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梳理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梳理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梳理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梳理

1.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电磁波谱。

5.地物的光谱特性:任何地物都有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反射、发射、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少数还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

6.地物的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7.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8.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9.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10.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W与同温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

11.散射:我们把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物理现象。12:大气窗口: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

13.近极轨卫星:Φ约等于90°,对地球覆盖范围广(如陆地资源卫星。)

14.赤道卫星:Φ=0°或180°,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重合,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

15.太阳同步卫星:卫星与太阳同步,光照角保持不变化;卫星轨道上每一点的平均太阳时保持不变。(相同的纬度,所有点具有相同的太阳时)

16.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始终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同一地区。17.垂直投影:物体影像是通过相互平行的光线投影到与光线垂直的平面上。

18.中心投影:物体通过物镜中心投射到承影面上。位于物镜两侧

19.像片的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20.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由于地形起伏,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

21.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22.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23.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24.成像光谱仪: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

25.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26.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27.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表示。

28.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29.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30.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指由被称作像素的小块区域组成的二维矩阵。将物理图像行列划分后,每个小块区域称为像素(pixel)。

31.数字化:将连续的图像变化,作等间距的抽样和量化。通常是以像元的亮度值表示。数字量和模拟量的本质区别: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32.数字图像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的频率的分布图。33.对比度变换:将图像中过于集中的像元分布区域(亮度值分布范围)拉开扩展,扩大图像反差的对比度,增强图像表现的层次性。

34.邻域处理:在对图像的每一像元进行处理时,不仅仅考虑被处理像元,而且要考虑到其周围各个像元对被处理像元的影响,这就是邻域处理。

35.空间滤波:以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通过像元与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取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进行的图像增强方法。

36.平滑--图像中出现某些亮度值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用平滑方法可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亮点。

37.锐化—突出图像的边缘、线性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

38.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这种方法叫密度分割。

39.明度: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色调:指色彩的差异。饱和度:指色彩纯洁的程度。40.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其它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实验证明,红、绿、蓝三种颜色是最优的三原色。41.图像运算: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影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运算,可以实现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必要信息的目的。

42.辐射畸变:地物目标的光谱反射率在实际测量时,受到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辐射畸变。

43.大气纠正:大气会引起太阳光的吸收、散射,也会引起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及散射光的吸收辐射,消除并校正这些影响的过程,称为大气纠正。

44.程辐射: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

45.几何畸变: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

46.监督分类: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47.非监督分类:其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的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是在没有先验(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根据像元相似度大小进行归类合并的方法。

设计学概论试卷答案--A卷

设计学概论试卷答案A卷(仅供内部人员专用,禁止外传)一.填空题 1. 文艺复兴;绘画雕塑建筑 2.. 功能性审美性 3. 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创造 4. 艺术;实体虚体技术经济;美学 5. 生产技术 二.名词解释 美学: 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来追踪、建构人类审美价值体系的人文学科。[1]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艺术; 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设计;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新形态的嬗变,设计也正由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向更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参与的创新设计日益受到关注,以用户体验 为核心的设计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这三个名词的解释,大家还可以上网去找找,也许会有更好的答案) 三.简答题 1.作为设计师,你如何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雕塑、建筑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以生动的、可感觉的形象或声音来反映现实、复制现实,并以此提高人们认识、把握美的能力,艺术建立的是美学。艺术意识就是欣赏艺术美的总和的意识活动,它以情感为中介、核心,把感知、理解、想象、认知等心理因素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艺术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设计也是一门艺术,和绘画相比,绘画是将画家的思维表现在画面上,让别人去读画家的思维。 设计呢,设计是要将客户的主张、思想,以客户想要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让客户的受众去从你的设计中读到客户的主张和思想。

