等,油气流动是影响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张枝焕等,2000;)。 综合前人的研究,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抑制胶结作用的进行,主要是抑制石英、伊利石和碳酸盐矿物的胶结;(2)油气中所包含的有机酸溶蚀可溶矿物,形成溶蚀孔隙,增加了储集空间;(3)油气形成产生的超压能缓冲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 1油气充注对胶结作用的抑制 石油生成、运移后在储层中产生聚集,油气的注入孔隙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造成孔隙水的无机离子的浓度减小,且直接由碳酸盐胶结作用、间接使pH值发生变化、油气部分代替地层水从而阻止了矿物的离子间质量传递,使矿物的交代和转化、自生矿物的形成受到抑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 000~3 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 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 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

综合录井岩心和描述规范中文修改

综合录井岩心和描述规 范中文修改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ST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ST/CNLC SOP3005-2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2007-12-31发布 2008-01-01实施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油气探井现场地质的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录井仪小队在现场进行地质录井的岩心整理和描述工作。 2引用标准 SY/T 6294-1997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 SY/T 5788.3-19991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 3内容和要求 3.1 钻井取芯岩心出筒和整理 3.1.1 出筒要及时,出筒前丈量底空长度;发生岩心在筒内冻结,严禁火烤。 3.1.2 钻井取芯专业人员把守筒口,录井人员确保按顺序出筒和摆 放,严防顺序错乱,上、下颠倒在岩心表面相应位置做好标 记。 3.1.3 岩心出筒后,观察岩心出油、冒气、含水情况,如有岩心出 油、冒气、情况,立即拍照,并进行荧光直照、滴照和滴水试 验,作好记录。 3.1.4 含油岩心禁用水洗,用刀刮或棉纱清除钻井液;做特殊分析 化验的岩心用铝箔包装、蜡封、以备分析鉴定;其余岩心清洗干 净,呈岩石本色。

3.1.5 岩心洗净后,按岩性、含有物、断面、岩心形状和化石、印 痕、岩心爪痕迹等特征对好自然断口,使茬口吻合,恢复岩心原 始顺序和位置;磨光面摆放要合理;松散、破碎的岩心用“体积 法”堆放或用塑料袋、布袋装好。 3.1.6 岩心长度采取一次丈量法,切勿分段丈量;岩心磨损 时,按实际长度量取;识别真假岩心和井壁掉块。 3.1.7岩心丈量的读数精确到厘米,收获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a) 岩心收获率=本筒岩心实长(m)/本筒取心的进尺(m)×100% b) 全井岩心的总收获率=全井岩心总长(m)/全井累计取心进尺 (m)×100% 3.1.8 岩心装盒时,按井深由上至下的顺序自左而右装入岩心盒, 用红铅笔作出整米、 半米记号,其记号放在方向线的同一侧,标出一条醒目中心线,箭头指向钻头位置。岩芯破碎严重时,在岩心对应的岩心盒内侧位置贴上标注; 3.1.9 选取岩心样品后,其样品空位上做好标识。 3.1.10 每筒岩心底部放置岩心卡片挡板;岩心卡片式样见表1。 井名取心筒次 取心井段 m取心层位 取心进尺 m取心日期 岩心实长 m 整理人 收获率% 岩心编号标准 岩心按顺序依破裂面、磨损面、冲刷面、层面等放入岩心盒排放

