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价值中性的神话

合集下载

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1.2技术的社会属性 (2)近代日本的技术发展与国家意识形态
1853年美国海军舰长强迫日本结束天皇于颁布的“锁国令”。 明治维新-门户开放 “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加速了资本主 义制度的确立 废藩置县、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土地改革等措施的施行促进 了日本近代社会的形成 基本上单民族国家,国土狭小,人口集中国家级的意识形态 容易形成并成为全民的政治号召和约束
(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
(1)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干预 人在劳动过程中,借助劳动手 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 的技术,来引起、调整和控制 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
(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
(2)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 工具、手段和方法。 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是通过实践活 动完成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两条路径 工具的运用基本上是人类先天本能的 缺失导致的一种生存策略。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3、技术:主体性or客体性? 主体性—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 客体性——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 和实体转化的过程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 (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5、技术:中立性or价值性? 技术中性论: (1)工具手段的中立性。 技术作为纯粹的工具,与它被应用而得到实现的 各种目的没有关系。它只是偶然地与它们所服务 的价值目的相关联。 技术仅仅实现价值的手段,而价值却另有其他基 础。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数字7的文化意义

数字7的文化意义

“七”的文化意蕴国际上通用的历法中,一周的天数和七有关。

中国人对 7 也是情有独钟:“七仙女下凡”,“北斗七星”;成语中也有不少与 7 有关的:“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窍生烟”,“七擒八纵”,“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嘴八舌”;常说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祭奠亡灵时讲究“头七”、“二七”、┄┄“七七”。

在 2007 年到来之际,英国《独立报》列举了 77 个与人类有关的数字“根据美国科学研究, 7 小时是人类每天最理想的睡眠时间。

在酸碱度测试中,而纯水的PH 值就是 7。

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以复述出 7 位数为正常水平。

7”:7 代表着中性,在许多文化中,7 都是个吉利数字。

背上有7 个点的七星瓢虫是幸运的象征。

在日本的古代神话中,决定人间福德的是7 位神仙。

七福神据说起源于佛教的七难即灭、七福即生的观念。

在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中,数字7 写出来像个大大的“V ”字。

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有7 大行星,以至于在许多语言中,一星期7 天都是用这7 大行星来命名。

在佛教故事中,佛祖一出生就能行走,向东南西北各走了和基督教里有七美德和七宗罪之说,数字 7 意味着完美。

7 步,步步生莲花。

在天主教7 美德是,诚信、希望、慈善、正义、勇敢、节制和宽容。

7 宗罪是傲慢、暴怒、懒惰、贪婪、嫉妒、暴食和淫欲。

犹太教的传统婚礼结束后,要再连续庆祝7 天,向新郎新娘表示祝福。

7 还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国际长途电话的地区代号。

穿过7号球衣的足球队员包括像贝克汉姆和坎通纳这样的著名球员。

就连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也是得到了7 个小矮人的帮助。

但是 7 也与一些不好的事有关。

比如人们常说婚姻要经历危险的“七年之痒”。

迷信的人认为,如果打碎镜子就会有7 年不走运。

美国失事的两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都是有7 名宇航员丧生。

“九”的文化意蕴在我国 ,人们之所以把"九 "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 天数 " 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是因为 "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可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 .。

吴国盛有几任妻子什么是科学吴国盛

吴国盛有几任妻子什么是科学吴国盛

吴国盛有几任妻子什么是科学吴国盛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什么是科学吴国盛”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2007年11月2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演讲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 吴国盛很高兴再次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几年前我应马德邻老师的邀请来做过一次讲演,题目叫做“科学究竟是什么?”。

那一次我着重讲了西方科学的起源,并且特别强调了科学的文化依赖性,也就是说,科学不是文化中性的,不是与文化无关的。

在我们通常讲科学是什么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忽略了科学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讲科学的起源,不是去追究人种学、生理学方面的差异,也不是去追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而是要首先从中国的人文理想和西方的人文理想的差别入手。

希腊人用“自由”来规定人之为人,把“自由”理解成对“逻各斯”的认识和内在认同,这是“科学”起源于希腊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希腊人的智慧是“知”的智慧,中国人的智慧是“爱”的智慧。

