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微观部分

1.机会成本

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

2.市场失灵

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部性;(2)公共产品,即对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国防,空间研究,天气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很难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

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就可以更自觉的利用计划、法律或其他非经济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这样,社会资源配置会更加有效率,社会经济运行更加协调。

3.规模报酬

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变化时,产出的变化率。描述的是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2)规模报酬不变: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呈现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之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会进入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4.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也称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题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理论。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

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进行生产时,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将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5.价格歧视

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力量,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的利润达到最大值。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

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接受者,即厂商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顾客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1)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一级价格歧视可以分为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和不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不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有称为纯一级价格歧视,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在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下,消费者剩余被生产者完全剥夺了,但生产是有效率的。完全的一级价格歧视纯粹是一种理论讨论,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

(2)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另外一定数量的该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等等。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

(3)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着可以分隔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第二个条件是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

6.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是指不考虑分析的商品市场或经济体系内某一局部以外因素的影响时,这一局部所达到的均衡状态。是经济体系中一个消费者、一个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一家厂商或一个行业的均衡状态。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这个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如何达到均衡状态。局部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所以具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它对很多问题研究的有效性。在研究一些综合性问题时,局部均衡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2)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

时达到均衡的状态。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情况,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7.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是非合作博弈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具体内容是在一个博弈过程中,在给定对方的策略时,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他能采取的最好的策略,该策略被称为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如果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局中人都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而得到更大的效用。纳什均衡的一个可行办法是所有局中人进行直率的谈判。

8.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反映在数量上是所有生产单位的边际生产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总和。从市场总体来看,生产者剩余是介于供给曲线和市场价格之间的那块面积,这是低成本生产者在市场价格下出售而得到的总利润加上要素租金。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成本,成本较高的厂商享有的生产者剩余较少,而成本较低的厂商享有较高的生产者剩余。

在上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厂商的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S 表示了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和愿意出售价格的数量组合,但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厂商的产品均按价格P来出售,因此价格P与供给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即为生产者剩余。

9.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指本世纪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美国1899-1922年间的制造业的历史统计资料得出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该函数的公式为:

Q=f(L,K)=ALαKβ

其中,Q表示产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A是正常数,α,β是小于1的正数。这一公式表明: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该函数被认为不仅能研究生产要素同产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考察技术进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A表示技术进步的参数)。

此外。根据α与β之和,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α+β>1,规模报酬递增;α+β<1,规模报酬递减;α+β=1规模报酬不变。

10.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它度量了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后他的生活在总体上得到改善的程度。

产生消费者剩余的原因是: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律,二是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常高于他们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如图所示,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一上的那部分面积为消费者剩余。

11.外部效应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

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例如:养蜂人的到来增加了果园的产量,反过来果园的扩大又会增加养蜂人的收益。这就是正外部效应。一个工厂污染了水源,对下游的居民和河中的鱼类造成了损害。这就是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外部效应使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大于社会收益。总之,外部效应的产生是人们决策范围之外的,料想不到的结果或影响,是随着生产或消费的进行而产生的某种副作用。

12.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名义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是当价格的变化使得消费者沿着无差异曲线移动到不同的边际替代率的某一点时所产生的消费变化,是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其他商品消费方面的变化,是在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情况下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都为为正,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13.需求价格弹性

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通常用E d表示。它告诉我们,在一定时期内,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发生多大的百分比变化。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有两种:点弹性和弧弹性.点弹性= -(P/Q)(dQ/dP),弧弹性=-(P/Q)(ΔQ/ΔP)当E d = 0:完全无弹性;当0 < Ed< 1:缺乏弹性;当E d= 1:单位弹性、单一弹性,或恒一弹性,当E d>1:富于弹性;当E d=+∞:完全弹性。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①商品的可替代性;②商品用途的广泛性;③商品耐用性;④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⑤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⑥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所用的时间。

14.“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1)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2)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决策;(3)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4)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15.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数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前提条件是:(1)技术保持不变;(2)至少一种投入要素保持不变。形成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而其他固定投入品的使用受到限制。

1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它表示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越来越多,额外数量的消费带来的效用增加也越来越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才存在着如何使稀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问题。边际效用递减假说在经济学中很重要,它与后面要讲到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边际成本递增,被看作是资源配置理论的两大支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作为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17.公共物品(公共品)

公共物品,也称公共品,是这样一种商品,他能够便宜地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但是一旦该商品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就很难阻止其他人也消费它。与私人物品相对,公共品通常具备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公共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非纯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非纯公共物品只有非竞争性而不具备非排他性,如道路。

对于公共物品,免费搭车者的存在使得市场很难或者不可能有效地提供商品。当涉及的家庭很多,自愿的私人安排常常是无效率的。所以,公共物品会导致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如要有效率地生产就必须由政府补助或者政府提供。

18范围经济

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则称存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描述的是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

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有: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管理者管

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

范围经济的程度可以通过研究企业的成本来确定。范围经济程度(SC):

SC=[C(q1)+C(q2)-C(q1,q2)]/ C(q1,q2)

