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粮食经济与粮食贸易(1953-1995)
高中历史第3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工作重点: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意义(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
(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3)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2)内容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②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3)影响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3)内容(1)对国民经济: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
(2)对农村:农业生产高速增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对城市:使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12级经济班2012420140 袁文超前言: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达5亿895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人均粮食拥有量也终于远离徘徊多年的400公斤左右,达到创纪录的435.4公斤。
2012年,全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2.8亿吨,世界总人口约70.9亿人。
则世界人均粮食拥有量为321.7公斤。
可见中国人均粮食已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35倍以上。
中国的粮食安全,已赢得很有富余度的较充分保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确实是个值得讴歌的奇迹!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以1949年至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资料1.2研究方法:1.2.1文献分析法:从人大论坛公布的数据资料出发,收集中国从1949年开始到2012年的人口数据于粮食产量。
结合相关历史史实,分析各年度大事综合得出结论。
1.2.2 数量研究法:分析各年度的环比增长率,比较各年度平均数据,绘制表格分析数据的大体走势,从而得到一些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2.1数据统计表格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表(1949-2012)年度产量(万吨)粮食产量环比增长率人口(亿)人口环比增长率人均粮(公斤)1949 11318 - 5.4167 - 208.9 1950 13213 16.74% 5.5196 1.90% 239.4 1951 14369 8.75% 5.6300 2.00% 255.2 1952 16392 14.08% 5.7482 2.10% 285.2 1953 16683 1.78% 5.8796 2.29% 283.7 1954 16952 1.61% 6.0266 2.50% 281.3 1955 18394 8.51% 6.1465 1.99% 299.3 1956 19275 4.79% 6.2828 2.22% 306.8 1957 19505 1.19% 6.4653 2.90% 301.7 1958 19765 1.33% 6.5994 2.07% 299.5 1959 16968 -14.15% 6.7207 1.84% 252.5 1960 14385 -15.22% 6.6207 -1.49% 217.3 1961 13650 -5.11% 6.5859 -0.53% 207.3 1962 15441 13.12% 6.7295 2.18% 229.51963 17000 10.10% 6.9172 2.79% 245.8 1964 18750 10.29% 7.0499 1.92% 266.0 1965 19453 3.75% 7.2538 2.89% 268.2 1966 21400 10.01% 7.4542 2.76% 287.1 1967 21782 1.79% 7.6368 2.45% 285.2 1968 20906 -4.02% 7.8534 2.84% 266.2 1969 21097 0.91% 8.0671 2.72% 261.5 1970 23996 13.74% 8.2992 2.88% 289.1 1971 25014 4.24% 8.5229 2.70% 293.5 1972 24048 -3.86% 8.7177 2.29% 275.9 1973 26494 10.17% 8.9211 2.33% 297.0 1974 27527 3.90% 9.0859 1.85% 303.0 1975 28452 3.36% 9.2420 1.72% 307.9 1976 28631 0.63% 9.3717 1.40% 305.5 1977 28273 -1.25% 9.4974 1.34% 297.7 1978 30477 7.80% 9.6259 1.35% 316.6 1979 33212 8.97% 9.7542 1.33% 340.5 1980 32056 -3.48% 9.8705 1.19% 324.8 1981 32502 1.39% 10.0072 1.38% 324.8 1982 35450 9.07% 10.1654 1.58% 348.7 1983 38728 9.25% 10.3008 1.33% 376.0 1984 40731 5.17% 10.4357 1.31% 390.3 1985 37911 -6.92% 10.5851 1.43% 358.2 1986 39151 3.27% 10.7507 1.56% 364.2 1987 40473 3.38% 10.9300 1.67% 370.3 1988 39404 -2.64% 11.1026 1.58% 354.9 1989 40755 3.43% 11.2704 1.51% 361.6 1990 44624 9.49% 11.4333 1.45% 390.3 1991 43529 -2.45% 11.5823 1.30% 375.8 1992 44266 1.69% 11.7171 1.16% 377.8 1993 45649 3.12% 11.8517 1.15% 385.2 1994 44510 -2.50% 11.9850 1.12% 371.4 1995 46662 4.83% 12.1121 1.06% 385.3 1996 50454 8.13% 12.2389 1.05% 412.2 1997 49417 -2.06% 12.3626 1.01% 399.7 1998 51230 3.67% 12.4761 0.92% 410.6 1999 50839 -0.76% 12.5786 0.82% 404.2 2000 46218 -9.09% 12.6743 0.76% 364.7 2001 45262 -2.07% 12.7627 0.70% 354.6 2002 45711 0.99% 12.8453 0.65% 355.9 2003 43067 -5.78% 12.9227 0.60% 333.3 2004 46947 9.01% 12.9988 0.59% 361.2 2005 48401 3.10% 13.0756 0.59% 370.2 2006 49746 2.78% 13.1448 0.53% 378.42007 50150 0.81% 13.2129 0.52% 379.6 2008 52850 5.38% 13.2802 0.51% 398.0 2009 53082 0.44% 13.3474 0.51% 397.7 2010 54641 2.94% 13.4100 0.47% 407.5 2011 57121 4.54% 13.4735 0.47% 424.0 2012 58957 3.21% 13.5404 0.50% 435.42.2数据分析图2.3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分析:1.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变动率变化剧烈,而后变动逐渐变小,趋于稳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1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8·某某某某二模)媒体指出:当某某、某某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B[材料“当某某、某某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可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于某某、某某等部分地区自发的倡导和组织,故B项正确。
]2.(2018·某某模拟)1979年,某某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
