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解析

有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解析
有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解析

教学设计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有理数的乘除法集体备课

有理数的乘除法集体备课 一、考试说明要求: 1.熟练运用各种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以三步为主); 2.能用各种运算律简化有理数的运算。 二、总体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本章的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2.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与上学期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3.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⑵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⑷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⑸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点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二)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共5课时,重点是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教学 三、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石娟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会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利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类比学习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课件出示)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 二、自主探究 -9+(+6);(-11)-7 (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的组成。 三、互评互教 (-9)+(+6)-(-11)-7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并同桌之间相互检测。 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

《有理数》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有理数》集体备课 主备课人:陈开军参与人;陈林王正伟孙谢阳 一、通读单元教材 提出学习本单元至关重要的几个问题: (1)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代数,对于负数绝对值的理解感到困难,常常出现符号错误 (2)有理数运算中出现计算错误是这一学段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单元教材解读: 主备人解读: 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已学过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构建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首先,从实例出发引入负数,接着引进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理数的运算是初等数学中的最基本运算,是学好后续内容的基础,这个基础打不好,势必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因此,使学生正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应该成为本章教学的重点,为达到此目的,教材用了相当的篇幅,设置“做一做”,运用“类比思想”(数轴),数轴的引入看到了有理数的有序性,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讲解有关概念,比如,运用数轴的直观并以事例说明解释,讲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还运用转化的思想,讲解了“减法”和“除法”的法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科学法则“信服”,使用时“深信不疑”,从而熟练掌握引进负数之后的有理

数的运算。在教学中,要强调有理数的运算是通过转化为非负数(小学学过的数)的运算实现的。因此,适当设置一些非负数数学题解题教学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题量不宜过多。建议采用比较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感受“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的转化思想。备课组成员补充解读: 王正伟补充:负数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负数的出现,但对于负数的意义,却知之甚少,对于学生来说,负数不是正数,可以通过数、算具体事物来理解其意义,负数的概念牵涉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我们的教材对负数概念就是通过“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引入在引入正负数的概念后,再让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陈林补充:本章的重点是有理数的运算。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 乘方是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也就可以利用乘法运算。科学记数法与乘方有关,因而可进一步加以介绍。近似数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有必要在本章作进一步的认识。近似数的内容与乘方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大数的近似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可以清楚地看出保留的有效数字的个数。 三、学情分析:

有理数加减法经典测试题

七年级(上)有理数的加减法测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 ) A. 1 B. -1 C. 0 D.不存在 2、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等于其本身,这个数是 ( ) A 、正数 B 、非负数 C 、零 D 、负数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B 、数轴上的两个有理数,绝对值大的离原点远 C 、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不是负数 D 、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已知a 为有理数,下列式子一定正确的是 ( ) A .︱a ︱=a B .︱a ︱≥a C .︱a ︱=-a D .︱a ︱≥0 5、下列各式中,等号成立的是 ( ) A 、-6-=6 B 、(6)--=-6 C 、-112 =-112 D 、 3.14+=-3.14 6、在数轴上表示的数8与-2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 ( ) A 、6 B 、10 C 、-10 D-6 7、在-5,-10 1,-3.5,-0.01,-2,-212各数中,最大的数是( ) A -12 B -10 1 C -0.01 D -5 8、比-7.1大,而比1小的整数的个数是( ) A 6 B 7 C 8 D 9 9、357,,468 ---的大小顺序是( )。 A 753864-<-<- B 735846-<-<-, C 573684-<-<- D 357468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 |-4|-|- 2.5|+|-10|=__________;|-24|÷|-3|×|-2|=_________ 2. 最大的负整数是_________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________ 3. 绝对值小于5的整数有______个;绝对值小于6的负整数有_______个 4. 的相反数是4,0得相反数是 ,-(-4)的相反数是 。 5. 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3 13的绝对值是 。 6. 3.14-π= ,-212 -313。 7. 大于且小于的整数有 。 8. 若 , ,则 _____0, _______0. -412114

