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环境科学导论》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熟悉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方法,明确当前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理解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明确我国当前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及标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意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成因、现状及基本治理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基本原理,明确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及标准,为后续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基本治理技术,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及质量标准。

教学难点: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科技论文,网上资料查询汇总和专题讨论,加深对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技术,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及质量标准的了解,掌握污染控制基本技术原理。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组成;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组成,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分类,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3)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环境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2.重、难点提示(1)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组成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教学大纲教案: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教学大纲拟为大学一年级环境科学课程设计一套完整的教案,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依据,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为后续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第一章:环境科学导论1.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起源1.2 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3 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挑战1.4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2. 第二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2.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2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2.3 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原则2.4 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3. 第三章:污染与环境影响3.1 水污染及其控制3.2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3.3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3.4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措施4.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4.2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4.3 社会责任和生态文明建设4.4 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的推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教学大纲建议采用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手段:1.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地考察:带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环境问题,增加对环境科学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3.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评价方法和标准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态度等,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和实验报告: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实验,学生按时提交,并按要求写好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环境科学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09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5学分:2.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学等。

二、课程简介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课程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既传授近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科学成就,也讲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科学导论》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一个综合系统的认识,理解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科,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掌握人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体系;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领域,了解世界环境状况,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及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的概念,了解环境的多样性。

2.掌握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3.了解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4.了解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的概念主要内容:人类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第二节环境的多样性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人类需求与人类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doc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doc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 OF ENVIRONMENT学时数:54学分数:3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执笔者:徐颂编写日期:2005 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1、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绪论1、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3、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1. 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科学的内涵与任务-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2.2 环境科学理论体系- 环境系统理论- 环境质量评价理论- 环境演变与生态平衡理论2.3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环境监测与调查方法- 环境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法- 环境政策分析与制定方法2.4 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环境现状与趋势-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思政课堂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在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素养。

3.2 教学策略- 结合环境科学知识,引入环保案例,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环保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意识和行动能力。

3.3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 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 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介绍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意识和行动能力。

-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 环境问题分析:关注我国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事业,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环境科学知识和思政方面的成果。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期末考试等。

5. 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和自身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教学大纲环境学导论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环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环境系统、环境变量、环境影响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如自然界的循环性、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及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是环境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保护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第四部分: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环境伦理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学习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环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第五部分: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行动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

总结: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2. 掌握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成果;3. 理解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3. 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30分钟)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 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科学,旨在认识、保护、改善和管理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它涉及地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 介绍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20分钟)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来理解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40分钟)导入: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引发学生对环境科学发展的思考。

1. 介绍环境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0分钟)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逐渐加深,到环境问题引起全球关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再到环境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们将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脉络。

2. 分析环境科学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理论成果(20分钟)通过介绍环境法、环境伦理、生态足迹等重要理论成果,学生们可以了解环境科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0分钟)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科学性。

1. 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20分钟)包括生态学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通过简单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2. 介绍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30分钟)包括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等方法。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旨在介绍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环境问题意识和探讨环境保护策略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课程大纲1. 环境科学导论概述1.1 课程介绍1.2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3 环境科学的跨学科性质2. 环境系统与生态学基础2.1 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2 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 环境污染与治理3.1 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分类3.2 常见环境污染物及其影响3.3 环境治理理论与方法4. 环境监测与评估4.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方法4.2 常见环境指标与评估方法4.3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估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5.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5.3 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课堂讲授:由教师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探讨和方案设计,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验实践:学生通过参与环境监测、模拟演练等实验实践活动,提升环境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取环境科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培养学术写作和科研能力。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实践等,占总成绩的2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的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 课程论文:学生根据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30%。

4. 期末考试:对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科学导论的能力进行测试,占总成绩的20%。

五、参考教材1. 《环境科学导论》,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主讲教师:苏国兴等
指定教材:赵景联主编,《环境科学导论》,世纪高等教育环境工程系列教材,机械化工出版社,年第版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由来,人类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