碎屑岩成岩作用和储层岩石学研究新进展

碎屑岩成岩作用和储层岩石学研究新进展 储层研究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始终,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所占比重也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阶段的向前推移而不断增大。 本文重点介绍沉积物(岩)的成岩作用和储层岩石学研究新进展。 一、砂质沉积物(岩)的成岩作用 (一)砂质沉积物(岩)的形成演化包括五个阶段: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变质。 (二)成岩作用在沉积物(岩)的形成演化旋回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不同程度地改造了沉积物的成分和结构,甚至可以把它变得面目全非。 2、碎屑岩中有很多自生矿物形成于成岩阶段而非沉积产物,特别是自生粘土矿物。 3、砂体的很多结构也形成于成岩期而非沉积期形成。因而在恢复砂体沉积环境、再建古地理时必须了解其成岩变化,否则就会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4、成岩作用对砂质沉积物(岩)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有很大影响。要全面评价储层,必须把沉积相研究和成岩作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5、砂岩孔隙类型的确定关系到储层评价预测和寻找优质储层的方向。而孔隙成因的确定有赖于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 6、成岩致密带和成岩隔层的研究可为新区合理部署探井和划分开发层系提供重要依据。 7、成岩史和孔隙演化史的研究是油气成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8、成岩圈闭的发现为勘探非构造隐蔽油藏指出了新领域。 9、生油岩成岩作用和粘土矿物成岩演化的研究已作为判别生油岩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有机质热演化的研究成果是现代晚期生油理论和油气初次运移理论的重要支柱。 10、油层保护和改造与储层的成岩粘土矿物、自生矿物、岩石成岩后结构构造有密切关系。 11、原来当作岩浆热液成因的砂岩中的金属矿,实际上是成岩期在地下水作用下,沉积物中分散物质发生溶解、沉淀、富集形成的,提出了“成岩矿产”的概念和沉积期分异作用的理论,受到了广泛重视。 12、随着成岩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化,使我们有可能模拟预测地下孔隙性砂体的性质和展布,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综上,成岩作用关系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等一系列石油地质问题,也关系到不少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发展迅速,国内外都十分重视。 (三)成岩作用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成岩作用这一概念自贡别尔(V on Gumbel,C.W.1886)提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对碎屑岩的研究,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矿物如石英、长石、锆石等的自生作用进行观察。自四十年代及五十年代发现了中东及加拿大的碳酸盐岩大油田后,碳酸盐岩石学、沉积学及成岩作用方面的研究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蓬勃发展。就在碳酸盐岩研究工作方兴未艾之时,在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人们的注意力又开始转移到碎屑岩的研究上来。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识别

3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识别 本章重点、难点 ?地层地质年代的确定; ?判读地质年代表; ?认识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节理玫瑰花图的绘制 ?阅读地质图 3.1 地史的基本知识 几个概念的区分: 地史---地壳发展演变的历史叫做地质历史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时代,是用距今多少年以前来表示,是通过测定岩石样品所含放射性元素确定的;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由该岩石地层单位与相邻已知岩石地层单位的相对层位的关系来决定的。 一般以应用相对地质年代为主. 一、地层的地质年代 地层和岩层的区别: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岩层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是沉积岩的基本单位而没有时代的含意。 地层-在地质学中,把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一套岩层及其上覆堆积物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二、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 ◆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一)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自然的层序总是先老后新(下老上新). 2.标准地层对比法: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特征基本一致。可以以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特点,作为岩层对比的基础. 但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和不可靠性。 3.层位接触关系对比法:不整合接触就成为划分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4. 生物层序法:化石是确定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地壳上升可以形成侵蚀面,然后下降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埋藏的侵蚀面称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具有埋藏侵蚀面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不整合接触. (1)角度不整合:埋藏侵蚀面将年轻的、新的、变形较轻的沉积岩同倾斜或褶皱的沉积岩分开,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之间有一角度差异。 (2)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行,但在岩性时代、古生物特征上是不连续的,中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3)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行,且在岩性时代、古生物特征上是连续

