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环境恶化和治理

合集下载

阿拉善地区沙地治理开发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阿拉善地区沙地治理开发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 摘
要] 就阿拉善地 区沙地治理开发项 目 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 并提 出减轻其不良环境影响的
对 策。
[ 关键词] 沙地治理 ; 环境影响 ; 分析 ; 对策
中图分 类号: 7 . x 1 14 文章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9—0 8 (0 6 0 —0 5 10 0 8 2 0 ) 3 0 2—0 1
维普资讯
扎鲁特旗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的思考 闫国明 水源不足或丧失供 水能力 的农村 自来水工程 , 因修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9
资金需求较大 , 暂不可 回收 , 待总站运营正常 , 资金有 所积累时 , 每年集 中重点投资进行改造。改造 1 回 处 收1 , 处 逐步走 向安全运行 的轨道 。 以 上回收单位, 必须由总站负责安装水表 , 计量收费。
2 2 2 对 动物 的影响 ..
项 目因地制宜进行 草、 乔相配置 , 、 片相 灌、 带 网、 结合的植被建设 , 改善了生态环境 , 进而保障了水利设 施的正常运行。对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十分有利 , 从而 对 生 活质量 产生有 利影 响 。 项 目的实施将带动项 目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可带动当地草原生态建设工程 ,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地区经济注入活力, 有助于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项 目区建设 可提 供 大 量 的就 业 机会 , 对社 会 的整 体发展与进步起积极的作用。
维普资讯
5 2
内 蒙 古 水 利
20 年第 3 ( 06 期 总第 17 0 期)
【 水保 与 生态 】
阿拉善地 区沙地 治理开 发环境 影 响 因素 分析 及对 策探 讨
范 永 军
( 阿拉善盟澳援 办, 内蒙古 阿左旗 7 0 0 ) 5 3 6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措施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措施

阿拉善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荒漠区东部,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程度高,存在气候干旱、沙尘暴频繁、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水资源短缺、植被严重衰退、草地面积缩小、绿洲萎缩、沙漠化土地扩大、生态难民增多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用于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恢复。

生态环境关系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及时掌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环境概况1.1地理位置阿拉善盟处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北纬37°24′~42°47′,东经97°10′~106°52′),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盟。

境内东西长800km 、南北宽400km ,总面积约27万km 2,平均海拔为1000~1400m 。

阿拉善盟东北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相接壤,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隔贺兰山相望,西南毗邻甘肃省,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达734.71km 。

1.2地貌条件阿拉善盟地域十分辽阔,地势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南向北逐渐平缓。

全境由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大沙漠贯穿,形成了总面积约为8万km 2的阿拉善沙漠。

北部为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由贺兰山、合黎山、首乌山及马鬓山封闭环绕形成了阿拉善内陆高原盆地。

自南向北由狼山余脉、罕乌拉山和雅布赖山斜插,将高原分割为沙漠、戈壁、山地、湖盆、平滩等不同地貌类型。

1.3气候条件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内陆腹地,远离海洋。

海洋湿润气流被周围的群山阻隔,无法进入,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该气候区的特点为降雨稀少、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异常干旱。

全盟年平均气温为6.0~8.5℃;年平均降雨量为40~200mm ,由于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多集中于7—9月,且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平均蒸发量为2866.9mm ,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日照时数高达3300~4700h/a ,年太阳总辐射量为615.32~690.67kJ/cm 3;境内风大沙多,风向多为西北且集中在冬、春季,风期长达5~6个月,平均风速为2.9~5.0m/s ,沙尘暴日数为9~12d 。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东临辽宁、吉林两省,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界俄罗斯,南与河北、山西两省接壤,地跨东经97°21'~126°03',北纬37°24'~53°23'。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地势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由于内蒙古处于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本文将就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1.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出产地之一。

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再加之长期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当地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中尤以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突出。

2.草原生态退化内蒙古是著名的草原大省,由于牧民滥放、过度放牧等不当行为,导致当地草原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严重加速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面积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受损、草原生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