式中C(q1)表示生产q1 所耗费的成本,C(q2) 表示生产q2所耗费的成本;C(q1,q2)是生产两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当SC>0时存在范围经济,SC<0时,存在范围不经济。

19.帕累托改进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状

况至少不变坏,则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指在某种经济境况下如果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交换,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而不会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

20.逆向选择(逆淘汰)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当不同质量的产品在购买者或者出售者买卖时没有充分的信息来确定产品的真实质量,从而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单一价格出售时,就会出现逆向选择。其结果是,市场上有太多低质量的产品和太少高质量的产品出售。

“逆向选择”所描述的是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信贷市场等。

21.连带外部效应(网络外部性)

当一个人的需求直接受到其他消费者购买决定的影响时,就有了连带外部效应。连带外部效应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如果一名典型的消费者的商品需求量随着其他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就存在着一个连带外部正效应。如果相反的情况是事实,那么就

存在着一个连带外部负效应。

连带外部正效应的例子之一便是攀比效应。它指的是一种赶浪头的欲望,想拥有一件几乎所有的人都已拥有了的商品,或想沉溺于时髦之中。

连带外部负效应的一个例子是虚荣效应,指拥有只有某些人才能享有的或独一无二的商品的欲望。当拥有某种商品的人越少,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就会上升的时候,这种效应就出现了。

22.期望效用

期望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获得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如果用P和1-P表示两种结果W和Q发生的概率,则期望效用函数可记作EU=PU(W)+(1-P)U(Q),也可以写成E{U[P,(1-P);W,Q]}。

由于期望效用函数的建立,于是,对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面临风险的行为的分析,就成了对消费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的分析。

23.理性预期

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适用的前提是:(1)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具有理性的;

(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可以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24.蛛网模型

指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的模型。其基本前提是本期消费量受本期价格影响,本期供给量受上期价格影响,又影响下期价格的形成。根据蛛网模型对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的分析,蛛网模型分为三种: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封闭型蛛网。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的情况,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分析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

25.恩格尔定律

是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指出的关于收入影响需求结构变化统计规律: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越低其总支出中用于食物消费的份额越大。在收入(总支出)增长的情况下,食品消费支出的绝对额虽然也增长,但所占比重是下降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或总收入的比重,就是恩格尔系数。

这一定律适用的两个前提是:(1)保持其它条件不变;(2)保持“食物消费”有统一的含义,即生存需要。而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因素、商品化因素、生活节奏紧张化因素等都会影响恩格尔定律的适用性。

宏观部分

1.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下降。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需要一个条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会下降,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由于存在货币幻觉,在短期,将会有产量增加。在长期,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会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是,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一下几个因素:①支出乘数的大小。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④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

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

又称“自动稳定器”。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取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4.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

是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与1961年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有如下的性质:

(1)在稳态时期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余黄金分割率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

一部分资本使人均资本下降到黄金分割率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2)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分割的数量,则该经济能够提高人均消费的

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分割率水平。

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如果用t,G,TR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用y和y*分别表示实际收入和潜在收入,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和实际预算盈余(BS)

分别为BS*=ty*-G-TR和BS=ty-G-TR,二者差额为BS*-BS= t(y-y*)。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1)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预算状况的影响。

(2)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

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以把利率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指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的影响,但通常在经济调控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划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理论与工具,便于利率的杠杆操作。

7.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极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情况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8.货币创造乘数

又称“货币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公式为k=1/rd(rd为法定准备金率),当有超额准备金时,则变为k=1/(rd+re)(re为超额准备金率)。当有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k=1/(rd+re+rc)其中rc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

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则货币创造乘数为M/H=(rc+1)/(rc+rd+re)。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1)法定准备金率;(2)超额准备金率;(3)现金—存款比率;(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

9.实际经济周期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指把经济波动归因于实际因素(或供给方面)的冲击,而不是货币因素的一种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之源,实际经济周期是理性个人对实际冲击最优的选择结果,均衡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干预并不能增进人们的福利水平。

10.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

公式为:g w=﹣ε(u-u*)

其中为货币工资增长率,ε为工资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u为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

现代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即当失业率高

时,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14.公开市场业务

是目前中央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债券价格就会上升,则利率下降;反之亦然。

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①主动性;②微调和巨幅调整的相容性;③准确性;④经常性;

⑤可逆转性。当然公开市场业务也有其局限性,如“告示效应”较弱,难以对大众预期产生显著的影响等。

15.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时所形成的财政支出。转移支付是财政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政府没有直接从中获得收益。转移支付主要包括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各种补贴、捐助支出、债务利息的支出等。转移支付是受益者的一种收入来源,他们无需提供任何商品或服务作为获得这种收入的交换条件。因此,转移支付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

16.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基础上根据本国和外国物价指数调整得到的,反映了用商品篮子衡量的本国和外国商品相对价值的变化,他不是现实的汇率,必须经过计算得到。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

R=eP/P f

其中R为实际汇率,e为名义汇率,P为本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 f为外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实际汇率是所有汇率问题实证研究的基础。

