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中国文学作为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凝聚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

这些观念与价值,贯穿于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塑造文学作品风格与表达方式的关键要素。

首先,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观念之一是和谐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和”为美学追求的核心。

在诗歌中,他们注重音韵的流畅和韵律的律动,追求声韵之美与意境之美的完美结合。

而在小说中,叙事的逻辑结构则注重整体的平衡统一,力求把各个情节、人物的命运安排得水乳交融。

正是这种和谐的追求,使得中国文学作品给人以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并且能激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其次,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观念之二是情感的深沉。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情”为美学追求的起点。

而这种追求情感的深沉表达,往往通过细腻、含蓄的描写来实现。

在诗歌中,文人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常常是隐喻、借景抒怀,使得诗作层层深入、意境曼妙。

而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情感的细致分析,使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深沉,是中国文学中独特的审美价值所在。

再次,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观念之三是思想的抒发。

中国古代文人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交流。

在诗歌中,文人不仅追求形式的完美,更注重通过诗歌传递思想、传递价值观念。

而在小说中,作家们常通过对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来抒发自己对社会、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这种思想的抒发不仅富含思想深度,也使得中国文学具备了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社会意义。

最后,在中国文学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传统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虚实结合的技巧等等。

这些概念与价值观念的融入,使得中国文学得以在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并且与其他文化相异。

总之,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文学能够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们塑造了中国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示。

民间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 首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方法之先 河,为文学上这两种创作方法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 • 为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创作源泉 • 为人类文学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 为人类文学语言宝库增色添彩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1、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 • • • 1知识传授功能 2道德塑造功能 3 礼俗伴生功能 4娱乐休闲功能
2、 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
3、 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 1 协调劳动、振奋情绪 2总结经验,传播知识
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
• 历史研究价值 • 自然科学研究价值 • 文化学研究价值

3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3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认识价值1、民间文学与民众历史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民间文学中窥见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

高尔基: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可能知道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

拉法格是马克思的学生,也是他的女婿,后来成为19世纪法国工人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说:民间文学是人们的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已和朋友,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的备忘录。

所以说,民间文学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在早期的各种神话、史诗,形象地传递着史前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

这种都以其特有的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与执着,表现出了无可替代的文化史价值。

阶级社会出现以后,阶级压迫、阶级剥削以及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就成了口头文学频繁表现的重要题材。

在这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对抗的天然性与农民阶级反叛的合理性都表现得十分充分,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地现现着现实社会的苦难与不平,而且还以其特有的敏锐与深刻,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它是用艺术方式口撰而成的民众生活史,它给后世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活的生活文化史资料,从而使民间作品的价值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愈被人们当作反思的对象去加以认识、加以研究。

2、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民间创作,本身就是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

民俗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它以一种思绪形式出现时,它是一种民俗心理、民俗观念;当它以某种行为方式出现时,就构成某种信仰活动或民俗仪式;而当它表现在人们口头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就成了口头创作。

如牛郎织女的传说,它不仅是传说,又是一种信仰的遗留,也是一种民俗活动的实录。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民间作品,既是习俗内容,也是习俗形式。

是一种风俗画。

3、民间文学与民众伦理民间作品对人伦关系的反映也是很广泛、很深刻的。

其中,家、家庭、亲族关系是民间作品中经常涉及的内容,这对于认识我国家族结构的民族性特点及民众伦理观念,有独特的价值。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简述民间文学价值
民间文学是指由民间个体或群体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如传说、故事、诗歌、歌谣等,它们来自于社会生活和经验,通常是口头创作,并传承于家族、社区和民间组织之中。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几个价值:
1. 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民间文学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我们可以了解和传承古代的文化、历史、道德和价值观念等。

2. 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叙事美学:民间文学往往以生动的故事和
传说的形式展现人类的历史、生活和社会文化,这些故事和传说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3. 民间诗歌的抒情美学:民间文学中的诗歌往往充满人文关怀
和情感表达,通过诗歌的语言和韵律,可以呈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
感状态,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

4. 社会批判和文化传承:民间文学中也包含一些对社会现实的
批判和揭示,可以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批判的重要手段。

5.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民间文学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间文学的交流和理解,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
化交流。

民间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作用,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基础上的归纳总结。

其中,民间文学涵括了民众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美学价值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

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

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

”[1]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

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价值主体在与其价值客体相互作用中“唯一的”、“最有效的”价值中介。

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作,它用语言构筑形象、编织情节,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人们的生活、心理、情绪、感情等等。

