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论的哲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似论”的哲学意义
寿建新
“相似论”八十年代在我国风靡一时,对科技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相似论”属于思维科学的范畴,它是全国劳动模范张光鉴在我国首次提出并论证的。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7页)“相似论”正在张光鉴积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实践基础上理论思维的成果。
“相似论”或“相似”的观点,一提出来就很吸引人:
“大至宇宙星系之间,小至每个原子运动的形式都存在着大量的相似之处。
在我们周围的植物中,高至顶天的松柏,小至原始的藻类,都存在着相似的叶绿素。
在动物中,从精明强干的人类直到最低等的软体动物大都存在着赖以生存的血红素。
而叶绿素和血红素都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起作用。
……现代化学还进一步证明,叶绿素和血红素的化学结构也是相似的”。
“人类社会发展史如同史学家惊叹的那样,呈现着惊人的相似”。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说明即使基因(内因)相似,而条件环境(外因)不相似,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前几年我们引进不少外国先进设备,但有的引进后效率不高,就是因为客观条件、环境不相似,因而达不到原来的相似结果”。
(参阅《相似论》)
《相似论》发表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相似论“对说明形象思维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很有价值”。
(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自然杂志》1983年第八期)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在一次发言中提出:“相似论已不再是一篇简单的科学论文了,它是站在科学的角度又超越科学领域的哲学论文,它是事例和论点不仅给科学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而且也给社会其他工作者们以有益的启示。
”(《全国劳模张光鉴和他的相似论》,光明日报,1984年5月23日)。
相似论属于思维科学,是思维科学的一个方面。
作为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不正视相似论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不用哲学眼光对“相似”的观点进行考察,从而发现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
在某种意义上说,相似论对于哲学,正如系统论对于哲学一样,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相似论体现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原则
翻开《相似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细致周到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分析。
作者指出,相似现象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也存在于社会之中。
如大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经过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社会都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在文学中强调的典型,修辞中强调的譬喻、摹状、对偶、排比,绘画中强调的形似和神似,音乐中强调的重复和再现,诗歌和戏剧中强调的音韵、曲调、节奏、格式等,都离不开相似这个中心,都离不开人们已有的相似习惯。
相似现象也存在于科技发展史中,如达尔文和华莱士同时发现了生物进化现象,牛顿和莱布尼兹同时发现了微分方法,爱迪生和法拉第都受到百科全书的启发成了伟大的发明家等。
作者预测,到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会殊途同归于量子学,因为不同学科内部存在着
相似的因素。
经过深入研究,作者揭示出相似的以下规律:(一)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似的单元、层次所组成。
它们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排列组合、优化的过程。
(二)相似的“基因”、相似的环境和条件产生相似的结果。
如缺少其中某一项,就会出现结果不相似。
(三)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似功能越多,作用就越大,应用就越广。
如坦克之所以威力大,就是因为它是机动车加装甲加大炮的综合体,从而成了现代战争中的主要武器。
以上论述,是建立对客观世界复杂纷繁的事物进行唯物主义分析的基础上的,使人感到结论可信。
二、相似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
第一,相似论丰富了矛盾分析法。
“相似论”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同一”和“等同”,而是同加上变异,是异中之同,是客观事物同与异矛盾的对立统一,因而不是抽象的、静止的、僵死的,而是具体的、运动的、发展的。
作者指出,相似现象是客观事物在统一场作用下运动的一种和谐协调而又互相适应的组合形式。
世界上几十亿人口中没有相同的指纹,成千上万的树叶中也不会又两片绝对相同的叶片。
物质又同必然有异,所以相似是矛盾的统一或对立的同一,应从现实事物的相似中去研究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仅有同没有变异就没有前进,而变异必须在同的基础之上。
这无疑可以启发人的思维,提高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有了本质区别。
第二,相似论正确解决了宏观相似和微观相似,动态相似和静态相似的辩证关系。