17.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

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他们把这种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叫做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的工资-价格螺旋。

18.货币非中性

货币非中性指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产品市场上总产出或总收入增加了,在利率不变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如果货币供给量不变,利率会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影响投资支出,从而对整个产品市场产生影响。货币对经济的非中性决定了产品市场上的国民收入和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水平。

19.索洛剩余(多恩答案P31)

索洛剩余指实际劳动生产率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差额,它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衡量。经济增长归因于不同投资的贡献,无法归因于要素投入的剩余部分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贡献,这被称为索洛剩余,反映的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0.相机抉择政策

相机抉择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

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四种搭配方式:(1)宽松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2)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3)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4)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

实行相机决策政策的目的在于既保持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

21.价格粘性

价格粘性指价格总水平不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改变,价格易升难降的现象。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

名义价格粘性论的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经济周期论、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另外还有交错调整价格论,即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而实际价格粘性论包括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1.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22.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23.亲子互动风格: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4.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013.4 21.学习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 2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予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23.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24.亲子互动: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012.7 1.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为行为将产生的结果的直接预期。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2.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3.亲子互动: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012.4 1.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2.学习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 3.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4.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2011.7 1.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2.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运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3.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4.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微观部分 1.机会成本 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 2.市场失灵 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部性;(2)公共产品,即对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国防,空间研究,天气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很难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 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就可以更自觉的利用计划、法律或其他非经济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这样,社会资源配置会更加有效率,社会经济运行更加协调。 3.规模报酬 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变化时,产出的变化率。描述的是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2)规模报酬不变: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呈现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之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会进入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4.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也称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题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理论。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 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进行生产时,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将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5.价格歧视 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力量,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的利润达到最大值。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

历年考题(名词解释篇)

历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基准(环境管理学):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要素中或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基准值。 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3.灰霾(大气学):也称为霾。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微小粒子使大气混浊,导致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普遍混浊现象称为霾。 4.残留期(土壤):污染物在通过环境的自净作用,在环境中的含量减少75%所需的时间。 5.环境激素(基本概念):环境激素是一类能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外来化学物质,它破坏生物体正常的自身稳定性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等作用。其大多具有雌激素的效应,又称为“环境雌激素”。 6.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等效声级(环境评价/声环境):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主要用于评价非稳态声级。 8.暴露评价(环境评价):暴露评价是对人群暴露于环境介质中有害因子的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测量,估算和预测的过程,是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的定量依据,包括暴露人群的特征鉴定和被评物质的浓度与分布的确定。 9.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 10.光化学烟雾(大气):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等二次污染物。这种反应物和产物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称为光化学烟雾。 11.温室效应(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等温室气体对地球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12.危险废物(固废):泛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和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历年考研试题]考研试题

考研试题篇(1):社会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拟合优度 是指以回归方程或其他模型对总体分布作估计时,模型的值与实际的值的差异程度,差异程度越小,模型与实际值越接近。 2、定点跟踪调查 即追踪研究,同一批次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3、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按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几个子总体,每一个子总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它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4、置信区间 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和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置信水平越大,则置信区间越大。 5、偏误 系统偏误是有规则的变异,它是由于测量工具,评分标准等直接与测量方法有关的因素引起的。消除或者减少偏误的方法: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在测量之前将测量工具与标准尺度相互校对,以纠正偏差。 6、有效回收率 即除掉各种废卷的回收率,比一般回收率更能反映问卷本身质量,是客观检验法的一方面。 7、直方图 由紧挨着的长方形构成,但与条形图不同,直方图的长方形的长与宽都是有意义的,宽度表示组距,长度表示频数或百分比,长与宽的乘积,即长方形的面积表示该组的频数或百分比。

8、格特曼量表 又称累积量表,是格特曼 1944 年设计使用的,格特曼量表是单维的,即量表自身结构中存在着某种由强变弱的关系,它的每一量表总分都只有一种特定回答与之对应。 二、简答: 1、简述假设检验中双边检验与单边检验的区别。 答:在检验虚无假设时,即可以选定抽样分布的一端作为否定域,也可以选择两端,否定域在一端称为单边检验,否定域在两端称为双边检验,选择哪一种,取决于研究假设的方向,如果选定的显著度相同,单边检验比双边检验更难否定虚无假设。 2、简述利用客观检验法检查问卷初稿的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答:客观检验法是将设计好的问卷初稿打印十几份,然后在正式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个小样本来进行试用。这样正式调查中遇到和会出现的问题,通常也会在这种调查中遇到和出现。这种方法起到了对问卷进行客观检查的目的。 3、“随机抽样就是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到的概率是相等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随机抽样又称等概率抽样,要求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三、论述 1、就你对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解谈谈为什么问卷调查方法被称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 问卷法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点主要有: 1、节省时间、经费、人力; 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可以避免偏见,减少误差 4、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 在实际社会研究中,问卷法作为一种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常常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以及资料的定量分析相联系,可以说抽样——问卷——定量分析三

