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最新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可打印)

部编版人教版最新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可打印)
部编版人教版最新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可打印)

部编人教版九上历史思维导图(可打印)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思维导图】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思维导图】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思维导图】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思维导图】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思维导图】

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思维导图】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

最新九年级英语思维导图框架

九年级英语思维导图框架 Unit 1 一、现在完成时 1.结构 2. Alreay等词的用法 3.for和since的用法 4.非延续性动词和延续性动词的用法及口诀 5.易混淆的短语6、出现的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的单词有哪些? 二、数词的表达:基数词的表达、小数的表达、分数的表达 三、让步状语从句(though引导的句子) 四、有关so 的两个句子 Unit 2 一、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 二、不定代词 1、有哪些? 2、用法/考点是哪些? 三、并列句(由and, while, so, but, or 引导的句子) 1、表并列关系的 2、转折关系 3、选择关系 4、因果关系 5.考点:就近原则是哪些? Unit 3 一、被动语态 2.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结构 2. 考点:主动句中宾语补足语是不带to的不定式,怎么变被动句?3、出现的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的单词有哪些? 二、现在进行时表将来 三、“疑问词+不定式短语”的用法

四、构词法 1、派生(前缀和后缀) 2、合成 3、转化(词性变化) 4、缩略 五、dare的用法 1、作实义动词 2、作情态动词 Unit 4 一、被动语态 1、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结构 2、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结构 3.出现的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的单词有哪些? 3、定语从句 4、宾语补足语 建议:也可以把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的单词统一整理,分成几个类型:AAA,ABA,ABB,ABC,都不符合的就归纳为其他。 (一) 单选题 1. 下列哪项不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 )。 (A) 感染 (B) 外伤及手术 (C) 妊娠及分娩 (D) 胰岛素过量 参考答案: (D) 没有详解信息! 2. 威尔逊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哪号染色体的长臂( )。 (A) 10号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历史思维导图逐步构建宏观历史体系和知识网络,同时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供大家 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欣赏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2、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4、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 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人物: (1)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2)达?芬奇(意大利)——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是) (3)莎士比亚(英国)——《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称 为“四大悲剧”。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1、时间:15—17世纪 2、过程: 航海家资助国家主要成就 哥伦布西班牙发现美洲新大陆。 迪亚士葡萄牙发现非洲好望角 达?伽马葡萄牙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麦哲伦西班牙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太平洋就是他命名的。 3、影响:

(1)积极: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打破了相互隔绝的局面,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 (2) 消极:新航路的开辟,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 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1、时间:1640—1688年(近半个世纪)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4、领导人: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5、结果: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定《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6、影响: (1)国内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2) 国际影响: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7、《权利法案》:1689 年,目的——限制国王权力;制定机构——英国国会;内容: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文艺复兴(P2) 1、背景:? ①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和 科学的发展 ②14-17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 ③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的推动。 2、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3、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5、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同历史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的储存,同时也便于未来快速的复习。下面精心整理了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欣赏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

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必备知识★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历史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右脑,通过图形和色彩刺激感官从 而加强记忆。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 望你们喜欢!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复习提纲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文艺复兴(P2) 1、背景:? ①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和 科学的发展 ②14-17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 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 ③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的推动。 2、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3、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5、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 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6、代表人物: ①但丁《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同时但丁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 的标志) ②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是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被称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作。 《蒙娜丽莎》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美。 ③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 高成就,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称为“四大悲剧”。 7、意义:

①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束缚,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 中解放出来。 ②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经济基础)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题目 1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社会) 2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3 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 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 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 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 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4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 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总览历史思维导图,可以查漏补缺,升华思想,巩固知识体系。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1课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1、宪章运动:1837年,英国——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两颗巨星)研究的理论成果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2课“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1、巴黎公社: ①时间:1871年3月28日。 ②性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权(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③失败:“五月流血周”。 ④意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首创精神;公社战士所体现的英勇不屈、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

2、《国际歌》:词作者——鲍狄埃;曲作者——狄盖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 3、“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意思: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 1861年 3、颁布者:亚历山大二世 4、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生自由。②农民可通过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土地(份地)。③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当地的“村社”管理。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实质:沙皇政府和地主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7、影响: (1)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8、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第15课坚定美利坚民族命运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 焦点问题: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3、过程: ①内战爆发:1861年 ②扭转战局:林肯颁布《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③结束:1865.4 南方军队投降,北方胜利。 4、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经过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局限性: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的内容,具体内容:对于九年级上册数学的二次函数,运用图形更容易掌握。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欣赏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 对于九年级上册数学的二次函数,运用图形更容易掌握。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欣赏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顶点式 y=a(x-h)+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h,k) ,对称轴为直线x=h,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的图像相同,当x=h时,y 最大(小)值=k。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例:已知二次函数y的顶点(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解析式。解:设y=a(x-1)+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2。 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 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当h>0时,y=a(x-h)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y=a(x-h)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