设计概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岩画 指绘制或凿雕于山岩、洞穴内壁上的远古绘画品种。表现内容一般为各种简括的形象和符号,手法古拙,富于神秘气息,可称人类表现自我和创造力的最原始形式。西班牙的拉文特岩画是其著名代表。 罗可可艺术 18世界法国宫廷绘画风格。该绘画标榜的对所谓“纯美化”的追求,以呈现肉感的裸体、艳丽的色彩为目标,甜腻、繁琐、娇媚的画风是其普遍特征。因其产生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故又成为“路易十五式”。代表画家有华多、布歇等。 巡回画派 19世界俄罗斯现实主义画派。该派画家大都重视绘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倾向,普遍运用写实手法却又不失画家鲜明的个性。先后举办过“巡回”于各地的48次展览。代表画家有克拉姆斯柯依、列宾等。 新印象派 即“分色主义”或“点彩派”。19世纪末出现于法国。该派发展了印象派的光色原理,在色彩表象上排斥物象的形体,按照科学规律以“色点”的形式呈现于画面上。代表画家有修拉、西涅克等。 祭坛画 中世纪西欧宗教绘画之一。专门用于教堂正面的祭坛。其画像明显受当时神权统治、宗教秩序的制约,有严格的布局要求和程式化的形象刻画规范,充斥着禁欲主义的味道。浮世绘 日本德川时代的一种木板风俗画。“浮世”即现世之意。题材多为民间风俗、人物、风景等,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画面造型简练,色彩明艳,衬托简单的背景,富有装饰效果。代表画家有葛市北斋、铃木春信等。 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教堂建筑风格。流行于4-5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其综合了古西亚的砖石拱券技术和装饰手法,希腊古典柱式和罗马建筑的宏大气派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内部装饰得五彩缤纷与外形朴实浑厚的强烈对比为主要艺术特征。著名建筑有圣菲索亚教堂等。 罗马凯旋门 罗马一种纪念性建筑。通常设在凯旋队伍经过的道路上。用以纪念重要人物或事迹。其由拱门相连两个墩子,拱上为顶部,作为雕像的基座并刻有铭文。著名代表有君士坦丁凯旋门等。 阿旃陀石窟 位于印度德干高原文达雅山。共29洞。内部壁画可分为三期。内容有佛的生平故事、社会生活、宫廷景象、山林田舍、战争场面等。其艺术风格除以印度民族传统为主外,还有来自波斯、中国的影响。 圣像画 特指欧洲中世纪绘制于板上的基督教神明和圣徒的画像。题材受到教义的严格束缚和程式化规定。多以蛋彩形式画成。画中形象冷漠而呆滞,缺少生活气息和世俗风韵。 拉斐尔前派 19世纪中叶出现于英国的画派。该派受罗斯金文艺观的影响,崇尚浑厚、扎实的写实画风,厌弃浅薄的实用主义艺术时尚,注重油画的精神内涵和中古时期的情调。作品多有一种感伤和富于神秘意味的风韵。代表画家有罗塞蒂、米莱斯等。 简答题 罗马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 (2)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装饰教堂。 (3)具有封建城堡的特点。 (4)建筑内部雕刻或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都被夸张和变形,表情恐怖、冷漠。构成中世纪艺术中特有的造型方式。 简述法国后印象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 (1)不满于客观主义的表现和片面地追求外光与色彩。 (2)强调抒发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和情绪。 (3)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 (4)创作特色表现为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 古代罗马美术有哪些特点? (1)罗马人的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 (2)在表现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 (3)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 (4)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 (5)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壁画、肖像雕刻方面。 简述非洲黑人木雕的风格特征。 (1)写实的。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或祖先雕像,则与统治者的面具和雕像一样,力求逼真笃实。 (2)程式化的。制作抽象的偶像。凶像的面具或宗教用的形象,变形与夸张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遥感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GPS:GPS是新一代以卫星为基础的电子导航系统,利用多颗低轨卫星实现全球导航定 位的系统,它可以直接测定地球表面人一点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 2、遥感制图:是指以遥感所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现代地图的 制图方法,按照地图的规定和用途(用图)需要,来完成遥感信息的制图表示和制作地图的过程。 