初中数学13《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减法(一) [本节课内容] 1.有理数的加法 2.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本节课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将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非负数的加减运算. 3、掌握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的规律. 4、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 5、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知识讲解] 一、有理数加法: 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 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 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看下面的问题: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 5m记作 5m,向左运动 5m记作?5m; 如果物体先向右移动 5m,再向右移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移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3 = 8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 8m,写成算式就是(?5) + (?3) = ?8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2m,写成算式就是5+(?3) = 2

探究 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如下: 3+(—5)=—2; 5+(—5)= 0; (—5)+5= 0. 如果物体第1秒向可(或向左)走 5m,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向左)运动了 5m.写成算式 就是5+0=5 或(—5)+0=—5. 你能从以上7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 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题 例1、计算 (-3)+(-9); (2)(-4.7)+3.9. 分析:解此题要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解:(1) (-3)+(-9)=-(3+9)=-12 (2) (-4.7)+3·9=-(4.7-3.9)=-0.8. 例2 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新人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集体备课材料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集体备课材料 一、总体设计思路: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进负数,然后使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 2.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有理数的运算.通过归纳学生总结运算法则和运算律.为了避免因为小数、分数运算的复杂性而冲淡学习的重点,以整数运算的学习为出发点,然后过渡到含有小数、分数的运算.利用有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探索计算器的使用,利用计算器解决复杂数据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归纳、猜测、描述、验证、计算、尝试、交流. 二.总体教学建议: 1.有理数概念和运算含义的教学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注重对运算含义的理解.2.鼓励学生自己归纳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自己的思考与表达——交流,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规范的语言. 3.注重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删除繁难的笔算,实际问题和数学规律中出现的复杂运算,应鼓励使用计算器. 4.注重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注重实质、淡化形式(代数和的处理). 说明: 1.有理数及其运算与过去相比的变化: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数,数感的培养(对大数的感觉、估算)、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注重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淡化繁杂的运算. 2.计算器的目的和定位——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有趣的规律. 3.有理数的引入——数怎么不够用了.(正、负数的定义) 4.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5.有理数加减法的设计思路: 先整数后分数. 加法的设计思路:零对和数轴. 减法的设计思路:自己探索解决方法、探索规律. 6.代数和的渗透——注重实质、淡化形式. 7.数感的培养. 8.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处理. 9.有理数乘方的处理:注重对乘方意义的理解. 10.24点游戏——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三.总体评价建议 1.关注学生对有理数意义、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水平.对概念与法则学习的评价,不应单纯考查记忆和具体操作;对运算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能否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而不能过分要求技巧. 2.对于较复杂的有理数运算,关注学生是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重视对学生运用有理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并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对学生归纳、概括、描述、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四.知识网络: (1)知识与结构 分类 数轴 有理数概念相反数 绝对值 运算律 运算 运算法则

有理数加减法计算题(含答案)

1、计算: (1)3-8; (2)-4+7; (3)-6-9; (4)8-12; (5)-15+7; (6)0-2; (7)-5-9+3; (8)10-17+8; (9)-3-4+19-11; (10)-8+12-16-23; (11)-+-+10; (12)--+; (13)31-32+1; (14)-41+65+32-2 1; (15)-216-157+348+512-678; (16)-++111; (17)-4 32+11211-1741-21817; (18)+343-12125-88 3 ; (19)12-(-18)+(-7)-15; (20)-40-28-(-19)+(-24)-(-32); (21)-(--+(-6); (22)-32+(-61)-(-41)-2 1 ;

(23)-431731+; (24)521-; (25)--203 ; (26)-+- (27))(752723-+; (28)) (4 3 31-+; (29))432()41 3(-+-; (30))5 11(2.1++-)( (31)23-17-(-7)+(-16) (32)32+(-51)-1+31 (33)(-+(--+ (34)(-487)-(-521)+(-441)-38 1 (35)(+-(-+(-- (36) -+-; (37)535271+- (38)()?? ? ??++--??? ??-+2175.2415.0 (39)+(-)++(-)+; (40)9+(-7)+10+(-3)+(-9);