美学历年真题考过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

美学(课程代码00037)历年真题考过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 题 一、名词解释 2016年10月 1.审美体验 2.荒诞 3.有趣味的形式 4.虚静 2016年4月 1.审美情趣 2.审美理解 3.生物本能说 4.美育的内涵 2015.10 1.意象的结构 2.劳动说 3.审美形态的生成性 4.艺术品的开放性 2015.4 1.意象的生成 2.“悟” 3.巫术说

4.席勒的《美育书简》2014.10 1.审美意识 2.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 3.审美理解的多义性 4.以道制欲 2014.4 1.载道说 2.化育 3.优美 4.审美距离说 2013.7 1.再造性想象 2.审美体验 3.游戏说 4.艺术的审美功能 2013.4 1.集体无意识说 2.审美教育 3.审美活动无功利 4.兴 2012.7

1.审美趣味 2.荒诞 3.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敏感2012.4 1.喻象 2.以美育代宗教说 3.悟 4.审美需要2011.7 1.审美形态 2.无我之境 3.有趣味的形式说 4.崇高 2010.7 1.审美形态 2.劳动说 3.对比联想 4.灵感 2010.4 1.有我之境 2.审美体验

3.空间艺术 4.净化说 2009.7 1.审美理想 2.审美体验 3.优美 4.寓教于乐2009.4 1.审美趣味 2.艺术品的他律性 3.仿象 4.趣味教育2008.7 1.有趣味的形式说 2.寓教于乐 3.审美形态 4.审美体验2008.4 1.审美直观 2.审美理想 3.崇高 4.美育代宗教说

1.游戏说 2.寓教于乐说 3.艺术敏感 4.审美意识2007.4 1.命运悲剧 2.表现说 3.贺拉斯的美育观 4.美的问题的性质2006.7 1.心理距离说 2.美感 3.艺术的审美功能 4.无我之境2006.4 1.悲剧性 2.席勒的美育观 3.有趣味的形式说 4.审美个性200 5.7 1.内在感官说

北大古典文献学历年名词解释

北大古典文献学历年名词解释 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试题 1.三通、九通 2.十驾斋养新录 3.考信录 4.考据、义理 5.别录、七略 6.影宋、覆宋 7.史记三家注8.释事忘义 9.不校校之10.审辞气 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七略 2.右文 3.四部 4.小令 5.錯簡 6.監本 7.平水韵 8.四六文 9.四書五經 10.一條鞭法 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试题 1.解老喻老(4分) 2.以意逆志(2分) 3.望文生訓(2分) 4.釋事忘義(3分) 5.不校校之(3分) 6.版式(3分) 7.讀若、讀曰、當為(6分)8.四部正訛(2分)9.讖緯(3分)10.尚書古文疏證(2分) 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春秋外傳(2分) 2.以訓詁代本字(2分) 3.史注二體(4分) 4.疏不破注(3分) 5.二重證據法(3分) 6.互著,別裁(4分)7.覆宋、影宋(4分)8.玄學(3分) 9.廣雅疏證(2分)10.七緯(3分) 北大中文199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1.錯簡 2.底本 3.租庸調 4.三家詩 5.黨錮之禍 6.九流十家

7.六朝 8.四書 9.黃巾起義 10.樂府古詩 北大中文1993古文献专业试题 1、伏生 2、司马迁 3、刘歆 4、梅颐(赜) 5、孔颖达 6、朱熹 7、阮元 8、张元济 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试题 1.春秋内外傳 2.周官(2分) 3.先鄭后鄭4.底本之是非,立說之是非(4分)5.詩本義6.玄學(3分) 7.剩文、奪文 8.一聲之轉(3分) 9.疏不破注 10.影宋本(3分) 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 簡答下列著作的著者或編者,成書的朝代(10分) 1.楚辭章句 2.文選 3.經典釋文 4.一切經音義 5.史通 6.通典 7.唐詩三百首 8.古文觀止 9.讀書雜誌 簡明解釋下列詞語的内容要點,不作評論 1.律賦 2.八股文 3.十家九流 4.三教九流 5.六藝 6.四書 7.郡國 8.花甲