希腊人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追求“理知”的道路。

为什么理念那么重要?就在于希腊人开创了一个内在性的传统,也就是说,一个自由人首先是具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而在自由的心灵里,思想始终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思想是一个心灵独白。

希腊人开辟的这个传统,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寄托在一个内在性的领域。

这个领域自己跟自己对话,自己跟自己交谈,自己推出自己,自己为自己立法,自己成为自己的根据。

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始终成为西方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这个自己以一贯之。

到了康德讲的物自体的时候,其实就是物自己。

这种“自己性”就是希腊人所理解的“自由”。

所以科学作为自由的学术,必定是一个理性的学问。

这是我们上一次讲过的内容,也是我这些年在很多场合下不断强调的东西。

科学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科学之所以在西方发源出来,是因为根源于西方人文理念中自由的概念,中国人之所以不理解科学或者误解科学,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自由的真正的领悟和根本理解。

哈丁的后殖民科学技术哲学

哈丁的后殖民科学技术哲学

哈丁的后殖民科学技术哲学王家传【摘要】哈丁从非欧洲立场出发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了反思.她认为,非欧洲人并不是天生不适合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导致非欧洲与欧洲之间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欧洲的殖民扩张,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元性.哈丁指出,在当今时代,只有发展多元性的科学技术才能促进非欧洲与欧洲的共同发展.【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5(027)005【总页数】5页(P586-590)【关键词】哈丁;后殖民;科学技术哲学【作者】王家传【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712.6美国学者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是当代西方后殖民科学技术哲学的代表人物。

自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于1978年问世后,后殖民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

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以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后殖民文化理论。

以哈丁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以科学技术为反思对象,属于后殖民科学技术理论,或后殖民科学技术哲学,哈丁本人将其称之为“后殖民科学技术研究”(Postcolon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

后殖民科学技术哲学只是哈丁的科学技术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哈丁的科学技术哲学共有三大部分内容:第一,从非欧洲立场出发的后殖民科学技术哲学;第二,从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哲学;第三,从文化角度出发的多元主义科学技术哲学。

这三部分内容既密切交织在一起,又各自独成一体。

本文只对哈丁的后殖民科学技术哲学作一番考察。

一、从非欧洲世界的立场出发反思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哲学就是对科学技术现象进行哲学上的反思。

反思科学技术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反思者的立场问题。

反思者是站在中性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还是从某种特殊的立场来反思呢?哈丁认为,没有人能够站在中性的立场来看问题,任何人都是从自己特有的立场出发来反思科学技术的。

西方哲学智慧答案

西方哲学智慧答案

西方哲学智慧作业1.1智慧的痛苦(一)已完成1在西方,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哪个属性?A、普遍性B、必然性C、独立性D、科学性我的答案:C2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哲学即古希腊哲学。

我的答案:√3咱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哲学不包括以下哪位哲学家的思想?A、柏拉图B、卢梭C、苏格拉底D、哈贝马斯我的答案:A4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A、一千连年B、两千连年C、三千连年D、四千连年我的答案:B5哲学是一门具有普遍性而不具有必然性的学科。

我的答案:×6《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是谁?A、张志伟B、张汝伦C、邓晓芒D、甘阳我的答案:A7黑格尔是哪个国家的?A、德国B、英国C、法国D、英国我的答案:A8哲学是什么至今为止仍未有统一的定论。

我的答案:√9哲学不具有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我的答案:√10公元2世纪到公元16世纪被称为A、古希腊哲学B、中古哲学C、近代哲学D、现代哲学我的答案:B11西方哲学分期中,古希腊哲学的时间是A、公元六世纪以前B、公元前六世纪以前C、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D、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十世纪我的答案:C12“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已经取得了解答我的答案:×13在本课程中,西方哲学史被划分为四个阶段我的答案:√14以下关于哲学说法不正确的是A、哲学没有统一的标准B、哲学为咱们确立了价值取向C、哲学和自然科学存在界限D、哲学是一门科学我的答案:D15科学知识并非是中性的。

