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菌群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中所有部位均能分离出链球菌,该菌群多数为G+兼性厌氧菌。
常见的口腔链球菌均与龋病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分别简述如下:
1.变形链球菌:
为革三染色阳性的球菌,是口腔天然菌群中占比例最大的链球菌属中的一种。
经反复研究证实,变形链球菌可以造成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实验性龋的动物模型,同时也有证据表明该菌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
根据变形链球菌胞壁抗原成分不同,分血清型(a~h)8种;根据菌细胞DNA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含量分遗传型(Ⅰ~Ⅵ)6种。
变形链球菌组中,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茸毛链球菌)与人类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变形链球菌有强的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和耐酸性。
在菌斑中生存的变形链球菌能迅速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生多量酸,可使局部pH下降至5.5以下。
变形链球菌耐酸性强,在pH 4.5时仍能继续生活并产酸。
局部pH下降维持相当长时间,避开唾液的缓冲作用,从而造成局部硬组织脱矿,龋病病变过程开始。
变形链球菌能以蔗糖为底物合成胞外葡聚糖、果聚糖及胞内多糖。
葡聚糖介导细菌的黏附,促进菌斑的形成,是变链球菌重要的致龋毒力因子。
该菌合成的水溶性葡聚糖、果聚糖、胞内多糖还可作为代谢底物提供能量,增强致龋力。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脂磷壁酸是菌体表面粘结素,它们与获得性膜中的不同受体结合,促进该菌黏附和菌斑的形成。
变形链球菌不仅是冠部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也是根部龋的主要致病菌。
2.血链球菌:
是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
该菌与变形链球菌一样,能利用蔗糖合成水溶性与水不溶性细胞外多糖。
这些细菌对牙菌斑形成和细菌在硬组织上聚集有重要作用。
目前已证实血链球菌在动物模型中具有致龋性,尚无充分证据表明血链球菌是人类龋病的致龋细菌。
3.轻链球菌:
是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
目前尚无报道证实轻链球菌与龋病的正相关关系。
但轻链球菌能储存多糖。
这一特征使菌斑在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继续产酸。