地质构造及其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松软砂岩型铀矿床的地浸开采技术

中国矿业第21卷 收稿日期:2012-7-11 作者简介: 武伟(1967—),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浸采铀工作,E-mail :zl-2000n@https://www.360docs.net/doc/ad7356220.html, 。 1松软砂岩型铀矿床1.1 铀的富集与沉淀 砂岩型铀矿床指产于砂岩、砂砾岩等碎屑岩中的外生后成铀矿床。松软砂岩型铀矿床特指岩矿胶结疏松,颗粒之间存在孔隙,便于孔隙水流动的矿床。外生松软砂岩型铀矿床是在地球表面天然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地球化学作用产物,是地浸方法开采的重点。 砂岩型铀矿床成因上主要有两类,即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这两类矿床中的铀,来自矿床以外的岩石和矿床以及自含矿层本身及其上覆的富铀层。沉积成矿时,地层中的U 4+在富含游离氧 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氧化成U 6+,逐渐被淋滤出来,在天然流场的作用下沿可渗滤的地层迁移。由于地层中黄铁矿、有机质等还原性物质的不断作用,地下水中的游离氧逐渐消耗,在合适的地球化学环境下,溶解的U 6+被还原成U 4+而沉淀,产生铀的富集,形成矿石。层间氧化带铀矿床铀的富集与成矿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在含水层的岩石中存在铁的硫化物和碳酸盐[1-3]。 1.2地下水特征 矿层赋存在地下水水位以下是地浸开采的前 提,松软砂岩型铀矿床正是具备了这一必要的条件,才成为地浸采铀研究的重点。 地浸采铀发生在承压含水层或潜水中,承压含水层是处于地下水面以下,储存于任意两个弱透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饱和水。典型的承压含水 摘要: 讨论了松软砂岩型铀矿床的地浸特点,及在浸出剂的作用下金属溶解到溶液中的过程。国外地浸采铀技术的应用侧重在钻孔施工和成井工艺、中子测井、浸出液处理、地下水污染治理及抽注状态动态模拟等方面;而新技术的开发则以埋藏深、地下水高矿化度的地浸开采为主。而国内地浸采铀技术的应用侧重在浸出过程溶液流动检测、碱法工艺、现场试验技术等方面;新技术的开发则以钻孔施工与成井工艺、翼部矿体和多层矿体开采为主。 关键词: 松软砂岩型;铀矿;地浸中图分类号:TL21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2)zk-0324-04 The technology of in-situ leaching uranium mining in soft sandstone-type deposit WU Wei ,JIANG Xiao-hui (Tianshan Uranium Co .,Ltd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Yining 835000,China ) 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is discussed on in-situ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ft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and the process of metal dissolved into solution under chemical action of leaching agent .The uranium mining technology emphasizes on well -drilling ,well completion technique ,neutron logging ,leaching solution handling ,the harness and preventing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n pumping and injection state ,and so on overse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mainly emphasizes on in-situ leaching mining in deep-buried-depth and high-salinity groundwater deposit .While uranium mining technology focus on in flow detection of leaching process solution ,alkaline method ,field test technology etc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mainly emphasizes on well -drilling ,well comple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ining in wing-orebody deposit and multilayer deposit . Key words: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leaching 松软砂岩型铀矿床的地浸开采技术 武伟,蒋小辉 (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新疆伊宁835000) 第21卷增刊2012年8月 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 Vol.21,zk August 2012

