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真题版)

名词解释(真题版)
名词解释(真题版)

2018年

1.关汉卿:(详情见黑宝书P1059)

2.弗拉哈迪:(详情见黑宝书P157)

3.布莱希特:(详情见黑宝书P57)

4.《雷雨》:(详情见黑宝书P96)

5.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要求创作者积极参与到拍摄之中,促使事物的本质真实显露出来,而不是摄影机后的局外人。直接电影,主张创作者不应该去影响被拍摄者,而应该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进行记录,将摄影机对被拍摄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让观众自己去得出结论。二者联系,尽管两者在创作方法和观念上各有不同,但都对后来的纪录片创作和电视新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6.吸引力电影:汤姆·冈宁:《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1986),“吸引力”一词来自于年轻的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他试图找到一种新的戏剧模式和新的戏剧分析模式。在他对戏剧艺术的“印象单元”所作的研究中,以及对损害戏剧真实再现的基础分析中,爱森斯坦遇到了“吸引力”这个术语。吸引力强行使观众臣服于“情感上或心理上的冲击”。在爱森斯坦看来,戏剧就是应该由这样一些吸引力蒙太奇组成,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沉迷在“幻觉叙述”中的观众关系。

7.闲情偶寄: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8.安提戈涅:

9.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中心制”源于西方。在欧美,沃尔特克朗凯特、丹拉瑟等主持人是CBS《晚间新闻》节目标志,是该节目运作核心。西方主持人拥有较大权力,是节目主导者,高学历、阅历深、很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语言表现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是他们特征。法国2台的“新书对话”栏目,BBC邀请哲学家谈观点的“哲学”栏目数十年如一日吸引受众,主持人功不可没。爱德华。默罗、沃尔特。克朗凯特、丹。拉瑟,有自己班子,有权决定人员,确定报道思想,掌握节目终审权,体现自己的观点。这种权力有利驾驭节目,把握节奏与进程,提高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障碍。

10.播出季:“播出季”的“季”(season),并非传统意义上自然的“季节”,而是指播出季节。所谓按“季”播出就是指电视播出机构根据收视市场观众收视习惯呈现出的季节性变化,对频道节目配置、播出安排进行应对性调整。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美剧的许多传统得以逐步确立,其中“季”的运营模式最为中国观众所了解。

这里的“季”是指电视播出机构按照观众的收视作息和收视习惯,以及收视波动而划分的电视播映季节。在美国,每年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是公共电视网所划定的一个黄金播映季节,也就是所说的“季”。

播出季的划分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自九月秋季开始,天气转凉,黑夜转长,人们减少室外活动,而增加电视收看时间;

另一方面,九月起,美国的学生们返校上课,重新开始有规律的生活,因而开机率及收视观众规模均大幅提升。据尼尔森数据显示,秋季期间美国的电视观

众比夏天增加10%以上。这个不小的收视增量百分比使得跨度近7个月的播映季节成为美国各无线电视网全年电视播出的重中之重。

所以,在内外因素合力作用下,九月就成为美国公共电视网的“新年”,是他们绝对不可错过的放映黄金季节。而五至八月份就是所谓的“季”外时期。优点:

约会意识的形成

以播出季为单位进行节目播出,无形会在电视节目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约会意识。这样,每到九月,观众就急切地等待着屏幕上好戏开演;特别是对经典剧目,大伙儿更是苦“盼”了整个夏天。如此一来,一到映“季”,观众的注意力就自觉、自动、自然地转向应“季”的电视剧上。

固定时间播出,也便于观众按照自己的口味寻找喜爱的节目,从而使收视约会意识更加根深蒂固。如日常肥皂剧的播出:每天1集,一周5集,一年260集,时到必播,通过播出的规律性,为观众调整出收视韵律、收视节奏。

固定长度播出,是美国电视培养观众约会意识的又一方法。通常电视剧片长相对固定:包括广告时间在内,情景戏剧一般为30分钟;其他系列剧是60分钟;电视电影2个小时。

美国电视公司通过尽可能细微地固化电视播出的每个环节,以有效固化观众的收视习惯和规律,从而建立起易于掌握、分析和针对的收视约会意识,更为简单、方便、快捷地进行电视产品及广告投放和调整。

充分张扬品牌节目的品牌效应

收视高企的电视节目,其品牌号召力可把大量观众固定在某个频道的某个时段,从而相应地带动此时段的广告价位。这样就促使企业不断追加投资,一方面尽可能地延长品牌节目的寿命,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和加深品牌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这就是典型的成功者“通吃”的品牌运作模式。同时,也造就了电视领域不少的电视佳作和精品。

11.桑弧:1941年,李培林以“桑弧”为名创作了电影剧本处女作《灵与肉》[1] 。1944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教师万岁》 [2] 。1947年,执导剧情电影《不了情》 [3] 。1949年,执导爱情电影《哀乐中年》 [2] 。1954年,自编自导的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金奖。1956年,执导的剧情电影《祝福》获得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4] 。1962年,执导剧情电影《魔术师的奇遇》 [5] 。1965年,执导艺术记录片《上海之春》 [6] 。1972年,执导舞台剧《白毛女》(舞剧)。1975年,与王秀文联合执导剧情电影《第二个春天》。1979年,执导喜剧电影《她俩和他俩》,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7] 。1981年,与傅敬恭联合执导剧情电影《子夜》 [8] 。1984年,执导剧情电影《邮缘》 [9] ,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0] 。1986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女局长的男朋友》上映 [11] 。1990年,执导京剧艺术片《曹操与杨修》

桑弧的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心理状态、语言、节奏、叙述方法是地道的中国味道,他的作品反映揭示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与民风习俗,写出了中国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因为长期浸淫于海派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加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近现代工业文明,就使他的作品形成一种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最终抵达了绵长隽永的艺术境界。在桑弧的作品中,喜剧片数量最多。他的喜剧片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从作品的数量,以及公映后的反响看,都形成了桑弧电影的创作高峰。他的作品总是对底层百姓的生活充满