我的答案:√16科学知识和技术是咱们熟悉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腕。

我的答案:√17哲学可以帮忙咱们肯定价值取向。

我的答案:×1.2智慧的痛苦(二)已完成1科学知识的研究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哪一种特性?A、实用性B、盈利性C、可推理性D、现实性我的答案:D2哲学是带有乌托邦性质的。

我的答案:×3学哲学肯定可让人变得更伶俐。

我的答案:√4知识与智慧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在于?A、思考方式的不同B、思考目的的不同C、思考对象的不同D、主体本身的不同我的答案:C5亚里士多德以为在哲学属于以下哪一种人?A、自由人B、智者与哲学家C、君王D、全部城邦公民我的答案:A6哲学往往被看做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

贵州事业单位统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真题试卷

贵州事业单位统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真题试卷

注意事项一、本科目满分150分,时限120分钟。

二、请在本科目答题卡的指定位置按要求填写(涂)姓名和准考证号。

三、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在题本上作答无效。

四、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五、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答題,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整理好放在桌子上,待监考人员清点无误后,方可离开。

I 严禁折叠答題卡! J第一部分常识判断(共20题,参考时限10分钟)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1.关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劳动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B.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属于人身自由权C.公民不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会构成违宪D.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关于我国土地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B.用来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行政划拨用地的土地使用期限不确定C.现阶段坚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D.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3.根据我国刑法,下列情形构成犯罪的是()。

A.甲将一岁的女儿遗弃在公园长椅上,后女孩被冻死B.乙收留了福利院走失的孤儿却未办收养手续,将其抚养成人C.过路人丙看见公寓发生火灾而不报警,火灾中有三人死亡D.丁因工作中发生矛盾而扬言要殴打同事,同事害怕逃跑,在逃跑过程中不慎坠楼身亡4.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不包括()。

A.改变或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B.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C.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D.决定并宣布下一级行政区域进入紧急状态5.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通过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的若干情形。

下列不属于这些情形的是()。

A.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因路途遥远、B.交通不便不方便出庭的C.因经济困难不能出庭的D.因自然灾害不能出庭的6、下列哪个主体不能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A.所在单位B.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C.精神病医院D.民政部门7、下列诗句与涉及的人物对应不正确的是()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B、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一辛弃疾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曹操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析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析

硕士电子版论文保密级别内部学位级别文学硕士论文提交日期:2002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02年6月论文中文题名: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析论文英文题名:The Exploration of Roland Barthes’sSemiotics Theory 作者及所在单位:张青岭吉林大学文学院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张德厚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分类标识:B83—064中文主题标识:罗兰・巴特 符号学 神话 英文主题标识:Roland Barthes Semiotics Myth 中文文摘:前言在英语中,符号学有两种称谓:semiology 和 semiotics。

前者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中符号生命的科学;它将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普通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管它叫符号学。

它将告诉我们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的,受什么规律支配。

……语言学不过是这门一般科学的一部分,将来符号学发现的规律也可以应用于语言学,所以后者将属于全部人文事实中的一个非常确定的领域。

”[1] 后者为美国学者皮尔士(Peirce)创立,“我认为我已表明,逻辑学在一般意义上只是符号学的别名,是符号的带有必然性的或形式的学说”。

[2](在符号学的发展中,二人的思想已交汇。

)国内将二者均译作符号学。

[3]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符号学只是一种设想,后来,人类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其他研究者受到语言学家的影响,设法从其观点中受益,于是发展了索绪尔早先假定的符号学科学。

[4] 关于符号学的定义,目前学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符号学是从现代语言学模式引申而出的,关于人类符号活动的一般规律的总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意义的产生、传达和诠释过程。

六十年代以后,符号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几乎覆盖了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最早的拥护者,1977年,他也是以“文学符号学”家的身份登上法兰西学院的讲台的,虽然巴特在就职演讲中强调说,他个人的符号学与他曾促进过的那门符号学科相比,是颇带随意性的,如果说不是正相对立的话。

