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探寻月球背面的秘密
月球背面的神秘之谜揭秘

月球背面的神秘之谜一直以来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好奇和想象。
作为地球上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曾经是人类探索的焦点之一。
然而,直到最近几十年,我们才有机会真正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月球背面一直被认为是一片荒凉、孤寂的区域,因为从地球上无法直接观测到那一侧。
直到1959年苏联的“月球3号”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并传回了背面的照片,人们才有了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
然而,即便在这之后,对月球背面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直到探月计划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环形山内。
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也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数据和图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由嫦娥四号携带的“玉兔二号”月球车所拍摄的照片和视频。
这些资料揭示了月球背面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与我们过去对其的想象截然不同。
除了地质构造外,月球背面还隐藏着另一项神秘之谜:来自宇宙深处的信号。
据科学家们的初步分析,月球背面相对地球背面更加安静,没有来自地球电磁干扰的影响。
这使得月球背面成为一个理想的地点,用来观测和接收宇宙中的微波背景辐射,或许甚至有望成为未来深空天文台的位置。
此外,月球背面的神秘之谜还延伸至其表面的化学成分和地质年代等方面。
由于受到来自太阳和宇宙射线的长期轰击,月球背面的岩石可能保存着更为丰富的信息,这对于我们理解太阳系的演化和早期地质历史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要更深入地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之谜,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探月计划和科学实验。
各国航天机构和科研团队正共同努力,计划未来几年内进行更多探测任务,或者甚至是人类登陆月球背面的行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相信月球背面的神秘之谜迟早会被彻底揭开,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总的来说,月球背面的神秘之谜充满着未知和疑问,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和探索潜力。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相信我们终将能够揭开这一谜团,更好地理解月球和宇宙,为人类探索和发展开辟新的篇章。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人类探测器首访月之暗面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人类探测器首访月之暗面“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访问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这一壮举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更加远大的目标进发。
“嫦娥四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第四阶段的任务,由“嫦娥四号”探测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组成。
它于2018年12月8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于2019年1月3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探测器一直无法到达月球的背面。
这是因为月球始终面总是朝着地球的一面,而背面一直朝向太空。
因此,通讯和导航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不仅要克服通讯和导航的挑战,还需要解决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雷达影响下的软着陆问题。
这一问题在前人的探测任务中一直未得到解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其他挑战,在探测器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了自身技术和创新能力。
随着“嫦娥四号”的着陆成功,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关于月球背面的信息。
探测器通过搭载多种科学仪器,可以对这一区域进行三维成像、测量月壳厚度、分析月球地质构造和成分等。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为人类在未来探索和利用月球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此外,这次任务的成功还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第三个成功着陆月球的国家。
