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关键字:目前,在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熊邓灵、李芳丽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中依据1985年——2009年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城市化水平、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特征及经济增长速度五个方面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特征及中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大。
刘亚南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一文中认为国家政策的倾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主要包括:第一,取消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劳动力可以自由地在城乡之间流动;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等。
赖小琼, 黄智淋的《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一文中以我国1978 - 2009年的数据,构建以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城乡收入差距为内生变量、财政支出为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可考察财政分权、通货膨胀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
发现: 三者不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而且存在短期的动态关系。
具体而言,财政分权在长期和短期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通货膨胀虽在长期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在短期则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王晓鸿、张俊杰在《城乡收入差距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原因研究———以甘肃为例》一文中用模型对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值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物质资本比值的变动对城乡收入比值的影响更大。
李海波《关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若干问题》以我国1980-2009年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时间序列数据依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内在规律性。
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受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收入差距的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对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收入差距的走势1. 过去几十年的走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收入分配相对较为均衡,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及改革政策带来的效果,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2000年代以后,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明显,且持续加剧。
2. 当前的走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的基尼系数为0.467,相比2015年的0.462有所上升。
整体而言,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二、影响因素分析1. 结构性因素(1)教育差距: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常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目前,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职业选择:部分高薪职业如金融、科技等倾向于在大城市,而农业、建筑等低薪职业多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2. 制度性因素(1)土地制度改革:土地资源在中国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收益更加集中于城市及少数拥有土地的农民手中,而大部分农民无法充分享受到土地价值的增长,进而加剧了城乡差距。
(2)人力资本积累:劳动者本身的技能、知识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城市,许多人可能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进而赢得更高的收入。
然而,一些农村地区则存在教育资源匮乏,人力资本积累困难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1. 教育改革加强教育均衡发展,在农村地区增设更多中小学,并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减少因教育差距导致的收入差距。
2. 职业培训在农村地区推广职业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产业,提升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基于收入来源结构视角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基于收入来源结构视角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有所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依然突出。
本文旨在从收入来源结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影响,以期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政策、制度、经济结构、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其中,收入来源结构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而城市地区则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多元化收入为主。
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对于理解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全国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调查数据等,对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
其次,运用统计学方法,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对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结构进行深入比较。
最后,结合政策、制度等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探讨。
四、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现状及比较(一)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农村地区居民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
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等也有所增加。
然而,总体来看,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
(二)城市地区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城市地区居民的收入来源相对多元化,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等。
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城市地区居民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三)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发现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农业收入;而城市地区居民的收入来源相对多元化。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政策、制度、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农村地区的土地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等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产生影响;城市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政策等对城市居民的收入产生影响。
中国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引言:中国农民工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跨境迁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
近年来,由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群体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存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中国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现状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差距呈现明显的特征。
一方面,农民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
相比于城市的农民工,农村的农民工通常有着更低的工资水平。
另一方面,即使在城市,农民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也十分显著。
这主要与工作性质、技能水平、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
二、影响中国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因素分析1. 教育程度与技能水平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是影响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技能水平较高的农民工往往能够从事更加高薪的工作,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
而大多数农村农民工通常只具备基础技能,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薪资水平。
因此,提高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是减小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关键措施。
2. 区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是影响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差异。
一些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城市通常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
而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则面临就业机会稀缺和工资水平低下的问题。
3. 用工企业与政府政策用工企业和政府政策也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用工企业往往剥削农民工,采取低工资、长工时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利润。
政府政策的落地执行也对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产生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进用工企业的监管等方式来减小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
4. 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待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待遇不完善也是导致工资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导致了农民工工资收入的不稳定性和不公平性。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租金分享理论四个角度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总结出影响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包括:行业垄断、行业构成要素不同、行业人力资本水平不同和税收制度不完善。