“中性”:三重质疑下的反思——后现代视域下的《中性》

“中性”:三重质疑下的反思——后现代视域下的《中性》

故 事 和文化 传 统 有 所继 承 。作 品 力 求 逼 真 可信 , 透 过 蒂芬 尼德 斯 的两 性 人 身 份 体 验 , 展 现 了一 系 列 质
疑 与反 抗 : 卡利 对官 方话 语 下种族 冲突事 件 的怀 疑 ; 否 定卢 斯 医生 的 医学 观 点 , 拒绝变性手术 ; 对《 韦 氏 大 词典 》 中两性 人 释 义 的质 疑 。对 人 的主 体 性 的怀 疑, 引 发对 历史 和西 方 文化 的怀 疑 , 进而 在怀 疑 中反 思 人 之所 以为 人 的意义 。这 些质 疑 显然 都具 有后 现 代 主 义哲学 反 思 的特征 。作 品借 用 “ 中性 ” 这 一概 念
死 与人 的消 失是 同义 的 , 超 人允 诺 意味 着人 之死 , 那


对人的主体性 的质 疑
些相 信 人 的统治 和 自由 , 依 赖 于人来 获 得真 理 , 追 问
人 的本 质 的想 法 , 都 是 可 笑 的_ 4 ] 。福 柯 否 定 了作 为
与 形象 , 剖 析其 所 面对 的 困境 和 局 限 。主 人 公 在 生
物 属性 与社 会 属性 、 传 统 的 文化 书写 与 现 代 人 精 神 等 二 元对 立 的困境 中 , 试 图调 和并 突破 , 寻找 历史 的
重 构 和文 化更 生 的道路 , 从 而 回归 。
定 和质 疑 。福 柯 在《 词与物》 中认 为 : 尼 采 的上 帝 之
运 动 以来 , 人们 从 对 上帝 的虔 诚 信 仰 转 向关 注 人 自
身, 尼 采 的“ 上 帝死 了” 的疾 呼【 , 弗洛 伊德 把整 个 社 会 发 展 归 于 人 的性 欲 动 力_ 2 ] , 和 时 代 相 呼应 的浪 漫 主义 、 现 实主义 等 文学 思潮 也都 把赞 扬人 的理 性 、 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价值中性(value neutrality of science)问题,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早就受到海外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

有人认为,科学价值中性是指科学活动在道德方面和社会方面是不受价值约束的(value-free)。

科学寻求自然规律,这些规律不管其发现者的国籍、种族、宗教或阶级地位,都是可靠的。

虽然科学由于一系列的、对从未得到的客观真理的逼近而进展,但科学定律和事实具有不可改变的质。

无论谁做测量光速的实验,光速都是相同的。

正因为情况如此,虽然社会对科学的运用可以有善恶,但科学家只是一个标准的公民,并不对这些使用负有责任。

科学的双刃刀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任何人都要捡起它、运用它。

有人指出,科学价值中性是指科学真理的价值中性。

科学真理是对事实的认识,而不是对价值的决定。

在这里,必须对事实与价值、认识与决定做出区分:只有事实可以被认识,只有价值可以被决定。

被认识的价值已是价值的事实,被决定的事实已是事实的价值。

认识与决定是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态度。

认识是理解和解释,决定是选择、赞许或拒斥。

前者不能意含可能的实际行动,后者则可意含可能的实际行动;前者无指导性与规范性,后者则有之;前者不改变认识的对象与认识的主体,后者则改变决定的主体,创造决定的对象。

这二者的分别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则强调,在讨论科学的价值中性问题时,人们常常把对科学认识的价值中性的两种实际不同的理解加以混淆:一种理解认为价值中性是指科学家不应有偏见或偏爱,另一种理解认为科学家对科学成果的技术应用没有责任。

这位作者声称:科学在认识方面应有价值中性,科学在伦理和社会方面应有价值关联性(value-dependence)。

纵观科学价值中性的众多议论,无非包含着如下三方面的涵义:其一是纯科学不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二是科学成果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其技术应用才有善恶之分,其三是科学认识是价值中性的,即科学认识的过程(研究活动)不需要价值判断,科学认识的结果(知识产品)不包含价值因素。

