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土茯苓与菝葜
土茯苓采收时间

土茯苓采收时间一、土茯苓介绍土茯苓系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光叶菝葜 Smilax glabra Ro xb. 的干燥根茎,性味甘、淡、平。
具除湿 , 解毒,通利关节之功能[1 ]。
用于湿热 ,带下 ,痈肿,瘰疬 ,疥癣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 ,筋骨疼痛。
二、土茯苓的资源分布土茯苓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但主产于云南、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以及越南、老挝、缅甸等地。
1、土茯苓野生生长环境野生土茯苓的生长在较湿的山谷阴处、土坡灌丛中、林缘或疏林下,空气湿度大,生长在山坡上,有一定的遮荫是野生土茯苓的生长环境。
2、土茯苓产品的主要产区四川产区: 四川为土茯苓的主产区之一。
多生长在海拔 1 200~ 1 500 m 左右。
由于山土肥沃、湿润,比较容易采挖。
据四川本地的用药习惯,土茯苓分为红土苓、白土苓两种,湖南产区:整个湖南省均有分布。
该地区土茯苓生长的海拔较低,农村村前屋后以及路边皆有土茯苓生长。
湖北产区: 湖北产区的土茯苓生长状况与湖南有些相似,但该产区的多数地区土茯苓生长的海拔比湖南稍高。
当地土茯苓根茎深入地下较深,土茯苓根茎也较小。
广东产区: 广东高要为土茯苓的主产区,该地区气候温热、湿润,雨量充沛,土茯苓茎叶生长茂盛、根茎较发达。
由于该地区有食用土茯苓的习惯 ,故土茯苓易形成商品三、土茯苓人工栽培情况土茯苓从2022年开始有少量人工载培实验,我了解的主要在云南省和广东省,一方面是采收野生种子育苗实验,一方面是采挖野生块茎时行人工种植,以实验为主种植数量不多。
2022年开始广西也有人实验土茯苓的种植,但都是小规模实验。
因为种植技术不成熟,种植和育苗效果不理想,人工种植土茯苓病害特别多,控制不住。
一般端午节之前生长很好,端午节以后高温高湿条件下开始发病,发碳疽病为主,我通过几年的实验,2022年育苗有一定数量,掌握了病害防控一些经验。
四、土茯苓种子成熟时间土茯苓种子在每年的4月至5月份成熟,最近几年因为想育苗的人多,种子比较好销售,加上种子是野生的居多,很多种子被提前采摘,种子成熟度不够,导致育苗的出苗率很低。
土茯苓的作用与功效

⼟茯苓的作⽤与功效 ⼟茯苓,⼜名冷饭团、硬饭头、红⼟苓、⼟萆薢、⼭⽜、⼟苓、⼭硬硬、⼭奇良等。
其具有很好的药⽤价值及功效与作⽤,其能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等。
其能⼊药⼊膳,⼊药可以辅助治疗许多病症,⼊膳则能强⾝健体,下⾯就由店铺为⼤家介绍下⼟茯苓的功效和作⽤,希望可以帮到⼤家哦。
⼟茯苓的功效和作⽤: 传统中医认为,⼟茯苓性平味⽢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可⽤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疼痛等症。
⽽西医认为,⼟茯苓是⼀味作⽤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
此外,⼟茯苓也可⽤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癣关节炎、⽩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病症,能与⾦雀根、⼭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
⼟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由此可见,⼟茯苓的功效与作⽤很是不错,建议⼤家可适当的⾷⽤,其对⾝体好处多多。
但是注意哦,⼟茯苓也属于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呢,其也是不可过量⾷⽤的,过量⾷⽤可能会引发⼀些不良的反应,从⽽造成⾝体不适,此外,易过敏者也应慎⾷哦,若要⾷⽤,应谨遵医嘱。
⼟茯苓的⾷⽤⽅法 ⼟茯苓茨实薏⽶煲瘦⾁的做法 准备材料:瘦⾁、茨实、⼟茯苓、薏⽶、蜜枣、红萝⼘ 做法: 1、将药材洗⼲净,瘦⾁也洗⼲净,并将胡萝⼘洗净且切成⼩块,装盘备⽤。
2、将所有材料均倒进⾼压锅中,煲45分钟左右。
3、最后加⼊适量的盐、鸡精等调味料,搅拌均匀即可。
绿⾖⼟茯苓糖⽔的做法 准备材料:绿⾖50克,红糖适量,⼟茯苓50克 做法: 1、将绿⾖洗净,⼟茯苓洗净,装盘备⽤。
2、把绿⾖和⼟茯苓均放⼊锅内,然后加乳适量的⽔开⽕让其煲煮,待煲⾄⾖稔,则可加⼊红糖,再煮⽚刻汤成,便可饮⾷。
中药材白土茯苓

中药材白土茯苓一、别名白土茯苓,又名白萆薢、白土苓、铁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
二、来源产地白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块茎。
主要生长于海拔500-1800m的山坡密林中或路边杂木林下。
在我国,白土茯苓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三、采收炮制白土茯苓的采挖时间主要为春、秋两季。
采挖后需除去芦茎,洗净,切片,晒干。
四、原形态肖菝葜为攀援灌木,无毛,小枝有钝棱。