3.水资源短缺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

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缺水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土地沙化严重内蒙古草原地区大面积土地发生沙化现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严重亏损,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等问题,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破坏,内蒙古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严重损失,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受到了威胁,特别是一些大型野生动物如狼、马、鹿等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1.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处偏远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重工业和煤炭开采等大规模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从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1. 气候变化加剧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显现,内蒙古的气候变化更加明显。

夏季高温干旱,冬季严寒漫长成为常态,气候极端事件频发。

这种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草原退化、沙漠扩张等问题日益突出。

2. 生态破坏加剧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过度放牧、煤炭开采等行为导致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化等问题严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 污染问题凸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内蒙古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断受到破坏,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对当地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1. 经济发展压力大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经济发展压力巨大。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而另一些地区的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 盲目的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内蒙古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经济增长,盲目追求GDP,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凸显。

阿拉善地区近5年生态环境状况及动态变化

阿拉善地区近5年生态环境状况及动态变化

v i r o n me n t q u l a i t y o v e r l a l s i t u a t i o n a l i t t l e c h a n g e ,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Q u a n Me n g b i o l o g i c a l a b u n d a n c e , v e g e —
2 .T h e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A u t o n o mo u s R e g i o n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Mo n i t o r i n g C e n t e r S t a t i o n, Ho h h o t 0 1 0 0 1 0;
阿拉 善 地 区 近 5年 生 态 环 境 状 况 及 动 态 变 化
周建秀
谷 雨

生态 环 境 ・
阿 拉 善 地 区 近 5年 生 态 环 境 状 况 及 动 态 变 化
周建 秀 ,谷 雨。
( 1阿拉 善 盟 环 境 监 测 站 , 内蒙 古 7 5 0 3 0 6 ; 2 内蒙 古 自治 区环 境 监 测 中心 站 , 呼和浩特 0 1 0 0 1 0 ; 3 . 南京信息工程 大学, 江苏2 1 0 0 4 4 ) 摘要 : 利用遥感 与 G I S技 术 , 以2 0 0 6年 、 2 0 1 1 年 L a n d s a t T M 卫 星遥 感 图像 为 基 本 数 据 源 , 对 阿拉 善 地 区 生 态 环境现状及 动态变化进行 了解译 , 建立 了阿拉善地 区生 态环境遥 感监测数 据库 , 分析 了阿拉善 地 区土地 利 用 现状及 生态环境 变化 。结果表 明, 与2 0 0 6年 比较 , 近 5年 阿拉善地 区生态环境质 量 总体 状况略 有变化 , 生 态 环境评价 指标体 系中全盟 生物 丰度 、 植被覆 盖指 数呈现好转趋 势 , 但 由于气候逐 年趋 于干 旱阿拉善地 区水 网 密度指数 的下降和土地退化指数 的增加 , 同时由于环境质量人 为 负面影响 没有得到根 本遏制 , 致使近 5年 间

内蒙古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思考与对策——以阿拉善盟生态综合治理情况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内蒙古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的思考与对策——以阿拉善盟生态综合治理情况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面 防沙 治沙 , 树 造林 , 植 绿化 国土 的意 识进 一 步增 强 , 社 会 各 界 踊跃 投 资 、 力 进 行 造 林 绿 化 、 树 造 林 防 投 植 沙 治 沙 活 动 , 后 建 起 了军 民共 建 林 、 年 林 、 融 先 青 金
风 力 的作 用下 . 兰布 和沙 漠 以每 年8 l 米 的速 度 乌 米一 0 1
专 题分 析 . 以期 为 “ 十二五 ” 间西 部生 态脆 弱地 区生 期 态综合 治理 提供 一些 新 的思路 。


