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荧光免疫检测ANA和ENA的应用效果
ANA与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病诊断价值

ANA与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病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9-01-07T10:56:21.7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5期作者:蔡利群李凤[导读] 抗ENA抗体是指对核内可提取性核抗原(ENA)的自身抗体。
ENA是用等渗盐溶液从细胞核碎片提取的可溶性核蛋白[1]。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摘要】目的:自身免疫病中抗核抗体(ANA)和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联合检测情况及联合检测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自身免疫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
进行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ANA,免疫印迹法检测 ENA 多肽抗体。
结果:对照组血清ANA及ENA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阳性率0%,观察组ANA检测,阳性率SLE患者 96.72%,SS患者90.91%,MCTD患者87.5%,PM/DM患者85.71%;RA患者50.0%;PSS患者80.0%。
SLE组抗Ro/SSA抗体检出率最高85.24%,SS组抗La/SSB抗体81.81%,SLE组抗Sm抗体检出37.70%;抗U1-核糖核蛋白抗体检出情况,SLE组77.04%,SS组72.72%,MCTD组87.5%,PSS组20.0%;Scl-70抗体PSS组检出40.0%;抗Jo-1抗体PM/DM组检出57.14%。
结论: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ANA和抗 ENA 抗体检测具有互补性,可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检出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关键词】自身免疫病;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诊断【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049-02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许多疑难病症中的一种。
抗核抗体(ANA)是指对真核细胞的核的不同成分,作为抗原所产生的各种自身抗体的总称。
ENA检测

实验步骤:
B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
实验步骤一:准备
检查加样板是否反应区亲水而周边疏水?如果不是,可用湿纸 巾擦拭,必要时可使用家用洗涤剂或Extran MA 01(默克公 司),再用水彻底冲洗。需要消毒时,可于3%的Sekusept Extra (汉高公司)中浸泡1小时。只有当载片平衡到室温后方 可打开袋子。不要触及生物薄片。按照要求用记号笔对玻片进 行标记。
ANA结果判断
1:100 阴性 阴性,标本中未检测到抗核抗体
1:100 阳性
微量 对于核均质性、着丝点、核点型等荧光模式,提示某种 风湿性疾病或其他疾病 阳性 提示某种风湿病或其他疾病
1:320 阳性
滴度定义:与相同稀释倍数的阴性血清相比,能观察到特异性荧光反应的最高稀释度
B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B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
结果判读:
均质型:细胞核呈均匀一致的荧光;
B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
结果判读:
核仁型:核仁部分呈现荧光
B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
结果判读:
斑点型(颗粒型):细胞核内呈现斑点状荧光;
B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
结果判读:
胞浆型
B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
结果判读:
着丝点型
B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
结果判读: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抗心磷脂抗体和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抗心磷脂抗体和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由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致外周血液中血小板减少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有急性ITP和慢性ITP两种类型。
慢性ITP是指病情迁延半年以上而不愈者或经常复发的患者,多发于20~50岁人群,男女发病率约1∶2~3。
目前多认为其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
笔者对44例ITP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血清进行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以及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检测,旨在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一项可靠的生化指标,其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组44例ITP患者均为我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年龄13~86岁,平均56.25岁,其中男14例,女30例,血小板计数≤50×10 9 /L,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健康对照者30例。
分别采集静脉血2m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1.2 检测试剂检测ACA、ANA及抗ENA抗体的试剂均购自德国EUROIMMU N公司。
1.3 检测方法1.3.1 AC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首先将待测血清用标本稀释液按1∶2 01稀释,与标准、质控血清同时加入包被的微孔中,经孵育洗涤后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体,孵育洗涤加入显色剂,用酶标仪比色,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标本中A CA的含量,含量>12×10 3 RU/L为阳性。
具体操作详见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1.3.2 ANA检测同时采用猴肝片及Hep-2细胞作为抗原基质,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根据猴肝片及Hep-2细胞的细胞核能否产生特异性的荧光来判断标本中有无ANA,以ANA滴度>1∶100为阳性。
具体操作详见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1.3.3 抗ENA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
将亲和层析纯化核抗原(nRNP、SSA、SSB、Sm、Jo-1和Scl-70)包被于硝酸纤维薄膜上,然后加入血清及酶标记的抗体,根据硝酸纤维薄膜是否显现颜色来判断,以滴度>1∶100为阳性。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第2页
ANA检测意义
有利于疾病诊疗 如抗Sm是SLE标识抗体; 抗ScL-70 是SD标识抗体; 抗Jo-1是PM/DM标识抗体;
观察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反应 研究发病机理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第3页
【ANA分类】
抗DNA(dsDNA,ssDNA) 抗组蛋白(Histone) 抗非组蛋白(Nonhistone,Extractable
毒时,可于3%Sekusept Extra (汉高企业)
中浸泡1小时。
只有当载片平衡到室温后方可打开袋子。
不要触及生物薄片。按照要求用记号笔对
玻片进行标识。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第13页
试验步骤二:样品准备
1:100稀释血清标本。每次试验均 需加入阳性和阴性对照。对照血清 使用前必须混匀。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发荧光为阴性。 抗原片中出现阳性染色细胞为ANA阳性,
不然为阴性。 阳性待检血清可作深入稀释后测定效价。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第23页
【均质型】 细胞核呈均匀一致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第24页
【核仁型】 核仁部分展现荧光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第25页
【斑点型】(颗粒型) 细胞核内展现斑点状荧光
+
+
抗原
抗体(血清) 抗原—抗体
第二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第7页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NA
ANA筛选:间接免疫荧光法
第8页
试验原理:
✓生物薄膜载片上IgA、IgG、IgM类特 异性抗体能够与抗核抗原反应;随即 ,结合抗体可与标识荧光二抗进行反 应,并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ANA、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