了关注,不间断地表现他们的生活,对弱者充满了同情,甚至最后的结局也大多是弱者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12.语势:语势,是指根据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有声语言中语句发展或行进的趋向和态势,包括声音强弱、高低、长短、气息深浅、多少、快慢,口腔状态松紧、开闭,口位前后的综合变化态势。播音的语流应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呈现波浪式,体现典塑性。有五种基本形态:波峰、波谷、上山、下山、半起。语势同语调可以并用,但必须坚持思想感情与声音形式的和谐统一,避免那种把某种思想感情纳入某种声音形式机械对应的做法。

2017年

1.商务图书馆影戏处:中国私营电影制片机构。成立于1917年春。最初是商务印书馆业务科的一个部门。由印刷所照像部负责拍摄工作。以传播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教

育观点为制片方针。主要摄制“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 5大类短片。教育片如《盲童教育》、《技击大观》、《养真幼稚园》,风景片如《长江名胜》、《浙江潮》、《南京名胜》,时事片如《第五次远东运动会》等。内容比较严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的教育效果。

1920年出品的“古剧”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记录了梅兰芳的早期表演艺术。“新剧”片如《死好赌》、《柴房女》、《猛回头》、《得头彩》等多以滑稽打闹、宣扬封建道德的“警世”内容为主。由《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改编的影片《清虚梦》中有人走入墙壁、物体自己移动、水缸破而复原等简单的特技摄影,是我国第一部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

从1920年起,逐步扩大技术设备。自建摄影棚,制定摄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并经营发行放映,租售影片器材、代制影片等业务。在中国最早实行自制自销的电影经营方式。

1922年,根据《郑元和落难唱道情》改编的电影《莲花落》曾由美国开发影片公司出6000美金购买,在美国放映两天,是最早在美国公映的一部中国影片。

由于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经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几次开会,于1926年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仅拍摄了《上海花》、《不如归》等5部影片后,由于营业亏损,于1927年3月停办。

2.限制视点:文学作品的叙述按视角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而第三人称其实又分三种,分别是全知视角、受限视角和客观视角。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是绝大多数的故事所采用的手法,此外,历史文学作品也大多采用这一手法。在这种视角中。持限制视角的叙述者对于整个故事并非完全知晓,他往往同时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只能了解到自己见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当然,他也可以对于故事进行自己认为合理的想象,但这种想象只能作为一种主观的想象而存在。

3.软性电影:

4.表现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详情见黑宝书)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编辑杰克、俄国、美国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筎利安-奥古斯丁-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

总题名,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ing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表现主义电影通常通过恐怖、灾难、犯罪等题材,运用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的素材,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和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以夸张的表演方式反映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5.电影摄像机:电影摄像机是用于拍摄、记录活动或静止影像的工具。它是一种综合光学、机械、电子、电工、电声和化学等各个学科知识及其研究成果的精密机械设备。

6.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悬念,是通过对剧情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编剧技巧。在西方编剧理论中,最早设计悬念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中国戏曲理论著作中,虽无悬念一词,单所谓的“结扣子”、“卖关子”,以及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关“收煞”的要求:暂摄情形,略收锣鼓......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其内涵就是与悬念基本相似。

作用:a.既能有效地使观众产生注意力,又能使他们保持这种注意力。

b.是情节发展的指路标,能使戏剧机构紧凑而集中。

c.在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之间,能更好的塑造人物、阐述主题。

7.受众:受众即受传者,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也称为信宿。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传者既可以是某个个体,也可以是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组织。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受众得到信息后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相应的反应。受众的特点包括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

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

受众的特点真正实现从传者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的转变是在20世纪60年代。受众中心论的研究者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假设的中心是受众。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除此之外,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受众模式与理论,从而在新闻理论界确立了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8.信息环境:信息环境,又叫拟态环境或象征性现实,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

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这些信息不仅仅是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环境不是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信息环境会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现代人建构主观真实的主要途径。

主要表现:

通常社会信息环境的实现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信息交流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程度,即信息交流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程度、社会对信息交流活动的功能和作用的认可程度,直接转化为信息意识是否得到激活、信息需求是否强烈表现和信息行为是否频繁实施等方面;二是社会相关因素对信息交流活动的作用,即信息交流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条件要求的满足程度、社会对信息交流活动发展条件的保证程度,具体体现在信息活动是否有足够投入、物质条件是否得到充分满足和信息活动是否得到有效激励等方面。

基本要素:

社会信息环境是由社会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表现出相应的结构性特征。社会信息环境是信息生产、传播、加工、利用和再生的循环过程的“全部活动舞台”,构成社会信息环境的要素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前苏联学者(谢尔比茨基.信息学概论)认为,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有:信息主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信息客体、对选择被反映的多样化本质部分起制约作用的需求、主体的有的放矢活动、课题对信息主体的作用、反馈联系、主体知识水平在信息作用下发生的变化,信息感知对主体记忆中描述的观察世界的客观流程图的依存关系以及主题利用信息的目的和结果。

9.(语言的)节奏:播音中,节奏应该是由整个文本生发出来的、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有规律),是以整个文章为单位。(同备稿六步中的基调)

节奏酝酿的四种方法

①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②欲慢先快,欲快先慢

③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④加强对比,控纵有节

10.意见领袖:该词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舆论领袖一般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同处一个团体并有共同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相关信息。在对舆论领袖的研究中发现,决策过程中不同的媒介扮演不同角色,人际影响比其他媒介更为普遍和有效,能够保持基本群体中的内部意见和行动一致。

意见领袖主要具有的中介功能包括:加工与解释的功能,阔赛与传播的功

能,扩散与传播的功能,支配与引导的功能,协调或干扰的功能

意见领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单单存在于西方社会中,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之中和传播过程中,虽然存在的形貌可能有些差异。在信息传播中,信息输出不是全部直达普通受传者,而是有的只能先传达到其中一部分,而后再由这一部分人把讯息传递给他们周围的最普通的受众。有的讯息即使直接传达到普遍受众,但要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发生预期的改变,还须由意见领袖对讯息作出解释、评价和在态势上作出导向或指点。比如肯尼迪总统被刺这个震撼美国的消息,约有50%的人是他人传告的。可见,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

