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学校园规划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2022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5篇

2022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5篇

2022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5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一、国内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要职业生涯规划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历经霍兰德建立类型论、舒伯德生涯阶段理论、以及明尼苏达职业适应论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纵观其内容主要涵盖三个层次:其一,认识层面,充分认识大学生涯在职业生涯中的意义,帮助确立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积极应对就业和职业发展;其二,知识技术层面,主要让学生掌握认识自己、认知职业、规划和管理自己职业生涯的理论和方法、求职技巧等;其三,能力培养和提升层面,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帮助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优秀的人才。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生涯知识的教育从小学就开始普及,美国南卡莱罗纳州通过立法规定,要求到—度前,所有中学须有一名以上持有“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的专家,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更好适应高级教育。

但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以前阶段缺乏进行生涯教育的条件;而在大学开展的就业指导手段落后,更谈不上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

因此,无论从接受职业发展教育的主体、条件和观念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均差距甚大。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困境1、主体困境定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但国内对这一问题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是承担大学生就业辅导工作的职能部门;有人认为是大学生;也有人认为两者兼有之。

其实,无论从职业生涯规划分析、设计还是从实施时间看,主体必然是大学生自己。

由于我国大学生大部分将考上大学作为奋斗目标,没有确定的职业生涯目标,在选取专业时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在进入大学后没有及时转变角色,作出合理的计划和安排,造成就业过程遭受挫折。

主体错位造成就业指导部门或职业生涯规划部门以就业率为导向,而不是以职业生涯成功为导向,以提供形式上的服务为己任,而真正的主体却游离圈外。

2、方法困境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制度咨询等简单层面,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在西方大学发展历程中,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萌发于美国。

自1862年《莫里尔法案》颁布后,美国的一些州立大学,例如,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走上了与德国大学模式不同的道路,在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之外又拓展了大学的另一个功能,即社会服务功能。

尤其是威斯康星大学,在范海斯(CharlesRichardVanHise,1857-1918)担任校长期间成为了西方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范例。

有些美国教育学者甚至这样说,虽然《莫里尔法案》使美国大学开始有了“为社会服务”的概念,但没有一所大学比威斯康星大学更理解这个概念。

一、范海斯生平范海斯(CharlesRichardVanHise,1857-1918)1876年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

在获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1880)和硕士学位(1882)后,他又于1892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作为一位地质学教授,范海斯曾担任芝加哥大学的客座教授。

作为一位学者,他出版过《地质学论文集》、《自然资源保护》等著作,还担任过美国地质学会(the 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的主席(1907)和全国科学学会(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的主席(1915)。

从1904年到1918年,范海斯担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长达14年。

自任职以后,范海斯为威斯康星大学制定了一个广泛的改革计划,旨在使大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直到1912年,威斯康星州立法咨询委员会主席、威斯康星大学教授麦卡锡(CharlesMcCarthy)出版了名为《威斯康星理念》(TheWisconsinIdea)一书后,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经验开始以“威斯康星理念”闻名于美国乃至整个世界。

无疑,“威斯康星理念”也可以作为范海斯提出的“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的代名词。

虽然范海斯没有撰写过教育专著,但他在校长就职演说以及后来的演讲和通信中阐释了他的“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课件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课件
特点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多元性和融合性等特点。它承载 了当时的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促进教育发展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促进学术研 究、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够激发师生员 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引领社会文化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 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历史背景与发展
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 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变革。同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 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课件
•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概述 •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 •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与影

•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案例分析 •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
新 • 总结与展望
01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概述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是指民国时期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 特精神和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形态。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代表
博学而笃志
复旦大学以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注重博雅教育和学术研究 ,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
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注重实际问题解决和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 实和民生福祉。