这不仅是中国航天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和今天的背景下,这次成功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这一任务,中国将向国际航天组织发出一个信号:中国航天事业将以更开放的心态,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并为人类未来的空间探索和开发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探索中,中国航天事业将更加注重自身创新和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做出更多贡献。
它也将继续倡导和平利用空间,推动太空探索成为人类共同的事业。
嫦娥四号作文素材

嫦娥四号作文素材《嫦娥四号:天上那点事儿》嘿,大家知道不,天上有个嫦娥四号!可不是神话里奔月的那个嫦娥哦,是咱们人类实实在在派到月球背面去的“小家伙”。
咱就先说说这嫦娥四号去月球背面这事儿吧。
你说月球正面咱都探索得差不多了,可这背面却是个神秘之地。
就好像一个班级里,大家对前桌都了解透透的,可后桌到底啥样,还充满了问号呢。
嫦娥四号就是奔着这个神秘后桌去的。
想想看,它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那遥远的月球背面,还得完成各种任务,真是太不容易了。
还好,咱嫦娥四号厉害着呢,啥活儿都能干得漂亮。
采集数据、研究地质,说不定它还能在月球背面发现外星人留下的痕迹,哈哈!哎呀呀,这嫦娥四号的出现,可真是让咱老百姓也能没事儿聊聊天上的事儿了。
以前咱抬头看月亮,就只会说:“哇,月亮好圆啊!”现在可不一样了,咱可以说:“看,那就是嫦娥四号待的地儿!”一下子感觉和月球的距离拉近了不少呢。
要是赶巧遇到有人不知道嫦娥四号,那咱还能好好显摆显摆,给他讲讲这嫦娥四号的丰功伟绩。
而且啊,你说这嫦娥四号也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影响。
以前他们可能就知道个嫦娥奔月,现在好了,知道啥是真正的探索太空了。
说不定就有哪个小朋友因为嫦娥四号,立志以后也要当宇航员,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宇宙奥秘呢。
嫦娥四号就像是咱人类派出去的勇敢探险家,代表着我们去探索那无尽的宇宙。
它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可以走得那么远,可以触摸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地方。
总之呢,嫦娥四号可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探测器,它是咱全人类的骄傲,是咱们探索宇宙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以后咱再抬头看月亮的时候,可别光想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啦,也想想咱们的嫦娥四号在那遥远的月球背面努力工作的样子。
说不定它正冲我们招手呢,嘿,朋友们,我在这儿呢!加油,人类!。
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登陆 说明配图片

背一着 月刻了个嫦 的张陆 球,神月娥 神近区 背也秘背四 秘距, 面是月软号 面离并 东全球着成 年 纱拍通 经人背陆功 。摄过 类面的降 月 的“ 的的探落 月鹊 荣土测在日 背桥 度耀地器月 上 影” 、!上,球 午 像中 南今!人背 , 图继 纬天这类面 北 ,星 上是的,京 揭传 度午举痕成 时 开回 附成国迹为 间 了了 近功荣终人 古世 的着耀于类 点 老界 预陆的落第 月第 选在时在一 , 2019 1 177.6 45.5 3 10 26
中国的宇宙 飞船已经很 快成为有史 以来第一个 降落在月球 “背侧”的 航天器,这 是人类太空 探索的里程 碑。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的目标是将航天器降落在未经勘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 球表面最大、最古老、最深的陨石坑。上周末,机械探测器“嫦娥4号”进入了一条环绕 月球的椭圆轨道,距离月球表面15公里(9英里)。中国的飞行任务控制中心尚未确认着 陆尝试的时间,但官方媒体的报道称,这将是英国时间周四凌晨。宇宙飞船以前曾着中国朝着成 为美国和俄罗斯在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军力量的目标迈出一步。
月球背后的故事:探寻隐藏在月球之下的秘密

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之一,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从早期的天文观测到太空探索,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不断深入。
1969年,美国航天局“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成为人类历史上走向外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2、月球的背面虽然人类已经多次探索过月球,但其背后却鲜为人知。
事实上,月球背面和正面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背面的山峰更高、坑洞更深,且缺乏平原和海绵状的岩石结构。
