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共22页

合集下载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一)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一)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一)——鲁迅之生命论与终末论(四)民族的危机感和生命主义进一步分析的话,还可以看到,中泽和有岛都不具备的鲁迅的生命观的特色,还在于鲁迅的生命观旨在唤醒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所缺乏的有关生命的深刻的民族忏悔和危机感。

这一特色,可以说,跟上文引用的北村透谷《内部生命论》中以宗教是否提倡生命来区别东西方文明的观点是相通的,这是刚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亚洲知识青年们共同的民族的自我反省。

早从留学时期起,鲁迅就认识到了“中国人缺乏该有的根本的生命力”这一危机(丸山升语)⑦。

进一步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的,就是众所周知的登载于《京报副刊》的有关青年必读书的问卷回答。

他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其理由是:“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这里说的“僵尸”,是一种在香港电影里可以看到的可怕的妖怪(从坟墓里活过来的尸体),伸直双臂,直着腿,一蹦一跳地走路。

据说,那是因为尸体的关节硬直了。

这么说,“僵尸的乐观”和“活人的颓废”两者之对比,在感觉上也甚为现实。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谓流淌于近代中国文学的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为一种“悲凉感”。

正如他们所说的,其由来之一是“因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而触发的人生的根本性苦痛”。

不能否认,鲁迅的进化论、生命主义有着尼采的影响,但在鲁迅身上,进化论和生命主义乃是引出深沉的民族的焦躁和耻辱的契机。

这是鲁迅的进化论,生命主义的最大特征。

(五)不允许“生命”存在的支配构造在鲁迅而言,“奴隶”一词可谓“僵尸”的同义语。

这是鲁迅批判旧社会的关键词(这一奴隶性批判,战后经竹内好的介绍,我们照搬来批判近代日本)。

不过,鲁迅的论争态度,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参看后文所引汪晖语),往往不是就对手的表面上的论理,而是注目于对手其人物,思想、学派之“跟权势的关系”、“对权势的态度”以及“特定的支配关系中的位置”。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校对稿)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校对稿)

第28卷 第2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8 No.2 2015年3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EDITION ) Mar. 2015——————————————收稿日期:2014 - 11 -15作者简介::赵江滨,男,1960年生,江苏淮安人。

文学博士,宁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城市文化。

反抗绝望及其他——鲁迅的生命哲学探幽赵江滨(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本文对笼罩在鲁迅生命之上的两个互相关联的精神特征——反抗绝望、希望和绝望的交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细致剖析。

认为,根植于鲁迅思想中的深刻矛盾是造成其生命峻急风格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鲁迅特有的焦灼感和使命感于一体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鲁迅;反抗绝望;生命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5)02 - 0000 - 00一、“反抗绝望”的生命意涵“反抗绝望”,这是鲁迅生命风格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它广泛渗透在鲁迅生活和思想的各个方面,几乎成为鲁迅生命的恒常基调。

这一风格以极为严峻的形式统摄了鲁迅的生命主体,显示了一种焦灼而狂放的生命状态。

或可说,鲁迅以其生命呈现的这一人生命题不但涉及他与社会现实的外部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其本人思想深刻的内部矛盾;它不但概括了鲁迅生命的运动形式,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生命实践的自觉追求。

反抗绝望所散发的浓烈的生命气息实际上揭示了鲁迅人生思想的特殊情形:所谓绝望,是意志导向外部现实而激起的内在情状;所谓抗战,是由内在需要决定的外部表现方式。

但又不止于此,二者的结合还具有下列双重意义:绝望既是对应现实生活的主观态度,也显现为生命自身的一种非常状态;抗战既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方式,同时表现为对生命非常状态的抑制企图。

