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分析----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

合集下载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张爱玲《金锁记》赏析《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赏析《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曹七巧_戴着封建枷锁挣扎的畸形女人_浅析_金锁记_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

曹七巧_戴着封建枷锁挣扎的畸形女人_浅析_金锁记_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
金钱就像一架枷锁,锁住了她的脖子,也锁住 了她的一生。人性中的一切善在冷如冰窟的环境 里,是那么渺小,那么不堪一击!狰狞的现实粉碎 了七巧的常性,扭曲了七巧的人格,残存在她身上 的人性彻底泯灭了。
二、在“灭人欲”的封建文化禁锢下,七巧心理 扭曲,终于从被害者变为害人者
七巧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姜家二
·学 术 探 讨·
: ○
的诀别,而这一诀别,也让长安彻底告别了她的青 一个被封建枷锁、金钱和情欲彻底打败了的失败
年时代和唾手可得的幸福。
者。这就是一个天才女作家用惊世之笔为我们展
七巧是让人同情的,也是让人厌恶的,她既是 示的女性深邃的内心世界和自身悲剧,在刻画七
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正如夏志清所 巧心理变态、人性扭曲和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同
社,1988.




Cao Qiqiao: an Abnormal Woman in the Feudal Society



LI Qing-li
(Lvliang Sports School,Lvliang,Shanxi 033000,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ao Qiqiao's characters,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the Golden Chain, 62
曹 制度的牺牲品。在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她也意 参考文献:
七 识到“儿子女儿恨透了她”,“七巧挪了挪底下的荷

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上面的一滴
[1]张爱玲.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2]张爱玲.自己的文章[M]//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

枷锁镣铐下的苍凉人生──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

枷锁镣铐下的苍凉人生──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

枷锁镣铐下的苍凉人生──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刘开源 李 宁摘要:《金锁记》是中国著名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一部杰出之作。

小说描写了旧中国一个遗老之家——姜公馆二奶奶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和病态人格。

曹七巧是遭受男性法权和金钱社会双重奴役的受害者,也是强烈占有和疯狂报复的损害者,金钱枷锁和原欲的精神折磨扭曲了她的灵魂,最终使她成为子女人生幸福的损害者。

曹七巧的人格扭曲和苍凉人生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和时代性内涵,体现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义反思主题。

关键词:曹七巧;男性法权;金钱;原欲;人格扭曲;女性主义反思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4-0046-02《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著名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一部优秀作品。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将《金锁记》称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335,著名翻译家傅雷也给予《金锁记》“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评价。

《金锁记》的主人公曹七巧无疑是作家塑造得最为典型和成功的一个人物。

曹七巧这个形象是立体的、丰满的,是张爱玲笔下“最彻底的人物形象”,她戴着男性法权的镣铐,戴着原欲和金钱的枷锁一步步走向人格的扭曲,一步步坠入苍凉的人生。

这其中蕴含着的女性主义的痛苦反思,发人深省。

一、男性法权和金钱社会奴役的受害者小说《金锁记》的主人公七巧是一个在男性法权和金钱社会双重压迫与奴役下的受害者。

七巧出生在一个开麻油店的家庭里,从小失去双亲在兄嫂的匡护下生活。

正值花季的她有着纯真少女特有的生命活力和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有时她也上街买菜,蓝夏布衫裤,镜面乌绫镶滚。

隔着密密层层的一排吊着猪肉的铜钩,她看见肉铺里的朝禄。

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她就一巴掌打在钩子背上,无数的空钩子荡过去锥他的眼睛”[2]231,“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他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

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浅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摘要: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戴着黄金的枷锁伤人害己,疯狂、变态的曹七巧形象。

本文主要从社会层面分析曹七巧从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泼辣粗鲁却自由开心的小业主家的女儿,变成一个自私、工于心计、没有朋友、没有爱、没有人情味甚至有些变态的“这一个”女性形象。