11.诸宫调:(详情见黑宝书P119)

2015年

1.悲剧(亚里士多德):(详情见黑宝书P49)

2.即兴喜剧(意大利):喜剧表演的一种即兴处理方式,源自盛行于16世纪的意大利即兴喜剧团体。又称“假面喜剧”,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广泛流行的一种独特的喜剧形式。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些学者考证,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滑稽剧”,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由中世纪鬻歌诗人、民间艺人演出的短剧演变而来

即兴喜剧是没有剧本,由观众现场出题,演员当场即兴表演的喜剧形式。诞生在1963年的即兴喜剧已经成为美国当代文化一景,从纽约到芝加哥,从旧金山到洛杉矶,各大知名喜剧俱乐部已经成为中产阶级在剧场、电影院、音乐厅之外最炙手可热的场馆。夜幕降临,三两好友围坐台下,点上咖啡或者来杯啤酒,而各个即兴团体将轮番登场。睿智的对白,出人意料的联想,让人为之绝倒;而他们脑力运转之快,口才之妙语连珠,令你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不免心生敬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即兴喜剧是美国现场喜剧演出的一种主要形式,它迅速地滋养了大众对原创文化的需求。我们要感谢它的创始人,纽约百老汇的一位知名制作人。美国非常多的知名喜剧演员出自横跨美洲大陆的各大知名即兴喜剧俱乐部。比如杰里·圣菲尔德、亚当·桑德勒、克里斯·罗克、杰米·福克斯,还有最红的电视主持人斯蒂文·寇柏和艾伦·德吉尼勒斯。很多人在学习即兴喜剧之前,并没有学过表演,他们在俱乐部里磨练了技艺,然后腾飞。

特点:即兴喜剧是直觉与智商的游戏,即兴喜剧是普通人的喜剧,即兴喜剧是互动式喜剧,即兴喜剧的表演者大多有正式的职业。

3.存在主义戏剧:(详情见黑宝书P90)

4.四功五法:(详情见黑宝书P122)

5.六合围剿

6.文献纪录片:世界上第一部文献纪录片由导演艾瑟-苏勃1926年制作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开始,从这之后,这类纪录片在很多国家获得了不同的成长。

在中国,文献纪录片试从政治片概念中分离出来的,带有较为浓重的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中国第一部文献纪录片是民国期间黎民伟拍摄的《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大战记》。文献纪录片不单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录与延续,而且还肩负着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在对外传播中发挥优势的中国文献纪录片,也是中国价值、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7.青年德国电影运动:(详情见黑宝书P122)

8.涵化效果: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

涵化假设、涵化分析。最早系统地由格伯纳提出。1967年,格伯纳及其同事在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的资助下于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安南堡传播学院开始了他们一系统有关电视内容的研究。不仅关心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的量,也关心它的质。格伯纳还发展出“暴力指标”(Violence Index)的概念。电视的“涵化”效果:即潜移默化的效果。

涵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

第二,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

第三,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大众传媒的“教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第四,主流化与共鸣。当大量看电视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趋同化时,就会发生主流化的后果。当教养效果在人口的某一特定群体中非常突出时,就会发生共鸣。

第五,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①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②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③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④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⑤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以及贫困阶层)。电视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发挥着历史上其他媒介所未曾有过的巨大威力。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

第六,“教养”是一个“双向吸引”过程。“主流化”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

9.复调:(详情见黑宝书P45)

10.时间锁:?

11.电视真人秀:(详情见黑宝书P219)

12.临川四梦:(详情见黑宝书P107)

2014年

1.诸宫调:诸宫调:(详情见黑宝书P119)

2.爱美剧:爱美剧是以美剧分享为主的美剧网站,在随着美国惊险电视连续剧《24小时》成为本年度艾美奖的最大赢家,美剧又一次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与20年前《神探亨特》、《鹰冠庄园》、《成长的烦恼》等系列美剧的引进播映不同,新一轮的美剧正在通过另一种途径——网络在中国流行,《欲望都市》、《老友记》、《绝望主妇》、《CSI》、《24小时》、《越狱》、《阿凡达》、《2012》……目前,观看美剧的人群主要以学历相对较高的中青年为主,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他们对于娱乐方式的选择和偏好势必将对我国大众娱乐方向产生影响。爱美剧网提供更多的美剧分享,是美剧迷关注美剧的首选.。

3.三一律:(详情见黑宝书P70)

4.情节点:情节点(Plot Point)在电影或电视剧的编剧术语中特指一个事变或事件,它被紧紧织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著名编剧教师悉德·菲

尔德将理想的好莱坞电影剧本分成三幕,他认为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各应有一个情节点的存在,将剧情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中第一个情节点一般在剧本的第25~27页(剧本的每页约等于银幕时间一分钟),第二个情节点大约在剧本的第85页~90页之间。

5.影戏论:早期中国电影理论早期中国电影理论的产生可以1920年第一家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创刊为标志:当时许多有影响的电影创作人员都曾在上面阐述过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徐卓呆的《影戏学》(1924)和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1926)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有一定理论色彩的专著。由于早期电影创作和文明戏的密切关系,人们在理论上也强调电影和戏剧的联系。周剑云说:“影戏是不开口的戏,是有色无声的戏,是用摄影机照下来的戏。”侯曜说:“影戏是戏剧的一种,凡戏剧所有的价值它都具备。”有的人即使承认电影艺术在形式上有独特性,但仍认为就其本性来说它是戏剧。徐卓呆说:“影戏虽是一种独立的兴行物,然而从表现的艺术看来,无论如何总是戏剧。”中国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纪录和复制功能,而强调通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6.中国新纪录运动:

1、“新纪录运动”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出现“新纪录运动”一词,是业界试图概括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纪录片流变现象。1991年11月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组织召开的“北京新纪录片研究会”,是其标志性事件之一。

2、上世纪90年代末,得益于摄像技术向个体的渗透,开始尝试影像这种纪录方式。80年代末90年代初,专题片向纪录片的转向,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称为“新纪录运动”。

3、20世纪、21世纪之交,随着DV流行,拍摄设备普及,技术门槛降低,业余人也能登堂入室成为纪录片工作者。与上一个十年不同,第二阶段的独立纪录片的关注点,从天边回到身边,由深邃回归日常。

4、技术的进一步扩散、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应用平台的支撑,以及充满了机遇又充满了挑战的转型社会,让黎小锋预感到,中国纪录片新的转向业已启动,现在正站在“新纪录运动”第三次浪潮的开端。

从这个意义上,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7.戏仿:戏仿,又称谐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属二次创作的一种。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举例来说,香港电影导演兼演员周星驰在《大话西游》和《功夫》等影片中大量使用了戏仿,引用的来源有《西游记》、李小龙的影片、《黑客帝国》等等。戏仿本身也可能成为戏仿的来源,例如在一些在线文章中借用《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来达到恶搞的目的。

8.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提出的现实主义电影观念。“物质现实复原”论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样,与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因此,传统的艺术观念“并不,也不能适用于真正‘电影化’的影片”,因为传统的艺术是“从上层到基础”,即从思想意念出发来消化物质现实材料,唯独电影是“从基础到上层”,即从对物质现实的如实反映开始,最后走向一个问题或信念。

9.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具有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

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亦称“杂志型节目”。

10.标识音乐:

11.拉里-金:拉里·金(Larry King),美国家喻户晓的主持人,有“世界最富盛名的王牌主持人”之称,他是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他主持的“拉里·金现场”(Larry King Live)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收视率最高的节目。2010年6月,拉里·金宣布于当年秋天退出CNN。2012年2月,拉里·金正式结束CNN任职。拉里·金1959年首次涉足电视界,但主要仍以主持电台脱口秀著称。1978年他接手“相互电台网”的晚间脱口秀主持话筒,听众范围从此扩大到全美。1985年,CNN聘请他担任节目主持人,开播了“拉里·金现场”(Larry King Live)节目。这个节目播出之后没多久,就成为了CNN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而拉里·金也成为了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主持特点:

拉里·金的口才了得,和任何人都能聊得起劲,节目气氛轻松随意。他做访谈节目的特点在于:直接、有人情味以及随机性。直接体现在他那单刀直入的提问方式,从来都不拐弯抹角;虽然他的提问通常一针见血,却不会显露咄咄逼人的气势,反而是温文尔雅,注重受访者的感受;而随机性则在于他并不会在访谈之前进行过多的准备,在访谈过程中随时组织自己的问题。他认为“最好的访问者是对受访者知道得最少的人。我讨厌问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且我从不怕问可能很愚蠢的问题”。

12.中国体育联播平台:?

2013年

1.戏剧情境:戏剧情境(situation of play)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境况。18世纪法国的美学家、戏剧理论家D.狄德罗在提倡严肃剧(即正剧)时指出,在过去的喜剧中,性格是主要的对象。在严肃剧中,情境却应该成为主要的对象。戏剧作品的基础应该是情境。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则把情境看作是各种艺术共同的对象,只是在不同的艺术中有不同的要求。他在讨论戏剧的特性时,把情境、冲突动作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在现代戏剧理论中,有人则进一步把情境看作是戏剧的本质所在

在戏剧作品中,戏剧情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①情境作为一种客观的推动力,促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凝结成具体的动机,并导致具体的行动,是人物行动的外因。

②是戏剧中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所谓“基础”,指的是情境中包含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所谓“条件”,指的则是各种事件。

③是戏剧情节的基础,事件与人物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人物的行动,从而构成情节的发展。

④是人物性格展现的条件,在戏剧作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基本方式是:把人物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为人物提供足够的条件和刺激力,促使他(或她)通过行动进行性格的自我展现。

同时,该词组也是一部由威廉·威斯布鲁克斯所著书籍

2.金字塔结构:指新闻写作中,将事实的结果、最重要的材料安排到最后一段。

3.欧那尼事件:浪漫主义是法国19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雨果以他的剧本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用理性压制感情、只歌颂王公贵族的清规戒律,提出了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进行对照的审美原则,使爱情压倒了理性,

最终推翻了古典主义的统治地位。他的浪漫剧《欧那尼》在1830年上演的时候,拥护古典主义和支持浪漫主义的两派观众在剧院里大打出手,史称“欧那尼事件”,这就是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

4.南戏:(详情见黑宝书P103)

5.第七艺术宣言: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著的名称。卡努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第七艺术宣言是对电影最确切的肯定。

6.制衣厂制度:

7.中国诗电影: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西方电影艺术家就致力于诗电影的创作,力图超越电影活动照相纪录性的局限。西方诗电影的基本元素为隐喻、象征和节奏。中国诗电影较之西方,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盖源于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丰厚的诗学传统。中国诗学之精粹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并由此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电影这种叙事艺术中,意境主要体现为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外部景观渗透着人物心绪,延伸着人物性格;两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从而大大拓展了美学时空,以有限的在场景物升华出无限高远而空灵的境界。代表作有《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林则徐》、《城南旧事》。

8.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悬念,是通过对剧情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编剧技巧。在西方编剧理论中,最早设计悬念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中国戏曲理论著作中,虽无悬念一词,单所谓的“结扣子”、“卖关子”,以及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关“收煞”的要求:暂摄情形,略收锣鼓......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其内涵就是与悬念基本相似。