概而言之,“反抗绝望”显示了鲁迅的生命陷于分裂而又希冀统一的倔强乃至偏执的狂放状态。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任意 一篇散文,写出你的读后感。
2、选取《朝花夕拾》中的一个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写出你的看法和 理解。
3、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表达的人文关怀的论文或报告。
标题:《朝花夕拾》:鲁迅笔下 的童年记忆与现实批判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这部散文集以清新、平易、深情、舒 缓的笔调,描绘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它既是一幅富有诗情 画意的成长画卷,也是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更是对亲朋师友的深切怀念 和现实思考。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 10篇散文。这些散文不仅反映了鲁迅先生在那个特定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 而且也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朝花夕拾》一直 是一本重要的必读课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提高他 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也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他通过对当 时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他的文字充满了对 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四、特色分析
《朝花夕拾》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字优美,更在于它的思想深度和人文 关怀。鲁迅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能够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 出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他的文字也充满了诗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 受到美的享受。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五、结语《朝花夕拾》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 是一部思想宝库。它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也让我们看 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同时,它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 考和感悟。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摘要】在本篇文章中,“鲁迅的‘生命’与‘鬼’(下)”主要探讨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鬼的思考和探讨。

鲁迅认为生命短暂而无常,充满痛苦和挣扎,对于人生充满了悲观情绪。

他认为鬼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存在,和生命息息相关,彰显了生命的虚无和无常。

通过对生命和鬼的关系深入思考,鲁迅揭示了人生的残酷和无奈。

这种悲观的思考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警示人们要珍惜和珍视生命,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

通过对鲁迅的“生命”与“鬼”(下)的探讨,我们得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警醒。

【关键词】鲁迅、生命、鬼、思考、无常、脆弱、悲观态度、关系、启示、反思、警示1. 引言1.1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对生命与鬼的探讨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以及鬼的存在与人生的无常,构成了他深沉的思考与悲观态度。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以及对鬼的探讨与想象。

通过对生命与鬼的思考,鲁迅展示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警示,引领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命运的无常。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鲁迅对生命与鬼的思考,以及他对人生的悲观态度,最终总结出鲁迅的“生命”与“鬼”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我们人生的启示与警示。

通过对鲁迅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无常与脆弱,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探讨。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关于生命与鬼的思考的重要探讨,让人们思考自己的存在与命运。

2. 正文2.1 鲁迅对生活的思考鲁迅对生活的思考可以说是深刻而感慨万分。

他对生活的观察力极其敏锐,总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他们面对的是压迫、贫困、疾病等各种困境,似乎永远无法摆脱命运的困扰。

鲁迅对这种生活的描写是毫不加以掩饰的,他直面现实,警示人们不要逃避,应该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无情。

论鲁迅《野草》中“虚无感”与“生命力”

论鲁迅《野草》中“虚无感”与“生命力”

第6期2020年12月No.6 Dec.2020D O I:10.19867/j.c n k i.w ritin g.2020.06.013论鲁迅《野草》中“虚无感”与“生命力”耿琢摘要:鲁迅生命内部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一种是“虚无感”,它消解鲁迅的生命 意志,与之相对的则是“生命力”,它使鲁迅得以坚韧存活。

《野草》文本中流露出这两股力量生发的诸多源头,前者如《影的告别》表达思维中彻底的怀疑倾向,《求乞者》无爱的世间生存体验,后者如《雪》渲染的孤独坚执者精神品质的抒怀,《过客》“走”的行动意志等。

它们共同揭示了鲁迅生命内部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借助这些篇章我们也得以一窥鲁迅深层的 心灵环境,对这样一位在痛苦中坚韧挣扎的精神界战士有了更深的体认。

关键词:虚无感;生命力;进化论;复仇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粤 文章编号:1002-7343(2020)06-0101-07有关鲁迅生命中的“虚无感”,研究者已多有论述,不论这种“虚无感”是受尼采思想的影响还是 佛家文化的作用,甚或是鲁迅完全个人化的生命体验的结晶,它的普遍特征即是对现实生存世界产 生幻灭感,并进而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发怀疑。

正是因为“虚无感”会消解个体的生存意 志,因此为抵御这种“虚无感”而进行的思想、心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生命力”的探寻。

“虚无感”与“生命力”这对截然相反的力量在鲁迅生命内部共同滋长,引领他的思维与心理活动向着不同的 方向发展,而真实的鲁迅就是在这种关系的平衡中建构起来的矛盾统一体。

我们以“虚无感”与“生 命力”的观察视角来重新阅读《野草》,就会发现《野草》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两个不同的鲁迅形象:一 个在怀疑与绝望中经受幻灭,并在“虚无感”的侵蚀中渐趋沉沦曰一个却又试图鼓起对生命的热爱与 勇气,为自己的生命找寻新的价值与意义根基。

