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干式、满液式、降膜式蒸发器
第四章--蒸发器PPT课件

相变换热,空气流
经蒸发器时状态的
变化可用湿空气的
h-d图来表示。
.
1 1
2’ =1
2
d
23
当换热壁面的温度低于湿空气露点温度 (t s<t D)时,湿空气气侧的换热属于有相 变换热,空气流经蒸发器时状态的变化可 用湿空气的 h-d图来表示。
时空 状气 态经 变过 化蒸 过发 程器
BA
.
24
d1 ma1
对于润滑油与制冷剂互溶情 况下,满液式蒸发器的回油 较难且不稳定,而回油状况 直接影响机组的工作工况和 工况油移。
满液式蒸发器
.
6
液体制冷剂经过膨胀阀节流后 直接进人蒸发器,在蒸发器内 处于气液共存状态,制冷剂边 流动,边汽化,蒸发器中并无 稳定的制冷剂液面。
只有部分传热面积与液态制冷剂相接触,表面传热系数 相对较小; 充液量少,润滑油容易返回压缩机;
蒸发器
在制冷系统中:蒸发器是制造和输出冷量的设备
膨 胀 阀
.
1
压缩机的作用: ❖ 从蒸发器中抽取气化的蒸气,从而维持蒸发器内一定
的蒸发温度和压力; ❖ 对吸入的蒸气进行压缩,以维持冷凝器内的高压;
❖ 输送制冷剂,是系统中的循环动力。
膨胀阀的作用:
❖ 膨胀阀起节流降压的作用,经冷凝器冷凝后的高压液 态制冷剂转变为低压的液体,为制冷剂在低温低压下 气化创造条件;
❖ 调节蒸发器的供液量(用于控制压缩机入口处制冷
剂蒸气的过热度)。 .
2
❖ 蒸发器的类型、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 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的沸腾换热 ❖ 冷却空气型蒸发器的设计与计算 ❖ 冷却液体型蒸发器的设计与计算
.
3
蒸发器的类型、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冷却液体的蒸发器

冷却液体的蒸发器常用冷却液体的蒸发器有两种形式,即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制冷剂在管外蒸发的为满液式,制冷剂在管内蒸发的称干式)和立管式冷水箱。
分别阐述于下。
一、满液式壳管蒸发器如图6-1所示为这种蒸发器的结构图,它与卧式冷凝器相似。
常用于空调有制冷装置中,用来冷却水或盐水。
满液式蒸发器常用能控制液位的浮球阀作节流件,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液体,进入筒体的下部,充满管外空间,由于存液量很大,故属满液式蒸发器。
被冷却的液体在传热管内往返流动多次,得到冷却。
被冷却的液体的进出口也是做在同一侧的端盖上,下进上出。
壳体上留有若干与制冷系统中其他设备连接的管接头。
氨用满液式蒸发器的传热管一般为Φ25×2.5或Φ32×2.5的无缝钢管。
氟利昂蒸发器一般多用紫铜管或黄铜管,直径在Φ20以下,为了增强传热效果,多采用低肋管。
图6-1满液式蒸发器a)卧式壳管式氨蒸发器b)卧式壳管式氟利昂蒸发器1—安全阀接头2—压力表接头3—浮球阀接头4—放空气旋塞接头5—液体管6—泄水旋塞接头7—放油管接头满液式蒸发器的优点是传热效果较好,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且易于安装,但存在制冷剂用量大、受静液柱影响(液面上部和底部的蒸发温度不同)、润滑油不易排出等问题,氨用满液式蒸发器,设有放油管口。
因氟利昂与油互溶,没有放油口,氟用满液式蒸发器常用于离心式冷水机组中,若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则采用喷射器等辅助装置来保证回油。
氟利昂用的壳管式蒸发器如图6-1b所示。
满液式蒸发器中,为了避免压缩机吸回未蒸发完的液体,造成压缩机“液击”,筒内上部应留有一定的空间。
对于氨制冷剂,充液高度应不超过筒径的70%~80%,氟利昂起泡现象更为严重,其充液量应在55%~65%左右。
液面上裸露的传热管,在蒸发器投入运行后被制冷剂泡沫润湿,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换热作用。
二、干式氟利昂壳管蒸发器在这种蒸发器中,介质的位置与满液式的相反,制冷剂在管内蒸发,被冷却的液体在管外被折流板折返多次得到冷却。
干式蒸发器名词解释

干式蒸发器名词解释
干式蒸发器(evaporator)是一种流体分离装置,它可以把溶液中的液体物质蒸发掉,从而获得纯的结晶物或是液体组分。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溶液中的液体物质分离,获得液体组分或是纯的结晶物。
此外,也可用干式蒸发器将液体物质的温度改变,进行可控蒸发。
干式蒸发器主要由蒸发段(evaporating section)、热媒介段(heat exchange section)、溢流段(overflow section)和加热段(heating section)组成。
通常,蒸发段位于蒸发器的最顶部,负责把溶液中的液体物质分离出来,下面的热媒介段用于将蒸发的热量经蒸发器的壁面传递给下游的溢流段,溢流段将蒸发的水蒸气和未蒸发的液体混合在一起,最后的加热段运用热源把混合物加热,以保证混合物恒温。
17种蒸发、结晶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图解,欢迎分享!

