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解剖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大脑、小脑、脊髓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精选全文

神经病学研究对象(一) —神经系统
垂体瘤(巨大腺瘤伴出血)
颅内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亚急性期硬膜下出血
黑色素瘤
肝豆状核变性
脑囊虫病
多发性硬化
急性脑梗死
丘脑急性出血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小脑扁桃体疝
正常
神经病学研究对象(二) —肌肉系统
1、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 2、肌肉疾病(多发性肌炎等)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脊 髓
1、位于脊柱椎管内; 2、发出31各节段,发出31对脊神经(周围神经),包括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及1个尾节; 3、有灰质(神经核团)和白质(传导纤维); 4、颈膨大(C5-T2)和腰膨大(L1-S2)。
脊髓节段 (spinal segment)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的范围为一个脊髓节段。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核磁共振成像颅内结构
大脑
额叶
顶叶
枕叶
枕叶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t课件
枕叶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中央沟
枕前切迹
*
ppt课件
枕叶
顶枕沟
额 叶
顶叶
颞叶
中央沟
枕前切迹
*
ppt课件
枕叶
顶枕沟
额 叶
顶叶
颞叶
中央沟
枕前切迹
胼胝体
*
ppt课件
躯体运动中枢
躯体感觉中枢
颞上回后部(优势半球):感觉性失语(Wernicke区) 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听觉中枢 颞中回后部:命名性失语 钩回和海马回前部:嗅觉中枢 癫痫 精神症状及记忆障碍 象限盲
小脑-ppt课件.ppt

一、小脑皮质
• 小脑皮质自深部向表面可分为颗粒层、梨状细胞层(浦肯野细 胞)和分子层。
• 内含六类C:颗粒C、GolgiC、单树突细胞(颗粒层)、梨状 C (梨状C层) 、星状C、蓝C(分子层)。
(一)颗粒层
• 主要含有大量密集的颗粒 细胞,另有少量的Golgi 细胞及苔藓纤维终末。
• 苔藓纤维终末形成花结样 膨大,称玫瑰结,与颗粒 细胞树突及Golgi细胞的 轴突终末等,共同构成小 脑小球。
语言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小脑
小脑
Cerebellum
掌握的主要内容:
• 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 小脑的分叶和功能分区 • 小脑内部结构(小脑皮质、中央核、小脑髓质) • 小脑的纤维联系 • 小脑的功能和临床应用(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脑(Encephalon, Brain)
端脑 telencephalon 间脑 diencephalon 中脑 mesencephalon 后脑 metencephalon
• 在小脑半球有些沟比较 深,如水平裂,始自小 脑中脚,以水平方向绕 小脑的外侧缘和后缘, 把小脑分为上面与下面。
三、小脑的分叶
前叶 分叶 后叶
绒球小结叶
目前多结合小脑 的进化、功能和 纤维联系,把小 脑分为三个叶。
原裂
前
叶
后叶
后叶
后外侧裂
绒球小结叶
绒球
绒球脚 蚓小结
后叶
四、小脑的机能分区
原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旧小脑(脊髓小脑):蚓垂+蚓椎体+前叶 新小脑(大脑小脑):后叶
旧小脑
原小脑
新小脑
• 原小脑(古小脑):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 早,称为原小脑或古小脑。它主要通过小脑下脚 接受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并接受少量前庭神经一 级感觉,又称前庭小脑。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课件神经系统小脑间脑和大脑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三、小脑
