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琴老师讲座视频
李可老中医:生死关头救阳为急,阳气是最根本的东西

李可老中医:生死关头救阳为急,阳气是最根本的东西李先生的简历:汉族,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毕业于西北医专文学部,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熔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自创方剂二十八首,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救治经验,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专家之一。
欢迎您李先生。
听说李老师这两天的身体不是很舒服,但坚持给我们讲座,非常感谢您。
看您的简历里面,一开始是学文学的,后来怎么转到学中医上了?您当时是怎么去从事中医的呢?李可:中医我是自学的。
当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有这么一个机遇。
主持人:听说您是对重症的,我网上看资料说一般讲中医都是慢郎中么,中医是慢慢调理,但是您对这种疑难杂症的治疗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且用的药剂也非常重,是吗?李可:其实中医在古代一直是擅长治重疑急症的,说中医是慢郎中是一种误解。
主持人:是误解啊。
那接下来有请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先生讲今天的主题“中医的养生”。
(掌声……)李可:我是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
其中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还有好些其他地方。
到现在基本上就是七年,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
但是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
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
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么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这个事情让我非常惊诧,不理解。
所以从2000年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南方朋友们的生活习惯。
就开始寻找(这些病证)根源,在我的观察当中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普遍大家都使用空调,空调是一个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弊多于利。
修身养性是养生的起点

《修身养性是养生的起点》主讲人简历:台湾著名养生专家,研究中医养生,所著《人体使用手册》成为中国年度最畅销图书,引领《求医不如求已》《人体经络使用手册》等中医保健图书出版热潮,后又写就续集《人体复原工程》。
吴清忠,曾经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从事机器人的研究;台湾生产力中心推动台湾的工业自动化发展;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担任世界银行中国工业贷款顾问;香港晨兴集团(Morningside Group)担任中国区首席代表,从事直接投资基金管理工作;台湾荣成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由于健康的关系对中医发生兴趣,因而逐渐淡出职场,专心研究中医养生及相关仪器的开发。
2002年完成《人体使用手册》,草稿在网上广泛流传;2005年,修订本在台湾和大陆分别出版,成为中国年度最畅销图书,引领中医保健图书出版热潮;2008年,作者历经六年时间的探索与总结,写就《人体使用手册》的续集《人体复原工程》。
主持人刘玫:“聆听智慧的声音,沐浴真理的光芒”,欢迎各位观众朋友光临中国移动.文化大讲堂!今天的主讲人是吴清忠老师,相信大家已经从介绍当中了解了很多吴清忠老师的信息,现在我要说几点可能大家不知道的。
我听说过一句戏言“贵人出门招风雨”,我曾经不相信这句话,但是我今天的天气让我一下子体会到了什么是“贵人出门招风雨”,吴清忠老师确实是一位贵人,一开始我们接他到下塌的饭店时是一场大雨,我们一想完了,今天下大雨是不是会影响到我们的大讲堂,但是他走入饭店之后天晴了。
然后他从饭店出发来大讲堂时又下大雨了,然后我又想怎么又下雨了?但是当他在大讲堂下车时雨又停了。
如果大家认同我的说法的话,请给点掌声给吴清忠老师。
(观众鼓掌)的确是“贵人出门招风雨”,我们今天请的是吴老师这位贵人来给我们做养生保健的讲座。
刚刚在等待时大家看的录像是中里巴人的讲座,刚好那一场也是我主持的。
今天在跟吴清忠老师一起吃饭时我问起他,我说我怎么觉得看到您的一些情况让我想起一个人,他说谁?我说中里巴人。
2023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15篇

2023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15篇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1时光匆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几多感慨,几多欣慰。
我们组根据学校科研处工作安排和要求,以追求“有效备课”“有效上课”为目标,重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进一步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积极投身教育教研工作。
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活动有计划、有程序、有总结、有成效,扎实、有序地落实每个环节。
一、以课堂为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课都有效是教学的主旋律。
为了实现轻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开学初就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要严格备好每一堂课,组内进行同课交流,集体听课,集体评议。
课堂有效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更牢固,老师腾出时间钻研教材的时间也就多了。
另外,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学习,再读《新课程标准》;经常访问《凤凰语文网》等语文专门学习,阅读《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寻求最佳的教学,确保孩子最优化的教育。
从而提高了组内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为其他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老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因此,我们在开学初就制定了低段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从常规抓起,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扩大阅读知识面,让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
重点抓好作业的规范性,写字的工整性,读书,写字的姿势等,。
三、以常规为核心,安排好每次教研活动。
教学工作以做好常规为基本,在老师们做好每天的日常教学中,语文组定时定点安排好老师们的教研活动。
每两周安排一次组内教研,以抓好学生的常规,有效教学,同课异构、习作教学研讨为目标贯穿每次教研活动。
集中的同年级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每次活动前要求同年级老师集体商讨,第一次教研时进行说课,全组成员发表建议,并参与听课。
第二次教研时进行反思,议课,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成长,学生们在教研活动中收获。
陈玉琴老师养生问答

陈玉琴老师问答理气与破气青皮10克+陈皮10克+水三杯浸泡半小时然后煮开当茶喝(青皮宣泄肝气),每周吃1~2次,月经来时不要喝。