”[2]其语言在呈现出与一般的文学样式相一致的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它独有的个性。

民间文学作为全民口头文学,包括了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曲艺等等。

这些不同文学样式采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民众创作,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

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

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

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

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

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

第3章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第3章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二)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
礼俗的生成、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原始 社会,人类为了狩猎和抵御自然灾害,交往中的礼俗是 为了调节人和自然的矛盾,形成战胜大自然的合力。阶 级社会,统治者观民风、采民俗并加以适当的吸收和改 造,是为了制定礼制,用礼制教化和垂范民众,从而又 化礼制为礼俗,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去 选择相应的礼。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都有 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礼俗的积极意义是使人际交往井 然有序,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缓和,最后达到人和事畅 业兴。
家庭结构内部有两对基本矛盾:一是血亲家长与直 系晚辈之间的矛盾;一是直系血亲与外性姻亲之间的矛 盾。九族,是封建家族的完型形态,也就是以本人为基 准,上推四代至高祖,下推四代至玄孙,连本人和他们 的配偶一起构成的父系血亲家族。在此基础上,又通过 联姻的方式,扩展更大范围的亲族结构,“七大姑八大 姨”的关系,便是封建关系的基底与内核。“朝中有人 好做官”。旧时,当官的可以按照血缘亲族关系互相提 携;在民间,当亲族成员的力量不足以担负某种职能时, 亲族结构就会向外延伸。“结拜兄弟”,成为准血缘关 系。“哥们义气”相当深厚。例如:“刘邦与项伯”、 “桃园三结义”等。
《刘三姐》获1960年第二届《大众电影》百 花奖最佳音乐奖,并在国外上映过,而且还受到 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 艺术片,它以如情似梦的漓江为背景,配上娓 娓动听的民歌,使古老传说充满了独特的艺术 魅力。影片浓郁的喜剧色彩和乡土气息,得到 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称赞。词作家乔羽精心制 作的数万句富有诗情画意、深刻哲理的歌词, 至今唱起来还是那么精彩动人。“风吹云动天 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刀切莲藕丝不断,斧 砍江水水不移”,吟唱着,洋溢着对山歌的回 味和对人生的体验。雷振邦利用广西特有的民 族曲调,经过自己艰苦的提炼加工,创作出一 首首旋律优美的民歌。

论述民间文学的价值

论述民间文学的价值

论述民间文学的价值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

这些作品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民间文学的价值。

一、民间文学是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

这些作品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人民智慧的珍贵财富。

它们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二、民间文学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等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们的语言、形式、节奏、韵律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价值。

三、民间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民间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

通过阅读和研究民间文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民间文学是社会历史的见证民间文学是社会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这些作品,可以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探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演进。

五、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品,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

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文化遗产、文学艺术、人类智慧、社会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基础上的归纳总结。

其中,民间文学涵括了民众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美学价值
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

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

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

”[1]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

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价值主体在与其价值客体相互作用中“唯一的”、“最有效的”价值中介。

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作,它用语言构筑形象、编织情节,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人们的生活、心理、情绪、感情等等。

”[2]其语言在呈现出与一般的文学样式相一致的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它独有的个性。

民间文学作为全民口头文学,包括了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曲艺等等。

这些不同文学样式采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民众创作,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

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

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

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

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

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

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凿粉饰,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线秀》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无华:“你离开我们了,好比池塘里没有鱼,好比草地上没有露水”,“一颗星星照不亮地上的路,一粒种子不会使田野变绿”。

《线秀》中的这些语言,完全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乡音口语,非常具有亲切感,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语”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富有表现力,令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领略乡间那独一无二的美。

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

民间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朴素、简洁和三言两语”却具有“塑造形象的雄壮的力量”。

民间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不是像文人创作那样刻意挑拣一些艳丽、夸张,而在于它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引类譬喻”、“借物发端”。

在民间文
学作品中,天地万物,自然山川,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无一不被民间文学取用。

那些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现成的语言表达,就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常常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沟通。

在《线秀》里,线秀向线玲求爱时唱道:“亮晶晶的宝石啊,开口回答吧,不讲满一箩箩,也要讲豌豆粒那么大,我就好把它包好带回家。

”这是一个憨厚的小伙子对心爱姑娘的诚挚追求,短短几句话就把小伙子焦急、迫切的心情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在作家文学里头是很难找到的。

普希金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多听听民间的口语吧……在其中你们会学到许多在我们的杂志里决找不到的东西。


总之,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是丰富的,在整体上呈现出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

二、内容美
民间文学所描写的内容主要是民众的主流思想价值观,是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寄托。