三、小脑
(一)小脑外形及分叶
1、小脑分部:小脑半球和小脑蚓
小脑扁桃体: 脑疝
2、小脑脚:三对,与脑干相连,其间隙为第四脑室。
3、小脑分叶: 1)绒球小结叶:维持躯体平衡。 2)小脑前叶:传导深部感觉冲动,调节肌张力。 3)小脑后叶:调节起于大脑皮质的随意活动,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四、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可分为五部分。
间脑
分部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一)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1、白质:“Y”形,称内髓板。
2、灰质:
1)前核:管内脏活动
2)内侧核: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层
3)外侧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腹层
腹中腹间前核核
腹后外侧核:接受躯干、四肢感觉
运动中枢定位示意图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2 躯体感觉中枢
管位 理于 对中 侧央 身后 体回 的和 一中 般央 感旁 觉小 。叶
后 部 ,
感觉中枢的特点:
① 左右交叉;
② 上下颠倒,但 头面部呈正位;
③身体各部分的 投影区与该部的 大小不成比例, 而与该部分布的 感受器的敏感度 呈正相关。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相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 杏仁核、下丘脑、上丘脑、 丘脑前核等)共同组成; 是内脏和情绪活动的调节 中枢。
大脑皮质 P290
是神经元胞体聚集的地方
新皮质的组织结构:6层 Ⅰ 分子层、 Ⅱ 外颗粒层、 Ⅲ 外锥体层、 Ⅳ 内颗粒、 Ⅴ 内锥体层、 Ⅵ 多形层
大脑皮质分区 P291 为了便于形态研究和机能分析,将大脑皮质按 照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进行分区。 分区图:52区,属神经组织学分区
三、小脑
(一)小脑外形及分叶
1、小脑分部:小脑半球和小脑蚓
小脑扁桃体: 脑疝
2、小脑脚:三对,与脑干相连,其间隙为第四脑室。
3、小脑分叶: 1)绒球小结叶:维持躯体平衡。 2)小脑前叶:传导深部感觉冲动,调节肌张力。 3)小脑后叶:调节起于大脑皮质的随意活动,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四、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可分为五部分。
间脑
分部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一)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1、白质:“Y”形,称内髓板。
2、灰质:
1)前核:管内脏活动
2)内侧核: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背层
3)外侧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腹层
腹中腹间前核核
腹后外侧核:接受躯干、四肢感觉
运动中枢定位示意图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2 躯体感觉中枢
管位 理于 对中 侧央 身后 体回 的和 一中 般央 感旁 觉小 。叶
后 部 ,
感觉中枢的特点:
① 左右交叉;
② 上下颠倒,但 头面部呈正位;
③身体各部分的 投影区与该部的 大小不成比例, 而与该部分布的 感受器的敏感度 呈正相关。
(二)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相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如 杏仁核、下丘脑、上丘脑、 丘脑前核等)共同组成; 是内脏和情绪活动的调节 中枢。
大脑皮质 P290
是神经元胞体聚集的地方
新皮质的组织结构:6层 Ⅰ 分子层、 Ⅱ 外颗粒层、 Ⅲ 外锥体层、 Ⅳ 内颗粒、 Ⅴ 内锥体层、 Ⅵ 多形层