3、系列制图:指是从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取得的遥感资料所编制的不同专业内容的专题图 件。 4、城市遥感:以城市环境、生态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遥感工程。 5、环境遥感: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或做出评价与预 报的统称。由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利用遥感多时相、周期短的特点,可以迅速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6、资源遥感:以地球资源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的遥感方法和实践,调查自然资源状况和监 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遥感信息勘测地球资源,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减少勘测投资的盲目性。 7、遥感信息处理:(再处理)指对遥感探测所获取的图像信息或磁带数据进行的各种处理, 使遥感资料更适于各个专题的分析应用。 8、监督分类:从分析研究的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地作为样本,建立具有代表性判别 函数或判读标志,然后对样区或样本进行分类。 9、非监督分类:不需要选择取样区和样本,直接依据象元间的相似度大小或仅依靠不同地 物的光谱信息和影像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归类合并或分析判读的方法。 10、直接判读标志:指目标物体本身的属性在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们包括形状、大 小、颜色、阴影、组合图案等。 11、间接判读标志:指地物本身的属性不能在资源遥感图像上直接反映,它是通过与判 别目标有联系的其它相关地物信息在图像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再来推断判别目标物体的属性及影像特征。如地理位置、排列组合、水系格局、地貌形态、植被分布等。 12、灰阶:地面上各种地物的辐射强度不同表现在五行图像上是色调的深浅不同,色调 深浅的分级为灰阶。 13、光谱效应:由于各种地物的物质成分、表面结构以及表面温度等的不同,造成了光 谱特性的差异。地面遥感是多波段的,不同地物在相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同一底物在不同波段影像上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因此,对不同波段的图像判读,识别地物的能力和判读效果是不一样的,称为光谱效应。即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的遥感探测能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 观念活动。(第100页) 2、灵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 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第137页) 3、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 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第138页) 4、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 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第161页) 5、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 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第162)6、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第170) 7、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呈示,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第179) 8、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 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第132页) 9、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张是:认为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是它 的“文学性”,“文学性”就在于它的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无关,代表人物是艾亨鲍姆。(第175页) Ps:俄国形式主义不知道正确与否,是自己通过书上的话提炼出来的。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全新版)章节题库(设计师)【圣才出品】