这些发现让科学家开始思考,月球的背面是否隐藏了更多神秘的秘密?3、探测月球背面的任务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4号探测器,首次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嫦娥4号探测器的着陆点位于冯·卡门环形山内,这是一个直径约2000公里的撞击坑。
探测器还装备有多种科学仪器,用于探测月球地质、矿物、地幔结构和射电暗区等方面的信息。
4、月球背面的新发现在嫦娥4号任务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实。
例如,他们在冯·卡门环形山周围发现了一些未知的地质结构,这些结构推测可能是由月球内部岩石不断移动导致的。
此外,嫦娥4号还成功分离并培育了携带至月球的烟草和蚕卵,这为未来月球基地的生物学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未来的探索计划通过嫦娥4号任务,我们对月球背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仍有许多未知待探索。
未来,中国将继续进行嫦娥系列探测任务,预计在2024年前后实现人类登月的计划,并在2030年左右建成月球基地,为人类探索太空开辟新的篇章。
6、结语探索月球背面是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程,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惊人发现,揭开月球背后更多的神秘面纱。
探索月球“新大陆”——嫦娥四号月背着陆一周年回顾

太空探索丨【中国航天】探索月球“新大陆”—媒娥四号月背着陆一周年回顾文/杨诗瑞1▲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像▲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中国航天】丨太空探索▲嫦娥四号着陆区地理实体命名影像图终未能深入。
月球背面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 值,让科学界孜孜以求。
一方面,月背 地质情况与月面不同,研究月背地质演化历史对理解月球形成、地月系初期历 史和月球深层次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月 球背面分布有大量高地地形,遍布撞击坑和环形山。
著名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位于月背南部,是太阳系规模最大、最 古老的撞击盆地,它成型于39.2亿年 前,最深处达13千米,代表其经历的 撞击事件可能挖出月壳深处甚至月幔的 物质,是研究月球演变历史和深部物质 组成的钥匙与窗口。
另一方面,从月背开展电磁波天 文观测可以获得人类从未接触过的信 息,将揭露丰富的科学内容。
长期以 来,科学家们主要通过电磁波开展天文 观测,进而认识宇宙。
人类已开展过紫 外、射电、X 射线、红外及毫米波等绝 大多数谱段的观测,但由于电离层阻挡 和地球射电干扰,未能有效实施低频射 电天文观测。
低频观测对于全天空成像、宇宙黑暗时期特征、太阳物理和空间天 气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月球背面避 开了地球表面的电磁干扰,成为非常理 想的宇宙低频射电观测场所,为研究太 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提供可能,也 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 资料。
为什么没有国家登陆月球背面? 因为难度很大。
为什么“嫦娥四号” _定要挑战月背着陆?因为还没有人去 过,为了探索未知,“没有人去过”就 是挑战的理由。
探月工程十年磨剑,“嫦娥_号” 绘制形成全月地形影像图和三维立体 图,探测清楚月球外围空间环境以及月 表岩石的成分、类型和分布;“嫦娥二 号”完成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数字影 像图和三维立体图,探访日地拉格朗曰 点;“嫦娥三号”成功实施月球着陆, 开辟我国月球“巡天、观地、测月”的 历史。
月球背面的神秘之处知识点

月球背面的神秘之处知识点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一直以来都给人们留下了诸多谜团。
虽然人类已经成功登陆月球并对其表面进行了探索,但月球的背面始终是一个神秘的领域。
本文将带你了解月球背面的神秘之处,揭开其中的谜底。
1. 背面和正面的区别月球有一个永远面向地球的一面,被称为正面,而背面是指地球看不见的另一面。
由于地月自转的特殊性,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因此背面始终面向外太空。
正面和背面有着明显的地貌差异,背面相对来说更加崎岖不平,布满了大量的撞击坑,这是因为在月球形成初期,背面受到了更多的撞击。
2. 背面的特殊地貌月球背面的地貌相比正面更加多样化。
首先是高原和山脉,背面的山脉系统更加庞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冯·卡门山脉,它是月球上最长的山脉,延伸了约2400公里。
其次是巨大的撞击坑,背面的坑口更加平缓,而且密度更高。
此外,还有一些古老的月海,如摄动月海和宾达月海,它们形成于大约38亿年前的月球活动时期。
3. 月球背面的神秘信号自20世纪初夏威夷的帕洛玛山天文台发现后,人们就观测到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奇怪信号。
这些信号被称为"LDEs"(Lunar Transient Phenomena),其中包括闪光、闪烁等现象。
虽然科学家对这些现象还没有确切的解释,但一些研究表明这些现象可能与月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有关。