常用酸化工艺

常用酸化工艺 酸化工艺作为增产措施自应用于现场以来,为了满足不同改造对象和措施作业的要求,酸化工艺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酸化工艺。酸化工艺按照岩性主要可分为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酸化技术。考虑到水平井酸化的特殊性,本部分对水平井酸化工艺也做了简单介绍。 1.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工艺 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改造中,主要形成和发展了基质酸化技术和压裂酸化技术,习惯上用酸化表示基质酸化,用酸压表示压裂酸化。 1) 基质酸化工艺 基质酸化也称为常规酸化或解堵酸化,如前所述,其基本特征是在施工压力小于储层岩石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将酸液注入储层。碳酸盐岩基质酸化的重要特征是酸蚀蚓孔的形成和微裂缝的扩大,其增产机理与蚓孔密切相关。 2) 酸压工艺 控制酸压效果的主要参数是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和酸蚀缝长。影响酸蚀缝长的最大障碍有:一是酸蚀缝长因酸液快速反应而受到限制,其次是酸压流体的滤失影响酸压效果。另外,为产生适足的导流能力,酸必须与裂缝面反应并溶解足够的储层矿物量。因此,为了获得好的酸压效果,提高裂缝导流能力和酸蚀缝长从降低酸压过程中酸液滤失、降低酸-岩反应速度、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 酸压过程中酸液的滤失问题通常考虑从滤失添加剂和工艺两方面着手;降低酸-岩反应速率也可以缓速剂的使用及工艺上来进行;加入缓速剂,使用胶凝酸、乳化酸、泡沫酸和有机酸并结合有效的酸化工艺可起到较好的缓速效果;提高裂缝导流能力可从选择酸液类型和酸化工艺着手,其原则是有效溶蚀和非均匀刻蚀。 压裂酸化工艺以能否实现滤失控制,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形成长的酸蚀裂缝和非均匀刻蚀划分为普通酸压和深度酸压及特殊酸压工艺。 (1)普通酸压工艺普通酸压工艺指以常规酸液直接压开储层的酸化工艺。酸液既是压开储层裂缝的流体,又是与储层反应的流体,由于酸液滤失控制差,反应速度较快,有效作用距离短,只能对近井地带裂缝系统的改造。一般选用于储层污染比较严重、堵塞范围较大,而基质酸化工艺不能实现解堵目标时选用该工艺。 (2)深度酸压工艺以获得较长的酸蚀裂缝为目的而采用的不同于普通酸压工艺的酸压工艺称为深度酸压工艺。 a. 前置液酸压工艺 前置液酸压工艺是先向储层注入高粘非反应性前置压裂液,压开储层形成裂缝,然后注入酸液对裂缝进行溶蚀,从而获得较高导流能力,使油气井增产。 前置液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压裂造缝;降低裂缝表面温度;降低裂缝壁面滤失。这些作用能够减缓酸-岩反应速度,增加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前置液的表观粘度比酸液高几十倍到几百倍,当酸液进入充满高粘前置液的裂缝时,由于两种液体的粘度差异,粘度很小的酸液在前置液中形成指进现象,减小了酸液与裂缝壁面的接触面积,这增强酸液非均匀刻蚀裂缝的条件。 前置液酸压工艺可采用多种酸液类型搭配,除了前置液与常规盐酸搭配使用外,前置液还可与胶凝酸、乳化酸或泡沫酸进行搭配应用。上述搭配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现场应用中可根据储层和井的情况进行选择。 b. 缓速酸类酸压工艺 缓速酸酸压技术在工艺特点上与普通酸压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采用的酸液是胶凝酸、乳化酸、化学缓速酸或泡沫酸等缓速酸,通过缓速酸的缓速性能达到酸液深穿透的目的。不同缓速酸的特点参见酸液类型部分。 c. 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 Coulter&Crowe等人(1976)提出前置液与酸液交替注入的一种酸压工艺,类似前置液酸压工艺,但其降滤失性及对储层的不均匀刻蚀程度优于前置液酸压。80年代中期后开始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90年代成为实现深度酸压的主流技术。它适用于滤失系数较大的储层,对储层压力小,岩性均一的地层。如果能有好的返排技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为获得理想的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有时交替次数多达8次。这一工艺在中、低渗孔隙性及裂缝不太发育储层,或滤失性大,重复压裂储层均有较好成效。 美国在棉花谷低渗白云岩储层、卡顿伍注湾油田曾在大型重复酸压中采用了该项技术,油藏模拟表明有效酸蚀裂缝长度达到91-244m,增产效果显著。国内在长庆气田、塔河油田、塔里木轮南油田、普光气田和川东等气田等增产改造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3)特殊酸压工艺 针对某些特殊类型储层或为实现特定要求,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上述酸压工艺、具有独特理论及工艺特点的一些特殊酸压工艺,如闭合酸压、平衡酸压、变粘酸酸压及不同酸化技术的复合工艺。限于篇幅,在此简要介绍目前应用较多的闭合酸压工艺。 某些油气层用上述酸压工艺不能创造出满意的必需的流动通道和高导流能力,这类储层主要特征如下: a.酸裂缝面溶解不均一,不能产生明显的流道,也不能获得必需的裂缝导流能力;

地质构造及地质图(终审稿)

2地质构造及地质图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 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 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 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 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 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 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 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 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 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 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1.岩层产状是指()。 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 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 2.岩层的倾角表示()。 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 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 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 P30 A.缓倾岩层 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 D.直立岩层 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 P32

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标准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