因为这个药的药性比较轻,所以一煮开就好了,不要烧太长的时间.喝水去渣.但青陈皮水不能常喝的,青陈皮有理气与破气的作用,但也会令人伤气,所以不宜多吃,尤其本身中气不足的人(舌体胖,有齿印,舌质淡的人)更要谨慎,可以多压太冲穴与膈俞穴,宽胸开膈,疏泄肝气,多压心包经,让心脏的搏动力得到强化,多做静气功:眼观鼻,鼻观心,用冥想的方法把自己的气慢慢地往脚背上导引,这样多梦的人睡眠时梦就少了,痛经的人(指气滞造成的痛经)就解决了痛经问题,高血压的人(指低压高的人,低压)75-80)就能让自己的血压真正降下来。
或者自己躺在床上,用冥想的方法从头往脚的方向慢慢地想下去,这样气也会往下走的,方向确定后,成功取决于坚持。
清肺热可以去买一些枫斗或石斛,每10克放水三大杯,文火烧一个半小时,然后当茶喝,已经煮过的枫斗还可以煮第二次。
枫斗有养阴生津的作用,也可以压一些肺经上的穴位,如尺泽穴,鱼际穴,少商穴帮助清肺热。
背上的穴位背上的穴位不用去找,没有人帮助,自己可以在墙角上来回摩擦,从上到下一点一点去蹭,蹭不到的地方用棒去敲,这是我自己的办法,你可以试试看。
皮肤病香樟木煮水熏洗陈玉琴女士问答_常用穴位募穴乳头下方肋骨间很痛是日月穴是胆经的募穴。
膈俞穴在女生胸罩带子与中间脊椎相交的地方旁开一寸半的膀胱经上,可以宽胸开膈,膈俞痛是闷气。
太冲穴在脚背大脚趾与次指中间,力是先向下再往上;有点象雨伞的弯钩. 太冲痛是怒气尺泽穴按尺泽穴会痛说明他的肺偏热(或是肝热侮肺),你沿着肺和肝的经络图循经压一路,同样把耳朵贴在他的腹部听,开始流水声也许不明显或声音不流畅,反复压后,声音会越来越顺,那就是经络通顺了,这就是我们的目的,那时候尺泽应该不会痛了.痛的地方是有阻塞的地方,就是我们要压的地方,压通了就不痛了.压时不在乎力的大小.而在乎时间.陈玉琴女士问答_体会1、望症在望症上,我有一个体会,望病人的牙床,嘴唇,指甲的变化,你可以立即知道病人的身体状况是在上升之中,还是在下降. 血上升,手指的颜色会由黄或带黄色转变为红色.一路下降的病人牙床一定也是一路收缩,结果是牙齿变得越来越长,牙龈的颜色很深,气血上升的人,牙龈就往上或往下长(指下或上牙龈),新牙龈的颜色比较浅,根据新旧牙龈的情况,你可以大致判断病人原来下坡的状态和现在上升的程度.人的嘴唇太红不对,太白不对,太厚不对,太薄也不对,要厚薄适中,颜色也要适中,而且要看得到上下嘴唇有色差,这样的人才是气血上升的人,这对于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汇编浅析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18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18、25~36、Z1~Z3期目录第1期1 移植名师教案不一定上出好课/刘昌稳//1—622 让板书成为绚丽的艺术/景洪春//1—24-253 《村居》教学设计/龚海胜,吴桂香//1—25-264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崔海峰//1—27-285 《泉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夏菲菲//1—29-306 《燕子专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李春琳//1—31-327 披文入情入境——《雨点》教学设计及评析/涂华凤//1—33-348 有容乃大:管窥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之路——兼评《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艺术元素/吴礼明//1—43-449 漫溯,向语文教育的更深处/胡兰//1—45-4610 习作评语中教师的“身份”定位/管延华//1—49-5011 等待/费玲妹//1—56-5712 让诗意如约绽放——集体创作诗歌一得记/余红//1—5813 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于永正//1—5914 请跟我来——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散思/马际娥//1—6015 公开课若干争议述评/钱雯雯//1—6116 好的课堂在于精神生命的涌动/彭泽平//1—6217 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好课/王树云//1—6218 欢迎参加2008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1—6519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1—6620 2007中国小语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1—221 读书温暖人生/蔡智敏//1—122 语文教学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张云鹰//1—4-623 “课标”语境中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审视/周一贯//1—7-1124 微格研练:锤炼教科研技艺的“快车道”/贺学英等//1—12-1725 走向平实:语文教学的价值回归/俞惠珍//1—18-2226 谈英雄题材课文的教学/刘春林//1—2327 《三打白骨精》课堂实录/窦桂梅//1—35-4328 语文味的“咬文嚼字”/苗育春//1—4629 阅读场:让阅读成为精神享受/王怡文//1—47-4830 在“精”与“略”之间行走/王爱芳//1—51-5331 让阅读滋润习作/施义兰//1—5432 “舍得”与“越过”/尤梅,包万年//1—5533 车厢里的“争执”/贺成金//1—5634 语文报社诚聘发行代理//1—5935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金运//1—6336 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1—6437 2007年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结果揭晓《语文报》成绩优异,继续名列前茅/金运//1—63第2期1 求索(上)/洪宗礼//2—17-212 守望与隐喻——《黑人谈河流》评析/郭伟//2—40-413 热烈祝贺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揭晓//2—24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美好篇章/王文彦//2—15 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刘占泉//2—4-96 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愚化倾向”/徐江//2—10-137 “导入”也要会“导”/于漪//2—14-158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葛其联//2—15-169 初中语文教师PK初一学生——发人深省的“思维+语文”测试/周云//2—22-2310 以读带析,一石双鸟——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6)/余映潮//2—24-2511 点线面结合教学法初探/姜红娟//2—25-2712 一副对联引发的语文学习/邓先华//2—2813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一) 生活世界: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史绍典//2—29-3114 “家庭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周远喜//2—31-3315 “学校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陈启艳//2—33-3516 “社会生活与作文”课例/杨邦俊,周新,杨巍//2—35-3617 试给《江村小景》重新命题/张广武//2—3718 感受《黄河颂》之“颂”/李红秀//2—381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胡焰//2—38-3920 《热爱生命》散论/徐社东//2—41-4221 异彩纷呈的心灵之音——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王飞//2—4322 为尊严而战——《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分析/姜楚华,姜楚波//2—44-4523 从韩愈的谥号谈起/陆明华//2—4524 本体和喻体互换的一个特例/徐仁瑞//2—4625 被误读的勃兰兑斯/盖丽//2—46-4726 写什么和怎么写/朱建军//2—48-5027 “车轮战”与“一鸭三吃”——作文单项技能训练方法谈/李岁红,倪岗//2—50-5128 2007年中考口语交际题梳理/张斗和//2—52-5329 把握细节,彰显名著“真”阅读——从鲁智深绰号“花和尚”的由来说起/张玲//2—53-5430 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刘勇//2—55-5631 