叶互生;叶柄长1-3cm,在下部1/3-1/4处有卷须和狭鞘;叶纸质,卵状被针形或心形,长6-20cm,宽2.5-12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有短尖头,基部多少心形;主脉5-7条,小脉网状。
伞形花序生于叶腋,或生于褐色的苞片内;总花便扁,长1-3cm;花序托球形;花梗纤细,长2-7mm,雄花花被筒长圆形或倒卵形,长3.5-4.5mm,顶端有3枚钝齿,雄蕊3枚,长约为花被的2/3,花药长为花丝的1/2强;雌花花被简卵形,长2.5-3mm,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卵形,柱头3裂。
浆果卵圆形。
五、性状特征1.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10-30cm,直径5-8cm,表面黄褐色,粗糙,有坚硬的须根残基,断面周围白色,中心黄色,粉性饮片厚1-3cm;切面稍粗糙,亦有小亮点,质软,味淡。
2.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多脱落,下皮细胞3-5列,黄棕色,排列紧密,壁较厚,可见壁孔。
皮层六、功效与作用白土茯苓具有强壮筋骨、祛风除湿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风湿病、筋骨疼痛等症状。
然而,在使用白土茯苓时,也有诸多禁忌,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等人群应慎用。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最佳吃法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最佳吃法中药土茯苓出自《本草纲目》,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
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
解毒,除湿,利关节。
功能作用甘、淡,平。
归肝、胃经。
功能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适用于:①梅毒或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②疖疮痈肿;③热淋及牛皮癣。
药理作用中药土茯苓主要含皂苷、鞣质、树脂等;具有解毒、利尿、杀灭钩端螺旋体等作用。
典籍记载1.《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2.《本草图经》:'敷疮毒。
'3.《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4.《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
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
解汞粉、银朱毒。
'5.《本草正》:'疗痈肿、喉痹,除周身寒湿、恶疮。
'6.《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7.《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8.《陆川本草》:'治脚气。
'9.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胃气痛,肾炎。
'10.《江西草药》;'杀虫解毒。
治瘰疬,小儿疳积。
'11.《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配伍应用1.配伍绵萆粟:两药均有淡渗利湿、利关节、祛风湿之功。
但土茯苓偏于解毒,萆粟长于利尿。
二者配伍,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
用于治疗湿毒郁结之关节肿痛、小便混浊不利等症。
2.配伍金银花:土茯苓清热解毒以除湿,金银花清热解毒以消肿。
二者配伍,可增强解毒之效。
用于治疗火热毒邪所致之阳性疮疡。
3.配伍薏苡仁:土茯苓解毒祛湿治筋骨挛痛,薏苡仁祛风湿除痹痛。
二者伍用,除湿蠲痹止痛。
用于治疗湿热毒邪滞留经络、关节所致之关节疼痛等。
用药禁忌1.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优秀文档】土茯苓

土茯苓土茯苓可能我们不太能了解是什么东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就算我们接触到但是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可能也不太清楚它的作用是什么。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土茯苓是一类中药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土茯苓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别名】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土萆薢、山牛、土苓、山硬硬、饭团根、山猪粪、毛尾薯、山遗粮、山奇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采制】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化学成份】含菝葜皂甙类(smilax saponins),尚含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质。