阿 拉 善 盟 生 态 环 境 现 状
阿拉 善 盟处 于 我 国西 北 干旱 区东 端 , 内9 %的 境 3
度 收缩 、 相对 集 中” 为核 心的 “ 移发 展 战 略 ” 即将 生 转 , 产 力要 素 向发 展条件 相 对较 好 的地 区集 中 ; 口 向城 人 镇集中, 农业 向绿洲 集 中 , 业 向 园 区集 中 , 动力 向 工 劳
大部 分 地 区极端 干 旱 , 乏 地表 径 流 。该 区域 年 均 降 缺 水 量 只有4 ~ O 毫米 ,而 蒸散 量 高达6 5 15 毫 米 。 020 5~ 4 9 水 资 源不 足 、 水 资源 的过 度 开采 与不 合 理利 用 导 致 对 绿 洲 面积 萎 缩 、 下 水 位 下 降 , 个 绿渺. 地 整 f I 生态 系 统 受
带 等 阿拉 善 地 区三 大生 态 屏 障 近几 十 年 出现 了严 重 退化 。2 世 纪5 年代 长达 8 0 里 、 0 0 0公 面积 达 1 3 0 方 13平 公 里 的 梭 梭 林 目前 仅 剩 3 6 余 平 方 公 里 , 减 少 80
6 . %:额济纳旗胡杨林面积 由5 0 53 9 0 平方公里减少到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为广阔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包括沙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1、草地退化内蒙古有大片的草原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草原的退化问题越来越明显。

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草地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以及气候变化、沙漠化等自然原因。

这导致草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化加剧,动物资源减少,居民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也受到了威胁。

2、沙漠化内蒙古是我国沙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内蒙古的沙漠化程度和速度正在逐年加剧。

沙漠化会侵蚀水土资源,引发风沙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据统计,内蒙古的沙漠化区面积已经超过7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3、水资源短缺内蒙古的水资源短缺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内蒙古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上干旱气候,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

另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是问题之一。

水资源短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困难,同时也加剧了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

4、大气污染内蒙古的大气污染也比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产生的大量废气排放,以及污染治理技术不完善。

大气污染带来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恶化,健康问题增加,甚至引发雾霾。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草地保护内蒙古在草地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草原移民搬迁工程、推广增殖放牧技术、增加草地禁牧区等等。

这些措施旨在减少草地过度开发和过度放牧,保护草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化,增加牲畜数量和提高质量。

2、沙漠化治理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也在得到有效的治理。

其中包括荒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工程、沙石植被保护等措施,旨在提高沙漠环境的生态稳定性、泥沙旋流度和生物多样性,减轻沙尘暴的影响。

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

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

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阿拉善治沙是指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治沙工作,目的是恢复和保护阿拉善沙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扩张。

阿拉善盟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势高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加上过度的人类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阿拉善盟开展了一系列治沙工作。

下面将介绍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

1. 构建植被系统:植被是防止沙漠扩张、固沙保土的关键。

阿拉善盟在沙地上大面积种植抗沙植物,如柠条、沙棘、野黄骨柳等,建立起了良好的植被系统。

这些抗沙植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中生存,不断生长、繁殖,并且能够固定沙土,阻止沙漠向外扩展。

2. 进行人工植树造林:除了引入天然的抗沙植物外,阿拉善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植树造林。

在沙漠地区,选用适应性强、耐旱能力强的树种,如沙柳、碱蓬、榆树等进行造林。

这些树种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地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

通过人工植树造林,逐步建立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有效减缓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进程。

3. 引导畜牧业合理发展:阿拉善盟将畜牧业与沙漠治理相结合,通过合理的畜牧管理方式,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提高黄土高原牲畜的草食量。

合理的放牧管理不仅能保护草原植被,还能促进草地的恢复和生长,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4. 加强水资源管理:水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阿拉善盟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建设水库、塘坝,改善灌溉系统,提高土地的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雨水和融雪水,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5. 推广科学技术:阿拉善盟积极引进和推广沙漠治理的科学技术。

如引入人工降雨技术,通过云seeding 人工增加降雨量,更好地满足植被对水分的需求。

此外,还进行了沙坑试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和优化治沙措施。

总之,阿拉善治沙的生态原理是通过构建植被系统、植树造林、合理发展畜牧业、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推广科学技术等方式来恢复和保护沙地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环境恶化和治理引言:人类,无论处于发达社会还是发展中社会,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

人类如果想保持相对于大自然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下面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为实例,浅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环境人类保护治理发展1.自然地理概况1.1总况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地理坐标为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

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

[1] 1.2气候条件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

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

极端最低气温-36.4℃; 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

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

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

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 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 200毫米。

年日照时数达2 600 - 3 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

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米,年均风日70天左右。

[2]1.3水文条件黄河流经阿拉善左旗的乌素图、巴彦木仁苏木,在境内流程达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亿立方米。

