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第七章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第二节 民间谜语
• 按字义作的谜,如“这个字真希奇,池 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一边大, 一边小,一边跑,一边跳,一边路旁吃 青草,一边偷偷把人咬”;“去头是字, 去尾是字,无头无尾,还是个字”; “牛过独木桥”。会意:“重逢”; “水落石出”;“多出一半”“八九不 离十”。
第二节 民间谜语
• 谜语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植根于人民 生活之中,谜底和谜面所涉及的事物, 都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 的,不仅如此,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 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 之中谜底和谜面所涉及的事物,都是人 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的。不 仅如此,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 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之中。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谚语与歌谣的区别点在于:谚语重哲 理,不重抒情;重讽诫,不重生活描绘; 重传言,不重歌咏;重概括,不重铺陈 叙述。 • 谚语的作用在于向劳动人民传授生产 知识和生活经验。它在指导人们分清善 恶是非、鼓舞斗争意志、培养高尚的道 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而且将继续发 挥着主要的作用。
第七章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 • • 第一节 民间谚语 一、民间谚语的含义、范围及其作用。 民间谚语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有 特点的体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 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有的 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训的意味。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谚语源远流长,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 我国先秦的《易经》、《诗经》、诸子 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古老的史诗中,都保 存和引用了许多古代人民的谚语。后魏 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农书》、元 代的《农政全书》和《田家五行志》、 明代的《古今谚》、清代的《古谣谚》 等书中,不同数量地收录了我国古代谚 语。每一时代都有谚语产生。

三月三民间谚语

三月三民间谚语

三月三民间谚语
摘要:
1.三月三的民间谚语概述
2.三月三民间谚语的来源和意义
3.三月三民间谚语的种类和代表性谚语
4.三月三民间谚语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正文:
三月三,即农历的三月初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巳节”。

在这个节日里,民间流传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谚语。

本文将对三月三民间谚语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其来源和意义,并介绍一些代表性谚语,最后探讨其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三月三民间谚语的来源和意义,与古代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

在这个时节,正值春耕春播之际,农民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化作了一句句富有地域特色的谚语。

这些谚语既有对自然气候的观察,也有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同时,三月三民间谚语还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三月三民间谚语中,有许多种类和代表性谚语。

比如关于气候的谚语:“三月三,桃花开;三月三,风筝飞。

”这表达了人们在这个时节对美好事物的期许。

还有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三月三,翻田耙地正当时。

”这提醒农民要及时进行农事活动,以保证农作物的丰收。

三月三民间谚语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其次,它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生动形象,也展示了民间谚语的韵律美感。

最后,三月三民间谚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三月三民间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如下: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作并广泛
流传的口头文学。

2.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歌谣: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等。

3.民间谚语:包括民间谚语、歇后语等。

4.民间曲艺: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5.民间戏曲:包括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价值:民间文学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

2.功能:民间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传承功能等。

四、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记录、间接采集等。

2.整理原则:包括保持原貌、尊重群众创造、去粗取精等。

五、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
1.传播方式:包括口传、书面传播、现代传媒传播等。

2.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

总结文化底蕴:俗语谚语的意义与用途

总结文化底蕴:俗语谚语的意义与用途

总结文化底蕴:俗语谚语的意义与用途。

一、俗语谚语的意义俗语谚语之所以能够在人们中间流传并广为流传,归根结底在于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从积累经验到总结出规律,再通过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后人,就是俗语谚语的根本含义。

1、传递智慧俗语谚语代表了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包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了人际关系、政治、宗教等各个领域,因此,它们在人们的思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推广美德俗语谚语涉及到了人们的生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们往往是由关于人类社会的经典智慧和最高价值观念而组成的。

可以说,这些谚语是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指南,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表达情感俗语谚语往往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经过数百年的沉淀,这些语言片段中富含着一种淳朴的情感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代表了人们真实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积淀。

二、俗语谚语的用途1、启示人生俗语谚语是人们在摸索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心得之谈,因此,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引用丰富多彩的俗语谚语,我们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生活智慧和经验,还可以激励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2、丰富语言俗语谚语的语言形式独特,富有韵律感和格调感,因此,在日交流和文学创作中都有阐发其内涵和外延的用途。

合理使用和巧妙引用俗语谚语,能够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弘扬传统文化俗语谚语传承后人的智慧,也是传承文化的形式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俗语谚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能够更好地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俗语谚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意义和用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知我们的世界。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语言的优势,使其拥有更广泛的语言魅力和文化价值,以期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语文谚语与俗语的意义

语文谚语与俗语的意义

语文谚语与俗语的意义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谚语与俗语则是语文中的精髓。

谚语与俗语是民间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传承着历史文化的传统,给我们的生活和思考带来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语文谚语与俗语的意义,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谚语的意义谚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凝练了丰富而深刻的道理。

