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引言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在慢性结肠炎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其相关疗效。
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中医药治疗中,针对慢性结肠炎的不同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采用综合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中药汤剂:根据慢性结肠炎的病情和症状,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汤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白芍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慢性结肠炎的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3.中药灌肠:中药灌肠是一种通过直肠给药的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结肠黏膜,具有清热、消炎的作用,对于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4.饮食疗法:中医药治疗中非常重视饮食调理,对于慢性结肠炎患者尤其重要。
中医师会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增加纤维素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中医药治疗的疗效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慢性结肠炎的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中医药可以减轻疼痛感觉,稳定肠道功能。
减少发作次数慢性结肠炎患者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发作,中医药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发作的次数。
中药汤剂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结肠炎的发作风险。
改善生活质量慢性结肠炎常常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针灸疗法、中药灌肠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感觉,使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
在接受中医药治疗时,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治疗方案个体化: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有所不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2.配合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患者在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应继续配合西医的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溃疡结肠炎50例的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溃疡结肠炎50例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溃疡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实验组50例均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48例均给予氦氖激光光纤穴位照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50例均给予针灸治疗,即于患者足三里、中脘、太冲穴、天枢、天枢等穴位处,用曲氏动态取穴法给予适当的按压,同时需于上巨虚穴与下巨虚穴之间进行按压,按压可以快速找到患者的敏感点,便于针灸治疗。
针灸过程中,需注意留针时间,一般不少于40min,每隔10min左右行1次针,每天需针灸1次,以10次针灸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48例均给予氦氖激光光纤穴位照射治疗,即选择氦氖激光照射器耦合光纤,末端输出功率保持在15mw,功率密度保持在478mw/cm2,光斑直径主要为0.2cm,照射于患者双侧天枢、中脘、双侧大肠俞穴、神阙等穴位处,每次需持续照射10min,每日1次,以10次照射作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肠粘膜病变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全部消失;②显效:肠粘膜病变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明显;③有效:肠粘膜病变有所改善,临床症状较前有所缓解;④无效:肠粘膜病变未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n(%)]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祖国医学认为,溃疡结肠炎属于“肠下血”“肠辟”“脏毒”“久痢”等范畴,其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多种特点[2]。
浅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效果

毒) 、 寄生菌生等。后者则为消化功能絮乱 , 即可产生 腹泻症状 , 年 龄越小越 常见 , 大便 为稀糊状且含有少许黏液 , 次数略多 , 常见于 中耳炎 、 上 呼吸道感染 , 腹泻症状会 随着原 发病 的好转而消失 。使用抗生索引起 的腹 泻则表 现为慢性 , 长期服用广 谱抗生 素使肠 道 大量 繁殖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 耐药金葡 菌或绿脓 杆菌。其次 非感染 因素则为 饮食护 理不 当和气候 因素 , 前者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给予婴儿过多 中脂 肪或断奶后 突然 改变食 品种类或将淀粉类作 为主食 , 上述均能引起轻/ 强度腹泻 , 大便为蛋 花汤或稀薄样 , 无酸 臭 。气候原 因则为 突然变 化 的天气 使患 儿腹部 受 凉增加 肠蠕 动 , 进而 诱发 消化 功能 絮乱 。 本文在治疗, ' b i d 腹泻病方面提 出了综合治 疗, 具 体为锌硒 宝片和 思密达保 留灌肠 及合理食物搭配等 。其 中思密达作 为一种天然 的镁和铝的硅 酸盐能很好 的抑制消化道 内的病 毒、 病菌产生的毒素和气体 , 进而保护 消化道 黏膜。