第六章设计师 一、填空题 1.工业设计的职业化最早起始于()国的西内尔。 【答案】美 【解析】1915年,英国成立了设计与工业协会,最早实行了工业设计师登记制度,使工业设计职业化,并确立了工业设计师的社会地位。1919年,美国设计师西内尔首先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2.()是率先以合理方式分析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设计师之一,是第一批有意识地扮演工业设计师这一角色的人。 【答案】德雷瑟 【解析】克里斯多夫·德雷瑟是第一批自觉扮演工业设计师角色的设计师,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工业设计师。作为十九世纪下半叶“设计改革运动”的领袖,德雷瑟对二十世纪的陶瓷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先驱性地将日本美学引入欧洲并发扬光大,对日本美学的研究使他成为当时“英式日本风格”设计潮流的代表人物。在家具、餐具、壁纸图案等诸多领域,雷瑟都大展才华。 3.设计师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工匠、美术家兼设计师、()等角色过程。 【答案】专业设计师

【解析】设计师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工匠、美术家兼设计师、专业设计师等角色过程,工匠主要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为专业设计师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其丰富的设计制作知识与经验为专业设计师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美术家兼设计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艺术家这个概念是作为学者和科学家的观念产生的。专业设计师在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后产生,莫里斯、德雷瑟和贝伦斯等人成为现代设计先驱;1915年,英国最早使工业设计职业化,确立了工业设计师的社会地位,二战后,设计师的作用与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4.德意志制造联盟中的设计师(),1909年设计了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和机械车间,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答案】贝伦斯 【解析】德意志制造联盟的贝伦斯是最早的驻厂工业设计师之一,作为德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AEG)的工业设计师,他不仅为AEG设计了诸多工业产品,更为车间这种建筑类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包括格罗皮乌斯等人在之后的建筑设计上都受其影响。由贝伦斯设计的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造型简洁,无任何附加装饰,体现了其建筑新观念。贝伦斯大胆抛弃流行的传统式样,采用新材料与新形式,使厂房建筑面貌一新。钢结构的骨架清晰可见,以宽阔的玻璃嵌板代替两侧墙身,其简洁明快的外形是建筑史上的革命,具有现代建筑新结构的特点,强有力地表达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理念。 二、选择题 1.总设计师的工作职责是()。 A.通常同时负责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设计项目,主持或组织制定每一设计项目的总方案,

艺术设计概论考题解析

《艺术设计概论》期终考试A卷试题 时量:120分钟共100分 一、选择(28分,每空一分) 1.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 ,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的效率。 a) 设计文化学 b) 人机工程学 c) 设计美学 d) 设计史学 2.( )是近现代旨在保存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设计运动。 a) 波谱运动 b) 新艺术运动 c) 绿色设计运动 d) 装饰艺术运动 3.按照( )的说法:“普通符号科学——它有各种名称: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 或语义学(semasiology) ,这些术语来自希腊语的sema( 符号) 。” a) 毕加索 b) 贡布里希 c) 索特萨斯 d) 莫里斯 4.( )理论自60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立。 a) 解构主义 b) 抽象主义 c) 立体主义 d) 符号学 5.( )试图通过所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提高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来反对机器和工业化。 a) 格罗佩斯 b) 贡布里希 c) 米斯 d) 莫里斯 6.设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的研究对象。 a) 艺术设计 b) 设计方法 c) 设计批评 d) 设计史 7.设计disegno概念产生于( )文艺复兴时期。 a) 中国 b) 法国

d) 意大利 8.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a) 借用 b) 理论 c) 社会性 d) 参照和创造 9.国际经济界的分析认为:“( )经济=设计力”。 a) 日本 b) 法国 c) 德国 d) 意大利 10.设计的特征有? a) 文化性 b) 社会性 c) 国家性 d) 民俗性 11.人面鱼身纹是( )彩陶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a) 仰韵文化彩陶 b) 庙低沟彩陶 c) 马家窑彩陶 d) 半山彩陶 12.中国明清在园林设计方面的专著是( )。 a) 《考工记》 b) 《园治》 c) 《天工开物》 d) 《营造法式》 13.1851年,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首届世界博览会。( )设计著名的“水晶宫”。 a) 麦金托仕 b) 博克斯登 c) 戈地 d) 毕亚莱至 14.1919年,( )担任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推行一套新的教学制度和设计理论,使该校成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 a) 彼特贝伦斯 b) 罗维 c) 格罗佩斯 d) 赫尔佐格?德梅隆 15.展示设计属于( )的设计。 a) 二维 b) 三维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与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 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 8. 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0.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 1. 黑体: 2. 邻域增强 3.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7分) 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5分 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10分 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8分 5. 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 6. 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 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5分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我们使用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具体是:、 、、 6.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7.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 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8.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 9. 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 ,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10..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1.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填空 1.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2..按设计目的之不同,设计可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3. 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 4. 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 5. 吉马德是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 6. 从设计思想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具有民主主义、理想主义、精英主义三方面鲜明的特征。 7. 实用、坚固、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 8. 装饰艺术运动在风格上明显受到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原始艺术、.舞台艺术和汽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9.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10. 李春设计的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 11. 北宋李诫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12. 拉斯金是19世纪最重要的设计作家和批评家,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为哥特式风格辩护。 13. 包豪斯是著名建筑家格罗佩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创建的学院。 14.第一个提出后现代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他提出“少则厌烦”的原则来挑战米斯的“少就是多”的原则。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15. 文字、标志和插图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16. 标志有多种类型,按性质分类,标志可分为指示性标志和象征性标志。 17. 包装有保护产品、促进销售便于使用和提高价值的作用。