运用情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代述梅//2—5732 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任春//2—5833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模块教学设计/闫永平//2—5934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何莉//2—6035 一位教育家的人格长征——于漪新著《岁月如歌》所揭示的生命穿透力/陈军//2—61-6236 2007年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结果揭晓《语文报》成绩名列文科中学组榜首/金运//2—6237 首届“语文报杯”多媒体原创课件大赛即日启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报社、中华语文网联合举办//2—6338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2—64第3期1 教书育人,一种生命的追求——记全国模范教师党红英/屈海生//3—4-62 热烈祝贺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评选结果揭晓//3—13 关于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南京宣言//3—24 参与课程内容重构促进教学价值实现/顾小敏//3—7-85 新教材的教学感悟与实践/陈卓//3—9-106 语文教材文本处理的虚实艺术/郑忠红//3—11-127 教学的开放性与教科书价值的重新认定/杨泉良//3—138 文言文教学的几个误区/韩羽//3—149 读懂,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卢廷顺//3—14-1510 让文言文教学闪耀人文光芒/孟华//3—1611 认清目标,寻觅对策/王安琪//3—1712 一堂好课的两个发展性历程——重读叶圣陶先生给《中学语文》的题词/张一山//3—18-1913 文言文教学怎一个言传了得/杨小海//3—2014 背诵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科学性分析/王艳红//3—21-2215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姚文波//3—2316 立足文本合理拓展搭建平台——将讨论引向深入/方建明//3—24-2517 《蜀道难》教学简案/董一菲//3—26-2718 文言·文学·文化——《鸿门宴》备教策略/张俊峰//3—28-2919 悲喜皆因水月生——浅析《前赤壁赋》中苏轼情感产生的外环境/董鸥//3—3020 《赤壁赋》之语言美/康宏东//3—31-3221 小议《陈情表》说辩艺术/林妙君//3—3222 《鸿门宴》的心理学解读/文霈//3—33-3423 《归去来兮辞》有“及时行乐之意”吗?/朱文成//3—3424 “践华为城”之“践”字考/吕胜男//3—35-3625 对《过秦论》中一个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莫如彪//3—3626 人教版第二册文言文音义指瑕/邓见发//3—3727 作文“目标递升”批改法的创设及操作说明/戴林东//3—38-3928 《“设计文章的波澜”修改》教学案例/郭家海//3—40-4229 也说“具体、形象、生动”/王英华//3—4330 两水分流,二龙戏珠——谈谈记叙文(小说)谋篇中的双线结构法/高俊清//3—44-4531 作文新题设计六则/吴同和等//3—46-4732 高考探究性阅读题之“探究”/赵道夫//3—48-4933 科技文阅读备考指要/时寅敦//3—50-5134 掀起散文阅读的“红盖头”——2008年高考散文阅读备考策略/宋宏雄,聂焘//3—52-5335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要/张广祥//3—54-5536 掌握规律,提高效率——现代文阅读作答指导/黄务海//3—5637 “三字法”解答散文阅读主观题/黄小娟//3—5738 美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石峰,张学军//3—58-5939 常见古代官职变动术语类举/王志耀//3—60-6140 古代数字表示法摭谈/宁红丽,李敬永//3—6141 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语文报社联合主办//3—62-6342 欢迎参加“走向鲁迅”大型有奖征文活动语文报社、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3—6343 实施品牌大战略赢得发展新动力语文报社喜获山西省政府百万元重奖//3—64第4期1 职称晋升的有力助手教师风貌的展现舞台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4—622 我们要感谢谁/贾志敏//4—13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薛瑞萍//4—4-74 有一个班级,令人神往——评薛瑞萍笔下的母语课堂/王丽琴//4—7-95 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和美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探究/盛新凤//4—15-196 建构儿童需要的教学——“儿童语文课程”与“服务型课堂”探究沙龙/彭峰等//4—20-24+607 《夸夸我的同学》教学设计/吴炳发//4—25-268 人与文相融情与智共生——《长江之歌》教学设计/游爱金//4—27-299 《狼和鹿》教学设计/杨树亚//4—30-3110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沙华中//4—32-3311 走近一个人,感受万般情——《泊船瓜洲》教学解读/高祥虎//4—34-3512 点面结合绘场景——快乐作文·快速作文训练课/吴春晓//4—36-3713 练习原来可以如此美妙/胡晓燕//4—3814 进出文本间感悟留心尖——对话《触摸春天》/王振刚//4—39-4015 因为智慧,所以简单——感受蒋俊兴老师《半截蜡烛》一课/李菊芬//4—4116 让学生唱响“最自由的歌”/王泽斌,侯艳馨//4—42-4317 简化语文课堂设计的几点思考/冯小松//4—44-4518 让课堂评语走进学生的心中——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走近李白》有感/毛文红//4—46-4719 文本解读,需要去形式化/滕衍平//4—48-5120 寓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顾雅芳//4—52-5321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王丽//4—5622 迟开的花儿也鲜艳/朱建霞//4—59-6023 她为什么就不可以?/王亚丽,叶志梅//4—6124 练好基本功精彩四十分欢迎您为本刊课堂教学栏目撰写稿件//4—6325 知识殿堂学习乐园艺术摇篮———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学校简介//4—6526 教研明星//4—227 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4—6628 暗示与提示:藏在故事里的教育智慧/成尚荣//4—10-1429 教学视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把标尺——《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例谈/阎宗学//4—54-5530 对得起孩子,对得起自己/周学静//4—57-5831 2008年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4—64第5期1 2007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二阶段获奖名单//5—642 换位思考,再识“新装”/阳刚//5—413 弘扬母亲美德,奉献赤子爱心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5—24 栽树与集叶/陈涛//5—15 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战”/李卫东//5—4-76 以经典阅读为纲,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以班级《论语》阅读为例说明/王君//5—7-97 语文生存在第一现实和第二现实之间/徐社东//5—10-128 该怎样拓展?