【鉴别】本品粉末淡棕色。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8~48μm,脐点裂缝状、星状、三叉状或点状,大粒可见层纹;复粒由2 ~4 分粒组成。
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或散在,针晶长40~144μm,直径约5μm。
石细胞类椭圆形、类方形或三角形,直径25~128μm,孔沟细密;另有深棕色石细胞,长条形,直径约50μm,壁三面极厚,一面菲薄。
纤维成束或散在,直径22~67μm。
具缘纹孔导管及管胞多见,具缘纹孔大多延长成梯状。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通利关节。
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60g;或入丸、散。
或蒸露;或酿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肝肾阴虚者慎服。
忌犯铁器,服时忌茶。
植物形态。
土茯苓有哪些治病验方土茯苓的中医治疗药方

土茯苓有哪些治病验方土茯苓的中医治疗药方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光叶拔葜的块茎。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
你了解土茯苓有哪些治病验方?今天,店铺为大家推荐土茯苓的中医治疗药方。
土茯苓的中医治疗药方汗疱疹:土茯苓60克,白鲜皮30克,苦参30克,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患处。
每次20分钟,每日两次,两日一剂。
至皮疹消退。
急性湿疹:据皮损大小,取土茯苓、白鲜皮,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每日2~3次。
若丘疱疹破溃渗液多,以土茯苓煎液待凉湿敷,待渗出消退后,再用土茯苓、炉甘石细粉撒扑,清湿热止痒效佳。
足癣:土茯苓60克,金银花30克,穿心莲30克,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每次20分钟,每日两次,两日一剂。
湿疹样皮炎:视皮损大小,取土茯苓、黄连、薏苡仁适量,水煎待凉后湿敷,至渗出停止后,取土茯苓粉撒于患处。
带状疱疹:土茯苓30克,炉甘石粉15克,青黛粉5克,入蒸馏水200亳升中摇匀,涂搽患处,每日数次。
肛周湿疹:土茯苓5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水煎适量待温熏洗坐浴。
每次20分钟,每日两次,两日一剂。
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传统中医认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可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等症。
而西医认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
此外,土茯苓也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病症,能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
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由此可见,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很是不错,建议大家可适当的食用,其对身体好处多多。
但是注意哦,土茯苓也属于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呢,其也是不可过量食用的,过量食用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反应,从而造成身体不适,此外,易过敏者也应慎食哦,若要食用,应谨遵医嘱。
土茯苓的做法1、将药材洗干净,瘦肉也洗干净,并将胡萝卜洗净且切成小块,装盘备用。
土茯苓的功效与副作用

土茯苓的功效与副作用
中药土茯苓,别称硬饭头、红土苓,属于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入药部分只选择干燥后的根茎。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解毒祛湿,通利关节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梅毒及汞中毒所导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疮毒。
土茯苓的功效
一、解毒祛湿、抗细菌病毒
土茯苓对一些细菌性、病毒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例如在临床上是治疗梅毒的常用药物,还能够解汞中毒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肢体拘挛。
二、缓解关节疼痛