除此之 外 , 该 药还能 起到 收 敛 止泻 和促进双歧杆 菌的作用 , 能促进患 儿机体微 循环正 常运行。锌硒 宝 片能 促进小 儿新生 细胞和生长 和完善/ b J L 免疫 系统 , 同时补充 体内缺 乏的锌元 素。饮食治 疗在很 大程度上从根本上改善病情并补充 足够的营 养, 促 进患儿 正常发育 。本文研究 采用综 合治疗 患儿 的I 临 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患儿 , 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 P < 0 . 0 5 ) 。 综 上所述 , 采用锌硒宝片和思密达保 留灌 肠及合 理食物搭 配等联 合治疗小 儿腹 泻 效 果显著, 症状改善明显 , 有利 于促进患儿恢复健康 ,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 结肠炎疗效的临床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60例临床诊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治疗组采用针灸、中药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艾迪莎(美沙拉嗪)口服治疗。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86.7%,治疗组有效率83.3%,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针灸、中药结合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疗效确切,且不会形成依赖性及耐药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标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针灸治疗中药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具有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的特点,是一种以黏膜损害为主的慢性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以腹泻、粘液血便为主,其次为腹痛、消化道出血,结肠镜下最多表现为多发性溃疡,其次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质脆、血管纹理不清,发病机理及病因一般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过敏等因素有关。
我们几年来对该病进行针灸加中药辨证治疗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病例全部来自我院针灸科、消化科门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结肠炎的患者,排除怀孕和哺乳期女性,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腹部手术或外伤史患者。
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60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符合2000 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
均采用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镜下可见肠黏膜均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及溃疡。
1.3治疗方法将所有纳入病例按照随机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给予艾迪莎(美沙拉嗪)1.0 g3次/d,治疗组采用辩证取穴加辨证中药口服治疗。
两组均予以正常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油炸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效果分析

柏 、 黛、 青 仙鹤 草 、 梅 、 乌 甘草 、 黄芪等研 成粉末后 伴凡 土林混 合
后 纳肛治疗 。( 针 灸治疗 。患 者仰 卧位 , 天枢 、 5) 在 中脘 、 三 足 里、 大肠俞 、 元等 穴位 常规消毒后 用 25寸针 刺 以上 穴位 , 关 . 运 用 平 补平 泻 方法 , 以患者 出现酸麻 胀 痛 为准 , 针尾 施 灸 , 在 留 针 3 n 连 续 治疗 1 。治疗 期 间禁 止 禁烟 酒 和饮 食刺 激 0 mi, 0d
黏膜层 的非特 异性 炎症性 疾病 。病情 表 现复 杂 , 大便稀 溏 、 除
黏液脓 血便 、 腹部 胀痛 不适 、 泻外 , 可 出现骶 髂关 节炎 、 腹 还 口
腔复发 性溃 疡等 症状 , 在治疗 上存 在一 定 困难 , 医至今 无 特 西
异性 的治疗 手段 可根治溃 疡性结肠 炎 , 以患病 后病 情迁延难 所 愈, 并发症 逐渐增多 , 容易癌 变 i 笔者所在 医院采用 中药 汤剂 、 l l 。
药栓 塞 、 针灸等 中医方法 治疗溃疡性结 肠炎具有 良好的 临床疗效 , 得临床 推广应用 。 值
【 关键词 】 溃疡性 结肠炎 ;中药汤剂 ; 灌肠 ; 穴位 贴敷 ;中药栓 塞 ; 灸 针 [ 中图分 类号 】 2 9 R 5 【 文献标识 码 】 B 【 文章 编号 】 0 5 0 1 2 1 1 — 1 O 2 9 — 6 6( 0 2) 8 一 2 1
半 , 持 1 2年 ;加 用 氢 化 可 的 松 2 0 3 0 mgd或 地 塞 米 维 ~ 0 ~ 0 /
松 1 /( 0mgd 开始大剂量静脉滴 注 )  ̄ 。1 2周后改 口服泼尼松 ( 黑
龙 江 鼎 恒 升 药 业 有 限 公 司 , 0 4 4 7) 0mg , 情 缓 解 后 H2 0 6 5 6 / 病 d
脾胃虚弱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针刺治疗45例临床报告及分析

泻手法是影响疗效的关键 , 同时发 现大赫穴是治疗该病的有效穴位 ,值 得进一步观察和研 究。
【 关键词 】 针刺 ;脾 胃虚弱型慢性溃疡性结肠 炎;・ 临床报告及分析
【 sr c ] O i t e T x lr e f ci o t n e t e t to s f ra n i i u u p rn c lea v oi s Ab t a t be i : oe p oe h f t ep i dt am n h d t t gPwe X r o y ec o i uc rt e l i cv t ee v na r me o ei t h i c t
i cp n tr. e o sTet g 5 o Pwe X rotp ho iucr ieclib edigTasu Dae Z snL, hnj u nau u c eM t d : rai % f i i uu e rnc lea v ois yn el i h , h , ua iS a guX . u h n4 y c t t n n
【 y o d 】 A u u c r; i i u p ho i ucrt ecli E fc Ke w r s cp nt e Pwe X mot ecrnc lea v ois f t u y i t; e