这说明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B[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公有制,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1979年来安县粮食增产的是包产到户、包干到组、包产到组的队,而坚持原来的“大呼隆”的队却减产,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是在1953-1956年,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粮食增产,属于经济方面,而基层乡镇政府改革是在1983年后,且是政治方面,故D项错误。
] 3.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
这反映出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D[根据材料“中央1号文件”可知,这属于行政法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可知,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可知,这属于私营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世界粮食问题

2020/3/30
4.2.2国外因素
• 国外因素包括国际粮食市场的可购入量、国
际粮食的可购入程度、国际政治的缓和程
度以及国内农业企业所控制的外国耕地等。
• 美国粮食储备制度与支持价格政策关 系密切。当市场价格低于贷款率时, 农民可以将粮食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 ,这部分粮食就形成储备,如果市场 价格高于贷款率,政府需要增加储备 ,就从市场上购买。
2020/3/30
5.1.2法国粮食安全及政策
• 法国是欧盟的第一大粮食生产国,粮食 生产总量占欧盟粮食总产量的1/3,居世 界第五位,出口量占欧盟总量的1/2 。
2020/3/30
3. 2增加进口,依赖国际粮食市场来保证 国内粮食供给
• 但是以往自给自足最能保证粮食安全 ,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缺乏 依据。一个没有粮食比较优势的国家 ,就没有理由强迫各个地区去追求粮 食的自给自足。
• 一些粮食短缺的富裕国家或地区,例 如日本、韩国,就是以这种模式来实 现粮食安全的。
• 支持价格政策起源于1933年美国农业调 整法,目的是为农民提供一个最低保证 价格,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 美国的农业保险包括农作物产量保险和 农作物收入保险。农场主自愿投保,当 由于气候变化、灾害等因素而导致产量 下降,或价格变动造成农民收入减少时 ,保险公司将对损失进行赔偿。
2020/3/30
2020/3/30
• 在粮食消费方面,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天其 营养量大都低于正常的需要量。据估计, 发展中国家大约有4—5亿人民处于饥饿和 严重的营养不良状态,而发达国家消费了 世界上将近一半的粮食,都超过了正常的 需要量。过量的、富有胆固醇、饱和脂肪 及酪类的饮食类型,造成了广泛流行的肥 胖症、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胜病和其 他的退化性疾病。
第31题——十年(2010—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解析版)

(说明:2010—2014年大纲卷题号为19)第31题10年模块知识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近代政治近代思想现代政治现代经济现代文化世界政治世界经济通过对近10年第31题考查知识点分布的分析来看,对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考查所占比重比较大。
依据下面具体试题考查情况可以看出,对现代经济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对现代政治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新中国的外交方面,思想文化方面主要涉及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从2014年至今,新课标高考第31题主要侧重考查中国现代史部分,时间跨度设在新中国成立至今,事件主要为新中国的外交、经济发展和教育等。
第31题10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说明体现类背景原因目的类史实对应型影响意义类图表漫画类通过上图来看,说明、体现类选择题所、图表漫画类选择题所占的比重较大。
通过对第31的分析可知,图表漫画类选择题在近五年的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几乎年年都有涉及,2019年涉及一道,2018年新课标三套试卷均是图表漫画类试题。
本节将对图表、漫画类选择题进行阐述。
图表、漫画类选择题主要以历史人物、历史文物、事件、漫画等图片及表格、数据图等为题干,考查形式多样,角度变化较多,考查历史读图能力,以及处理图片资料的能力。
总结起来,图表、漫画类选择题的考查类型有历史情景图片、历史地图、漫画及表格、柱状图、扇形图等数据图表。
图表、漫画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考查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图片反映的内容、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出现的变化等。
设问方式:设问方式多种多样,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反映了什么现象”“体现了什么特征”等、解题策略材料内容考虑因素历史情景、图片(文物、人物等图片)①图名;②观察每一处文字;③时间,或根据图片文字辨别时间或历史时期;④图上出现的人物,联系该人物的成就;⑤地点;⑥其他明显特征历史地图①根据图名确定地理范围;②注意图例;③不同区域间的特征漫画①图名;②漫画中出现的人物;③作者的题词等文字信息;④其他显著特征及相关历史背景数据图表(表格、柱状图、扇形图等)①看数据对应的时间;②内容所反映的领域;③数据变化规律或特点(如从高到低,或者从低到高);④根据时间联系相应的社会背景2019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这表明当时隐性设问隐性设问考查点新中国经济建设新中国经济建设新中国经济建设考查模块必修2 必修2 必修2考查时期20世纪50年代1979~1981年1953年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择题②影响、意义类选择题③图表、漫画类选择题3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考点21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选择题分析下图,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C. 外交上我国取得重大成就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依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我国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推动了对外贸易的较快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中国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是表格反映的现象,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B选项错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图中现象出现的理论因素,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数,1954年还只有2%,1955年上升到14.2%,1956年后升96.3%,1957年冬和1958年春,一个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在这一建设的过程中,各地普遍出现了并社或超出社、乡、甚至于县的范围来进行协作的浪潮。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型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建议,中央同意了这一建议。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下面是1978~1984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品产量围。
——摘编自马晓河等《农村改革40年: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事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954年至1958年我国农业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作物产量持续增长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政策调整中得出的认识。