原金陵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思想评析

原金陵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思想评析

时问上看 , 金陵大学要早于被后人熟知的由美 国建筑师墨菲(  ̄ - H n y
这样一种 由轴线总领空 间布局 , 以尽端的标志性 建筑来引导
K lm rh ,8 7年~15 ) ia Mup y 17 l 94年 设计 的金陵女子大学 和燕 京大 和控 制空 间景观意象 , 学、 教 办公和宿 舍 明确 分区 的规 划设计 方 学。因此 , 金陵大学是西方建筑与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糅合较早 法 , 显然带有近代美国大学校 园规划布局的特征 。美 国早期 的大 的先例之一 , 这种尝试后来演进成 为“ 中国建 筑艺术复兴 ( ea — 学校园由于国家殖 民的原 因也带有浓厚 的英 国学 院制大学 的特 R ni s snei C iee rht t e” a c h s ci cu ) 的基 本趋 势 , n n a e r 金陵大 学校 园及其建 点 , 即在空间形态 上都 以修 道院 式 的封闭 四合 院为 原形进 行组 筑也因此在 中国建筑近代发展过程 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 合 。但在独立 战争之后 , 国政 府所倡 导的 民主 、 美 自由的政治 文 化背景开始体 现在大学教育 中, 映在 校园的物质形态上 即注 重 反
a l nA ci c ) t t s 大楼建筑群 , 前身是原 教会大 学——金 陵大学 的校 园 旧址 ( 其 见 H mio rh et 完成 了金陵大学新校址 的详细规划方案。 在帕金斯事务所 的规划设计方案 中, 金陵大学的规划 用地是 图 1 。成 立 于 1 1 ) 90年 的 金 陵 大 学 是美 国 教 会 在 华 创 办 时 间 较
早、 规模较大 的著名大学 之一 , 在我 国近代教 育史上 具有相 当的
地 位 和影 响 。

块南北向的近似 长方形 的地块 。在北高南低 的狭长基地 中, 原

(完整版)厦门大学校园规划案例分析

(完整版)厦门大学校园规划案例分析

厦门大学襟山面海,校本部 漳州 翔安 三个校区, 环抱大海,背倚青山形成山海交融之势,校在海中,湖在 校中,描绘出山水互抱的学府秀丽风光。现代与传统,中 国与西方的合壁,雄浑与幽美,自强与至善的统一,构建 起这座南方学府规划与建设的美学风格。
厦门大学区位分析:
• 厦大依山傍海,本部位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厦门岛南端,全校总 区9000多亩,学校一边是南普陀寺,一边是海滨与胡里山炮台,1、尊重原有山 脉的自然形态,建 筑以一种低密度的、 散开的、不规则的 有机生长的形态, 轻轻地散落山间。 2、放大中心的水 面,并将基地环境 中的三个水库连成 一体,兼顾东面临 海的优越地理条件, 创造山海之间、溪 水环绕生动的校园 环境。
3、保持原基地 良好的植被、果 林,将校园空间 的组织与原基地 上的植被、果林 有机融为一体。 在建筑和校园道 路之间,利用建 筑临街退界空间, 形成浓郁的街道 园林景观 。以 满足校园绿化的 覆盖率。
4.在校园与邻里边界增加绿化、小品和活动设 施,以便更好地满足交通和其他功能需求。
个人启示
通过对厦门大学校园规划案例分析,我了解到只有 合理的校园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才能建造出 一所优秀的大学校园。以下几点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的重要要素。
• 1.功能区划 适宜的地方功能叠置,强化各片区 之间的联系
厦门大学功能分区图
厦门大学各功能区混合布局,错落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基本上符合学习型校园、生态校园 、绿色校园 、和谐校园的构建原则。
厦门大学鸟瞰图
厦门大学校园特色:
风景:厦门大学校园风光秀 丽,秀色可餐,建筑散落云 雾之中,若蓬莱仙境;最妙 海塘堤岸,红花绿影,仿佛 珍珠翡翠,镶嵌于鹭岛之西, 这是对厦门大学最美的概括。 厦大校园依山伴海,背靠五 老峰,与闽南古刹南普陀寺 为邻,出了白城校门就是海 滨浴场。校园建筑独特,风 景秀丽,被誉为“中国最美 的大学校园”。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校园建设理论创新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校园建设理论创新

Forum学术论坛1462012年12月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校园建设理论创新研究天津财经大学 何颖摘 要: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阐述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理论基础,找准部分大学的校园建设规划定位,最后提出了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普适性要求。

关键词:市场经济 大学校园 校园建设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c)-146-02当前,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投入大学校园建设最多的国家之一。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当代大学校园已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成熟的校园建设规划是学校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校园建设规划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理论基础1.1 宏观层面: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的新特征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

