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民间文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自参加民间文学培训以来,我收获颇丰,对民间文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在培训前,我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认为它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和歌谣。

然而,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民间文学的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其次,民间文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民间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经典民间故事,以其感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再次,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人物和深刻的寓意,传递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提高民间文学鉴赏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我对民间文学的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 关注民间文学的时代背景。

了解民间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如《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英雄人物,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2. 分析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道德品质。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 体会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

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

我们要学会欣赏这种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感受其中的韵味。

4. 把握民间文学的寓意。

民间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哲理,从中汲取智慧。

三、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学参加民间文学培训,使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学的信念。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1. 加强民间文学教育。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是指由民间个体或群体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如传说、故事、诗歌、歌谣等,它们来自于社会生活和经验,通常是口头创作,并传承于家族、社区和民间组织之中。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几个价值:
1. 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民间文学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我们可以了解和传承古代的文化、历史、道德和价值观念等。

2. 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叙事美学:民间文学往往以生动的故事和
传说的形式展现人类的历史、生活和社会文化,这些故事和传说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3. 民间诗歌的抒情美学:民间文学中的诗歌往往充满人文关怀
和情感表达,通过诗歌的语言和韵律,可以呈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
感状态,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

4. 社会批判和文化传承:民间文学中也包含一些对社会现实的
批判和揭示,可以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批判的重要手段。

5.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民间文学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间文学的交流和理解,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
化交流。

民间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作用,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论述民间文学的价值

论述民间文学的价值

论述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

这些作品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民间文学的价值。

一、民间文学是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

这些作品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人民智慧的珍贵财富。

它们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二、民间文学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们的语言、形式、节奏、韵律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价值。

三、民间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

通过阅读和研究民间文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民间文学是社会历史的见证民间文学是社会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这些作品,可以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探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演进。

五、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品,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

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文化遗产、文学艺术、人类智慧、社会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传说、神话、民间故事、谜语、歌谣、童谣、顺口溜、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形式。

它广泛传播于民众之间,代表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民间性质:民间文学是在民间生活中产生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价值观等。

它与官方文学相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2.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多以口头形式流传,通过口头讲述、歌唱、传唱等方式进行传承。

这种传统的方式使得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间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紧密相连。

通过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多样性: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题材特点。

通过研究不同地方的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5. 价值观倾向:民间文学往往体现了民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分析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民众对于善恶、美丑、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以及了解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
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

民间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作用

民间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作用

民间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作用民间文学是指从普通人口中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民间文学一直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于文化传承、社会观念的传播还是对于文学创作的推动,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民间文学的特点在于它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因此更加真实、贴近人民。

其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包括谣言、民歌、民间故事等。

这些文艺作品通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传统。

其次,民间文学往往不受正式的文学规范限制,因此更加自由、立体,甚至有些作品可能并不符合正统意义上的文学判断标准,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文学价值和吸引力。

最后,民间文学具有一种持久的生命力,虽经历了时间的变迁,但它仍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民间文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间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没有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情况下,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使得很多文化资料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化资料正是民间文学的两手。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文学,其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是为了服务人民,它所表现出的深刻情感和内容使人们更加理解人生的真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从而成为一种普及教育的形式。

其次,民间文学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历史上,中国各地文明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文化交流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但民间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传播,把各地的文化特色共享给全国各地的读者,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三、民间文学对文学创作的推动在文学创作上,民间文学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首先,民间文学与官方文学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因此,它能够给文学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很多作家在接触到民间文学之后,借助其中的创作手法和文学思想完成了多部优秀作品。

其次,由于民间文学的特殊性质,在文艺创作中又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和影响[论文]

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和影响[论文]

浅析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和影响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文化繁荣起到了巨大作用。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一直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民间文学的价值、影响及意义来浅析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及影响。

关键词:民间文学文学价值民族交流民族影响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

在岁月的更替中,他们辛勤劳作、不断创新,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

世界间的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不断地交流和联系。

尤其是文化上,不断地发展融合,造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民间文学的产生和交流促使各民族间文化的撞击、交流和融合,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民间文学的概述什么是民间文学呢?简单的来说,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反应了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拥有着人民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从先秦开始,就已经记录一些民间文学,很多人认为,民间文学就只是流传于民间,巷尾,反应“民俗”的,但是,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也不够整体和严密。

今天的人民群众中进行新的民间创作,可以一如既往,进行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等等,这是一种都受大家喜爱的传播方式,但是除了这几种传播方式,我们现在还可以用文字作为工具。

总的来说,在新的民间文学范围产生的时候,除了能够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之外,还是比较注重能在口头流传这一作用的,因为这是民间文学传播的最基本的形式和特点,这样才能使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学进行区别。

二、民间文学的价值1、民间文学具有实用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与一些其他的文学不同,他不太重视文字格律和语言的美感,而是重视他的实用性,具有生活化。

论述民间文学的功能及价值

论述民间文学的功能及价值

论述民间文学的功能及价值
1、认识功能: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

在民众生活中,还发挥着生活教科书的功能。

劳动大众在世代相续、年复一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

特别是一些农事谚语、歌谣乃至谜语,常常只用一两句,或三四句话,便能概括出一条规律,或总结一个经验。

2、教化功能:民间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劳动大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是民众进行自我道德教育最方便、最常用的形象教材。

3、审美和娱乐功能:民间文学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

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具有审美价值。

口头创作是广大民众休闲时光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唱山歌、演小戏等都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