ANA、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1、检测原理及方法1.1 ANA检测原理ANA(自身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针对自身组织中的核糖核酸和核蛋白进行作用。
ANA检测是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技术,观察患者血液标本中的自身抗体与细胞核内抗原结合的荧光反应,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ANA阳性。
1.2 ANCA检测原理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针对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进行作用。
ANCA检测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抗体(IFA)技术,观察患者血液标本中的ANCA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结合的反应,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ANCA阳性。
2、ANA检测及临床应用2.1 检测适应症ANA检测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核性脓毒症、类风湿关节炎等。
2.2 临床意义ANA阳性表明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反应,但并不代表特定疾病的存在。
ANA阳性结果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2.3 结果解读ANA检测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图片解读。
阳性结果表示患者血清中存在与细胞核内抗原结合的自身抗体。
阴性结果表示未检测到自身抗体。
3、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3.1 检测适应症ANCA检测主要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无器官限定型小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全身性血管炎等。
3.2 临床意义ANCA阳性结果提示存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但并不一定与特定疾病相关。
阳性结果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3.3 结果解读ANCA检测结果通常通过ELISA或免疫荧光染色解读,阳性结果表示患者血清中存在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结合的自身抗体。
阴性结果表示未检测到自身抗体。
4、附件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等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ANA:自身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5.2 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5.3 IF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5.4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6、结束语感谢您阅读本文档,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抗核抗体(ANA)与ENA结果及其相关性分析

抗核抗体(ANA)与ENA结果及其相关性分析王晓华;王彦铮【摘要】目的:比较抗核抗体(ANA)荧光核型与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AN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ENA采用欧蒙印迹法。
结果1000例抗ENA抗体阳性病例中ANA阳性97.6%,1100例ANA阳性的病例ENA 抗体阳性率为84%。
结论 ANA阳性, ENA常规检测项目未必都能检出,说明若ENA常规检测阴性,应进一步做其他抗体检测。
而ENA抗体阳性的病例, ANA抗体绝大多数阳性,阳性率达97.%。
可以说明用猴ANA阳性的病例ENA不一定全是阳性;抗ENA抗体阳性的病例其ANA也不一定全阳性, ANA与ENA联合常规检测,对风湿免疫病的早期诊断,鉴别和治疗更有价值。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2页(P25-26)【关键词】抗核抗体;抗ENA抗体【作者】王晓华;王彦铮【作者单位】264001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检验科;264001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抗核抗体(ANA)是传统认为抗细胞核内成分的抗体。
目前随着免疫荧光技术的改进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对ANA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核成分, 而是指抗核酸和核蛋白抗体的总称。
根据细胞内各分子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将ANA分为四大类:包括抗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仁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是指不含组蛋白, 而可被盐水提取的可溶性核抗原抗体, 故通常称抗ENA抗体。
其包括抗Sm、U1RNP、SSA、SSB、SCL-70、Jo-1、rRNP、PM-1、KU、PCNA、RA、Mi-2、Sa、PL-7、Filaggrin等抗体。
这些抗体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帮助。
本文统计了ANA与前六种抗ENA抗体之间结果对照, 旨在探讨不同种类的ENA抗体阳性的病例与其ANA结果及不同核型之间的相关性。
抗核抗体ANA检测与临床应用

95-100 80-100
100 100 20-40 20-50 85-95 30-50 70-80 30-40
26 5-10
美国风湿学会(ACR)立场声明
• HEp-2 细胞包含大约100 至150 种自身抗原 • 其它初筛方法仅具有少量自身抗原
…大约 35% SLE患者和IFT-ANA阳性患 者在其它初筛实验中为阴性结果…
群组
n
抗核糖体 P 蛋白阳性数
SLE
360
34 (9.4%)
其他结缔组织病*
79
0%
健康献血员
206
0%
*系统性硬化症, 干燥综合症, 皮肌炎/多肌炎
对 SLE 100% 特异
EUROIMMUN
核糖体 P 蛋白 ELISA: 敏感性和特异性(2)
群组
SLE MCTD
SS SSc RA HD 特异性
建议: • IIFT-ANA仍然为ANA检测的金标准 • 医院或商业诊断所应用其它ANA检测方法时,必须要求为临床大夫提供足够 的数据证明其它ANA检测方法与IFT比较具有同样或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 实验室在ANA报告当中必须注明ANA检测方法
ANA筛查: 间接免疫荧光法(IFT)
抗原谱完整 (细胞核、细胞浆) 检测ANA的金标准,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基质组合: HEp-2细胞+灵长类肝
慢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CICTD)
夏普综合症 (MCTD)
RNP
系统性硬化症 (SSc) Scl -70 and CenpB
多肌炎/皮肌炎 (PM/DM) Myositis Profile
ANCRAAhret相hurmi关taist性o(iRd血eA管) 炎
ANA、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