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文案. 标准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 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 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 1、页岩气地质理论 页岩气藏因其自身的有效基质孔隙度很低,主要由大范围发育的区域性裂缝或热裂解生气阶段异常高压在沿应力集中面、岩性接触过渡面、脆性薄弱面产生的裂缝提供成藏所需的储集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度最高仅为4%-5%,渗透率小于1x10-3μm2。 页岩在地层组成上多为暗色泥岩与浅色粉砂岩的薄互层。在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除极少量的溶解状态天然气以外,大部分以吸附状态赋存于岩石颗粒和有机质表面,或以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裂缝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赋存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其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为20%-85%,其成藏体现出非常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表现为成藏过程中的无运移或极短距离的有限运移,因此页岩气藏具有典型煤层气、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的多重机理。 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烃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是“自生自储”式气藏,运移距离极短,现今保存状态基本上可以反映烃类运移时的状态,即天然气主要以游离相、吸附相和溶解相存在。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天然气首先吸附在有机质和岩石颗粒表面,饱和后则富余的天然气以游离相或溶解相进行运移,当达到热裂解生气阶段,由于压力升高,若页岩内部产生裂缝,则天然气以游离相为主向其中运移聚集,受周围致密页岩烃源岩层遮挡、圈闭,易形成工业性页岩气藏。由于扩散作用对气态烃的运移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天然气继续大量生成,将因生烃膨胀作用使富余的天然气向外扩散运移,此时无论是页岩地层本身还是薄互层分布的砂岩储层,均表现为普遍的饱含气性。 在陆相盆地中,湖沼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产物一般是页岩气成藏的最好条件,但通常位于或接近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导致页岩气的有利分布区集中于盆地中心处。从天然气的生成角度分析,生物气的产生需要厌氧环境,而热成因气的产生也需要较高的温度条件,因此靠近盆地中心方向是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2、页岩气的主要特征 2.1页岩气的成因特征 页岩气的成因类型有生物成因型、热解成因型和热裂解成因3类型及其混合类型。对生物成因气而言,其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低,R o一般不到0.7%,所生成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_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

收稿日期:2003-06-12;修订日期:2004-02-16 第一作者简介:刘陶勇(1973-),男,广西博白人,地质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地球科学系,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 X 马克西莫娃 M φ,夏同庆译.层间渗入成矿作用.核工业203研究所科技情报室,1996 Y 别列里曼.夏同庆译.水成铀矿床.核工业203研究所科技情报室,1996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机理 ——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 刘陶勇 (核工业216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通过分析铀迁移、沉淀、富集的成矿特点,结合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中铀矿石成分研究,分析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指出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在富含有机质、硫化物、硫化氢等有效还原剂的条件下,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还原地球化学障环境,铀还原沉淀,最后富集成矿.为指导普查找矿、开展铀矿床矿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铀迁移;铀沉淀富集;铀成矿机理 近年来,我国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方面,已成功地在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等发现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该类型矿床埋藏浅,采用地浸开采工艺,开采成本仅有传统方法的40%左右,而且环境污染小,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铀的活化迁移 自然界中,层间氧化带发育最好的地区是具有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的沙漠、半沙漠、干旱草地等自然地貌景观地区.此种条件下,土壤及潜水中有机质含量极低,腐植层很薄或缺乏,保证了大气中氧气与露头区富含U 的岩石、成岩期形成的富U 地层中的固态U 发生作用.该环境下形成的水溶液具正的氧化还原电位值,U 强烈不饱和,U 元素不断地从固态转变成易于迁移的离子态U,形成U 的络合物,反应方程式为: 2UO 2(固)+O 2+4CO 2+2H 2O →2UO 2(CO 3)22-+2H 2O 液 据统计,在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前部,水溶液中U 含量变化很大,从0.7×10-6~3.90×10-4 g/L,在干旱地区含氧地下水中,U 含量多为n ×10-5 g/L,比潮湿地区高1~2个数量级X .层间氧化作用的发育是由于含水层中氧化剂对地层逐渐氧化的结果,氧化作用使固态U 转变成易于迁移的6价U,形成U 的络合物;在地下水中U 可以形成6价离子(U 6+)、铀酰离子(UO 22+),或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形式,如UO 2(CO 3)22-和UO 2(CO 3)34-等. 通过对伊犁盆地南缘库捷尔太矿床、扎吉斯坦矿床、乌库尔其矿床地下水样分析,结果表明(表1): 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层间水pH 值为6.45~8.23,水质 类型为HCO 3 SO 4、SO 4 HCO 3时,6价U 以UO 2(CO 3)2 2-络合物为主的形式随层间水迁移,其次为UO 2(CO 3)34-形式.而水中U 含量变化较大,相差2个数量级,与层间水氧化作用的强弱有关. 2 层间含水层中铀的还原沉积 根据对不同成分水的计算结果,确定了U 氧化物还原时,当pH 为 6.5~8.5时,从层间中沉积的界限:Eh max =(0.40~0.059)pH 和Eh min =(0.045~0.03)pH.要使U 6+在一定地质环境中沉淀富集,须有充足的还原剂,在地下水中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条件,形成相反的Eh 值,使U 产生沉淀再富集Y .即U 从层间水中沉淀的充要条件是层间水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到同UO 2-UO 2.25系列氧化物平衡的Eh 值.并且发现U 的络合离子越牢固、层间水中U 含量越低,U 从溶液中沉淀所需的Eh 值越低. 但是,含U 层间水同围岩互相作用并不都能导致 表1 水质类型与铀存在形式关系 Tabel 1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type and mode of uranium 项目 库捷尔太矿床 扎基斯坦矿床 乌库尔其矿床 pH 值 7.31~8.23 7.10~7.50 6.45~7.83 矿化度(g/L) 0.21~0.63 0.56~0.98 0.47~1.02 水质类型 HCO 3、SO 4 HCO 3 SO 4 HCO 3 HCO 3 SO 4、 SO 4 HCO 3 水铀含量 9.0~390.0 0.70~100.0 1.42~29.40 水中U 存在形式以UO 2(CO 3)22-为主,次为UO 2(CO 3)34-

