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2(1)(1)

工农武装割据(及探究二)一、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从而否定了走俄国式的道路。
以上阐述告诉我们: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根据地建设为战略基地2.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在农村包围城市)3.俄国革命道路:首都的暴动,夺取政权,带动全国革命胜利中国与俄国发展道路相同,但实现发展道路的革命道路不同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事件1、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 (2)地点:江西南昌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一枪两开始)(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2、八七会议(1)目的: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时间:1927年8月7日 (3)地点:汉口(4)主要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5)意义: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3、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边 (3)领导人:毛泽东 (4)结果:失败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创建: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毛泽东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意义)。
(2)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毛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三、根据地的巩固1、土地革命(1)目的: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2)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3)分配原则:抽多补少、抽肥补瘦(4)结果:各根据地出现了分田分地的景象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成立时间:1931年(2)地点:江西瑞金(3)主席:毛泽东(4)中央苏区的选举,可以说是中国农民最早的民主选举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三者各自的地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三者各自的地
题目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工农武装割据”中各自的地位是
A.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
B.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
C.根据地是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战略依托
D.以建立和扩大根据地为中心工作
答案解析
A,B,C,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台和有机统一。
其中以建立和扩大根据地为党当时的中心工作。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第一章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2.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工农民主专政 C.抗日民主专政 D.资产阶级民主专政 1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 人之所以能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 主要依据是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形势 D.井冈山具备开辟根据地的条件
4.在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中,最能体现当时民 主革命任务的是 A.依靠农民 B.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C.限制富农 D.消灭地主阶级 5.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共领导的农村革 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共同点是 ①主攻方向是大城市②由中共独立领导③建立 了苏维埃政府④遭受了重大挫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八七”会议 A.标志着共产党开始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B.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C.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共的统治 D.选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方针
三、根据地的主要革命活动
1.军事建设 ——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 (时间、作战方针、结果) 2.政权建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 立(目的、时间、地点、领导机构) 3.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 (2)经济建设:(原因、目的、内 容、意义)
土地革命
含义: 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的斗争 必要性:
15.1928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经过“红三 角”地区,北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六年之 后中央红军长征再次经过上地。期间发生的变 化是
高一历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诡秘之主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海拔780米, 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 要道而著称于世,古诡秘之主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 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 ; /xs/0/892/ 诡秘之主 kgh20neg 现在诡秘之主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 罗布洼地形成湖泊。诡秘之主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 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诡秘之主“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 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诡秘之主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 的诡秘之主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诡秘之主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 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诡秘之主,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 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诡秘之主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 赔出身家性命。现在想想,却竟是连个女子都不如,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淡然超脱的姿态,令他不禁感慨万千。冰凝见皇上停下了下 来,又不错眼珠地看着她,以为皇上是在考她的才学。对此,她颇为矛盾:答对了,实在是显得自己太与众不同、鹤立鸡群;答错了,自 己很没有面子,舍不下来这张脸。犹豫半响,终于还是决定诵读出后面的诗句:“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 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 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 皇上哪里知道冰凝是在答题,以为冰凝是因为理解他才会如此作答。听着她的朗朗诵诗之声,真是人间 最美的享受,不知不觉之间,皇上开始面含微笑、心怀赞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佟佳贵妃见皇上如此神情,自知是对这位年氏秀女极为 满意,反正早晚也是入宫做了姐妹,此时表现得大度壹些,更能博得皇上的欢心,于是顺水推舟地说:“皇上,这年氏模样俊美、学才广 博……”“爱妃说得是啊!这年家小女,真是甚全朕意。李德全!”第壹卷 第三十六章 赐婚李德全壹听皇上喊自己,赶快应声:“奴才 在!”众人壹听这话,定是皇上要留牌了,“恭喜小主”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只见皇上犹豫了壹下,缓缓地说:“去。”这“去”字壹出, 全场都惊呆了,佟贵妃也诧异不已,顾不得礼仪,忙问:“皇上,这是去还是留?”“爱妃没有听清楚吗?朕还要再重复壹遍?那好,都 听清楚了,去!”众人还没有缓过神儿来,冰凝已经规规矩矩地俯身行礼了:“谢吾皇万岁万万岁”待全部选定,皇上就吩咐身边的李德 全宣布圣旨。各位留牌子的秀女中,有些当场进行了册封,大部分是答应,常在,只有壹个贵人,嫔更是没有。但也有三个秀女留了牌子, 却是什么也没有封。圣旨宣完,留牌的秀女们自有太监嬷嬷安排,其余人等各自收拾回府,等待进壹步的安排,或是被指婚,没有被指婚 的,就可以自行婚配了。其实在皇上没有留冰凝的牌子时,众人开始虽然皆是壹愣,但随即也就释然了,没有留牌子,那就是第二个可能: 要被赐婚了!也好,谁不想当嫡妻呢!只是不知道谁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可以娶到冰凝。依皇上刚刚对年氏秀女的态度,这喜爱之心,众人 皆看得出来,如果不是为自己选妃子,那就壹定是为自己选儿媳妇。目前,诸皇子中,十六阿哥胤禄和十七阿哥胤礼两位尚未娶嫡福晋, 看来,年氏秀女的夫君应该就是这两个阿哥之壹了。听完圣旨,冰凝说不上来喜,也说不上来忧。不需要做深宫怨妇,这个结果是很令她 最高兴的;但是目前又没有结果,还需要继续等待,又让冰
2.11工农武装割据好

(2)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内容: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 , 指明了新的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七会议旧址内景
《西江月》
有一份辞职电文,文言文是这样写的: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
说一说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宣传民主和科学有什么意 义? 白话文通俗易懂,能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理解, 便于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 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 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 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 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 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 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 三从四德要反对 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陈 独 秀
辜鸿铭
李
大 蔡钊 元 培
1916年,《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 胡适、鲁迅等成为主要撰稿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 校长后,邀请了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到校任教。这样,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指导思想: 西方的民主和 科学思想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 《新青年》
③.实践得出的结论:大革命后,中共为挽救革命发 动的一系列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失败 了,实践证明,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 在工农武装思想的影响下,革命根据地发 展迅速,到1930年,全国建立起十多个革 命根据地
仔细观察P59 图2-66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思考: 1.这些革命根据地区域分布有何共同点? (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角度思考)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能)在这些地区生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三大起义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理论: 八七会议
根据地建设
知识拓展
新教材对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总结
毛泽东思想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同各种错误 思想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 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思考归纳: 在中共历史上工作重心曾经发生过 三次转移,分别是哪三次?