17种蒸发、结晶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图解,欢迎分享!一.卧式蒸发器其与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结构基本相似。
按供液方式可分为壳管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两种。
卧式壳管式蒸发器广泛使用于闭式盐水循环系统。
性能特点:结构紧凑,液体与传热表面接触好,传热系数高。
但是它需要充入大量制冷剂,液柱对蒸发温度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且当盐水浓度降低或盐水泵因故停机时,盐水在管内有被冻结的可能。
若制冷剂为氟利昂,则氟利昂内溶解的润滑油很难返回压缩机。
此外清洗时需停止工作。
二.立管式冷水箱型蒸发器三.螺旋管式蒸发器立管式和螺旋管式蒸发器的共同点是制冷剂在管内蒸发,整个蒸发器管组沉浸在盛满载冷剂的箱体内(或池、槽内),为了保证载冷剂在箱内以一定速度循环,箱内焊有纵向隔板和装有螺旋搅拌器。
载冷剂流速一般为0.3~0.7m/s,以增强传热。
性能特点:立管式和螺旋管式蒸发器只能用于开式循环系统,故载冷剂必须是非挥发性物质,常用的是盐水和水等。
如用盐水,蒸发器管子易被氧化,且盐水易吸潮而使浓度降低。
这两种蒸发器可以直接观察载冷剂的流动情况,广泛用于以氨为制冷剂的盐水制冷系统。
四.冷却排管冷却排管是用来冷却空气的一种蒸发器。
广泛应用于低温冷藏库中,制冷剂在冷却排管内流动并蒸发,管外作为传热介质的被冷却空气作自然对流。
性能特点:冷却排管最大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对库房内贮存的非包装食品造成的干耗较少。
但排管的传热系数较低,且融霜时操作困难,不利于实现自动化。
对于氨直接冷却系统用无缝钢管焊制,采用光管或绕制翅片管;对于氟利昂系统,大都采用绕片或套片式铜管翅片管组。
五.蛇管式排管蛇管式顶管重力供液或氨泵供液均可;单排和双排蛇管式墙排管可用于下进上出式的氨泵供液系统及重力供液系统,对单根蛇管式排管还可用于氨泵上进下出供液系统和热力膨胀阀供液系统。
性能特点:蛇管式排管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存液量较小,适用性强。
其主要缺点为排管下段产生的蒸气不能及时引出,必须经过排管的全长后才能排出,故传热系数小,汽液二相流动阻力大。
干式蒸发器工作原理

干式蒸发器工作原理
干式蒸发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在许多工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气体与液体之间的传热传质过程,实现了气体的冷却和液体的浓缩。
下面将详细介绍干式蒸发器的工作原理。
干式蒸发器通常由热交换管束和外壳组成。
热交换管束内部是干燥的热介质,外壳内部是待处理的气体或液体。
当热介质流过热交换管束时,它会吸收外壳内部的热量,从而使得热介质的温度升高。
接着,待处理的气体或液体进入外壳,经过热交换管束的外表面。
在这个过程中,气体或液体的温度会逐渐降低,同时热介质的温度也会逐渐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热量会从气体或液体传递到热介质,使得气体或液体的温度降低,从而实现了冷却的效果。
由于热介质在经过热交换管束后温度升高,因此热介质中的水分也会蒸发,形成蒸汽。
这些蒸汽会带走热介质中的热量,使得热介质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同时,热介质中的水分也会逐渐减少,从而实现了液体的浓缩效果。
经过热交换管束的气体或液体会被冷却至设定的温度,同时热介质中的水分也会被蒸发殆尽。
这样,气体或液体就完成了热交换过程,并达到了预期的冷却或浓缩效果。
总的来说,干式蒸发器通过热交换管束将热介质和待处理的气体或液体分开,利用热介质的温度升高和水分蒸发的过程,实现了气体的冷却和液体的浓缩。
这种工作原理简单而有效,使干式蒸发器成为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
满液式和非满液式蒸发器

满液式和⾮满液式蒸发器