额济纳河是盟内唯一的季节性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至巴彦宝格德水闸分二支。

西为木仁高勒(西河),注入嘎顺淖尔(亦称西居延海);东为鄂木讷高勒(东河),下记分数支,注入苏泊淖尔(亦称东居廷海)、京斯田淖尔(又称古居廷海、天鹅湖)和沙日淖尔。

额济纳河在盟境内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lO亿立方米。

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许多冲沟中一般有潜水,有些出露成泉。

在三大沙漠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500多个,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湖盆面积1.07万平方公里,集水湖面积400多平方公里。

这里绿草如茵,湖水荡漾,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是良好的牧场。

[2]1.4土壤条件阿拉善荒漠区处于我国西北的干旱中心,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

该区四周被喜玛拉雅山运动抬生的中低山地和剥蚀残丘所环绕,内陆成波浪起伏的准平原化特征。

高原腹地覆盖着第三纪、第四纪的湖泊沉积物和近代冲洪积、风积物,因而形成巴丹吉林、腾格里以及乌兰布和三大沙漠。

[2]2.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现状2.1湖泊干涸,湿地消失,绿洲萎缩。

分布于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境内以东西居延海为主体,面积为2485平方公里,包括湖泊、盐化沼泽和泥碳地、芦苇地等湿地,自1961年开始相继消失。

地下水因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水位持续下降,水质逐渐恶化,两湖地区井水含氟量、含砷量普遍超标。

东西居延海盐漠广布,湖岸沙丘向湖心逼近;古日乃湖与拐子湖周边已形成重盐土和斑状梭梭残林及流沙地;绿洲面积由6500平方公里退化到目前的3328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13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减。

2.2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横贯东西800公里的113.3万公顷梭梭林仅剩38.6万公顷残林,并正以每年0.1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贺兰山西麓天然次生林更新困难,目前仅存3.58万公顷;胡杨林面积由解放初的5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2.94万公顷;草场退化面积达334万公顷以上,原有的130多种植物种现仅存30多种;植被覆盖度降低了30—80%,大面积的草场已无草可食;180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或迁栖他乡,或濒临绝迹。

[3]2.3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

全盟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土地面积的82.3%。

在风力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20米的速度扩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沙尘暴频次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

2.4土壤盐渍化面积日趋扩大、加重。

人类活动如放牧、樵采,使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牲畜践踏等影响,土壤盐渍化程度增高,地下水矿化度加剧,土壤剖面含盐量加重,地表结皮加厚,土壤变成盐土。

[4]开垦荒地,机井漫灌农田,而又排水不畅。

引起盐渍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致使相当一部分农田成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

3.环境问题产生根源3.1人类活动加剧,荒漠草原长期超载过牧。

建国初期,阿盟人口3.41万人,至2000年人口总量达到19.63万人,为建国初期的5.75倍。

其增长幅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周边大量灾民涌入,生育政策失误,安置大量复转军人等。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牲畜数量也急剧上升。

1949年载畜量为80.14万羊单位,1980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为360.01万羊单位,到2001年为227.65万羊单位。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畜群结构也从大小畜同步发展逐步转变为以山羊为主,到2001年山羊占牲畜总量的67.73%。

3.2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很低。

以“山地—戈壁—沙漠—黄土高源”为代表的地表景观结构,不仅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区别于地球上其它地区的显著标志,而且,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边缘山地祁连山抬升并发育了巨大的内陆河水系,地表径流携带着山区剥蚀物穿过河西走廊以后,在阿拉善高原沉积下来。

在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荒漠性的植被与土壤的背景下,由于风力的分选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

在“山地—戈壁—沙漠—黄土”系统中,阿拉善地区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因而,阿拉善地区是祁连山以北生态脆弱区的核心区。

3.3气温升高,潜在蒸发能力增强。

20世纪9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较60年代上升了0.4—0.5℃,阿拉善地区观测显示,同期8个气象站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29℃。

其中拐子湖地区上升了2.20℃。

若以温度最高的1998年与相对较低的1967年比较,平均上升幅度为3.63℃,其中额济纳和拐子湖气象站上升幅度达4.20℃,与其它地区相比,阿拉善地区的增温幅度是非常惊人的。