这种娱乐活动,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表现尤为集中和突出。

4、族群认同功能:在生产劳动中,民间文学可以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坚定劳动信心,表达人民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总结劳动生产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因而增加凝聚力和族群认同力。

5、文化传承功能: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可以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相媲美。

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

既有民谣、谚语、
笑话、寓言、谜语那样的精致小品,也有四大传说、史诗那样的篇幅较长甚至结构恢宏的名篇巨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183《大英百科全书》中介绍“民间文学”(F O I K Literature)一词时说:“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

它像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述作品、诗歌、神话、戏剧、仪礼、谚语、谜语等组成。

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

在原始社会,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等紧密连成一体。

因此,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它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一、民间文学开创了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为代表。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到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中所反映的我们远古祖先那开创世界的伟大、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精神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

神话为浪漫主义创作提供了直接的源头。

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的神话传说。

《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占古神话传说的一斑。

《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关于后羿的传说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被寒浞杀害等细节。

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

《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在他的诗歌中,以当时楚国民歌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即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式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由嫦娥奔月神话而产生的“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中比比皆是,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中提到的咏月诗,都遵循这一思维模式。

李白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民俗意象正是自身心灵孤独的象征,是嫦娥奔月神话的无意识复活。

如《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静夜思》等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妙不可言。

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乳交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色彩。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

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格遵循一定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源头,无论是在文学表现的对象还是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式,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感于事而系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讽谕诗是白居易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赴奉先咏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

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例如“三吏”、“三别”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肇始于原始劳动歌谣,后产生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至屈原的《楚辞》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

而后中国诗歌创作更加繁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繁荣绚烂的一株奇葩。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

民间文学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

自古以来,民间文学为作家创作提供许许多多的创作材料。

作家在创作艺术形象时,很多都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

如夸父、黄帝、大禹等神话人物;已经艺术化的诸葛亮、关羽、岳飞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或史诗中的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包公等传奇人物,他们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学形象,是得到了高度概括的典型人物。

他们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而且也对作家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创造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一系列作品。

杜甫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而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

像《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同《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乐府诗中的《东门行》、《妇病行》所流露的思想倾向如出一辙。

宋元时已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评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内容和结构,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

现存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已有杨志卖刀、晁盖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等情节。

作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口头传说和讲唱艺人的底本加以借鉴、吸收、再创作,使之发生质的变化,使篇幅更加宏大,结构更加严密而精巧,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杰作。

鲁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吸收民间文学。

他根据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神话,写成了《补天》;根据羿的神话写成《奔月》;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写成《理水》,再现了女娲、羿、大禹等人物形象,利用神话题材,歌颂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用女娲补天时所剩的一块石头,象征贾宝玉生不逢时,“不得入选”,平添了一种扑朔迷离,如入幻境的神异色彩。

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土,民间文化底蕴浓而深淳。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伴随着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刻影响。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郭少勤(十堰市群众艺术馆 湖北 十堰 442000)【摘 要】民间文学首创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首开文学反映现实的光辉道路,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石。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

民间文学创造了多种文学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群文论坛大 众 文 艺大184三、民间文学创造了多种文学的的表现形式。

小说、歌、诗、散文、词等最早起源于民间文学。

中国歌咏体文学发展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从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到词、曲和新诗等阶段。

散文方面,大体上经历了从古代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轶事小说、唐代传奇、话本小说到长篇章回小说的过程。

其中每种体裁都曾经在民间长期孕育,逐步定型,然后被作家采纳,也是作家把民间的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推向顶峰。

西周及春秋中叶的《诗经》中,已有了五言诗的萌芽,也杂用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春秋末期,楚国民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带有语气词“兮”,但已具有五言诗的雏形。

经过数百年的孕育与逐步完善,东汉时的班固、宋子候等人,才正式采用五言体进行诗歌创作。

他们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受乐府民歌的显著影响。

李白诗歌中成就最高的,也是那些袭用乐府旧题的具有民歌风味的作品。

他的《长干行》、《子夜吴歌》、《静夜思》、《赠汪伦》、《越女词》等,语言流畅活泼,读来明白如话却又余韵无穷,达到了“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我国的词兴盛于宋,但根据崔令钦《教坊记》和《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初盛唐已出现了个别词调,中唐后逐步流行起来。

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

曲子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风格多种多样,说明中唐前后,民间词已经广为流传。

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等人,较早地受到民间词的影响,开始了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尔后经过温庭筠等花间派词人和李煜等南唐词人的推波助澜,为宋词的全面繁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或者抒胸臆,或含蓄蕴藉,而比兴手法更为常见。

上溯至《诗经》,下延及当代各民族民歌,比兴手法无不广为运用。

《诗经》中的《相鼠》、《硕鼠》、《桃夭》等篇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渲染气氛,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孔雀东南飞》的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题起兴,便造成了欲去不忍,缠绵哀伤的悲剧气氛,为全诗定了深沉哀婉的基调。

民间故事的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叙述语式等叙事艺术,对我国小说的情节结构,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常穿插运用民间神话、故事、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心理意识的结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是显示出生生不息的强健活力。

它蕴含着永恒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智慧,携带着沁人心脾的美感,伴随着人类文明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1.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 ,中华书局, 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硏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M] , 人民出版社,1981。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藉出版社,1980。

4.李白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M],江苏古藉出版社,1991年。

5.刘守华、 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鲁讯全集》第六卷[M],人民文艺出版社,1981。

7.汪玢铃,《蒲松龄与民间文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8.陆思贤,《神话考古》[M],文物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