大脑皮质分区 P291 为了便于形态研究和机能分析,将大脑皮质按 照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进行分区。 分区图:52区,属神经组织学分区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小脑分叶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庭小
脑
前叶
(+ 蚓垂+ 蚓锥体) 旧小脑 脊髓小
脑 后叶
Primary fissure
原裂脑
Anterior lobe
( - 蚓垂 - 蚓锥体) 新前小叶脑
大脑co小rpus of
Cerebellar
Posterior lobe 小脑体
后叶
Posterolateral fissure 后外侧裂
Three functional divisions
Vestibulocerebellum 前庭小脑
Archicerebellum 原小脑
Lateral zone
Intermediate zone Vermis
Flocculonodular lobe Spinocerebellum 脊髓小脑
Paleocerebellum旧小脑
小脑上脚 -连于小脑与中脑、间脑之间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3、大脑小脑
传入F: 来自脑桥 传出F: 经齿状核中继
→ 对侧红核、对侧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 →大脑 躯体运动皮质 → 皮质脊髓束 → 前角运动神经元
❖ 功能: 调节骨骼肌的随意、精细运动
小脑的功能与损伤:
小脑是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
球状核 顶核
齿状核
小脑白质White matter和小脑脚 cerebellar peduncles
❖ 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下脚 -连于小脑与延髓、脊髓之间
❖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小脑中脚 -连于小脑与脑桥之间
❖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精美解剖-小脑PPT课件

授课:XXX
12
四.小脑的外部连系
小脑的传入与传出均经过三对小脑脚。
一般言之,凡是进入小脑的纤维均止于小脑
皮层,传出纤维均起于小脑诸核。仅有的例
外是起于前庭核的纤维止于顶核,部分起于
小脑前叶皮层的纤维止于前庭核。
授课:XXX
13
(一)小脑下脚 乃连系小脑与脊髓和延 髓的通路。其中大部分纤维止于蚓部及前 叶,下脚中主要的传导束有: 1. 脊髓小脑后束: 起于同侧脊髓的Clarke 背核,通过苔状纤维主要止于小脑前叶的 颗粒层,有一部分纤维止于新小脑的后半 月小叶。
授课:XXX
6
2. 浦氏细胞层:由一层排列规整、胞体 粗大的浦肯野细胞所组成,其胞体略呈 梨形,树突居于分子层中分枝极为茂密, 轴突伸向齿状核。蓝状细胞轴突分枝组 成的蓝状网在此层内。每个网包绕一个 浦氏细胞体。
授课:XXX
7
3.颗粒细胞层:此层之中除有密集的颗 粒细胞外,来自脊髓、脑干、大脑的苔状 纤维和来自下橄榄核爬行纤维均通过此层, 前者在本层与颗粒细胞突触。本层深处还 有散在的高基氏细胞,每个细胞约有300450个上行树突和数十根下行树突,每个 轴突约控制十万颗粒细胞。
授课:XXX
19
3. 切除猴前叶蚓部也产生躯干性共济失调, 但较切除絮结叶为轻,动物能走和跳跃,动 作中有明显共济失调。 4. 切除狗的小脑前叶可使其去大脑强直加重, 刺激前叶可使去大脑强直缓解。 5. 切除顶核与切除前中蚓部的结果相似。
授课:XXX
20
6. 切除小脑前半月小叶,产生同侧肢体共 济失调,当做意向性动作时症状加剧,联 合动作不受影响。 7. 切除猴的新小脑时,四肢呈意向性动作 障碍,如伤及齿状核时症状加剧,且呈现 粗大震颤与眼球震颤。 8. 切除小脑下脚与切除絮结叶复合体所引 起的症状相仿。
小脑解剖专题宣讲培训课件

小脑解剖专题宣讲
11
分子层:细胞成分少,主要 由梨状细胞树突,颗粒细胞 轴突以及攀援纤维组成。
兴奋性冲动由攀援纤维和苔藓纤 维传入,前者直接与梨状细胞树 突构成突触,后者与颗粒细胞构 成突触,兴奋性冲动转而由颗粒 细胞发出的平行纤维传给梨状细 胞树突,梨状细胞是小脑皮质的 传出神经元,高尔基Ⅱ型细胞、 蓝细胞和星型细胞均为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
结构的传出纤维。传入纤维有:
来自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
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至小
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小
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有:发自