根据供液⽅式的不同蒸发器分为:
(1)满液式蒸发器:(多为氨制冷)
优点:蒸发器内充满液体制冷剂,可使传热⾯与液态制冷剂充分接触,沸腾换热系数更⾼。
缺点:需充注⼤量制冷剂,若采⽤能溶于润滑油的制冷剂,润滑油难以返回压缩机。
(难溶于润滑油的氨制冷剂,若⽤氟利昂制冷剂,需设有集油层,回油⼝,使润滑油从蒸发器返回压缩机)
(2)⾮满液式蒸发器:(多为氟利昂制冷)
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进⼊蒸发器管内,随着在管内流动,不断吸收管外载冷剂的热量,逐渐⽓化,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是⽓液共存的状态。
缺点:有较多的传热⾯与⽓态制冷剂接触传热效果不如满液式蒸发器。
降膜蒸发器--1615

图11-5 列文式蒸发器 1-加热室 2-加热管 3-循环管 4-蒸发室 5-除沫器 6-挡板 7-沸腾室
降膜式蒸发器
工作原理:物料从加热管上 部进入,经分配器导流管进入 加热管,沿管壁成膜状向下流。
降膜式蒸发器
构造:
由加热室和分离室组成 加热室不但有许多垂直长
管,还在管顶部设置液体 分布器 分离室在加热室的底部侧 面,与抽真空设备相连
蒸发器分类:
按操作方式可分为单效蒸发、多效蒸发和直 接接触蒸发;
按流体循环方式可分为不循环型蒸发、自然 循环型蒸发、强制循环型蒸发、刮膜式蒸发 及离心式薄膜蒸发。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
二次蒸汽
4
料液
1
2
冷凝水
3
液体的循 环
加热蒸汽
2
完成液
图11-2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 1-外壳 2-加热室 3-中央循环管 4-蒸发室
降膜的形成
管内的液膜下降的三个动力:一是物料本身的 重力;二是在蒸发器顶部的物料由于超沸点进料所 产生的大量的二次蒸汽向下的冲力;三是蒸发器下 部的真空度较大。
降膜式蒸发器关键的问题是液料的分配,为了 使液体均匀分布与各加热管中,可采用不同的分布 器:
降膜式蒸发器的分配器
螺纹导流管
导流棒
齿形溢流口
切线进料旋流器
分配筛板
1.加热管 2.管板 3.分配盘 4.折流板 5.物料进口
降膜蒸发器的特点
(1) 可以浓缩高粘度的液体。 (2)停留时间短,可以处理热敏性物料。可以在
较低温差下操作,特别适用于多效蒸发以及 利用热泵再压缩二次蒸汽或利用废蒸汽加热 等场合,以节约能源。 (3)加热管内高速流动的蒸汽使产生的泡沫极易 破坏消失,适用于容易发泡的料液。 (4) 制造费用不高,投资少,占地面积小。
干式蒸发器工作原理

干式蒸发器工作原理
干式蒸发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常用于化工、食品、制药等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干燥的空气或氮气将液体物质蒸发掉,从而达到分离、浓缩和干燥的目的。
干式蒸发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加热器、蒸发器、冷凝器、蒸汽分离器、排污器等。
其中,加热器和蒸发器位于同一容器内,加热器内加热介质通过外壳管道加热蒸发器内的液体,同时,蒸发器内的物质通过内壳管道流动,并与外壳管道中的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渐渐蒸发。
在蒸发过程中,液体物质会逐渐变浓,并逐渐变成固态物质。
此时,固态物质会在蒸发器内壁上逐渐沉积并形成薄膜,这个薄膜就是干式蒸发器的一个重要特点。
薄膜的形成可以增加物质与气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好地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浓缩,提高设备的效率。
在蒸发过程中,蒸发器内的压力和温度会不断变化。
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设置相应的控制系统,如真空泵、压力调节器、温度控制器等。