它们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形式,将复杂的生活哲理传达给我们。

谚语通过提炼经验智慧,对人生、道德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化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谚语有时候也可以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它们具有启迪和教育的作用,培养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品质。

二、俗语的意义俗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俗语被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俗语既能传递一种普遍认同的共识,也能给人们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借鉴。

俗语通过简单且易懂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人们积累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社会。

三、谚语与俗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 启迪思考:谚语与俗语所传达的生活智慧常常使人深思。

当遇到困惑时,可以借助谚语与俗语来帮助自己理清思绪,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2. 指导行为:谚语与俗语是人们长期实践与总结的经验,它们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事准则。

通过遵循一些经典的谚语与俗语,我们可以避免错误和走弯路,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3. 激励士气:谚语与俗语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常常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前,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通过引用经典的谚语与俗语,可以给予自己更多动力和勇气。

4. 提高表达能力:谚语与俗语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掌握了一些经典的谚语与俗语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用适当的谚语与俗语来点缀我们的言谈举止,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语言魅力,也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5. 传承文化:谚语与俗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价值取向。

谚语与俗语的意义与用法

谚语与俗语的意义与用法

谚语与俗语的意义与用法谚语与俗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生活智慧。

它们既能够传递深刻的哲理,又能够概括人们的普遍认知和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谚语与俗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它们。

首先,谚语与俗语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中的总结和归纳。

由于人类的经验和思考具有共性,很多相似的情况和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会出现。

谚语和俗语恰恰就是人们对这些情况和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总结。

它们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形式概括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和经验,以此来指导行为和规范社会风气。

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谚语告诉人们,有时候良言虽然听起来不悦耳,但却能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谚语与俗语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生智慧,旨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句谚语告诉人们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就能够积累起丰硕的成果,取得成功。

“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则强调了食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粮食资源,节约消费。

此外,谚语与俗语在交流中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和记忆性。

由于谚语和俗语所包含的信息简洁凝练,常常以意象生动、押韵和重复的形式呈现,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记忆。

这使得谚语和俗语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

无论是在普通对话中还是在演讲和写作中,谚语和俗语的运用都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谚语寓意着一时的不利可能有着长期的好处,可以用来安慰他人,激励自己,在沮丧的时候给予人们一丝希望。

最后,谚语与俗语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谚语和俗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通过传递谚语和俗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今天的多元文化交融中,谚语和俗语也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

不仅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为国人提供一个思考自身文化特色的机会。

民间谚语有哪些

民间谚语有哪些

民间谚语有哪些范文一:民间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的语言经验,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生活智慧。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一些经典的民间谚语,例如:“一日之计在于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志者,事竟成”等等。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有关民间谚语的相关知识。

首先,民间谚语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而产生的,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这些谚语不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也直接指出了人们在生活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民间谚语来领会生活的真谛,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良好情趣。

其次,民间谚语是刻画生活的艺术,它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形象性。

一个经典的谚语不仅能够用极少的话表达出深刻的哲理,还能够使人心领神会。

例如“一日之计在于晨”,用短短的七个字表达了时间利用的重要性,而这种独特的艺术亦形成了我国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

最后,民间谚语是历史文化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民族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每一句谚语都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

例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不但要追求物质财富,同样也要注重精神生活的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谚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是人们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更是祖先智慧的传承。

我们应该适时地引用这些谚语,蕴含其中的智慧和人生经验,努力发掘其中更为深刻的内涵和人文价值。

要点分析:本文是一篇对民间谚语的介绍与讲解的文章。

文章重点详细讲述了民间谚语的来源和意义,特别是突出了民间谚语所具有的生活智慧、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用词方面,文章口语化较多,运用大量的引号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语言流畅、意义鲜明,尤其突出了民间谚语的重要性和人文价值。

范文二:民间谚语是人民智慧晶石,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智慧。

每个民间谚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参考。

猫走雪地梅花五下联

猫走雪地梅花五下联

猫走雪地梅花五下联
摘要:
1.猫走雪地梅花五下联的背景和含义
2.猫走雪地梅花五下联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3.猫走雪地梅花五下联的传承与影响
正文:
猫走雪地梅花五下联是一句来源于民间的谚语,它的全文是:“猫走雪地梅花五,鸡叫三声天亮了。

”这句谚语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冬天的景色,并以此暗示时间的流逝。

其中,“猫走雪地梅花五”形象地描绘了猫在雪地上行走时留下的梅花般的脚印,而“鸡叫三声天亮了”则表达了时间推移,天快亮的意境。

这句谚语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生动的描绘和寓意上。

首先,它以猫行走雪地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冬天的景色,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其次,它以“梅花五”暗示时间的流逝,寓意着时间的无情和宝贵。