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 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k的图象; 当h0时,将抛物线y=ax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k的图象。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定义与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九年级英语第一单元单词思维导图

年龄young kid children teenager old adult 学科 subjects art P.E. music musical chinese math musician english history historical historian listen listen to say boarding school tell tell a story write speak speech speaker 学习手段目标合作对象 study school repeat word brain learn knowledge review grammar heart student preschool pronounce sentence pal textbook primary school conversation pattern middle school read patient high school take notes partner college express university look up 方法 remember memorize look up 最终目标 talk shout shout at physics physical chemistry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 politics political by+doing science scientific scientist geography 时间 time overnight week discover increase connect with pay attention to month be born with year century lifelong fall in love with English ability 测验手段 test examination exam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1—12课)含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思维导图】 第1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思维导图】 第1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课程标准】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初三数学知识的思维导图

初三数学知识的思维导图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 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题海战术 其实不然。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 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 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 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对策: 对策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和思路。 对策二: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 对策三: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 对策四:最近有哪几题的图形相近?能否归类?

九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1.一元一次方程 1.1.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 1.1.1.一元二次方程解析式的识别 1.1. 2.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系数的识别 1.1.3.利用解析式求字母的值 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1.2.1.直接代入求值 1.2.2.整体代入求值 1.2.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的处理 1.2.4.一元二次方程整数根的处理 1.2.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3.1.直接开平方法 1.3. 2.配方法 1.3.3.公式法 1.3.4.因式分解法 1.4.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1.4.1.平均变化率问题 1.4. 2.销售问题 1.4.3.握手问题 1.4.4.几何问题 2.二次函数 2.1.二次函数的认识 2.1.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识别 2.1.2.利用二次函数的定义求字母的取值

2.1. 3.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互化 2.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2.1.二次函数的增减性 2.2.2.二次函数的对称性 2.2. 3.二次函数的最值 2.2.4.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2.3.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2.3.1.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解析式的求法 2.3.2.具有特殊位置的解析式的求法 2.3.3.利用几何性质求函数解析式 2.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2.4.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4.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2.5.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2.5.1.拱桥问题 2.5.2.几何最值问题 2.5. 3.利润问题 2.5.4.抛物问题 2.6.二次函数的代几综合问题 3.旋转 3.1.图形的旋转 3.1.1.定义 3.1.2.性质 3.1.3.作图 3.2.中心对称 3.2.1.中心对称 3.2.2.中心对称性质

部编人教:九上历史第三单元思维导图.doc

九上历史第7—10课时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思维导图】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课程标准】 了解基督教的兴起。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1.基督教的兴起:1世纪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主”。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1)建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许多王国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3)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3.封君与封臣 (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4)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5)作用: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程标准】 知道西欧中世纪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表现:旧的城市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由来: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 (2)生产生活: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发展:市民阶级形成,随着发展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大学的兴起 (1)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上册) 思维导图 1、中考分值15分左右,中考常见题型为填空题,综合题。【考纲要求】 (1)掌握比例的性质,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 (2)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

(3)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掌握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4)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方法(5)掌握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以及对应的角平分线比、对应的中线比、对应的高的比的性质。 (6)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7)知道三角形的中心及其性质。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难点是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 3、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及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中考24题(压轴)中常结合函数四边形等知识点考察。建议课时6次。 第二十五章锐角三角比(上册)

思维导图 1、中考分值12~16分,常考题型填空题和综合题(21或22题)【考纲要求】 (1)理解锐角三角比的概念。 (2)会求特殊锐角(30°、45°、60°)的三角比的值。 (3)会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能根据锐角三角比的值,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大小。 (4)会解直角三角形。 (5)理解仰角、俯角、坡度、坡角等概念,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