Hale Waihona Puke 溃疡性 结肠 炎是一种 原因不 明的慢性结肠 炎性疾病 。其主
要 症 状 是腹 痛 腹 泻 , 大便 中常 伴 有 血 脓 和 粘 液 ,属 中 医泄 泻 、
上 巨虚 等穴位治疗脾 胃虚 弱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4 5例;结果:临床 痊愈 1 2例 ( 66 %) 2. 7 ,基本缓解 1 例 ( 44 % ) 1 2 .4 ,部分缓解 1 8例 ( 0 ) 4 % ,无效 4例 ( .9 ) 8 % ,总有效率 为 9 .1 8 11%。结论 :通过 治疗认 为针刺过程 中穴位 的先后顺序和腹部 穴位应用平补平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白头翁苦参汤保留灌肠联合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李韩华 刘 美 华 ( 湖 南省 隆 回县 中 医 医院 , 湖 南 隆 回 ,4 2 2 2 0 0 )
中图分类号 :1 1 5 7 4 . 6 2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0 3 . 0 0 2 1 . 0 2
证型 :I DGA
率 均 明 显 高 于对 照 组 ( P < 0 . 0 5 ) ;观 察 组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明 显 低 于 对 照 组 ( P < 0 . 0 5 ) 。结 论 : 白头 翁 苦 参 汤 保 留灌 肠 联 合 针 灸 治疗 慢 性 渍 疡 性 结 肠 炎具 有 疗 效好 、不 良反 应 少 等优 点 , 是 一 种 较 佳 的 治疗 方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02-15T11:00:56.92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8期作者:何亮亮[导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的疾病[1]。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735100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
有效率75%,且对照组的治疗后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取中医针灸方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不易出现不良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071-0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为主要病变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的疾病[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及黏液浓便血等症状,且该病容易反复发作。
在传统临床治疗中,通常采取西医治疗的方式,但是副作用大,不仅难以根治,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本文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标准[2]。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4.6±2.9)岁,平均病程(2.7±3.9)个月;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2.6±4.8)岁,平均病程(3.1±3.6)个月。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西医治疗方式,而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法。
1.2.1 西医治疗法针对对照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法,口服甲硝唑,每次0.2g,每日三次,观察患者在服药后的症状变化情况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1.2.2 中医针灸诊疗法针对观察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针灸疗法。
针对脾肾阳虚的患者,需要以温脾补肾为主,取穴天枢穴,直刺0.8-1.2寸;对三阴交、足三里以及长强三穴行直刺,1.0-1.5寸,需留针,将留针时间维持在15min左右,每天一次;针对气血瘀滞的患者,需要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重灸天枢穴,每天2次,斜刺脾俞0.5-0.8寸,直刺肾俞0.8-1.0寸;针对湿热郁结的患者,需要以清热燥湿为主,直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针对脾虚气陷的患者,需要以健脾益气为主,直刺天枢、上巨虚,每天1次,每10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患者主要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显示为阴性,且每天大便不超过三次,为治愈;患者的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溃疡症状减轻或消失且无糜烂现象,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总有效率=治愈+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所获得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检验结果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血性腹泻,且发病急,发病快,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采取西医治疗的方式,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取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及上巨虚等穴位,以达到疏通气血及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4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文莉,刘金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22例临床疗效观察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4326.
[2]王康.35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2(3):436-437.
[3]黄绪银,陈秀清,张奇志.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