要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必须(1)规X 行业竞争制度,降低行业垄断水平;(2)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各行业人力资本水平;(4)完善税收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税收的重点监控。
【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水平;垄断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成为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国内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相关文献也主要从行业垄断角度入手。
本文从四个主流的行业间收入差距理论入手,分析了影响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行业收入差距的理论解释(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由短期差异说和补偿性差异说两部分构成。
前者认为,行业收入差异只是一种短期现象,是劳动力市场对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的反应;而后者认为,劳动者在确定合适的工资水平时,不仅关心货币方面的收益,还重视非货币方面的收益。
工作的复杂程度、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会给劳动者带来负效应的非货币特征,为了补偿这些负效应,这些行业通常会为劳动者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即补偿性工资。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实际上指出了行业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产品需求的变化或行业非货币特征的差异。
如果一个行业的劳动程序复杂、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恶劣,亦或者行业的产品需求增加,则该行业通常会为劳动者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
(二)人力资本理论虽然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是最早将其发展为理论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1960)。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经济学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上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实现共同富裕、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其中以“贫富分化日益突出”最为严峻。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连续多年超过0.4的警戒位,财富分配也越来越向少数人倾斜。
国家统计局指出,就城乡差距看,2003年以来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持续保持在3.2倍左右[1]。
城乡收入差距要是长期处在这样一个高位将使爆发社会动乱和政治动荡的潜在可能性增大。
国家为了促使社会安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拉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浙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
然而在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十五”期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就由2000年的2.18:1扩大到2005年的2.44:1。
1978年以来,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阶段性波动特点,每一时期的表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的影响。
在浙江省内部各地区的城乡差异又表现为地区性,受到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的影响。
从总体来说,浙东北的经济远比浙西北发达,收入差距远远低于浙西北。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些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重视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可能会带来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潜在危害,那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将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意义重大。
当然,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若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对全国来说也是相当有参考意义的。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近年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依然热情不减,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文写作提供素材。
本人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同时,结合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加上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对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金融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金融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以期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金融发展通过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途径,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的不均衡性也可能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例如,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匮乏,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收集并整理相关年份的金融发展数据和城乡收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探讨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其次,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农村和城市地区的金融服务和经济发展情况的一手资料,为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四、金融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一)金融发展对农村地区的积极影响金融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和融资渠道。
随着农村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农民可以通过贷款、投资等方式增加收入。
此外,金融发展还提高了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
(二)金融发展对城市地区的积极影响金融发展为城市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然而,由于城市地区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基础,因此金融发展对城市地区的积极影响相对较小。
(三)金融发展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尽管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城乡地区的经济收入,但由于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使得农村地区无法充分享受金融发展的红利。
《居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2000字

居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1.房产交易额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处于较大水平,并且高昂的房价也已经影响到民生问题,关于两者的研究也颇为成熟。
王文君(2019)认为,房价的上涨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并相互推动彼此上升。
在彼此不断相互促进的上升过程中,拉大了我国分配差距,同时这样的分配差距会进一步刺激房价上升。
这样的“恶性循环”会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让低收入者感到社会的不公平,进而造成社会不稳定[1]。
安艳庆(201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房价的提高会进一步拉到城乡收入差距,具体的内在机制在于其打破了城乡收入上升速度的平衡,其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与政府调控,则会削弱房价的整体提升[2]。
杨璐嘉(2019)认为,房价上涨主要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有所影响,要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人口老龄化与房价上涨的交互影响可以改善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会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减缓房价的上涨,从而改善了我国居民人均收入[3]。
但部分学者认为,房地产价格上升对促进经济增长,释放经济活力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并有利于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进一步缩小。
袁雯娟(2019)利用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动态变化,其中的房价更是会加大贫富差距,而贫富差距的出现,又会反过来抑制房价的上升。
究其原因,是在于当我国贫富差距增大时,政府会通过相关政策限制通过不动产效应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导致房子的预期下降,影响房地产需求价格[4]。
刘超(2021)经调查发现,部分居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从而会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而随着外地市民的进入,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就形成新的需求者,从而促进了房价的上涨[5]。
2.国民生产总值大量研究证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存在一定的联系。
张庆(2019)认为,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平是一个能够引起共鸣的一个话题,根据之前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它的制度,但是若要制度能够顺利执行,那么就一定离不开社会的公平,但是就算是在当今这个高速发达的世界,各国还是有不公平的事件发生,比如男女平等,受教育权,抚养权等[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原文作者:魏新博、李姗摘要:由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要素的禀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居民收入差距。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已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加强收入分配的调整以及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政治决策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难点。
本文从当前我国城乡、行业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现状以及相关文献分析出发,从不同角度深入全面地探讨了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各种原因。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一、引言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这个时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中国也从原计划体制下的“短缺经济”变成了“世界工厂”,截至20XX年底,我国GDP总量已达到7983亿元,并成功超越日本而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疑问,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了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