第一次: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文家 市决策) 第二次: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七届 二中全会或西柏坡会议) 第三次: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革命实践的探索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
知识梳理
三、“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
1、 毛泽东的三部理论著作指明了道路(中国特殊国情)
可能性、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 2、内容:
据地建设三者的有机结合 。(简要分析三者的关系)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离开了武装 斗争就不能保证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2)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如果没有土地革 命,武装斗争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根据地不能巩固和发展。 (3)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和立足点,如果没有 根据地的建设,武装斗争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土地革命就失 去了根基。
意义:
路线的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积极因素, 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四、理论的实践
1)目的:为了推动革 命斗争 2)情况: 3)正式形成了国共对 峙的局面:①军事 ② 经济③政权 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第一,兴办工业
政权建设: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3、根据地建设: (基础和根基)
【精选】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旧人教版31

④大革命时期受革命影响深, 群众基础好。
八七会议旧址内景
瞿 秋 白
; / 济南润滑油
iyh50kze
澹台以一见这人似的,寒毛凛了一凛,有那么点儿不舒服的感觉。他想想,公公派出来的信使,也是个公公吧?公公少了点东西,所以不舒服, 也是情有可原吧?便还是殷勤接待上了,问他:“这是口信吗,要您特地捎来?”他也不知来人何阶何品,反正京里特使,客气些总是没错的。 唐太守让座,号称带了回信的来人只是“唔”了一声,便大模大样往主位上坐了。他年纪轻轻,唐太守头发胡子都白了,他难道回太守一份客 气都不可以吗?!唐太守心中窝火,碍着有求于人,也不敢发火,仍然赔着笑脸,求问那公公的答复。来人哼了一声,袖子里扔出一封信来, 是唐太守传进京中求救的信。唐太守不知何意,心里的火是噌噌的更往上蹿:你小子是来救场子的还是来砸场子的?!当场就想翻脸。那人袖 子里又丢出一封信来,这次是唐太守那相熟公公的回信了,唐太守心头一喜,也就不跟这狂妄的毛头小子计较,先拆信要紧。拆下来,越读, 唐太守额头上越是见汗。全读完了,他就跪下去了:“臣,万死,千岁殿下饶臣狗命!”相熟的那位公公,在信里用不容认错的笔迹,痛哭流 涕的向唐太守汇报:信,被七王爷本尊截到了,七王爷要亲自来锦城一趟,请太守准备好认罪吧。唐太守于是不但跪下,并且开始叩头,一边 叩一边想:“我是没见过七王爷,不过上头这人相貌,跟当今几位宗亲,果然也是有些相似的,气派就更像了……但万一是有人开玩笑呢?哎 呀这太荒唐了——哎呀,地板咋就这么硬?疼哪!我额头是不是见了血了?”“起来吧。”七王爷终于开恩。第七十六章 长孙也被拉皮条(4) 唐太守松了一口气,不再磕了,但也不敢起来。七王爷来的时候,就带了几个人来,一开始,太守府里都当是普通随从,就让在外头等着。他 们站得笔笔直,都跟木工师傅弹过墨绳锯出来似的,并且目不斜视,有些老练的已经觉得不对了。七王爷淡淡道:“叫我的人进来。”唐太守 赶紧亲自到门边下令,老家人慌着把令传到门外去,一干家丁赶紧放行。那一行四个侍卫,一个跟一个,排成一条直线,像匕首似的,雄纠纠 气昂昂的插进太守房间里,看也不看唐太守,“啪”的向七王爷行个礼。七王爷道:“印。”当先一个侍卫拉起衣襟、探手入怀、取出印盒、 开盒呈印,一串动作像上刺刀似的,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他本把宝印呈给七王爷,七王爷向唐太守抬抬下巴,那侍卫手腕立刻一翻,一个漂 亮的直角转折,连一丝回旋都不打,直送唐太守面前。突兀得像捅过来一把刀。唐太守哪敢正眼相对,卑躬屈膝侧了首,抬起一点点眼皮,一 瞻仰,顿时又挨烫的兔子似的把目光垂了下去。玉质金纹,上塑螭龙,这是朝廷颁给各宗亲的宝印,图文样式,皆存之太庙、颁之众府,倘有 失
第2课时 工农武装割据

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要 点 探 究
探究点一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比较 (1)相同点:①革命目标都是要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②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斗争。
③失败的结果证明了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④具有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创建人民军队和建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先河的伟大历史意义。 (2)不同点:南昌起义的起义军没有自己的旗号;秋收起义的起
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影
响湘赣两省乃至湖北。因此,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既有利于红 军的生存和发展,又有利于推动全国革命走向高潮。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例2
工农革命军选择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是( A
)
①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③附近农产品丰富
④群众基础好 ⑤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已先期到达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解析] B.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朱德和陈毅的部队是在1928年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的,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1927年。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课 堂 小 结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农革命军发动了秋收起义。因敌人力量过强,起义军损失
较大。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二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城市 ①背景:秋收起义遭受挫折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________ 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②概况:毛泽东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 井冈山 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的学说,也随之传播到了中国,并很快成为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毛泽东青年时期,由于受着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
1919年7月14日,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号的《创刊宣言》中,"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
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效果的'炸弹革命'、'有血革命'。
"但在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以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在1920年12月给蔡和森等的一封长信中,系统地批判了那种主张用和平手段和教育方法发展社会的改良主义思想。
他赞成蔡和森等提出的中国革命必须要走俄国人的道路、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认为要实现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目的,必须采取俄国式的暴力革命方式,指出"教育救国论"等所谓的"温和革命"是"理论上说的通、事实上做不到"的空中楼阁。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对无产阶级领导武装斗争的认识逐步提高,例如帮助国民党创力黄埔军校,在军队中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开办农民讲习所,等等。