储层地质

1所谓砂(砾)岩体是指在某一沉积环境下,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砾)质岩为主的沉积岩石。 由于沉积条件差异,不同成因类型下形成的砂岩体,在形态规模、颗粒大小、矿物成分、分选、磨圆度和储集物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碎屑岩储集主体是砂岩体,研究不同成因类型的砂岩体有助于我们对碎屑岩储层的认识。胡泊环境的砂体类型主要有浊流砂体、三角洲砂体、三三角洲砂体、水下散沙替及滩坝。特征如下: 1、浊流:沉积作用:浊流。暗色深湖泥岩中夹正递变层理砂砾岩,常见鲍马序列与泄水构造。层状叠置,沙泥互层朵状分布。 2、三角洲:牵引流、顺流加积。砂岩夹泥岩,常具三层结构,板状交错层理,和浪成砂交错层理及复合层理为主。长河流三角洲、短河流三角洲,以反韵律为主。 3、扇三角洲:牵引流与重力流共生。砂砾岩夹泥岩三层结构,大型交错层理和浪成砂纹层理及递变层理块状堆积,扇状展布砂包泥。水退型三角洲,正反韵律均可。 4、水下扇:重力流为主。砂砾岩夹泥岩,无三层结构混杂堆积,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与递变层理。湖盆陡岸,以正韵律为主。 5、滩坝:暗流选积。砂岩和粉砂岩与泥岩频繁互层。层状延展,砂夹泥层。湖盆边缘;正反韵律均有。 2成岩作用狭义上是指是松散的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石的作用,广义上是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受风化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基本测试技术包括: A岩石矿物分析法——常规岩石薄片研究、铸体薄片研究、荧光薄片研究、阴极发光薄片研究、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及能谱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 B实验测试方法——毛细管压力法分析、有机质成熟度分析、有机酸分析和稳定