民间文学具有强烈的生活属性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反映了人类日益完善成熟的过程,记录着人类的思想和经验,描述了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日常生活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

说来民间文学是—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评议符号,是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的记载。

民间文学作为“承载和认识文化传统的文本”,它肩负着传播历史记忆的责任,因此,它必须以独特的审美方式,用优秀的作品,反映人类文明的精华。

民间文学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和娱乐功能,特别是具有历史记忆的功能,它是承载和认识文化传统的文本。

民间文学在各种民俗传承中最富有活力的,是其表现了人民的生活,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貌, 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材料, 在许多时候, 民间文学与民俗环境相辅相承, 水乳交融, 诸如七夕之夜, 妇女们在月色朦朦下“乞巧”的种种俗行, 就最为真挚地表达了她们的感情和愿望。

民间四大爱情传说都用曲折奇妙的情节讲述着各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其中这些故事中都有一对深受民众喜爱的情侣,故事里的女主人公,都聪明美丽、情深似海,而且敢作敢为。

综观四大传说,无不充满着浓烈的悲剧气氛,体现出深沉的悲剧美。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四大传说主人公对幸福的追求均以失败告终,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最终遭致毁灭。

织女私自下凡与牛郎结成夫妻而被王母捉回,牛郎追至长天却被银河隔绝,二人隔河相望,终年分离;梁祝同窗三年,情意甚笃,然未能聚合,梁死祝吊,纵身人坟;白蛇废弃千年修炼的正果,历尽艰辛,追随、扶持许仙,终被压于雷锋塔下;孟姜女千里寻夫,夫死骨埋,仰天恸地,哭倒长城。

这四大传说描写的都是爱情故事,然而其中最动人心弦的却常常不是爱情的描写,而是爱情的毁灭,这四则传说历经千年广泛流传,流泻出我们民族巨大的悲剧情愫。

这些悲剧无不使人深感同情,同时又使人们从悲剧的不幸中激发斗志,受到鼓舞。

“悲剧的亮色在于主人公的精神不灭,他们的毁灭正是为了实现美好理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3]四大传说的悲剧意义在于表现出人民反抗现实,寄美好理想于未来的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

他们往往以自身的毁灭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的爱情。

在对光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中,向黑暗和压迫作了彻底的否定。

他们敢于以自身的毁灭,不倦地探索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并以自身的悲剧引发人们深思,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正义感,鼓舞人们在否定不幸生活的同时去追求另一种幸福生活。

这正是悲剧美的力量所在,正是悲剧显示出来的撼人心魂的艺术感染力所在。

[4]
三、形式美
俄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民歌中有许多新鲜和淳朴的地方,而这足够我们的美感来欣赏。

”[5]不仅是民歌,其他民间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许多文学体裁起源于民间文学形式。

民间文学形式是是指各族人民过去和现在所创作传承和享用的各种口头文学作品, 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笑话、寓言、歌谣、谚语、谜语、史诗、叙事诗、快书、相声、小戏等等。

民间文学新鲜淳朴,不仅在于它们各种各样的外在结构形式上,更在于它们的修辞方式、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

《诗经》的主要形式是四言诗,早在《诗经》之前的民间歌谣中已有四言诗的雏形。

在屈原写作楚辞之前的一百多年, 这种形式的民歌即已流传。

词起源于民歌, 原是可以唱的歌曲, 曲起源于北方古代民族的民歌。

古典小说的产生也同神话、传说、民间说书有密切联系。

戏曲则是歌舞、对话、表演、故事等相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它产生的过程有相当长的演变经历, 最初只是歌舞表演与故事传说的结合, 这两种文艺形式都来自民间。

各种修辞方式,使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俗而不厌。

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歇后语,也叫俏皮话。

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样式;它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却又不乏诙谐幽默。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各种表现手法的熟练使用,使民间文学的魅力臻于极致。

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间长诗这些有散文、有韵文的篇幅较长的民间文学形式中,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比如远古的神话、传说,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民间文学是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时时散发着它那淡而长久的清香。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故事性强的文学形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因为在古代,民众的娱乐方式单一,作为娱乐方式的民间文学,要被大众接受,必须通俗易懂、长于叙事。

民间文学通过自己博大的家族,丰富的内容,通俗而深刻的思想,富于变化的艺术手法,奇诡的想象力,自由奔放的性格,给我们展示了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56.
[2]毕桪.《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
[3]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81,179.
[4]张元.《论我国古代四大传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7(2):42.
[5]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