历年新闻理论真题名词解释盘点

历年新闻理论真题名词解释盘点 1、新闻与信息(1991)( 1993)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信息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包括一切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知识,期刊,资料等,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 2、“有偿新闻”(1991) 是企事业单位,组织或个人以酬金或实物等方式报偿新闻机构,以换取一定的新闻作品,版面,播出时间,为该人或该单位及其产品,社会活动进行宣传的所谓的“新闻报道”,往往带有浮夸虚伪的成分,损害新闻真实性。 3、舆论监督(1991)( 1999)( 2005)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 4、新闻真实性(1991)( 199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与文学相区别最重要的特征,包括具体真实(微观真实)和整体真实(宏观真实)。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报道中反映的情况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5、“集体的组织者”(1991)( 1993) 指新闻事业。新闻事业既是参与社会变革的产业,更是担负道义的伟大事业,在这个意义上,肩负特殊社会重任的新闻媒介不能满足于反映社会现实,而应充当“集体的组织者”的角色,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承担舆论引导的历史使命。 6、新闻客观性(1993)( 2005) 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要求。 7、客观报道(1993) 是新闻本源对新闻实践的要求,就是依据事物的是非曲直如实的报道新闻。 8、客观主义(1993) 一种标榜“超阶级”“无党性”,主张对社会现实进行“纯客观”的报道和评述的资产阶级新闻观点。 9、新闻本源(1993)( 2000)( 2001) 即新闻的客观来源,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在事实和新闻的关系当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可以进行能动的反映和报道。 10、新闻来源(1993) 两种含义:1,提供新闻报道的渠道,如记者的采访,通讯社发稿等。2,新闻出处,即新闻事实的提供者。交代新闻来源可以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11、接近性(1993)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之一,指新闻事实及新闻报道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 12、时新性(1993)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之一,指新闻事实的新近程度和新闻报道的及时程度,事件发生与报道的时差越小,新 13、合理想象(1993) “合理想象”是新闻失实较常见的问题之一。不少记者都是由于写文学作品转而报道新闻或进入新闻界的,记道的应当是事实,但是又有意无意的接住了不应该借助的文学想象。 14、舆论(1994)( 1997) 舆论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对于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问题的共同意见事的晴雨表,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博历年真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博历年真题及答案 2021 生化分子 一、名词解释 1.氧化磷酸化 【答案】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即是氧化磷酸化作用(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的全过程可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NADH+H++3ADP+3Pi+1/2 O2 NAD+ + 4H2O + 3ATP 2.操纵子 【答案】操纵子即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coordination unit), 它们有共同的控制区(control region) 和调节系统(regulation system)。 操纵子包括在功能上彼此有关的构造基因和控制部位,后者由启动子(promoter, P) 和操纵基因(operator, O)所组成。 一个操纵子的全部基因都排列在一起,其中虽然包括假设干个构造基因,可是通过转录形成确实是一条多顺反子mRNA (polycistronic mRNA)。 操纵子中的控制部位可承受调节基因产物的调节。 3.非编码RNA 【答案】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 其中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 和microRNA 等多种功能的 RNA,还包括未知功能的RNA。 这些RNA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从基因组上转录而来,但是不翻译成蛋白,在RNA 程度上就能行使各自的生物学功能了。 非编码RNA 从长度上来划分可以分为3类:小于50 nt,包括microRNA,siRNA,piRNA;50 nt到500 nt,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SLRNA,SRPRNA 等等;大于500 nt,包括长的mRNA-like 的非编码RNA,长的不带polyA 尾巴的非编码RNA等等。 4.表观遗传调控 【答案】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那么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 调节机制包括: DNA修饰指DNA共价结合一个修饰基团,使具有一样序列的等位基因处于不同修饰状态 非编码RNA调控非编码RNA调控是通过某些机制实现对基因转录的调控,如RNA干扰 组蛋白修饰真核生物DNA被组蛋白组成的核小体严密包绕,组蛋白上的许多位点都可以被修饰,尤其是赖氨酸。组蛋白修饰可影响组蛋白与DNA双链的亲和性,从而改变染色质的疏松和凝集状态,进而影响转录因子等调节蛋白与染色质的结合,影响基因表达 染色质重塑染色质重塑是由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介导的一系列以染色质上核小体变化为根本特征的生物学过程核小体定位核小体是基因转录的障碍,被组蛋白严密缠绕的DNA是无法与众多转录因子以及活化因子结合的。 因此,核小体在基因组位置的改变对于调控基因表达有着重要影响。 5.代谢组 【答案】代谢组是指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的动态整体。 而传统的代谢概念既包括生物合成,也包括生物分解,因此理论上代谢物应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生物大分子以及其他小分子代谢物质。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效仿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

教育学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6.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7.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8.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9.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10.法律责任:广义上法律责任既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同时还包括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狭义上就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属于后者。 11.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者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1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13.教学模式:以某种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14.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5.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16.课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种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17.班级: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8.学校事故: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

信息管理系统历年考试真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部分

2001年4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3.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是一种软件工程方法,其特点是任何程序设计由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组成:顺序结构(1分)、循环结构(1分)和选择结构(1分)。 34.模块化将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模块的方法称做模块化(1分),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独立性(1分),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则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规定和说明(1分)。 35.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受外界干扰时抵御力与恢复能力(2分)。它可以用连续工作时间来表示(1分)。 36.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库(1分),它是对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元素作出详细的定义和说明(2分)。 37.数据结构描述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1分)。一个数据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或数据结构组成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8.试述执行信息系统的特征 执行信息系统是专供高层决策者使用的系统(1分),其特点是: (1)数据调用方便,只要按少量键即可(1分)。 (2)大量使用图表显示企业和各基层的运营情况,并对问题及时报警(1分)。 (3)操作者无需通过交互方式参与或探讨解题过程(1分)。 (4)系统开发者不涉及尚待研究的新技术,因而易于实现(1分) 39.试述可行性分析中"可行"的含义及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可行性包括可能性和必要性(2分),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为:经济可行性(1分),技术可行性(1分)以及管理上的可行性(1分)。 40.简述系统分析报告中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内容。 (1)新系统的目标图(1分)。 (2)新系统的功能图(1分)。 (3)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1分)。 (4)新系统的数据字典(1分)。 (5)关于处理逻辑的说明(1分)。 41.在系统实施阶段,计算机系统的实施中供货方应负责哪些内容? (1)按订货合同,供货方与用户一起开箱验收(1分)。 (2)计算机系统的安装与调试(1分)。 (3)提供系统运行的常规诊断校验系统(1分)。 (4)机器使用操作的培训(1分)。 (5)提供完整的资料、文档(1分)。 42.简述MIS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MIS功能的评价(1分)。 (2)对现有硬件和软件的评价(1分)。