作用:a.既能有效地使观众产生注意力,又能使他们保持这种注意力。

b.是情节发展的指路标,能使戏剧机构紧凑而集中。

c.在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之间,能更好的塑造人物、阐述主题。

9.深度报道:《宣传舆论学大词典》:“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

《新闻学大词典》:“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在西方有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10.独立纪录片制作人:

11.表现性剪辑:创造性剪辑习惯上称能提高影片艺术效果的剪辑方法为创造

性剪辑,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戏剧性效果剪辑。运用调整重点、关键性镜头出现的时机和顺序;选择最佳剪辑点,使每一个镜头都在剧情展开的最恰当时间出现。

②表现性效果剪辑。是在保证叙事连贯流畅的同时,大胆简化或跳跃,有选择地集中类比镜头,突出某种情绪或意念。将一些对比和类似的镜头并列,取得揭示内在含义、渲染气氛的效果。

③节奏性效果剪辑。一般说来,镜头短、画面转换快,能引起急迫、紧张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可导致迟缓或压抑感。因此长短镜头交替,画面转换快慢结合可造成观众心理情绪的起伏。利用这一点,在剪辑上控制画面的时间,掌握转换节奏,就可控制观众的情绪,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种剪辑节奏也称剪辑调子。然而镜头的长短、转换快慢不能超越观众对内容含义理解的限度,否则就会造成混乱。剪辑调子常常也表示出影片情节或情绪的段落,使影片起伏张弛有致。影片中一个段落的剪辑调子是由镜头的数目来计算的,称剪接率。镜头数目多,称剪接率高或快调剪辑;镜头数目少,称剪接率低或慢调剪辑。

12.词语感受律:语言表达规律之一。表达者一旦感受词语的刺激,就能迅速地联想感受到文字代表的客观事物,特别是对关键的词语能引起心理反应,善于精细、灵动地感受词语的具体色彩,以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得到比文字更强、更深的感受。感受不深,表达往往平淡、冷漠。表达者对词语感受敏锐,才能准确地表达词语的内涵和感情色彩。

2012年

1.意见领袖:该词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舆论领袖一般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同处一个团体并有共同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相关信息。在对舆论领袖的研究中发现,决策过程中不同的媒介扮演不同角色,人际影响比其他媒介更为普遍和有效,能够保持基本群体中的内部意见和行动一致。

意见领袖主要具有的中介功能包括:加工与解释的功能,阔赛与传播的功能,扩散与传播的功能,支配与引导的功能,协调或干扰的功能

意见领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单单存在于西方社会中,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之中和传播过程中,虽然存在的形貌可能有些差异。在信息传播中,信息输出不是全部直达普通受传者,而是有的只能先传达到其中一部分,而后再由这一部分人把讯息传递给他们周围的最普通的受众。有的讯息即使直接传达到普遍受众,但要他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发生预期的改变,还须由意见领袖对讯息作出解释、评价和在态势上作出导向或指点。比如肯尼迪总统被刺这个震撼美国的消息,约有50%的人是他人传告的。可见,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

2.议程设置:1968年,唐纳德·肖(Donald Shaw)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3.音响语言:主要是指在电视艺术作品中,除人声语言、音乐语言之外,所有

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待环境的一切声音形态的总称。但是,音乐语言的应用范围之广,几乎囊括自然界的一切音响。广播电视传播中的音响,是指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及音乐意外得一切声音,即那些没有纳入有声语言逻辑表达序列和音乐逻辑表达序列得声音。

一般包括:实况音响(即同期声)和音响效果(后期音效)两种。

按表达效果可以分为:主题音响,环绕背景音响,过渡音响三种。

4.(电视的)节奏:

2011年

1.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指新闻传播机构了解受众的基本情况、意愿、需求、观点、态度、反馈的社会调查活动,是考察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的一种主要方法,以改进新闻报道为目的,属于信息反馈的研究范闱,分主动反馈和被动反馈两个渠道,主动反馈是指受众收受新闻调查,主动以来信、来电等方式表达其意愿、意见;被动反馈是指新闻传播机构派出专员乃至委托专门调査公司向受众征集、收集意见,方法有电话访问、个别i访问、座谈会、抽样问卷调查、聘请新闻评议员等。

①.受众调查是了解受众的基本渠道。在做出重大决策的前后,受众调查的意义更加突出。

②.受众调查可以为受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要求的渠道,使受众在信息传播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③.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调查可以迅速了解受众对该事件的主要意见和态度。

④.受众调查也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或者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资源。即调查报道。

2.网络电视:网络电视又称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它基于宽带高速 IP 网,以网络视频资源为主体,将电视机、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通过机顶盒或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网络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观看模式,实现了电视以网络为基础按需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方式。

3.制播分离:制播分离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体制下,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所以迫切需要广开渠道,拓宽节目生产平台,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即实施制播分离来生产丰富多彩的节目。

4.电视散文:(详情见黑宝书P216)

5.音画关系:指声音和画面的逻辑关系,分为音画同步,音画平行,音画对位。

①.音画同步: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常用于动画影片。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②.音画平行:音画平行是一种影片音画关系,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

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③.音画对位: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2)音画对立。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2010年

1.滚动播出:?

2.声音的心理性:?

3.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中心制”源于西方。在欧美,沃尔特克朗凯特、丹拉瑟等主持人是CBS《晚间新闻》节目标志,是该节目运作核心。西方主持人拥有较大权力,是节目主导者,高学历、阅历深、很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语言表现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是他们特征。法国2台的“新书对话”栏目,BBC邀请哲学家谈观点的“哲学”栏目数十年如一日吸引受众,主持人功不可没。爱德华。默罗、沃尔特。克朗凯特、丹。拉瑟,有自己班子,有权决定人员,确定报道思想,掌握节目终审权,体现自己的观点。这种权力有利驾驭节目,把握节奏与进程,提高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障碍。

4.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5.人类学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它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就内容而言,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的、理性的,属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与人类学书面著作等同,而与一般纪录片有异。