在艺术特点上,这句谚语以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

猫走雪地梅花五下联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其影响深远。

首先,它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承载着我国民间的智慧和文化。

其次,它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影响了我国文学的发展。

许多文学作品都借鉴了这句谚语的表达方式和寓意,从而使我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猫走雪地梅花五下联是一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谚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篇一: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功能价值实用价值文学的产生源于劳动,民间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劳动息息相关。

由于民间文学是民众在劳动、生活中自发创造的,因而它的首要价值是实用价值。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产劳动的工具、生活和历史的教科书,也是驱散疲劳的娱乐工具。

我们分别论述。

(一)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这个作用自原始社会以来,直到如今始终存在。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种“举重劝力”的作用在各种劳动号子、夯歌、拉纤歌种保留自今。

藏族有一种“打阿尕”的调子,是很多人一起捶打混凝土时所唱的歌曲,如果节奏不统一,打出的地板和屋顶就不平了。

在劳动中人们是离不开歌声的,劳动号子虽然还只是最简单的民歌,但已起到了集体劳动组织者的作用,发挥了它的一定威力。

一些抬不起动的重物,因为有了号子,大家能一齐用力,竟可以抬起来了,对于原始人来说,这真是创造了奇迹,因此,他们就把这种语言的奇妙作用神圣化,认为最会唱歌的人是神派下来的。

在希腊神话中,传说太阳神阿波罗弹起琴来,使石头跳舞,对特洛亚城的建造起了巨大的作用。

2.坚定劳动信心,表达人民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

神话、咒语和某些歌谣、曲艺等不少作品都是企图用语言艺术的力量来征服自然,这是原始初民“巫术观念”的遗留。

原始初民认为词与物,“表象者”与“被表象者”是完全等价的,所以一些表示欲望的辞句,一经说出,便算达到目的。

这就就所谓的巫术中的“词语魔力”。

这种文化传统因其是最早产生的,因而也是最顽强的文化传统。

即使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也依然大量存在着将词语作为替代客观物或客观事实的潜意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祝愿之辞就是原始巫术观念的遗留。

人类文学发生的第一形态便是巫术咒语歌,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在民间文学这一块。

在陕北,春天播种之前,农民们常常请说书艺人来家唱一段“黄牛书”、“丰收乐”,保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

这种现象只是一种原始的“巫术观念”的遗留,并不是迷信,它表现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控制的欲望而不是服从。

3.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

在劳动时唱歌,不只以统一节奏,而且还能鼓舞干劲,提高劳动效率。

正如一首青浦田歌所唱:“山歌一唱,眼清目亮。

唱得精神,干得起劲。

”山歌对于人们劳动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在集体干活时“听到口号鼓动,肩上担子轻松。

”,“山歌记得牢,干活有目标”,这都是民众对民歌的估价。

关于民间文学的这种作用,也有许多美妙的传说。

例如传说刘三姐是山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一个最好的劳动能手,她曾经和外地插秧能手比赛,由于她山歌唱的好,结果取得了胜利。

据说,她只要在秧田四周插上一圈秧苗,再唱唱山歌,霎时间一块块田里就长满了秧苗了。

这个传说的浪漫主义夸张是很明显的。

但是它反映了一个现实情况,即干活时唱起歌来就可以忘了疲劳,不觉时间的长久,很快完成了任务。

就象一首江苏民歌所唱:“天要下雨北风狂,鸡要啼来扑翅膀。

船要快来双枝橹,人要出力开口唱。

” 4.总结生产劳动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

这是民间文学实用价值的重要一方面。

谚语,特别是农谚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口头技术课本。

至于从神话到故事和寓言中所总结的劳动经验,更是古往今来流传不绝的。

虽然它们采取了曲折的形式。

农谚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方面不,有关农时节令的、关于气象的。

在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从选种、播种到耕地施肥、锄草、灌溉、收割等技术经验都有无数谚语来反映。

如关于田间管理的“锄头自带三分水,多锄抗旱苗发肥。

”关于农业收获的“见蔓不见瓜,必定拿车拉。

见瓜不见蔓,只能挑几担。

” 在对答性山歌——“盘歌”和“对花”中,也有很多是关于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的。

如《刘三姐》歌剧中曾经引用过的一首就包含着不少农业知识:什么结籽高又高哎?什么结籽半中腰哎?什么结籽成双对呀?什么结籽棒棒敲哎?神话寓言中有不少作品是劳动知识的艺术概括。

神的形象多是按劳动能手的形象创造的,如后羿就是善射的打猎能手。

(二)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民间文学作品是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有着教育和娱乐的作用,它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也是娱乐的工具。