绒球和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于
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
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
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顶核
网状纤维)。
小脑解剖专题宣讲
19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9
颗粒层:
含大量密集的颗粒细胞,接受来 自脊髓、脑桥核和脑干网状结构 等处的苔藓纤维,是谷氨酸能兴 奋性神经元,构成小脑的主要传 入纤维,另有高尔基Ⅱ型细胞轴 突终末和颗粒细胞树突之间相突 触形成复合突触,称为小脑小球, 对苔藓纤维与颗粒细胞起反馈抑 制作用。
小脑解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宣讲
10
梨状细胞层:
由单层梨状细胞构成,其 树突呈扇形,在分子层内 展开,起自对侧下橄榄核 的攀缘纤维与梨状细胞树 突形成兴奋性突触,梨状 细胞还接受位于分子层细 胞的抑制性信息,其轴突 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通 路,大部分止于小脑核, 小部分止于前庭神经核, 对这些核团起抑制作用。
小脑解剖专题宣讲
12
(二)小脑核团
1 、顶 核
位于第四脑室顶壁内,靠近正中面;
接受原小脑皮质纤维;
最新人体解剖学 小脑.幻灯片课件

▪ 1.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 ▪ 2.感动之余,压低声音的笑; ▪ 3.喜极而泣的笑; ▪ 4.交谈时,取悦对方的妩媚之笑; ▪ 5.逗对方转怒为喜的笑; ▪ 7.安慰对方的笑; ▪ 8.哭在心里,笑在脸上,那是种虚伪的笑; ▪ 9.岔开对方话题的笑; ▪ 10.消除对方压力的笑;
▪ 11.充满自信的笑; ▪ 12.发愣之后的笑; ▪ 13.表现优越感的笑; ▪ 14.重修旧好的笑; ▪ 15.两人意见一致时的笑; ▪ 16.吃惊之余的笑; ▪ 17.意外之后的笑; ▪ 18.嗤之扑鼻的笑; ▪ 19.折磨对方的笑; ▪ 20.挑战性的笑; ▪ 21.大方的笑;
▪ 22.含蓄的笑; ▪ 23.夸张的笑; ▪ 24.逼迫对方的笑; ▪ 25.假装糊涂的笑; ▪ 26.心照不宣的笑; ▪ 27.含有下流味道的笑; ▪ 28.微笑; ▪ 29.满足时的笑; ▪ 30 遭人拒绝时的苦笑; ▪ 31 压抑辛酸的笑; ▪ 32 无聊时的笑;
▪ 33 话中带刺的笑; ▪ 34 郁郁寡欢时的笑; ▪ 35 热情的笑; ▪ 36 冷淡的笑; ▪ 37 自认倒霉的笑; ▪ 38 使对方放心的笑。
第六步
拿掉筷子,察看 自己微笑时的基 本表情。用双手 托住两颊从下向 上推,同时要发 出声音反复地数 “1、2、3、4”, 持续30秒。
放下双手,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一个步骤一 样数“1、2、3、 4”,也要发出 声音。重复30 秒结束。 POINT:数到 “1”的时候嘴 角要努力上扬。
双手要一直托 着两颊。
原一平的38种微笑
人体解剖学 小脑.
C ys F expression w as not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 前庭小脑 传入纤维:前庭小脑束,起自前庭神经核或前庭
▪ 11.充满自信的笑; ▪ 12.发愣之后的笑; ▪ 13.表现优越感的笑; ▪ 14.重修旧好的笑; ▪ 15.两人意见一致时的笑; ▪ 16.吃惊之余的笑; ▪ 17.意外之后的笑; ▪ 18.嗤之扑鼻的笑; ▪ 19.折磨对方的笑; ▪ 20.挑战性的笑; ▪ 21.大方的笑;
▪ 22.含蓄的笑; ▪ 23.夸张的笑; ▪ 24.逼迫对方的笑; ▪ 25.假装糊涂的笑; ▪ 26.心照不宣的笑; ▪ 27.含有下流味道的笑; ▪ 28.微笑; ▪ 29.满足时的笑; ▪ 30 遭人拒绝时的苦笑; ▪ 31 压抑辛酸的笑; ▪ 32 无聊时的笑;
▪ 33 话中带刺的笑; ▪ 34 郁郁寡欢时的笑; ▪ 35 热情的笑; ▪ 36 冷淡的笑; ▪ 37 自认倒霉的笑; ▪ 38 使对方放心的笑。
第六步
拿掉筷子,察看 自己微笑时的基 本表情。用双手 托住两颊从下向 上推,同时要发 出声音反复地数 “1、2、3、4”, 持续30秒。
放下双手,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一个步骤一 样数“1、2、3、 4”,也要发出 声音。重复30 秒结束。 POINT:数到 “1”的时候嘴 角要努力上扬。
双手要一直托 着两颊。
原一平的38种微笑
人体解剖学 小脑.