2009年

1.卫星电视:微信啊电视是指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向覆盖区域转发功率较大的广播电视信号,使该地区的广大用户能够直接接收电视信号的新型广播方式。它是从卫星通讯技术发展而来的,最初使利用通信卫星的信号转发器来转发电视广播信号,逐渐发展成为专美的传输电视信号的电视广播卫星,频段也从L频段,S 频,C频发展到Ku段。

2.电视剧:电视剧(又称为剧集、电视戏剧节目、电视戏剧或电视系列剧)是一种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一般分单元剧和连续剧,利用电视技术制作并通过电视网放映。电视发明后不断普及,最后改变大家对艺术欣赏的方式。电视剧的播放平台一般叫剧场。

3.(电视的)节奏:

4.制片人:(详情见黑宝书P229)

5.窄播化:是新闻语。以往的广播电视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众化、综合性,传播对象、受众群体缺乏针对性。而现在广播电视正努力寻求新的、在传播方式上的变革,即"分众传播",我们将它称作广播电视“窄播化”

“窄播化”后,传播机制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以原有的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转变为以受众为主体的运作机制。找准传播的目标受众群,是“窄播”化后专业化频率成败的关键。

第一,传播内容专业化。广播专业频率节目内容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拥有自己专属的传播领域和独有的个性风格。

第二,传播定位服务化。广播“窄播”化后,突出了节目的服务性。如交通广播在节目的定位上就适应了服务性这一要求。

第三,传播方式互动化。“窄播”化后的广播节目由原来着重进行理性教育向同时注重理性教育与感情沟通转变,由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向平等交流互动的双向传播转变。广播节目的制作过程也越来越注重调动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听众交流互动,增强亲近感、沟通性与信任感。

简而言之,就是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的口味进行电视节目的传播,实现频道专业化(如体育频道、音乐频道、旅游频道、影视频道等等)这样的转变对于广告的制作和投放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制作符合其审美及兴趣的广告,在专业的频道进行投放宣传,做到品牌效应的最大化,例如,做一个探险方面体育用品的广告,既可以在专业的体育频道投放广告、也可以在专业的旅游频道投放广告,得到的反应会有所不同,但都可以做到被从事体育及旅游探险所熟知并部分或完全接纳的效果,在传播学上这个应该就是的典型利用,同时,广告投放商或产品生产厂家可应根据专业受众在实际应用中对产品实际效果的反馈做出产品设计修改或广告宣传策略的调整等等。

2008年

1.电视画面:电视画面,是从电影画面借用来的。画面这个词,本是绘画艺术用语,一幅画称一个画面。因为电影最初是无声片,它和绘画有许多相近之处。比如都是平面艺术,都是通过二维平面(长、宽)再现三维空间幻觉的视觉艺术。人们习惯于把一个电影镜头叫做一个电影画面。电影是动的艺术,不仅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不仅能表现运动、空间,而且能表现时间,因此,电影画面具有时空运特性。最初的电影从绘画中借鉴很多技法,所以早期电影有“活动绘画”之称。

2.电视剧:电视剧(又称为剧集、电视戏剧节目、电视戏剧或电视系列剧)是一种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一般分单元剧和连续剧,利用电视技术制作并通过电视网放映。电视发明后不断普及,最后改变大家对艺术欣赏的方式。电视剧的播放平台一般叫剧场。

3.广播电视主持人:主导节目进程的工作者???

4.议程设置:

5.音响语言:

2007年

1.广播电视:广播电视(Radio and television)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

2.广播电视标志音乐:节目的开始曲、结束曲以及节目中日常设专栏的题头音乐。作为标志,这类音乐具有体现节目或专栏的内容和风格特点,树立节目形象,帮助受众识别节目,并唤起接收兴趣多方面的作用。

3.电视纪录片:(详情见黑宝书P224)

4.节目定位:节目定位是指节目制作人员对播出节目的思想内容、目标受众、节目样式、制作风格等的划定,对节目设置的目的和宗旨所作的事先规划。

影响因素:

⑴政治因素:包括一个时期的宣传任务、舆论重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等,这些因素在新闻时政、纪实类节目中尤为重要,在一般文娱节目中也并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⑵环境因素:节目传播范围和地域因素。包括该地域现阶段和未来的经济模式、功能定位、发展趋向概念等;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属性和特征;以及地理、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地域性因素。

⑶节目的结构因素:以不同结构模式组织编排的节目在定位上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在节目定位时必须将节目的结构形式等因素考虑在内。

