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19张PPT)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第第一二(章章3)第““三总人、纲民四””、,,五、规规六定定章::中““的中中权力华华分民民工国国体之人主现主民了权什权一么在属律思于平民想国等? 民,全无体种族”、;阶
《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自遇汝以来,常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 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 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 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与父书》: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 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500 多个不平等条约
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
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1多9 银
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
入的16倍1。6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结量 与中 国华 之之 欢物 心力
材 料 : 为 了 …… 缓 和 同 民 族 资 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 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 章年炳麟,清政邹府容宣布实行“新陈天政华”,内 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 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现象?
材料4: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 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 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 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8张PPT)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8张PPT)
——绍兴文史专家林文彪
秋瑾因起义消息泄漏被捕, 被捕后,她拒不写自供状, 只写下了七个字“秋风秋雨 愁煞人”,表达了当时革命 志士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担忧。
广西起义(镇南关起义)
时间:1907年 地点:广西 人物:孙中山、黄兴 结果:失败
清末重要革命 团体和革命活 动,多为两人谋 划组织。常以 “孙黄”并称。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当堂检测
3.“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句。
她为策应哪一革命运动而被捕遇难( )
A.安庆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西起义
4. 在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兴中会和强学会,一个以革命为 宗旨,一个以改良为依归;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一个向皇帝上书请 愿。它们揭出了革命与改良的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 出路,“把皇帝拉下马”和“向皇帝上书请愿”分指什么事件 ()
10月10日,夺军械库,占领武昌 10月11日,建军政府,黎任都督
结果: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湖北军政府旧址
P47知识拓展
同盟会重要领导人都不 在武昌,其他革命党人 自认为“资望”不足, 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 统黎元洪出任,结果遭 到拒绝,情急之下,只 好用手枪逼迫其就位。
鬼......亦以天下人为念,
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
国人民的斗志。
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二十世纪最伟大情书
革命志士的奋斗
起义名称 时间 结果 影响
萍浏醴起义
1906年
促进了广大民

《辛亥革命》ppt课件(20张PPT)

《辛亥革命》ppt课件(20张PPT)

辛 亥 革
义、黄花岗起义 主力:湖北新军 武昌起义: 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

发展: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影响: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学史明志
刘道一
黄兴
林觉民
徐锡麟
秋瑾
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爱国主义
无私奉献
百折不挠
前赴后继

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

三、小说和戏剧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的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的时代特征。

年代 著作 作者 题材 价值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1911年是农历辛亥 年,历史上称这次 革命为“辛亥革命”
汉口 汉阳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政治大变革… 以极小牺牲换来了一个帝制时代的终结,这是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
——马勇《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思考:这场革命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 灭;……
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28张PPT)

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28张PPT)

命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失败。
·
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成功。
年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 清帝退位。
1912年3月, 颁布《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 孙中山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共和丰碑(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 进步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共和政体。 (2)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社会: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 (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及教训: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背景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过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意义
1894年, 兴中会成立,第一个革命团体。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辛 亥
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1907年,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1901--1911) (1)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初中历史八上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19张PPT)

初中历史八上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19张PPT)

➢结果:
林觉民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阅读材料思考:黄花岗起义有什么意义?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奋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 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 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 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 “它”是指(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课堂练习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九十年以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
革命志士 的奋斗
广西
都以失败告终
时间
1911年
武昌起义
过程
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汉三镇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11月下旬,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课堂练习三
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
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引自中共中央前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
(1)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什么? “先生”是指谁?
辛亥革命
孙中山
(2)“先生”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意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 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9课辛亥革命 课件(32张PPT)

第9课辛亥革命  课件(32张PPT)

起义爆发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成立湖北军政府
结果
武汉三镇获胜
汉阳、汉口、武昌
占领武昌
合作交流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 势
(二)起义的经过、结果 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0月10日)
北京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占领武昌城 攻占汉口、汉阳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为都督(10月11日) (结果)
——摘编自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下》
①革命志士的奋斗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进一步高涨,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更快到来 。
②新军中的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
③清政府的压榨使得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起义成功奠定群众基础。
解读辛亥革命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 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19世纪末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3月
镇南关。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众寡悬殊最终失败。
孙中山
黄兴
十次武装起义
万千热血前赴后继
倾覆二千载历史洪流
武昌起义
高潮篇
惊天动地谱春秋
二、高潮篇——武昌起义
(一)概况 时 间 1911年10月10日
领导机构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起义主力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直接原因 过程
10月9日,孙武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温故知新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何时?成立的目的和提出的政治纲领分别
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时间
1905年
目的 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课件(40张PPT).ppt

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课件(40张PPT).ppt

辛亥革命
知识导航
目录
01.辛亥革命概念 03.辛亥革命过程
02.辛亥革命背景 04.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的概念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
广义 上辛亥革 命指自 19 世纪末(一般 从 1894年兴中会成迄辛亥年成功 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7月 地点:东京 人员:孙中山、黄兴、 陈天华等70余人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
革命党反清运动
广州黄花岗起义
199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于伦培、林觉民 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 72烈士墓。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
狭 义
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 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
清朝的衰落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 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 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 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 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 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过程
4.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统,革命失败。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性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近代史课件: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PPT-