《野草》中透露出鲁迅“虚无感”的篇章主要有:《影的告别》《求乞者》《希望》《墓碣文》和《颓败线 的颤抖》。

简论鲁迅小说的死亡意识

简论鲁迅小说的死亡意识

简论鲁迅小说的死亡意识
丁春丽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死亡意识是哲学的基本命题,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深厚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正是从生与死两个方面来观照生命的意义。

《兔与猫》透过弱小生命的被吞噬于无声来思考死亡;《药》中将夏瑜的死与华小栓的死交叉对照;《祝福》则更多地将科学与宗教对照起来,同时融合入他的死亡意识中。

【总页数】4页(P28-30,37)
【作者】丁春丽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 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6
【相关文献】
1.解读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2.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形成和价值
3.生死·悲欢--简
论死亡意识对建安诗风的影响4.痛彻心扉的悲凉——谈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独特
意蕴5.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灯火描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第三章生命意识一、生命意识的涵义生命意识,是上升到哲学层次的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领悟,它源于对生命有限性及其价值的深刻体认。

是无休止的好奇心?不知前路的漫漫旅途?层出不穷的意外惊喜?独自面对风浪时的英勇无畏?与美丽的时时约会?是与机遇擦肩而过的失落?凌空的自由翱翔?为了衣食而勤劳奋斗?投入家庭温暖的怀抱?冬季里盼望春天?夏日里回忆寒冷?轻快的跳跃奔跑?是甜蜜的相依相偎?你心中的生命是什么? 生命的长度?------宇宙年龄约有多大?约137亿年地球的年龄约有多大?约46亿年人类历史约有多久?约300万年人的寿命约有多长?约80 生命来之不易要珍惜生命的结构人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物性、心理性(精神)和社会性。

生命的特点(1)生命的不可逆性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以迄衰亡。

它绝不会“倒行逆施”,养老还童也决非现实。

(2)生命的不可再性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世间常说,“人死不得复生”,便道出了这个真理。

(3)生命的不可互换性生命为个体所私有,相互不得交换,彼此不可替代。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第一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给人只有一次,生命没有彩排认识生命,感恩回报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舍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马家爵)……自杀已成为15-40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研究发现,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超过10万分之20以上,为高自杀率国家,我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对该市杨浦区3所普通全日制高校的3000名大一新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1.5%的大学生曾有自杀倾向.其中单亲家庭学生高于双亲家庭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面对这些如此轻视生命的同龄人,你想说什么?08年北京残奥会上,9月12日,在男子三级跳远F11级决赛中,李端以13米71的成绩夺冠,9月15日上午,他又以6米61的成绩成功卫冕跳远冠军。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摘要】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探讨生命和鬼的话题。

在他的作品中,生命常常是脆弱而珍贵的,鲁迅认为人生是一场不断挣扎的斗争。

他对生命充满热爱,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无奈和悲剧。

鲁迅将鬼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他认为鬼是对生命的一种镜像,揭示了人类对生命的无能为力和不安全感。

鲁迅笔下的鬼让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生命和鬼的探讨,鲁迅展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渴望,引发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在这种思想探讨中,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关键词】引言、生命、鲁迅、鬼、关联、描写、思想总结1. 引言1.1 文章简介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探讨着生命和鬼的主题,这些话题通常被视为他对人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生命和鬼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揭示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迷惑和痛苦。

本文将深入探讨鲁迅对生命和鬼的看法,以及他对这些主题的描写。

通过分析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从而更好地领会他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2. 正文2.1 生命的探讨生命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存在,人们对生命的探讨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鲁迅对生命的看法也是深刻而独特的。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而可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

在《呐喊》这部作品中,鲁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现实的控诉。

鲁迅认为生命是脆弱而宝贵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

在他笔下的人物中,有的因为不幸的遭遇而感到绝望,有的因为社会的压力而心灰意冷,但鲁迅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告诉我们,生命短暂,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勇敢面对困境,不要轻易放弃。

在鲁迅的作品中,生命的可贵体现在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中。

他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同时也呼吁人们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珍惜,并为之努力奋斗。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迷惑,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