⑷媒介竞争因素:不同媒体间、同类媒体内的激烈竞争都将影响节目定位的确定。尤其是同时段播出的其他节目的类型风格,会对节目定位产生较大的影响。

5.“窄播化”: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名词解释及大题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群?细菌、酵母、放线菌、霉菌、病毒形体微小用微米来测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生长繁殖快17分代谢能力强作用大、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变异。病毒有哪几种形态?病毒有哪些特征?杆壮、丝状、弹状、砖型、蝌蚪个体极小、无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对自然界的抵抗力小对抗生素无特效配制培养基要遵循哪些原则?要符合微生物菌种的营养特点,如酵母霉菌要碳氮比要高,细菌氮就要多些,乳酸菌培养要加入氨基酸、维生素,有的微生物就要加入生长因子。明确培养菌体还是为次级代谢产物,然后根据目的确定营养比例。发酵种子碳氮比要低就是要氮含量高,对次级代谢产物积累碳氮比要高。适宜的PH对微生物的生长非常重要,细菌中性、酵母霉菌偏酸性、代谢过程中要注意PH的调整。要调节适当的渗透压适应微生物什么是单细胞生长曲线,各期有何特点。单细胞微生物或多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液体环境中生长,以生长时间为横轴以细菌数量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分为的适应期、对数期、平衡期、衰亡期适应期细菌数量减少,生长繁殖为零,代谢活跃、对外界环境敏感对数期细胞分裂激烈平衡期次级代谢产物较多,抗生素一般在此时期对食品杀菌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巴氏杀菌啤酒、葡萄酒、牛奶、酸性食品超高温杀菌罐头,冷杀菌肉类、超高温瞬时杀菌牛奶微生物学发展分哪几个时期,主要代表科学家及主要贡献?推测期/观察期/列文虎克观察到了微生物/生理期巴斯德/科赫疫苗、巴氏杀菌、固体培养基/分子生物学期/沃森核酸的结构病毒的主要结构成分和繁殖过程?蛋白质的外壳,只有一种核酸、无完备的酶系统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什么是微生物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单细胞微生物或多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液体环境中生长一生长时间为横轴以细菌数量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分为的适应期、对数期、平衡期、衰亡期固体培养基加入的凝固剂是什么,有哪些特点?琼脂,不被微生物利用,100度熔化45度凝固,培养微生物时不会像明胶熔化是很好的凝固剂,可以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采样——增菌培养——纯种分离划线涂菌——纯培养——生产性能测定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哪些,主要成分和功能。芽孢因为DPA 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耐力极强,用于杀菌试验的测试鞭毛白质有运动的功能如沙门氏菌荚膜细菌分泌到细胞外的多糖结构,有致病性,保护性什么是碳源、氮源、碳氮比。能够提供碳来源的物质,如糖类能够提供氮来源的物质,蛋白胨、C/N就是碳原子氮原子摩尔浓度之比对于发酵产物的积累影响很大,种子培养要氮多,次级产物培养提高碳素什么是同型发酵、什么是异型发酵?同型发酵产生的产物是乳酸而异型发酵除乳酸外还有乙醇等物质。14、微生物生长量有哪几种测量方法。平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法、秤干重、比浊法15、利用细菌、酵母、霉菌可生产哪些发酵食品及相关制品。细菌醋、酸乳、味精酵母酒、面包、维生素霉菌酱、酱油、腐乳、柠檬酸、淀粉酶、果胶酶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哪几种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对食品杀菌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巴士杀菌、牛奶啤酒酱油酸类食品煮沸杀菌、液体食品超高温杀菌罐头食品针对芽孢和厌氧菌什么是感染型食物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就是食用了含有大量细菌的食品而发生的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就是食用了含有大量毒素的食品而发生的食物中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生物营养类型有哪几种,并举例。化能自养型光能自养型化能异养菌腐生、寄生光能异养型食物中毒有何特点?夏秋季节、爆发性集体食堂集体就餐、不传染、潜伏期短、吐泻胃肠道症状配制培养基为什么要调节PH,怎样调节?不同的菌种需要有不同的PH,如酵母偏酸性细菌中性用0.1氢氧化钠和盐酸和试纸调节,有时要用缓冲溶液如糖代谢后产酸,氨基酸代谢后产生碱食品卫生标准中有哪些微生物学的指标有哪些食品卫生学意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前两项常用大肠菌群是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微观部分 1.机会成本 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 2.市场失灵 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外部性;(2)公共产品,即对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如国防,空间研究,天气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很难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 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就可以更自觉的利用计划、法律或其他非经济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这样,社会资源配置会更加有效率,社会经济运行更加协调。 3.规模报酬 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变化时,产出的变化率。描述的是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2)规模报酬不变: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呈现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之后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会进入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4.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也称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题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理论。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①交换的最优状态: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比;②生产的最优状态:厂商进行生产时,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③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在帕累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将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微生物真题名词解释答案

微生物名词解释: 1,(00,02,04,06)菌根:指一些真菌和植物根以互惠方式建立起来的共生体,可以促进磷,氮和其他矿物质的吸收,包括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 2,(00,02,04,06)根际效应:生活在根圈中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都有明显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根圈效应)。 3,(99,02,04,06)Kock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4,(99,02,04,06)溶源性:感染细胞后噬菌体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子代噬菌体产生的现象。 5,(04,06)基因文库:是某种特定的生物所含有的能够包含所以基因的足够数目的克隆的集合。 6,(04,06)营养缺陷型: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才能生长。 7,(04,06)稳定生长期:微生物通过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度降低至零的时期,稳定期的微生物数量最大并维持稳定。 8,(01,05,07)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9,(01,03,05)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长,但比有性生长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种生物的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经过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10,(04,05,07)抗生素:是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上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 11,(05,07)氨化作用:有机氮化合物转化成氨(铵)的生化过程。 12,(05,07)聚-β-羟丁酸: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质内的颗粒状的内含物,有许多羟基丁酸聚合而成,具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渗透压的作用。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自考《外国法制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汇总

外国法制史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001年10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圣训;是指穆罕默德本人的言行及默示,是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之一。其作用为补充《古兰经》,使之具体化。最权威的圣训汇编是《布哈里圣训实录》(或《穆斯林圣训实录》)等六大圣训集。 37.星宫法院;是公元16—17世纪英国设立的一种旨在惩治不驯服的贵族,镇压农民起义和反封建进步人士的专门法院。它是专制君主行使专制权力的工具,审断案件往往任意枉法,以严刑拷问和秘密审讯为特征。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伊始的1641年,星宫法院被废除。 38.“二重内阁”;是19世纪末日本帝国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即军部权重势大,独立行使军权,成为超内阁的最重要的国家机关。“二重内阁”反映出日本帝国国家制度中的军事性和封建性,对后来日本走上对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有重大影响。 39.法律重述;是经综合整理后由美国法学会编纂出版的判例法汇编。它将那些尚有适用价值和效力的普通法原则和规范加以重新阐明,并以法典形式编纂成册。法律重述的出版使复杂的普通法得到简化和系统化,方便了司法者的运用。 40.魏玛宪法;是1919年德国制定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它以专章规定“经济生活”,以“经济宪法”而著称;同时列举了较多的公民权利并标榜社会主义原则。魏玛宪法对现代资产阶级宪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02年1月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物权;是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东西,有时又指对人们有益的、能满足需要的东西。 2.圣训;是先知的言行及默示,是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法的基本渊源。 3.军部;是指直隶于天皇的参谋本部、海军司令部、内阁中的陆军省和海军省四个机关的总称。 4.统一商法典;是普通法系中一部具有美国特色的商法典,它是在综合过去诸单行商事法规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时通行的商业判例法而制定出来的,是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结合的产物。 2004年10月 36.蛮族法典;是西欧中世纪初期各日耳曼王国编纂的法典的总称,因日耳曼人称为“蛮族”而得名。内容为各日耳曼部族的习惯的记载,是日耳曼法成文化的产物,包括《撒利克法典》、《伊尼法典》等。37.《大宪章》;是英国中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制定法,内容广泛,涉及国王同贵族的关系,等级制、不动产法、债务关系、刑法、诉讼法和城市自治等,使国王权利受到许多限制。由于《太宪章》宣布,未经“全国公意”不得征税,非经合法裁判不得逮捕、监禁、放逐及没收财产等等,以后曾被资产阶级利用来作为反封建斗争的武器,并被确认为英国最重要的宪法性文件之一。 38.私犯;包括对物和对人两种。对物私犯指非法损害或破坏他人的财产,如杀害他人的奴隶、牲畜以及毁损其它物件,加害者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对人私犯指加害他人的身体或用语言、文字侮辱他人名誉的行为。 39.美国《邦联条例》;是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文件,于l777年颁布。规定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邦联,各州保留主权,国会(邦联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权力主要是处理对外事务和洲际事务。l787年被美国联邦宪法所取代。

