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今天在多功能教室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读。”几个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解诗题,这样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其次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就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对于任何知识的掌握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因此我采用了层进的朗读及学习。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想让教学设计按照设计好的流程进行,所以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由此来看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

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2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西河小学陈国芳一、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 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 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 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 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 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 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 体,课堂上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前,采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通过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离别忧伤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从而导入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了解王维的诗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

洋溢浓浓“送别诗”的文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默写或者填写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和表达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渗透“柳”字的文化内涵。 3.通过拓展阅读等,培养课外收集阅读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题目,引出“送”字 师:同学们,你们看(音乐)茫茫的长江水,吟诵着动人的诗篇,诉说着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生:一起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新的送别诗。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们发现送别诗有相同的地方。谁来说。 生:都有一个“送”字。 师:你说呢? 生:都有送什么人物到哪里去。 师:还有吗? 生:一个是到广陵,一个是到安西。 生:都有“到”什么地方的字词。 师:虽然都有“到”的意思,但是用词也不一样。谁发现了? 生:“之”和“使”。之就是到一个地方去,使就是要出使到另一个地方去。 师:这个“使”带着皇帝的使命去的,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担负着国家的责任,也是一种荣耀。把题目连起来说说意思。

生:王维送自己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师:说得在清楚一些。 生:元二带着皇帝的使命要到安西去。好朋友王维就去送他。 (师出示唐朝地图)唐朝的安西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个子在首都西长安,一个是在北方的荒凉地方。请自由读读这首诗 二、结合地名,感知“送”意 1.检查朗读,纠正字音。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一生读错“朝”“舍”。 师:此诗中有三个多音字。请根据注释选择读音。 朝:zhāo早上舍 shé丢弃 cháo朝向 shè晚上住宿的地方 尽:①消失;②饮完 学生再读诗句,根据意思定准读音后再朗读。 师:请大家注意句尾字,读起来更上口。 学生再朗读。 2.根据地名,了解意思 师:送别诗中必定有地名。这首诗中除了安西,还有哪几个地名。自由读古诗,找到地名。 生:渭城、阳关 师:出示地图:“渭城”(课件:美丽的景象)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课件:黄沙满地的情景)这就是(客舍)王维送元二的地方。其他几处呢? 生:客舍就在渭城。 生:阳关在渭城的西边。 师:安西呢? 生:安西就在阳关的西边。 师:就用上这几个地名词语,说一说诗的大意。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莲)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同样如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词的意境。第二次读诗,请学生边读边想看到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一首好词就如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韵味深长。第三次读,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以及小儿子的调皮,通过想象带着酒意操着吴音的老俩口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表演感受他们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醉”字的深刻内涵。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在诗词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意。从茅檐低小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清贫,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清新自然。老两口生活很贫苦,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如此幸福而满足呢?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3)理解“元二”的称呼。(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 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板书:平长仄短) 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最后一行的“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 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带拼音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带拼音 2018-03-15 回答 一、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wèi chéng zhāo yǔyìqīng chén。客舍青青柳色新。kèshèqīng qīng liǔsèxīn。 劝君更尽一杯酒,quàn jūn gèng jìn yībēi jiǔ,西出阳关无故人。xīchūyáng guān wúgùrén。 二、译文:《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曲》唐代:王维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

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教《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张晓惠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回想我以前的古诗教学,概括为一个字:累。教师把字、句的意思抄在黑板上,学生再抄在书上,然后把它背得熟熟的。考试的话,所有学生所写出来的意思都一样。明明知道教参上强调:注意诗句的意思不必讲得过细,学生能知道大体意思即可。可是不这样做,老觉得欠缺了什么。细想:这无非是为学生包办到底的老观念在作怪。今天,我再也不能在课堂上做这样的无用功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必须想出新的教法来。 于是,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诗时,我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带给学生一次新的教学体验,从而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 首先,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让学生在诗中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离别在即,好朋友之间举杯话离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 2.送元二使安西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 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 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这是首送别诗。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故而王维为其送别。) 二、自主学习 1. 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解义。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 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一)品景。 1. 谁来读读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