土茯苓可以缓解因尿酸过高所导致的痛风性关节疼痛。
土茯苓对风湿与类风湿引起的关节肿痛也有治疗作用。
三、清热利湿
土茯苓也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和女性的白带增多,男性的前列腺增生等疾病。
打开UC浏览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土茯苓的注意事项与副作用
肝肾阴亏者与孕妇要谨慎服用,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避免对身体以及胎儿造成损伤。
中药不宜与浓茶等饮料一起服用,茶叶中含有鞣酸,与中药同时服用会影响人体对中药药效的吸收,降低疗效,有些药物与茶叶同时服用还会发生过敏中毒现象,例如腹痛、皮肤红肿等症状。
【推荐下载】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键入文字]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是一种中药,大家应该都知道。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
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
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
味甘、淡,性平。
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
土茯苓是一种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
免疫病临床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白塞病、银屑病之口腔溃疡和阴部、眼部、皮肤之炎症、皮疹、疱疹、溃疡,常与黄连、白鲜皮、苦参同用。
土茯苓为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1、利尿作用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土茯苓与菝葜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Roxb.的干燥根茎。
又名:土苓、白葜、土萆薢、白余粮、过山龙、红土苓、红萆薢、尖光头、饭团根、禹余粮、刺猪苓、草禹余粮。
原植物光叶菝葜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直至台湾、越南、泰国和印度也有。
本品药材性状: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
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
质坚硬。
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1~5mm,边缘不整齐。
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
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
气微,味微甘、涩。
本品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功能: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中医临床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肿瘤,抗菌,抗棉酚毒,抗脂质过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胃溃疡,保护缺血心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及β-受体阻滞作用;对脑缺血、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近代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尿路感染,肾炎,急性菌痢,传染性肝炎,头痛,风湿性关节炎,天疱疮,丹毒,湿疹,银屑病,梅毒,扁平疣以及各类皮肤病,解除药毒等。
菝葜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L.的干燥根茎。
又名:王瓜草、白茯苓、冷饭巴、金刚根。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国外缅甸、越南、泰国也有。
本品药材性状:呈不规则块状或弯曲扁柱形,有结节状隆起,长10~20cm,直径2~4cm。
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具圆锥状突起的茎基痕,并残留坚硬的刺状须根残基或细根。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呈棕黄色或红棕色,纤维性,可见点状微管束和多数小亮点。
切片呈不规则形,厚0.3~1cm,边缘不整齐,切面粗纤维性;质硬,折断时有尘土飞扬。
气微,味微苦、涩。
产于江苏的较细而长,俗称“金刚鞭”;产于浙江的较粗壮,俗称“铁菱角”。
本品味甘、微苦、涩,性平;归肝、肾经。
功能:利湿去浊,祛风除痹,解毒散瘀。