砂岩储层酸化机理探讨与研究

砂岩储层酸化机理探讨与研究 X 胡振兴 (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作业一大队,辽宁盘锦 124125) 摘 要:酸化是砂岩地层最常用的增产措施之一,由于矿物的复杂性导致砂岩酸化反应机理比较复杂。本文研究了铝硅酸盐在盐酸中的稳定性,研究了酸化过程中氢氟酸与铝硅酸盐的三次反应特征,也研究了酸化过程中可能生成沉淀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关键词:砂岩;酸化;反应机理;土酸 中图分类号:T E3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4—0023—02 砂岩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就是砂粒与砂粒之间未被胶结物完全充填的孔隙。对于胶结物较多或污染堵塞严重的砂岩油气层,常采用以解堵为目的的常规酸化处理,一般通常用盐酸溶解碳酸盐岩胶结物,然后用土酸来溶解粘土、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以恢复、提高井底附近油气层的渗透率。1 砂岩的矿物组成 一般地,砂岩油气藏均由石英、长石、燧石及云母骨架构成,在原生孔隙空间沉淀的次生矿物是颗粒胶结物和自生粘土,而外来粘土等物质又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原砂岩储层矿物和结构的复杂性。 2 盐酸与砂岩矿物的反应 2.1 盐酸与碳酸盐胶结物的反应 盐酸与砂岩地层中的碳酸盐岩胶结物(如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矿物)的反应速度很快,50℃以上几乎不受温度影响。 方解石:2HCl+CaCO3=CaCl2+CO2↑+H2O 白云石:4H Cl+CaMg(CO3)2=CaCl2+MgCl2 +2CO2↑+2H2O 菱铁矿:2HCl+FeCO3=FeCl2+CO2↑+H2O 2.2 盐酸与铝硅酸盐的反应 近来的研究表明盐酸溶液从铝硅酸盐矿物中淋漓出Al3+后生成的水合二氧化硅,其反应式为: M v Al w Si X O y(OH)z+yH+→wAl3++vM m++ xH4SiO4↓+(y+z-4x)H2O 其中:M代表铝硅酸盐中常见的金属离子(如: Na,K,Mg,Ca,Fe等) 由质量守恒和电荷平衡,化学计量系数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y=3w+mv z=4x-3w-mv 研究了盐酸与各种铝硅酸盐矿物的反应动力学,并将反应速度常数的对数值为50时对应的温度T50作为各种铝硅酸盐在盐酸中保持稳定的温度上限,各种铝硅酸盐的T50值如表1所示。表1同时也给出了根据热力学数据计算出来的盐酸与醋酸与各种铝硅酸盐矿物反应的平衡常数。 表1 氟硅酸盐在盐酸中的稳定性 矿物沸石绿泥石伊利石云母蒙脱石高岭石长石T50/℃24~3866~79889393108 K盐酸601214 6.6 1.4 K醋酸-14-26-88-22-17 注:K为盐酸和醋酸和各种铝硅酸盐的反应平衡常数 由表1可以看出,在热力学上,这些铝硅酸盐均可以溶于盐酸,但几乎完全不溶于醋酸;而在动力学上,沸石在盐酸中最不稳定,绿泥石次之,长石最稳定。在储层中占优势的铝硅酸盐矿物的T50低于储层温度时,应该考虑在酸化液中用醋酸代替盐酸。 3 氢氟酸与砂岩矿物的反应 3.1 氢氟酸主要作用型体 作为溶解铝硅酸盐矿物(粘土、长石、云母等)的唯一普通酸,氢氟酸在砂岩油气储层酸化增产技术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研究发现,氢氟酸溶解铝硅酸盐矿物的主要作用型体是其中未电离的HF分子,而不是电离的F-和HF2-离子;其表面主要作用是未电离的HF分子与铝硅酸盐矿物晶格键之间的亲合化学吸附,而不是简单的取代和氢键的形成。 3.2 氢氟酸与石英的反应 氢氟酸与石英的反应可以写为: 4HF+SiO2→SiF4+2H2O SiF4+2HF→H2SiF6 3.3 氢氟酸与铝硅酸盐的反应特征 90年代中期,Hallibur ton服务公司的Rick G等人研究结果表明砂岩基质酸化中氢氟酸 23  2012年第14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胡振兴(3—),男,助理工程师。danski :2012-04-22 :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