通过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以及相关控制技术和污染物对生物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人类控制污染的相关措施,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污染后的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和环保意识。

第一章绪论
课时: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球环境
第二节环境问题
第三节中国的环境问题
第四节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第五节环境科学
第二章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课时: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气结构与组成
一、大气环境结构
二、大气的组成
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第二节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和污染源
二、大气污染物种类、存在状态和相互作用
三、大气污染物的危害
第三节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素
一、气象因素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二、大气污染指标
第四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一、大气污染控制
二、固态和液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三、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第三章水体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课时:周,共课时(五号宋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资源和水循环
一、世界水资源
二、中国水资源概况
三、水文循环
第二节水体污染与自净作用
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
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相互转化
三、水体污染物的危害
四、水体的自净作用和水环境容量
五、生物转化
六、水污染所造成损失
第三节水质指标、水环境标准与水环境保护法规
一、水质指标
二、水环境标准
三、水环境保护法规
第四节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一、活性污泥法
二、生物膜法
三、厌氧生物处理法
四、光合细菌法
五、缺氧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六、废水的微生物除磷工艺
第四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课时: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固体废物污染
一、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和特点
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原则和污染控制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
第二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一、压实技术
二、破碎技术
三、分选技术
四、固化技术
五、焚烧技术
六、热解技术
七、微生物分解技术
第三节固体废物处置技术
一、固体废物处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二、固体废物的土地填埋
第四节固体废物资源化
一、固体废物资源化国内外现状
二、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和基本途径
第五章土壤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课时:周,共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组成和性质
一、土壤化学组成与机械组成
二、土壤剖面形态
三、土壤性质
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
一、土壤环境背景值及环境容量
二、土壤污染
三、土壤自净作用
第三节土壤环境污染危害
一、重金属的土壤化学与生物化学行为
二、化学农药的污染危害与迁移转化
第四节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一、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二、污染土壤修复
第六章物理性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课时:周,共课时(五号宋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一、噪声源及分类
二、噪声污染的特性
三、噪声的声学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
五、噪声标准
六、噪声控制
第二节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一、放射性物质及其性质
二、放射性污染及其危害
三、放射性“三废”的处理与防治
第三节振动公害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一、振动公害污染
二、振动公害污染控制技术
第四节电磁辐射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一、电磁污染源及传播途径
二、电磁污染危害
三、电磁污染防治
第五节光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一、光污染
二、光污染控制
第六节热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一、热污染
二、热污染防治
第七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课时:周,共课时(五号宋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污染物在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一、对蛋白酶的影响
二、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一、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三、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第三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
一、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二、生物群落的影响
第四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一、协同作用
二、相加作用
三、独立作用
四、拮抗作用
思考题:
、什么是环境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
、当前中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环境学上将大气分为哪几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大气中存在的污染物可分哪几类?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哪些影响?
、影响大气扩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哪些可使空气污染减轻?哪些可使大气污染加重?
、与活性污泥相比,生物膜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由此产生哪些特征?
、为什么在描述水中有机物含量时,多以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等指标来反映,而不以具体有机物的含量表示?
、简述固体废物的污染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危害?
、简述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各污染控制途径?
、何谓固体废物的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各有什么特点?垃圾填埋场设计要注意哪些因素?
、何谓固体废物的资源化?试述资源化的原则及其基本途径?
、土壤有哪些基本性质?什么是土壤的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论述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及其环境行为?如何理解土壤的生物修复?
、试比较噪声公害和其它公害的异同点?
、简述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如何处理放射性废物?
、环境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有何作用?
参考书目
1、刘兆荣,环境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程发良,环境保护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盛连喜,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刘培桐,环境科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何强等,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窦贻俭等,环境科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7、黄儒钦,环境科学基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8、林綮信,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待教育北京,
9、关伯仁,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曲格平著,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曲格平著,中国的环境与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执笔人:苏国兴审稿人:戈志强
年月日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