/于漪//5—13-149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李明哲,胡勤亮//5—14-1710 “语文”就是“人文”/耿法禹//5—1811 求索(下)/洪宗礼//5—19-2312 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5—2313 评价语文味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曾宪一//5—24-2714 有效教学应从导入开始/黄本荣//5—27-2815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二) 我们为什么写作——寻找作文教学中丢失的乡愁/陆先文//5—29-3116 写景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陆先文//5—31-3217 写人作文教学指导设计/许评//5—3218 夹叙夹议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郑先琳//5—3319 叙事作文教学指导设计/闫翔//5—33-3420 读后感作文教学指导设计/范志慧//5—34-3521 状物作文教学指导设计/廖嫦娥//5—35-3622 生动演读,激动心灵——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7)/余映潮//5—37-3823 文言常用词教学实施浅谈——《桃花源记》片段与思考/童志斌//5—38-4024 《我爱这土地》的诵读引导/柳咏梅//5—4125 旁批,回来/向晓红//5—4226 《观舞记》教学设计/王秀波//5—43-4427 新加坡中学语文教科书一瞥(上)/董蓓菲//5—45-4628 “审美人生”教育的缩影——丰子恺《竹影》的“三重”解读/王威//5—47-4829 《竹影》中的“我”是谁/单君//5—48-4930 《咏雪》中两个比喻的高下之别/谢智慧//5—5031 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李凌云//5—5132 淡极始知花更艳朴实无华也动人/杨正奎//5—5233 作文教学中对话失语现象剖析/刘春文//5—53-5534 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彭玉华//5—5635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王思雄//5—57-5836 平淡之中见神奇——由《社戏》中的“孩子对话”看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刘建设//5—5937 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王林红//5—6038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洪璇//5—6139 欢迎参加“走向鲁迅”大型有奖征文活动//5—6240 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已经启动//5—6341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现已启动//5—65第6期1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正式启动//6—12 作者的无奈,编者的遗憾/本刊编辑部//6—61-623 职称晋升的有力助手教师风貌的展现舞台光明日报考试杂志社、语文报社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考试·教研版》//6—634 话说“语文人生”/顾黄初//6—15 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执著追梦/冯为民//6—4-66 问题与反思: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吴亮奎//6—7-97 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语文学习/吴泓//6—10-118 勿让乱花迷人眼/余养健//6—12-139 语文选修课的实践和思考/杨培明//6—14-1510 选修课这样来教如何?/施桂湘//6—151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关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的三个要义/韩玉洁//6—1612 两翼齐飞——我理想中的高中语文选修模式/郁洪千//6—1713 语文——一种文化的深度阅读/陈明华//6—18-1914 从“同文异教”看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异同/王爱娣//6—20-2215 “误”中“生成”的教学——欧也妮人物心理分析教学片段及思考/张剑虹//6—23-2416 探究应该把握的五个切入点/魏羲之//6—25-2617 课堂创新教学设计策略/陈国林//6—26-2718 绝望的抗争——《祝福》新解/刘永香//6—28-2919 祥林嫂非死不可吗?/林雪冰//6—3020 简析《药》的叙述策略/柴国华//6—31-3221 永恒的迷惘和战栗——《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新解/王芝腾//6—32-3322 “失街亭,谁之过”歪解/章伯军//6—3423 《我有一个梦想》备教策略/蒋念祖//6—35-3724 有关“庄周”命名及其他/黄岳辉//6—3825 《祝福》备课札记/黄尚武//6—3926 积累·规范·创新——提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张雨仁//6—40-4127 韩军的作文教学观探析/朱文秀//6—42-4328 议论文写作的“我在”策略探析/李新地//6—44-4529 长风出谷,如霆如电——谈议论文的气势美/郑如芹//6—4630 议论文写作中的例证分析法/孙立志//6—4731 作文新题设计六则/唐巨南等//6—48-4932 命题记叙文写作如何得高分/程必荣//6—50-5133 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邱刚//6—5234 高考作文的三大误区——由“诗意地生活”说开去/张孟光//6—5335 真我迷失:高考作文的难言之痛/徐飞//6—54-5536 定向取材/刘广标//6—5637 巧借排列组合指导高考写作/田小华//6—57-5838 试卷讲评课的教学与反思/晏玉平//6—58-5939 第十届沪浙皖苏“新语文圆桌论坛”述评/陆建生//6—6040 2007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二阶段获奖名单//6—64-6541 全国中语会30年巡礼第一届年会/顾之川//6—66第7期1 让细节在历史中汇聚让历史在细节中矗立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7—22 让教师的讲解扮靓课堂/肖川北//7—13 童话推开了教室的门——梅子涵教授访谈录/周益民//7—4-64 儿童阅读与儿童作文——梅子涵教授访谈录/吴琳//7—6-95 “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徐林祥//7—10-116 徜徉在童年的“桃花源”——试论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张祖庆,周慧红//7—12-147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徐冬梅等//7—15-198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张晓华,吴金高//7—20-219 在“感动”中抒写感动——《学写“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颁奖词》教学设计/孙洪伟//7—22-2310 运用是为了提升——听课随想(一)/方利民//7—24-2511 细品慢嚼汲营养——听课随想(二)/方利民//7—2512 文章自得方为贵——听课随想(三)/方利民//7—2613 一唱三叹“语气词”——听课随想(四)/方利民//7—2714 走进文本感受生命——《生命生命》课例赏析/庄瑞兰,陈晓//7—28-3015 让“生命桥”在学生的心田镌刻——苏教版第八册《生命的壮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自评/刘仁增//7—31-3416 智慧:从文本语言中滋长——《孔子游春》课堂实录及教学前后/潘文彬//7—35-3917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国标小学语文主要教材简单评述/甘其勋//7—40-4118 课堂节奏的修辞化解读/肖绍国//7—42-4619 中外习作教学现象比勘与策略追述/王金涛//7—47-4920 盘活命题坐标拓宽试题维度——小学语文试卷命题改革例谈/邵玉容//7—50-5121 对课堂质疑的“质疑”/陈传敏//7—52-5322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尊重”与“呵护”/于树漫//7—54-5523 