考研《运动训练学》历年真题的选择,名词解释汇总

运动训练学复习题 选择题: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 )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A、运动训练 B、竞技比赛 C、身体活动 D、体育教育 2、以下哪个不是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 A、生物学因素 B、个性心理因素 C、社会学因素 D、生产力因素 3、竞技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本质的特点是( )。 A、规范性 B、公平性 C、竞争性 D、观赏性 4、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 ) A、心理训练 B、身体训练 C、技术训练 D、竞技体育管理 5、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分类,以下哪个 ( ) 项目属于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群?A.跳水B.跳远C.举重D.400米跑 6、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该包含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和( )诊断。 A、机体机能 B、心理素质 C、运动技术 D、训练负荷 7、以下哪个不属于对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内容?( ) A.竞技能力B.运动成绩C.训练负荷D.训练年限8、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 ) A.竞技状态B.训练水平C.竞技能力D.竞技水平9、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是:() A.竞技需要原则B.动机激励原则C.有效控制原则D.系统训练原则 10.下哪个不是训练控制应具备以基本环节和条件?( ) A.施控主体 B.控制信息 C.测试系统 D.反馈信息 11、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 )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A.突出重点 B.合理控制 C.系统统一 D.循序渐进 12、周期安排原则是指( )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A. 严格要求B. 不间断C. 认真严肃D.周期性 13、相对于竞技状态形成过程的保持阶段,在划分训练大周期时对应时期是:( ) A、基础训练期 B、竞赛期 C、准备期 D、恢复期 14、以下哪一个增加运动负荷的方式只适宜在优秀运动员增加运动负荷时采用?A. 波浪式B. 跳跃式C. 阶梯式D. 直线式 15、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 )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A、目标模型 B、训练方法 C、行为方式 D、程序步骤 16、从结构角度上看,程序训练法与模式训练法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控制运动训练过程( )的不同。 A、方法B、结构C、依据 D、理论 17、以下哪个不是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 ) A、具有系统化特点B具有定性化特点 C、具有程序化特点D具有定量化特点 18.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供能的主要形式是:() A.磷酸盐供能B.糖酵解供能为主C.无氧、有氧混合供能均衡D.B+C19、以下哪种供能形式是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供能形式?() A.磷酸盐供能B.糖酵解供能为主C.无氧、有氧混合供能均衡D.B+C

自考劳动法历年真题之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 一、历年真题 02.04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P54):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也即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其具有特定性,劳动法律关系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2.标准工作日(P176) :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正常情况下一周内的的工作时间。 3.无效劳动合同(P94) :是指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或违背平等、自愿原则签订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4.社会保险(P237) :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02.07 1.劳动行为能力(P54) :是指劳动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从而使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能力。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 2.聘用合同(P88) :亦称聘任合同.它是指聘用单位与被聘用劳动者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一般是用于招聘有技术业务专长的劳动者。 3.安全技术规程 (P194):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早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由于这些规范大多数以规程的形式公布,因而又称为劳动安全技术规程。 4.劳动纪律(P223) :又称为职业纪律或职业规则,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 03.04 1.平等就业(P40):是指劳动者平等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即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种族等人的自然差别而受歧视,就业机会面前一律平等。 2.集体协商(P114) :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3.职业资格证书(P148) :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4.劳动安全卫生(P185) :又称职业安全卫生,它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 03.07 1.奖金(P167) :是工资的补充形式,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物质奖励形式的一种,是对劳动者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报酬,主要包括超产奖、质量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创造发明奖、年终奖等。 2.劳动合同鉴证:是指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审查,证明劳动合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项行政监督,服务措施. 3.借用合同(P88) :亦称借调合同。它是指借用单位、被借用单位与被借用人员之间,为确立