这些控制器可以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调整设备运行状态,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干式蒸发器的优点是其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实现多种物质的分离和浓缩。
同时,由于使用的是干燥的空气或氮气,设备内部不会有液态物质存在,从而避免了腐蚀和污染现象。
此外,由于
薄膜的形成,干式蒸发器还可以实现高效的热交换,提高设备的效率。
干式蒸发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热交换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分离浓缩效果好等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物质性质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型号和参数,从而实现最佳的分离和浓缩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制冷剂在换热管内通过,冷水在高效换热管外运行,这样得换热器换热效率相对较低,其换热系数仅为光管换热系数得2倍左右,但就是其优点就是便于回油,控制较为简便,而制冷剂得充注量大约就是满液式机组充注量得1/2~1/3左右。
ﻫ满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得运行方式恰好相反,冷水在换热管内通过,制冷剂完全将换热管浸没,吸热后在换热管外蒸发。
满液式蒸发器得传热管表面上有许多针形小孔,管内表面上还有螺旋形凸起强化冷水侧得换热。
这种同时强化管外沸腾与管内传热得高效传热管,使其传热系数较光管提高了5倍左右。
ﻫ降膜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也称之为喷淋式蒸发器,这种换热器与满液式蒸发器相似,但就是它又与满液式蒸发器有区别。
这种蒸发器得制冷剂就是从换热器得上部喷淋到换热管上,制冷剂只就是在换热管上形成一层薄薄得冷剂液膜,这样冷剂在沸腾蒸发时便减少了静液位压力,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其换热效率较满液式机组提高了5左右。
ﻫ降膜蒸发就是流动沸腾,由于管外表面得液膜层厚度小,没有静压产生得沸点升高,传热系数高。
而满液式蒸发(也就就是沉浸式蒸发)产生得气泡易于集聚在换热管得表面,导致换热效率下降,其换热效果不如降膜蒸发。
总得来说降膜蒸发属于小温差情况下,但要防止结垢,影响传热效率。
“冷水机组”,就是对一种制冷机组得习惯命名法,这种“冷水机组”一般用于中央空调得冷源,或者空调工况得制冷,输出得就是低温得冷水,通常叫做“冷冻水”,故而得名。
一般把只能制冷得叫做冷水机组,而能同时制热得,我们叫做“热泵”机组。
而“满液式”就是指机组所用得“壳管式蒸发器”采用了“满液式蒸发器”得形式,这就是区别于“干式”、“降膜式”得一种壳管式蒸发器。
它得“壳程”内走制冷剂循环,“管程”内走冷冻水循环,从剖面上瞧,就好像就是筒体里有大半筒制冷剂,而走水得管束浸泡在制冷剂里。
它与“干式蒸发器”刚好相反,干式得就是“管程”走制冷剂,“壳程”走水,好比制冷剂管束浸泡在水里。
满液式蒸发器,以及满液式机组,比起干式蒸发器/干式机组来说传热效率更高,出水温度与蒸发温度得趋近温差小,沿程阻力小,适合循环量大得机组(比如离心机),制冷效果好。
但就是制冷剂充注量要求大,并且需要专用得回油系统,帮助压缩机回油。
如果在机组名字前再加上“水冷”,则就是指机组得冷凝器形式,采用水冷却还就是空气冷却,分为风冷、水冷。
如果再加上压缩机得形式“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那么就就是完整得机组命名了。
比如“水冷螺杆满液式冷水机组”。
在大部分场合,为了简略,会省却其中一两个部件得名称,只提与上下文相关得名称,比如“满液式冷水机组”(可能就是只为了强调“满液式。
满液式就就是冷媒在铜管与壳管之间,而冷冻水在铜管里面流动,干式就就是她两相反。
冷媒在铜管里蒸发,水在铜管与壳管之间流动,她们主要用于热泵空调上。
在工业低温冷水机一般都就是用普通那种干式得蒸发器。
干式与满液式蒸发器得优缺点满液式壳管蒸发器在管内走水,制冷剂在管簇外面蒸发,所以传热面基本上都与液体制冷剂接触。