镜像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实践/胡文杰//7—56-5724 从麦克劳德到小欣/包莉婷//7—5825 简单的幸福——读《再致青年教师九条真诚建议》有感/李振华//7—5926 美国作文教学ABC/杜红梅//7—60-6127 一线教师企盼的公开课/顾萍萍//7—6228 换一种教育思维/顾鹏贵//7—6229 抛砖引玉书海导航/金永//7—6230 良言本无价一语重千金语文报社常年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启事//7—6331 叙说杏坛往事漫谈红烛情缘欢迎您为本刊“杏坛”板块撰写稿件//7—6332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暨2007中国小语十大年度人物动感课堂展示会//7—6433 教研明星//7—653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比赛已启动//7—66第8期1 渴望翱翔/郭学辉//8—22 平等公享/唐宗海//8—23 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自学习惯/孙宪武//8—14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邱道学//8—4-75 在行动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梁东荣//8—7-96 有一种热爱叫坚持/华清//8—10-127 答疑也须慎选/于漪//8—13-148 准专业素养与专业素养——语文教学机智的两个支撑层面/孙来升//8—14-159 主题教学:让学生的主动表达绽放光彩/陈尚达,张初吴//8—16-1910 蹲下来看世界——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谈议论文文体典范性/陈卉//8—19-2111 顺势引申,丰满内容——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8)/余映潮//8—22-2312 《竹影》课堂实录及点评/闻静,蒋葵林//8—23-2513 语文教师要备一本《说文解字》/黄桂芬//8—2614 《走进童话世界》综合性学习/闫勇//8—2715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王霞//8—2816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三)“活动式”作文教学探索/肖家芸//8—29-3617 新加坡中学语文教科书一瞥(下)/董蓓菲//8—37-3918 《大堰河——我的保姆》之“美学的胜利”/李铁秀//8—39-4019 解读《台阶》的一把钥匙/缪建琴//8—4120 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王君//8—42-4321 “鱼雁”与书信/陈卫星,张伶俐//8—44-4522 关于《斑羚飞渡》的三处异议/丁海军//8—4523 对《岳阳楼记》中两个词义的质疑/龙中华//8—4624 高考作文题重复的联想/曾昭葵//8—47-4825 作文教学与评价中的三联思路/黄国明//8—48-4926 作文的正区与误区/何悦华//8—5027 掀起你的红盖头——浅谈中考语文试卷卷首语的设计艺术/王大智//8—51-5228 别出心裁,检测知识与能力——2007年全国中考部分创新阅读题评述/张兴武//8—52-5429 开放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周淑霞//8—5530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梁燕//8—5631 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肖莉//8—5732 教师的作为在哪里/吴学文//8—5833 《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刘美丽//8—5934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初探/李瑞云//8—6035 炫出细微处的精彩/韩云,张志萍//8—6136 良言本无价一语重千金语文报社常年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启事//8—6237 首届“语文报杯”多媒体原创课件大赛即日启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报社、中华语文网联合举办//8—6238 弘扬母亲美德,奉献赤子爱心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8—6339 让细节在历史中汇聚让历史在细节中矗立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8—644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现已启动//8—6541 名家创造名品品牌奉献金牌《语文报·课标教材完全助读》掀起语文学习新浪潮//8—66第9期1 第五届“语通杯”教改新星风采//9—12 走进语文的海洋——写给广大中学生朋友/王临惠//9—13 守望心中的“麦田”/张俊峰//9—4-64 落实课标精神走出选修误区/曹建芳,曹建春//9—7-85 探寻创作意图,深入对话教学——浅谈选修课《现代散文选读》的鉴赏教学/陆建生,欧阳林//9—9-106 浅谈文学类校本课程的开设/范磊//9—117 校本教材要合理建设/余安元//9—128 校本课程资源在课堂上的利用/唐际平//9—139 作文中的“真”是如何丢失的?/杨斌等//9—14-1710 在言与文之间寻找生命的亮色——《孔雀东南飞》教学简案/郭惠宇//9—18-1911 也说文本解读的关键——兼说《文本解读“三个一”》之缺憾/沈坤林//9—20-2112 语文课上看“热闹”/李因林//9—2213 基于内部逻辑的现当代小说微观阅读/成旭梅//9—23-2414 课堂教学重点初探/朱前珍//9—25-2615 精彩——不期而至——《拿来主义》教学/赵清林//9—27-2816 《荷塘月色》的探究式教学/陈玉明//9—2917 教科书小说选文特色及教学策略/潘冠海//9—30-3118 品味人物语言的厚度——《茶馆》备教策略/贾铖虎//9—32-3319 《李清照词两首》备教策略/熊芳芳//9—34-3520 从被动走向主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另一种解读/崔国明//9—3621 《念奴娇·赤壁怀古》二题/文继炬//9—37-3822 《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说话艺术/宋桂奇//9—38-3923 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的核心概念/王志生//9—40-4124 再谈“必须跨过这道坎”——兼议作文思维训练/魏永雅//9—42-4425 细节成就美文/张建房//9—44-4526 作文教学多元评价策略/徐源//9—46-4727 作文新题设计五则/解光文//9—48-4928 语言运用题的三个创新意识/卞光武//9—50-5129 管窥蠡“测”——2008年高考字音与字形考查预测/景影//9—5230 夯实基础寻突破——2008年高考“词语(熟语)运用”考查预测/朱香平//9—53-5431 依旧花胜去年红——2008年高考“辨析并修改病句”命题预测及备考提示/霍灿,杨公平//9—55-5632 高考语言表达运用题预测与探究/邢小雷//9—57-593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十法/郭振海//9—60-6134 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现在开幕//9—62-6335 让细节在历史中汇聚让历史在细节中矗立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0周年征稿启事//9—6436 良言本无价一语重千金语文报社常年有奖征集好建议活动启事//9—6437 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第一阶段)正式启动//9—6538 全国中语会30年巡礼第一届年会/顾之川//9—66第10期1 稻草与灯光的遐思/张敬义//10—12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郭根福//10—4-83 观课评教,“路在何方”/周一贯//10—9-134 学情: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走向/曹鸿飞//10—145 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周毅//10—14-166 观课反思:谁动了学生的“奶酪”/金彩娣//10—167 语文课,我们到底该怎样上/诸向阳//10—17-208 “表达”与“阅读”,谁主沉浮——中外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吴忠豪,陈建先//10—21-249 