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诊治指南解读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作者: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正文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亟需制订基于国人研究证据的临床循证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遵循国际通用GRADE分级方法,采用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流程,由方法学家在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包含3条推荐总则和针对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涵盖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紊乱引起的代异常综合征。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称之为尿酸性肾病。
许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已受到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其诊治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临床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随着新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界限渐趋模糊[2,3]。
因此,对其管理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高尿酸血症在不同种族患病率为 2.6%~36%[4,5,6],痛风为0.03%~15.3%[7],近年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4,8,9]。
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10],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性疾病。
目前,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认知方面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存在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依从性差、转归不良等状况[11,12]。
痛风诊疗规范(2020年最新权威发布)

痛风诊疗规范(2020年最新权威发布)痛风诊疗规范专家组中华内科杂志摘要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属于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美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1,平均年龄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1]。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患者的短期与长期治疗给予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2]。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诊治各国指南与共识:同与不同ppt课件

4
特征
痛风相关关节破坏的影像学证据 :手/足常规X线显
示至少1处骨侵蚀(皮质破坏,边缘硬化或边缘突出)
存在
4
痛风的治疗目的:一致 各国共识比较一致 1、迅速有效地终止急性发作 2、预防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复发 3、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或逆转因尿酸/尿酸盐晶体在 关节、肾脏或其他部位沉积所致的损伤 4、预防或改善伴发的相关疾病
降尿酸药物治疗:使用指征一致 降尿酸药物使用指征各国共识比较一致 1、反复发作急性痛风(大于1次/年) 2、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3、痛风石沉积 4、泌尿系结石 5、影像学出现痛风的典型表现
降尿酸药物治疗:使用时机大多一致 降尿酸治疗时机各国共识有不同推荐 1、大多数指南:均推荐在急性痛风发作平稳至少2周后, 开始降尿酸治疗 2、ACR:首次提出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在有效抗炎治疗 的前提下,可以开始降尿酸治疗 3、EULAR:不建议在急性痛风发作时开始或停止降尿酸 治疗,一旦使用即应终身使用
皮下灰白色结节,表面皮肤薄,血供丰富; 存在痛风石 4 典型部位:关节,耳廓,鹰嘴滑囊,手指,肌腱(如跟腱)
类别 第3步:分类标准(不符合充分标准时使用)
<4 mg/dL (<0.24 mmol/L) 血清尿酸水平:采用尿酸酶法测定。 血清尿酸检测应在未接受降尿酸治疗时,且从上 次发作开始有大于 4 周的时间(如在发作间期) 实验室 完成,可重测检测。以最高值为准 6–<8 mg/dL mmol/L) (0.36–<0.48
得分
−4 2
指标
8–<10 mg/dL (0.48–<0.60 mmol/L) ≥10 mg/dL (≥0.60 mmol/L)
3
4 −2
关节滑液分析 由有经验的医生对有症状关节或滑囊进行穿刺及 尿酸盐结晶阴性 偏振光显微镜镜检 (曾)有症状的关节或滑囊处 尿酸盐晶体影像学 证据: (任一方法检测)存在 关节超声显示“双轨征”,或双能CT显示尿酸盐 影像学 晶体沉积*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指南和共识进展

美国2007-2008年全国健康营养调查结果
(注:全国人口高尿酸患病率21.4%,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伴发病也逐渐增加。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125, No 7, July 2012:679-687
推荐意见1: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
为
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新
2016 较1977年AC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
异度方面更高,建议使用2015年的痛风分类标准
更
(2B)
2011
目前多采用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进行诊断。
更新解读:
2012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
痛风急性期在足量抗炎基础上可立即开始降尿酸治疗
2013 年《痛风诊断和治疗多国循证建议》
--- 在轻至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中, 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无需调整剂量。
高尿酸血症420μmol/L开始降尿酸治疗
2015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痛风诊断与治疗推荐
促尿酸排泄药物应谨慎用于肾结石患者。 2015美国和欧盟 痛风诊断分类标准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4 高尿酸
• Add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2023痛风诊疗规范

2023痛风诊疗规范摘要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属代谢性风湿病。
我国痛风虽然并不少见,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依然欠缺。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查阅了该领域最新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对患者短期与长期治疗予以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 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与噤呤代谢紊舌叩/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除关节损害,痛风患者亦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是全球性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的患病率有所差异。
欧洲痛风患病率为0.9%~2.5%。
美国痛风患病率亦逐年增长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2018年我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14.0%,男性为24.5%,女性为3.6%而青年男浊18~29岁瘛病率达32.3%呈显著年轻化趋娱1 1 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报告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约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多见,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男女为15: 1,平均年龄48.28岁,患病逐步年轻化,青少年患者亦不罕见。
一、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也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2 1 201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临床期(即痛风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石病变期}1急性发作期:典型痛风发作常千夜间,起病急骤,疼痛进行阳加剧,12 h左右达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痛风的规范化诊疗