自考比较教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013.1 31.区域研究: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对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实践进行研究。按研究内涵的大小,分为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 32.1970年《教育结构计划》:1970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结构计划》,是全国教育制度改革方案,将整个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领域。3-4儿童纳入初等教育,5-6岁纳入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教育的一部分。 33.“顺应”:又叫“调节”、“调整”,是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34.韩国新村幼儿园:韩国为加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1981年新设立了由内务部主管的“新村合作幼儿园”。1982年,颁布《幼儿教育振兴法》,将“新村合作幼儿园”更名为“新村幼儿园”。新村幼儿园在1981至1983发展最快,其后稳步增长,1988年后逐年减少,原因在于从每年都有一部分重新变为托儿所 2012.10 31.(美国)“发展适宜性课程”:把适应儿童的发展作为决定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重视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即 个别儿童发展的差异,反映了课程发展的综合趋势。 32.《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献,被誉为“为儿童人权拟定种种保证的第一项国际法律文书”。该公约为保护儿童的权利和福利订立了54项条款,要求所有缔约国保证所有未满18岁的儿童的合法权利。4项原则:儿童的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意见原则, 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原则,无歧视原则。 33.“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34.“多元智能理论” 2012.1 31.逻辑—数理智力:运算和推理能力,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上表现突出。如爱因斯坦 32.高丽夫人儿童中心:1938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第一次介入幼儿教育领域,并成立了高丽夫人儿童中心33.情境论:在德国学前课程理论中,认为教学应围绕儿童的生活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应付生活能力的理论称为情境论 34.日本的第三次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1991年,文部省公布,又称十年计划。 内容:提出国家尽力对学前教育提供帮助:扩大幼儿园奖励补助的适用范围,对低收入家庭规定了学杂费减免标准;增加幼儿园入园奖励补助费的数额;拨专款确保公立幼儿园园舍设施建设补助费。 计划重点:确保今后10年内,3-5岁幼儿有充分的入园机会,提高3岁幼儿入园率。 意义:把幼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提高幼儿入园率,改变家庭社会不重视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有力促进日本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2011.10 31.《费舍法案》: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工作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规定除伙食费和医疗费外,对保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并对13所政府承认的保育学校实行国库补助。 32.社会经验:从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经验

自考00090 广东 国际贸易实务(一)历年真题整理 — 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第一二章真题 简答题:在进行磋商交易时,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1.进行市场调研; 2.制定经营方案; 3.核算成本 简答题:合同成立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1买卖双方当事人应具有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 2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 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商务合同,是有偿交换; 4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 5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审批手续。 名词解释:发盘 交易的一方为了销售或购买一批商品,向对方提出有关的交易条件,并表示愿按这些条件达成一笔交易。 简答题:简述发盘效力终止的原因。 1. 发盘人在受盘人接受之前撤销该发盘; 2. 发盘的有效期届满; 3. 当受盘人不接受发盘的内容,并将拒绝的通知送到发盘人手中时; 4. 法律、环境等限制造成的发盘失效。 简答题: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构成一项发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定人提出; 2.表明受盘人接受发盘即受约束的意思。 3.发盘的内容必须十分确定; 4.送达受盘人。 简答题:要构成一项有效的接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接受必须是由受盘人作出; 2.受盘人表示接受,要采取声明的方式,即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发盘人明确表示; 3.接受的内容要与发盘的内容相符; 4.接受的通知要在发盘的有效期内送达发盘人才能生效。 名词解释:还盘 受盘人对发盘条件进行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答复

简答题: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买方可采取哪些救济方法? 1.要求卖方对有缺陷的货物进行修补; 2.在一定条件下,买方可以要求卖方提供替代货物。 简答题: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对买方违约,卖方可以行使的救济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实际履行、撤销合同、损害赔偿。

历年真题的名词解释题

(2001年)6.逻辑地址:程序员编程所用的地址以及CPU通过指令访问主存时所产生的地址。与内存物理地址无固定对应关系的地址。 (2001.2005年)7.微程序控制器:将执行指令所需要的微命令以代码形式编成微指令序列(微程序),存入一个控制存储器,需要时从该存储器中读取。按这种方式工作的控制器为微程序控制器。 (2002年)3.控制存储器(CPU内的):CPU内用于存放实现指令系统全部指令的微程序的只读存储器称为控制存储器。 (2004年)20.垂直型微指令:一种微指令类型,设置微操作码字段,采用微操作码编码法,由微操作码规定微指令的功能。 近年以来每年考本章的名词解释,所以第五章的名称解释是考试的重点。这里给大家列出了本章的名词解释,大家要熟悉一下,这都是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做名称解释、选择题、改错题和填空题。 1.指令周期:从一条指令的启动到下一条指令的启动的间隔时间。 2.机器周期:指令执行中每一步操作所需的时间。 3.指令仿真:通过改变微程序实现不同机器指令系统的方式,使得在一种计算机上可以运行另一种计算机上的指令代码。 4.指令模拟:在一种计算机上用软件来解释执行另一种计算机的指令。 5.硬连线逻辑:一种控制器逻辑,用一个时序电路产生时间控制信号,采用组合逻辑电路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6.微程序:存储在控制存储中的完成指令功能的程序,由微指令组成。 7.微指令:控制器存储的控制代码,分为操作控制部分和顺序控制部分。 8.微操作:在微程序控制器中,执行部件接受微指令后所进行的操作。 9.微地址:微每时令在控制存储器中的存储地址。 10.相容性微操作:在同时或同一个CPU周期内可以并行执行的微操作。 11.相斥性微操作:不能在同时或不能在同一个CPU周期内并行执行的微操作。 二、选择题和填空题: 2000年: 4.在取指周期中,是按照()的内容访问主存,以读取指令。 A.指令寄存器IR B.程序状态寄存器PS C.存储器数据寄存器MDR D.程序计数器PC 「分析」:每一条指令的执行都是从取指令开始,需要对主存储器进行访问。程序计数器PC是用来存放将要读取并执行的指令在主存储器中的地址,对主存储器访问时所需要的地址由程序计数器PC来提供,即需要按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来访问主存储器。D