由于长期内偏向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依靠中国农村经济而推动中国整体经济以独特的“中国模式”创造“中国奇迹”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背后,其代价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部门间配置的无效率,从而构成了中国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障碍。
目前,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已有大量文献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收人差距归因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人差距,而进一步的研究还说明,不同地区收入差距与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有直接关系(Tsui & Wang,20XX)。
王小鲁、樊纲(20XX)指出经济增长方面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以当前的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接下来将对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因素做一个文献综述,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政策因素与收入差距从城乡关系的理论研究来看,城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且和谐共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城市的产业得到加速发展,而且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相反,农村地区的发展却过于落后,迫于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已严重损害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根本利益,正如Lipton (1977)所说:“现今,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中最严重的阶级对立不是发生在劳资之间,也不是存在于外国利益集团与国内利益集团之间,而是存在于农村阶级和城市阶级之间。
”04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农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增加投入,但由于腐败、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项目重复建设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城乡间物质基础的差距仍然存在,而城乡间物质基础的差距又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便形成了城乡差距扩大的恶性循环。
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到了学者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Kanbur & Zhang(20XX)指出随着中央政府的分权,那些以农业为主的省份由于更多地依赖征税和强制性分摊而限制了经济增长,而那些经济结构多样化和税基广泛的省份,却可以更自由地支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
这种由于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和政策性原因也直接导致了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而中国当前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时期,政府为追求宏观经济目标而推出的相关政策也必然会存在诸多不公:当前中国大陆各省区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许多省区市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从而导致大量的赶超缺乏自生能力(林毅夫、刘培林,20XX);户籍制度和地方政府的歧视性政策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自由流动(Kanbur & Zhang, 20XX);再分配政策干预不力拉大了消费差距(Duncan & Tian, 1999);不平等发展战略使得内陆地区并未从全球化中真正受益(Wan et al, 20XX);再加上发达的地区初始经济结构特征有利于经济增长,这里的工业集聚和生产成本会比较低,从而使得这些地方发展会更有利,这也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域的收人差距(Zhang,20XX)。
Li and Zhao(20XX)认为在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诸多因素中,传统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在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驱使下新形成的有悖于市场体制规则的制度和政策,政府对市场缺失和市场扭曲采取的不作为态度,对资本节制和劳动保护的不足,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成为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最重要因素。
[论文]三、人力资本、教育与收入差距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从Kuznets(1955)提出“随着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会越来越平等”之后,有关教育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Schultz (1960),Mincer (1974),Becker(1975)构建的关于收入分配的人力资本模型认为,通常情况下的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取决于教育收益率的演变。
Knight & Sabot(1983)强调,在二元经济中由教育的“结构效应”和“工资压缩效应”产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影响复杂:一方面,教育扩展使高学历群体规模相对扩大,这种结构效应开始会扩大收入不平等,但后来将起到降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另一方面,由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增加而产生的工资压缩效应会减少教育的未来收益,因此会降低收入的不平等。
Farre (20XX)通过理论分析也指出教育是影响收入的基本因素,教育扩展有助于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然而,Todaro(1989)的分析却显示,教育扩展不仅无助于反而还会恶化收入分配平等。
Bergh et al (20XX)构建了一个高等教育模型来分析精英名流效应对个人教育选择及劳动力市场工资的影响,发现精英教育在收入分布的顶部是增加收入的不平等,而在收入分布的底部则是降低收入的不平等。
由此可见,随着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的扩展对收入分配的效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针对教育与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所作的实证研究主要有:赖德胜(1997)运用49个国家的数据,选择成人识字率、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扩展的指标,选择收入基尼系数、收入最低20%人口占总收入的比例、收入最低40%人口占总收入的比例和收入最高20%人口占总收入的比例作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研究发现教育扩展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Gregorio & Lee(20XX)在一套相对完整的100多个国家的时间-截面数据基础上发现,教育在改变收入分配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证实了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的存在。
Chun-Hung A. (20XX)运用中国台湾1976-20XX年的数据,以教育的基尼系数度量教育不平等程度,同样也发现,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增加将会恶化收入分配状况,同时他还发现,当收入不平等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未来的过度教育又将使收入不平等程度下降。
Anil Duman (20XX)利用土尔其1963-20XX年相关数据,证实了教育变量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中小学教育的正外部性更大,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支出的减少及个人教育学费的增加不利于改善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分配状况。
近年来,关于教育与收入问题在国内也得到学者广泛的关注。
例如,周文兴(20XX)发现教育扩展有利于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白雪梅(20XX)利用中国1982-20XX年的数据,发现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不仅存在密切关系,且这种关系比较稳定;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
郭剑雄(20XX)指出农村地区的低人力资本积累率所导致的马尔萨斯稳态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根本原因。
邹薇、张芬(20XX)通过对中国各地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利用以教育度量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因素解释了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并认为我国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来自于各地区之间工资性收入的差异,而这又主要与各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关。
张车伟(20XX)指出教育回报率变化的“马太效应”意味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市场失败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要缩小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投资必须更多地向穷人倾斜。
高梦滔、姚洋(20XX)基于中国8个省份、1320个农户、跨度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使用非参数回归方法对影响农户收入差距的原因加以分析,利用广义差分方法去除农户异质性以后,估计的结果发现教育和在职培训体现出的人力资本是拉大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收入组别上,人力资本的回报都显著高于物质资本的回报。
董志勇(20XX)指出公共教育虽然短期内在一定参数水平下会导致收入差距发散的可能性,但是在长期内却能保证收入差距的收敛。
陈斌开、张鹏飞和杨汝岱(20XX)基于20XX年CHIP数据,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差异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贡献度达到%,然后通过构建包括厂商、消费者、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理论模型,指出城市偏向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
熊广勤、张卫东(20XX)通过借鉴Beach提出的分位数法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利用中国农村1993-20XX年的数据,从受教育水平和教育不平等程度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中国农村,教育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或者说教育的均化会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收入不平等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仍然落后,教育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模式仍处于倒U型的左边。
由以上文献不难看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起到降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而教育程度的不平等则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四、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在他们的开创性文献中通过建立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动态理论模型,指出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需要支付固定成本,只有富人才有能力支付该成本以利用金融市场融资并取得高回报,穷人和富人之间就形成了不同的财富积累速度。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拉大,随着金融中介的不断发展,穷人的财富也逐渐得到积累,使其也具备了进入金融市场融资的能力,这样收入差距将会逐渐缩小,该模型实际上预言了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服从经典的库兹涅茨倒“U”型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