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高校本身,都已经把市场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大学校园建设被纳入了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校园建设具有如下特征:校园的选址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政府的政策导向、土地的市场价格、周边的基础配套、未来发展前景、学校自身的生存需求等相结合;学校自身的规划建设要充分体现开放的原则,在外部和内部都尽量多地实现资源共享;建设资金可以搞多渠道筹集,除了财政拨款外可以寻求校友捐赠、银行贷款、开发商投资等。

1.2 中观层面: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统筹利益相关者系统分析方法通过统筹兼顾利益相关者谋求校园建设规划的可行方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高校逐渐由一个封闭的环境转而面对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通过系统分析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准确地诊断问题,深刻地揭示问题起因,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政府(政策制定者、土地供应者)、银行、房地产开发商、所在地社区、学校本身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各个要素相互博弈,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的回顾与展望
s tgyt s twi g ie niesi c m p  ̄ae r por l ud u v r t a usmor oo an l y ph lgyd veo m e t M u em a g e lp n  ̄pl na emen ap r * h ̄ t p o. c

n w ive t o n s men c n  ̄, t ha nes
l w rs C i ̄euie i c m u , rh l y rnio . h rc rR v wa dpop c m o d l h l n r a p s Mo p o o t s i C a a t . e i n r s e t ns v s g a tn e e
1引 言
mod r ier t c e nunv si ampu o m ”an ln hep er on u esunv r i a p y sf r sn T ap c cld ie st c m usta  ̄o c r t s nd1 iats ta p liaI 0 y r ns in haacer a ndc e h e ic t t
学校园形态发展中。
化渊源上的 质 使 异 性 其总是处于政治改造 、 文化 中 突和 教育理念 融合 等的中 。因此, 中国 心 对 大学校园形态演 变起连贯性作用 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政治 、 育理念、 教 文化特性,以及建 、 筑 规划 思 潮,本文从 以 上四个方面 着手研究 l 世纪 6 年代至今中国 g 0 大学校 园 形态演变的 整体特征, 而 讨 进 探 未来 中国 大学校园形态生长、发展
与根植干 西方社会 、历史文化进程中,在形式和内
21 . 国家政治 主导下 的中圜大学 校园形 态发展
() 1 政治性起源。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浅析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浅析
形 的情 况 下 , 规划时 , 首 先 要 考 虑 的是 地 形 要 素 , 结 合 山 的 起
1 9 1 4年 , 清华大学 的校 园规划 由美 国建 筑师 主持 , 该校 园是在我 国近代大学 中最早 采用 明确 的功能分 区规划 方法 的实例 。之后 , 仍有 教会大学 兴建 , 在建设 的过程 中 , 部 分外 国建筑师开始借鉴 中国传统 的造 园手法和建筑 风格 , 把 现 代大学 的功 能要 求 与 中 国传 统 的 园林 意 境 有机 地 结合
年国家开始实行 大学扩 招政策 以后 , 大学 的合并 、 建 设新 校 区及 兴建 大学城 的浪潮席卷全 国 , 大学校 园的规划 出现 了新 的特点 , 此 时的校园规划仍是 以功 能分 区为主的 , 不过简 单的功能分区已无法应对超 大尺度 的校园规划 , 设计 师普 遍
围合 。1 9世纪末 叶有建筑师认为学校应靠近城市 , 其环境应
改革 开放后 , 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在 中国 自身发展 的基 础上 , 又开始向欧美 学 习方法 与理论 。随着 中国的发 展 , 校 园内的车辆 型式 、 数量逐 渐增 多 , 中 国的校 园规划开 始注 重
“ 人车分流” 的交 通 组 织 及 校 园 的生 长 性 和 发 展 控 制 。1 9 9 9
中国当代 的大学教 育模式 是从西 方学 习过来 的。欧洲 大学产 生于中世 纪 , 中世纪 是神学 占主导 地位 的时代 , 这个 时期 的校 园规划几乎就是修道 院式 , 校园形态 为封闭 的方 院 古 典模 式。一直到 1 6世纪 才有 学者对这种 由建筑 四边 围合 的方 院校 园模式 提 出质 疑 , 并提 出 了一种 新 的校 园规 划模 式—— “ 开放式四合院” , 即三边 用建筑 物围合 , 一边 用 围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