特别是北伐战争和我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使人民战争思想开始萌芽。
正如后来毛泽东指出:"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
那时军队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
" 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在广州先后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为适应学员毕业后开展农村武装斗争的需要,除进行革命基础知识和农民运动的理论教育外,特别注重军事训练,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近八百名能文能武的农民运动骨干。
毛泽东在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向学员指出:搞革命就是刀对刀,枪对枪,要推翻地主武装团防局,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
随着后来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北伐军节节胜利,李大钊、毛泽东等相继发表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李大钊在《土地与农民》一文中指出:"中国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
"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参与我党领导工农运动,酝酿了建立工农武装的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广大工农武装,成为创建红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曾掀起过农村大革命高潮的湘、鄂、赣、粤等地区,后来成为武装起义保留下来的转移到农村的主要落脚点。
许多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与武装斗争的相互配合,为毛泽东后来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特别是,北伐战争表明:革命战争要取得胜利,必须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和支援;战争的正义性是使战争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积极参加的政治基础;要广泛地运员、组织和武装群众,把革命军队、工农武装和人民群众的斗争直接和间接地配合起来,必须要有党的正确领导。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虽然是在我党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中产生的,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萌芽。
它的产生既是土地革命战争经验的结晶,无疑也吸取了北伐战争的这些基本经验。
"四·一二"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血腥镇压工农运动,使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猛醒。
在"八七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始终没有认真想到武装工农的问题,没有想着武装工农的必要,没有想着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的错误,并指出"这实是我党第一等重要的责任"。
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过去我们责备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而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
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
这次会议应重视这个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 党的"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是
完全正确的,但由于当时的党中央对中国革命的特点缺乏认识,因此在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初期,指导思想上基本上仍然是沿袭十月革命以及北伐战争的经验,走先取城市后占农村的道路。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东,计划先取潮安、汕头,后取广州,以广东为根据地举行第二次北伐;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各路起义军向长沙进发,企图夺取长沙;广州起义后企图固守广州,进而夺取全省政权。
这些都表明了这个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毅然放弃进攻长沙的原定计划,率领起义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退却,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一支基干力量。
继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全国各地武装起义不断爆发,起义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武装,也都相继退入各地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和革命军队,先后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各地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证明,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
从1928年10月至1930年1月,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应用马列主义的经验,先后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创立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结合,这个"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基本内容。
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首要条件。
要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阵地,有效地克服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性、狭隘性和盲动主义倾向,战胜敌人的包围和进攻,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的领导是不可能的。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不能充分地发动农民,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不能巩固和发展。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
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就没有保障,也不能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阵地,是红军战争的可靠依托,是革命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依托而将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保持。
1930年初,在赣南、闽西和湘鄂西、鄂豫皖边、湘鄂赣边等各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并不断发展的新局面下,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对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斗争道路的基本思想。
他指出:红军党内一部分同志主张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不适合的。
我们必须要有"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
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国家,"工农武装割据"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在井冈山,毛泽东在丰富的实践中诞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一理论随着革命战争的不断发展而更加丰富。
(于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