【答案】(1)变化:从合作化运动转向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科技的发展。
(3)认识:农业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业政策;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年12月高三历史联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
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
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始终领先世界B. 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 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2.秦代法律规定,父母具有杀、刑其子的权利,而子因受父母杀、刑而状告官府,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子坚持诉讼,则子有罪。
即父母对子(女)有人身伤害的权利,但子女如果因此诉讼父母,便有了“不孝”之罪。
上述规定表明秦代( )A.实行严刑峻法 B.认同儒家道德价值取向C.推崇外儒内法 D.运用家庭观念教化民众3.唐宣宗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的进士科考试,有一千余人参加,及第者30人,绝大部分“皆衣冠士子”,唯一平民出身的陈河“负艺第于榜末”。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选官制度存在弊病②士族更具应考优势③门阀政治死灰复燃④传统影响科举取士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
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5.金瓶掣签制度既符合政治手续、法律手续,也符合宗教手续;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体现了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事实,是两百多年来较合情合理、公正的方法,成为不可逾越的认定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历史定制。
清政府实行此制度旨在( )A.践行因俗而治的理念 B.推动宗藩体制的建立C.巩固国家政治大一统 D.增进民族间文化交融6.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
中国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主要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主要成就: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国家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主要成就:"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主要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主要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收入略有节余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主要成就:一,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
二,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
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四,财政状况逐年好转。
五,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主要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粮食经济和粮食贸易(1953-1995)
1) 粮食贸易概况观察
2) 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 制度背景和贸易决策程序
4) 决定因素和数量分析
5) 几点总结性评论
20世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进口国,20-30年代进口高达200-300万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粮食(特别是大米)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
八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粮食进口量为900万吨。
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净出口和净进口地位上多次改变。
——粮食贸易从不同方面成为研究和政策议题(潜在需求量、贸易方向和数量改变等)。
由于受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新中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多次巨大变动。
第一阶段:净出口时期
(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粮食出口。
出口量从1950年122万吨增至1951年200万吨。
到5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200万吨。
主要是大米和大豆的出口,占1953至1960年粮食出口总量的83%。
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一般较少。
工业化初始阶段急需外汇注入,粮食净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估计,这时期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12%——19%。
第二阶段:饥荒和恢复时期
(1960年——1965年)
1959至1961年饥荒,同时标志中国粮食贸易转折点:从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饥荒后的粮食净进口国。
从1960/61年开始,只得大幅度减少出口并同时大幅增加进口。
这段时期粮食平均年进口量为590万吨。
进口主要为小麦,占粮食进口比重从1961年的约2/3上升至1963年的93%,且在1965至1966年间有了更大涨幅。
据估计,这段时期粮食净进口所需外汇支出占总进口外汇支出的13%。
第三阶段:大米换小麦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和极左派意识形态盛行,但是在粮食贸易政策上却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表现为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结构特点,发展了大米换小麦贸易模式。
背后经济原理是国际粮食市场上大米价格通常为小麦的两倍,但是两种粮食作物每物理单位所含热量相似。
这一时期,中国在实物量上仍是粮食净进口国,年均进口量约为220万吨,然而进口额几乎与出口额相等,在外汇价值量上使粮食贸易基本保持了平衡。
第四阶段:政策调整时期
(1977年——1984年)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粮食进口的巨大涨幅。
粮食净出口量在1977至1982年六年间连创新高。
进口总量于1982年升至最高——1600万吨。
正是粮食进口的大幅增长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粮食市场中的重要一员。
第五阶段:剧烈波动时期
(1985年以后)
首先是粮食进出口的剧烈波动,其振幅远高于前段时期。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净进口国和净出口国间的角色转换。
80年代前期粮食产量急剧上升,使我国1985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这是自1960年以来第一次。
同年(1985年)国内粮食大量减产,使中国在1987至1991年再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大国。
1992年至1994年间,中国又一次成为净出口国。
然而到1995年,粮食出口锐减至近乎为零,而进口又创2000万吨新高。
但是近年我国再次成为净出口国。
——不到20年间,净贸易方向改变5次之多。
经验观察提出的问题:
1)60年代初成为粮食净进口国,主要原因显然是1959-61年饥荒。
但是1959年粮食产量锐减,为什么没能在1959-60年净进口粮食,反而出口大量粮食?