C ys F expression w as not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 前庭小脑 传入纤维:前庭小脑束,起自前庭神经核或前庭
颅脑基本解剖医学PPT课件.ppt

正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28
29
30
松果体
31
正常解剖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61
正常解剖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 缘之间
62
正常解剖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 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 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63
64
正常解剖 脑池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6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 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正常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脑的组成
1
2
端脑(大脑)
3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28
29
30
松果体
31
正常解剖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61
正常解剖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 缘之间
62
正常解剖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 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 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63
64
正常解剖 脑池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6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 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正常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脑的组成
1
2
端脑(大脑)
3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脑上脚:与中脑相连,又称结合臂 brachium conjunctivum。
二、小脑内部结构
(一)小 脑 皮 质
明显分为三层,由浅入深依次为: • 分子层 molecular layer;
• 梨状细胞层(蒲肯野细胞层) piriform cell layer;
• 颗粒细胞层 granular layer。
锥体,又称旧小脑、脊髓小脑;
• 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 3、后 叶
• 原裂以后的部分,又称新小脑、大脑 小脑、脑桥小脑;
• 大脑皮质通过皮质脑桥束、脑桥核、 脑桥小脑纤维与新小脑相连系。
(四)小脑脚
• 小脑下脚:与延髓相连,又称绳状体;
• 小脑中脚:与脑桥相连,又称脑桥臂 brachium pontis;
• 传入纤维按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
(1)爬行纤维 climbing fibers(攀缘纤 维): 来自下橄榄核。较细,在白质与 颗粒层中均无分支,当其接近梨状细胞 时,失去髓鞘,并分为几个小支,沿梨 状细胞攀缘而上,并形成突触,也可与 其它细胞相联系。由爬行纤维传来的冲 动,可以直接传给梨状细胞,对其有强 兴奋作用。
3、颗粒细胞层 granular layer
• 颗粒细胞:多极小神经元,胞浆少, 有3-5个短树突,其无髓轴突进入分子 层,呈“T”形分支,沿叶片长轴平行 走行,称平行纤维,与梨状细胞树突 棘形成突触。
• 高尔基Ⅱ型细胞:体积较大,树突伸 向各层,但以分子层为主,一个高尔 基Ⅱ型细胞可以与十个梨状细胞相接 触。其轴突很短,但分支极多,在颗 粒细胞层中形成密丛。
1 、分子层molecular layer
• 厚约300--400μm,细胞少,主要是梨状细胞 的树突和颗粒细胞的轴突分支。
• 星状细胞:有一个短轴突和数个细树突,位 置较浅,与梨状细胞的树突相接触。
• 篮状细胞 basket cell:位于深部,有短粗的 树突和特殊的轴突。轴突与皮质表面平行, 并发出10-12个侧支,每一侧支走向梨状细胞 的胞体,并反复分支,与其它篮状细胞的分 支共同形成篮筐状包围梨状细胞,并与之形 成突触。故一个梨状细胞可以接受数个篮状 细胞轴突的侧支。
小脑的传入纤维
1 、前庭小脑束 • 直接来自前庭神经的初级传入纤维; • 将有关头部加速运动及其空间位置的
信息送达小脑。
2 、脊髓小脑束
• 后束:起于C8---L2的胸核,在同侧外侧 索上升,经小脑下脚终于前叶、蚓锥体 及旁中央小叶外侧部, 传导来自躯干和 下肢肌的本体感觉及触觉;
• 前束:为交叉纤维,起于中间内侧核, 经小脑上脚,主要终于前叶,主要传导 本体感觉;
(二)小 脑 核 团
1 、顶 核
• 位于第四脑室顶壁内,靠近正中面; • 接受蚓部皮质的纤维(古小脑皮质纤维); •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前庭神经核及延髓
网状结构。
2 、球状核
• 位于顶核外侧; • 接受旧小脑皮质来的纤维; • 发出纤维加入小脑上脚。
3 、栓状核 • 位于齿状核门,大型多极细胞; • 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 • 发出纤维加入小脑上脚。
小脑半球 cerebellar emisphere: 有许多小叶 folia,前叶,后叶,小 脑扁桃体 tonsil of cerebellum.
(二)灰白质的构筑
灰质
• 小脑皮质:包含许多叶片 • 小 脑 核:顶核 fastigial nucleus ,球状核
globose nucleus,栓状核emboliform nucleus,齿状核dentate nucleus.
一、小脑的外形及分部
(一) 小脑Biblioteka 位置和外形• 位 置:颅后窝,脑桥及延髓的后方; • 重 量:150g, 占脑重的10%; • 表面积:1000cm2,为大脑皮质的40%;
• 小脑的外形 小脑蚓 cerebellar vermis: 包括蚓垂 uvula of vermis, 蚓锥体 pyramid of vermis,蚓结节tuber of vermis,小结nobule.