中医临床用于小便淋浊,带下量多,风湿痹痛,疔疮痈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小鼠血糖及肝糖元有影响,菝葜提取物对苯酯还原酶有诱导作用,菝葜化学成分有抗诱导突变作用,并有抗炎、抗肿瘤、镇痛作用。
《中国药典》自2005年版始已将菝葜收载。
本品在广东、四川、贵州、浙江、江苏等省有作白茯苓或白土苓药用的。
土茯苓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禹余粮”,系一种矿物。
谓“味甘,寒。
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
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土茯苓之名始见于《本草纲目》。
时珍曰:“按陶弘景注石部禹余粮云:南中平泽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味如薯蓣,亦名禹余粮。
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弃其余,故有此名。
观陶氏此说,即今土茯苓也。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注石部禹余粮时较明确地指出:禹余粮是根叶均似菝葜的藤本植物,而不是矿物。
据其对根、叶、性状和生境的记述,还可确定禹余粮不是薯蓣科植物,而是百合科的一种“根形似薯蓣”的东西,与现今的光叶菝葜(即土茯苓)相似。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的草禹余粮与陶氏所说的亦颇相符,云“草禹余粮……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食,不饥。
”《滇南本草图说》范本卷三载有土茯苓并图,系Smilax glabra。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土茯苓条下,将陶氏之禹余粮,陈藏器之草禹余粮正确地归并在一起。
历代本草均有来源于多种植物的记载,以至在近年来的收购、应用中亦出现多种原植物和混伪品等情况,这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土茯苓含3种皂苷及鞣质、树脂、淀粉等。
皂苷元为薯蓣皂苷元与1分子葡萄糖和2分子鼠李糖结合组成。
尚含有生物碱、微量挥发油、六碳糖类、甾醇、油酸及亚油酸等。
据最近报道,其醚溶性部分含有落新妇苷、异黄杞苷、琥珀酸、胡萝卜苷、棕榈酸、2-甲基丁二酸、紫丁香酸、光叶菝葜苷、花旗松素和β-谷甾醇。
在其醇溶性部分含有3,5,4’-三羟基芪和表儿茶精等。
袁久志等从土茯苓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3,4-二羟基苯乙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8,8’-双二氢丁香苷元葡萄糖苷、白藜芦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又从中分离鉴定了5个二氢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分别为落新妇苷、新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2R,3R)-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邹健等综述报道,菝葜含菝葜皂苷A,B,C、甘十八烷醛、C24,C26,C28,C30伯醇、薯蓣素次皂苷元A、薯蓣素、纤细薯蓣皂苷元、甲基薯蓣皂苷元、2-α-羟基—甲基原薯蓣皂苷元、N-acylarginine、4-亚甲基一谷氨酸、4-甲基一谷氨酸、4-羟基-4-甲基—谷氨酸、伪原薯蓣皂苷元、菝葜素等。
冯锋等对菝葜根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
运用层析手段和波谱方法分离并鉴定了5个酚性化合物:二氢山柰酚、3,5,4’-三羟基芪、3,5,2’,4’-四羟基芪、二氢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黄杞苷)、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
阮金兰等从中分离鉴定出5-O-β-D-葡萄糖-二氢山柰酚、β-谷甾醇、胡萝卜苷。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尖叶菝葜,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茎功能清热利湿,活血,临床用于小便淋涩不利;四川以其混称土茯苓,云南称其为千斤坠;(2)西南菝葜,分布于西南及甘肃、湖南、广西,根茎用于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瘰疬;四川米易县用作土茯苓;(3)鲢鱼须:原植物为银叶菝葜,又名土茯苓,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植物名实图考》卷之二十一载云:“鲢鱼须生建昌,蔓生有节,叶如竹叶、紫根多须,土医用以治热,鲇鱼须以蔓名,此以根名。