关键词: 病态社会女性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中,中篇小说《金锁记》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曾经被傅雷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这部小说集中了张爱玲小说艺术的所有特点:苍凉的底色、繁富的技巧、精美的语言、奇妙的想象……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戴着黄金的枷锁伤人害己,疯狂、变态的曹七巧形象。

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的主要人物。

作者从独特的角度,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从家庭、爱情方面入手,运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丰富的想象,塑造了自私、工于心计、没有朋友、没有爱、没有人情味甚至有些变态的“这一个”女性形象。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本来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泼辣粗鲁却自由开心的小业主家的女儿,被兄长嫁给门第颇高的有“骨痨”的残废人姜家二少爷。

在这个大家庭里,一方面因为门第的悬殊,她饱受轻视,尽管挖空心思地讨好所有人,但仍被排斥在那个贵族阶层外,连丫环也敢在背后嘲笑她,因此感到深切的自卑。

另一方面,残废的丈夫又使她正常的情欲难以得到满足而感到非常压抑,尽管偷偷地抽鸦片而且上了瘾,但仍然不能解除心中的痛苦。

既不能在这个无情的大家庭中获得一丝温暖,又不能在畸形的夫妻生活中得到情欲的满足的七巧,把爱寄托在她唯一能接触到的正常男人,不务正业的三少爷季泽身上,却在有限的调情中遭到挫败,因为她只是“二嫂”而已。

随着对这个世界的渐渐失望直至绝望,曹七巧慢慢地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多疑刻薄、专横冷酷。

她把金钱的砝码移到了生命的中心,她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的东西,企图以此弥补感情上的亏损。

金锁记_中曹七巧形象新论

金锁记_中曹七巧形象新论
一、逃避自由的原因— ——克服孤独感
我们知道,在以往的大家庭中,七巧和周围的许多人都有密切的联系,如她与婆婆、丈夫、妯娌,小叔以及娘家 兄嫂间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在这个家庭中,她缺少自由,但正是与周围世界的这种联系,使她具有了依恋的 基础和归属感。从分家之后,她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新的自由“切断个人与他人的所有纽带,并使个人陷于孤 立,将他与同胞分离开来”⑤。这必然地给她带来了深深的不安全、无力量、怀疑、孤独和忧虑感,从而导致了她的异 化和对自由的逃避。
七巧的异化突出表现为自私。自私主要表现在:担心长安的嫁妆使她财产受损;长安出嫁使她陷于孤独。比 如,十三岁的长安和表哥一起玩,长安险些摔个倒栽葱,幸亏表哥春熹给扶住了,可是七巧非但不感谢,还把春熹 连同他的父母大骂一顿。“那两个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老混蛋!齐了心想我的钱,一计不成,又生一计!”⑥春熹气 得白瞪眼,顿时离了姜家的门。七巧又教育长安道“:表哥虽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你自己要晓得当 心,谁不想你的钱?”⑦接着她又低声道“: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 是容易守得住。轮到你们手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们上人的当—— —叫你们以后提防着些,你听见了没有?”⑧显 然,从七巧赶走春熹,到反复强调男人的不可靠,都是怕失去金钱。而为了保住钱,她就得限制长安的自由,免得上 男人的当,所以灵机一动,想出给长安裹脚的办法。可见,为了金钱,为了获得安全感,七巧总是不能安心,她时时 担心被剥夺了钱而提心吊胆,愁眉苦脸。又如:长安与童世舫订婚后,七巧更是疑虑重重:疑心他有太太,疑心他不
衡。这突出表现在七巧对沉醉于恋爱喜悦中的长安的反 她生活中只剩下的儿子—— —这半个男人,怕失去间新婚夫妇关系
长安带了点星光下的乱梦回家来,人变得异常沉 的目的,最终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

《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

《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

《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分析罗丽娜 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曹七巧是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的主人公。