《桃花心木》,“难点”何在/熊生贵//10—2510 《泊船瓜洲》三重思乡情/何伟//10—26-2711 “雨点儿”溅起的惊喜——《雨点儿》一课语言训练三次教学谈/应混娇//10—27-2812 “书香伴童年”教学设计/张树红等//10—2913 引领深度对话,感受人性之美——《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陆华山//10—30-3114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金战芳//10—32-3315 用语文的方式去听音乐——《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吴民益,赵国华//10—3416 春雨无声润心田——于永正老师课堂即时评价艺术之思考/顾巧英//10—35-3617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周益民《逆风的蝶》课例评析/曹建召//10—37-3818 触摸汉字智慧传承民族文化——“汉字文化启蒙”系列之一/刘发建//10—39-4219 我看到了希望/邵宗杰//10—42-4420 文本解读的审美诠释/许佩君//10—45-4621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张敏//10—47-4822 “包装”学生的朗读/屈太侠//10—4923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情深意浓/匡爱红//10—50-5124 儿童诗歌的阅读教学/陈晖//10—52-5325 以生动演绎大美——《燕子专列》教学实例思考/张燕//10—5426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有效性的思考/王敏文//10—55-5627 小学语文多元化解读中的思维发展/李洪祥//10—57-5828 老师,教学中你最关注什么/韩吉旺//10—5929 一把思考的椅子/余红//10—6030 面对差生,我就要这样的心态/张宏宽//10—6031 把“开放”落到语文教学的实处——由《感受美国的语文课》想到的/游畅//10—61-6232 “教孩子”与“教语文”/张蓉//10—6333 愿语文老师的“讲”变得“可口可乐”/朱彤//10—6434 教研明星//10—1+65第11期1 教改新星榜//11—12 不妨讲一点古文字/喻遂生//11—13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钱加清//11—4-64 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新趋势/荣维东//11—7-85 关于综合性学习过程弱化问题的思考/夏满//11—9-106 用大爱温暖语文课堂/钱小龙//11—11-137 要作一点理性思考/于漪//11—14-158 语文到底“性”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驳议/武舒萍//11—15-169 散文“形散神不散”辨析/温欣荣//11—1710 “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潘克勤//11—18-2011 语文作业:我们还可以怎样布置/夏丽红//11—20-2112 读品结合,读说交替——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9)/余映潮//11—22-2313 古诗文:不妨由“吟”入悟/宋其伟//11—23-2414 凸显文学教学性质的小说阅读教学设计/陈晖//11—25-2615 《伟大的悲剧》课堂实录/孟玲//11—27-2816 新课程作文教学系列讲座及精彩实例(四) 组织中考作文复习的基本要求/余映潮//11—29-3117 文题审读训练/梁吴芬//11—31-3218 选材立意训练/祝中清//11—32-3319 文章结构训练/杨晓梅//11—34-3520 语言表达训练/何相成//11—35-3621 酿一杯语言的《春酒》/张光华//11—3722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高飞//11—38-3923 阿长与鲁迅的真诚观——再读《阿长与〈山海经〉》/杨红军//11—4024 孔乙己悲剧命运心理探源/高伟毅,吕庆荣//11—4125 举轻若重的“丁举人”/罗爱平//11—4226 言说不尽的桥意象/向丽//11—42-4327 古代汉语的比喻性量词/朱安义//11—4428 浅析冰心的几首小诗/于树漫//11—45-4629 知人论世:解读古典诗词的起点/徐放//11—4730 基于博客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王林发//11—48-5031 少年情怀当是诗/杨聪//11—50-5132 言之有“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近年上海市中考“小作文”的思考和实践/方仙华//11—52-5433 “嫦娥一号”专题训练/孙开仁//11—55-5734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谢道炳//11—58-5935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李永红//11—59-6036 《散步》教学设计/艾军平//11—6137 作业应注重实效性/王玉荣//11—6238 “两大吃惊”的背后/冯文星//11—6339 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2008年7月底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隆重举行//11—654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本刊联合主办2008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11—66第12期1 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2008年7月底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隆重举行//12—22 作文内容对社会意识的简单趋同/苏涵//12—13 海无波澜,林有梁栋——记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夏坚/纪涛//12—4-64 课外拓展的系统机制及其教学检讨/张悦群//12—7-95 我看“参与课程内容重构”——兼与顾小敏老师商榷/肖健兴//12—10-116 语文“模块”教学背景下的“模式”初探/胡兴桥//12—12-13。
第七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

76
东南大学
传情绝调《牡丹亭》(1~6讲)
赵天为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核科学技术应用漫谈(1~7讲)
陈 达 张海黔 凌永生 汤晓斌 常树全
7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仿生技术漫谈(1~6讲)
戴振东 王 浩于 敏 郭 策吉爱红
79
南京理工大学
神奇的化学元素(1~6讲)
单 丹 颜学武
80
南京理工大学
陈 炎
108
青岛理工大学
绿色环保的钢结构建筑(1~5讲)
王 燕 刘 芸李军
109
山东师范大学
郭沫若的《女神》与《屈原》(1~5讲)
贾振勇 刘子凌
110
山东师范大学
汉语口语美学(1~5讲)
姜 燕
111
青岛大学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The Analects《论语》教育观(1~12讲)
走近数字技术(1~5讲)
陈后金
7
北京工业大学
创新方法(Triz)理论及应用(1~8讲)
高国华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密码的奥秘(1~6讲)
刘建伟
9
北京理工大学
走进晶体世界(1~6讲)
李 晖
10
北京科技大学
探秘知识构建的智慧殿堂——知识工程(1~5讲)
杨炳儒
11
北京科技大学
古代冶金与中华文明(1~5讲)
李延祥
韩鹏杰
14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微波五讲(1~5讲)
梁昌洪
西北工业大学
涅槃重生——犹太人(1~6讲)
蒲 瑶
148
西北工业大学
[周稔丰五禽戏]2009年中医养生名人排行榜
![[周稔丰五禽戏]2009年中医养生名人排行榜](https://img.taocdn.com/s3/m/936b483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3.png)
[周稔丰五禽戏]2009年中医养生名人排行榜牛宝宝文章网 > 周稔丰五禽戏 > 中医养生 > 中国传统文化 > 养生智慧 > 刘太医谈养生排行榜概述【 XJ】从2006年开始,吴清忠先生以一本《人体使用手册》带动了中医养生热的全面兴起,形成了全民学习中医养生的热潮。