然而,我们仍需要更多的观测和实验证据来完全了解这些神秘信号的起源和含义。
4. 月球背面的未探索区域尽管人类已经实现了对月球的成功着陆和探测,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背面地区尚未被探索。
这些未探索区域中可能隐藏着更多的月球秘密,例如冯·卡门山脉以南的Aitken盆地,是已知最大的撞击坑,深度达到13公里,这里的地质构造更加复杂,科学家们相信它可能包含着更多的月球形成和演化的信息。
5. 未来的探测任务和研究计划为了更好地了解月球背面的神秘之处,人类还需要继续进行探测任务和研究计划。
嫦娥四号:探索月球背面的先行者

嫦娥四号:探索月球背面的先行者作者:程醉来源:《第二课堂(初中版)》2018年第09期嫦娥四号是嫦娥四号登月探测器的简称,它是我国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
嫦娥四号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组成。
在它之前,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都已经发射升空。
特别是嫦娥三号,更是已经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
然而,作为嫦娥三号的备份,嫦娥四号差一点儿就被“雪藏”了起来。
原来,在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之后,科学家们曾计划不再发射嫦娥四号,而是直接发射嫦娥五号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
不过嘛,世事难以预料。
科学家们一琢磨,嫦娥四号这么先进的探测器留着不用怪可惜的,并且咱们不是还有月球背面没有探测过吗?于是,经过一番详细的论证之后,决定派嫦娥四号去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月球背面?月球不是自己也在转吗?哪儿又是月球背面呢?原来,由于被地球引力锁定,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和天平动(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视运动)的作用等原因,在地球上永远只有约59%的月面能被观测到。
也就是说,月球背面41%的地方始终受月球阻挡。
第一个亲眼看到月球背面的太空人威廉·安德斯描述说:“月球背面看起来像我在孩提时玩过一段时间的沙堆,它们全都被翻起来,没有边界,只是一些碰撞痕迹和坑洞。
”由于人类从未涉足过月球背面,我们对那里的情况知之甚少。
所以,古往今来各种有关月球背面的神秘传闻甚嚣尘上。
神秘论者甚至认为,月球背面就是外星人潜伏的基地……实际上,月球背面并非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样,永远处于黑暗之中。
当我们看到月球向阳的一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月时,月球背面确实是黑暗的;但是当我们看到月球背向太阳的那一面,也就是月初月牙儿时,月球背面则是光明的。
由于是人类的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嫦娥四号探测月球背面的难度很大。
众所周知,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我们不能使用降落伞来减速,只能是一边降落,一边用变推力发动机把速度降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嫦娥四号:探寻月球背面的秘密作者: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9年第01期从嫦娥一号登月成功,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再到嫦娥四号的“月背”之旅……十几年的探索、38万公里的追寻,中国航天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备受期待的年终“航天大戏”终于来了。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下称“嫦娥四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出发,向遥远的月球飞去,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
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人类心中的神秘之所,思乡的情怀、探索宇宙的渴望,都交织在“举头望明月”的目光中。
此前,我国探月工程也曾分别实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任务,对月球进行探测。
然而,中国人及其探测器目光所及之处,仅仅是月亮的正面。
月球背面究竟是什么样,嫦娥四號将第一次身临其境地“触摸”它。
2018年12月12日下午,经过约110小时的奔月飞行,嫦娥四号到达月球附近。
16时39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发出指令,嫦娥四号在距月面 129 公里处成功实施7500牛发动机点火。
16时45分,嫦娥四号发动机正常关机。
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四号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近月制动获得圆满成功。
鲜为人知的是,嫦娥四号不但实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还创造了一个奇迹。
按照原计划,嫦娥四号在近月制动前,要实施3次轨道中途修正,结果只在12月9日进行了1次,就达到预期目标。