答案:(1)-5 (2)3 (3)-15 (4)-4 (5)-8 (6)-2 (7)-11 (8)1 (9)1 (10)-352 (11) (12)- (13) 32 (14) 4 3 (15)-191 (16)- (17)-22 1817 (18)-1424 19 (19) 8 (20)-41 (21) (22)-1121 (23)3 (24)- (25)- (26) (27)74 ; (28)12 5 -; (29)6-; (30)0 (31)-3 (32)-51 (33)- (34)-64 3 (35) (36) -; (37) 35 12 ; (38) (39)-; (40)0; 答案:(1)-5 (2)3 (3)-15 (4)-4 (5)-8 (6)-2 (7)-11 (8)1 (9)1 (10)-352 (11) (12)- (13) 32 (14) 4 3 (15)-191 (16)- (17)-22 1817 (18)-1424 19 (19) 8 (20)-41 (21) (22)-1121 (23)3 (24)- (25)- (26) (27)74 ; (28)12 5 -; (29)6-; (30)0 (31)-3 (32)-51 (33)- (34)-64 3 (35) (36) -; (37) 35 12 ; (38) (39)-; (40)0; 答案:(1)-5 (2)3 (3)-15 (4)-4 (5)-8 (6)-2 (7)-11 (8)1 (9)1 (10)-352 (11) (12)- (13) 32 (14) 4 3 (15)-191 (16)- (17)-22 1817 (18)-1424 19 (19) 8 (20)-41 (21) (22)-1121 (23)3 (24)- (25)- (26) (27)74 ; (28)12 5 -; (29)6-; (30)0 (31)-3 (32)-51 (33)- (34)-64 3 (35) (36) -; (37) 35 12 ; (38) (39)-; (40)0; 答案:(1)-5 (2)3 (3)-15 (4)-4 (5)-8 (6)-2 (7)-11 (8)1 (9)1 (10)-352 (11) (12)- (13) 32 (14) 43 (15)-191 (16)- (17)-2218 17 (18)-142419 (19) 8 (20)-41 (21) (22)-1121 (23)3 (24)- (25)- (26) (27)74 ; (28)12 5-;(29)6-; (30)0 (31)-3 (32)-51 (33)- (34)-643 (35) (36) -; (37) 35 12 ; (38) (39)-; (40)0;

有理数减法公开课教案

课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以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为课堂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知识,认识了正、负数;理解了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就为学习有理数减法奠定了基础。而本节的有理数减法,其核心是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利用加法法则进行减法计算。因此,本节课的有理数的减法其实就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能够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进而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和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相互转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推导。

五、设计思路 1、导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减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展开: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探索规律,形成有理数减法法则;接着引导学生学习例题,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算;紧接着引导学生拓展应用、内化升华;然后进行回顾反思、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3、结束:通过达标测试、反馈情况,最后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六、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减法法则,应用减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计算,归纳总结方法,学生通过练习,进行达标测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今天一天的气温为-3℃:4℃这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表示最高温减去最低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有理数的减法。 1、一下是一个室温计的图示,请同学们观察并读出温差?

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二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3.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的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删除了一些条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第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1)删除的内容删除的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了一些内容,例如:①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实验稿 P31) ②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稿 P32)③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验稿 P33)▲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①关于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实验稿 P39、P43)②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实验稿 P39)③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实验稿 P40)④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实验稿 P41)▲“统计与概率”部分删除的内容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2)新增加的内容新增加的内容▲“数与代数”中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①知道|a|的含义(这里 a 表示有理数)②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③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增加了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④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 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⑤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 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以上为增加的必学内容,此外,此次《标准》修改,还以标注“*”的方式,增加了选学内容,具体如下: *⑥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⑧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在“几何与图形”领域中,增加的内容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①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②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③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④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⑤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⑥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下面的要求是选学内容选学内容:选学内容 *⑦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⑧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⑨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 *⑩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3)在要求上有变化的内容(略)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基本保持了实验稿的要求,如:要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此外,还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使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记录:李春辉