一般壳体内充注得制冷剂量约为筒体有效容积得55%~65%,制冷剂液体吸热气化后经筒体顶部得液体分离器,回入压缩机。
其优点就是结构紧凑,操作管理方便,传热系数较高。
其缺点就是:①制冷系统蒸发温度低于0℃时,管内水易冻结,破坏蒸发管;②制冷剂充灌量大;③受制冷剂液柱高度影响,筒体底部得蒸发温度偏高,会减小传热温差;④蒸发器筒体下部会积油,必须有可靠得回油措施,否则影响系统得安全运行。
干式壳管式即非满液式蒸发器得制冷剂在管内流动,水在管簇外流动。
制冷剂流动通常有几个流程,由于制冷剂液体得逐渐气化,通常越向上,其流程管数越多。
为了增加水侧换热,在筒体传热管得外侧设有若干个折流板,使水多次横掠管簇流动。
其优点就是:①润滑油随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一般不存在积油问题②充灌得制冷剂少,一般只有满液式得1/3左右;③t0在0℃附近时,水不会冻结。
但使用这种蒸发器必须注意:①制冷剂有多个流程,在端盖转弯处如处理不好会产生积液,从而使进入下一个流程得液体分配不均匀,影响传热效果;回油得原因由于润滑油沸点远高于制冷剂得,所以润滑油随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后不会同制冷剂一起蒸发,此时若不采取适当措施,润滑油势必在蒸发器中越积越多,一方面在换热器得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传热效果与制冷效率;另一方面压缩机缺油,这对机组得安全高效运行极为不利。
因此,需要有合适得技术措施与控制程序处理润滑油,否则不能保证满液式蒸发器传热性能,机组得安全运行也会成问题。
油分离器当螺杆式压缩机排出得高压气体与油得混合物进入油分离器时,由于油分离器容积大,气体得流速突降,加上气体得流动方向改变,依靠惯性作用使油分离沉降下来,大量得油聚集在分离器底部。
这种分离被称为一级分离。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离精度,一般要进行二级分离。
一级分离后,利用特制得充填物,将细小得雾状油滴通过捕集作用,使油滴聚集变大,在流经填充物时被进一步分离出来。
有得高效型油分离器还有三级分离:再通过一个组合过滤器进行分离。
一级分离得方式主要有:降速式分离、撞击式分离、离心式分离或以上几种组合式分离;二级分离得方式主要有:金属丝滤网分离、玻璃纤维分离、聚酯纤维分离、微孔陶瓷分离等。
从油分离器得结构形式上分,有压缩机内置油分离器、外置卧式油分离器、外置立式油分离器、冷凝器内置式油分离器。
虽然结构各异,但分离都就是以上一种或多种分离方式得组合。
图1 冷水机组得回油技术研究1、取油位置在冷水机组运行时,虽然蒸发器内部制冷剂始终处于剧烈沸腾状态,但由于液态制冷剂汽化后都要向上升,因此蒸发器筒体内得气液混合物得整体运动趋势都就是向上得。
随着制冷剂汽化后被吸回压缩机,而润滑油得密度小于液态制冷剂(如R22与R134a等)得密度,润滑油会在蒸发器内形成下稀上浓得浓度差异。
不同得就是,R22之类得制冷剂在较低温度下因与矿物润滑油互溶性较差而在靠近液面上部形成较明显得富油区,并且R22蒸发器中得富油区不但在机组不运行或机组停止时存在,就就是在冷水机组运行过程中也就是存在得;而R134a之类得制冷剂由于与酯类润滑油在低温下得互溶性良好而无法形成明显得富油区,只能自下而上形成大致均匀得浓度差,并且各点得润滑油浓度在停机一段时间后就趋于平衡。
为了能取到浓度尽量高得润滑油,并适当考虑液位得波动,对于R22与R134a 冷水机组,蒸发器取油口得位置均设置于实际液面下150mm左右就是比较合适得。
有人曾做过将取油口设在液面下200mm以下得试验,结果不就是很理想,主要问题就是排气温度降低较多,很明显就是回油携带得制冷剂量过多所致。
而回油孔得位置如果偏高,可能导致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时无法回油。
1、2回油方法1、2、1重力回油重力回油得一般做法就是将蒸发器位置提高,再将富油液态制冷剂从蒸发器适当位置引出,借助高度差,使富油制冷剂向下流入一个回油热交换器,与来自冷凝器得高温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这样一方面可提高液态制冷剂得过冷度,有助于机组冷量得提升,另一方面可将富油液态制冷剂中液态制冷剂蒸发,使之成为气态进入压缩机。