第一,人民运用民间文学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它对于我国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良好的影响。

在民间儿歌、童话中就进行着热爱劳动、勇敢、谦虚等道德教育,像《龟兔赛跑》、《小红帽》等等作品,从小就给儿童以很形象的感染。

可以说人们生来最先接受的一段教育就是民间文学的教育。

许多民间笑话、语言、谚语,都是从正面和反面来进行思想方法的教育的,对启发人们的智慧有良好的作用。

比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寓言,以生动的形象教育人们要克服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第二,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

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是靠口头文学来记载的。

如今在很多民族中,还流传着远古时代传下来的史诗、传说和歌谣,他们没有文字,民间歌手就是老师,民间文学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唯一媒介。

如苗族古歌共有十多首,从开天辟地唱到人类起源,又讲到“跋山涉水”的民族迁徙,内容十分丰富。

白族的“打歌”、彝族的一支阿细人的“阿细的先基”、彝族史诗“梅葛”等等都是远古流传至今的“口头历史课本”。

第三,民间文学是人们最熟悉最喜爱的文艺形式,是最普及最方便的娱乐工具,它能使劳动人民在繁重的工作之后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

正如安徽民歌所唱:“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上借忧愁。

三天不把山歌唱,三岁孩儿白了头。

” 在西藏我们看到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回来后吃了饭又去歌舞,有时一直唱到深夜,得到了愉快,恢复了体力,他们说:“歌能养人。

”【篇二:民间文学谚语的价值】所属栏目:摘要:关于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历年的研究论文数目相当可观,这说明人们早就注意到了民间文学中蕴含的巨大的美学价值,并曾在一定时期对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

本文拟从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方面对其审美价值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语言魅力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

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

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

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

”程麻教授认为“审美价值是文学其他价值因素的总体心理效应”。

李德顺教授也说:“审美价值,是人们的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精神价值,指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

”述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

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本文拟从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方面对其审美价值作一些探索。

一、口耳相传的独特性民间文学是一种草根文化,最初是由不识字或识字较少的民众创作的,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一样用笔、录音机或电脑等设备来存储知识,甚至有的民族连自己的文字都还没有,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

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

钟敬文先生说:“只有形式短小,记得住,讲得出,用得上,才便于创作,便于接受和使用。

”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有一首蒙古族《牧歌》唱道:“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这酋歌谣不到四十个字,却准确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鲜明地体现了简洁明快的语言特色。

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

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

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

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众人是圣人”仅五个字就说明了人多主意多的道理;“没有乡下泥腿,哪有城里油嘴”两句话就把城乡之间的紧密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种言短意深的谚语俯拾皆是,简洁凝练的语言特色相当突出。

在谈到民间故事的讲述时,李慧芳教授说:“优秀的民间故事家大都有这种惊人的本领:他只需用三言两语,就能很快的激活听众的情绪,调动他们的经验积累,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转化,让人产生绘影、绘神、悦心、悦意的感受。

”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民间故事家不可能信手拈来:没有简洁精炼的语言,就不可能达到“绘影”、“绘神”、“悦心”、“悦意”的效果。

高尔基说:民间文学“能很好的教我们用字节省、语言简练和形象性”是很有道理的。

二、未经雕琢粉饰,朴实无华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凿粉饰,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彝族民歌《我有大石岩》唱道:“你永仁县的衙门大,我永远不下坝;假若你要开兵来,我有大石岩;你的子弹比我多,我有乱石窝。

”这首歌完全是民间大白话,显得非常朴素。

傣族的民间叙事诗《娥并与桑洛》在写景多昂时说:“景多昂四面都是高山,泉水在山间流淌,竹楼成排成行,楼角指着星星和月亮。

”诗中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词藻,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不雕凿,不堆砌,显得平淡自然,清新恬美。

另一首《线秀》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无华:“你离开我们了,好比池塘里没有鱼,好比草地上没有露水”,“一颗星星照不亮地上的路,一粒种子不会使田野变绿”。

《线秀》中的这些语言,完全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乡音口语,非常具有亲切感,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李广田先生在谈到《线秀》的艺术特色时说:“就是朴素的美,或美的朴素。

”傣族的其他叙事诗如《葫芦信》、《召树屯》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他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也是如此,充满了朴素的美。

《诗话补遗》中说:“家常语入诗最妙”。

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语”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富有表现力,令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领略乡间那独…无二的美。

三、体现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

民间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朴素、简洁和三言两语”却具有“塑造形象的雄壮的力量”。

民间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不是像文人创作那样刻意挑拣一些艳丽、夸张,而在于它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引类譬喻”、“借物发端”。

在民间文学作品巾,天地万物,自然山川,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无一不被民间文学取用。

那些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现成的语言表达,就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常常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