“纯科学不受价值观念的影响”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价值并不是在美学、伦理学和宗教意识中起作用的局部性文化构成因素,它是人类活动的任何形式所具有的。

科学虽然具有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逻辑,但是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或制约,其中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尤其是,当今的科学已带有比较强烈的政治化、商业化、军事化的色彩,受到来自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出资人作主”(He who pays the piper calls the tune)这一古老说法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事实上,纯科学只是科学幼年时期的“童贞”和成年时期的理想。

为科学而科学,为上帝之爱而科学在英国并未幸存到18世纪,其后科学就变成了有教养的、有钱的和有闲的阶级的活动。

“科学家”(scientist一词直到19世纪中期之前在英国还不存在,实际用的是短语“科学的耕种者”(a cultivator of science)。

在法国,僵化的社会分层使科学院成为有教养的上流人士的发明者的俱乐部,直到1789年大革命后情况才逐渐变化。

在纳粹德国,曾杜撰出所谓的“亚利安和非亚利安科学”(Aryan and non-Aryan science)的对立,犹太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受到“反相对论公司”的疯狂攻击。

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也有所谓的“社会主义科学”和“资本主义科学”之分,在这样的意识形态框架内,根本无所谓“纯”科学。

李森科以无产阶级的卫道士自居,反对摩尔根、魏斯曼的“唯心主义的”或“准法西斯主义的”遗传学。

这种状况在现代中国科学史上也并不是稀罕事。

不用说,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也有有利的影响一面,如17世纪英国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诚然,科学成果的技术应用有善恶之分,也就是说,它有被人恶用的可能性。

但是,这不能归咎于自然技术(natural techno1ogy),更不能怪罪于自然科学,这只是由于社会技术(social techno1ogy)或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不完善所致,未能有效地约束恶用自然技术的人。

就科学成果即科学知识本身而言,宁可说它是至善的,因为有知总比无知和愚昧要好。

要科学家为技术的恶用承担责任固属苛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可以放弃其社会责任感,不去关心科学成果的技术应用。

科学家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为人类的福利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关于“科学认识是价值中性的”观点,情况就要复杂得多。

只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才能使人信服这种观点也是难以立足的。

正如克莱姆克所表明的,古希腊人并没有在科学或知识与价值或善之间、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在客观的与主观的之间即在“事实的”或“描述的”世界陈述与对世界的“规范的”或“估价的”甚或“伦理的”解释之间做出区分。

在柏拉图看来,“客观”实在是借助于“善”的理念和形式来刻划的,实在是统一的、图式化的、秩序化的整体。

为了理解经验,我们必须达到支配万物的规律和结构的知识,以及秩序、图式化和弥散于整个经验、以固有的和“有意义”的方式将其统一起来的“意图”的知识。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经验科学的目的和方法只能使我们对实在有有限的洞察。

也就是说,它只能洞察某种经验、某个层次的实在,必须用对更基本的、支配万物的原理和样式的洞察来补足。

柏拉图所谓的“最实在的”,也就是最抽象的和最不能被日常经验接受的。

在每一事物有序化为统一的图像之前,“客观”陈述是不完全的,这包括意图和规范(即有序化的原理)不会从这样的叙述中消失。

关于科学和价值之间关系的争端,包括价值在科学中的作用(价值中性争端),是随着所谓的力学世界图像(特别是经典的牛顿科学)和科学出现的,尤其是以它的主要缔造者笛卡儿所唤起的在科学和哲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革命的出现而进入近代西方历史的。

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必须在“什么是客观的”和“什么是主观的”之间做出区分,以便利用可靠的(理性的)探索方法获得可靠的(客观的)关于世界的知识。

因为根据力学世界图像,自然是一个受量的规律和关系(自然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支配的巨大机器,世界的客观特征原来是物质、运动和构成机器的螺母和螺栓的物理量,以及支配机器运转的规律。