题。 2、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应用锐角三角比的意义及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进行有关几何计算。 难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3、《锐角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九年级的重要内容。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测量、建筑、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角度、高度的计算,这些都归结到直角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问题。锐角三角函数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所以对于这些备战中考的学生们来说是必须要掌握好的内容,上海中考综合题部分21题或22题必考一道锐角三角比。建议课时4次。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 对于九年级上册数学的二次函数,运用图形更容易掌握。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顶点式 y=a(x-h)2+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h,k) ,对称轴为直线x=h,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当x=h时,y最大(小)值=k。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例:已知二次函数y的顶点(1,2)和另一任意点(3,10),求y的解析式。 解:设y=a(x-1)2+2,把(3,10)代入上式,解得y=2(x-1)2+2。 注意:与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不同,二次函数平移后的顶点式中,h>0时,h越大,图像的对称轴离y轴越远,且在x轴正方向上,不能因h前是负号就简单地认为是向左平移。 具体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当h>0时,y=a(x-h)2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y=a(x-h)2的图像可由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定义与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九年级历史单元1思维导图

九年级历史单元1思维导图 历史思维导图使同学们形成历史思维,提升思维能力,对同学们今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九年级历史单元1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九年级历史单元1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历史单元1复习提纲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 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 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 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九年级历史单元1知识点总结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2、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4、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 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人物: (1)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2)达?芬奇(意大利)——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是) (3)莎士比亚(英国)——《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称 为“四大悲剧”。

初三知识点思维导图

九年级物理期中必刷题知识点思维导图及典型例题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例1】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 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D.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解析】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错误,因为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都有关.故A不正确.B、热量是一过程量,描述它的术语是“吸收”和“放出”,不能用含有.故B 不正确.C、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能量是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 物体.故C正确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错误,

内能的大小还与质量和体积有关.故D不正确.故选C。 【知识点】(1)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所以,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体积有关.(2)热量是过程量,就是说,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中,只能说吸 收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 【本题考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考点点评】本题是一道热学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能、温度、热传递的理解,是中考的热点,热学的难点.要特别注意: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是,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例2】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2:3,当甲物体温度升高10℃,乙物体温度降低15℃时,甲、乙两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相等,则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A. 2:3 B. 3:2 C.4:9 D. 9:4 【解析】由题知,m甲:m乙=2:3,△t甲=10℃,△t乙=15℃, ∵Q吸=c甲m甲△t甲,Q放=c乙m乙△t乙, 【知识点】知道两物体的质量之比和甲乙两物体升高的温度关系,根据热量公式、乙物体吸收热量和甲物体放出热量的关系,求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关系。 【本题考点】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考点点评】本题采用公式法求比值,学生要灵活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有关热机的计算】 【例3】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汽缸活塞面积为5×10-3m2,一个冲程活塞在汽缸中移动的距离是50mm,满负荷工作时做功冲程燃气的平均压强为8×105Pa,飞轮1min转动1800r,当汽油机满负荷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线索(含课程标准、填空、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线索 (含课程标准、填空、思维导图、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思维导图】 第1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 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 公元前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 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课程标准】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 不同等级 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经中亚传入中国,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单元总结

人教版初三下反比例函数常见题型解法思维导图

1.反比例函数定义 【例1】如果函数2 22-+=k k kx y 的图像是双曲线,且在第二,四象限内,那么K 的值是 多少?函数的解析式? 思维导图 练习1当k 为何值时22 (1)k y k x -=-是反比例函数? 练习2.已知y=(a ﹣1) 是反比例函数,则a= . 练习3.如果函数y=(k+1)是反比例函数,那么k= . 练习4.如果函数y=x 2m ﹣1 为反比例函数,则m 的值是 2. 增减性问题 【例2】在反比例函数x y 1 - =的图像上有三点(1x ,)1y ,(2x ,)2y ,(3x ,)3y 。若3210x x x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213y y y >> B .123y y y >> C .321y y y >> D .231y y y >> 思维导图

练习1.若A (-3,y 1),B (-2,y 2),C (-1,y 3)三点都在函数y =-x 1 的图象上,则y 1,y 2,y 3的大小关系是( ). A.y 1 >y 2>y 3 B.y 1<y 2<y 3 C.y 1=y 2=y 3 D.y 1<y 3<y 2 练习2.已知反比例函数y =x m 21-的图象上有A (x 1,y 1)、B (x 2,y 2)两点,当x 1< x 2<0时,y 1<y 2,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0 B.m >0 C.m <21 D.m > 3、交点问题 【例3】如果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x m n y m n mx y -=≠+=30相交于点(22 1,) ,那么该直线与双曲线的另一个交点为( ) 思维导图 练习1,若反比例函数y =x b 3-和一次函数y =3x +b 的图象有两个交点,且有一个交点的 纵坐标为6,则b =____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