她少女时期活泼健康、充满活力,婚后一步步沦为一个尖酸刻薄、疯狂变态的恶婆子。

本文分别从少女时期、婚后守活寡时期和分家后的三个时期对曹七巧的形象进行剖析,揭示其如何逐渐失去人性,沦为金钱的奴隶,并在金钱的枷锁下过完悲惨的一生。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形象分析作者简介:罗丽娜(1988-),女,彝族,贵州省大方县人,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53-02《金锁记》被普遍认为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它成功塑造了曹七巧这样一个挣扎在新旧交替时期典型的女性形象。

生活在封建礼教下的曹七巧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最终被黑暗社会吞噬。

为了生存,她丧失了人性的美好,从活泼天真的少女逐渐变成一个尖酸刻薄、戴上金钱枷锁的女人,最后变成了一个心灵扭曲、病态的老妇人。

一、少女时期少女时期的曹七巧活泼健康,充满活力,个性要强。

她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因为从小帮着打理麻油店,她手脚麻利脑子灵活、会精打细算、重视金钱,并且说话直爽、性格泼辣、不善于掩饰。

因为曹七巧长得白净,被称为“麻油西施”。

虽然出身不好,但日子过得还算幸福。

“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

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和大多数女孩一样,她的人生梦想就是找一个喜欢的人,生儿育女,只要这个男人对她有点真心就行。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最终也无法实现。

曹七巧的哥嫂因为贪图姜家的钱财,把她嫁给了姜公馆身体残废的二少爷。

《金锁记》里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

《金锁记》里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

《金锁记》里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作者:邱唱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张爱玲于1943年10月发表小说《金锁记》。

于该作品里,匠心独具的作者运用深具表现力、感染力、穿透力的文字,极为深刻、特别精妙地展现了女主人公曹七巧于物欲、情欲的双重煎熬下,认知错位,理智迷失,人性被扭曲,灵魂被异化,身心俱疲,最终自毁的全景图。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张爱玲乃上世纪40年代于“孤岛”大上海蜚声中外的传奇女作家,其代表作是1943年10月发表的小说《金锁记》。

于该作品里,匠心独具的作者运用深具表现力、感染力、穿透力的文字,极为深刻、特别精妙地展现了女主人公曹七巧于物欲、情欲的双重煎熬下,认知错位,理智迷失,人性被扭曲,灵魂被异化,身心俱疲,最终自毁的全景图。

该作品甫一亮出,便以独特魅力璀璨文坛,被誉为“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

概言之,曹七巧既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典艺术人物,也是张爱玲最钟爱、最自豪的人物形象,多年来以巨大的魅力、魔力吸引着亿万读者的心灵,备受赞誉,历久弥新。

一.曹七巧悲剧人物形象:良善到行恶的嬗变作为一个麻油店掌柜千金,曹七巧这个小家碧玉,生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原本应有一个虽平凡但不差的人生。

她自小帮家打理售麻油生意,手脚勤快,机智聪慧,精明地点数着麻油和铜板,为人处世也挺热心、和善。

此时,白净的她青春可人,颇具光彩,被人暗地喊着“麻油西施”。

她干练、泼辣、要强、开朗、热情,对生活、爱情、亲情无不充满希望、憧憬。

然而,命运多舛,时运不济,天有不测风云,她竟被贪财的兄嫂当作“货物”售至姜家这所深宅大院,成了姜家二奶奶,老公竟是一个每日须伺候的软骨“摆设”。

这对于活力四射,正值旺盛韶华的曹七巧来说是不公平的、残忍的、无情的、不人道的。

如此日子,她心中只有孤寂、悲愤、屈辱、煎熬、哀愁,总觉得人世太反常,社会太无情,“洪洞县里没好人”。

从此,她逐渐心态失衡,思想蜕变,性格“变异”,她开始喜欢“张家长李家短”,搬弄是非,心里充满了怨恨、落寞、刻毒,常无故挖苦别人,为琐事争吵打闹,以获得暂时心理平衡与一阵思想满足。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

道德批评视角下《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探析【摘要】《金锁记》中曹七巧是一个备受道德批评的角色。