设计概论复习点整理

设计概论 第一章:导论 1.设计(design),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规划. 2.在文学艺术方面,与设计同义的还有(意匠)一词,意匠即意图与匠心,指创作中的构思与设想. 3.汉语中的”设计”,最早是(计谋)的意思. 4.设计师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设计师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 5.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6.平面设计来自英文”Graphic Design”一词,1922年美国设计师(德维金斯)在讲述自己的书籍装贞设计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这是设计一词最先使用。 7.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二维的设计,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 8.“装潢”原指古代书画卷轴的(“装裱”)。 9.染织设计包括了(印染)和(织造)两部分 10.20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籍装祯、商品包装、广告等设计取得好的业绩、(美术家同时也是设计家)的现象是当时一大特色。 11.中国建筑师以自强的民族性格设计出一批富有民族传统优秀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中山藏经楼)等建筑。10.(贝律铭)设计北京香山饭店。 11.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花布设计)是主体。 第二章:艺术设计的历史

2.(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伟大创举,以(陶器的产生)为标志,人类亦结束了上百万年的狩猎生活而开始农耕和定居。 3.(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中国现今发现较早的彩陶距今约(6000年)。 4.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陶器距今约(一万年) 5.(东汉时代)在中国浙江余姚、上虞、慈溪等地成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瓷器——(青瓷)。最早(创烧)成功的是(青瓷)。 6.唐代诗人曾将(越窑)瓷器之美誉为“千峰翠色”。 7.宋代在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瓷系的基础上形成六大瓷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南方地区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六大窑系)孕育了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 8.在隋唐时代,中国陶瓷生产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与(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组成中国瓷业发展的两大体系和窑场。(越窑瓷器之美誉为千峰翠色 9.(景德镇)自(元代)起作为中国的瓷都而闻名中外。元代最著名的产品是(青花)和(釉里红)。 10.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盘(“虢季子白盘”)。 现存最大的青铜鼎(司母戊鼎)。 现存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念铭的铜器(“何尊”)。 11.现在发现最早的漆器出自(浙江河姆渡文化)。 10.雕漆中最常见的是(剔红),是(唐代)漆工艺的一大创造。(明代)著名漆器工匠(黄成)所著漆工专著(《髹饰录》)。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刘朝顺 第一章绪论 一、遥感的概念 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 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

换、校正和编码等。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 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 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 3.航空遥感阶段 4.航天遥感阶段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 一、电磁波谱 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

自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实用说:从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道德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实用说肯定了文学的工具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 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或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本: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现代文论把它理解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对象。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重要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主张以自然科学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 填空题 1.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个性化” 两个方面。 2.孔子谈论文学功能的著名观点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设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设计学概论-名词解释