作者指出,在宏观相似和微观相似的关系中要特别注意微观相似的研究,在动态相似和静态相似的关系中要特别注意动态相似的研究。
如门捷列夫周期表就深刻说明,由于微观结构不同,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化学元素。
人们想学鸟飞,开始重视宏观相似,用手操纵两个巨大“翅膀”,后来注意到鸟翼的微观结构,认识到鸟翼之所以能飞,是因鸟翼呈拱形,翼上面空气流速快,翼下面空气流速慢,从而出现压差产生了升力。
于是人们就将机翼改为拱形,造成现在的飞机。
在动态和静态相似中,既要看到二者联系,又要看到二者差别。
如自行车静态时会倒地,动态时由于旋转产生的惯性相似于陀螺运转时产生的轴向均衡力而使自行车不倒了。
因此,只有将动静两态结合起来,侧重于动态研究,才能抓住相似的本质。
第三,相似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论认为,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和周围其它事物存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相似,相似也同样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除上述的宏观相似和微观相似、静态相似和动态相似之外,还有纵向相似、横向相似、现象相似、本质相似。
此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分为动力相似、结构相似、几何相似、功能相似等等。
例如人看到鸟有翅膀能飞,就根据翅形(几何相似)、结构(结构相似)、空气动力作用(动力相似)发明了飞机(功能相似)。
可见,相似论不仅丰富了辩证唯物法普遍联系的原理,而且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原理。
其实,联系和相似都是揭示事物关系的。
相似是现象、是事物的共同点,联系是本质。
换句话说,相似的本质在于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相似论也是科学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作者把人脑中已有的概念和知识信息称之为“相似块”。
“相似块”不是静止的。
它一方面和感觉器官输入信息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又和大脑贮存的其它“相
似块”互相影响。
正是这种相互联系和影响,使大脑中的“相似块”不断更新,使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以提高。
作者指出:相似的思维是人类的原始思维,也是现代大量使用的思维形式。
印刷厂的铅字,不论什么字号,相同的字总是放在相同的字架上;买西瓜的人也在不自觉地运用相似的原理;放牛的人区分快牛慢牛的方法也是如此。
人们强调实践的目的,就是在大脑中积累“相似块”。
事实上,科学研究普遍应用的一些方法,如类比、模拟、模型等,都是以人们头脑中贮存的相似现象与过程即“相似块”为基础的。
否则和谁去类比,向谁模拟,以什么为实体来作模型呢?客观对象只有和人脑中已有的“相似块”产生共鸣,人们才有深刻体会,从而才能有所发明和创造。
这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是如此,对于文艺欣赏也是如此,否则人们就会无动于衷,文艺也便失其作用了。
因此,相似的过程和规律可以为建立类比、模拟、模型工作提供有益的模式,为人们思维提供有益的方法。
发明创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运用相似的过程。
例如,由于存在着自然界中风吹到人们身上感到凉爽这个事实,人才发明了手摇扇,进而发明了电风扇。
美国的波音系列飞机从707、727、737、直到767,都是在相似的基础上一点点向前发展的;苏联的米格系列飞机从米格十五到三十一也是同样;计算机技术不管发展到第几代,其原理都离不开开关的相似性;汽车从发明至今,四个轱辘一直没变。
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有些新东西其实并非新的,至少有80%不是新的,变异量不超过20%。
有些东西,表面上看来差异很大,只要仔细分析,总能找到相似的单元。
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相似原理的认识和运用。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应积极运用相似思维,提高认识能力,改进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增强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促使事物向最优化方面发展。
与此同时,要不断地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开阔视野、调动头脑中已贮存的信息即“相似块”,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和联系,有所发明和创造。
因此,相似论开拓了从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去研究对象本身的新方法。
这种方法,即是认识方法,也是思维方法。
有人说:相似的观点并不新鲜,因为列宁、爱因斯坦、莱布尼兹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曾提到过相似。
然而,这并不能否认相似论的哲学意义。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哲学中几百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的、早已在哲学上被废弃了的命题,常常在研究理论的自然科学家那里作为全新的智慧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6页)。
张光鉴的贡献,在于他把相似的观点理论化、系统化了。
他不仅提出并全面论证了“相似论”,而且自觉地运用了相似关系、原理和规律,指出相似论就是研究相似的关系、原理和规律的科学。
从而给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新的启迪,新的思路,新的观点和方法。
这种观点和方法,可以使人们“找到一个线索从而获得科研成果”。
这在党中央大力提倡哲学和具体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今天,更有其现实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