2022年考研考博-社会工作原理-名词解释真题历年易错、难点汇总解析(带答案)试题号8

2022年考研考博-社会工作原理-名词解释真题历年易错、难点汇总解 析(带答案) 一.综合题(共45题) 1. 名词解释 增能理论 【答案】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这里的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环境层面。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解析】暂无解析。 2. 名词解释 儿童社会工作 【答案】以儿童为案主的社会工作,不仅局限于对贫苦无依儿童的收容教养,而且扩展成为对全体儿童的福利服务。【解析】暂无解析。 3. 名词解释 社会组织 【答案】广义上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形式,指的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台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解析】暂无解析。 4. 名词解释 在社会化 【答案】广义的理解是指在生活急剧转变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她)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狭义的理解则是专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解析】暂无解析。 5. 名词解释 证据为本的实践 【答案】是指导社会工作者或其他实践者在参与实务过程中思考做什么及如何实现的新范式。其注重证据的使用,同时更强调对特殊问题类型实务的资料研究,以此提高整体的实务效率。【解析】暂无解析。 6. 名词解释 本土方法论 【答案】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相互作用中所遵循的全部规则的社会学方法。本土方法论认为,一个群体中的成员间所有普遍的社会相互作用均由某些民间的规则所支配。即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不仅基于当事人说出来的东西,而且根据大量谈话中未提到的因素。对这些的理解要依赖于谈话所涉及的当事人最近的互动发展过程及前景预期,依赖于对话发展的一系列时间上连贯的表达,依赖于谈话的过程等。【解析】暂无解析。 7. 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答案】①优先考虑服务对象的利益。社会工作在通常情况下以保障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出发点,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优先考虑。 ②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处理具体的案例时有可能会产生个人价值与专业价值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要求社会工作者个人的价值要服从专业的价值要求。 ③约束与鼓励并重。社会工作者的素养和行为对服务的效果和专业形象的建立至关重要,所以社会工作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伦理行为要求非常严格,对其违反专业价值的行为进行约束限制。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也会对专业价值一致的行为进行鼓励。 ④系统性和权威性。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所包含的价值观和具体行为规范都是经过系统、严格论证并由行业组织或协会统一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系统完整,对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解析】暂无解析。

30445江苏宏观经济分析历年真题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填空: 1,如何使用最节约资源的方法来提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欲望,。这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 2,为了研究某种商品的供求均衡,。把该种商品的市场独立出来,。而忽略了那些与该种商品市场相联系的其他市场的状况,。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局部均衡分析。 3,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 4,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5,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始终处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6,在岗位的转换或就职过程中。人们寻找到与其工作能力及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岗位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在瞬间完成。此时失业就不可避免产生,这种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7,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为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 8,目前,各国政府广泛采用的财政政策的单一规则包括两种:赤字(盈余)规则和支出规则。 9,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性 10,超额准备金是指准备金超过法定要求的数量 11,除价格之外,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上要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其他行业的可盈利性、(厂商对未来行情的)预期等。 12,根据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市场零售价)所计算出来的一般价格水平称为消费者价格指数。 13,宏观经济学的三大主题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14,古典主义认为:产出由劳动就业量、资本、技术等供给方面的因素决定。与古典主义的观点相反,凯恩斯主义认为产出由需求方面的因素决定。 15,描述了各个可能的产出(收入)水平相对应的货币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是LM曲线。16,中央银行最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 17,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以后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是考察经济周期的主要变量,而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主要由就业率表示。 18,衡量整体经济状况的三个关键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价格水平和失业率。19,实际工资的上升反而会使工人减少劳动供给,这种效应被称为收入效应。 20,中央银行有三种可以改变货币供给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改变法定金准备率和改变贴现率。 21,就政策工具而言,财政政策可以分为两大类: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的财政政策。 22,在充分就业时所表出现的失业率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场,此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23,“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经济周期两个最重要的传导机制,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摩擦。 24,封闭经济下一国的国民收入主要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个部分组成。 25,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和产权理论。 26,最早以完整的经济学理论支持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 27,凯恩斯提出社会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来自于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 28,古典主义认为,产出由劳动就业量、资本、自然资源等供给方面的因素决定。 29,当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此时的均衡被称为长期宏观经济均衡。 30,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31,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但是其恶化的程度随经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