这样一来,嫦娥四号节省了用来修正轨道的燃料,从而更有利于执行后续任务,并延长设备寿命。
嫦娥四号在环月轨道运行18天后,其间不断调整环月轨道高度和倾角,进行与中继星中继链路、导航敏感器的在轨测试,于2018年12月30日8时55分,成功实施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道,预计这次着陆将在2019年1月3日进行。
与之前“奔月”的姐妹们不同,这次嫦娥四号瞄准的是月球背面,那么,嫦娥四号软着陆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12日进入环月轨道,截至2018年12月31日,嫦娥四号已经绕着月球飞行了19天。
对此,有网友问,嫦娥四号为何迟迟不落月?有专家解释,嫦娥四号要等着陆区天亮。
月球整体光照情况显示,嫦娥四号进入月球轨道时,它的预定着陆区南极-艾特肯盆地一带正在进入夜晚。
黑灯瞎火降落,万一摔跟头怎么办?由于一个月夜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所以嫦娥四号需要多飞一阵,等到落区太阳高照时降落,当然更加稳妥。
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专家组组长刘勇指出,嫦娥四号之所以要经过这么久的太空飞行,原因不仅于此,还跟嫦娥四号的入轨倾角与落区位置有关。
刘勇说,嫦娥四号进入环月轨道时,其轨道面与地月连线基本垂直,而它的着陆点经度在180度左右。
这意味着当时嫦娥四号的轨道并不经过落点,其间大约有270度的偏差。
这需要通过月球自转,花费时间逐渐弥补。
既然要等,为何不能推迟半个月发射?这就涉及发射窗口的问题。
嫦娥四号的发射时间要考虑很多的约束条件,使它与日、地(包括地面点和近地轨道)、月(包括着月点)的相对关系满足任务需求。
例如,奔月轨道需要调整近月点经度和飞行时间,让环月轨道临近着月点上空,为登月创造条件;奔月飞行过程中,要考虑太阳能帆板的受晒问题,要求太阳光入射方向与太阳帆板之间的夹角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此外,在飞行和着陆过程中,还要考虑连续测控问题。
在此背景下,嫦娥四号形成发射机会的交集只在2018年12月8日和9日各有2次,加起来也只有几分钟,正所谓“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千百年来,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锁定,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地球上的人们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
月球的背面,成为了“秘境中的秘境”。
各种月球探测器拍摄的月球照片显示,月球背面这张“面孔”并不漂亮,是一张“麻子脸”,陨石坑数量比月球正面要多得多,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密密麻麻。
月背的“皱纹”也多,布满沟壑、峡谷和悬崖,而月球正面相对平坦的地方比较多。
此外,月球背面还是个“厚脸皮”,它的月壳从整体来讲比正面要厚。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月壳厚度不一样,众说纷纭,至今仍是天文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降落还有更多科学目的。
月球分为三大地体,即克里普岩地体、斜长高地岩地体、艾特肯盆地地体。
前两个地体,美国、苏联都着陆巡视探测过,只有艾特肯盆地地体没有近距离就位探测过,因此这块区域目前就近距离巡视探测而言,属于处女地,在科学上会有很多新发现。
“月球背面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地方。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因为月球背面是接收低频辐射的一个完美场所。
“只有到月球背面去,才能够获得这些人类从未得到过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将蕴藏丰富的科学内容。
”由于屏蔽作用,在地面上无法开展低频射电观测。
受地球磁环境的影响,在月球正面开展低频射电观测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恰恰由于月球背面的磁环境非常干净,没有来自地球的无线电波干扰,是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如果能利用这一自然地形架设天文望远镜,就好像把“天文台”搬到了月球背面。
嫦娥四号降落地点为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个着陆点是如何选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嫦娥三号的着陆区在北纬45度左右的虹湾地区,探测器是按照这一纬度的光照条件设计的热控系统和太阳翼。
而大部分继承了嫦娥三号设计的嫦娥四号首选着陆区纬度也在40度至50度之间。
这样,嫦娥四号的着陆区从经纬度上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在这个大致范围内,科学家们看中了艾特肯盆地,这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这里蕴含着月球最早的信息,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对这里的探测将对人类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线索。
而在艾特肯盆地这个直径大约2500公里、深13公里的巨大撞击坑内,还有一个直径为180公里的冯·卡门撞击坑,其底部地势相对平坦,能较好地保证着陆安全。