手工艺设计: 主要指农业社会条件下大量存在的手工业行业中的设计活动。在工业社会中仍有部分遗存,但已不是生产活动的主流。是靠手工艺人以专门技术创造产品的,往往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身。手工艺设计风格可分为二,即宫廷风格和民间风格。宫廷风格以追求奢侈豪华为荣,往往使用昂贵的材料,代表了当时手工艺最高水平,艺术成熟而完美。民间风格注重实用功能,材质普通易得,装饰简单朴素,虽有时失之粗朴,但却使纯真感情自然流露。 工业设计: 指工业生产领域内的设计活动。它是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对工业产品进行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工业设计过程中,包含着技术的,艺术的,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工业设计必然反映着其所产生的特定社会时代精神,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工业设计。主要工作领域有: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 绿色设计: 又称环境设计,生态设计,是人类环保意识给设计提出的新课题。在生产活动中把环保利益放在首位,改变了原来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在设计生产中必须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不造成污染的“绿色材料”。绿色材料要满足“整体、和谐、循环、再生”的生态原理。绿色设计是人类生存环境和有限的生存资源密切相关的设计理念,是未来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深刻考虑的。 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是设计与仿生学结合,进行创造和设计的过程。仿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生物的物质结构,功能,能量和信息原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实现新的设计,或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仿生设计主要包括:①名称的模仿②形态的模仿③功能与结构的模仿④信息传递方式的模仿。在未来设计中,对优化设计,解决设计中的疑难问题,仿生设计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设计要素: 设计以物为媒介完成物与物,人与人,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设计受四种要素的限制:材料的性能,材料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整体上各部件的紧密结合,整体对于观赏者,使用者或受其影响所产生的效果。 设计要素细分内容包括:①功能要素——实用功能,认知功能,象征功能,审美功能。②形式要素——形态、色彩、肌理。③技术要素——生产技术、产品技术、操作技术。④经济要素——效率、价格、销售、服务。 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是设计作品以造型样式为主要特征的风貌和格调,借此同其他设计作品相区别。设计风格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设计风格的形成,发展,衰落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息息相关。设计管理: 广义的设计管理包括通过立法对设计行业进行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以及企业内部的设计管理。设计是一种群体行为。在公司或企业的整个经营战略,设计管理只是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皮特:从管理的角度看,设计是一种合作性的为使产品达到某种目标的计划过程。因此,设计管理是这个过程最核心的地方。从其内容看,它是一门多层次,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设计则是把科学物化与市场结合的桥梁。设计是企业,国家竞争力高低的直接体现。 设计程序: 设计程序是设计从策划,实施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L·B·阿嘉分为十个阶段:①基本方针的确定②预备调查③可行性研究④设计展开⑤式样展开⑥销售调查⑦面向生产的展开⑧生产计划⑨机械设备及市场准备⑩生产和销售。A·F·欧兹本的程序:①决定方针②准备③分析④构想⑤综合⑥传达。 我国通用设计程序:①计划②调查③分析④构想⑤表达⑥评价⑦试产⑧试销⑨反馈⑩调整。 设计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人类一切文化都始于造物,人类文化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设计、生产)中,人类的造物思想的物化又记载、传承了人类造物活动积累的文化成果,人类的文化积淀又促进了人类造物活动的发展。现代工业设计要求充分考虑产品使用的文化环境和要有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类造物活动的产物,文化在人类造物活动中得以发展和传承。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在人类设计活动中不断丰富、发展、传承,设计的民族文化内涵必然会增加设计的文化品位和世界性。 设计生活: 产品设计是为人类生活服务,不同时期的产品设计还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会直接由他们当时使用的产品反映出来。产品设计的发展史又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史,通过人类个时期的产品研究,可以艺术的了解某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设计与社会: 设计的社会性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设计的目的是供人进行消费,人具有社会性和文化属性。“设计—生产—消费”是一个共生的社会生态体系。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合理的生产,使设计在市场中得到承认,设计的一切都是在一定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设计”是社会生态体系中的有机的一环。设计还必须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如产生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等。

设计概论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莫里斯。他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是真正实现英国理论家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先驱。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和设计师为了不断促进汽车销售,在其汽车设计中有意识地推行计划废止制。 3. 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___风格派运动_____________。 4.1919年3月20日,沃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市合并魏玛市立美术学院与魏玛市立工艺学校创建包豪斯。 5. __罗伯特·文杜里__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之一。 6.包豪斯教育体系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即魏玛时期和迪索时期。 7.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 8. 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是隋代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赵州桥。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工业设计师是( D) A、奇朋代尔 B、魏德·伍德 C、保尔顿 D、德莱赛 2.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设计应以( A )为基础。 A、人机工程学 B、美学 C、装饰 D、简约 3.玉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有各种各样的玉器品种,其中玉琮最早出现在( B)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4.强调“师承自然”为设计指导原则的是( A )