”鲢鱼须图上的根茎不明显,而须根繁多密集,古代用根以治热;湖北以根作土茯苓入药;(4)短柄菝葜,又名土茯苓、土萆薢、长柄菝葜、托柄菝葜、金刚豆藤,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江西、福建,根茎用于风湿痛,血崩,尿血;(5)长托菝葜,又名大菝葜,分布于西南及湖北、广东、广西;根茎在贵州少数地区用作土茯苓;(6)粉菝葜,又名龙须菜、饭巴坨、冷饭巴、铁菱角、鲇鱼须、黑果菝葜,为我国特有,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和广西,根茎和嫩叶用于崩漏、白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臁疮;根茎在江苏镇江地区称鲜土苓,四川通江用作土茯苓;《救荒本草》曰:“鲇鱼须,生郑州贾峪山,及新郑山野中亦有之。
初先发笋,其后延蔓生茎发叶,每叶间皆分出一小叉及出一丝蔓。
叶似土茜叶而大,又似金刚刺叶,亦似牛尾菜,不涩而光泽,味甘,采嫩笋叶炸熟油盐调食。
”这里正确地叙述了茎、叶、叶柄的特点,《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一除引《救荒本草》的描述外,又说:“按《简易草药》:金刚藤本名鲇鱼须,温、平,无毒,可做小菜吃,能通筋血,去死血,消肿痛。
”幼嫩茎叶和卷须可供蔬食,根茎外形须根残基肥大呈乳房状,断面为红棕色,纤维质;(7)兰果土茯苓,根茎性状和功效与正品同,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贵州、云南;(8)粉背菝葜,云南以其根茎称土茯苓;(9)暗色菝葜,又名暗色土茯苓,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川以其根茎称白土茯苓,白土苓或白茯苓;(10)马钱叶菝葜,又名萆薢、白萆薢、白菝葜、花萆薢,分布于云南,为其特有,见于滇中至龙陵一带,根茎用于风湿性筋骨疼痛,小便短少,淋浊;四川部分称其为白土苓;萆薢一名首载《名医别录》,又名“赤节”,陶弘景言“根似菝葜而小异,根大,不甚有角节,色小浅”,至《唐本草》时,则云“此有二种”,其中“茎有刺者”当为菝葜属植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把萆薢局限为一种,即“叶如菝葜而大如碗,其根长硬……”者,他说“今人皆以土茯苓为萆薢,误矣”,照此描述,《本草纲目》的萆薢应为菝葜属植物,但其附图,“叶作三叉”,花序穗状,似为薯蓣属植物,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二,并另绘萆薢图2幅,他更正李时珍说法时写道:李云“今人皆以土茯苓为萆薢,误矣。
其实今人皆以萆薢为土茯苓耳”;(11)无刺菝葜,又名小萆薢、打不死、羊奶头、红萆薢、长托菝葜、滇红菝葜,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和西藏南部,块茎入药,味甘淡,性平,有祛风湿,解疮毒的功能;西藏称其为土茯苓;《植物名实图考》载“滇红萆薢长蔓,叶光润绿厚,有直勒道,花紫红如粟米作球”;(12)防已叶菝葜,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湖北、陕西、甘肃、四川、西藏,根茎功效与土茯苓相同,甘肃、宁夏、四川称其为土茯苓,湖北称白菝葜;(13)牛尾菜,又名草菝葜、鲤鱼须、软叶菝葜,除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四川外,全国均有分布,国外朝鲜、日本、菲律宾也有,根及根茎用于气虚浮肿,筋骨疼痛,偏瘫,头晕头痛,咳嗽吐血,骨痨,带下病;本品《救荒本草》首载,《植物名实图考》卷之五云:牛尾菜“苗高二三尺,叶似龙须菜,叶间分生叉枝及出一细丝,又似金刚刺叶而小,横脉皆竖,茎叶梢间开白花。
结子黑色,其叶味甘,采嫩叶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根茎外形须根肉质,松软,皮层易与木质部分离;此外,另有圆锥菝葜、合蕊菝葜、小果菝葜、马甲菝葜、折技菝葜、长叶菝葜(广西贺县)、粗糙菝葜、缘脉菝葜等的地下部分在一些地区混称土茯苓或白土苓的。
(14)华肖菝葜(百合科),四川部分地区以其根茎为土茯苓;(15)肖菝葜,又名土茯苓、白土苓、白土茯苓、卵叶土茯苓、铁架子土茯苓;干燥根茎粗壮结实,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黄褐色,长10~30cm,直径5~8cm,粗糙,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切面周围白色,中心略呈黄色,粉性,亦有小亮点,加水湿润无黏滑感,质软、味淡;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用于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湿疹,皮炎;湖北、浙江、宁夏及四川部分地区使用的土茯苓多为此种;于江泳等研究肖菝葜的化学成分,从乙醇提取物中脂溶性部位分离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α,α’-[bis-5-formyl-2-furanyl]dimethyl ether、对羟基苯甲酸、大黄酸、β-谷甾醇吡喃葡萄糖苷、β-谷甾醇、单棕榈酸甘油酯、山萮酸、二十八烷;(16)合丝肖菝葜,产广西、广东和福建,功效同肖菝葜;广西桂林以此为土茯苓;(17)云南土茯苓,干燥根茎切片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外皮为棕褐色或黑褐色,可见残留的须根,切面类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