《2016年中国痛风诊治指南》关于痛风诊断的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一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 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较1977年AC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在敏感度 和特异度方面更高,建议使用2015年的痛风分类标准(2B).
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痛风疑似患者,可考虑使用超声检
尿酸盐 沉积于关节
尿酸盐 沉积于肾脏
血尿酸 刺激 血管壁
尿酸盐 沉积于胰岛β细胞 外周及肌肉组织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石
痛风性肾病 尿酸性肾结石
动脉粥样硬化
胰岛素分泌减少 胰岛素抵抗
关节畸形
尿毒症
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
糖尿病
母义明、李长贵等,实用痛风病学.
高尿酸血症增加终末期肾病发生风险
男性增加4倍
女性增加10倍
[8].Abbott, R.D., et al. J Clin Epidemiol. 1988; 41: 237-42.
痛风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
1999-2011年全英国立数据库(England)。1963-1998年牛津大学研究数据(ORLS): 202,033例痛风患者,研究痛风发生后所发生的心梗(MI)和卒中(stroke)风险。 结果表明:痛风是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强大危险因素,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做好 痛风的管理
坚持运动,控制体重
每日中等强度运动30 min以上,肥胖者应减 体重,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
.
28
痛风的治疗原则
➢迅速有效地控制痛风急性发作 ➢ 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预防痛风石的沉积,保护肾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及脑血 管疾病的发病。
➢ 纠正高尿酸血症,阻止新的尿酸晶体沉积,促使已沉积的晶体溶解,逆转和治愈 痛风 ➢ 治疗其他伴发的相关疾病。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一、《指南》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
1.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连续的病理过程,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内也存在尿酸盐晶体,甚至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如骨侵蚀可以作为亚临床痛风的依据(2C)。
难治性痛风的诊断需要具备以下三条中至少一条:(1)单用或联用常规降尿酸药物足量、足疗程血尿酸仍≥6mg/dL;(2)接受规范化治疗痛风仍发作≥2次/年;(3)存在多发性和/或进展性痛风石(2C)。
2.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建议晨尿pH值<6.0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尤其是正在服用促尿酸排泄药物的患者定期监测晨尿pH值(2C);可应用简易尿pH仪自行监测晨尿pH值(2C);pH值<6.0时建议服用枸橼酸制剂、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使晨尿pH值维持在6.2~6.9以降低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和利于尿酸性肾结石的溶解(2C)。
3.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建议降压药物首选氯沙坦和/或钙通道阻滞剂(2C)不推荐噻嗪类和袢利尿剂等用于降压治疗(1C);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调脂药物建议首选非诺贝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调脂药物建议首选阿托伐他汀钙(2B);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糖药建议优先选择兼有降尿酸作用的药物,次选不升高血尿酸的药物(2C)。
二、部分临床问题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时机和控制目标根据合并症情况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区分,无合并症患者药物起始时机和控制目标分别为比有合并症患者更宽松,有1个单位的差别。
2、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时机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3类,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常规痛风患者以及含有特殊情况的痛风患者,对每类进行了不同的推荐。
2020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

2020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2020年痛风诊疗规范(完整版)痛风是一种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由单钠尿酸盐(MSU)在关节中沉积引起。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直接原因,而高尿酸血症则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有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除了关节损害外,痛风患者还可能伴随肾脏病变和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痛风是一种全球性疾病,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
欧洲的患病率为0.9%~2.5%,而美国的患病率逐年增长,从1988年至1994年的2.64%升至2007年至2010年的3.76%。
虽然我国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根据不同时间和地区的报告,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男性更容易患病,女性大多在绝经期后出现。
根据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15倍,平均年龄为48.28岁,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
50%以上的痛风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尽管我国痛风不少见,但规范化诊疗的普及仍然不足。
XXX痛风专业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本规范还为痛风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提供建议,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临床表现一)病程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而在2018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痛风诊断循证专家建议中,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MSU晶体沉积)和痛风期(即临床期,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及发作间期、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1.急性发作期典型的痛风发作常在夜间发作,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约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症状通常在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