恰好与冯·卡门撞击坑经度上相差约13度的地方,有一个称之为克雷蒂安的撞击坑,非常适合作为备选着陆区。
假如嫦娥四号第一天在主选着陆区没有成功着陆,第二天还可以着陆在备选着陆区。
除了科学上的意义,对冯·卡门撞击坑的探测还有另一层意义,它是以20世纪匈牙利裔美国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命名的,他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郭永怀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嫦娥四号要到月球背面安家落户,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它与地球不仅相隔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通信信号无法穿透的月球球体。
“搭桥”发射中继卫星,实现“飞鸽传书”是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
2018年4月24日,嫦娥四号中继卫星被正式命名为“鹊桥”。
“鹊桥”不大,重约448千克,卫星本体横向尺寸1.4米×1.4米,高度850毫米,加上天线高约3米,整个卫星尺寸与中型保险柜相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继星“鹊桥”主任设计师孙骥说,“鹊桥”虽然不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角,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使命就是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由于嫦娥四号在冯·卡门撞击坑着陆,设计师决定把“鹊桥”架在地月系统拉格朗日L2点上,这个位置处于地球和月球两点连线的延长线上,且在較小的天体也就是月球一侧,在这个位置,“鹊桥”既可以看到地球,又可以看到月球背面,因此,可以同时与地球和月球背面进行信息和数据交换,完成“中继”任务。
当然,如果中继星“守”在地月系统拉格朗日L2点不动,由于受月球遮挡,仍然“看不见”地球。
于是,设计师为其设计了Z向振幅约1.3万公里,绕地月系统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
“鹊桥”在这一轨道上做拟周期运动,既能“看见”地球,又能“看见”月球,可以同时与地球和月球背面进行信息和数据交换,通过定期轨道控制来保持轨道的稳定性,实现对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的中继通信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搭建通信桥梁,“鹊桥”还尝试为空间科学试验“牵线”,激光测距试验是其一。
目前,人类历史上最远距离的激光测距试验是依据1969年阿波罗11号在月球上放置的一套激光测距反射镜阵列进行的。
如今,在距离地球约40多万公里的地月系统拉格朗日L2点附近,“鹊桥”将尝试把远距离激光测距的纪录再度延伸。
“鹊桥”上还搭载了浙江大学研制的两台相机,用来拍摄天线展开的过程,若幸运,人们还会看到其拍摄的地月彩色合影。
为保证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我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技术不断升级。
GNC系统负责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奔月、环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特别是临近月球时的“踩刹车”和落月的过程,没有重来的机会,对系统的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相较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落月难度更高,难度主要来自于“月球背面安全着陆”。
因为整个落月过程由GNC系统自主操控,且回传画面会有一定的延迟,对地面人员来说,这个过程近乎是“盲降”。
为了防止在最紧张的、不可逆的月球背面着陆过程中“鹊桥”出现问题影响数据上传,GNC 系统设计了延时数据注入功能,就是提前把要注入着陆器计算机的数据发送到着陆器上的某个地方暂存,这个数据包带有时间标签,待到着陆器上的时间和该标签相同时,数据便会自动注入,如此,“鹊桥”的实时数据注入就成为了备份手段。
此外,GNC系统还可以“全程自主故障诊断与重构”,万一真的发生了故障,系统可以随时给自己进行“诊断”,找到并剔除病灶,通过身体各部分功能的优化再组合,保证机体整体功能的正常,确保落月过程的万无一失。
此外,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的两器分离,巡视器的月面就位探测、巡视探测,月昼月夜的交替等挑战也将考验GNC系统的智慧。
如何保证嫦娥四号着陆时不会“闪着腰”?面对体重超过1吨的嫦娥四号,为实现软着陆,科研人员在着陆器上安装了反推发动机。
但能否经受住最后的“一落”,着陆器的四条腿至关重要。
这四条腿的学名叫“着陆缓冲机构”。
它能够利用缓冲功能,将嫦娥四号着陆月面瞬间所产生的冲击有效吸收,防止巨大的冲击力对嫦娥四号安装的重要仪器设备造成损伤。
为确保良好的缓冲,科研人员为四条腿了配备了两个秘密武器。
一个是“大脚掌”,这是与月球表面直接接触的部位,它是圆的,看上去像一个大脸盆。
说它很大,是因为它的直径差不多是普通人脚长的两倍。
为什么要设计成盆状?这种盆状结构可以更好地防止嫦娥四号着陆月面时摔倒。
为了让这个大脚掌足够强壮,其内部使用了蜂窝状的材料,在中央还埋藏着一个长得像足弓的很特别的金属结构,能有效分散冲击力。
同时,在这个“足弓”内部还填充有更加致密的缓冲材料,能够有效吸收冲击能量,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