中国近代史课件: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PPT-
▪ 口 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 领导人:蒲殿俊、罗纶 (立宪派代表) ▪ 组 织:保路同志会 ▪ 军事上:成立保路同志军领导人:龙鸣剑 ▪ 结 果:遭到湖北新军的镇压。 ▪ 影 响: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
三、武昌起义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能首先在武昌发生,有着复杂 的原因:
2. 纲领:统一的革命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同盟会成员 共同奋斗的目标。
3. 领袖:它有全国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
山。
民报及其发刊词
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概括 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 ▪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主要任务是以革命手 段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实行民族革命。 ▪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其目的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三民主义的核心,特点: 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恶劣政治之根本;民国建立后国民均有平等 参政的权利;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并行) ▪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方法是“核定天下地价,照价收税。 照价收买。涨价归公。”其目的是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 化和对立,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3.光复会(上海)
4.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成立
1. 组织:它突破了原来地域性的限制,与为一个
全国性的政党;富于政治敏感,能够广泛地发动 革命宣传和组织;它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 导机构,中央成立总部,国内外各地设立支部, 这样革命派就有了自己的战斗核心。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 命政党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检测 4.孙中山称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 因为 A.它是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B.它是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的 C.革命党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5.1911年,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其直接原因是 A.革命党武装起义的推动 B.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 C.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D.革命党的宣传发动
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变化?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 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 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 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山雨欲来风满楼” —— 辛亥革命的背景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
章 炳 麟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
共进会
文学会
日知会
华兴会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光复会 团 体 的 建 立 及 活 动
兴中会总会
“山雨欲来风满楼” ——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评价篇—革命的功绩、局限)
“青史凭谁判是非” ——辛亥革命功绩、局

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 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 则构建政治体制。
“国父”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过程篇—中华民国成立)
春风送暖入金陵——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图为参议院成员)
春风送暖入金陵——中华民国成立
◆考考你: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你知道民国三年具 体是指公元多少年? A 1913年 B 1914年 C 1915年 ◆考考你:下列旗帜,哪个是中华民国国旗?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⑤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发生了变化
局限: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示:资产阶级共和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留给我们的仍旧是不尽 的思考!中国人民争取 独立民主的道路依然漫 长 。孙中山先生所说的 同志是谁呢?他们又将 为中国的革命作出怎样 的努力呢?让我们共同 期待今后的学习。
名著中的辛亥革命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 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 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 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 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惊天动地谱春秋”—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
1、抓住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2、共进会、文学社的长期工作 3、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武装起义 对形势的推动 4、人民群众的配合 5、湖北新军革命首创精神
材料2: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 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 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二(人民版) 你从上述材料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与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爆发有什么联系?
“山雨欲来风满楼” —— 辛亥革命的背景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2、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 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 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三权分立
行政权(总统、国务员)
制衡 立法权(国会) 司法权(法院)
有效地防止专制独裁
随堂检测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不包括 A.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的暴露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下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成立时间最早的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日知会 3.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A.檀香山 B.长沙 C.上海 D.东京
你认为百年来,以下变革哪一个对中国影响 最为深刻? ——摘自凤凰网
1911年辛亥革命
1927年北伐战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
1978年改革开放
百年来,辛亥革命的影响为何最深刻?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 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 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 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
——引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
的讲话
专题三 第二课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 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的一系列 斗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 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 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铁血共和终成空 ”—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
退 位 诏 书

1912年2月12日清 帝下诏退位,统治中 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终 于结束。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
“铁血共和终成空 ”—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1)外因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2)内因: 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资产 阶级革派的软弱妥协. (3)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过程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4、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广州黄花岗起义
黄兴
喻培伦
林觉民
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亦乐牺牲吾身 与汝身之福利,为天 下人谋永福也。汝其 勿悲。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 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 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革命时机渐趋成熟
(辛亥革命过程篇—武昌首义)
“惊天动地谱春秋”—武昌起义的爆发 1.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 (1)时间:
(2)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3)结果: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改号中华民国 (4)影响:
“惊天动地谱春秋”—武昌起义的爆发
湖北军政府旗帜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 次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
“山雨欲来风满楼” —— 辛亥革命的背景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2、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 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 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4、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6、思想宣传: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湖北发展革命力量 7、起义时机:保路运动兴起,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它从法律上 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成为近代 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辛亥革命过程篇—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铁血共和终成空 ”—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

孙中山被迫对袁 世凯妥协退让,表示 如果清帝退位,袁世 凯赞成共和,可以保 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A
B
C
D
◆考考你:孙中山曾说过:“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员组成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措施
(辛亥革命过程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 内 2、关于国民权 容 利的规定 3、三权分立政治 体制、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民,根本上 否定了君主专制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 自由原则 防止专制独裁,确 立民主共和政体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经济工业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 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 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 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 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 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的政治纲领,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孙中山手书同盟会纲领 ——选自《思想政治》
“山雨欲来风满楼” —— 辛亥革命的背景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疑。 2、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 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 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随堂检测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明确了人民的权利 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 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 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 ”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翻阅《民报》 C 1912年1月南京街头飘着五色旗 D 1912年1月1日,各报刊竞相刊登袁世凯在 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