有理数加减法100题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1)25-(-5)+6 (2) 6+9-(-7)(3) 8+3-19 (4) -7+5+9 (5) 6+(-8)-17 (6) -8+10+2 (7) 1.5+3-6.8 (8) 5-9+(-4)(9) 9-13+ (-6) (10)7-9+(-8)(11)15-9+8 (12)8+3-24 (13)23-19-17 (14)22-12-(-8)(15)7+6-15 (16)56-5-(-24)(17)15-6-(-9)(18)2-6+8 (19)6-(-8)-(-2)(20)5+(-8)+7 (21)4-9-3 (22)8+(-6)+(-7)(23)6-9-(-14)(24)8-6+(-8) (25)2-4.5+(1.5)(26)15+(-6)-3 (27)7-9-(-9)

(28)3-(-5)+(-8)(29)23+(-15)-8 (30)6+4-18 (31)4+(-7)-(-6)(32)12+(-4)-3 (33)12-25+8 (34)6+(-5)+(-8)(35)2-(-9)-8 (36)3+1.5-4.6 (37)25-9-(-12)(38)13+(-9)-3 (39)4+6-(-9) (40)21-(-5)+8 (41)3+(-8)-9 (42)16+5-(-2) (43)4+(-8)+(-9)(44)5-(-9)+6 (45)46+9-56 (46)2+(-12)+24 (47)6-(-7)-12 (48)13+4-18 (49)56+(-12)-34 (50)8-12-(14)(51)11+2-(-5) (52)8+(-9)-(-3)(53)15-19+(-8)(54)13+3-(-6)

2014年秋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导学案113有理数的加减法471

**有理数的加减法 第12学时 学习目标: 1、能把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算式写成几个有理数的和式,并能正确 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学习难点 :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一架飞机做特技表演,它起飞后的高度变化情况为:上升4.5千米,下降3.2千米,上升1.1千米,下降1.4千米,求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3.(-8)-(-10)+(-6)-(+4), 这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题,你会做吗?请同学们思考练习。 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 二、探索新知 1.加法、减法统一成加法 由于减法可以改写成加法进行运算,因此所有加法、减法的运算在有理数范围内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如: (-12)+(-5)-(-8)-(+9)可以改写成 (-12)+(-5)+(+8)+(-9) 做一做:(1) (-9)-(+5)-(-15)-(+9) (2) 2+5-8 (3) 14-(-12)+(-25)-17 2.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可以省略 如: 12+(-8)=12-8; (-12)+(-8)=(-12)-(+8)=(-12)-8 (-9)+(-5)+(+15)+(-20)= -9-5+15-20 练一练:将(-15)-(+63)-(-35)-(+24)+(-12)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3.加、减混合运算中“+”“—”号的理解 (1)可以看作是运算符号(第一个数除外) 如:-5-3+8-7可读作负5减去3加上8减去7 (2)可以看作是一个数的本身的符号 如:-5-3+8-7可以看作是(-5)+(-3)+(+8)+(-7),可读作负5、负3、正8、负7的和 4.省略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 练一练: (1)-3-5+4 (2)-26+43-24+13-46 三、 问题 问题1.计算 (1)(-4)+9-(-7)-13 (2)11-39.5+10-2.5-4+19 (3)5 4)1.3()53(4.2+ -+--