ANA、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ANA、ANCA检测及临床应用一、背景介绍1.1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特点1.2 抗核抗体(ANA)检测1.3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二、ANA检测2.1 检测方法2.1.1 间接免疫荧光法(IIF)2.1.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1.3 其他方法2.2 检测结果解读2.2.1 异常阳性结果2.2.2 异常阴性结果2.3 临床应用2.3.1 系统性红斑狼疮2.3.2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3.3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三、ANCA检测3.1 检测方法3.1.1 间接免疫荧光法(IIF)3.1.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1.3 其他方法3.2 检测结果解读3.2.1 异常阳性结果3.2.2 异常阴性结果3.3 临床应用3.3.1 小血管炎性肾病3.3.2 肺出血3.3.3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四、附件五、法律名词及注释5.1 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自身组织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5.2 抗核抗体(ANA):指体液或组织细胞内存在的抗核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物。
5.3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指血液中存在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5.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种以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皮肤损害、关节炎、肾脏损伤等。
5.5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一种以多系统受累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等。
5.6 小血管炎性肾病:指血管壁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肾脏损害的疾病。
5.7 肺出血:指肺组织内血管发生破裂,导致血液渗漏入肺泡或支气管,并引起咳嗽、咯血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接荧光免疫检测ANA和ENA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间接荧光免疫检测ana和ena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2年7月我院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60例与正常体检人80例作为对照组,都选择间接荧光免疫检测ana和ena。
结果:经过观察,间接荧光免疫检测ana 的阳性率为100.0%,检测ena的阳性率为96.7%。
而对照组的ana 和ena阳性率分别为3.3%%和6.7%。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免疫调节异常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间接荧光免疫检测ana和ena的应用为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间接荧光免疫;ana;ena;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
(2012)06-0363-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身体的大多数组织和器官,我国发病率约为
50/10万,高出世界平均发病率一倍多[1]。
近年来国内外资料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正在急剧增加[2-3]。
ana和ena是一组针对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在常规检测中,ifa法检测ana和ena耗时较长、需专门设备及经验较丰富的技术人员读取结果[4]。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蛋白质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纯化抗原技术和elisa技术也得到相应发展,间接荧光免疫elisa法操作更为简单且易实现自动化。
本文为此具
体探讨了间接荧光免疫检测ana和ena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选择2009年12月至2012年7月我院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60例(美国风湿病协会1982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男18例,女42例,年龄15-76岁,平均年龄为4
2.87
±2.51岁。
同期选择正常体检人80例作为对照组。
1.2诊断方法:都选择间接荧光免疫检测ana和ena,ana的检测:将患者血清用磷酸盐缓冲液进行1∶10稀释,加到hep-2细胞服肝细胞抗原基质复合片上,37℃温育30分钟,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复合片3次,每次5分钟。
将荧光2抗加到基质片上,37℃温育30分钟,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将抗原基质片用缓冲甘油封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如果实验基质没有明显的荧光染色,或没有可以辨认的荧光模式,则为ana阴性。
反之则为阳性,须进一步将血清进行1∶40,1∶160,1∶320倍稀释后进行检测,以确定抗体的最后滴度。
根据荧光模式的不同,可初步提供自身抗体针对靶抗原的特异性,为进一步检测提供信息。
抗ena抗体的检测:将患者血清用标本稀释液做1∶10稀释后,滴加到反应板上,盖上抗原载片,与摇床上室温孵育30分钟,用缓冲液浸洗15分钟,用干净的吸水纸将载片上的水轻轻擦掉。
将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滴加到反应板上,与摇床上室温孵育30分钟,用缓冲液浸洗巧分钟,加底物溶液到反应板上,盖上
抗原载片,于摇床上孵育巧分钟。
最后用蒸馏水冲洗抗原载片并吹干,相应的抗原线呈现清晰可见的蓝色为阳性,无色为阴性。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a=0.05。
2结果
经过观察,间接荧光免疫检测ana的阳性率为100.0%(60/60),检测ena的阳性率为96.7%(58/60)。
而对照组的ana和ena阳性率分别为3.3%(2/60)和6.7%(6/60)。
具体见表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多因素引起的,通过遗传物质,性激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尚不能治愈,但是近年来,由于自身抗体检测方法的广泛应用,能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使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存率有了很大改善[5]。
抗dsdna抗体和抗sm 抗体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血清学指标,虽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不利于早期诊断。
而间接荧光免疫使用包被稀有抗原及增加其它相应抗原包被量后,使elisa法检测结果更准确,更全面,可缩短报告时间,节约成本,也不会丢失荧光模型信息,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