2 、梨状细胞层 piriform cell layer
• 由一层排列整齐的梨状细胞的胞体组 成。
• 梨状细胞:胞体多呈梨形,深染的核 仁,大小不等的尼氏体。由胞体向分 子层发出2-3个出大而光滑的树突,富 含树突棘。轴突多数终止于小脑核, 少数出小脑直接止于前庭核。其轴突 是小脑皮质唯一传出纤维,所有传入 小脑皮质的冲动必须集中于此细胞, 而后到达小脑的传出途径。
4 、齿状核 • 位于髓体中部,皱褶袋状,大型多极细胞; • 接受新小脑纤维; • 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在中脑交叉后到对侧
红核以及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
(一)小脑的传入纤维
• 包括:脊髓小脑束、楔小脑束、橄榄 小脑束、前庭小脑束、脑桥小脑束。
• 按照联络部位不同可分为两种: 短联络纤维:联系相邻叶片; 长联络纤维:连结同侧不同皮质。
(2)苔状纤维 mossy fibers :较粗, 主要来自脊髓小脑束、橄榄小脑束和脑 桥小脑束等。该纤维在白质内即分为2030支,进入颗粒细胞层后脱髓鞘进一步 分支。可以同时兴奋多个颗粒细胞,后 者除可把冲动传给梨状细胞外,还可以 传给篮状细胞,再由其轴突横向传给梨 状细胞。因此,一个简单的冲动可扩散 到广泛的小脑皮质。
白质 • 髓体 medullary center
(三)小脑的分叶
根据小脑的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 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 flocculonodular lobe • 半球上的绒球+小脑蚓前端的小结,又 称古小脑、前庭小脑; • 其纤维主要与脑干前庭核和前庭神经 相联系。
2、前叶 • 原裂以前的部分+小脑蚓的蚓垂和蚓
小脑
小脑
小脑 cerebellum 是伴随着动物躯体运动
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脑部。它是一个调节 中枢,而不是直接指挥肌肉的运动中枢。
虽然有各种感觉信息投射入小脑,但它们主 要是反映身体各部的位置、运动状态等,供
小脑分析、综合,而并不在小脑内产生意识
性活动。小脑的传入联系主要来自于前庭、 脊髓及大脑皮质的影响,分别代表小脑进化 的三个阶段。
二、小脑内部结构
(一)小 脑 皮 质
明显分为三层,由浅入深依次为: • 分子层 molecular layer;
• 梨状细胞层(蒲肯野细胞层) piriform cell layer;
• 颗粒细胞层 granular layer。
锥体,又称旧小脑、脊髓小脑;
• 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 3、后 叶
• 原裂以后的部分,又称新小脑、大脑 小脑、脑桥小脑;
• 大脑皮质通过皮质脑桥束、脑桥核、 脑桥小脑纤维与新小脑相连系。
(四)小脑脚
• 小脑下脚:与延髓相连,又称绳状体;
• 小脑中脚:与脑桥相连,又称脑桥臂 brachium pontis;
• 传入纤维按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
(1)爬行纤维 climbing fibers(攀缘纤 维): 来自下橄榄核。较细,在白质与 颗粒层中均无分支,当其接近梨状细胞 时,失去髓鞘,并分为几个小支,沿梨 状细胞攀缘而上,并形成突触,也可与 其它细胞相联系。由爬行纤维传来的冲 动,可以直接传给梨状细胞,对其有强 兴奋作用。
3、颗粒细胞层 granular layer
• 颗粒细胞:多极小神经元,胞浆少, 有3-5个短树突,其无髓轴突进入分子 层,呈“T”形分支,沿叶片长轴平行 走行,称平行纤维,与梨状细胞树突 棘形成突触。
• 高尔基Ⅱ型细胞:体积较大,树突伸 向各层,但以分子层为主,一个高尔 基Ⅱ型细胞可以与十个梨状细胞相接 触。其轴突很短,但分支极多,在颗 粒细胞层中形成密丛。
1 、分子层molecular layer
• 厚约300--400μm,细胞少,主要是梨状细胞 的树突和颗粒细胞的轴突分支。
• 星状细胞:有一个短轴突和数个细树突,位 置较浅,与梨状细胞的树突相接触。
• 篮状细胞 basket cell:位于深部,有短粗的 树突和特殊的轴突。轴突与皮质表面平行, 并发出10-12个侧支,每一侧支走向梨状细胞 的胞体,并反复分支,与其它篮状细胞的分 支共同形成篮筐状包围梨状细胞,并与之形 成突触。故一个梨状细胞可以接受数个篮状 细胞轴突的侧支。
小脑的传入纤维
1 、前庭小脑束 • 直接来自前庭神经的初级传入纤维; • 将有关头部加速运动及其空间位置的
信息送达小脑。
2 、脊髓小脑束
• 后束:起于C8---L2的胸核,在同侧外侧 索上升,经小脑下脚终于前叶、蚓锥体 及旁中央小叶外侧部, 传导来自躯干和 下肢肌的本体感觉及触觉;
• 前束:为交叉纤维,起于中间内侧核, 经小脑上脚,主要终于前叶,主要传导 本体感觉;
(二)小 脑 核 团
1 、顶 核
• 位于第四脑室顶壁内,靠近正中面; • 接受蚓部皮质的纤维(古小脑皮质纤维); •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前庭神经核及延髓
网状结构。
2 、球状核
• 位于顶核外侧; • 接受旧小脑皮质来的纤维; • 发出纤维加入小脑上脚。
3 、栓状核 • 位于齿状核门,大型多极细胞; • 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 • 发出纤维加入小脑上脚。
小脑半球 cerebellar emisphere: 有许多小叶 folia,前叶,后叶,小 脑扁桃体 tonsil of cerebellum.