只有这样的经验特征实际上才是客观的。

为了探索该机器的运转即为获得知识,其理性方法论必须考虑到只是能够被量化的即用自然的语言写成的那些特征。

世界的真正本质是由刚才提到的客观性质以及支配它们的力学定律给予的(世界的这些基本特征就是伽利略和洛克所谓的“第一性的质”)。

其他的一切,例如颜色、价值、解释、意图和理论都不是“客观的”,从而不属于世界的客观描述,除非它们能被“还原”为客观的项目,或能够把这样的描述解释为有错觉的现象。

因此,自17世纪以来,科学家就宣布科学认识的中性,并且称颂这种价值中性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研究不受价值约束相联系的一种优点。

在现代,这种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事实表明,科学认识并不是价值中性的,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渗透着价值因素,科学研究包含着价值判断。

我已在<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中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从宏观上考察,科学知识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自身中包含着价值成分,而且也是人类最高价值的体现。

从微观上考察,无论在科学基础、科学陈述和科学解释中,都可以窥见到价值因素的蛛丝马迹。

在科学研究中,价值判断则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探索的动机、活动的目的、方法的认定、事实的选择、体系的建构、理论的评价等方面。

科学认识之所以并非价值中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科学是人的科学、历史的科学,而不是超人的、超历史的。

因此,它必然要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和历史的局限。

这样一来,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只能是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即是与客观实在总有某种距离的假设。

就此而言,科学并不是纯客观的。

另一方面,科学是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中发展的,并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因此,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必然要影响到并渗透到科学之中。

就此而言,科学并不是纯超然的。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起主导作用的范式就包含有价值成分,这些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渗入知识产品中去。

在达尔文进化论的框架中,物种竞争、生存斗争、小生态环境、最适者幸存,是密切反映当时社会规范的一组隐喻。

今天生物学的中心概念偏爱控制、通讯、反馈和相互作用,这组隐喻比较适合于我们今天的管理型的社会。

其二,作为科学认识主体的科学家是有血有肉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他们无法在研究工作中排除他们共同的人性和评价本能,他们必然有偏爱、有选择,因此科学认识中便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某些规范性的东西、某种价值判断。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

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的,却同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

其实,不仅科学认识过程包含着主观的价值判断,而且科学认识的结果何尝没有价值因素呢?只不过它不那么直接、明显、集中罢了。

毋庸置疑,客观性是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完美的科学家力求不让个人的癖性影响科学工作。

但是,事实上,价值判断实质上包含在科学的程序中,科学家确实以科学家的资格作价值判断。

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活动时,事实上也有舍轻取重的情况,因而也就有某种价值评估活动存在。

例如,研究课题的确定,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对可变项的取舍,实验程序的设计,对结果的评价等等,都有赖于科学家的选择。

在做出上述选择时,必然受到许多价值观念的影响,诸如简单、节约、雅致、有效、实用、可证实或否证、和谐、统一等等。

价值判断在科学家接受或拒斥科学假设中表现得比较典型。

不用说,对科学假设的“内部的完美”的评价包含有诸多的价值因素(简单性、规则性、一致性、综合性,内聚性、经济性、统一性、和谐性等),而且在对“外部的确认”的强度的判断上,也要作价值判断。

因为科学理论只是对客观实在的近似或逼近,是相对真理,它永远也不能完全被证实,在这种意义上,任何科学理论仅仅是科学假设。

正如拉德纳所阐明的,在接受假设时,科学家必须做出裁决,证据是否足够强或概率是否足够高,足以保证接受假设。

显然,在典型的伦理意义上,我们关于证据和“足够强”是多么强的裁决将是在接受或拒斥假设时要犯错误的重要性的函数。

举例来说,若果我们考虑的假设是药物有毒成分不以致命的量存在,那么在接受该假设前,我们要求较高的确信度或确证度,因为在这里犯错误的后果按我们的道德标准来说是极其严重的。

如果我们考虑的是针对不同土壤施用氮、磷、钾肥料的比例的假设,则不会要求证据的精度特别高。

显然,我们在能够接受任何假设之前,必须借助于错误的严重性即概率足够高或证据足够强来做出价值裁决,以保证假设的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