2. 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 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了。这绵绵细雨把尘土都轻轻地润湿了,杨柳也变得苍翠欲滴。多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觉得渭城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3. 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着淡淡的忧愁;“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二)品酒。 1. 读着后两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一字,体会到他们喝了很多。) 3. 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简略路线图)从渭城到安西,足足有三千多公里。在当时,即便乘坐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不知何日是归期。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 4. 小练笔。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全部的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景:雨、客舍、柳 情: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说教学流程——板书”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是一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文章。这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段义务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古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探索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接受情感的熏陶或思维的

启迪,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技能目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意,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只有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才能够在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品味诗歌丰富的语言,于是我把想象意境,体会诗句情意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赠汪伦》说课稿

全员“听、说、评、议“课活动资料” 小敦素小学张昊天 《赠汪伦》说课稿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 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传诵。入选教科 书的古诗,语言高度精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更是 易于背诵。而且,经典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可以起到润 物无声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 一首古诗。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这首诗 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诗人忽然 听到岸边传来踏歌声,一个“忽”字,写出了李白心中的惊喜;后两 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 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 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二学情分析 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能力,如 朗读、理解等,但不同的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的理解和感 悟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 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 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从培养学 生的语文素养着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 精读一首《赠汪伦》,拓展延伸一组送别诗,丰富学生文化底蕴。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想、悟、诵、唱等来达成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懂得珍惜人间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教学准备 诗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

送元二使安西课程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铺垫诗情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既然喜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首曲子。播放课件:歌曲《送别》,长亭、古道、夕阳、垂柳等送别场景。学生欣赏感悟。)老师:这首歌叫做《送别》,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从曲子中感受到一丝忧愁。 老师:为什么而忧愁啊? 学生:因为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了,所以很忧愁。 学生:还有一些依依不舍的感情。 老师:是啊,送别总是让人不舍,令人心生感慨。所以古往今来,因为送别,诗人们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老师:比如说,我们前面就刚学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那就是——生齐:《赠汪伦》。 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齐诵全诗 老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指名读试题 老师:我们生活中有叫“元二”这样的名字吗?(没有)看来“元二”并非

他的本名。他姓元,排行老二,所以诗人直呼“元二”。从这样的称呼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诗人和元二是很要好的朋友。 学生:诗人和他的感情很深厚。 老师:送元二干什么? 学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老师: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使”。你怎么知道“使”在这里是“出使”的意思呀? 老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看来这个元二还是一个朝廷的官员,他是带着唐朝的外交使命去出使安西。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熟诗文,初解诗意 老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是谁送别元二吗? 生齐:王维。(师板书:【唐】王维) 老师:王维是唐朝又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关于王维,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所了解的王维。(略)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那么大家预习时也读了这首诗了吗?谁来展示展示?(一学生朗读)谁来评一评?(生评价,师强调多音字“舍”的读音)老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读懂了送别时是早上,还在下雨。 老师:你读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你是从诗中哪儿知道的? 学生:我是从“朝雨”知道的。 老师:你很会读书。这朝雨还—— 学生: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微课

《古诗二首》《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送元二使安西 (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牛蹄镇高田小学吉艳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特别害怕离别,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李白送汪伦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 我们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师:出使,到某个地方,到安西。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2.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我们有没有学过王维的其他古诗呢? 3.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边读边划节奏。我们一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二句,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讲解字词,说说这两句的大意。分析诗句。 3.我们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那么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赏析 【小编寄语】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查字典语文小编为大家推荐《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作者分别从创作背景、结构分析、赏析和评价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首句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

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莫愁前路无知己”是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六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 结构分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在考虑以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

六年级《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 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课堂上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前,采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阳关三叠》,通过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离别忧伤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育英二小张慧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 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 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齐读诗题。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翻译赏析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翻译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

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 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 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