尽管有专家指出,西北干旱区的多数地区随着气温升高降水有所增加。

然而,在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干旱或极端干旱区,降水量的微弱增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意义,而且,因气温升高造成的蒸发能力增强,尤其是冬春季节气温升高,土壤水分散失加快,土壤干燥疏松,是造成沙尘暴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4黑河流域中游大量引水,向下游输水量大幅度减少。

额济纳旗处于阿拉善高原与北山荒漠的交接带。

气候极端干旱,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极端脆弱。

幸赖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在穿越河西走廊以后有余水下泄,形成了面积为3.19万平方公里的额济纳干三角洲,并滋润着面积约0.33万平方公里的现代荒漠河岸绿洲,构成了额济纳旗唯一可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荒漠绿洲。

从黑河中下游分界断面的水文观测显示,20世纪50年代过水流量为12.24亿立方米/年,到90年代为7.58亿立方米,进入额济纳旗径流量(狼心山断面)分别为5.0—6.0亿立方米/年和3.46亿立方米/年,其中1992年只有1.83亿立方米/年。

[4]4.治理方案及取得成果4.1积极迁移人口,减少人畜活动,禁牧还草。

通过对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在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全盟生态治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目前已成功搬迁转移牧区人口2800多户11000多人。

在搬迁转移的实践中,各级政府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基本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特别是孪井滩移民开发建设,已经开始发挥整体效益,共吸纳生态恶化区牧民7400人,其中阿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塔拉图嘎查整体搬迁137户441人,退出荒漠化草场面积3700平方公里,实现了迁出区大面积保护、迁入区农牧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双赢效益。

[5]4.2积极植树,封山育林。

贺兰山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育草取得了成功。

1999年至2000年迁出牧民856户3520人,退出牲畜15万头(只),实现了彻底的退牧还林草,保护区面积扩大到8.85万公顷,林区植被覆盖率由退牧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42%,古树繁茂,绿草丛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多,彻底解决了贺兰山林区长期过牧、林牧矛盾突出的历史难题。

4.3力开发生态水利工程。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抢救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多年的人工抚育,复壮更新胡杨林0.67万公顷,增加幼苗约800万株,使衰退的胡杨林开始恢复生机。

特别是随着黑河分水工程的顺利实施,今年7月东居延海进水面积已达23.6平方公里。

[4]随着黑河下游水利工程的开工实施,为顺利实现3年内再现东居延海碧波荡漾、天水一色美景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额济纳绿洲的生态全面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6]4.5加强科学成果的应用及推广。

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人工种植梭梭林并接种肉苁蓉的成功技术和经验,形成了干旱区生态治理过程中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技术体系。

以天然梭梭林为主的林草围封面积达到73万公顷,退化草场的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7]天然梭梭林封育三年后,枝条长度增加2—3.6倍,平均株高增长121厘米,冠幅年均增大3.1%,覆盖度由封育前的9.13%增加到21.61%,生物量提高4.7—8.9倍,每亩平均新生幼树70株以上。

草牧场围封保护三年后,生物量提高3—5倍,植被覆盖度由8—12%提高到15—32%。

5.总结自人类文明伊始,人类就依赖于大自然,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屡次遭到破坏,以致进入环境破坏再到人类受灾的反复循环中,人类从中得到无数深刻的惨痛的教训。

但是灾难总是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时至今日,人们认识到只有与充分认识大自然,遵循大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1]阿拉善计划委员会,1991年《阿拉善国土资源》,内蒙古出版社[2]阿拉善农牧业区规划委员会,1991年《阿拉善农牧业区划》,内蒙古人民出版社[3]刘魁中等,《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内蒙古出版社[4]刘钟龄、朱宗元《黑河下游绿洲生态受损与生态保育对策2001,干旱资源与环境 15卷 3期[5]阿左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汇报[6]王根绪,程国栋《近50年以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1998,中国沙漠 18卷 3期[7]阿拉善双峰驼保护协会,《关于阿拉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建设新牧区相关政策的建议》[8]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9]中共阿拉善盟委、阿拉善行政公署1996年《跨世界宏伟蓝图》[10]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