微生物名词解释及解答

名词解释: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态性、能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连续完成复制过程的五个阶段(吸附、穿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 体的一类噬菌体。 转导:转导是利用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通过基因重组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他方法获得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他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构造简单、人眼不能看见、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外形的微小生物。 接合:在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情况下,通过性菌毛的作用,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内,这种转移方式称为接合。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不进行繁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 菌体。 干扰素: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控制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抗病毒增殖等多种生物活性。

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皮肤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这些微生物群有一定的种类和数量,它们与宿主 及体外环境三者保持着动态平衡,构成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有利于宿 主健康,这些微生物称为人体的正常菌群。 菌落: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效价:效价是指抗生素有效成分的含量,即在同一条件下比较抗生素的检品和标准品的抗菌活性,从而得出检品的效价。 质粒:质粒是独立于染色体之外并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 复制周期:从病毒颗粒进入易感细胞,经过复制形成单个新的病毒颗粒,再从细胞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半数致死量: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转化:转化是指受体菌(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片段(质粒或染色体DNA),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MIC: 是指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简答题 1.详述IFN的诱生及抗病毒机理。 答:干扰素的诱生:干扰素的产生受细胞内基因的调控。正常情况下,编码干扰素的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当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时,抑制蛋白失活,从而转录干扰素mRNA并翻译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 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同济大学历年试题分类整理(名词解释)

同济大学历年试题分类整理(1994—2013年) ——名词解释题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可持续发展(同95) 2.逆城市化(同98) 3.城市化(同00)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四章城乡规划体制 第五章城市规划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六章城乡区域规划 1.土地级差(同94) 2.工业区位论(同98) 3.区位(同99) 4.区域规划(同99) 第七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城市居住用地(同95) 2.风玫瑰(同00) 第八章城市总体规划 1.城市规划区(同94)(同97)(同98)(同00) 2.城市规模(同94) 3.分区规划(同95) 4.市域规划(同96) 5.道路红线(同96) 6.城市结构(同99) 7.城市形态(同99) 8. 第九章小城镇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 第十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1.曰照间距(同96) 2.曰照间距系数(同97) 3.绿地率(同98) 4.配建水平(同98) 5.区划(zoning)(同99) 第十一章城市设计

1.商务中心(同95) 2.中心商务区(CBD)(同96) 第十二章居住区规划 1.邻里单元(同94)(同95) 2.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同96) 3.城市居住区(同97)(同99) 4.社区(同99) 第十三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货物流通中心(同95) 2.可达性(同00) 3.需求管理(同0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 1.历史文化名城(同00) 2.历史街区(同00) 第十五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第十六章市政工程系统规划 1.管线综合(同00) 第十七章城市规划实施 1.城市公共开发(同97)(同98) 2.土地开发(同99) 3.城市开发(同99) 4.“一书两证”(同99) 第十九章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型转化

微生物真题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lipopolysaccharide, LPS:脂多糖。位于Gˉ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构成,是Gˉ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成分。 2、virus attachment protein, V AP:病毒吸附蛋白。是病毒毒粒表面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结构蛋白分子,亦称作反受体(antireceptor)。无包膜毒粒的反受体往往是壳体的组成部分,有包膜病毒的反受体为包膜糖蛋白。P178 3、inflammation: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做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P401 4、transposable element:转座因子。转座因子是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如从染色体或质粒的一个位点转到另一个位点,或者在两个复制子之间转移)的一段DNA序列。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有3种类型:插入顺序IS、转座子Tn、某些特殊病毒(如Mu、D108)。 5、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条件致死突变型。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常用的条件致死突变是温度敏感突变,用t s表示。P219 6、antisense RNA:反义RNA。具有调节基因表达功能的RNA。它具有与另一“靶”RNA 或DNA互补结合的碱基序列,能特异性的与“靶”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它参与许多调节系统,调节基因的表达。调节作用主要在翻译水平,也包括少数在转录或DNA复制前引物加工水平。P259 7、nonsense mutation:无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UAA,UAG,UGA)。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产生截短的蛋白质。P218 8、biofilm: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同时,生物膜上还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是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9、phage:噬菌体。原核生物病毒的总称。一般多指噬细菌体和噬放线菌体。作为病毒的一种,噬菌体具有病毒特有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只含有单一核酸。噬菌体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包括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10、bioremediation:生物修复。用生物学介导的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从特殊环境中(尤其是原位)除去或降解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修复污染环境的工程化处理过程。生物修复的本质是生物降解,能否成功取决于生物降解速率。P322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