A、工艺美术运动 B、新艺术运动 C、装饰艺术运动 D、现代主义运动 5.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装饰纹样的主要表现手法为( D) A、具象 B、抽象 C、写实 D、再现 6.明代工艺美术设计的最高成就表现在( A )方面 A、家具 B、壁画 C、陶瓷 D、漆器 7.古代希腊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是帕提农神庙,其柱式特征为( C ) A、爱奥尼克式 B、科林斯柱式 C、多利克式 D、罗马式 8.文艺复兴时期集建筑设计、绘画、雕塑于一身的伟大艺术家是(B)。 A、米开朗基罗 B、达芬奇 C、拉斐尔 D、伍才娄 9.世界最早开设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主,专门培养设计类人才的学院是( B ) A、乌尔姆学院 B、包豪斯学院 C、魏玛工艺美术学校 D、列宾美术学院10.宋代出现了五大名窑,其中以玛瑙石作为配料的是(D )。 A、官窑 B、定州窑 C、钧窑 D、汝窑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20分) 1.“有计划的废止制度” 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在通用汽车公司中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式,即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按照他们的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之间不断地更换部分设计,基本造成一种制度,使汽车的式样最少每2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3-4年有一次大的变化,造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称为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不断改变设计式样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促使消费者为了追逐新的式样潮流,而放弃旧式样、改换新式样的积极市场促销方式。 2.“波普”设计 如果要用一个名词来形容60年代的设计风格,大约最恰当的应该是“波普”(POP)了,这个词来自英语的大众化(POPULAR),但是当它与60年代的文化、艺术、思想、设计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后,它就不仅是指大众享有的文化,而更加具有反叛正统的意义,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在西方国家是,最集中反映“波普”设计风格的是英国。波普文化和波普艺术就是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大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波普文化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不过借用了大众文化的某些形式而已,波普运动,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运动。 代表人物:英国理查。汉密尔顿 英国波普设计比较集中反映在时装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几个方面。主要强调图案装饰。 3.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未出现的一股设计潮流。它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实质上,绿色设计是一种设计策略的大变动,一种牵动世界诸多政治与经济问题的全球性思路,

遥感概论复习解析

遥感导论复习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遥感?(狭义)——名词解释 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遥感( Remote Sensing ),即遥远的感知,利用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有关目标的时空信息,不仅着眼于解决传统目标的几何定位,更为重要的是对利用外层空间传感器获取的影像和非影像信息进行语义和非语义解译,提取客观世界中各种目标对象的几何与物理特征信息。 几何:由2维影像重建3维模型。 物理:由光谱特性确定物质类别。 现在遥感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1.多分辨率(空间、时间、光谱)多遥感平台并存 2.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3.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4.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8、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σ—斯忒藩-玻尔兹曼常数, σ=5.67×10-8 W ·m -2·K -4 9、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 与黑体绝对温度T 成反比: b —常数 几何意义:在黑体辐射曲线中,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值就越往左移,即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位移)。若辐射最大值落在可见光波段,物体的颜色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波长逐渐变短,颜色由红外到红色再逐渐变蓝变紫(烟煤燃烧,燃烧越充分,颜色越接近蓝色)。恒星、地球、太阳都可看做绝对黑体。 10、基尔霍夫定律(计算题) 在任何给定温度下,地物的辐射出射度M 与吸收率α之比,对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与该温度下绝对黑体的M 0 。 表现了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同一温度、同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的关系: 仅与波长和温度有关,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无关。 注意: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只适用于黑体辐射,但在自然界中,黑体辐射是不存在的,一般地物辐射能量总要比黑体辐射能量要小。故使用基尔霍夫定律。 12.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即为散射。(了解) 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瑞利:d <<λ 。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如 O 2、N 2等分子引起。对可见光,散 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红外和微波,波长长,基本不受影响。 4T M σ=b T =?max λ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也称文学学。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四要素: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