2)1965年后粮食产量已恢复至饥荒前水平,为什么没有很快恢复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地位单卂牀腪⼀汁⁴⤨⼍⁁⁛〳‵‰⁛⁛㸍‾攍摮扯൪〲‱‰扯൪㰼ഠ匯⼠䔣⌶䑁䄣⌳㙅㤣⌶㜸ഠ䌯⼠䔣⌶䑁䄣⌳㙅㤣⌶㜸ഠ倯⁛㤱〠删ഠ䬯㌠‷⼍⁛㠲‶‰⁛㸍‾攍摮扯൪〲′‰扯൪㰼ഠ匯⼠䔣⌶䑁䄣⌳㙅㤣⌶㜸ഠ䌯⼠䔣⌶䑁䄣⌳㙅㤣⌶㜸ഠ倯⁛㤱〠删ഠ䬯㌠‸⼍⁛㠲‶‰
⁛㸍‾攍摮扯൪单䍂牀腪က€⠊Ȁçက ⌶㜸ഠ䌯⼠䔣⌶䑁䄣⌳㙅㤣⌶㜸ഠ倯⁛㈲〠删ഠ䬯〠ഠ倯㈠㘸〠删ഠ㸾ഠ湥潤橢㈍㐰〠漠橢㰍‼⼍⁛⌯㙅䄣⍄㍁䔣⌶㘹㠣‷⼍⁃⌯㙅䄣⍄㍁䔣⌶㘹㠣‷⼍材㈠′‰⁛⼍⁛‱⼍⁛㠲‶‰⁛㸍‾攍摮扯൪〲‵‰扯൪㰼ഠ匯⼠䔣⌶䑁䄣⌳㙅㤣⌶㜸ഠ䌯⼠䔣⌶䑁䄣所垄断。
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粮食贸易的决策程序
很少有关于粮食进口的政策制定过程的记录。
通过采访相关政府官员和研究员,可以看到80年代后期有关决策的大致程序。
涉及这一过程部门名称和其它细节不同时期所有变化,但基本原则具有某种稳定性。
第一阶段,为粮食贸易准备计划草案。
一般由商务部粮食局综合部门负责,主要依据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表信息。
对外经贸部门通过提供国际市场形势信息,也参与计划草案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计划草案提交国家计划委员会,从宏观经济角度审察计划可行性和适当性。
两个问题会受到重点评估,一是不同部门对外汇资源存在竞争性需要,计委需要从外汇分配角度加以评估。
二是粮食进口通常需要政府补贴,因而还需要从预算角度加以考察。
第三阶段,计划初稿由计委、商业部、外经贸部呈报国务院,在国务院例行会议上做最终审批,也可能在年底召开的国家粮食工作会议上讨论并做最后决议。
经国务院审查批准后,对粮食进口最终决定将送至外经贸部,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给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执行。
90年代前期发生某些变化。
例如,为打破中国粮油进出口垄断,引进了配额分配体系。
其他国有公司经配额分配体系的许可,有权从事粮食贸易。
第二,中央政府希望通过粮食储备政策,在稳定粮食市场中扮演积极角色。
因而于1991年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局。
这个新机构已积极致力于粮食贸易政策的制定。
可见决策过程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年度粮食计划框架;二是高度垄断;三是政府高层部门直接参与计划形成过程。
进口数量决定因素及其特点
影响粮食进口因素可分三组。
第一组是所谓结构性因素,如相对成本,国际市场价格,外汇可获得性。
第二组因素包括国内粮食产量、人口和收入增长、粮食库存变动等因素。
解释发展中国家粮食贸易模型通常要考虑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