如今,一批接一接的各路中医养生高手逐渐登陆,使用十八般武艺,传播各流派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但是,也正因为思想太多,有时会造成各路思想之间相互碰撞,甚至相互敌对,使得受众很难辨清方向,不知道该听谁的,该信任谁的?2009年中医养生名人排行榜出炉作为中医养生专业数字媒体,别有病网站一直致力于引导受众接受中医文化,指导养生方法,并且开辟了中医养生名人专栏star.aspx,持续关注这些名人的动向。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观察和统计,形成了一定的数据基础,根据这个基础,我们将下列十一位中医养生名人上榜,列为2009年度中医养生名人,并且根据:医术、知名、美誉、商机四大项,按每项25分的标准进行打分,从而形成一定的分值。
由于本次打分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因此难免有所偏差,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网友谅解,毕竟,中医事业要发展,还需要全民的氛围和支持。
打分标准说明:医术:医术一项,主要是看其医术观点是否符合《黄帝内经》的思想,并且是否能将《黄帝内经》思想活学活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知名:主要考察其思想的影响力,包括图书销量、网友的支持率、网站的影响力等;美誉:主要看媒体、受众对其评价,负而新闻是否多等;商机:中医要想发展,离不开现代商业化的运作。
目前的中医养生名人,或多或少地进行着一些商业化,但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考评此项的目的,也是促进投资领域关注这一空白但升值潜力巨大的行业。
陈金柱篇【简介】陈金柱——1964年生于天津,198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药用植物专业,是中医世家的第四代传人。
他自幼受到中医氛围的熏陶,八岁开始学习中医、针灸、气功、武术,十七岁坐诊。
引血下行三部曲推腹法、跪膝法、金鸡独立

引血下行三部曲推腹法、跪膝法、金鸡独立孝敬父母的最好礼物面对那些被病魔煎熬的人们,我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要等到失去健康的时候才去珍惜健康,不要等到孤独无助的时候才去寻求帮助,不要借口我们忙就无暇顾及身体,那样你永远不会有空闲。
"若要了时当下了,若觅了时无了时",记住这句话,马上行动!我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长大成人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转眼,我们已经人到中年,结婚生子,我们的双亲也都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能有多少父母真正享受到了快乐幸福的晚年呢?很多人因为病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让子女没有机会去尽孝。
我们或许事业成功,或许声名显赫,但如果没有让父母亲眼看见这一切而为我们欣喜,那将是我们心底永远的悲凉。
若能让含辛茹苦、一手把我们拉扯大的父母能够在我们的关爱下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健康无忧地生活,难道不是我们做子女的最大幸福吗?为了这一切,我们一定要为父母准备最好的礼物--那就是为他们提供健康长寿的方法。
人到老年最担心的疾病有:老年痴呆、高血压诱发的脑血管疾病、低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腰膝疼痛以及耳聋眼花、便秘、失眠等。
现就针对这几条,为老人们挑选几个防患之法。
年纪大的父母就是老小孩,有时我们要学着哄着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未来的美好,帮助他们找回年轻的感觉,这样他们就真的会年轻了。
我曾经写过两篇《孝敬父母最好的礼物》和《献给父母的爱》,主要介绍了"金鸡独立"等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借朋友之口抒发了人们希望父母健康长寿的感情。
此后,我不断地收到网友们的来信,纷纷咨询自己父母的病情。
是啊,当我们的父母步入老年,常常会步履蹒跚,腰酸膝痛,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同时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心血管病、前列腺病炎等疾病也会接踵而至。
老年病症多不胜数,防不胜防,以致我们无从下手。
其实,这些都是"上实下虚"之症,也就是气血不足,气血下不到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玉琴老师讲座视频: 本文,是从网上整理的陈玉琴养生之道的文字版,是从她多次演讲中整理出来的.小标题是本站加的.这是目前网上能找到,最全最详细的陈玉琴养生资料.
上海国际知名自然疗法指压大师陈玉琴40岁生下一个儿子后,觉得胃不舒服。做了胃检,竟被医生告知患上肠上皮化生细胞低分化,即胃癌。她听后,心马上沉下去。因为不相信西医的疗法,她自己钻研中医,后来无心插柳自己按穴位,反救了自己一命,并开启她对中医的兴趣,一直助人到现在。她说,那时儿子是她最大的力量,再辛苦她都要活下去。二十多年过去了,她没再做检查,也不曾踏足医院,健康地活著。
现年63岁的陈玉琴老师,诉说这个自己按穴自救的经历后,笑问记者:“是不是很神奇?”记者点头,但中医的奥妙其实就在这里。20来岁时,她也曾患过胆疾,胃常常不舒服,没有运转能力,一吃油腻的食物就吐。有次朋友硬要请她吃冰淇淋,盛情难却,她吃了后有苦自知。“我就拼命地吐啊!吐出大口大口的水。冰淇淋甚至结成硬块哽着喉头,吐了好久才吐出来。朋友看了不敢再叫我吃冰淇淋了。” 胆积沙患胃炎 那时她看了中西医,被告知是六脉俱虚,身体虚弱,西医则让她服食胃药,但情况并不见好转。后来,她遇到一个老中医,诊断是胆有问题。于是陈玉琴告诉为她诊治的西医,医生不相信,让她照了胃和胆的X光。结果发现,她的胆确实积了很多沙,并患有浅表性胃炎。医生无话可说,同意转方,这件事也让她开始不相信西医。
“转方之后,我的情况便慢慢好转起来。生病期间,我反而胖起来,这是因为身体的垃圾排不出去,结果堆成脂肪。”
两度人生考验 经历了一次病痛,陈玉琴总算走了过来。可是,没想到更坎坷的路途还在后头。40岁时,她终于生下一个儿子,这原本是非常兴奋的事,但她却发现自己的胃不舒服。她马上到医院做了胃检,她直言那过程是很不舒服的侵入性检查。拿报告时,她看懂了却不明白意思。
“肠上皮化生细胞低分化,我根本不明白是甚么。问医生,医生说胃里有肠的细胞,我还是不懂,医生 很不客气地说:胃癌懂了没?听到这样的结果,我的心马上沉了下去。”就这样,陈玉琴再次面对了人生的另一个考验。
不接受放化疗,钻研中医自通血气 陈玉琴没有多余的时间伤心,她烦恼的是如何治疗疾病。医生建议开刀再做放化疗,否则需每3个月胃检追踪。她想要保守的疗法,医生直言没有。
“我的孩子才1岁,我一定要争取活下去。我告诉医生,我不接受治疗,我走出这个房间后,再也不会进来。”
她看过中医,但没有遇到好的中医师。那时社会形势动荡,医师也不安逸的做工。
“中医讲究因人而方,但中医师却开给1号方。拿了药,吃了2个星期,没有效。再复诊,说了没有效,医师开给2号方。我问是否可处方,医师说吃了再说。我不说甚么,只把处方撕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儿子是陈玉琴全部的力量,她一定要想办法。后来,她便想自己钻研中医自救。她买了书籍,拼命啃拼命理解吸收,然后给自己处方。
“可是我买不起药!一天药费要一块三毛九,我一个月的工资才40块,我还要生活的啊!我只好放弃。”
处方行不通,她转换针灸,要针要灸要拔罐,可是买了器具,却针不下去。
“我转念一想,不如就用筷子吧!我用筷子顶著膻中穴位(即双乳头的中间),血管的气就通了。我又想,用拇指按压应该也行得通,结果气结胸闷的情况好转了。我就每天拼命按压,越按越舒服。”
她的精神开始好转,走路也比较轻了。身旁的朋友见了,知道她自己推拿后,便要求她帮忙。因为一场病,陈玉琴开启了另一条路,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的“因祸得福”吧?二十多年过去了,她没再做过检查,更不曾踏足医院。
小病无须服药,感冒药压风寒进肺 陈玉琴说,活人是有机的机体,正常时运作便没有问题。不过,现代人身子孱弱,很大的因素与感冒药有关。
“很多人一生病就吃感冒药,结果把风寒压到肺,肺有寒气,造成便秘或拉肚子,营养吸收便不够。孩子手出汗,都是小时受到药物的伤害,造成营养欠佳,造血越来越少而出现问题。”
她解释,感冒不吃药也没有关系。“打喷嚏、流鼻水、少许发烧和水泄都是身体自卫、祛风寒的一种方式,过了身体便会康复。”
有句话说:不可汗出当风,意即出汗时不可吹到风。“若吹到风,风就会从张开的毛孔进入皮毛,入腑再入脏,一层一层进去。受风寒可按压风池穴,吃一些中药。若吃感冒药压下去肺,结果是肺太旺,胆汁分泌不够,因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式三招的原理和功法 所谓一式,就是指压,所谓三招,就是早睡早起,敲胆经和压心包经.