其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重力回油示意图图中有部分阀没有注明具体名称,主要就是因为这些阀有多种可能得搭配。
这种回油方式也可称为热虹吸式回油。
从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得角度来瞧,重力回油系统由于在蒸发器内取油得位置将会影响其回油得成功与否,而实际运转中得液位能否与之适应更就是决定回油成功与否得关键。
因此,液位得控制(即制冷剂流量得控制)便显得更加重要。
与重力回油系统相匹配得制冷剂流量控制方法主要有用高压或低压浮球阀与以冷凝器或蒸发器液位传感器为控制信号得电子膨胀阀。
另外,从蒸发器得回油量也要控制,否则进入回油换热器得混合液体过多将降低冷水机组得制冷能力,也会因制冷剂无法完全蒸发而吸入压缩机引起液压缩。
由于蒸发器与回油换热器得高度差就是使油回流得动力,若在相同得管路摩擦损失下,高度差越大流量越大,所以一般得回油管路只需设置一个固定开度得角阀,只需在样机测试阶段调整角阀开度就能够满足机组正常运行所需得回油量。
蒸发器得回油总就是会含有或多或少得液态制冷剂,这些液态制冷剂因未能与换热管接触而未能带走水得热量,并且它进入压缩机经过电机腔后被电机绕组得散热汽化后会占用部分蒸发器回气所应占有得压缩机吸气体积。
因此,回油中所含制冷剂越多,机组得制冷能力损失越严重。
也就就是说,回油并非越多越好,即保证冷水机组得运行过程中不失油并且使回油所引起得制冷量损失最小得回油量应该等于压缩机排气经过油分后所携带得润滑油量。
这样,根据质量守恒原理,不难推导出润滑油得质量平衡方程式而估算出实际所需得回油量。
1、2、2引射器回油引射器就是一种利用高压高速得驱动流(或称一次流)去引射、抽吸另一种流体(二次流)得流体机械装置,其外形如图3所示,引射器回油得冷水机组系统示意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自压缩机排气侧引出高压制冷剂蒸气进入引射器,由于引射器得特殊构造,此时即可将富含润滑油与液态制冷剂得混合液体从蒸发器得适当位置抽吸出来,再混合进入压缩机或吸气管。
引射器回油得动力源即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得压差产生得抽吸作用,这样蒸发器得位置就无需再提高。
图3 引射器结构示意图图4 引射器回流得冷水机组系统示意图由于该引射器一般利用压缩机排气作为驱动流,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主机开机较长时间高压也不易建立,此时引射器得驱动力就不足,引射效率就可能受影响,润滑油就很难回到压缩机,可能造成失油。
而相同得问题也存在于重力回油系统,由于冬天气温较低,相对得液管温度也较低,尤其在低负荷得情况下,液管制冷剂流量也相应减小,此时回油中得液态制冷剂可能无法完全蒸发而被吸入压缩机,使得压缩机排气过热度降低,也容易失油。
可利用旁通冷却水得方法维持一定得冷凝压力,从而克服上述困难。
采用引射器回油得冷水机组,除了在其动力源管路中设置电磁阀外,也可设一角阀,通过控制一次流流量调节所需得回油量。
而在蒸发器得取油管路上,可设置一干燥过滤器防止蒸发器中可能存在得焊渣、铁锈随回油进入压缩机内部对压缩机造成损坏,另需设置视液镜以便观察回油状况。
引射器回油得动力源不但可用压缩机高压排气,而且可用冷凝器底部得高压液态制冷剂或一次油分底部得高压润滑油,甚至还可用吸气作为引射动力源,具体接管方式与图4稍有不同,见图5。
以吸气为动力源得引射器回油示意图它就是利用蒸发器回气主管中内置得一个类似喷嘴得渐缩渐扩管实现得。
当高速得蒸发器回气流经该渐缩渐扩管时,由于其流通截面积缩小,因而速度提升,此时回气部分静压转化为动压,静压降低,以致在喉部(渐缩渐扩管最窄处)产生一个比蒸发器内部压力更低得压力,由于回油取自蒸发器筒体内部,此时便有足够得压差将油-制冷剂混合物自蒸发器抽吸回来,然后混合物经过喉部与一次流混合后在渐扩管内减速,静压升高,至渐缩渐扩管出口时压力升至蒸发压力,因流动摩擦阻力与引射流体得影响,此混合流体得速度有所降低,但已足够将管内得混合物带到回气主管中,最后回到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