在她的初次出场中,她展示了自信和锐利的眼光,但也暴露了她的自私和利己的性格。

随着故事的发展,曹七巧的道德失范日益明显,她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曹七巧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她的道德观念的扭曲和对金钱的贪婪。

通过对曹七巧的道德批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珍贵东西,不要被物质追求蒙蔽了眼睛。

曹七巧的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是,道德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是重大的,只有坚守真正的道德准则,才能避免走向悲剧的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的悲剧形象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关键词】道德批评、金锁记、曹七巧、悲剧形象、探析、初次出场、性格特点、道德失范、悲剧命运、悲剧原因、结论、反思。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金锁记》是清代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曹七巧性格复杂,行为不端,因而引发了许多道德批评。

在小说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和道德失范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通过对曹七巧这一角色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金锁记》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以道德批评的视角来探讨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道德失范、悲剧命运及原因,同时对曹七巧的道德问题进行反思,探讨《金锁记》所呈现的道德观念。

1.2 主要论点:通过道德批评视角,探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可以揭示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内在联系,反思社会道德规范对个体的影响。

曹七巧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性格特点既有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道德失范的弱点,这种矛盾性使得他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的道德失范以及悲剧原因的深入分析,可以对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曹七巧的道德批评也可以引发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以及对个体在道德困境中选择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分析
——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文学典型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得特性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表现出更
鲜明得特征性。本文首先从“美丽的青春,爱情的憧憬”、“买卖的婚姻,黄金的枷锁”、“黄
金枷锁下扭曲的人格”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这一典型人物,接着又主要从姜
家这一典型环境来说明曹七巧所处的环境,最后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起来分析
这一文学典型,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典型在作者笔下得表现方式,进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本身。

关键词:典型人物 典环境 曹七巧 枷锁 变态心理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我们给文学典型以这样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
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塑造了
曹七巧形象,她带着传统封建婚姻筑成黄金枷锁,在黄金枷锁下形成病态的心理;在黄金枷锁下
又扭曲了人格。她是一个有强烈疯狂报复欲,但却空虚孤独的可憎、可怜的旧式女子,这一形象
血肉丰满 ,耐人寻味,同时显示出作者对传统婚姻、封建伦理和金钱世界的痛恨和批判。

一、典型人物——曹七巧介绍
曹七巧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她被压抑着,却又在梦魇般地享受着被压抑的快活,人格的
扭曲、花容的失坠,都在低吟着一曲哀伤的歌。而曹七巧是这悲凉的聚焦点,她扮演着封闭的女
巫与被压抑的疯狂的角色,而其灵魂也最终在那黄金的枷锁下变成了一座废墟。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曹七巧这个典型形象:

1.美丽的青春,爱情的憧憬
曹七巧的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她自愿的,完全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同所有女子一样,
曹七巧也有过温情而美丽的青春,也曾有过对美丽爱情的憧憬。就像文中结尾的场景,十八九岁
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
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
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
她有点真心。
在她的花一般的年龄的时代,她也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有着自己喜欢的人,她也曾经幻想
过自己的爱情故事,当她还是那个纯真的少女的时候,她嫁给姜二爷也是为了能天天看到她暗恋
的姜季泽,在一个公平的角度去分析她,她为了自己的爱情付出过,只是她的付出没有得到任何
的回报,而且还因为她的出身而受到了歧视,长期的压抑,造成了她的心理畸型。如果她的付出
能得到一点点的回报或者她嫁给一个平凡健康的人,也许她就不会变成这样。所以我觉得曹七巧
也是一个蛮值得去同情的人物。
2.买卖的婚姻,黄金的枷锁
曹七巧无论多么泼辣、粗野,但她毕竟是女人,畸形的婚姻,对她毕竟是一种伤害,另外,
在姜家她处处被人瞧不起,所以有时也不免悲从中来。当年图钱逼她嫁到姜家的哥嫂来看她,她
嘴硬说她有钱不愁吃穿,用不着看,但最终却“熬不住那呜咽的声音,一声响似一声,憋了一上
午的满腔幽恨,借着这因由尽情发泄了出来”。
欲望的扩张使她戴上了黄金的枷锁,而她用黄金的枷锁也“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
条命”,七巧是一个悲剧,她的生命早已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壳,七巧又一手制造了其它的悲剧,
悲剧的延续性贯穿了小说的全篇,小说表现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似乎谁也无法逃脱。她当时只
是受害者和受虐者,但是,当她无论怎样努力也得不到幸福后,当她开始对她的亲人进行报复后,
她便成为了害人者和施虐者。曹七巧带着黄金的枷锁,生活在地狱似的环境中,在一天天的失却
呼吸。她在牺牲了青春,爱情以至人生后,发现这枷锁是越来越重,越来越紧。她的青春已如一
朵花般的早已凋零,她的爱也如“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她的灵魂被挤压的变
了形,成了一座废墟,她的生命也由此归于沉寂。
3、黄金枷锁下扭曲的人格
她对金钱有强烈占有欲,为了攫取财富,可以不惜牺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黄金这一“金锁”
摧残儿女的爱情和幸福,肆意折磨儿子和媳妇,把金钱看得比儿女的婚姻更重要。这个被金钱榨
干了青春和蚀空了灵魂的悲剧人物终于在临死之前流出了干涩的泪。张爱玲作为女性以她独特的
视角将笔触深入到曹七巧这个人物的内心深处,去审视她的灵魂,因此曹七巧这一女性形象具有
特殊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二、曹七巧所处的典型环境分析
典型环境,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的,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形成其性格并环
绕和促使其不得不那样行动的种种特定关系条件的总和,是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作品描绘的总环
境与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的辨证统一。

通过对《金锁记》的分析,我认为曹七巧所处的环境有三个:一是作为一个“低三下四”
的开麻油店的女儿。二,曹奇巧进入了姜家这样一个深府大院中,三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最商业
化的上海时期。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她把曹七巧放到了这样一种环境中:作为一个“低三下四”的开
麻油店的女儿,曹奇巧进入了姜家这样一个深府大院中。二者的地位相差甚大,却可以形成了这
样一种婚姻关系,那就是金钱在起作用了。在这里,似乎一切都是扭曲的,爱情,婚姻,家庭,
父母子女,人物也都“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庭院深深深几许,锁住了人的肉体,淹
没了人的情欲,扭曲了人的灵魂,于是开始沉沦,沉沦……曹七巧从内心到外形就是这样被环境
决定着的。七巧生活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最商业化的上海,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封建文化与西方
的拜金主义在这里融合,沉淀。一方面,封建家庭关系、伦理规范日趋瓦解,另一方面,资本主
义势力与封建残余势力胶合,达到本质上的相同――贪欲和极端的利已主义。更可怕的是,在中
西文化中的沉渣吞噬下,人的心灵被蛀蚀、被毒化,沦为黄金枷锁下的奴隶与怪胎。这就是《金
锁记》的社会大背景。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文学典型一般指典型人物。而人物的活动又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
因此,研究典型人物就必须涉及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她所处的典型环境下的
产物。她所处的大环境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最商业化的上海,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封建文化与
西方的拜金主义在这里融合,沉淀。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下,形成了曹七巧这样的典型人物。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
反作用。当她占有了金钱,她得抑郁开始释放,她甚至去毒害儿子女儿和儿媳。她得不到的幸福,
也一定不能让别人得到。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七巧生
活的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最商业化的上海,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封建文化与西方的拜金主义在这
里融合,沉淀。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产生了七巧这样的人物。
曹七巧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人的复杂性得活生生的形象,她是一个富有社会
内容的活人,反应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风貌。因此这个人物形象远大于思想,是一个
典型性很高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是缺乏真实性的单一得模式化、概念化的人物。

总之,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离开了典型环
境,就无从产生典型人物;而没有典型人物,也无所谓典型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