一、原理 (1)人为什么会生病? 人体生病绝大部分是在三个状态下,一是下坡状态,二是上坡状态,三是有情绪乾扰状态。
当人体一路下坡,能力不胜负荷时,人身体里最差的部件就会有问题显现,当这个人的能力继续下降时,不仅原来的问题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增加新的问题,这样的病就是下坡路上的病。
人体开始上坡了,也就是人体的气血不断增加,人体会根据自己增加的血的多少,原来身体存在问题的大小量力而行,又由于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一个平衡体,所以决定了人体的自修复是一个螺旋形的上升态势,所以它的修理过程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会儿这里不舒服,过一阵变成那儿不舒服了,结合对人体血管的观察,对肌肤的观察等,我们就以找到答案。而且这时候因为是人体有意识的自修理,所以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无论它在修理哪一个脏腑,一定只有这个脏腑的一半的经络会痛或有积水。因为人体的有意识的自修理,它只修一个脏腑的一半,另一半要等另外的时间才会修。 中医有七情六欲都生病的说法,大部分情绪干扰而生的病是怒气与闷气,我们可以用压太冲与压膈俞来作个小小的检查,无论是怒气还是闷气都会冲击人体的内分泌,都会造成人体白血球不同程度的升高。这样一来白血球与身体里的细菌的搏斗就不是有的放矢,所以我们摸手背的温度与小腿外侧的温度可以同时是温热的。正常情况下,手背大肠经路过的地方热,那么小肠经路过的地方与小腿胃经路过的地方就都不会有热的感觉。
(2)为什么敲胆经? 经络是人体各个脏器的通道,每个脏腑有自己的一定的通道,当哪个脏腑有问题的时候,那个脏腑的通道一定有阻塞现象。我们不可能替代人体去解决人体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帮助人体疏通它的经络,也就是脏腑的通道,使脏腑的各种工作得以正常进行。要打通经络,我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循经指压。一套经络系统图,一套真空拔罐器,一双手。用手指一点一点地循经压经络。首先压一部分胆经,再压心经或心包经(视各人的情况而定)。
不论人体目前的血总量是多少,让人体的心脏搏动处于最佳状态总是正确的。然后根据人体的不同 情况去压。所谓根据也就是人体哪儿不舒服,是哪个脏腑的问题,就重点压那条经络。经络是人体的通道,当脏腑有问题时,它会慢慢地阻塞,当人体有感觉时,已塞得一塌胡涂,所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打通。而且经络自己本身没有动力,它能否打通是取决于那儿的毛细血管的血的流动,所以要打通经络,必须提升人体的总血流量。随著人体总血流量的步步上升,经络就能一点一点疏通,人体的气机也就一步一步上升,它们是互为因果的。血的上升是斜坡状的,上升再慢,只要是上升,血就会多起来。人体气机的上升是呈螺旋状的。因为人体的五脏是必须同步上升的,它们是互相资生、互相制约的。
敲胆经这么一件小事,一个小小的动作,既不需要花钱,也用不了几分钟,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功效,因为它是人体健康的保证,《黄帝内经》上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人体的心、肝、肺、脾、肾……每一个脏腑都各司其职,哪一个脏、哪一个腑不重要,按我们的想法应该是心脏第一,为什么把胆囊提到那么高的位置?想通了也就理解了。人要活下去,首先要有养分,没有养分孩子长不起来,没有养分成人活不下去,没有养分人体的血造不起来,没有血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不仅不能升腾,而且维持不下去。养 分的来源当然是进食,让人们吃了足够的食物,虽然有牙齿的帮助、胃的蠕动,但如果没有胆囊分泌的胆汁参与或分泌的胆汁不足,我们人体是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的。
所有的孩子出生时,除非有先天性缺陷,他们的五脏六腑应该都是可以的,就像出厂的成品一样是合格品,而出生后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在地球上,是人类的老家,在地球上会遇到的问题应该说也是老问题,每个人类的后代都应该有能力应付,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有一大堆问题解决不了,人不是都有本能的吗?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出生后遇到风寒问题时,家长处理不当,甚至是刚出生时医院里处理不当。
与风寒搏斗是每个地球村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人类能在地球村生存的条件之一。中医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是帮助人体把入侵人体的风寒赶出去,让人体的肺气得到宣泄。西医的方法是把人体感冒症状压制下去,当人体过一段时间又有能力要赶寒气时,又再一次把它压下去,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肺与风寒的搏斗始终不停,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
肺实的孩子,皮肤就白,便秘严重,口干缺津,晚上睡得晚;肺虚的孩子皮肤就越来越黑,小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