有理数加减法经典测试题

七年级(上)有理数的加减法测验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 A. 1 B. -1 C. 0 D.不存在 ()2、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等于其本身,这个数是 A、正数 B、非负数 C、零 D、负数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B、数轴上的两个有理数,绝对值大的离原点远 C、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不是负数 D、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已知a为有理数,下列式子一定正确的是 A.︱a︱=a B.︱a︱≥a C.︱a︱=-a D.2a>0 ()5、下列各式中,等号成立的是 A、-6-=6 B、(6) --=-6 C、-11 2=-1 1 2 D、 3.14 +=-3.14 ()6、在数轴上表示的数8与-2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 A、6 B、10 C、-10 D-6 ()7、在-5,- 10 1,-3.5,-0.01,-2,-212各数中,最大的数是 A -12 B - 10 1 C -0.01 D -5 ()8、比-7.1大,而比1小的整数的个数是 A 6 B 7 C 8 D 9 ()。9、 357 ,, 468 ---的大小顺序是 A 753 864 -<-<- B 735 846 -<-<-, C 573 684 -<-<- D 357 468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 |-4|-|- 2.5|+|-10|=__________;|-24|÷|-3|×|-2|=_________ 2. 最大的负整数是_________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________ 3. 绝对值小于5的整数有______个;绝对值小于6的负整数有_______个 4. 的相反数是4,0得相反数是 ,-(-4)的相反数是 。 5. 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31 3的绝对值是 。 6. 3.14-π= ,-2 -313。 7. 20、若零件的长度比标准多0.1cm 记作0.1cm ,那么—0.05cm 表示____________. 8. 21、大于-412且小于114的整数有 。 9. 19、x =y ,那么x 和y 的关系 10.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12,-6,0.54,7,0,3.14,200%,3万,-124,3.4365,-4 13 ,-2.543。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自然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 正数集合{ … }。 三、计算题(每小题2.5分,共20分) (1)-3-4+19-11; (2)-8+12-16-23 (3)??? ??--??? ? ? -75137413 (4)—9+(—343)+343 (5))3 2 ()41()61(21+----+-; (6)()[]()5.13.42.56.34.1---+--; ⑺ ()2 12115.2212 --+--- (8) 8+(-1 4)-5-(-0.2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推导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艘潜艇在水下50 m处,过了一段时间又上浮了15 m,现在潜艇在水下________米,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该怎样计算呢? 小学学过的加法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加法有哪几种情况?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16至18页,完成下列问题: 1.同号两数相加,取__相同的符号__,并把__绝对值__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__绝对值较大的加数__的符号,并用__较大的绝对值__减去__较小的绝对值__.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__0__.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__这个数__.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16至18页,相互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观察教科书中算式①②及对应的问题,归纳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2.观察教科书中算式③④及对应的问题,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3.观察教科书中算式⑤⑥及对应的问题,归纳互为相反数相加及有一个加数是0的法则. 【展示点评】(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小组讨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分几种情况?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从哪些方面总结的? 【反思小结】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分三种情况:同号、异号、与0相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进行的归纳.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探究点二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活动二:阅读教材第18页例1,相互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题(1)(2)分别是哪种类型?用什么法则? 【展示点评】第(1)题是同号两数相加,按法则1进行运算.第(2)题是异号两数相加,按法则2进行计算. 【小组讨论】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有哪些? 【反思小结】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一要辨别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二要确定__和__的符号;三要计算和的__绝对值__.即“一辨、二定、三算”.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探究点三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应用 例2 某市一天上午的气温是零下10℃,下午上升2℃,夜间又下降15℃,则夜间的气温是多少?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的加法的运算步骤.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异号 0运算步骤