(二)灰白质的构筑
灰质
• 小脑皮质:包含许多叶片 • 小 脑 核:顶核 fastigial nucleus ,球状核
globose nucleus,栓状核emboliform nucleus,齿状核dentate nucleus.
一、小脑的外形及分部
(一) 小脑Biblioteka 位置和外形• 位 置:颅后窝,脑桥及延髓的后方; • 重 量:150g, 占脑重的10%; • 表面积:1000cm2,为大脑皮质的40%;
• 小脑的外形 小脑蚓 cerebellar vermis: 包括蚓垂 uvula of vermis, 蚓锥体 pyramid of vermis,蚓结节tuber of vermis,小结nobule.
2 、梨状细胞层 piriform cell layer
• 由一层排列整齐的梨状细胞的胞体组 成。
• 梨状细胞:胞体多呈梨形,深染的核 仁,大小不等的尼氏体。由胞体向分 子层发出2-3个出大而光滑的树突,富 含树突棘。轴突多数终止于小脑核, 少数出小脑直接止于前庭核。其轴突 是小脑皮质唯一传出纤维,所有传入 小脑皮质的冲动必须集中于此细胞, 而后到达小脑的传出途径。
4 、齿状核 • 位于髓体中部,皱褶袋状,大型多极细胞; • 接受新小脑纤维; • 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在中脑交叉后到对侧
红核以及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
(一)小脑的传入纤维
• 包括:脊髓小脑束、楔小脑束、橄榄 小脑束、前庭小脑束、脑桥小脑束。
• 按照联络部位不同可分为两种: 短联络纤维:联系相邻叶片; 长联络纤维:连结同侧不同皮质。
(2)苔状纤维 mossy fibers :较粗, 主要来自脊髓小脑束、橄榄小脑束和脑 桥小脑束等。该纤维在白质内即分为2030支,进入颗粒细胞层后脱髓鞘进一步 分支。可以同时兴奋多个颗粒细胞,后 者除可把冲动传给梨状细胞外,还可以 传给篮状细胞,再由其轴突横向传给梨 状细胞。因此,一个简单的冲动可扩散 到广泛的小脑皮质。
白质 • 髓体 medullary center
(三)小脑的分叶
根据小脑的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 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 flocculonodular lobe • 半球上的绒球+小脑蚓前端的小结,又 称古小脑、前庭小脑; • 其纤维主要与脑干前庭核和前庭神经 相联系。
2、前叶 • 原裂以前的部分+小脑蚓的蚓垂和蚓
小脑
小脑
小脑 cerebellum 是伴随着动物躯体运动
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脑部。它是一个调节 中枢,而不是直接指挥肌肉的运动中枢。
虽然有各种感觉信息投射入小脑,但它们主 要是反映身体各部的位置、运动状态等,供
小脑分析、综合,而并不在小脑内产生意识
性活动。小脑的传入联系主要来自于前庭、 脊髓及大脑皮质的影响,分别代表小脑进化 的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