道有理数加减法计算题

30道有理数加减法计算题 练习一 (一>计算题: (1>23+(-73> (2>(-84>+(-49> (3>7+(-2.04> (4>4.23+(-7.57> (5>(-7/3>+(-7/6> (6>9/4+(-3/2> (7>3.75+(2.25>+5/4 (8>-3.75+(+5/4>+(-1.5>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 (1>(-17/4>+(-10/3>+(+13/3>+(11/3> (2>(-1.8>+(+0.2>+(-1.7>+(0.1>+(+1.8>+(+1.4> (三>已知:X=+17(3/4>,Y=-9(5/11>,Z=-2.25, 求:(-X>+(-Y>+Z的值 (四>用">","0,则a-ba (C>若ba (D>若a<0,ba (二>填空题: (1>零减去a的相反数,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 (2>若a-b>a,则b是_____________数。 (3>从-3.14中减去-π,其差应为____________。 (4>被减数是-12(4/5>,差是4.2,则减数应是_____________。 (5>若b-a<-,则a,b的关系是___________,若a-b<0,则a,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6>(+22/3>-( >=-7 (三>判断题: (1>一个数减去一个负数,差比被减数小. (2>一个数减去一个正数,差比被减数小. (3>0减去任何数,所得的差总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4>若X+(-Y>=Z,则X=Y+Z (5>若a<0,b|b|,则a-b>0 练习二 (一>计算: (1>(+1.3>-(+17/7>(2>(-2>-(+2/3> (3>|(-7.2>-(-6.3>+(1.1>| (4>|(-5/4>-(-3/4>|-|1-5/4-|-3/4|> (二>如果|a|=4,|b|=2,且|a+b|=a+b,求a-b的值. (三>若a,b为有理数,且|a|<|b|试比较|a-b|和|a|-|b|的大小

有理数的加减法培优资料全

第02讲有理数的加减法 考点·方法·破译 1.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了解有理数加法的实际意义. 2.准确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理解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转换关系,会用有理数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并能准确求和. 经典·考题·赏析 【例1】()某天股票A开盘价18元,上午11:30跌了1.5元,下午收盘时又涨了0.3元,则股票A这天的收盘价为() A.0.3元B.16.2元C.16.8元D.18元 【解法指导】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首先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确定一个为正,另一个为负,其次在计算时正确选择加法法则,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用绝对值相加,是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符号,并用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 【变式题组】 01.今年省元月份某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市最低气温为-6℃,市最低气温2℃,这一天市的最低气温比低() A.8℃B.-8℃C.6℃D.2℃ 02.()飞机的高度为2400米,上升250米,又下降了327米,这是飞机的高度为__________ 03.()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m,吐鲁番海拔高度为-155 m,则它们的平均海拔高度为__________ 【例2】计算(-83)+(+26)+(-17)+(-26)+(+15) 【解法指导】应用加法运算简化运算 有理数加法常见技巧有:⑴互为相反数结合一起;⑵相加得整数结合一起;⑶同分母的分数或容易通分的分数结合一起;⑷相同符号的数结合一起. 【变式题组】 01.(-2.5)+(-31 2 )+(-1 3 4 )+(-1 1 4 ) 02.(-13.6)+0.26+(-2.7)+(-1.06)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活动设计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作用】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近承本章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后继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实数、整式、方程等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生活中的地理、物理等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教育、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探索带来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通过生生间合作、交流、竞争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及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法则中减法到加法的转变过程,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1.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学习了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的应用并不陌生,另外他们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运算能力。 2.本校属于城乡结合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他们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都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都较弱。 3.做为初一新生,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善未培养,虽然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也较强,但交流合作的意识不强,自主探索的效率也较低,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差。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有理数加减法知识点归纳

一、有理数的加法 1、两个有理数相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两个正数相加;②两个负数相加; ③异号两数相加;④正数或负数或零与零相加。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 ①有理数的加法和小学学过的加法有很大的区别,小学学习的加法都是非负数,不考虑符号,而有理数的加法涉及运算结果的符号; ②有理数的加法在进行运算时,首先要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否有零?接下来确定用法则中的哪一条; ③法则中,都是先强调符号,后计算绝对值,在应用法则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算符号”,“再算绝对值”。 3、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根据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加起来,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

算律,可使运算简便。 4、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有理数的减法的意义与小学学过的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设,则, . 因此,.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5、计算 (1);(2); (3);(4).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6、计算: (1); (2); (3). [分析]适当运用运算律.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小结](1)尽量把正数分成一组,负数分成一组分别计算; (2)遇到分数运算时,尽量把异通分的分为一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